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彦彬,曹书杰[1](2021)在《20世纪以来唐传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唐传奇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国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对宋元明清小说、戏曲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关于唐传奇的流传、评点及研究,自唐以来代不乏人,然至20世纪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文本的整理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对唐传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综观其发展过程,可相对分为20世纪前50年、50—70年代、最后20年及21世纪以来等四个阶段,通过对各阶段整理研究成果的细致考察,总结梳理百余年间学界对唐传奇文献的整理研究脉络,探讨其主要收获与缺憾,以求鉴往知今,更好地服务于唐传奇研究工作。
兰昕[2](2020)在《唐人小说中的岭南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代的岭南地区大致包括今广西、广东、海南及越南的北部,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不同于北方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也孕育出和中原地区与众不同的山川物产与风土人情,伴随着北方官员、文人的南迁,岭南地区的独特风情逐渐进入北方中原人的视野,唐代小说中也出现了不少关于岭南风情的描写。涉及岭南书写的唐人小说作者有些是土生土长的岭南人,有些是在岭南任职的官员或是被贬谪流放至岭南地区的文人,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岭南环境的滋养,异于中原文化的岭南风情成为了他们笔下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他们在小说中介绍了岭南地区的瑰丽山川、奇异草木、神奇动物等自然风貌,记录和展现了岭南地区的饮食、制毒、嫁娶丧葬等社会风俗,从岭南地区津津乐道的雷神传说、龙母传说、羊城传说等民间传说中汲取养分进行小说创作,反映出唐人崇道尚奇的心理特点和唐代兼容并包的时代风貌。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在统计和分析唐人小说中涉及岭南书写的小说的基础上,梳理出唐人小说中涉及岭南书写的11部传奇小说集和32部笔记小说集中的四百多则篇目,并作整体性阐述。第二、三章通过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和类比分析,将小说中呈现的岭南书写进行详细解读,第二章阐述神奇多样化的岭南自然风貌,从气候特征,神奇动物、奇异植物、矿产资源等方面丰富唐代岭南风貌,第三章分析唐人小说岭南书写中所呈现的岭南社会风俗,从饮食风俗、制毒风俗、巫神鬼怪想象、婚娶丧葬习俗等方面入手解读唐人对岭南的时代印象。第四章从文学笔法和笔记笔法两方面对唐人小说岭南书写的笔法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五章结合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体经历分析唐人小说中岭南书写呈现的特点,分析岭南书写产生的原因和唐人心态,剖析唐代小说家在岭南书写中所传达或者流露出的特殊心理,进一步展现唐代小说的岭南书写风貌,对唐代文学中岭南文化的研究进行补充,丰富唐代文学研究内容。
杨婷[3](2020)在《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文学中文言小说的创作在我国文言小说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时代盛衰对文人心态与创作内容有极大的影响。唐朝前期社会安定,形成了初盛唐情绪高昂、奋发向上的文学作品,而到了中唐时期,盛世不再,身处离乱的士人们在中唐创作小说时心态已经发生改变。通过研究中唐小说文本中的文人心态,能够了解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存境况。鉴于之前对唐代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版本流传、成书年代、作者考辨等方面,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取唐肃宗至德元年至文宗大和元年创作的小说作品,以文人心态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对中唐小说进行研究和阐释。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的内容主要是阐述研究此课题的目的与意义以及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综述。第一章从中唐时期的战乱、经济与文化生活三大方面的转变,梳理出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生成的大背景。第二章将中唐时期小说作品中主要的文人心态归纳为五大类:积极进取的政治心态、趋势逐利的处世心态,追求平等的爱恋心态,跳脱现世的隐逸心态,沉迷物欲的游戏心态。第三章通过中唐小说中呈现出的心态总结出中唐文人的心态特征,第四章在文人心态特征的基础上解读中唐时期文人心态蕴含的思想内涵及意义。结语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陈述。
