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英语主谓倒置句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浅谈英语中的主谓倒装句(论文文献综述)

李英[1](2021)在《《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8、9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文本是罗德尼·赫德尔斯顿与杰弗里·K.普尔曼共同编写的《剑桥学生英语语法》(A Student’s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Grammar)中的第八、九章。该书是一本描写性语法教科书。第八章“否定及其相关用法”主要讲述了否定的类型;第九章“小句类型:请求、感叹、指示”主要讲述小句类型以及小句类型表达的言语行为。论文开篇部分将介绍所选着作、着作作者、翻译项目的意义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探讨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译后校对等环节。第三章举例说明了翻译中遇到的难点。第四章则进一步从三个层面探讨翻译难点对应的一系列解决措施。语义层面不仅涉及词义的扩展、词语分裂、对连词“and”和“or”以及单复数的处理,否定和肯定间的转换,还涉及到调节技巧中的词性转换、具体化、结果代替原因、原因代替结果、措辞颠倒。这些调节技巧中,有些是从不同角度翻译源文本,以确保译文易于理解。句法层面使用了分割和句式重构的翻译方法来解决结构问题。篇章层面主要探讨了省略和词汇衔接等衔接手段。省略包括省略目的语文本中的指称和重复;词汇衔接中通过使用重复来使译文更加地道。通过整个翻译过程,报告总结出一定成果和反思,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尽管如此,本报告提及的解决措施仍可应用于其他应用型文本的翻译。本报告提供了一些翻译经验,并且对语法翻译来说只是一种浅显的尝试。该报告提到的翻译难点仍可尝试不同的翻译方法,这也将刺激翻译批评的发展。

何伟,王敏辰[2](2019)在《英汉语小句结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功能句法理论,本文对英汉语小句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涉及小句潜势结构组成、结构成分的语义功能、体现形式、语义及句法特点、句法分布等多个维度。研究发现:英汉语小句潜势结构组成大致相同;英汉语中,主语、主要动词/谓体、补语和状语均为决定小句结构的主要成分;相同结构成分的语义功能基本一致,但是它们的体现形式、语义及句法特点、分布格局等不尽相同,这说明英汉语存在句法运作机制上的不同。

唐晓东[3](2019)在《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文中指出为弥补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在理论体系建构和理论解释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尝试从语言类型学视角,以述谓这一句法功能为主线,重新梳理和界定相关工具性概念,对英语述谓结构的句法配置进行系统性描写、分析和解释,用理论语法研究成果解释英语教学语法,建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强的英语教学语法理论解释体系。语言的核心功能是述谓。一个完整的述谓结构由指称语和述谓语构成。一个句子包含至少一个述谓结构。如何在英语单位句子中标记一个或多个述谓结构是个句法问题。本文将英语述谓结构的直接构成单位,即短语,进行七分,在此基础上推定英语简单句的句法标记方式为只标记主要述谓成分,指称成分和辅助述谓成分为无标记形式,该句法标记方式就英语语言自身而言是最经济的。在分析英语主要述谓和辅助述谓的句法组合关系时,本文得出:1)英语句法结构的标记项全部居于结构首位,符合VO型语言核心居首(结构右分支)的共性倾向。2)排除并列项的情况下,英语单位句子中存在0-9个辅助述谓成分的句法槽位。同时,本文发现句法结构的述谓性对英语句法配置具有较强解释力,具体表现在:1)人类语言中述谓性短语倾向多于指称性短语:英语仅负责述谓的短语有4类,仅负责指称的短语有1类,既可述谓也可指称的短语有2类。2)跨语言N-V结构是最典型的述谓结构,居于V槽位的句法结构倾向具有述谓性:英语指称性结构居于V槽位时,也会获得述谓性。3)冗余述谓缺省原则:在充当述谓性成分的结构中,如果存在可以或倾向删除的具有述谓性的成分,那么,这个可以或倾向删除的述谓性成分是冗余述谓项,其所在结构中必定含有其他能够赋予该结构述谓性的成分。本文重点讨论了英语中介词和being的省略现象。论证过程中,本文重新界定的传统英语教学语法的相关工具性概念有:短语、分句、小品词(归入“副词”类别)、补语、双宾结构(归入“宾补结构”)、独立主格结构(界定为“独立宾格结构”)。文末从短语类别、句法标记方式、句法组合与聚合关系三方面,论证了英语句法配置具有理据性。本文旨在桥接理论语法与英语教学语法,充分发挥理论对应用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可为英语句法研究和句法教学提供参考,为跨语言视角的单语句法研究提供参考。

