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基因枪法获得GNA外来基因转基因小麦的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Study on the Obtaining of Transgenic Wheat with GNA Alien Gene by Biolistic Particle(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曼[1](2020)在《胞质遗传抗蚜转基因小麦的回交转育及同质化筛选》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世界各地均有广泛的种植,但蚜虫经常给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威胁。利用化学药物防治是控制蚜虫危害的常用方法,然而农药的过度使用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影响人类的健康。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蚜小麦新品种则有望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并提高小麦的产量。本课题以掌叶半夏凝集素基因(PPA)转化石4185小麦获得的转基因后代材料为为研究对象,在探究其PPA基因的存在位置及遗传方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回交转育及同质化筛选,获得具有胞质遗传且同质化程度高的抗蚜转基因小麦。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正反交实验确定了目的基因PPA在转基因小麦中的遗传方式为既存在细胞核遗传,也存在胞质遗传的形式;通过回交、测交实验,以及PCR鉴定,共筛选出27个较为优秀的纯合转基因后代材料,即细胞核中没有PPA基因存在、并且具有胞质遗传的纯合后代。通过对目的基因的PCR鉴定,结果表明:通过多代回交之后,PPA基因依然存在于转基因小麦中;通过对回交后代的同质化鉴定分析表明,转基因小麦后代的抗蚜性,由于后代的同质化程度不同所以表现出的抗蚜效果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材料之间、同一个材料的不同株行,以及同一株行的不同单株因同质化程度不同而均会导致抗蚜效果不同。在27个具有胞质遗传的纯合材料中,通过进行同质化筛选,得到9个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材料,即:3-3-1、4-1-2、4-1-4、4-3-2、5-2-2、7-4-1、8-1-2、8-2-1、8-2-2,其中8-2-2的抗蚜效率最高,达到86.34%。不论在田间还是在实验室内,转基因小麦较野生型小麦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蚜虫性,这是一个优良的小麦抗蚜新型材料。

姜明珠[2](2019)在《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雄性不育是自花和常异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最重要、最有效途径,小麦杂种优势能否广泛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小麦不同类型雄性不育的认识与理解。小麦雄性不育类型很多,有核不育、核质互作不育、光温敏不育等。我国小麦生产上小有利用的是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及调控机制将拓展人们对小麦雄性不育的认识与理解,扩大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本研究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短日低温不育条件下显着上调表达的几个基因进行了克隆,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其中三个候选基因Ta MS337S-3、Ta MS337S-4、Ta MS337S-5的超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对小麦不同品种幼胚进行了遗传转化,对转基因阳性苗进行了表型差异分析,同时将三个候选基因在拟南芥中进行了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基因枪介导的小麦幼胚遗传转化:华麦2152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3基因共获得了5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13株阳性苗;华麦2566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5基因共获得了46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9株阳性苗;科农199受体材料转Ta MS337S-5基因共获得了3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2株阳性苗。2.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的遗传转化:华麦2152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3基因共获得了4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2株阳性苗;华麦2566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4基因共获得了14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2株阳性苗;科农199受体材料转Ta MS337S-5基因共获得了4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5株阳性苗。3.转基因阳性苗的表型差异:与对应的受体亲本材料相比,转Ta MS337S-3基因的阳性苗分蘖数明显增多,生长势更旺,并且营养生长期明显延长,表明Ta MS337S-3基因是控制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关键基因之一,据此推测Ta MS337S-3基因可能与337S育性有关;转Ta MS337S-4基因的阳性苗植株相比受体亲本矮小瘦弱,小穗明显变小,并且部分小花的雄蕊短小,没有花粉散出,不能正常灌浆而形成种子,表明Ta MS337S-4基因对小麦的生长、小穗、小花发育,有负向作用,据此推测Ta MS337S-4基因应该与337S的不育性有关;转Ta MS337S-5基因的阳性苗植株在表型上与受体材料无明显差异,暂不能确定Ta MS337S-5基因与育性是否有关。4.以转Ta MS337S-3、Ta MS337S-5基因的T3代拟南芥株系,转Ta MS337S-4基因T2代单拷贝拟南芥株系为材料,研究三个候选基因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转Ta MS337S-3基因拟南芥其中两个株系发现分枝数明显增多,与野生型差异显着,并且开花时间比野生型晚了一周左右,与转基因小麦的表型趋向相似;Ta MS337S-4基因明显延缓了拟南芥的发育进程,与野生型相比,其抽苔开花时间迟了近20 d,且植株相对弱小,荚果长度、荚果数、株高、种子质量等性状表型值显着小于野生材料,亦与转基因小麦的表型趋向相似;转Ta MS337S-5基因的拟南芥5个株系性状与野生型差异较小,也与转基因小麦的表型趋向相似;基于转基因小麦、转基因拟南芥阳性苗的表型差异分析结果,可以认为,Ta MS337S-3、Ta MS337S-4基因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的育性关联,Ta MS337S-5基因对337S的育性影响不大。

