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夏可尧,赵泽元,朱克伦[1](2021)在《艾滋病功能治愈的中医药作为》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人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生的一系列并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且现无法彻底治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是目前针对HIV感染最有效的疗法,但是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耐药变异、免疫重建不良、病毒无法根除等局限性,治愈AIDS患者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AIDS功能性治愈即停止ART后,患者体内HIV-1 RNA长期低于检测下限,CD4+ T淋巴细胞数量和机体免疫功能保持正常,是全球研究热点和临床治疗难点.近年来,HIV-1储存库激活和清除、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基因编辑等AIDS功能性治愈策略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尚无单一有效的方法来完全实现"功能性治愈"目标,需要开发新的药物或补充疗法.中医药具有种类多样、多靶点、低毒性等特点,在艾滋病功能治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将在减轻艾滋病人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协助功能性治愈,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雪[2](2021)在《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随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提升,临床症状缓解,生存质量提高。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是目前艾滋病治疗中的难点之一,肠道微生物改变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相关性研究亦是目前业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为探讨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依托前期已有工作基础,分别选用参灵固本免疫颗粒、青蒿琥酯片及灸法联合抗病毒方案,对艾滋病ART(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探索中医药调整肠道菌群通路,为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从“十三五”——“中医药促进艾滋病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新方案研究”按就诊顺序选取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45例。其中,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青蒿琥酯片对HIV/AIDS患者HA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影响的观察性研究”及“参灵固本免疫颗粒促进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新方案研究”课题各15例,共30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灸法对HIV/AIDS患者HA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影响的观察性研究”课题15例。按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参灵固本免疫颗粒组(A组,n=15):参灵固本免疫颗粒+ART治疗;青蒿琥酯片组(B组,n=15):青蒿琥酯片+ART治疗;灸法组(C组,n=15):艾灸+ART治疗。连续治疗观察24周,随访3次,并于基线、24周两个时点检测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安全指标,收集粪便样本进行16 rRNA测序。试验结束后,统计分析免疫功能指标与安全指标;通过基因测序技术与生物云平台分析各组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与丰度的多样性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A组与B组治疗后体重总体呈下降趋势,未见明显差异(P>0.05),C组治疗后体重明显上升(P<0.05)。2.肠道菌群多样性:1)有效序列:三组测序样本经质量控制筛选后共获3907000条有效序列,平均长度为18675条,A组最小样本序列数42344条、B组最小样本序列数21391条、C组最小样本序列数14232条。2)Alpha多样性与Beta多样性:A组与B组治疗前后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C组治疗后sobs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chao、ace指数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后Beta多样性未见明显差异(P>0.05)。3)门水平上比例大于1%的优势物种:A组有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等;B组有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等;C组主要有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等。4)治疗前后差异物种:A组治疗后髌骨细菌门明显减少(P<0.05)、萨特氏菌属明显增多(P<0.05);B组治疗后疣微菌门明显增多(P<0.05);C组治疗后梭杆菌门、gLachnoclostridium、梭杆菌属显着增多(P<0.01),巨单胞菌属、粪杆菌属、罗斯氏菌属明显增多(P<0.05)。3.免疫功能:经24周治疗后,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免疫重建有效率为23.08%,有效3例,稳定6例,无效4例;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上升趋势,未见明显差异(P>0.05),免疫重建有效率为30.77%,有效4例,稳定5例,无效4例;C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免疫重建有效率为7.14%,有效1例,稳定2例,无效11例。4.安全性分析:三组均未发生与研究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各项生命指征属于正常范围。结论:1.相对于健康人群门水平上优势物种,艾滋病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肠道条件致病菌梭杆菌门明显较多。2.参灵固本免疫颗粒治疗可以增强艾滋病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促进肠道有益菌如萨特氏菌属增长。青蒿琥酯片可以促进有益菌如疣微菌门增长。灸法可以调节艾滋病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提高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为提高免疫重建不全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提供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向与治疗思路。益生菌增长可以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提高患者的肠道免疫功能,减轻慢性炎症反应,延缓艾滋病的疾病进程。3.参灵固本免疫颗粒、青蒿琥酯片、灸法临床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赵鑫[3](2021)在《鱼芩解毒免煎饮片治疗艾滋病合并咳嗽(痰热郁肺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湖北省随州市均川镇36例艾滋病合并咳嗽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痰热郁肺证患者的临床实验结果。研讨鱼芩解毒免煎饮片对该类患者疗效的确凿性及安全性,挖掘鱼芩解毒免煎饮片组方中能抗HIV病毒活性有关药物。