杜海宝[4](2019)在《英汉语序差异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最容易产生的偏误之一就是语序偏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方面存在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关注差异,重点训练学生容易产生语序偏误的语法点或句型,同时增加语感教学、语用教学和文化教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吴胜伟[5](2019)在《强势语法特征与汉语相关句法现象》文中研究表明Chomsky在《最简方案》中取消了 D-结构和S-结构,仅保留了 PF,接口层和LF接口层,指出一切句法推导都是为了满足这两个表达式条件。在最简方案框架下,词项以饱满的形态参与句法推导,因此特征核查就成为了核心的句法推导技术。然而,特征在强度上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有的是强势特征,有的是弱势特征。强势特征不能被PF接口层所“容忍”,必须在拼读前进行特征核查并删除。相反,弱势特征可以被PF接口层所“容忍”,在经济原则的驱动下,可以延迟到LF接口层再进行特征核查。换句话说,强势特征会引发显性的句法操作,而弱势特征不会。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探讨一组汉语语法现象,而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也将深化对有关特征核查理论的认识。指宾状语句是一种句法-语义的“错配”句式。基于认知参照点的分析把其分为两大类若干小类,并对这类语法现象进行了清晰描写,也解释了该语法现象背后的运作机制,但是这种分析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基于控制理论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句法规则,符合最简方案的简约精神,但却制造了动词跨越处于附加语位置上的状态形容词短语的难题。补语小句分析法以有界结构理论为指导,借用戴曼纯(2003:124-125)的四个附加语可能位置进行分析,但是戴曼纯所构拟的四个位置并没有一个在语义上是指向宾语中心语的。本文以“扩充的特征核查”理论(EFC)为指导,将有“致使义”和无“致使义”的指宾状语句整合到一个句法模型下进行统一分析。本文认为指宾状语的原位是处在宾语中心语的定语位置,是说话人强调的重点信息,具有不可解释的强势[焦点]特征。正是该形式特征,导致状态形容词短语显性移位至焦点结构的指示语处,造成句法与语义的“错配”。多项式名词状语句就是邢福义先生(1988)的“NN地V”结构。多项式名词在结构上具有论元性,在语义上具有累加性,在语用上构造了一种“小夸张”架式。本文认为具有论元性的多项式名词是说话人强调的重点,是句子的焦点信息,具有强势的不可解释的[焦点]特征。在该特征的驱动下,多项式名词提升到焦点结构的指示语处,即线性上的状语位置。本文认为“地”是一个专门为状语投射句法位置的功能性核心,这样状语在结构上就可以像主语、宾语那样有了自己的具体位置,并使状语的传情达意功能在结构上得到了相应的体现。倒装句又叫易位句。句子倒装是口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结构上,倒装成分可以还原,其中前移成分具有语法重音,是说话人强调的焦点信息,因此具有强势的不可解释的[焦点]特征。正是该特征驱动了句子成分的倒装,倒装后的前移成分的着陆点是外层焦点的指示语位置。由于语气词在音韵上不自足,因此在语气词向VP的黏附过程中就发生了一个融合操作。这样一来,黏附在句末的语气词就以拖带移位(pied-pipig)的方式跟随黏附主体一起提升,最终导致成分倒装后语气词只能依附在前移成分之后。另外,外层焦点是相对于内层焦点而言的,它位于语力层的外围,与内层焦点呈互补分布。“把”字句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其语法意义出现过“处置说”、“影响说”、“致使说”和“掌控说”等观点,这四种观点都有一定的解释面和适用范围。本文发现由动词宾语或小句主语提升移位而来的“把”后NP是句子的次话题,且具有强势的不可解释的[次话题]特征,而“把”具有标记次话题的作用。本文依据扩充的特征核查理论(EFC),认为“把”后NP为删除强势的不可解释的[次话题]特征,就会显性移位到次话题短语的指示语处进行特征核查,生成“XP+NP+VP”。作为次话题标记词的“把”通过“Ba-支持”的方式直接插入到次话题NP前,生成“XP+把NP+VP”。本文主张“把”字句没有独立的句法地位,它只是人们用来表达次话题的一种句法手段。在“N+们”结构中,“们”除了具有表数、表类和修辞功能外,还具有充当名词弱势[有定]特征激活剂的作用。非物质名词和非抽象名词本身具有[有定]特征,但该特征在强度上是有强弱差别的。强势特征在句法系统中直接显现,弱势特征处于休眠状态,需要激活才能显现。在“N+们”结构中,若N的[有定]特征为弱势特征,则“们”起激活作用;若为强势特征,“们”强化并核查该强势特征。一句话,“N+们”结构无论如何都具有[有定]特征。这就是“N+们”结构为何鲜能出现在宾语位置,却能出现在句首话题位置的原因。