代军[3](2015)在《Southern杂交技术在农作物遗传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Southern杂交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中的经典技术,为特定DNA片段的检测提供了快速、准确、灵敏的方法。在植物遗传转化研究中,Southern杂交技术广泛应用于外源基因的检测及拷贝数的鉴定工作,为植物转基因研究的准确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综述了Southern杂交技术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农作物遗传转化研究中的应用,可为农作物转基因研究方法的明确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探索提供参考。

段晓亮[4](2013)在《三种植物凝集素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及其抗蚜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小麦生产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麦田水肥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麦蚜危害日趋加重。常规育种在抗蚜小麦种质资源筛选与鉴定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进展缓慢。利用转基因技术可弥补传统小麦育种的不足,突破可利用基因库的限制。植物凝集素对具有刺吸式口器的麦蚜具有较好的抗性,可以有效抑制其生长和繁殖率,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其导入普通小麦品种,培育小麦抗蚜新种质,从而提高我国小麦的抗蚜水平。本研究根据小麦基因密码子的偏好性和天然凝集素的氨基酸信息,人工合成了雪花莲凝集素基因(synthesized Galanthus navalis agglutinin, sGNA)与中国水仙凝集素基因(synthesized Narcissus tazetta lectin,sNTL),并通过RT-PCR获得了半夏凝集素基因(Pinellia ternate agglutinin, pta),分别构建了由番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小亚基基因(rbcs)启动子驱动的3个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法转化普通小麦品种,以研究其在小麦中的表达和抗蚜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经分化和再生,分别获得42株、65株、54株T0代阳性植株。对后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RT-PCR、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以及转基因株系的叶片蛋白提取液的凝血活性的检测,确认sGNA与sNTL基因成功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且能够稳定表达,分别筛选出12个与11个T4代纯合株系。(2)通过分析株系zy2-18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边界序列,初步判断转sGNA基因株系2-18的外源片段是通过同源重组和随机插入的方式整合到小麦A染色体组。(3)对转sGNA与sNTL基因纯合株系的抗蚜性分别进行室内离体叶片鉴定以及两年的田间鉴定,结果表明5个(zy2-11、zy2-18、jd8-10、yn5-2、yn5-20)转sGNA基因小麦纯合株系与7个(fy4-4、fy4-10、af7-8、af7-10、zy9-1、zy9-4、zy9-8)转sNTL基因纯合株系的蚜虫致死率、增长率以及单分蘖蚜虫发生量与相应对照品种差异显着或极显着。且转sGNA株系yn5-20抗虫水平提高幅度最高,可达75.6%;在转sNTL基因株系中af7-8的抗虫水平比对照AF9高出80.3%。另外经室内离体叶片鉴定,6株转pta基因小麦表现出了较高的抗蚜水平。(4)转sGNA基因株系及相应对照的单分蘖蚜虫相对发生量与叶片蛋白提取液的OD值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812*)关系,转sNTL基因株系及相应对照的单分蘖蚜虫相对发生量与叶片蛋白提取液的OD值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r=0.0.932*)关系。因此,转基因株系抗虫水平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sGNA与sNTL蛋白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转sGNA、sNTL和pta基因小麦都具有较好的抗蚜虫效果,因此,可以将它们作为培育抗蚜小麦的优良外源基因,并聚合多个基因的以进一步提高转基因小麦的抗蚜性。

