周坤雪[1](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成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留学生学习成语是学好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术界对词汇大纲的成语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2010年出版的汉语国际教育权威指导性大纲《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研究对象,分析《等级划分》成语收录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分析《等级划分》所收成语并整理出384个四字格成语作为研究语料,运用三种大型动态语料库分析成语的使用频次,进而分析《等级划分》的成语难度。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以往成语在词汇大纲中的占比,成语在《等级划分》中的数量有所增加,此外,从成语本体特征、教学对象特征、文化内涵等角度,分析《等级划分》词汇表的成语难度进而论证合理性问题,发现《等级划分》中的成语难度等级跨度较大,成语内容脱离实际等,这样不利于留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成语学习。在语料库的分析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与自身教学经历,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角度提出分阶段分层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本文立足整个成语教学系统的完整体系,研究结果对成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还可以为对外汉语词汇大纲的修订和成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赵平,王鼎[2](2016)在《拨云见日――从“目标语专业表达”的英语视角透析“母语干扰”问题》文中指出英语发音、语调、语法是英语教学的重点,然而如何在表现方式上也尽可能地接近于英语,却几乎是所有英语学习者最为头疼的一个难题。笔者在教学英语的过程中,通过寻找和诠释"似是而非"的英语,对"母语干扰"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教学改革试验。
代小艳[3](2015)在《从“忠实”的角度评析“似是而非”的译文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英汉互译实践中,看似正确实为误译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忠实"为基础,从词汇和句法结构两层面探讨了此类误译现象。分析表明此类误译客观上源于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主观上源于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语义把握不准以及句法结构的理解偏差。
管玮[4](2014)在《汉语自然会话中的转述现象研究》文中认为转述是人类日常交际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语言现象。只要人们告诉他们的听众,某人在他时某个场景所言、所写和所想的内容,他们就是在转述。缺少转述,语言的交际功能将大打折扣。但是已有的语言学领域的转述研究却很少关注在汉语自然会话中,说话人是如何使用这一语言策略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在对汉语自然会话中的转述现象进行界定和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研究汉语自然会话中转述现象的三维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转述方式、转述内容和转述声源三个分析维度。在转述方式维度,我们提出分析转述方式的两种途径:引入方式和转述视点,分别考察转述者如何引入转述信息以及采用何种视点表达转述信息。在转述内容维度,分转述内容类型和转述行为信号两个方面,考察转述者向受话人传递何种类型的转述信息,以及他们在传递此类信息时采用的转述行为信号。在转述声源维度,我们首先把转述信息的声源分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声源子类,然后将这两个子类进一步分类,从而考察转述者向受话人转述的信息来自何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三维分析框架立体呈现转述行为的动态性、系统性和选择性。之后我们根据该三维分析框架,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自建对比语料库中儿童和成人两类人群的转述策略进行对比研究。