闵锐[4](2020)在《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研究—兼论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完成了风格上由唐五代到宋代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分为风格承袭期(960-989)、风格发展期(990-1022)以及风格形成期(1023-1067)三个阶段。经过百余年的创作实践,笔记小说风格由以志怪为主、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逐渐转变为以杂录小说为主、多载朝堂之事与典章制度、推崇补史与考证等实用性功用、长于议论、语言简洁的平实之风貌。在这一过程中,笔记小说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区别意义的文类特征,因其与诗歌领域好学问、好议论等特征相类似,本文称之为笔记小说中的“宋调”。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风格转变与“宋调”形成离不开时代风气与作家身份等方面的影响,宋代官员空闲的增多与对小道的关注、宰执群体的加入、士人主体性的张扬及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官方书籍之编纂、官私目录的修订以及宋代史学的发展,皆促进了笔记小说的繁荣,从不同角度影响了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创作,促进了笔记小说中“宋调”之形成。
石润宏[5](2017)在《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代文学有关植物的书写,涉及体裁众多,文学实绩丰赡,是唐人留存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代文学植物书写的丰富景象是在先唐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先秦至六朝的先唐文学为唐代文学提供了众多有关植物的历史典故与文学原型,是唐代文学的植物书写走向深入和繁荣的导引者。唐代文学中的植物书写大致包含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唐代各类文学体裁、具体文学作品对植物题材与意象进行的书写。唐代诗歌在描写季节时经常运用植物意象,勾勒各个季节的植物风景,植物在季节诗中成了季节的指示物和诗人情绪的象征物。唐人喜爱把玩和栽植各类观赏植物,这在唐代诗、文、赋中均有明确表现。唐代描写植物的文学语言中大量出现了体现人们价值判断的言辞,这表明唐人针对植物的精神审美活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渐渐步入成熟的境地。唐代笔记小说中与植物有关的条目多达五百余条,这其中既有真实记录,也有文学虚构,均反映了唐人对植物的重视与喜爱。不同的文学创作群体对植物有不同的见解与感受,比如唐代女诗人常以离枝的落花比喻自身,又如唐代诗僧群体因为性喜自然,所以注重利用植物在禅院中仿造建构山野环境,从植物中体味禅机,植物成了诗禅交涉的纽带。第二个方面是唐人营造的植物景观进入到文人视野之后在文学上的反映。唐人十分重视寺院、道观、祠庙、驿道、驿站等建筑群落周围植物景观的营建工作。比如唐代寺观的植物景观以松竹为主而能兼顾各地自有风格,唐代驿道驿站等场所由官方主持驿树的栽种,不同时期也有文人官员按照自身的喜好栽植特有品类的植物,唐代交通要道蜀道地区的植物景观,与上述人造建筑区域情况不同,兼有野生与人造两个方面。唐代文人爱好游览和观赏此类植物景观,并乐于用文学语言加以描绘。第三个方面是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唐代文人的心绪、情感和生活、生产活动,进而产生的较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在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今日中国的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植被类型的地理分野直观而易感。植物的生态状况造成自然环境的差异,使文人身处其间有别样的心境感受。比如唐代河东道植被生态的多样性易于激发文人的创作欲望,也影响了唐代文人在河东道的隐逸和闲居活动,进而影响了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又如唐代陇右道的荒野风景极大地唤起了文人的羁旅愁思,荒漠草原上飞卷的沙蓬成了客居陇右道文人的自我体认。唐代长城以北地区迥异于关中以南地区的植物地理风景,被心思细腻、善于观察生活的唐代文人所关注,引来他们对异域植物风光的欣赏与书写,如今这些文学语言已成为记录唐代长城以北地区历史地理信息的宝贵文献。
徐芳[6](2015)在《唐代诗歌中的陇右文化阐释》文中研究表明陇右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与山川风物,以及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孕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风采和文化个性。陇右地处边塞防御地带的地理位置,多民族共存以及农牧兼营的地域特色,使其形成了“胡”汉交汇的文化特色。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为陇右地域打开了东西门户,使其展示了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唐前陇右地域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以及经济人口的增长,为唐代陇右诗歌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底色和肥沃的土壤。唐代陇右文学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胡”汉交汇,剑书合一,理性和感性相融合以及雅俗互推等特色,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形成“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同时,唐代诗歌与陇右文化的相互映射,使陇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文化重镇。目前,关于唐代诗歌与陇右文化的研究已有一些学者关注,但其研究则相对薄弱,尚有许多待开垦的园地。本课题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地域文化因子,并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对系统的考察与探究,以期对陇右文化与唐代诗歌的研究有所补益。全文除绪论以外,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了陇右文化及其文化特征,梳理了陇右地理文化的特质以及历史经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陇右文化主要指唐代陇右道陇西段和河右段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从地理位置来看,陇右处于以关中为中心的边塞防御地带。