刘晓林[6](2018)在《英语句法史上V2语序的消失及其原因探析》文中提出早期英语曾经盛行一种V2语序,动词总在句法中的第二位置,其前面可以是介词组、副词、否定词、Wh-词、名词和代词等。这种语序约在公元1400年消失,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本文综合学界的各种研究,通过考察语料,认为它的消失与英语史上的形态削弱密切相关,也因为主观性和主观化的发展使然,还由于句法分区形成的去话题化效应。V2语序的消失导致英语走上了一条与邻近语言如德语、法语、丹麦语等语言不同的句法化道路,使英语愈发独特起来。

叶紫婵[7](2017)在《文言文课堂运用英语语法知识的跨学科教学》文中提出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的重视程度,或者文言文课文在中学教材里占的比重都体现了文言文的重要性。可是不少中学生对文言文抱着畏惧和抗拒的心理。如何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究的热点。本文从跨学科的角度,探究文言文课堂引用英语语法的跨学科教法,侧重于语文文言文课堂利用跨学科方式创新教学中获得启示。全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和地位以及英语语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第二部分分析在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的价值。文言文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对文言文课堂不感兴趣、文言文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难以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因为语文倡导淡化语法教学,很多语文老师基本不会特意在课堂上教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所以许多中学生在遇到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或者特殊句式的时候感觉一头雾水,容易混淆记错。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守旧。学生没有深度思考,只是死记硬背文言文知识,收效甚微。而在文言文课堂中运用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三部分主要论证了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的可行性。中文和英语分别是母语和外语,可是文言文和英语语法有许多相似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英语当中的一些语法运用十分相似,这就为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提供了可能。在英语课堂中,英语语法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十分重视英语语法的学习,大部分中学生对英语语法掌握程度甚至比对现代汉语语法掌握程度要高。第四部分分析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知识的原则。在文言文课堂中引用英语语法知识要坚持引用合理性、目标性、实效性。在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知识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文言文课堂氛围要合理。引用英语语法知识的总量和时机要合理。语文教师应该设立一个学科知识总目标以及三维目标,并让文言文课堂达到实效。第五部分进行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知识的策略研究。这一部分分为两节,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析策略。教师应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文言文课堂中引用英语语法的三维目标。语文教师可以围绕文言文知识,整合英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还应该努力备课,对教材内容和引用内容烂熟于心。最后,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文言文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角度,可以运用学习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第六部分进行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英语语法的实践案例设计。

孙秀丽,李雪钰[8](2017)在《古汉语与现代英语句式的共性比较》文中提出古汉语和现代英语虽然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它们在某些句式上有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从被动结构、倒装结构及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和英语中SVC结构三个方面对古汉语和现代英语中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英语和古汉语句式之间的共性比较,不仅可以加强对英语和古汉语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种认识反过来可以作用于教学、翻译及文化等其他方面。