我们首先制订了详细的标注方案,然后对两类人群的转述策略进行了标注,量化对比分析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转述现象总体对比、转述方式对比、转述内容对比、转述声源对比和综合交叉对比。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探讨了导致两类人群转述策略异同的原因。我们的研究显示:1.在总体使用上,儿童和成人在日常会话中均使用了相当数量的转述,证明转述作为一种会话策略对人类交际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成人的转述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儿童,这很可能是儿童和成人叙事能力的差异造成的。2.在转述方式上,两类人群的相似点主要是:1)儿童选择的方式类型在涵盖范围上接近成人。2)常规转述均为两类人群主要的引入方式。3)被述者视点均为两类人群主要的转述视点。不同在于:1)儿童对主观构拟式转述、混合视点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成人,这可能是儿童在抽象思维能力和词汇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2)儿童对零转述使用高于成人,这与儿童和父母之间问答形式的交流方式有直接关系。3.在转述内容上,儿童和成人在转述内容类型、一些常见转述行为信号(主要是转述动词)类型的使用上呈现出很大相似性。差异主要在于:1)成人使用的转述行为信号在语法种类和语义内容上更具多样性,这说明儿童在语法、语义水平层面的发展与成人存在的差距。2)儿童更多地转述单独的半言语信息如叹词,这可能与他们偏爱借助模仿表演进行叙事的方式有关。4.在转述声源上,两类人群的共同点主要是:1)儿童使用的转述信息声源的类型在涵盖范围上接近于成人。2)定指人物声源和自我声源是两类人群转述最多的两种声源类型。主要区别在于:1)成人对不定指人物的转述频率显着高于儿童,重要原因是成人借助不定指人物声源实现更多的交际目的,如避免提及被述者身份,为自己观点提供有力证明等,这些都是儿童没有的。2)儿童对艺术作品人物的转述频率高于成人,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历有关。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我们认为,7-8岁儿童已经掌握了主要的转述策略能力,但其使用的多样性以及熟练程度与成人相比仍存在差距。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对儿童在转述策略上的语言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黄启祥[5](2014)在《论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中的“思想”概念》文中研究说明如果以最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威廉·詹姆斯的巨着《心理学原理》所表达的学说,我们可以称之为思想流。"思想"作为其心理学的最初设定,指涉的是心理学的基本事实,体现了詹姆斯心理学在起点上的独特之处。《心理学原理》中的"思想"概念内含的时间性代表了一切意识现象的本质结构即边缘中的内在构成,蕴涵着詹姆斯的心理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他由此批判了心理学中的原子主义,将自己的心理学和哲学与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区别开来。
郭永锋[6](2013)在《浅析英语“言不达意”现象的教学》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是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以语法规则来解析各种"言不达意"的语言现象,而应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并正确理解各种"言不达意"及"似是而非"的语言现象。
冷慧,董广才,董鑫[7](2011)在《“新被结构”的原型语义分析及英文翻译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汉语中的"新被结构"是人们对当下社会现象概念化的语言反映,它激活了人们"似是而非"图式。通过构式压制,"新被结构"的原型语义虽然承接了传统汉语被动结构所表示遭到不幸的典型语义属性,也通过视点转移,省略了施动者,但"新被结构"超越传统汉语被动结构的语义范畴,成为本身具有原型性的新语义范畴。本文还探讨了翻译"新被结构"的三种路径。
廖巧云[8](2011)在《论文学作品中似是而非的辞格翻译》文中指出辞格是一种语言变体,是各种语言共有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辞格的误译现象在翻译活动中并不鲜见。然而,辞格误译却有很大一部分呈现出似是而非的特征。辞格中似是而非的翻译,表面看来完全正确,并且在两种语言中具有形式上完全对等的特征,这使得它们更容易被译文读者接受,使其无意识中被迫接受错误信息。本文借用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似是而非的辞格译文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尽可能地为译者在今后的辞格翻译活动提供借鉴,减少辞格翻译中似是而非的现象。