从历史经济文化方面来看,陇右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厚的文化积淀后,在隋唐五代时期走向了辉煌,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陇右内部的三个亚区中,文化的表现又互有差异,其共同性的理论阐释有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唐代诗歌中的陇右诗缘进行考察。首先,从陇右籍的诗人入手,对其籍贯以及诗歌创作进行了考证,分析了陇右籍诗人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文学创作的成就与贡献。其次,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李唐皇族以及自称“陇西”者诗歌中的陇右诗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客寓陇右的诗人的角度出发,以杜甫为例,分析了杜甫诗歌中的陇右诗缘。第三章,主要对陇右文学家族,即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氏家族为例进行了考察。首先考察了唐代陇右牛氏家族的世系形成,分析了唐代牛氏家族兴盛的原因。其次考察了陇右牛氏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与创作实绩,分析了其文学传承与流变情况。然后,探讨了陇右牛氏家族的家风:旷远之度、耿直之气、清廉节俭之习,同时探讨了其家学精神:博学求是、兼修文史、学优而仕。最后探讨了其家族成员诗歌创作中的主题风格与审美情趣。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唐代诗歌中的地理描述。本章首先从地理的视域分析了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地貌特征和意象。其次,对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州县的描述以及山川关隘的描述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从诗歌的题材内容、诗人的气质魅力以及诗歌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分析了陇右地理风貌对唐代诗人创作的影响。第五章,主要考察了唐代陇右诗歌中的边塞情怀。首先分析了唐代陇右诗歌中的边塞情怀形成的原因:功名意识、汉代情结、尚武精神。然后对陇右籍诗人以李益为例分析了其边塞情怀,考察了其诗歌中独特的边塞风光,戍边士卒的内容选择以及悲壮凄惋的审美风格。同时亦对客寓陇右诗人的边塞情怀进行了考察,一类是贬谪出塞之士,一类是从军出塞之士。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唐代诗歌中的丝路文化。首先考察了唐代诗歌中的丝路文化表征:琳琅满目的艺术长廊,中西合璧的文化活力,民族交往的辉煌历史。然后分别从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商业文化以及酒文化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彰显了丝路文化为唐代陇右诗歌中带来的活力。
张娟[7](2014)在《《续唐书经籍志》着录小说资料集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陈鳣《续唐书经籍志》中所着录的皇甫枚《三水小牍》、冯贽《云仙散录》、刘氏《耳目记》等19部五代小说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搜集和整理有关作家的生平事迹、作品的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文献中的相关着录、版本考订、序跋评论等资料。所收资料均注明来源,务求完整、可靠,并按照资料所产生的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为读者了解这些作家作品提供系统准确的文献信息。在所收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在每部小说资料之后均附按语,对小说作者生平事迹、作品成书年代、作品主要内容、版本流传概况以及后人研究情况等作简要的评述,以表达对每部作品初步研究之后所得到的粗略认识,为后之研究者的继续研究提供参考。
赵洁[8](2014)在《《续玄怪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传奇”与“诗”并称“一代之奇”。唐代“传奇”代表中国小说文体的初步成熟,作品多、作者众;题材广、结构妙;语言美、技法精。对宋元话本乃至明清白话小说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小说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续玄怪录》是一部重要的唐代“传奇”文集,但一直被看作是《玄怪录》的续书而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对《续玄怪录》本身具有的文体特征、文本承载的政治色彩、体现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作品内蕴的主体意识进行研究,解读唐人的世情民风,思想文化,提炼材料,为其他研究积累素材。对其文学价值和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及意义做出恰当的评价。本论文共分为前言、正文四章和余论。前言对研究条件、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正文第一章《续玄怪录》考订,通过已有材料严密推导,重新对《续玄怪录》的版本、作者、篇章进行考述。第二章《续玄怪录》的题材与主题研究,对文集的题材内容加以考察,并对反映出的主题思想进行探析,尝试归纳作品的思想价值。第三章《续玄怪录》的文学价值,本章重点研究作品文体特色。从情节结构、形象塑造、语言表达,总括出作品在小说史上的意义。第四章《续玄怪录》的创作与时代风尚及地域文化,这一章中,笔者尝试从新的视角,以唐“传奇”陇籍作家的地域色彩剖析《续玄怪录》创作。《余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以本论文研究得证,《续玄怪录》虽被看作是《玄怪录》的续书,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表达内容更加广泛,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深入,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思潮变化、文人情怀、社会现实的史料和依据。注重人物塑造,人物形象风神兼俱。语言表达凝练准确,以诗“入”文,文白参杂,文入情趣盎然。作品结构推动情节,“预叙”方式的采用,使得作品促人伦,强教化的社会功用更加凸显。《续玄怪录》还对后来小说、话本、杂剧、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创作提供素材,在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细节描写等方面为后人创作提供参照。对《续玄怪录》作者所具有的地域特征的关注,将有助于研究地方文化发展,理清地域文化研究的脉络。
