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1例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2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双燕[1](2020)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Elderly diabetes)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低血糖的临床特点及有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和预防该类人群低血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住院的117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低血糖数据、糖尿病分型、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疾病情况、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美奇动态血糖指标),按照年龄≥60岁和<60岁分为老年糖尿病组(66例,其中2型糖尿病63例、1型糖尿病3例)和非老年糖尿病组(51例,其中2型糖尿病46例、1型糖尿病4例、继发性糖尿病1例),以血糖≤3.9mmol/L为低血糖标准,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指尖+空腹静脉血糖、美奇动态血糖的低血糖发生率,根据定点指尖血糖做低血糖发生的时间点特点分析;并以美奇动态监测是否发现低血糖为标准,计算以上糖尿病分型的低血糖发生率,然后分别设置老年低血糖组(观察组、30例)和无低血糖组(对照组、36例),非老年低血糖组(观察组、27例)和无低血糖组(对照组、24例),并单因素统计分析老年和非老年组患者各自的低血糖危险因素;最后比较和总结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低血糖发生率1)指尖+静脉空腹血糖测定:总低血糖发生率28.20%,老年糖尿病组低血糖发生率25.75%,非老年组低血糖发生率33.33%。2)美奇动态血糖监测:总低血糖发生率48.71%,老年糖尿病组低血糖发生率45.45%,非老年组低血糖发生率52.94%。3)定点指尖血糖测定(不包括3AM):老年组早餐前低血糖4人共6次、其余时间点5人共7次,占老年组总低血糖次数比例依次为:46.15%、53.84%;非老年人早餐前低血糖4人共8次、其余时间点10人共22次,占非老年组总低血糖次数比例依次为:26.66%、73.33%。4)糖尿病分型:根据美奇动态血糖监测结果,2型糖尿病共109人,总低血糖发生率44.95%;1型糖尿病共7人,总低血糖发生率100%;其中老年组2型糖尿病63人,1型糖尿病3人,2种分型各自的低血糖发生率依次为:42.85%、100%;非老年组2型糖尿病46人,1型糖尿病4人,2种分型各自的低血糖发生率依次为:47.82%、100%。2.一般情况老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体质指数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指标老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HbA1c、C肽、LDL-L、血钾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C肽、总胆固醇、LDL-L、白蛋白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合并疾病情况老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SAHS(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水电解质紊乱、脑梗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合并疾病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老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磺脲类、使用胰岛素、短+长效胰岛素、降糖药+胰岛素、胰岛素次数/日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美奇动态血糖监测指标老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SDBG、MAGE、LAGE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SDBG、MAGE、LAGE、MODD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住院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能尽早发现低血糖。2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更容易发生早餐前低血糖。3高HbA1C水平、胰岛功能差、低血钾为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4存在脑梗死史、SAHS、水电解质紊乱为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5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更容易受到降糖治疗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低血糖。6血糖波动幅度大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其中MAGE对低血糖的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王敏[2](2016)在《2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糖尿病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急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致死主要原因之一,多发生在夜间,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生理机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病人可出现头晕、心悸、多汗、面色苍白、强烈的饥饿感甚至昏迷,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可发生不可逆的脑组织死亡,诱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性命。在国外,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相关研究是热门研究,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本研究通过以3所“三甲”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研究目的:分析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常州市第一、第二、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室住院的100例2型老年糖尿病发生夜间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未发生夜间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收集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有差异的变量分别是:糖化血红蛋白、睡前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腰围和体重指数(P<0.05);(2)糖化血红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是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高、腰围肥胖可能是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夜间低血糖的保护因素。(3)导致夜间低血糖的原因有:饮食不合理的9例,占9%;不合理运动21例,占21%;药物因素所致低血糖共计70例占70%。研究结论: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减少危险因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防治夜间低血糖的关键。应加强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善于识别低血糖的症状和体征,熟练掌握低血糖的特点和处理流程,降低低血糖的危害。

孙巨,杜金梁[3](2008)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文中提出低血糖症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好发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以神经系统受损为主,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可表现为表情淡漠、抑郁、偏瘫、意识模糊、运动性失语、昏迷,酷似急性脑血管病,病情持续发展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本文旨在探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