吴钰[9](2017)在《浅析主谓关系差异对英语二语习得的影响》文中指出引言: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的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给英语语言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的受到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并且在英语交流中经常性的出现语法上的错误。而主谓关系是语言结构中的最重要的关系,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主谓关系上的差异就严重的影响了英语的学习。前言:主谓关系也就是语言结构当中所具有的主体的句

胡荣慧[10](2012)在《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文中研究表明张培基先生说“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语言转化工作,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语言转换的形式。而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形式蕴涵于文化之中,语言的发展融合于文化的发展之中,那么作为语言传授者研究语言的差异,特别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文化背景、社会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探究在翻译过程中英语语言特性及跨文化的理论差异,借助英语翻译理论的分析来探寻最有效的英语的翻译方法自然必不可少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应用语言学翻译中,对于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是本文着眼于在教学实践中个人的体会和学习从实践角度加以研究和总结,最终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和源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是翻译所追求的目标。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克服文化差异并且借助一定的转化手段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视角的转换来实现。本文主要涉及英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翻译理论、原则及相关策略。绪论引言部分阐述了翻译的特点及其理论方面的的基本知识,标准及相关对策,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奈达等翻译家的翻译理论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文章第二部分分别从文化差异,社会背景等方面的语言特点,从视角转换的定义,视角转换的原因,视角转换的类别加以详细论述。第三部分为翻译技巧,着重从译语和原语相异角度以及翻译技巧和策略(转换词;句式转换;增补主语的等不同翻译技巧)及与原语相悖角度(使用正反词;使用语态相悖转换)或借助词类间的转换(名词的转换;动词的转换;形容词副词的转换等)。从语义的虚实转换(译实为虚;译虚为实)。以及翻译重要方法的形象转换(形象转换种类;形象转换方法)。汉英意译以及修辞转换等手段顺利地进行翻译,本文将通过对以上几方面对视角转换进行详细论述。在结语部分会对跨文化视角转换在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对于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由于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等,只有相对的语境等值。英汉翻译中的转换视角就是真正文化意义上的转换视角。

二、浅谈英语中的主谓倒装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英语中的主谓倒装句(论文提纲范文)

(1)《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8、9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and the Authors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Analysis of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Parallel texts
    2.2 The Procedure of the Translation
    2.3 Revision of the Target Text
        2.3.1 Revision by the translator
        2.3.2 Proofreading by the supervisor and classmates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1 Difficulties at the Semantic Level
        3.1.1 Redundancy
        3.1.2 Ambiguity
        3.1.3 Unidiomatic expressions
    3.2 Difficultie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2.1 Sentences with no punctuations
        3.2.2 Clauses or sentences order
    3.3 Difficulties at the Textual Level
        3.3.1 Reference
        3.3.2 Reiteration
Chapter Four THE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4.1 Solutions at the Semantic Level
        4.1.1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4.1.2 Splitting words
        4.1.3 Conversion of "and" and "or"
        4.1.4 Dealing with singular and plural
        4.1.5 Transposition
        4.1.6 Converting abstract concepts into concrete concepts
        4.1.7 Converting cause into effect
        4.1.8 Converting effect into cause
        4.1.9 Reversal of terms
        4.1.10 Converting between negation and affirmation
    4.2 Solution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1 Division
        4.2.2 Reinventing sentence structures
    4.3 Solutions at the Textual Level
        4.3.1 Ellipsis
        4.3.2 Lexical cohes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Achievement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and Practice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2)英汉语小句结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英汉小句潜势结构组成对比
三、 英汉语小句共有成分的对比
    (一) 主要动词/谓体
    (二) 主要动词延长成分/谓体延长成分
    (三) 主语
    (四) 补语
    (五) 状语
    (六) 其他成分
四、 结 论