张旻[9](2011)在《中国父子》文中认为在这本自述里,我力求排除杂念,以纯净之心追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真实轨迹。不必讳言,我的视点或"小而独",行文或"笔走偏锋"。而所谓"大事记",大的不是事,而是其中包裹的心。有些无人记得的小事,我大书特书,书写的是心;有的事巨大无比,我视而不见,因为心在别处。
宁肯[10](2011)在《天·藏》文中研究说明0雪白色。午后。沉思者。加持。谷地。冬天沉降的河流。草。沙洲。对岸。长发。牛仔裤。吸烟。腕上戴着佛珠。吸烟的样子与佛珠不太相称。空间关系。记忆。我的朋友王摩看到马丁格的时候,雪已飘过那个午后。那时漫山皆白,视野干净,空无一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研究现状 |
| (一)四字格成语研究概况 |
| (二) 《等级划分》及其它相关大纲研究概况 |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 第一章 《等级划分》成语统计分析 |
| 第一节 《等级划分》成语数量和分级统计 |
| 第二节 《等级划分》与其他汉语水平大纲收录成语比较分析 |
| (一)《等级大纲》成语统计 |
| (二)《等级大纲》与《等级划分》成语收录内容 |
| (三)《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成语统计 |
| (四)《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与《等级划分》成语等级划分 |
| 第二章 《等级划分》成语使用频率的语料库分析 |
| 第一节 《等级划分》成语使用频次的语料库统计 |
| (一)三类语料库简述 |
| (二)BCC语料库频次分析 |
| (三)汉语中介语语料库频次分析 |
| (四)汉语教材语料库频次分析 |
| (五)成语在三类语料库中频次的相关性 |
| 第二节 《等级划分》参照语料出现的问题 |
| (一)成语等级跨度较大 |
| (二)成语来源语体分布不均 |
| (三)部分成语不符实际需求 |
| 第三章 《等级划分》成语难度等级分层探究 |
| 第一节 成语本体特征分析 |
| (一)语义角度 |
| (二)语法角度 |
| (三)语用角度 |
| 第二节 教学对象特征分析 |
| (一)学习者汉语水平 |
| (二)学习者学习环境 |
| (三)学习者学习动机 |
| 第三节 文化分析 |
| (一)成语来源 |
| (二)跨文化交际 |
| 第四节 《等级划分》成语难度分级合理性分析 |
| (一)成语数量少于教学实际 |
| (二)成语难度等级跨度较大 |
| 第四章 分级理念下的成语教学策略 |
| 第一节 教师以分级为导向教成语 |
| (一)把控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
| (二)掌握不同等级的教学方法 |
| 第二节 教材以分级为基础编成语 |
| (一)初级教材成语入门 |
| (二)中级教材成语提升 |
| (三)高级教材成语拔高 |
| 第三节 学生在分级理念下学成语 |
| (一)端正学习态度 |
| (二)利用学习环境 |
| (三)掌握学习方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第一步:收集整理 |
| 第二步:筛选咨询 |
| 第三步:例句呈现 |
| 第四步:分析思考 |
| 结语 |
| 一、引言 |
| 二、翻译及翻译标准简述 |
| 三、词汇层面 |
| (一) “似是而非”的词汇搭配 |
| (二) “似是而非”的词汇对等 |
| 四、句法层面“似是而非”的译文 |
| (一) 肯定与否定 |
| (二) 时态 |
| (三) 译文句法结构呆板 |
| 五、结语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次 |
| 插图清单 |
| 附表清单 |
| 1 引言 |
| 1.0 概述 |
| 1.1 研究对象及其目标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章节安排 |
| 1.4 本章小结 |
| 2 国内外转述研究综述 |
| 2.0 概述 |
| 2.1 本体角度研究 |
| 2.1.1 国外本体角度研究 |
| 2.1.1.1 转述类型研究 |
| 2.1.1.2 转述动词研究 |
| 2.1.1.3 转述忠实性研究 |
| 2.1.1.4 转述的韵律特征研究 |
| 2.1.1.5 转述功能研究 |
| 2.1.1.5.1 转述类型与功能的固定对应关系研究 |
| 2.1.1.5.2 转述类型和功能的不定对应关系研究 |
| 2.1.2 国内本体角度研究 |
| 2.1.2.1 转述类型研究 |
| 2.1.2.2 转述动词研究 |
| 2.1.2.3 转述忠实性研究 |
| 2.1.2.4 转述的韵律特征研究 |
| 2.1.2.5 转述功能研究 |
| 2.2 认知角度研究 |
| 2.2.1 国外认知角度研究 |
| 2.2.2 国内认知角度研究 |
| 2.3 社会角度研究 |
| 2.3.1 年龄因素 |
| 2.3.2 性别因素 |
| 2.3.3 种族因素 |