吴妍芷[9](2013)在《近三十年来《三水小牍》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唐皇甫枚所作《三水小牍》在20世纪以来研究逐渐增多,在作者籍贯与作品篇目、艺术特征、人物形象与单篇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专门着作与论文依旧不算太多,研究论文多集中在其中某些有名篇目。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较为详细的展现近三十年来对《三水小牍》的研究。
赵春辉[10](2012)在《清代才学小说考论》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才学小说文化生态的考察、才学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的比较以及清初至中叶六大才学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力求清晰还原才学小说文体的本来面目,并对才学小说的思想主旨与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和文化沿革等进行探讨,以期对才学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尽可能客观的评价。第一章,旨在厘清才学小说的源流。认为才学小说记录知识是与稗官的职能相通的,而其讲究辞章与考证,则是受到中国诗、史传统的影响;认为才学小说也受到汉魏志人志怪、唐宋元明传奇、宋元说话等传统小说的影响,并兼采其长而融为一炉。第二章,旨在揭示才学小说与儒家内部“道问学”传统、清代文化生态的关系,认为清代小说新变不仅是古代小说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更是受到清代实学风气、“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科举制度等的影响。才学小说与明清理学发展、清代学术走势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态文化系统。第三章,考察才学小说的审美形态。认为清初至清代中叶的才学小说,其总体倾向是要沿袭明代四大奇书的结构类型,同时,在题材上又呈现一种融合的状态,即打破明代四大奇书的界线,在小说中将这几种题材混融在一起。认为才学小说在体式、表现手法和立意诸层面上,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以小说兼备诸种文体、以小说见才藻辞章之美、以小说填塞经史百家学问、以小说庋藏诸技杂艺之术,而其本旨则是要塑造人物以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第四章,研究才学小说早期的两部作品。认为《续金瓶梅》是一部庋藏佛学、史学和金学并带有说教性质的才学小说;而《草木春秋》是一部展示中医草药学问的才学小说。结合上海图书馆方志馆发现的关于《草木春秋》的三条史料,认为《草木春秋》的作者不是江洪,而是明末清初的云间人汪价。第五章,研究四六体长篇小说《燕山外史》,认为这是一部展示辞章之美的才学小说,是继唐张鷟《游仙窟》后的一部最长的骈文体小说;《燕山外史》的创作本旨表现在爱情与婚姻上,则主张自由与自主;表现在科举制度上,是讽谕与反思;表现在对官场与朝廷的态度上,则不仅是揭露,更是思考如何保民与安国。第六章,研究小说史上最长的文言小说《蟫史》。该书是一部文备众体的明显带有辞章化的才学小说。认为屠绅逞才炫学的动因实是因功名早慧而仕途坎坷,长期沉沦下僚,遂以写才写学寄其孤愤;《蟫史》的创作素材基本是乾嘉两朝的史实,其特点是因史成材而旨归劝惩;小说的着眼点在于所谓“乾嘉盛世”时期的治乱问题,其所围绕的核心是人才,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失士者亡,得士者昌”,即人才为兴邦之本。第七章,研究才学小说中逞才炫学的“第一奇书”《野叟曝言》,其庋藏学问明显属于义理一派。认为夏敬渠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其家学的影响;《野叟曝言》采用了“家国一体”的叙事模式,其贯穿全书的主脉是主人公文素臣的人生道路及其价值观念;《野叟曝言》写奇写怪的艺术特点,与作品的写才写学、写情写志在三个层面上作用于《野叟曝言》,使之成为一个颇具滋味的艺术整体;《野叟曝言》的文化特征表现为排佛斥道,独崇儒家,既继承程朱理学,并向原始儒家回归,又与陆王心学分庭抗礼,属于崛起于三者之间的清代“新儒学”,这也是《野叟曝言》的思想性质与文化沿革所在。第八章,研究有“万宝全书”之称的《镜花缘》。该书逞才炫学走的是考据派的路子。结合新见李维醇“进士同年齿录”史料的记载,详细考证出李汝珍的家世,并考实李汝珍两次之官河南仅是以候补县丞身份试用,一年期满后并未实授。认为《镜花缘》写才写学主要包括经史之学、智识之学和游艺之学;《镜花缘》在审美观念上有个“三世”说和“四时”说,其本质乃是一种神道设教,属于中国传统叙事观念之一;李汝珍笔端理想国的文化精神是外道而内儒的,表现出向儒家原教旨回归的特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
| 第二节 前人研究综述 |
| 第一章 唐人小说中岭南书写概况 |
| 第一节 涉及岭南书写的唐人传奇 |
| 第二节 涉及岭南书写的唐人笔记 |
| 第二章 唐人小说中岭南地区的自然风貌 |
| 第一节 瘴与飓风 |
| 第二节 神奇动物 |
| 第三节 奇异植物 |
| 第四节 矿产资源 |
| 第三章 唐人小说中岭南地区的社会风俗 |
| 第一节 岭南饮食风俗 |
| 第二节 岭南制毒风俗 |
| 第三节 巫神鬼怪想象 |
| 第四节 婚娶丧葬风俗 |
| 第四章 唐人小说岭南书写的笔法 |
| 第一节 作为传奇的文学笔法 |
| 第二节 作为“录”的笔记笔法 |
| 第五章 唐人小说岭南书写之成因 |
| 第一节 唐代岭南流动文人数量的增加 |
| 第二节 唐人小说作者个人因素 |
