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1](2021)在《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对于患者疼痛程度、发作次数、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的影响,探讨在“根结”理论指导下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丰富针灸经典理论奠定临床研究基础,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针灸科门诊、脑病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少阳经证)患者,对患者按照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查,纳入60例,通过Excel生成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1.试验组取穴:足窍阴、听会,均取患侧腧穴。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在患侧足窍阴处按压探寻疼痛反应点后,常规消毒后,采用随咳进针法,将规格为0.25 × 25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深度0.2-0.3寸,并快速捻转约2~3 s。再取患侧听会,将规格为0.25 × 25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深度约0.5~0.8寸,并快速捻转约2~3 s。疗程: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2.对照组取穴:参考高树中《针灸治疗学》(新世纪第四版),丝竹空透率谷、太阳、风池、外关、侠溪、阿是穴,均取患侧腧穴。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将规格为0.25 × 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疗程:同试验组。评分采集时点:(1)嘱患者回忆入组前2周的头痛程度,选取其头痛发作最严重时的相关评分作为治疗前基线评分;(2)疗程结束后,嘱患者继续观察2周,选择在此期间头痛发作最严重时的相关评分作为治疗后评分。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发作次数、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在整个疗程中详细记录其可能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相关数据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医治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并评估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及其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发作次数、MSQ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相比较,均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两组较治疗前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0.0%,两组针刺医治方案临床疗效差异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均能改善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且疗效相当。3.发作次数:两组较治疗前发作次数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刺医治方案在改善发作次数方面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均能减少偏头痛患者发作次数,且试验组疗效更佳。4.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两组较治疗前诸量表评分均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改善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抑郁自评量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法均有助于改善患者因偏头痛导致的生活质量降低、改善患者因偏头痛诱发的焦虑、抑郁状态,且试验组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焦虑状态效果更佳。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故可认为两组治疗方案均为安全治疗方案。结论: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可明显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并能降低发作次数,改善患者因偏头痛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和焦虑、抑郁情绪。因其取穴简单,操作便捷,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助于其推广应用。
江颖[2](2020)在《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探讨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方法对于偏头痛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90例偏头痛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普通针刺组及西药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人迎寸口脉诊针刺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普通针刺组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西药组予口服氟桂利嗪胶囊,三组均进行三个疗程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与首次治疗结束2小时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变化情况、三个疗程治疗结束的有效率、三个疗程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有效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首次治疗:三组患者首次治疗后2小时的头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下降值较普通针刺组与西药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个疗程治疗结束: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6.7%)与普通针刺组(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西药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0.0%)对比普通针刺组(76.7%)、西药组(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常规取穴针刺、口服西药三种治疗偏头痛方法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即时疗效,但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头痛的即时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和口服西药。近期疗效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疗效相当,优于西药治疗。