为中医药更好地救治艾滋病合并咳嗽的患者提供客观的临床诊疗思路与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选取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实施单位湖北省随州市均川镇温馨家园收治中医辩证属痰热郁肺证,西医确诊为艾滋病合并咳嗽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试验共纳入36例患者,通过随机双盲原则将受试人群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8例,两组患者将接受为期一周的鱼芩解毒免煎饮片或空白安慰剂的治疗,并观察入组时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血常规等变化。并记录危险事件、肝功、肾功、尿粪常规、心电图、肺部平片等安全性指标,将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客观评价鱼芩解毒免煎饮片临床疗效性与安全性。采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列举芩解毒免煎饮片方中抗HIV病毒活性药物与作用靶点,并探讨方中单味中药作用机制与用药目地。结果:在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88.89%。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组中医总体症状积分、咳嗽、咳痰与对照组对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胸部平片恢复正常人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多,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咳嗽视觉模拟评分,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主要症状积分,发热、乏力等次要症状积分前后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胸部平片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1<0.05),表现为胸部平片正常结果人数增多。余入组患者肝功、肾功、尿粪常规、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中国知网、Pub Med等数据搜索平台检索到鱼芩解毒免煎饮片组方中黄芩、金银花、甘草、桔梗能在HIV病毒复制阶段作用于不同靶点发挥抗病毒作用。结论:鱼芩解毒免煎饮片在改善艾滋病合并咳嗽患者总体症状,缓解患者咳嗽、咳痰,帮助患者肺部平片恢复正常、缩短病程、稳定病情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IV病毒复制且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可运用于临床治疗的方剂,为治疗艾滋病合并咳嗽痰热郁肺证提供了新的诊疗路径和思维。

施荣聪[4](2020)在《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HIV/AIDS患者IL-7、IFN-α、CD38+、及HLA-DR免疫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患者HIV/AIDS患者IL-7、IFN-α、CD38+、及HLA-DR免疫细胞的影响,认识HIV患者自身免疫情况。通过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治疗脾虚湿盛HIV患者,观察体内相关免疫指标表达,评估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临床药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量120例,根据《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纳入98例来自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关爱中心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HIV/AID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中药组24例、西药组35例、中西药组39例,采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2例健康者。西药组给予一线治疗方案(AZT/TDF+3TC+EFV/NVP)或二线治疗方案(AZT/TDF+3TC+LPV/r),方案选择依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关爱中心医师决定。服药方法:AZT,300mg,Bid;TDF,300mg,Qd;3TC,300mg,Qd;EFV,600mg,Qn空腹服用;NVP,200mg,前14日Qd,后Bid;LPV/r(1片含LPV 200 mg,RTV 50 mg),2片/次,Bid,疗程为6个月。中西药组在HAART基础上加健脾祛湿方(参灵扶正胶囊0.37g×4粒,Tid),疗程为6个月。中药组给与健脾祛湿方(参灵扶正胶囊0.37g×4粒,Tid),疗程为6个月。对3个用药组进行6个月的疗程观察,分别于入组前、治疗后6个月,测定IL-7及IFN-α细胞的数值,CD4+、CD8+T细胞免疫活化分子CD38、HLA-DR表达情况,以患者基本情况、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临床用药安全性指标作为观察指标,评价健脾祛湿法对增强HAART改善脾虚湿盛型HIV感染者的疗效。具体过程如下:(1)于疗前、治疗后6个月,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L-7及IFN-α测量OD值,运用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分析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CD4+淋巴细胞免疫活化标志物CD38+、HLA-DR分子表达影响。(2)观察患者基本情况,于用药满3、6月后检测安全性指标。运用SPSS17.0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最终纳入112例研究者,中药组22例、西药组32例、中西药组36例,健康体检组22例,脱落病历共8例,其中,中药组自动退出1例、外出务工1例,西药组药物副作用2例,依从性差1例,中西药组自动退出1例,药物副作用2例。2、结果显示患者以中老年为主,性别以男性居多,考虑感染途径与异性传播为主。3、HIV感染者组与健康体检组比较,HIV感染者IL-7和IFN-α的表达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应答系统存在慢性激活状态。4、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前后IFN-α比较,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61.10±15.26)pg/ml、(61.10±15.26)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41.10±17.44)pg/ml、(38.88±10.62)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41.10±17.44)pg/ml、(31.92±14.0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38.88±10.62)pg/ml、(38.88±10.6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受试者IFN-α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前后IL-7比较,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8.54±3.23)pg/ml、(9.73±5.44)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8.54±3.23)pg/ml、(9.26±4.87)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9.73±5.44)pg/ml、(9.26±4.87)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6.65±2.07)pg/ml、(7.01±3.33)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6.65±2.07)pg/ml、5.41±2.61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7.01±3.33)pg/ml、(5.41±2.6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受试者IL-7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前后CD38比较,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27.75±12.83)%、(31.52±1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27.75±12.83)%、(29.19±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31.52±11.70)%、(29.19±