| 第三节 唐人崇道尚奇的时代风气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研究现状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 三、论文创新点 |
| 第一章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生成背景 |
| 第一节 中唐文人生活的战乱背景 |
| 第二节 中唐文人生活的经济背景 |
| 第三节 中唐文人生活的文化背景 |
| 第二章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多元呈现 |
| 第一节 积极进取的政治心态 |
| 第二节 趋势逐利的处世心态 |
| 第三节 追求平等的爱恋心态 |
| 第四节 跳离现世的隐逸心态 |
| 第五节 沉迷物欲的游戏心态 |
| 第三章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主要特征 |
| 第一节 痴迷进士的狂热心理 |
| 第二节 缘事而发的反思心理 |
| 第三节 普遍存在的尚奇心理 |
| 第四章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思想内涵及意义 |
| 第一节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思想内涵 |
| 第二节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思想意义 |
| 第三节 中唐小说中文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一、“笔记小说”概念正名 |
| 二、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的具体范围、分期和分类 |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 一、风格研究与原因探求 |
| 二、影响研究与文类特征 |
| 附:各家小说史、笔记史重点介绍的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 |
| 第一章 创作风格及其流变 |
| 第一节 风格承袭期 |
| 一、载录内容之风格 |
| 二、叙事方式之风格 |
| 第二节 风格发展期 |
| 一、载录内容之风格 |
| 二、叙事方式之风格 |
| 第三节 风格形成期 |
| 一、载录内容之风格 |
| 二、叙事方式之风格 |
| 第二章 文类特征及其意义 |
| 第一节 文类特征的外在表现 |
| 一、命名与体制 |
| 二、叙事与结构 |
| 第二节 文类特征的内在表现 |
| 一、题材与内容 |
| 二、功用与价值 |
| 第三节 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 |
| 一、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具体表现 |
| 二、笔记小说中“宋调”的形成标志 |
| 三、笔记小说中“宋调”的价值意义 |
| 附: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征引唐人小说情况(不包含《太平广记》) |
| 第三章 外在成因及其影响 |
| 第一节 作家身份与时代风气 |
| 一、官职之高下与职能之更迭 |
| 二、空闲之增多与小道之关注 |
| 三、主体之张扬与褒贬之去取 |
| 第二节 书籍编纂与史学发展 |
| 一、书籍之编纂与学术之繁荣 |
| 三、史作之兴盛与官修之限制 |
| 第三节 笔记小说与其他文类 |
| 一、笔记小说与诗话 |
| 二、笔记小说与谱录 |
| 附1: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作者身份情况 |
| 附2:小说在新、旧《唐志》及《崇文总目》中的录入情况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宋人目录“小说家”着录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情况 |
| 附录2 :北宋前中期笔记小说编年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本论题的选题理由及意义 |
|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 三、本论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 第一编 唐前与唐代文学的植物书写 |
| 第一章 唐前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发展史 |
| 第一节 先秦:中国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的发生 |
| 一、《诗经》:古代文学运用植物的滥觞 |
| 二、《离骚》:文学植物道德比况的先导 |
| 三、《尔雅》:中国古代植物研究的鼻祖 |
| 四、《山海经》:中国植物神话传说的起源 |
| 第二节 汉代: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的发展 |
| 一、《上林赋》:汉人对植物的圈养与欣赏 |
| 二、《神异经》:植物神话想象的丰富 |
| 三、古诗十九首:文学以植物起兴的娴熟运用 |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植物题材与意象的初步兴盛 |
| 一、魏晋南北朝植物赋:文学描写植物的精细化 |
| 二、《世说新语》:以植物喻人的常态化 |
| 三、《南方草木状》:植物知识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
| 四、陶渊明对植物的接受与书写 |
| 第二章 唐代季节诗的植物书写 |
| 第一节 唐代春季诗的植物书写 |
| 一、春季诗中的植物 |
| 二、春季诗书写植物的类型与模式化问题 |
| 三、唐代春季诗的“梅柳”并题现象及其原因 |
| 第二节 唐代夏季诗的植物书写 |
| 一、夏季诗中的植物 |
| 二、植物对文人苦热情绪的消解 |
| 第三节 唐代秋季诗的植物书写 |
| 一、秋季诗中的植物 |
| 二、植物在秋季诗中的意义:悲秋之寓物 |
| 第四节 唐代冬季诗的植物书写 |
| 一、冬季诗中的植物 |
| 二、冬季诗以春写冬:植物报春来 |
| 第三章 唐文的植物书写 |
| 第一节 唐文所反映的唐代文人对植物的栽种与翦除 |
| 一、文人对植物的栽种 |
| 二、文人对植物的翦除 |
| 第二节 唐赋题咏植物时的互贬现象 |
| 一、互贬现象的实例 |
| 二、互贬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意义 |