姚丽,刘家勇,吴转娣,刘洪博,苏火生,吴才文[5](2013)在《禾本科主要农作物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综述了水稻、玉米、小麦及甘蔗等4种禾本科主要农作物的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王维,郎明林,杨学举[6](2012)在《小麦转基因技术及转化功能基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相对于玉米、水稻等其他禾本科作物,其转基因研究虽然进展比较缓慢,但近几年已逐步取得了一些可喜进展。通过对小麦转基因尝试的不同方法的总结,如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等,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已向小麦转化的功能基因及其类型,如DREB、LEA等抗逆基因,GNA、Bt等抗病虫基因,aroA、Bar等抗除草剂基因,1Dy10、1Ax1等品质改良基因。在此基础上对小麦转基因技术,特别展望了整株水平上的农杆菌介导的幼穗转化法的前景和策略,以期促进转基因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王海凤[7](2011)在《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及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世界和我国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小麦是六倍体,基因组很大,遗产背景复杂,所以小麦是最后一个获得转化成功的大宗粮食作物。在小麦的遗传转化中,幼胚是应用最多的外植体,但幼胚的再生率受基因型和培养基的激素配比的影响很大;目前小麦的遗传转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再生能力较高的品种上,而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和主栽的品种由于再生能力较低难以应用于转基因实践。因此,选取优良的受体基因型,优化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以黄淮麦区或陕西省近年来审定和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小麦品种郑麦9023、小偃22、西农2000、西农928等为试材,对其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转基因研究:①通过基因枪共转化法将玉米调控花青素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Zm-c1或Zm-r(s)与筛选标记基因Bar同时导入小麦中,试图通过后代分离获得不含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植株;②以安全标记基因GFP作为筛选基因,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玉米中能增大种子体积的基因ZmAL1转入小麦中,以获得安全的转基因小麦。本研究旨在获得含目标基因的转基因小麦材料,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对转基因小麦目标性状的影响及其遗传稳定性奠定基础工作;为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提供基础资料。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比较通过不同小麦品种幼胚组织培养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都较高,都达到95%以上,但愈伤组织的质量有所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的分化率差异很大。供试的五个品种的分化能力依次为西农928>郑麦9023>西农2000>小偃22>西农979。结合诱导率和分化率来说,西农928和西农2000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状态较好,分化率也相对较高,可以作为转基因的良好受体材料。(2)基因枪介导的玉米Zm-c1或Zm-r(s)基因和Bar基因共转化研究采用基因枪共转化法将玉米调控花青素合成的Zm-c1或Zm-r(s)基因和Bar基因转入小麦品种西农2000、西农928和小偃22中。经过多次重复检测,转Zm-c1基因的西农2000和西农928的再生植株中分别有3株和1株扩增到与阳性质粒大小一致的617 bp目标片段,目标基因的转化率分别为0.23%和0.08%;Bar基因分别有13株和5株扩增到与质粒一致的400 bp左右的片段,转化率分别为0.98%和0.42%。转Zm-r(s)基因的西农2000的再生植株中有4株PCR扩增到与阳性质粒大小一致的628bp目标片段,目标基因转化率为0.13%;Bar基因有15株扩增到与质粒一致的400 bp左右的片段,转化率为0.5%。在所有含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中都含有Bar基因。(3)基因枪介导的转ZmalI基因小麦植株的获得和转基因后代材料的鉴定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由谷蛋白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驱动的ZmalI+ GFP融合蛋白基因导入陕农138小麦中,并对转基因小麦进行分子检测。基因枪共轰击3 000个幼胚,获得再生植株59株;利用载体上安全标记基因GFP的特异引物对所获得59株T0代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发现有16株转基因阳性植株,转化率为0.53 %。16个T0代转基因植株中有10株收到种子,按单株收获后将其中6株收获的种子分别全部种植后获48株T1代植株,PCR检测结果发现有35株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说明T1代植株目标基因发生了分离;从这35株T1代阳性植株中随机挑取7株,每株取一粒种子进行目标基因表达的RT-PCR检测,结果7粒种子中有6粒检测到目标基因已经表达,说明在绝大部分T2代种子中目标基因已得到了表达。