短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和西药治疗。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李琳琳[3](2020)在《钩菊清葙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拟方钩菊清葙饮对改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病人的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采取的试验方法是随机对照,经过计算得出的样本量是64例,根据统计教研室提供的随机数表,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病人分为治疗组(钩菊清葙饮+西比灵)和对照组(西比灵)各32例,在患者入组之前评价他们的头痛评分及中医临床证候评分,经过4周的治疗,再次评价患者的头痛评分及中医临床证候评分,并比较他们的评分的变化。结果:经治疗4周后,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的头痛评分及中医临床证候评分都比对照组降低,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毒副作用:根据对偏头痛患者的疗程为4周的随访,未发现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事件,说明钩菊清葙饮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在常规口服西比灵的基础上应用钩菊清葙饮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头痛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被改善了,在研究随访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说明药物安全性高,适合临床进行推广。
戴双燕[4](2019)在《远近配穴巨刺法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观察远近配穴巨刺法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期在为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提供一种疗效佳、安全简便、重复性强、经济价廉的针刺治疗方法。方法:选取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施以远近配穴巨刺法,选取健侧风池、率谷、外关、丘墟、足临泣、太冲,急性发作期,首先针刺健侧丘墟、太冲、足临泣、风池,采用快速提插捻转泻法,而后针刺率谷、外关行提插捻转泻法。缓解期,同时取穴,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30min后出针;对照组施以常规针刺法,参照偏头痛常规取穴,急性期采用快速提插捻转泻法,缓解期采用平补平泻法。两组患者每天治疗一次,一周4次,共针刺4周。并分别于针刺期、随访期记录两组患者的视觉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评估问卷(The Migraine-Specific Questionnaire,MSQ)、头痛症状积分、头痛日记、血中5-HT含量变化。结果:1、本课题临床研究过程中,共脱落2例,两组各1例,最终完成本研究全过程的患者共计60例。2、临床疗效评价对比: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约96.67%。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两组总体临床疗效对比有显着差异(P<0.01)。3、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两组患者针刺完随访4周后与各自未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4、MSQ评分对比:治疗组MSQ中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感影响及MSQ总体评分,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功能受限及MSQ总体评分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有显着差异(P<0.01),情感影响方面自身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5)。且治疗组功能受限、功能障碍、MSQ总体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两组患者针刺完随访4周后与自身未治疗前MSQ对比,功能受限、MSQ总体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5、头痛症状积分对比:两组患者头痛症状积分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组头痛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两组患者针刺完随访4周后与自身未治疗前头痛症状积分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6、头痛日记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头痛日记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组头痛日记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两组患者针刺完随访4周后与自身未治疗前头痛日记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7、血中5-HT含量对比:两组患者血中5-HT含量干预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两组患者针刺完随访4周后与自身未治疗前血中5-HT含量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结论:本课题研究结果提示,远近配穴巨刺法、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近期及远期的VAS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评估问卷、头痛症状积分、头痛日记,并能改善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远近配穴巨刺法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经针刺治疗后,两种方法均能升高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近期及远期的5-HT含量,提高患者抑制疼痛的能力,且远近配穴巨刺法优于常规针刺,提示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张路歆[5](2019)在《耳尖放血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耳尖放血疗法对于治疗偏头痛的作用,通过与常规针刺治疗作对比,主要观察偏头痛的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评分,以及SF-36生存质量量表作为观察指标,从而寻求耳尖放血疗法是否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一方面缓解头痛的各项症状,另一方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选择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瘀血阻络型偏头痛患者60例,且全部患者均来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将其分随机为治疗组(耳尖放血结合常规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具体针刺取穴为:头维、丝竹空、百会、风池、率谷、合谷、太冲、外关、列缺、阳陵泉和足临泣;而治疗组同对照组的针刺选穴一致并加以耳尖放血。