(3)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3 本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回顾
    2.1 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存在的问题
        2.1.1 以往对“短语”和“分句”的划分
        2.1.2 以往对“小品词”的界定
        2.1.3 以往对“补语”的界定
        2.1.4 传统英语句型结构的划分
        2.1.5 以往对“双宾”结构的界定
        2.1.6 传统语法中的“独立主格结构”
        2.1.7 部分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的及物性问题
        2.1.8 传统语法理论体系的系统性问题
    2.2 本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思路
第三章 本文核心理论假设及英语述谓标记方式
    3.1 语言的述谓功能
        3.1.1 述谓的基本结构单位:短语
        3.1.2 述谓的层级
    3.2 有关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3.3 英语的短语类别和述谓标记方式
    3.4 N-V结构式的述谓性
        3.4.1 N-V语序的普遍性
        3.4.2 跨语言证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主要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4.1 指称成分的句法特征
        4.1.1 可数名词
        4.1.2 不可数名词
        4.1.3 名词性结构
    4.2 主要述谓成分的句法特征
    4.3 主要述谓的组合关系
        4.3.1 并列关系
        4.3.2 从属关系:名词性从句(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补语从句)
        4.3.3 从属关系:形容词性从句(定语从句)
        4.3.4 从属关系:副词性从句(状语从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辅助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5.1 补语的功能和形式
        5.1.1 “小品词”的重新界定
        5.1.2 介词和副词的区分
        5.1.3 双宾结构的本质——主动宾补结构
        5.1.4 关于只存在“名词性补语从句”的解释
    5.2 从主要述谓到辅助述谓(从核心事件到非核心事件)
        5.2.1 辅助述谓结构(非限定述谓结构)的句法标记
        5.2.2 英语的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
        5.2.3 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的经济性和像似性动因
        5.2.4 独立宾格结构
    5.3 辅助述谓的组合关系
        5.3.1 英语句子最多由12 个句法位置构成
        5.3.2 补语、定语、状语的区分
    5.4 英语句型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语七类短语的功能验证
    6.1 指称功能
    6.2 述谓功能
        6.2.1 主要述谓——作表语
        6.2.2 辅助述谓——作补语
        6.2.3 辅助述谓——作定语
        6.2.4 辅助述谓——作状语
    6.3 某些所谓特殊句法现象的解释
        6.3.1 具有述谓性的名词短语
        6.3.2 关于men/women的述谓性
        6.3.3 特定结构引起的冗余述谓缺省现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语句法配置的理据性
    7.1 跨语言短语类别及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7.1.1 短语类别的理论假设
        7.1.2 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7.2 组合关系的趋简性
        7.2.1 句法成分的两两组合
        7.2.2 句法标记方式的趋简性
        7.2.3 结构的递归性
        7.2.4 句法形式趋简
    7.3 聚合关系的复杂性
        7.3.1 结构的多功能性
        7.3.2 语法化
        7.3.3 结构的递归性
        7.3.4 英语基本句型的连续性(模糊性)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创新
    8.2 主要成果
    8.3 后续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4)英汉语序差异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两种语言的语序共性与差异
    (一) 英汉语序的共性
        1. 基本句型。
        2. 否定句与感叹句。
        3. 部分复合句。
    (二) 英汉语序的差异
        1. 英汉语序差异的原因。
        2. 英汉语序差异的具体表现。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习得汉语的偏误例析
    (一) 定语位置的偏误
    (二) 状语位置的偏误
    (三) 汉英补语位置的偏误
三、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一) 规则学习
    (二) 变式练习
    (三) 自动化阶段
        1. 加强语感教学。
        2. 加强语用教学, 教学生活化, 注重实践性。
        3. 加强文化教学。
四、结语