喻修道[8](2010)在《EβF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蚜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通过吸食植物汁液或传播病毒病可给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小麦现有种质资源中不仅缺乏有效的抗蚜基因,而且抗性机制不明确,导致抗虫育种进展缓慢。目前,麦蚜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但大量使用农药,不仅对人畜有害,而且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通过转基因工程创制小麦抗蚜新种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议题。当前应用于小麦抗蚜基因工程的主要有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na)和半夏凝集素基因(pta)等植物凝集素基因,尽管这些基因抗蚜有一定效果,但研究表明gna转基因植物会影响蚜虫天敌的育性,这些基因应用的安全性引起争议。因此,挖掘和利用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蚜基因已成为小麦抗蚜基因工程的研究热点。[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EβF】作为大多数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甚至唯一成份,可以使蚜虫产生骚动、从植株上脱落,并吸引蚜虫天敌,从而有效控制蚜虫危害。本研究以欧洲薄荷(Mentha x piperita)、亚洲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和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为实验材料,克隆了其中的EβF合成酶基因并进行了功能分析,而且将MhβFS1基因转入小麦。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薄荷EβF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1)利用RT-PCR方法从亚洲薄荷与欧洲薄荷中分离EβF合成酶基因,其中亚洲薄荷有两个不同的cDNA克隆,分别命名为MhβFS1和MhβFS2,MhβFS2与MhβFS1相比,只有一个编码氨基酸残基的差异(第361位V→A),欧洲薄荷中分离的克隆与MhβFS1完全一致;MhβFS1和MhβFS2的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2690 bp和2753 bp,均有6个内含子,且内含子的相位相同(分别为0、1、2、2、0、0)。(2)qRT-PCR实验结果表明MhβFS基因在薄荷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叶片中表达量稍高。(3)获得MhβFS1/MhβFS2融合蛋白,大小为63 kD左右,纯化后制备抗体,抗体效价大于125000。(4)MhβFS1转基因烟草研究:获得转基因植株12株,Southern杂交、qRT-PCR及Western杂交证明了对MhβFS1基因在烟草中的整合和表达。GC-MS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Mh1-1、Mh1-2、Mh1-4和Mh1-6的EβF释放量分别为243、398、644、769 ng/day;驱蚜试验结果显示,转基因烟草植株对蚜虫有一定的驱避作用,与对照相比,Mh1-1、Mh1-2、Mh1-4和Mh1-6转基因株系上的蚜虫数量分别减少7.0%,9. 3%,16.3%和14.0%。2.黄花蒿EβF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1)从黄花蒿中分离出两个不同的AaβFS 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AaβFS1和AaβFS2;AaβFS1和AaβFS2有4个编码氨基酸的差异,包括第21位亮氨酸的缺失,50位天冬氨酸取代天冬酰胺,89位亮氨酸取代异亮氨酸,509位甘氨酸取代精氨酸,已将AaβFS1和AaβFS2 cDNA序列提交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U294840、GU294841;AaβFS1基因组序列长度为2392 bp,含有6个内含子,相位依次是0,1,2,2,0和0。(2)分别获得AaβFS1和AaβFS2转基因烟草11株和5株。对转基因烟草植株进行了Southern杂交、qRT-PCR和SDS-PAGE等分子检测,确认了AaβFS基因在烟草中的整合与表达。GC-MS结果显示,AaβFS1和AaβFS2转基因烟草植株均能生成EβF,EβF释放量为217706 ng/day。驱蚜试验显示,转基因烟草植株对蚜虫有驱避作用,与对照相比,Aa1-4-5转基因株系上的蚜虫数量减少了10.0%;蚜虫天敌吸引试验显示转基因烟草植株对大草蛉有吸引作用;在蚜虫与天敌混合试验中,在转基因株系中,Aa1-3-4上蚜虫数量减少16.4%,Aa1-4-5减少23.6%,Aa2-1-2减少10.9%,Aa2-3-6则减少20.0%,说明转基因烟草植株可以通过吸引蚜虫天敌来控制蚜虫虫害。3.花旗松EβF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1)从花旗松中分离出两个不同的PmβFS 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PmβFS1和PmβFS2;PmβFS1和PmβFS2 ORF均有2478个核苷酸组成,编码825个氨基酸,PmβFS1和PmβFS2有9个编码氨基酸的差异,相似性为98.9%;PmβFS2基因组序列长度为3846 bp,包含11个内含子。(2)融合蛋白PmβFS1/PmβFS2的大小为94 kD左右,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沉淀中。(3)经过PCR、qRT-PCR检测,分别获得15株PmβFS1阳性植株和5株PmβFS2阳性植株;GC-MS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烟草产生的EβF量过低,可能与PmβFS1和PmβFS2在烟草中的活性不高有关。4. MhβFS1转基因小麦创制:为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本研究采用水稻rbcS启动子,并在MhβFS1 5’端引入了水稻rbcS基因的叶绿体转导肽(CTP)、?和kozak序列,3’端引入poly(A)序列,成功构建了适用于小麦基因枪转化的植物表达载体MhβFS1-pG4AB及MhβFS1+CTP-pG4AB;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适用于小麦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的植物表达载体MhβFS1-pGПUB和MhβFS1+CTP-pGПUB。分别通过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扬麦12和科农199,对转基因植株连续进行PCR鉴定和繁殖,已获得T3代转基因种子;选择部分T0株系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MhβFS1基因已整合至小麦基因组,目前正在检测转基因小麦能否释放EβF及其对蚜虫的驱避性。