| 2.4 现有汉语转述研究的局限和本文的拓展 |
| 2.5 本章小结 |
| 3 汉语自然会话中的转述现象 |
| 3.0 概述 |
| 3.1 转述现象概述 |
| 3.2 转述现象构成 |
| 3.2.1 描述阶段——转述信号 |
| 3.2.2 呈现阶段——转述信息 |
| 3.3 需要说明的几种现象 |
| 3.4 本章小结 |
| 4 研究自然会话中转述现象的三维分析框架 |
| 4.0 概述 |
| 4.1 转述方式 |
| 4.1.1 常规转述、零转述和半常规转述 |
| 4.1.1.1 零转述识别 |
| 4.1.2 被述者视点、转述者视点、不定视点和混合视点 |
| 4.1.2.1 被述者视点 |
| 4.1.2.1.1 原声转述 |
| 4.1.2.1.2 原辞转述 |
| 4.1.2.2 转述者视点 |
| 4.1.2.2.1 据实转述 |
| 4.1.2.2.2 违实转述 |
| 4.1.2.3 不定视点 |
| 4.1.2.4 混合视点 |
| 4.2 转述内容 |
| 4.2.1 言语类 |
| 4.2.2 文字类 |
| 4.2.3 思想类 |
| 4.2.4 言语或思想类 |
| 4.2.5 半言语类 |
| 4.2.6 非言语类 |
| 4.2.7 混合体类 |
| 4.3 转述声源 |
| 4.3.1 生命体 |
| 4.3.1.1 人物 |
| 4.3.1.1.1 现场人物 |
| 4.3.1.1.2 非现场人物 |
| 4.3.1.1.3 混合人物 |
| 4.3.1.2 动植物 |
| 4.3.2 非生命体 |
| 4.4 本章小结 |
| 5 语料的采集及其加工处理 |
| 5.0 概述 |
| 5.1 语料的选择 |
| 5.2 语料的采集 |
| 5.3 语料的处理 |
| 5.3.1 语料的格式转化 |
| 5.3.2 语料的转写 |
| 5.3.3 语料的标注 |
| 5.3.3.1 标注的实际问题处理 |
| 5.3.3.2 转述方式标注系统 |
| 5.3.3.3 转述内容标注系统 |
| 5.3.3.4 转述声源标注系统 |
| 5.4 本章小结 |
| 6 语料的对比分析 |
| 6.0 概述 |
| 6.1 语料信息 |
| 6.2 语料中的转述现象分布状况 |
| 6.3 儿童和成人语料中的转述现象分布状况对比 |
| 6.3.1 转述现象总体分布状况对比 |
| 6.3.2 转述方式对比 |
| 6.3.2.1 引入方式对比 |
| 6.3.2.2 转述视点对比 |
| 6.3.2.2.1 被述者视点对比 |
| 6.3.2.2.2 转述者视点对比 |
| 6.3.2.2.3 不定视点对比 |
| 6.3.3 转述内容对比 |
| 6.3.3.1 转述内容类型对比 |
| 6.3.3.2 转述行为信号对比 |
| 6.3.4 转述声源对比 |
| 6.3.4.1 转述声源总体对比 |
| 6.3.4.1.1 生命体声源对比 |
| 6.3.4.1.2 非生命体声源对比 |
| 6.3.5 综合对比 |
| 6.3.5.1 转述方式与转述内容交叉对比 |
| 6.3.5.2 转述方式与转述声源交叉对比 |
| 6.4 讨论 |
| 6.4.1 儿童和成人的总体转述策略运用 |
| 6.4.2 儿童和成人的转述方式运用 |
| 6.4.3 儿童和成人的转述内容运用 |
| 6.4.4 儿童和成人的转述声源运用 |
| 6.5 本章小结 |
| 7 结语 |
| 7.0 概述 |
|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 |
| 7.2 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 7.3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 7.4 未来研究展望 |
| 7.5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语料转写及例示符号说明 |
| 作者简历 |
| 一、思想是心理学的基本事实 |
| 二、为什么用“思想”表达心理学的基本事实? |
| 三、思想的根本特征:时间性 |
| 四、艾耶尔对詹姆斯时间观的误解 |
| 1. 针对“似是而非”, 应融会贯通 |
| 2. 正确理解“似非而是” |
| 3. 寻求“无名无实”之解 |
| 4. 结束语 |
| 1.引言 |
| 2.“新被结构”的认知语言学解析 |
| 2.1 构式压制与“新被结构”的认知机制 |
| 2.2 “新被结构”与“似是而非”图式 |
| 3.“新被结构”的原型语义分析 |
| 4.“新被结构”的英文翻译初探 |
| 4.1 借用英文新词, 翻译共通识解的社会现象 |
| 4.2 避免“假朋友”, 不能直接翻译, 以免与正确的英语语法相混淆 |
| 4.3 添加注释类词语进行意译 |
| 5.结语 |
| 1 概述 |
| 2 理论基础 |
| 3 案例分析 |
| 4 结语 |
| 1. 涂鸦中出现人名 |
| 2. 巨蟒游过草丛 |
| 3. 小人国 |
| 4. 经典烙印 |
| 5. 弟弟的乳名 |
| 6. 脸上的疤痕 |
| 7.“狭路相逢勇者胜” |
| 8. 成长地 |
| 9. 工宣队输了 |
| 1 0. 有没有放下去的手 |
| 1 1. 陌生的面孔:压抑与自我 |
| 1 2. 时代话题 |
| 1 3. 最浪漫的事 |
| 1 4. 边缘状态 |
| 1 5. 为什么不能要求孩子洗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