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3次,隔天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头痛的各项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以及总疗效的评价。治疗后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对比,评价耳尖放血疗法对于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作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头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在自身的治疗前后对比发现,耳尖放血结合针刺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生存质量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通过SF-36生存质量量表对比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以及总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项维度及总评分方面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对于生存质量均有提高;而在两组自身治疗前后对比分析,治疗组患者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生存质量各项维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耳尖放血疗法结合常规针刺和常规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均有效。耳尖放血疗法结合常规针刺在头痛各项指标、改善生存质量以及总体疗效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
李国强[6](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偏头痛处方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文献、医案及导师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病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选穴特点并总结腧穴配伍规律,归纳导师临证特色,以期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结合手工检索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期刊文献、医案书籍,同时收集导师杨佃会教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病例。采用软件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建立腧穴处方规范数据库,采取计数资料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病因、单穴、主配穴及穴位归经、分部、特定穴属性、中医证候、辅助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提取各证型腧穴并导入统计软件SPSSModeler18.0中,应用Apriori算法进行证-穴关联规则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对导师选用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单穴应用:单穴共29个,常用的为太阳、风池、悬钟、头维、丘墟、足临泣、内关、阿是穴等,经脉多选用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特定穴属性以交会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等为主,多选用头面部、上肢及下肢的腧穴。2.配伍应用:(1)主穴共175个,常用的为风池、太阳、率谷、合谷、百会、太冲、头维、足临泣、外关等,经脉多选用足少阳胆经、督脉及手少阳三焦经等,特定穴属性以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为主,多选取头面部、下肢、上肢腧穴;(2)配穴共116个,常用的为太冲、丰隆、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太溪、血海、风池、行间、百会等,经脉多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特定穴属性以五输穴、交会穴、原穴等为主,多选用下肢、头面部及上肢腧穴。3.证-穴关联分析:(1)肝阳上亢证:风池、太冲配伍加减太阳、率谷、百会、外关、太溪等。(2)瘀血头痛:风池、太阳配伍加减合谷、率谷、血海、三阴交、膈俞、阿是穴等。(3)痰湿内盛证:风池、丰隆配伍加减太阳、率谷、百会、阴陵泉、头维等。(4)气血亏虚证:风池、足三里配伍加减太阳、率谷、百会、合谷等。(5)肾虚头痛:风池、太溪配伍加减太阳、率谷、肾俞、三阴交等。(6)肝胆火旺证:风池、太冲配伍加减率谷、合谷、行间、百会等。(7)少阳头痛:风池、阳陵泉配伍加减率谷、外关等。4.导师常用腧穴为率谷、风池、太冲、百会、神庭、合谷、本神、四神聪、肝俞、外关、三阴交等,选用经脉较多的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特定穴应用较多者多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及背俞穴。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注重辨证论治和辨经论治,选穴贵在少而精,选取单穴,或局部结合远端选穴,特别是注重特定穴的应用。导师临证治疗偏头痛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另外,导师还注重调神及背俞穴的应用。
万梅[7](2018)在《蠲痛贴剂制备及运用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治疗偏头痛临床初步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备新型、安全、方便有效的外用穴位贴敷剂——蠲痛贴,并对其进行安全质量检测;同时观察蠲痛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为拓展偏头痛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蠲痛贴制备及质量检测研究:(1)蠲痛贴的制备。(2)依据2015版《中国药典》中的相关要求,对本制剂的相关系数如性状、稳定性、初黏力、刺激性进行检测。蠲痛贴剂临床疗效研究:临床纳入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的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蠲痛贴剂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按照2016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的选药原则选择用药配合蠲痛贴治疗;对照组:严格按照2016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选药原则选择用药。分别于用药3天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止痛起效及持续时间、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并客观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蠲痛贴剂制备及质量检测研究结果:(1)蠲痛贴处方为川芎、细辛、白芷、冰片,用薄荷油调配成膏状。