刘晓娜[9](2010)在《植物凝集素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甘蔗》文中认为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经济植物。甘蔗粉蚧和绵蚜是甘蔗的重要害虫,它们不但直接造成甘蔗减产、糖含量降低,而且还是多种甘蔗病毒的传播媒介,间接传播病毒引起的病害损失比虫害直接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把抗虫基因导入优良甘蔗品种中使其得到有效的表达从而表现出抗虫性是培育甘蔗抗虫品种最有效的途径。雪花莲凝集素(gna)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单子叶植物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广泛应用于植物害虫的治理。它能结合到昆虫消化道上皮细胞糖蛋白受体上,对昆虫产生局部或系统毒害,抑制害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对蚜虫和叶蝉等同翅目害虫具有高效毒性,同时对鳞翅目、鞘翅目的害虫也有一定的毒性。因此把gna基因转入高产高糖甘蔗品种中使其得到高效的表达,以期提高甘蔗对绵蚜和粉蚧等同翅目害虫的抗虫性。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中间表达载体pUN和一个组成型启动子Ubi驱动gn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UNG,并用“冻融法”将其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甘蔗进行遗传转化,获得抗性植株227株,对其中的183株进行PCR检测,有124株呈阳性。另外转化了Rbcs驱动的gn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rG,获得54株抗性植株,PCR结果表明有35株抗性植株呈阳性。初步证明gna基因已整合到甘蔗的基因组中。随机选取6株转Ubi驱动的gna PCR阳性植物进行RT-PCR,检测植株均呈阳性。对这些阳性植株进行进一步GNA凝集素体外活性测验,结果表明甘蔗叶片表达的GNA粗提物可以使鸡红细胞凝集,6株均表现不同的凝血活性,初步证明转化植株叶片表达的GNA具有生物学活性。另外随机选取2株Rbcs驱动的gna基因PCR阳性植株进行RT-PCR检测,1株呈阳性。由此进一步证明外源基因在转录水平得到了表达。

喻修道,徐兆师,陈明,李连城,马有志[10](2010)在《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迅速发展,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等转基因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自1992年第一株转基因小麦诞生以来,小麦转基因技术发展较快,为开展小麦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目前,小麦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占68.8%和15.9%。研究涉及抗病、抗虫、抗逆、品质改良、提高产量等方面,其中研究较多的为抗病(39.7%)和品质改良(25.6%),部分转基因小麦品系已进行环境释放及生产性试验。本文综述了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讨论了小麦转基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Study on the Obtaining of Transgenic Wheat with GNA Alien Gene by Biolistic Particl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the Obtaining of Transgenic Wheat with GNA Alien Gene by Biolistic Particle(论文提纲范文)