| 第四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的植物书写 |
| 第一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植物意象 |
| 第二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植物故事的真与假 |
| 第三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虚构故事中植物的四种类型 |
| 第四节 唐人植物故事想象的灵感来源 |
| 第五章 唐代女诗人的植物书写 |
| 第一节 接受与营造:女性诗作中的植物意象 |
| 第二节 单纯与专注:女诗人的自然书写 |
| 一、宫廷妇女身居内宫,借植物以娱乐 |
| 二、家庭妇女身居宅院,借植物以抒情 |
| 第三节 花的形象:物我两忘 |
| 一、花与女性可以互相比喻 |
| 二、唐代女诗人以落花离枝比喻夫妻离别 |
| 三、花与女诗人的形象交织浑融 |
| 第六章 唐代诗僧的植物书写 |
| 第一节 唐代诗僧的主要生活场景 |
| 一、唐代诗僧的日常活动 |
| 二、唐代诗僧的居处环境 |
| 第二节 唐代诗僧与自然山水 |
| 一、自然山水对诗僧的意义 |
| 二、诗僧群体与文人群体栖居自然的区别 |
| 第三节 唐代诗僧与植物 |
| 一、诗僧利用植物在禅院中建构自然 |
| 二、诗僧厨房中的食用植物 |
| 第二编 植物景观与唐代文学 |
| 第七章 唐代寺院道观植物景观的文学表现 |
| 第一节 寺院道观的植物景观在唐诗中的反映 |
| 一、道观的情况 |
| 三、寺院的情况 |
| 第二节 重要寺观植物景观考述 |
| 一、专写植物景观的唐诗 |
| 二、知名景观考述 |
| 第三节 唐代寺观植物景观的特点及其人文意义 |
| 一、植物景观特点:以松竹为主而兼顾各自独有风格 |
| 二、松竹成为主要造景植物的原因 |
| 三、寺观植物景观的人文意义 |
| 第八章 唐代祠庙植物景观的文学表现 |
| 第一节 祠庙的植物景观在唐诗中的反映 |
| 第二节 唐代文学对知名祠庙植物景观的描绘 |
| 一、桃花夫人庙的桃花景观 |
| 二、武侯祠的松柏景观 |
| 三、竹郎庙的竹子景观 |
| 第九章 唐代驿道驿站植物景观的文学表现 |
| 第一节 唐诗中的馆驿植物景观 |
| 一、馆驿题材诗中的植物信息统计 |
| 二、馆驿题材诗歌描写植物的诗学意义 |
| 第二节 唐人对馆驿植物的栽植与维护 |
| 一、官方的行为:“驿树”与“官柳” |
| 二、驿站周边植物的栽植:以褒城驿为例 |
| 第三节 唐代蜀道题材诗中描写的植物景观 |
| 一、唐诗所见蜀道地区的植物 |
| 二、唐人蜀道题材诗与边塞诗描写植物景观的差异 |
| 第四节 唐代有关馆驿植物的传说数则 |
| 一、馆驿植物传说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
| 二、思先驿的桧树生药传说 |
| 三、枫亭驿的荔枝与梅妃传说 |
| 第三编 植物生态与唐代文学 |
| 第十章 唐代河东道的植被状况与文学创作之关系 |
| 第一节 从文学作品看唐代河东道的植被生态状况 |
| 一、河东道特殊的地理区位对生态和人文的影响 |
| 二、唐代河东道的植被生态状况 |
| 第二节 唐代文人在河东道的隐逸和闲居活动 |
| 一、唐代文人的仕隐心态与隐居地点选择 |
| 二、唐代文人在河东道隐逸和闲居的地点 |
| 第三节 河东道植被生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 一、河东道植被生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易于激发作家写作的兴致 |
| 二、自然植被类型影响了唐代文人在河东道的隐逸和闲居活动,进而影响了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创作 |
| 三、河东道文人园林内的植物是沟通自然与文学的桥梁 |
| 第十一章 唐代陇右道的植物生态与文学 |
| 第一节 荒野中的文学体验 |
| 一、荒野的风景 |
| 二、荒野寻绿 |
| 第二节 荒野植物蓬草与陇右道客居文人的自我体认 |
| 一、蓬草象征义的发展 |
| 二、沙蓬:一个经典的边塞意象 |
| 三、心随蓬转:陇右道客居文人的自我比拟 |
| 第三节 杜甫陇右诗的植物书写 |
| 一、杜甫陇右诗植物书写之宏观层面:反映陇右的地理风景 |
| 二、杜甫陇右诗植物书写之微观层面:反映杜甫的心志风骨 |
| 第十二章 唐代长城以北地区的植被生态与文学书写 |
| 第一节 唐代长城以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
| 一、唐代长城的地理位置 |
| 二、长城以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 三、唐人对长城以北一些重要地理概念的感知与描绘 |
| 第二节 唐代文学对长城以北地区植被生态的书写 |
| 一、唐代文学中长城以北的大草原 |
| 二、长城以北地区植被生态的历史状况 |
| 三、胡峤《陷北记》对长城以北地区植物的书写 |
| 征引文献目录 |
| 在读期间有关成果发表情况 |
| 全文图版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学术意义 |
| 第二节 学术史的简要回顾 |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思路 |
| 第五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陇右文化的特征及其时空形态 |
| 第一节 陇右文化及其理论阐释 |
| 一、陇右的“概念”及其文化 |
| 二、陇右文化的精神特质 |
| 三、唐代陇右文化的理论阐释 |
| 第二节 唐代陇右地域的地理特质 |
| 一、唐代陇右地域的自然地理实况 |
| 二、唐代陇右地理的边塞格局构成 |
| 三、唐代陇右的州县概况 |
| 第三节 陇右文化的历史经济文化演变 |
| 一、漫长活跃的先秦时期 |
| 二、稳步开拓的秦汉时期 |
| 三、由剑向书转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 四、由辉煌走向衰微的隋唐五代时期 |
| 第四节 陇右文化的多维溯源 |
| 一、自然气候的滋养 |
| 二、人文气候的孕育 |
| 三、众多民族的交融 |
| 小结 |
| 第二章 唐代诗歌中的陇右诗缘 |
| 第一节 唐代陇右籍诗人的创作概况 |
| 一、唐代陇右籍诗人考证 |
| 二、唐代陇右籍诗人的地理分布与文学创作实况 |
| 三、唐代陇右籍诗人的文学成就及其贡献 |
| 第二节 唐代李唐皇室诗歌中的陇右诗缘 |
| 一、李唐皇族的祖籍的真实性问题 |
| 二、李唐皇族的文化认同 |
| 三、李唐皇室诗歌中的陇右诗缘——以李世民为例 |
| 四、李贺诗中的陇右诗缘 |
| 第三节 李白诗歌中的陇右诗缘 |
| 一、李白的文化认同 |