(5)强势语法特征与汉语相关句法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深化对语言事实的认识
        1.1.2 推进语言理论的发展
    1.2 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1.2.1 主要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标
    1.3 理论背景
        1.3.1 管辖与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时期
        1.3.2 最简方案(The Minimalist Program)时期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语料使用情况
第二章 特征核查理论与扩充的特征核查理论
    2.1 最简方案的句法推导
        2.1.1 “卜”字形句法推导模型
        2.1.2 句法推导的步骤
    2.2 特征和形式特征
        2.2.1 可解释的特征和不可解释的特征
        2.2.2 强势特征和弱势特征
    2.3 特征核查理论和扩充的特征核查理论
        2.3.1 经典的特征核查理论
        2.3.2 特征核查的结构条件
        2.3.3 扩充的特征核查理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强势语法特征与指宾状语句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述评
        3.2.1 基于认知参照点的分析
        3.2.2 基于控制理论的分析
        3.2.3 基于补语小句的分析
        3.2.4 小结
    3.3 指宾状语的语法性质与语法意义
        3.3.1 指宾状语的基础位置
        3.3.2 指宾状语的句法语义限制
        3.3.3 指宾状语的语法意义
        3.3.4 小结
    3.4 基于扩充的特征核查理论(EFC)的句法分析
        3.4.1 焦点与强势焦点
        3.4.2 基于EFC的指宾状语句的句法推导
        3.4.3 定语“圆圆的”提升的理论可能性
        3.4.4 “黑黑的染了头发”与“染了黑黑的头发”
        3.4.5 旁证:领主属宾句和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
        3.4.6 基于EFC理论分析指宾状语句的优势
    3.5 结论
第四章 强势语法特征与多项式名词状语句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述评
        4.2.1 单项式普通名词能否作状语
        4.2.2 多项式名词作状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限制
        4.2.3 小结
    4.3 基于扩充的特征核查理论(EFC)的分析
        4.3.1 多项式名词短语的基础位置
        4.3.2 多项式名词状语的语法特征
        4.3.3 多项式名词的提升
        4.3.4 “地”的句法推导:状语中心语的语音实现
        4.3.5 小结
    4.4 本文的创新点及优势
    4.5 结论
第五章 强势语法特征与倒装句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述评
        5.2.1 倒装的概念及倒装句的相关类型
        5.2.2 焦点位置之争:前移成分还是后置成分
        5.2.3 小结
    5.3 分裂投射假说及句子外层焦点结构
        5.3.1 VP分裂和IP分裂假说
        5.3.2 CP分裂假说
        5.3.3 句子外层焦点结构
        5.3.4 小结
    5.4 倒装成分Y的强势焦点特征的外层焦点解释
        5.4.1 倒装句的句法推导
        5.4.2 VP移位能跨越副词短语吗?
        5.4.3 相关旁证:汉语存现句和随意倒装句的句法推导
        5.4.4 小结
    5.5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优势
    5.6 结论
第六章 强势语法特征与“把”字句
    6.1 引言
    6.2 相关研究述评
        6.2.1 语法意义
        6.2.2 焦点位置
        6.2.3 “把”的语法范畴和语法功能
    6.3 “把”字句的重新分析
        6.3.1 话题及次话题
        6.3.2 “把”后成分具备次话题的相关特点
        6.3.3 “把”的次话题标记功能
    6.4 “把”字句的句法生成及其推导过程
        6.4.1 “把”后成分的来源
        6.4.2 “把”字句的句法推导
        6.4.3 “把”进入句法的方式:“把-支持”
        6.4.4 我们的优势
    6.5 结论
第七章 强势语法特征与“N+们”结构
    7.1 引言
    7.2 相关研究述评
        7.2.1 传统描写语法对“N+们”结构的研究
        7.2.2 生成语法对“N+们”的研究
        7.2.3 小结
    7.3 “N+们”结构的再认识
        7.3.1 “们”的语法范畴及“N+们”的结构特点
        7.3.2 “N+们”结构的句法功能
        7.3.3 “N+们”结构的[有定]形式特征
        7.3.4 小结
    7.4 名词弱势[有定]特征的激活与强势[有定]特征的强化
        7.4.1 形式特征及形式弱特征的激活
        7.4.2 “们”的句法功能:激活剂与强化标记
    7.5 结论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发现
    8.2 遗留问题及后续研究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后记

(6)英语句法史上V2语序的消失及其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学界关于V2语序消失的原因探析
    1.1 形态削弱和语序变化导致V2语序消失
    1.2 话题-语用特征驱动及其失落
    1.3 语篇叙述方式改变的驱动
2 去话题化与主语突出:对V2语序消失的解释
    2.1 现代英语的助动区
    2.2 早期英语V2语序与现代英语语序的比较
    2.3 助动词的去话题化功能
        2.3.1 主语地位的凸显对V2语序失落的影响
        2.3.2 助动词的发展与V2语序的消失
        2.3.3 TP域的发展成熟与V2语序的失落
        2.3.4 主语突出型语言与V2语序的失落
3 结语