(2)穴位贴敷制剂的性状、初黏力、稳定性、刺激性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蠲痛贴剂临床观察结果:本临床试验共有69例患者完成观察,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蠲痛贴剂与严格按照指南用药的总疗效无差别,治疗效果安全可靠;两组相比较,蠲痛贴剂组在止痛起效时间上比对照组更短,在止痛持续时间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蠲痛贴剂对不同部位的头痛的治疗效果可见明显差异(P<0.05);在疼痛程度方面,蠲痛贴剂对中度头痛的疗效比对重度头痛的疗效要好(P<0.05);在治疗后头痛对患者的影响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均可减轻头痛对患者的影响,但蠲痛贴剂组的疗效更好(P<0.05);不良反应方面,蠲痛贴剂组患者头晕、口干、嗜睡、腹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安全性方面,蠲痛贴剂组患者并没有表现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及血生化、心电图的异常。综合而言,蠲痛贴剂治疗偏头痛安全性高、疗效好,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结论本课题制备的穴位贴敷制剂“蠲痛贴剂”可提高偏头痛患者止痛缓解率、缩短止痛起效时间、降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且无明显皮肤过敏的不良反应,治疗头痛安全性高,与单纯口服偏头痛防治用药比较,配合蠲痛贴剂治疗偏头痛综合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于洋[8](2018)在《补阳还五汤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综述》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文献检索的时间均为数据库最早的时间至2017年12月31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补阳还五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文献。依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中所提供的评价标准和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釆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共19篇。纳入研究的累计样本量共1822例,其中治疗组945例,对照组877例。有2项研究使用了恰当的随机分配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分配方案隐藏、盲法、结局数据不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其它偏倚。与常规西药对照组相比,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在患者总有效率、头痛症状积分、血浆内皮素浓度等方面具有优势。本次研究纳入的19篇文献中,大部分研究未报到不良反应情况。结论:现有的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治疗偏头痛的疗效突出。本次系统综述纳入文献数量有限,文献质量不高,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王尚祉[9](2017)在《太阳穴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太阳穴三棱针点刺放血,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观察其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的情况,同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中5-羟色胺(5-HT)浓度变化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以明确临床上太阳穴刺血疗法对偏头痛的疗效和机制,从而为太阳穴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2方法依据就诊顺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偏头痛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刺血组(太阳穴)和药物组(舒马曲普坦),其中刺血组和药物组各35例。刺血组操作方法:揉按并叩击患侧太阳穴局部及周围皮肤,使血管充盈、皮肤充血潮红,然后行常规消毒,以左手拇、食指固定太阳穴周围皮肤,使之充分暴露,右手拇、食指二指夹持三棱针快速点刺太阳穴,然后再用1号火罐留于刺血处,留罐5分钟。出血量:25ml。疗程:每周操作1次,3次为1疗程。药物组:口服舒马曲普坦,首次100mg,间隔2小时反复给药,直到疼痛缓解,每日23次,24小时内最大量不超过300mg。观察周期为3周。疗程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观察其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的情况,同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中5-羟色胺(5-HT)浓度变化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并统计出临床有效率,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对偏头痛的改善情况。3结果一般资料研究:两组间的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效评价:(1)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血液5-羟色胺(5-HT)浓度均低于治疗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刺血组治疗后经颅多普勒(TCD)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低于治疗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间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1)视觉模拟量表(VAS):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血液5-羟色胺(5-HT)浓度: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经颅多普勒(TCD)的平均血流速度Vm: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结论(1)太阳穴刺血疗法与口服舒马曲普坦疗法均可以缓解偏头痛;(2)太阳穴刺血疗效优于口服舒马曲普坦的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朱晓婷[10](2017)在《疏肝通络Ⅰ号方治疗偏头痛(肝郁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疏肝通络Ⅰ号方治疗偏头痛(肝郁血瘀证)的临床研究,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1、随机将72例偏头痛(肝郁血瘀证)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2、治疗组:疏肝通络Ⅰ号方,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生产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每晚睡前5mg口服,30天为1个疗程。3、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照研究,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做出准确及客观的评价。3、疗程为4周。观察其头痛发作次数,头痛VAS评分,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停药后随访4周,观察头痛发作程度等方面的改善率。结果:入组患者病例共72例,脱落5例,统计病例数共计67例。