(1)胞质遗传抗蚜转基因小麦的回交转育及同质化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蚜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1.1.1 蚜虫的主要种类及危害
        1.1.2 蚜虫的主要防治方法
    1.2 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凝集素及其抗虫机理
        1.3.1 常见的植物凝集素
        1.3.2 植物凝集素抗虫原理
        1.3.3 植物凝集素在抗虫方面存在的弊端与改进方法
    1.4 通过杂交育种获得小麦新品种
    1.5 课题来源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PPA在转基因小麦中遗传方式的分析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麦正反交获得后代材料
        2.3.2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2.3.3 PCR鉴定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正反交F_1代的PCR鉴定及结果分析
        2.4.2 正反交F_2代PCR鉴定及结果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交转育获得胞质遗传纯合后代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麦杂交
        3.3.2 回交转育
        3.3.3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及PCR鉴定
        3.3.4 田间抗蚜性调查和实验室抗蚜实验进行筛选
    3.4 选育过程结果与分析
        3.4.1 回交亲本(轮回亲本)的选择
        3.4.2 非轮回亲本的选择
        3.4.3 回交转育
        3.4.4 BC_2代的鉴定分析
        3.4.5 测交验证及选择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同质化筛选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田间抗蚜虫筛选
        4.3.2 实验室抗蚜虫筛选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田间抗蚜筛选结果
        4.4.2 实验室抗蚜性筛选实验结果
        4.4.3 三十天后实验室抗蚜性筛选实验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
    3 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3.1 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3.1.1 细胞核雄性不育(GMS)
        3.1.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MS)
        3.1.3 光温敏雄性不育(PTMS)
        3.2 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3.2.1 绒毡层发育与雄性不育
        3.2.2 蛋白质、糖、氨基酸、酶类、Ca2+等生理生化特征与雄性不育
        3.2.3 线粒体DNA组与雄性不育
        3.2.4 RNA编辑与雄性不育
    4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4.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种类
        4.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4.2.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4.2.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
        4.2.3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分子研究
    5 相关基因的研究背景
        5.1 植物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s)的研究进展
        5.2 RNA识别基序蛋白家族(orrm)研究进展
        5.3 线粒体内膜转位酶复合体(TIM)的研究进展
    6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6.1 小麦转基因方法
        6.1.1 农杆菌介导法
        6.1.2 基因枪法
        6.1.3 花粉管通道法
        6.2 小麦外植体的选择
        6.2.1 小麦幼胚
        6.2.2 小麦成熟胚
        6.2.3 其他外植体材料
        6.3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6.3.1 小麦品质改良
        6.3.2 抗性改良
    7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麦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因枪介导小麦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
        1.1.1 受体材料
        1.1.2 试剂与仪器
        1.1.3 目的基因与载体
        1.1.4 培养基
        1.1.5 统计方法
        1.1.6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与基因枪轰击转化
        1.1.7 基因枪轰击
        1.1.7.1 质粒向大肠杆菌转化
        1.1.7.2 质粒的制备
        1.1.7.3 微弹的制备
        1.1.7.4 基因枪轰击操作
        1.1.8 转基因植株T0代PCR检测
        1.1.8.1 抗性苗总DNA的提取
        1.1.8.2 引物设计
        1.1.8.3 PCR检测
        1.2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
        1.2.1 受体材料
        1.2.2 试剂与仪器
        1.2.3 目的基因与载体
        1.2.4 培养基
        1.2.5 统计方法
        1.2.6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与农杆菌转化
        1.2.7 转基因植株T0代PCR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幼胚出愈率统计情况与分析
        2.2 基因枪介导小麦幼胚遗传转化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枪介导小麦流程
        2.2.2 基因枪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数据统计
        2.2.3 基因枪介导法转化T0 代抗性苗PCR检测结果
        2.3 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遗传转化结果与分析
        2.3.1 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遗传转化流程
        2.3.2 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数据统计
        2.4 T1 代转基因小麦PCR检测鉴定
        2.5 小麦转基因阳性苗性状差异
        2.5.1 小麦转基因阳性苗性状数据统计
        2.5.2 转基因阳性苗生长发育表型差异
    3 讨论
        3.1 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出愈情况
        3.2 两种遗传转化法效果比较
        3.3 三个候选基因功能的初步鉴定
第三章 拟南芥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体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目的基因与载体
        1.3.1 目的基因
        1.3.2 载体
        1.4 培养基
        1.5 试验方法
        1.6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1.6.1 植物DNA提取
        1.6.2 植物RNA提取
        1.7 拟南芥性状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拟南芥遗传转化实验流程
        2.2 拟南芥T2 代筛选单拷贝数据分析
        2.3 拟南芥RNA检测结果
        2.4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差异
        2.4.1 转TaMS337S-3 基因T3 代拟南芥植物学性状统计分析
        2.4.2 转TaMS337S-4 基因T2 代拟南芥植物学性状统计分析
        2.4.3 转TaMS337S-5 基因T3 代拟南芥植物学性状统计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Southern杂交技术在农作物遗传转化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outhern 杂交技术在水稻中的应用
2 Southern 杂交技术在玉米中的应用
3 Southern 杂交技术在大豆中的应用
4Southern 杂交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
5 Southern 杂交技术在其他农作物中的应用
6 小结

(4)三种植物凝集素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及其抗蚜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综述
    1.1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1.1.1 小麦转基因研究现状
        1.1.2 植物抗虫研究进展
    1.2 植物凝集素
        1.2.1 植物凝集素的发现与发展
        1.2.2 植物凝集素的分类
        1.2.3 植物凝集素的结构
        1.2.4 植物凝集素对害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2.5 植物凝集素对害虫组织水平上的作用机制的探索
        1.2.6 植物凝集素在抗虫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2.7 植物凝集素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
    1.3 提高外源抗虫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
        1.3.1 选择合适的启动子
        1.3.2 改造基因以适宜植物表达
        1.3.3 利用定位信号提高基因表达
        1.3.4 利用基质结合区提高基因表达
    1.4 防止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
        1.4.1 选择组织特异启动子
        1.4.2 基因聚合的应用
        1.4.3 “避难所”策略
    1.5 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研究分析进展
    1.6 立题依据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转pta、sGNA与sNTL基因小麦的获得及其检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及试剂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GNA与sNTL基因的人工合成
        2.2.2 pta基因的获得及分析
        2.2.3 转pta基因植株的获得
        2.2.4 转pta基因小麦T_0与T_1代分子检测
        2.2.5 转sNTL基因小麦目的基因与植物基因组整合及其表达的分子检测
        2.2.6 转sGNA基因小麦目的基因与植物基因组整合及其表达的分子检测
        2.2.7 sGNA基因与sNTL基因在转基因小麦籽粒中的表达
    2.3 讨论
第三章 转pta、sGNA、sNTL三种基因的小麦抗蚜性鉴定及比较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田间鉴定材料
        3.1.2 室内鉴定材料与试剂
        3.1.3 田间鉴定方法
        3.1.4 室内鉴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sGNA基因与sNTL基因小麦抗蚜性田间鉴定
        3.2.2 转基因株系抗虫性室内离体叶片的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转sGNA基因株系zy2-18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初步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与步骤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sGNA基因株系zy2-18外源片段插入位点分析
        4.2.2 转sGNA基因株系zy2-18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验证
        4.2.3 转sGNA基因株系zy2-18插入位点染色体初步定位及整合机制分析
        4.2.4 转sGNA基因小麦株系边界序列标定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禾本科主要农作物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禾本科主要农作物抗虫转基因研究概况
    1.1 水稻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1.2 玉米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1.3 小麦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1.4 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 前景及展望