(7)文言文课堂运用英语语法知识的跨学科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和地位及英语语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价值和地位
    第二节 英语语法在中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 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归因
        一、文言文语法教学现状
        二、现状归因
    第二节 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 跨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第三章 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文言文和英语语法的相似性
        一、一词多义的现象
        二、词类活用的现象
        三、倒装句
        四、发语词
        五、判断句
    第二节 中学生对英语语法的重视程度和掌握程度
第四章 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知识的原则
    第一节 合理性原则
    第二节 目标性原则
    第三节 实效性原则
第五章 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知识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教师备课策略研究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文言文教学中引用英语语法的三维目标
        二、围绕文言文知识,整合英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内容
        三、努力备课,对教材内容和引用内容烂熟于心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文言文课堂参与度
    第二节 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一、文言文课堂学生学习认知策略
        二、文言文课堂学生学习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三、两门学科交叉学习巩固策略
        四、文言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其他策略
第六章 文言文课堂运用英语语法知识的实践案例设计
    第一节 初三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课教学中的引入实践案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三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课教学中的引入实践案例设计
附录B: 调查问卷(高中学生)
附录C: 调查问卷(教师)
致谢

(8)古汉语与现代英语句式的共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古汉语和现代英语句式中的共性比较
     (一) 被动结构
     (二) 倒装结构
     (三)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与英语SVC句型
三、对古汉语和现代英语句式共性研究的启示
     (一)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 促进翻译的发展

(9)浅析主谓关系差异对英语二语习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二语习得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二、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结构的总体差异
三、英汉主谓关系差异对于英语二语习得的影响
     (一) 主谓一致差异的影响
     (二) 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影响
     (三) 话题主语句的影响
     (四) 主谓倒装句的差异影响

(10)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翻译中文化视角转换的含义
    第二节 跨文化视角转换理论在国内英语翻译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英汉翻译的方法
第二章 跨文化视角转换的根源
    第一节 地域及自然环境的差异
    第二节 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差异
    第三节 文化背景的差异
    第四节 不同的生活习惯
    第五节 宗教信仰的差异
    第六节 生活习惯及习俗的差异
    第七节 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
第三章 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的种类及翻译技巧
    第一节 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的归化策略技巧
        一、 物与人,人与人的视角转换
        二、 跨文化视角中词类转换翻译技巧
        三、 跨文化视角转换下翻译句式的翻译技巧
    第二节 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的相悖策略技巧
        一、 采用正反词进行翻译
        二、 英汉语态的转换相悖翻译
    第三节 跨文化视角下的词类转换
        一、 英语名词的转换
        二、 英语动词的转换
        三、 英语形容词或副词转换
        四、 英语介词转换
    第四节 视角转换下的虚实转换
        一、 具体抽象化的译实为虚
        二、 抽象具体化的译虚为实
    第五节 视角转换之形象转换
        一、 形象转换的种类
        二、 形象转换翻译的方法
    第六节 视角转换下的汉英特色意译
    第七节 英汉互译的修辞转换
第四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浅谈英语中的主谓倒装句(论文参考文献)

  • [1]《剑桥学生英语语法》(第8、9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英.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英汉语小句结构对比研究[J]. 何伟,王敏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3]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D]. 唐晓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英汉语序差异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 杜海宝.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03)
  • [5]强势语法特征与汉语相关句法现象[D]. 吴胜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6]英语句法史上V2语序的消失及其原因探析[J]. 刘晓林. 外国语文, 2018(06)
  • [7]文言文课堂运用英语语法知识的跨学科教学[D]. 叶紫婵.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7)
  • [8]古汉语与现代英语句式的共性比较[J]. 孙秀丽,李雪钰. 文教资料, 2017(11)
  • [9]浅析主谓关系差异对英语二语习得的影响[J]. 吴钰. 知识文库, 2017(01)
  • [10]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D]. 胡荣慧. 中央民族大学, 2012(02)


英语论文 英语语法论文 倒装句论文 状语后置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上一篇:论英语中的“悖论”现象
下一篇:外企思想政治工作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