经统计学分析: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34%,治疗组与对照组经过秩和检验分析结果为P<0.05,两组药物在治疗偏头痛(肝郁血瘀证)疗效上有显着差异,说明疏肝通络I号方的临床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经过秩和检验分析结果为P<0.05,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比较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各方面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即说明两组药物对各项安全性指标没有影响。结论: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两组药物在治疗偏头痛(肝郁血瘀证)的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结果如下:治疗组药物疏肝通I方在改善偏头痛(肝郁血瘀证)患者的头痛的强度、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中医证候改善等方面优于对照组药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并且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性,说明疏肝通络I号方的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而且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
| 1 病名沿革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论治 |
| 4 中医治疗 |
| 5 少阳经证 |
| 6 根结理论的临床应用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
| 1 流行病学调查 |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3 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研究方案 |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 1.5 干预措施 |
| 1.6 观察疗效及指标 |
| 2 技术路线 |
|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研究结果 |
| 3.3 安全性分析 |
| 4 讨论 |
| 4.1 结果分析 |
| 4.2 研究现状 |
| 4.3 经络辨证 |
| 4.4 基于“根结”理论治疗偏头痛 |
| 4.5 腧穴定位及针刺手法 |
| 4.6 疗效差异分析 |
| 4.7 创新之处 |
| 5 小结 |
| 结语 |
| 1 研究意义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人口学资料表 |
| 附录2 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 |
| 附录3 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 |
| 附录4 焦虑自评量表(SAS) |
| 附录5 抑郁自评量表(SDS)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文献研究 |
| 1.1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 1.1.1 概述 |
| 1.1.2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
| 1.1.3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概况 |
| 1.2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
| 1.2.1 古代文献于偏头痛病名的记载 |
| 1.2.2 病因病机 |
| 1.2.3 中药治疗偏头痛 |
| 1.2.4 针灸治疗偏头痛 |
| 2 临床研究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6 脱落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分组 |
| 2.2.2 治疗器材准备 |
| 2.2.3 治疗方法 |
| 2.2.4 不良反应处理 |
| 2.3 试验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2.6 统计结果及分析 |
| 2.6.1 不良反应 |
| 2.6.2 一般资料分析 |
| 2.6.3 首次治疗2h后VAS评分分析 |
| 2.6.4 疗程结束时疗效分析 |
| 2.6.5 疗程结束后3个月疗效分析 |
| 2.7 结果分析 |
| 3 讨论 |
| 3.1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理论依据 |
| 3.1.1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概述 |
| 3.1.2 人迎寸口脉释义 |
| 3.1.3 人迎脉、寸口脉的定位 |
| 3.1.4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的选穴依据 |
| 3.1.5 人迎寸口脉诊操作要点 |
| 3.1.6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优势 |
| 3.2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理论依据 |
| 3.2.1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概述 |
| 3.2.2 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法治疗偏头痛的选穴依据 |
| 3.3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法治疗偏头痛的意义 |
| 4 本研究创新点 |
| 5 不足与展望 |
| 5.1 不足 |
| 5.2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综述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概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对象 |
| 3.病例选择 |
| 3.1 中医诊断标准 |
| 3.2 西医诊断标准 |
| 3.3 纳入标准 |
| 3.4 排除标准 |
| 3.5 脱落标准 |
| 4.试验设计 |
| 4.1 随机方案设计 |
| 4.2 试验方法 |
| 5.技术流程图 |
| 6.观察指标 |
| 6.1 基线资料 |
| 6.2 疗效观察指标 |
| 6.3 疗效评定标准 |
| 7.质量控制 |
| 8.统计学方法 |
| 9.流程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关于偏头痛的中医研究概况 |
| 一、偏头痛的病名及历史源流 |
| 二、偏头痛中医病因研究 |
| 三、偏头痛中医治则及治法 |
| 第二节 关于偏头痛的西医研究概况 |
| 一、偏头痛的流行病学 |
| 二、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
| 三、偏头痛的治疗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 一、研究内容 |
| 二、研究流程图 |
|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
| 四、观察指标 |
| 五、疗效评价标准 |
| 六、统计方法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一、入选患者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 二、VAS评分治疗前后及随访后比较 |
| 三、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评估问卷(MSQ)治疗前后及随访后比较 |
| 四、头痛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及随访后比较 |
| 五、头痛日记治疗前后及随访后比较 |
