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苏雁英[1](2015)在《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患者胸前导联ST段发生的改变有:(1)导联ST段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降低,其发生率占下壁心梗的50%70%,发生在V1、V2和V3的导联多在4872 h恢复正常。临床意义:1与压低者相比,其梗塞范围更大;2左心室功能差;3预后较差;4并发症较多;(2)在急性下壁发生梗塞时,导联ST段升高,发生率只占10%,临床多数者认为合并右室梗塞。(3)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下壁导联ST段改变,前壁心肌梗塞者37%62%有下壁ST段下降,与无下降者比,左室功能差,并发症多,多支病变发生率高。(4)右心室梗塞心电图发生改变,由于右冠状动脉边缘支或附近闭塞,约40%50%的右心室梗塞会伴发下壁心梗。

刘广芝[2](2003)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心电图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 ,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选择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超急性期 )患者 12 6例 ,追踪描记 12导联心电图 ,予以分析研究。结果 研究显示前壁心肌梗塞 61例、前间壁心肌梗塞 2 6例、前壁及下壁心肌梗塞 9例、下壁心肌梗塞 2 2例、正后壁心肌梗塞 8例、伴有急性损伤阻滞者 5 6例 ,其心电图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特点。结论 心电图ST段、T波、R波的改变及假性正常化等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姜丽萍[3](200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胸导联ST段改变对预后的判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梗时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压低、压低幅度及持续时间。寻找早期判定急性心肌梗塞重危患者的指标。方法84例下壁心肌梗塞分为有ST段压低组及无ST段压低组。根据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为ST段压低在1周内恢复 ;B组为ST段持续压低超过1周未恢复。对上述各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住院死亡率有ST段压低组较无ST段压低组明显增高P<0.05 ;在有ST段压低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及住院死亡率 ,B组明显高于A组P<0.01。有严重并发症者的ST压低幅度总和明显大于无严重并发症者 ,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前导联ST段压低、压低幅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者 ,其病情重 ,并发症多 ,预后差

杨燕玲,石湘云[4](2000)在《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对应导联ST段下降 (ST D) ,在发病后第 1、第 7天的变化 ,对住院期间临床主要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 149例急性心肌梗塞 ,其中广泛前壁AMI(ⅠA)组伴ST D 2 1例 ,不伴ST D 19例 ,单纯前壁AMI(ⅠB)组伴ST D 9例 ,不伴ST D 37例 ;下壁、正后壁、右室AMI(ⅡA)组伴ST D 30例 ,不伴ST D 15例 ;单纯下壁AMI(ⅡB)组伴ST D 4例 ,不伴ST D 14例。结果 ⅠA ,ⅡA组伴ST D发生率明显高于ⅠB ,ⅡB组。在ⅠA ,ⅠB及ⅡB伴和不伴ST D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ⅡA组伴ST D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不伴ST D者 ,且有统计学意义 ,尤其是ST D 7d未恢复者。结论 前壁AMI(含广泛前壁、高侧壁 )伴对应导联ST D是“镜像”反应 ,下壁AMI(含正后、右室 )伴ST D非“镜像”反应 ,可能伴有前降支病变 ,并发症多 ,预后差。

于志兵,孟庆义[5](1998)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机制与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机制与临床意义(100093)北京香山海军干休所门诊部于志兵(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孟庆义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是在反映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相应导联上出...

韩清玉,李宝山,孙唯民,孟庆义,李利华[6](1997)在《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韩清玉李宝山孙唯民孟庆义李利华本文曾在1996年度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6次学术会议上交流作者单位:056002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急诊科(韩清玉,李宝山,孙唯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孟...

白小涓,于雅媛,黄健群,李庭富,吴广成,陈长熙[7](1996)在《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ST段变化对预后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溶栓前及溶栓后2h心电图(ECG)ST段进行了分析,根据溶栓前后ST段下降的不同程度分组,观察了ST段下降的百分数≥70%组,<70~≥30%组及<30%组的心肌酶(CPK—MB)释放规律及梗塞危险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ST段下降<30%组,其CPK—MB峰值时间明显长于其它两组,而CPK—MB最大含量也明显高于ST段≥70%组;溶栓治疗前后梗塞危险区的程度无改善,而且该组死亡率高。结论:心电图早期ST段变化可作为AMI病人溶栓治疗预后的重要指标。

金伊君,朱文玲,倪超,郭丽琳[8](1993)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本文对139例(男100例,女39例,平均年龄61.3±9.9岁)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进行临床分析,急性期19例死亡,存活的120例在心肌梗塞发病2~3周检查超声心动图,6例在出院前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114例伴胸前导联ST段下降(A组),25例无胸前导联ST段下降(B组),B组的室壁运动异常均局限在下壁,A组也均有下壁运动异常,其中12例室壁运动异常还累及心尖部,但两组无统计差异(P>0.01),比较两组的死亡率,急性心肌梗塞的严重并发症,磷酸肌酸激酶活力和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下降可能是良性的改变,而不代表有多支血管病变。

丁华民,丁宁[9](199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时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在梗塞部位心电图呈ST段抬高的同时常伴有对应导联ST段的压低,过去认为这种ST段的压低系下壁导联ST段抬高在前壁导联的镜面投影.然而,晚近的研究发现这种对应性ST段改变可能反映远离或邻近梗塞部位的心肌缺血与心肌梗塞的面积大小,并发症的多少呈正相关.有对应性ST段压低者较无ST段压低者心功能差.梗塞面积大,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本文仅就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及下壁合并右室梗塞的早期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赵玉生,王士雯[10](1988)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本文总结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135例,观察到早期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下降组较无ST段下降组梗塞面积大、病情重笃。提出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改变似可作为早期甄别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重危患者的一项指标。

二、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下壁心肌梗塞时导联ST段发生的改变
    1.1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
    1.2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胸前导联ST段抬高
2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时下壁导联ST段改变
3右室梗塞的心电图改变

(3)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胸导联ST段改变对预后的判定(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有无ST段压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比较
    2. 心前导联ST段压低恢复时间与并发症的比较
    3. ST段压低幅度与并发症的关系
讨论

(10)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结果
    一.一般情况及既往史
    二.临床表现
    三.血清酶学检查及QRS记分
    四.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讨论
意义

四、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探讨[J]. 苏雁英.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29)
  • [2]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心电图研究[J]. 刘广芝. 中国医师杂志, 2003(08)
  • [3]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胸导联ST段改变对预后的判定[J]. 姜丽萍.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 2001(04)
  • [4]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J]. 杨燕玲,石湘云. 临床军医杂志, 2000(04)
  • [5]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机制与临床意义[J]. 于志兵,孟庆义. 河北医学, 1998(05)
  • [6]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J]. 韩清玉,李宝山,孙唯民,孟庆义,李利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7(08)
  • [7]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ST段变化对预后的评价[J]. 白小涓,于雅媛,黄健群,李庭富,吴广成,陈长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96(05)
  • [8]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分析[J]. 金伊君,朱文玲,倪超,郭丽琳. 医学研究通讯, 1993(06)
  • [9]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时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J]. 丁华民,丁宁. 临床荟萃, 1991(09)
  • [10]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J]. 赵玉生,王士雯. 中国循环杂志, 1988(02)


心梗论文 心电图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孟庆义论文

上一篇:幼师专业论文查重
下一篇:社会稳定法律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