于东梅[4](2019)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实理护理、病情观察的护理、药物护理及预防措施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综合护理,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症状低血糖也得到及时纠正,未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重在预防,这样不仅能提高患者对低血糖病的认加强预见性护理,还可以减少低血糖病的发生。

刘海艳[5](2019)在《29例口服磺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诱因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在医学界,众所周知,如果糖尿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其并发症危害极大,可以造成患者各个器官及系统的病变,最终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然而,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低血糖,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其实严重低血糖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患者重要器官供能减少,进而发生功能障碍,比如神志异常、急性心梗、急性脑梗等,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因为院前低血糖而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可能诱因以及相对应的预防策略,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指导医方和患方,共同努力减少低血糖事件,保障患者健康。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于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期间,在内分泌病房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93例,其中每日单纯口服2mg格列美脲(亚莫利)降糖治疗造成的低血糖症29例,于非低血糖组患者中随机抽取29例每日单纯口服2mg格列美脲(亚莫利)治疗者,作为对照组。且58例患者均达到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清C肽水平>1.0ng/ml。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体质指数、肾功能、睡眠时间这几个方面的差异,总结低血糖发生的可能诱发因素。其中低血糖组患者:男性12人,女性17人,年龄53岁-86岁,糖化血红蛋白6.3%-7.8%,体质指数18.2kg/m2-25.5kg/m2,肾小球滤过率28.48-106.78ml/min,睡眠时间5.5-7小时;非低血糖组患者:男性14人,女性15人,年龄42岁-84岁,糖化血红蛋白7.0%-8.5%,体质指数21.6kg/m2-25.6kg/m2,肾小球滤过率65.96-114.87ml/min,睡眠时间4.5-8小时。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明确上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有无相关影响。结果: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显示,患者的年龄与低血糖发生呈现正相关,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身体质量指数、肾小球滤过率与低血糖发生呈现负相关,患者的睡眠时间与低血糖发生不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显示,在本研究中所列出的可能与低血糖发生相关的各项指标中,只有糖化血红蛋白、身体质量指数与低血糖的发生呈负相关,其余各项指标,包括患者年龄、肾小球滤过率、睡眠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即与低血糖发生不相关。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并不单一,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不良结果。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诊治低血糖患者的实践,总结一定数量的病例,经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指标,找出了可能发生低血糖的诱因。虽然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论不尽一致,但考虑到样本量较小且不排除有混杂因素,结论仍可以适度采纳。此后在糖尿病患者的宣教工作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尽量规避那些可能诱发低血糖的高危因素,从而预防低血糖现象的发生。这样既能保障患者的生命权及健康权,又节约了救治费用,最终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

陈书芳,李毅,林慧闽,林丽清[6](2018)在《老年患者低血糖脑病误诊急性脑血管病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低血糖脑病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原因与护理措施。方法对福州总医院干部病房2006-03—2015-10收治的老年低血糖脑病患者9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诊时被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18例,误诊率为18.6%,其中急性脑梗死14例,短暂脑缺血3例,脑出血1例。确诊后即给予静注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而后继续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2448h,给予吸氧、脑细胞营养剂,所有患者静滴葡萄糖液1530min后症状消失,神经体征在意识清楚后23h消失。监测血糖57d正常后予以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低血糖脑病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昏迷,应及时测定血糖、补充葡萄糖,预后良好。