| 二、李白诗歌中的“陇右味” |
| 第四节 杜甫诗歌中的陇右诗缘 |
| 一、陇右之地的游历见闻 |
| 二、弱小坚韧的物象选择 |
| 三、沉郁悲凉的审美风格 |
| 小结 |
| 第三章 唐代陇右文学家族:以牛氏家族为例 |
| 第一节 牛氏文学家族的形成 |
| 一、牛氏家族的世系 |
| 二、牛氏文学家族的代表人物——牛弘 |
| 三、牛氏文学家族兴盛的原因 |
| 第二节 唐代牛氏家族成员及其创作实绩 |
| 一、唐代陇右牛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
| 二、唐代陇右牛氏文学家族的文学传承及流变 |
| 第三节 唐代陇右牛氏家族的家风与家学精神 |
| 一、陇右牛氏文学家族之家风 |
| 二、陇右牛氏文学家族之家学精神 |
| 第四节 唐代陇右牛氏家族的诗歌创作的主题风格与审美情趣 |
| 一、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
| 二、清丽淡雅的创作风格 |
| 三、中和雅正的审美气韵 |
| 小结 |
| 第四章 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地理描述 |
| 第一节 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地理描述的特征与意象 |
| 一、唐代诗歌中描写陇右地理风貌的特征 |
| 二、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地理意象 |
| 第二节 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州县的描述 |
| 一、金屋琼台萧史家,暮春三月渭州花——秦州、渭州一带 |
| 二、醉折垂杨唱柳枝,金城三月走金羁——金城、河湟一带 |
| 三、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河西走廊一带 |
| 第三节 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山川关隘的描述 |
| 一、语多更觉承恩泽,数对君王忆陇山——陇山 |
| 二、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祁连山 |
| 三、燕支(焉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焉支山 |
| 四、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玉门关 |
| 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 |
| 第四节 陇右地理风貌对唐代诗人创作的影响 |
| 一、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内容 |
| 二、提升了诗人的气质魅力 |
| 三、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风格 |
| 小结 |
| 第五章 唐代陇右诗歌中的边塞情怀 |
| 第一节 唐代陇右诗歌中的边塞情怀的成因分析 |
| 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功名意识 |
| 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汉代情结 |
| 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尚武精神 |
| 第二节 陇右籍诗人的边塞情怀——以李益为例 |
| 一、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边塞之地的独特风光 |
| 二、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戍边士卒的内容选择 |
| 三、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悲壮凄惋的审美风格 |
| 第三节 客寓陇右诗人的边塞情怀 |
| 一、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贬谪出塞之士 |
| 二、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从军出塞之士 |
| 小结 |
| 第六章 唐代陇右诗歌中的丝路文化 |
| 第一节 唐代陇右诗歌中丝路文化的表征 |
| 一、琳琅满目的艺术长廊 |
| 二、中西合璧的文化活力 |
| 三、民族交往的辉煌历史 |
|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思想艺术文化 |
| 一、丝绸之路与陇右诗歌中的思想文化 |
| 二、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艺术文化 |
| 第三节 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商业文化 |
| 一、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商业文化的繁荣景况 |
| 二、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商业文化的国际化特色 |
|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酒文化 |
| 一、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酒文化的兴盛 |
| 二、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凉州葡萄酒 |
| 三、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酒宴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 |
|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 1. 研究专着 |
| 2. 研究论文 |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 研究目标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方法 |
| 4. 预期收获 |
| 凡例 |
| 01. 皇甫枚《三水小牍》 |
| 02. 冯贽《云仙散录》 |
| 03. 刘氏《耳目记》 |
| 04. 徐铉 |
| 05. 吴淑《秘阁闲谈》 |
| 06. 王定保《唐摭言》 |
| 07. 何晦《广摭言》 |
| 08. 景焕《野人闲话》 |