(6)小麦转基因技术及转化功能基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小麦转基因方法
    1.1 PEG法与电激法
    1.2 离子束介导法
    1.3 花粉管通道法
    1.4 基因枪法
    1.5 农杆菌介导法
2 小麦遗传转化的主要功能基因类型
3 展望

(7)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及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概况
        1.1.1 国外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概况
        1.1.2 国内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概况
    1.2 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小麦转基因受体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3 转基因技术在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现状
        1.3.1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2 转基因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3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4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5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4 安全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
        1.4.1 安全筛选标记的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1.4.2 无选择标记转基因体系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比较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小麦品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
        2.2.2 不同小麦品种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和再生成苗
    2.3 讨论
第三章 基因枪法介导的玉米Zm-c1 或Zm-r(s)基因和Bar 基因共转化小麦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及分析
        3.2.1 转化植株的获得
        3.2.2 T0代转基因植株的 PCR 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基因枪法介导的转ZmalI 基因小麦植株的获得和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ZmalI 基因小麦植株的获得
        4.2.2 转ZmalI 基因小麦T0 代植株的PCR 鉴定
        4.2.3 T1 代转基因小麦植株目标基因遗传分离情况
        4.2.4 T2 代种子目标基因表达的RT-PCR 检测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EβF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蚜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1.1.1 蚜虫取食与其对植物的危害
        1.1.2 蚜虫造成的植物危害症状
        1.1.3 植物对蚜虫的防御机制
        1.1.4 蚜虫与其它昆虫的互作
    1.2 小麦抗蚜育种
        1.2.1 麦蚜危害性
        1.2.2 不同品种对麦蚜的抗性
        1.2.3 小麦转基因技术及抗蚜分子育种
    1.3 植物萜类代谢及EβF
        1.3.1 植物萜类代谢概述
        1.3.2 EβF 及蚜虫报警信息素
        1.3.3 EβF 合成酶基因及在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薄荷EβF 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第一节 MhβFS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MhβFS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及抗体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MhβFS1 转基因烟草的分子鉴定与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MhβFS1 转基因小麦创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黄花蒿EβF 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aβFS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2.2 AaβFS1/AaβFS2 转基因烟草
    3.3 讨论
第四章 花旗松EβF 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mβFS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2.2 PmβFS1/PmβFS2-pET28a 的融合蛋白表达
        4.2.3 PmβFS1/PmβFS2 转基因烟草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植物凝集素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甘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甘蔗的重要性
        1.1.1 重要的糖料作物
        1.1.2 重要的能源作物
        1.1.3 其它用途
    1.2 甘蔗虫害
    1.3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1.3.1 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1 雪花莲凝集素的定义,结构
        1.3.1.2 雪花莲凝集素的抗虫机理
        1.3.1.3 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应用
        1.3.1.4 凝集素检测方法
        1.3.2 杀虫晶体蛋白的研究进展
        1.3.2.1 Bt杀虫晶体蛋白的分类
        1.3.2.2 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的杀虫机理
        1.3.2.3 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应用
        1.3.3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1.3.4 淀粉酶抑制剂基因
        1.3.5 其它抗虫基因
        1.3.5.1 异戊烯转移酶基因(ipt)
        1.3.5.2 胆固醇氧化酶基因
        1.3.5.3 动物的抗虫基因
        1.3.5.4 麦胚凝集素基因
        1.3.5.5 半夏凝集素基因
        1.3.5.6 几丁质酶基因及其应用
        1.3.6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4 甘蔗遗传转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抗病性改良
        1.4.2 抗菌性改良
        1.4.3 抗虫性改良
        1.4.4 抗旱基因改良
        1.4.5 提高甘蔗蔗糖含量和改良蔗糖色泽的转基因研究
        1.4.6 甘蔗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1 菌种与质粒
        2.1.2 植物材料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3.1 主要试剂
        2.1.3.2 主要仪器
    2.2 实验室常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2.1 培养基配制
        2.2.2 溶液配制
        2.2.3 抗生素及激素的配制
    2.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3.1 构建策略
        2.3.2 pNU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
        2.3.2.1 载体质粒的大量提取与纯化
        2.3.2.2 载体质粒的酶切
        2.3.2.3 目的片段的回收
        2.3.2.4 目的片段(Ubi)与载体pNOS的连接
        2.3.2.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2.6 连接产物的转化
        2.3.2.7 重组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2.3.2.8 重组质粒pUN的电泳分析
        2.3.2.9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3.2.10 重组菌pUN的保存
        2.3.3 植物表达载体pUNG的获得
        2.3.3.1 质粒pUN和GNA-T的提取
        2.3.3.2 酶切
        2.3.3.3 目的片段的回收
        2.3.3.4 回收片段的连接
        2.3.3.5 连接产物的转化
        2.3.3.6 重组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2.3.3.7 重组质粒pUNG的电泳分析
        2.3.3.8 重组质粒pUNG的酶切鉴定
        2.3.3.9 重组菌pUNG的保存
    2.4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2.4.1 转化方法
        2.4.1.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4.1.2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4.2 重组子PCR鉴定
        2.4.2.1 目的基因GNA的PCR鉴定
    2.5 雪花莲凝集素基因遗传转化甘蔗
        2.5.1 甘蔗转化材料及其农杆菌菌液的准备
        2.5.1.1 甘蔗培养基的成分
        2.5.1.2. 外植体的处理
        2.5.1.3 农杆菌菌液的准备
        2.5.1.4 转化材料的预处理
        2.5.2 农杆菌菌液浸染愈伤组织及共培养
        2.5.3 农杆菌浸染后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苗
        2.5.4 甘蔗小植株的筛选培养
        2.5.5 甘蔗抗性苗的炼苗
    2.6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2.6.1 植物总DNA的小量提取
        2.6.2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2.6.2.1 Ubi启动子驱动的GNA基因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2.6.2.2 Rbcs启动子驱动的GNA基因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2.6.3 RT-PCR检测
        2.6.3.1 转化植株的总RNA的提取
        2.6.3.2 RT-PCR的扩增
        2.6.4 转化植株叶片蛋白提取液凝血活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1.1 中间载体pUN的构建
        3.1.2 植物表达载体pUNG的构建
        3.1.3 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
    3.2 农杆菌介导的甘蔗转化
    3.3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3.3.1 植物总DNA的提取
        3.3.2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3.3.2.1 Ubi启动子驱动的gna基因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3.3.2.2 Rbcs启动子驱动的gna基因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3.3.3 RNA的小量提取
        3.3.4 部分转化植株RT-PCR检测结果
        3.3.4.1 Ubi启动子驱动的gna基因部分转化植株的RT-PCR检测
        3.3.4.2 Rbcs启动子驱动的gna基因部分转化植株的RT-PCR检测
        3.3.5 凝血实验数据及SAS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GNA基因
    4.2 关于叶肉特异表达启动子rbcs和玉米泛素基因ubi启动子
    4.3 关于转化及筛选
5. 结论
6. 本实验的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8. 缩写词(Abbreviation)
致谢