郑金洋[7](2017)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并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慢性疾病的管理成为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其中2型糖尿病(T2DM)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这两类疾病均属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无疑影响了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给予本来就需照料的老年人带来更加沉重的家庭和经济负担。最近临床和动物试验研究均已提示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大脑组织中有胰岛素抵抗的征象,因此又将此病称之为“3型糖尿病”。两种疾病均属老年慢性疾病范畴,具有类似的病理特征和发病机制。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相对较少,而且药物的治疗效果欠佳。GLP-1类似物已经被动物研究证明可以提高痴呆转基因动物的记忆和认知功能,但实际工作中相关报告十分少,其治疗疗效与机制还不完全明了。相关研究发现,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不光存在于胰腺组织细胞中,而且在中枢神经系统、肾脏、胃、肺等组织器官中也广泛存在,现已表明GLP-1及其类似物均能经过血脑屏障,与大脑中枢组织中相应受体结合促进神经细胞的成长、增生、修复及抑制其死亡、减少炎症反应及抗自由基。此外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抑制组织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和改善微循环功能等方面均具有良好作用。现已有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理改变以及预防方面均具有密切相近性,鉴于GLP-1类似物治疗糖尿病的同时能起到中枢系统功能的有益作用,选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如艾塞那肽)干预阿尔茨海默病已逐渐国内外相关学者所关注。GLP-1在改善AD认知障碍方面已有较多的理论基础,但尚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其疗效与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拟采用通过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并阿尔茨海默病观察认知功能(MMSE)、生活自理能力(ADL)及血糖、血脂等指标变化,为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临床证据。研究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并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皮下注射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后,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自理量表(ADL)及血糖、血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为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可靠临床支持依据。研究方法收集近两年来我院老年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并阿尔茨海默病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系统的病史采集和专科体检。入组病例均符合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A)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准则(NIA-AA标准)及201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断准则:(1)发病年龄40-90岁,多在65岁以后。(2)存在认知方面功能缺陷,(1)记忆力缺损,(2)至少有下列认知领域功能障碍表现之一:a.失语,b.失用,c.失认,d.执行管理障碍。(3)阿尔茨海默病病程在6个月以上,特点为隐匿起病,逐渐加重,无缓解趋势。(4)MMSE量表: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及其以上≤24分。(5)ADL量表:>20分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6)认知功能障碍并非由于其他精神障碍所致,如:抑郁、昏迷、谵妄等。(7)颅脑CT或MRI显示脑萎缩。AD的排除标准:排除以下疾病所致痴呆:(1)导致认知领域功能进行性减退的神经中枢系统疾病:如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帕金森病、急慢性硬膜下的血肿、脑瘤等。(2)已知能导致痴呆的系统性疾病:如甲减症、维生素或叶酸缺乏、低钙血症、神经梅毒、感染等。(3)药物所致的认知障碍。2型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OGTT中早餐后2h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糖尿病的排除标准:(1)I型糖尿病。(2)其他类型继发的糖尿病(肾上腺瘤、垂体瘤、甲状腺等疾病继发的血糖升高)。对入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为2型糖尿病并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规治疗组,实验组为2型糖尿病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方案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入组前所有病例均完善MMSE、ADL量表评价及血脂、血糖等指标化验。各组病人进行相关治疗1年后重复进行MMSE、ADL量表评价及血脂、血糖等指标化验。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MMSE分值变化率为7.4%,实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MMSE分值变化率为15.6%,实验组MMSE分值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到达有效水平。两组患者入组12个月后MMSE量表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艾塞那肽注射液组好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ADL量表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善。实验组治疗12个月后ADL量表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ADL量表评分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艾塞那肽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血糖水平及糖基化血红蛋白数值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两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血糖水平、糖基化血红蛋白数值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病人在治疗期间均常规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艾塞那肽组治疗后TC、TG、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hdL-C升高;实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均显着下降,hdL-C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基本相同,统计学上差别无显着意义。研究结论1.艾塞那肽注射液潜在的脑神经保护作用,能明显改善或延缓2型糖尿病并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及认知方面的障碍,为临床应用于AD提供依据支持。2.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在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血糖、血脂的调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延缓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3.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治疗组无严重低血糖反应等不良反应,说明此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王丽,张灵,孙丰斌[8](2016)在《1例药物性低血糖昏迷患者治疗方案优化分析及药学监护》文中指出目的通过1例药物性低血糖昏迷患者治疗方案优化分析及药学监护,探讨该类患者在实施药学监护中应注意的事项。方法临床药师分析该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与院前治疗方案的相关性,并针对患者情况提出治疗方案优化建议,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结果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用药依从性提高。结论临床药师监护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方案应更加注重个体化监护,提高患者及家属依从性,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袁颖,胡予[9](2016)在《降糖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合理使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老年患者中如何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方法临床医师及药师需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完善降糖药物的相关药学知识。结果临床医师及药师可以从选用合理有效的药物降糖方案、关注其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及降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注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深入思考,合理应用降糖药物。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需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个体化的降糖目标,制定合理的降糖及综合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陈永仙[10](2015)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析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治疗的38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在该院进行治疗后,22例患者在短时间内神志清醒,且病理征与偏瘫逐渐消失。3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治疗有效率是100%。结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的临床诊治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根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特征,制定完善的用药方案,以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二、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2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2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2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一、病例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处理后血糖波动
    二、影响研究对象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单因素分析
    三、影响研究对象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多因素分析
    四、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原因
第四章 讨论
    一、病例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处理后血糖波动
    二、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分析
    三、夜间低血糖的对策分析
第五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对护理实践的启示及建议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英文缩略词
致谢