| 六、血中5-HT含量针刺前后及随访后比较 |
| 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比较 |
| 第三节 讨论 |
| 一、偏头痛的中医病因 |
| 二、巨刺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 三、偏头痛的发病部位及取穴 |
| 四、关于5-HT的镇痛机制 |
| 五、远近配穴巨刺法对偏头痛患者的疗效 |
| 六、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随机入组及分组表 |
| 附录2 样本量估算方法 |
| 附录3 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 |
| 附录4 头痛日记 |
| 附录5 头痛症状积分 |
| 附录6 5-羟色胺的检测说明书 |
| 附录7 英文缩略词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 一、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
| 二、偏头痛的分类 |
| 三、偏头痛的鉴别诊断 |
| 四、偏头痛的临床治疗 |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 一、病名 |
| 二、病因病机 |
| 三、辨证分型 |
| 四、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
| 五、总结 |
| 第三节 耳尖穴及放血疗法与偏头痛 |
| 一、耳尖穴的起源 |
| 二、耳尖穴的应用 |
| 三、国外放血疗法的历史背景 |
| 四、祖国医学放血疗法的历史背景 |
| 五、耳尖穴的治疗机理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一般资料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脱落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病例分组 |
| 二、治疗方法 |
| 三、针刺不良事件的处理 |
| 四、观察指标与方法 |
| 五、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
| 六、统计分析方法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 二、疗效分析 |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
| 四、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F-36) |
| 五、不良反应情况或意外情况 |
| 六、结论 |
|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 |
| 一、放血疗法的概述 |
| 二、选穴依据 |
| 三、耳尖放血治疗偏头痛的依据 |
| 四、疗效分析 |
| 五、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数据挖掘 |
| 1 一般资料 |
| 1.1 文献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数据预处理 |
| 2.2 数据库建立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病因分析 |
| 3.2 单穴选用 |
| 3.3 主穴选用 |
| 3.4 配穴选用 |
| 3.5 中医证型 |
| 3.6 辅助治疗方法 |
| 3.7 证-穴关联规则分析 |
| 第二部分 临床病例 |
| 1 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数据预处理 |
| 2.2 数据库建立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性别分布 |
| 3.2 年龄分布 |
| 3.3 中医证型 |
| 3.4 腧穴应用 |
| 3.5 腧穴归经 |
| 3.6 特定穴 |
| 3.7 聚类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
| 1.1 病名历史沿革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 |
| 2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
| 2.1 发病原因及机制 |
| 2.2 治疗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3.1 文献选穴特点分析 |
| 3.2 证-穴关联规则分析 |
| 3.3 导师选穴特点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蠲痛贴剂制备及质量检测研究 |
| 1 蠲痛贴剂处方分析 |
| 1.1 蠲痛贴剂处方组成 |
| 1.2 蠲痛贴剂处方配伍 |
| 2 蠲痛贴剂制备 |
| 3 蠲痛贴剂质量检测研究 |
| 3.1 性状 |
| 3.2 皮肤追随性(初黏力)试验 |
| 3.3 蠲痛贴稳定性试验 |
| 3.4 蠲痛贴剂的刺激性试验 |
| 第二部分 蠲痛贴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 1.4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药物制备 |
| 2.2 研究分组 |
| 2.3 治疗方法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疗效标准 |
| 2.6 统计方法 |
| 2.7 观察病例的可比性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两组治疗偏头痛总的疗效比较 |
| 3.2 两组止痛起效及持续时间比较 |
| 3.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 3.4 蠲痛贴剂组对不同部位头痛的疗效比较 |
| 3.5 蠲痛贴剂组对疼痛程度的疗效比较 |
| 3.6 不良反应 |
| 3.7 安全性观察 |
| 讨论 |
| 1 蠲痛贴剂的研制背景及目的 |
| 1.1 痛觉调制的中枢机制之闸门控制学说 |
| 1.2 偏头痛治疗现状 |
| 1.3 中药外治法的发展 |
| 1.4 穴位贴敷 |
| 2 蠲痛贴剂的处方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3 蠲痛贴剂贴敷穴位选择 |
| 3.1 少阳经论治偏头痛 |
| 4 蠲痛贴剂的临床疗效分析 |
| 4.1 在总体疗效的方面 |
| 4.2 在止痛时间的方面 |
| 4.3 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 |
| 4.4 在对不同部位疼痛疗效方面 |
| 4.5 在对中重度疼痛疗效方面 |
| 4.6 在不良反应方面 |
| 4.7 在安全性方面 |
| 5 不足与改良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偏头痛的中医研究现状 |
| 2 偏头痛的西医研究现状 |
| 3 偏头痛的系统综述研究现状 |
| 课题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临床意义 |
| 2 结果分析 |
| 3 研究的局限性 |
| 4 展望未来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分组方法 |
| 3 诊断标准 |
| 4 统计学处理 |
| 5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
| 2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 |
| 2 西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 3 思考与展望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方案 |
| 2 研究方案内容 |
| 3 疗效及安全性判定标准 |
| 4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偏头痛的西医概述 |
| 2 偏头痛的中医理论探讨 |
| 3 疏肝通络Ⅰ方的组方及用药特点 |
| 4 疏肝通络Ⅰ号方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