(10)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小麦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现状
    1.1 基因枪法
    1.2 农杆菌介导法
2 小麦转基因技术应用现状
    2.1 抗病转基因小麦
    2.2 抗虫转基因小麦
    2.3 抗逆转基因小麦
    2.4 改良小麦品质
    2.5 提高小麦产量
    2.6 其它应用
3 小麦转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 提高小麦转化效率, 丰富受体基因型
    3.2 挖掘、鉴定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
    3.3 加强遗传转化的机制研究
    3.4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条件能力建设

四、Study on the Obtaining of Transgenic Wheat with GNA Alien Gene by Biolistic Particle(论文参考文献)

  • [1]胞质遗传抗蚜转基因小麦的回交转育及同质化筛选[D]. 张琳曼.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2]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D]. 姜明珠.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3]Southern杂交技术在农作物遗传转化研究中的应用[J]. 代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1)
  • [4]三种植物凝集素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及其抗蚜效果分析[D]. 段晓亮.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5]禾本科主要农作物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J]. 姚丽,刘家勇,吴转娣,刘洪博,苏火生,吴才文. 甘蔗糖业, 2013(02)
  • [6]小麦转基因技术及转化功能基因研究进展[J]. 王维,郎明林,杨学举. 中国农学通报, 2012(18)
  • [7]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及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D]. 王海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8]EβF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喻修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9]植物凝集素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甘蔗[D]. 刘晓娜. 海南大学, 2010(05)
  • [10]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 喻修道,徐兆师,陈明,李连城,马有志.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8)


小麦论文 凝集素论文 蚜虫论文 转基因植物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上一篇: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酸酶条件研究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