| 09. 何光远《鉴戒录》 |
| 10. 杜光庭《录异记》 |
| 11. 杜光庭《虬须客传》 |
| 12. 钱易《青云总录》 |
| 13. 钱易《青云新录》 |
| 14. 钱易《洞微志》 |
| 15. 皮光业《皮氏见闻录》 |
| 16. 皮光业《妖怪录》 |
| 17. 陈纂《葆光录》 |
| 18. 刘山甫《金溪闲谈》 |
| 19. 王保衡《晋阳见闻录》 |
| 20. 王仁裕《王氏见闻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前言 |
| 第一章 《续玄怪录》考订 |
| 第一节 《续玄怪录》版本考述 |
| 第二节 《续玄怪录》作者考述 |
| 第三节 《续玄怪录》篇章考述 |
| 第二章 《续玄怪录》的题材与主题研究 |
| 第一节 题材内容考察 |
| 第二节 主题思想探析 |
| 第三节 《续玄怪录》的思想价值 |
| 第三章 《续玄怪录》的文学价值 |
| 第一节 情节结构的设计 |
| 第二节 形象塑造的艺术 |
| 第三节 语言表达的特色 |
| 第四节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
| 第四章 《续玄怪录》的创作与时代风尚及地域文化 |
| 第一节 行卷与《续玄怪录》的创作 |
|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续玄怪录》 |
| 余论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 一、皇甫枚籍贯生平与作品篇目 |
| 二、艺术特色 |
| 三、专门篇目研究 |
| 四、陇右文化与《三水小牍》 |
| 五、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才学考释 |
| 二、 才学小说的内涵 |
| 三、 才学小说的研究现状 |
| 四、 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才学小说溯源 |
| 一、 才学小说与稗官 |
| 二、 才学小说与诗赋 |
| 三、 才学小说与史传 |
| 四、 才学小说与唐宋元明传奇小说 |
| 五、 才学小说与宋元话本 |
| 第二章 清代才学小说文化生态 |
| 一、 文化生态理论的提出 |
| 二、 从尊德性到道问学 |
| 三、 清初至清中叶学风的构成理路 |
| 第三章 清代才学小说审美形态 |
| 一、 清代小说思想化与才学化 |
| 二、 清代才学小说对“四大奇书”题材的整合 |
| 三、 清代才学小说逞才炫学的方式与本质特征 |
| (一) 以小说兼备诸种文体 |
| (二) 以小说见才藻辞章之美 |
| (三) 以小说填塞经史百家学问 |
| (四) 以小说庋藏诸技杂艺之术 |
| (五) 逞才炫学与塑造人物、抒情言志 |
| 第四章 清代早期才学小说考论 |
| 一、 《草木春秋》考论 |
| (一) 《草木春秋》作者考 |
| (二) 汪价生平考 |
| (三) 汪价着述考 |
| (四) 《草木春秋》与戏剧《草木传》关系 |
| (五) 《草木春秋》才学展示与文化意蕴 |
| 二、 《续金瓶梅》考论 |
| (一) 丁耀亢生平与家世补考 |
| (二) 《续金瓶梅》与《太上感应篇》关系 |
| (三) 《续金瓶梅》与《天史》关系 |
| (四) 《续金瓶梅》对《金瓶梅》的评说 |
| (五) 《续金瓶梅》结构形态与文化意蕴 |
| 第五章 四六体才学小说《燕山外史》考论 |
| 一、 《燕山外史》作者及版本考略 |
| (一) 作者陈球生平考 |
| (二) 《燕山外史》版本考 |
| 二、 《燕山外史》与骈文小说 |
| (一) 从《游仙窟》说起 |
| (二) 骈文小说的高峰 |
| 三、 《燕山外史》对《窦生传》的再创作 |
| (一) 《窦生传》作者考略 |
| (二) 陈球敷演《窦生传》的原因 |
| 四、 《燕山外史》的艺术特征与创作本旨 |
| (一) 铺采摛藻的美学特征 |
| (二) 多所寄慨的创作本旨 |
| 第六章 文备众体的才学小说《蟫史》考论 |
| 一、 屠绅生平与创作才学小说动因 |
| (一) 功名早慧 |
| (二) 进士中式十年未仕 |
| (三) 初仕师宗与李侍尧案 |
| (四) 三运京铜 |
| (五) 仕途升迁 |
| 二、 《蟫史》创作本事考略 |
| (一) 乾嘉史实的“画影图形” |
| (二) 桑蜎人物原型考辨 |
| (三) 甘鼎即作者自喻 |
| 三、 《蟫史》写才写学 |
| (一) 文备众体 |
| (二) 廋博庋艺 |
| (三) 志异述怪 |
| 四、 《蟫史》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
| (一) 一线贯珠首尾圆合 |
| (二) 因史成材旨归劝惩 |
| (三) 失士者亡得士者昌 |
| 第七章 逞才炫学“第一奇书”《野叟曝言》考论 |
| 一、 夏敬渠家世与家学 |
| (一) 夏氏三雄忠义之烈 |
| (二) 仁孝传家施义乡里 |
| (三) 理学家学崇儒辟佛 |
| 二、 夏敬渠经史着述与《野叟曝言》关系 |
| (一) 《纲目举正》与《野叟曝言》关系 |
| (二) 《经史余论》与《野叟曝言》关系 |
| 三、 《野叟曝言》炫学露才面面观 |
| (一) 金匮草木之学 |
| (二) 诸子诗赋之学 |
| (三) 兵法战阵之学 |
| (四) 天文历算之学 |
| 四、 论《野叟曝言》的叙事特征及其深层意蕴 |
| (一) 从“家国一体”来说 |
| (二) 从主脉来说 |
| (三) 从写奇写怪来说 |
| 五、 论《野叟曝言》的思想性质及其文化沿革 |
| (一) 忠、孝、仁三位一体 |
| (二) 对“三从四德”妇女观的继承与反思 |
| (三) 修齐治平之道 |
| (四) 治经之术与清议之风 |
| (五) 结论与余论 |
| 第八章 “万宝全书”《镜花缘》考论 |
| 一、 李汝珍生平事迹新考 |
| (一) 李汝珍家世新考 |
| (二) 李汝珍投效河工新考 |
| (三) 李汝珍候补县丞新考 |
| (四) 李汝珍第二次“之官河南”新考 |
| 二、 《受子谱》、《李氏音鉴》与《镜花缘》关系 |
| (一) 《受子谱》版本与内容小考 |
| (二) 《镜花缘》中的弈棋弈理 |
| (三) 《李氏音鉴》版本与内容 |
| (四) 《镜花缘》中音韵学考释 |
| 三、 《镜花缘》庋藏才学考辨 |
| (一) 经史之学 |
| (二) 智识之学 |
| (三) 游艺之学 |
| 四、 论《镜花缘》的审美观念 |
| (一) 说《镜花缘》的“三世生命”观 |
| (二) 说《镜花缘》的“四时结构”法 |
| 五、 论《镜花缘》的理想国精神 |
| (一) 说才女们的孝行与才学 |
| (二) 说“君子国”的民风 |
| (三) 说“淑士国”的善政 |
| (四) 说“女儿国”的男主内、女主外 |
| (五) 说“黑齿国”的才女治经 |
| (六) 说武则天开女试 |
| (七) 结论与余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