(3)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2 发病机制
3 诊断及误诊
4 预 防
5 小 结

(5)29例口服磺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诱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静脉血清生化法
        1.3.2 外周毛细血管血(指尖血)血糖仪法
        1.3.3 统计学方法
    1.4 治疗过程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相关因素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低血糖相关诱发因素汇总
        3.1.1 高龄为低血糖诱发因素
        3.1.2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为低血糖诱发因素
        3.1.3 体质指数低是低血糖诱发因素
        3.1.4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低血糖诱发因素
        3.1.5 格列美脲作用机制
    3.2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诱因分析
        3.2.1 降糖药物使用不适当
        3.2.2 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
        3.2.3 运动量偏大
        3.2.4 过量饮酒或空腹饮酒也可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3.2.5 总结老年人低血糖的病因
    3.3 老年低血糖的预防
    3.4 低血糖昏迷的防治现状
    3.5 预防低血糖意义重大
4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性低血糖的诊治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老年患者低血糖脑病误诊急性脑血管病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临床表现
    1.3 医技检查
    1.4 误诊疾病
    1.5 治疗与转归
2 讨论
    2.1 低血糖性脑病的机制及发生原因
    2.2 误诊原因探讨
    2.3 护理措施

(7)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并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1例药物性低血糖昏迷患者治疗方案优化分析及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治疗方法
3 治疗方案评估与药学监护
    3.1 院前治疗方案与低血糖昏迷的相关性
        3.1.1 入院前二甲双胍使用的不合理性
        3.1.2 格列美脲与该患者低血糖昏迷的相关性
        3.1.3 其他药物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影响
    3.2分析该患者调整后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2.1 阿卡波糖通过降低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水
        3.2.2 瑞格列奈的降糖作用与磺脲类相当, 但显着
    3.3 临床药师针对该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重点
4 讨论

(9)降糖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合理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用合理、有效的药物降糖方案
2 关注非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及与降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1 心血管药物
    2.2 抗菌药物
    2.3 内分泌系统药物
    2.4 其他药物
3 关注降糖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3.1 二甲双胍
    3.2 α糖苷酶抑制剂
    3.3 磺脲类药物
    3.4 格列酮类药物
    3.5 DDP-4抑制剂
    3.6 胰岛素制剂
4 结语

(10)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2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 刘双燕.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2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王敏. 苏州大学, 2016(01)
  • [3]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J]. 孙巨,杜金梁. 医学综述, 2008(24)
  • [4]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A]. 于东梅.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9首届全国中青年中医糖尿病论坛论文集, 2019
  • [5]29例口服磺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诱因探讨[D]. 刘海艳.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老年患者低血糖脑病误诊急性脑血管病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J]. 陈书芳,李毅,林慧闽,林丽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07)
  • [7]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并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D]. 郑金洋.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8]1例药物性低血糖昏迷患者治疗方案优化分析及药学监护[J]. 王丽,张灵,孙丰斌.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10)
  • [9]降糖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合理使用[J]. 袁颖,胡予.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6(01)
  • [10]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探讨[J]. 陈永仙. 糖尿病新世界, 2015(20)


糖尿病论文 低血糖论文 对照组论文 血糖指数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上一篇:复合复杂系统的最优模型
下一篇:专业论文查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