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13.22±7.31)%、(18.89±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13.22±7.31)%、(12.33±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18.89±6.73)%、(12.3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前后HLA-DR比较,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10.12±4.83)%、(9.38±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10.12±4.83)%、(11.31±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9.38±3.22)%、(11.31±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为(6.59±3.01)%、(7.04±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6.59±3.01)%、(5.53±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分别是(7.04±4.49)%、(5.53±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后的HIVVL低于检测水平(50copy/ml)的例数分别是:2例、30例、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各组的IFN-α、IL-7、CD38、HLA-DR均下降,CD4+T细胞计数均增加,HIVRNA西药组和中西药组抑制率(低于检测线)较好,中药组不明显,提示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CD4+、CD8+T细胞活化,CD38、HLA-DR及IFN-α、IL-7表达有下调、抑制作用,单用健脾祛湿法对HIVRNA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健脾祛湿法减轻HAART毒副作用,临床运用安全。

涂明星[5](2020)在《中医药干预艾滋病HARRT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连续36个月中医药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ighly Active Ant iretroviral Therapy,HARRT)缓解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筛选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湖南省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的连续就诊36个月的HIV∕AIDS患者,选取采用中医药联和HARRT疗法治疗的HIV∕AIDS患者101例,即中西医组,采用HARRT治疗的HIV∕AIDS患者58例,即西医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总频率,以及两组治疗12个月内、24个月内、36个月内三个不同时间段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程度积分等,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四个不同时间点的肝肾功能方面的安全性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在性别、年龄、体重、民族、感染途径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不良反应总频率的对比:西医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总频率46.5%,中西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总频率3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3、两组各时间段单项不良反应发生频次、发生率及发生程度积分的对比:(1)不良反应频次:西医组各时间段不良反应发生的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皮疹、疲乏、消化道症状、头痛、情绪异常;中西医组各时间段不良反应发生的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皮疹、疲乏、消化道症状、情绪异常、头痛。(2)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西医组相比,除情绪异常发生率外,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下降;头痛的发生率在治疗的各时间段和西医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乏、皮疹的发生率在治疗24个月内、36个月内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在治疗36个月内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发生程度积分:和西医组相比,中医组疲乏、头痛治疗各时段程度积分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且在治疗24个月内、36个月内差异明显;在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方面在24个月内、36个月内差异显着(P<0.05),且在治疗36个月内更为明显;皮疹、情绪异常治疗各时间段内无明显差异(P>0.05)。4、安全指标:和西医组对比,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Cr在治疗24个月、36个月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在治疗36个月后有可比性(P<0.05);AST在治疗各时间点优于同时间点西医组(P<0.05),ALT在治疗12个月、治疗24个月、治疗36个月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ST、ALT在治疗36个月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长期使用中医药联合HARRT疗法治疗艾滋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程度积分均低于单纯使用HARRT疗法,说明长时间使用中医西医结合治疗能减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能提高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得到提高。2、长期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谭瑶[6](2020)在《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免疫重建方面总结中医药干预艾滋病治疗的成果,分析中医药在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改善HIV/AIDS患者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的作用,为全国其他地区艾滋病治疗研究提供方法和经验、为制定更加完善的中西结合艾滋病治疗策略、推动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初步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纳入标准,从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湖南省衡阳第三人民医院开展的艾滋病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187例艾滋病患者,根据是否联合中医药治疗方案分为单纯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组。将纳入组的患者病历资料分类整理分析进行对比,以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为随访点,观察其症状体征总积分、CD4+淋巴细胞计数、卡洛夫斯基积分的变化,对比免疫重建有效率、症状体征有效率。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总积分变化:西医组各时点较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均下降,其中,第12个月、24个月下降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6个月下降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各时点较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均显着降低(P值均<0.05),且第24个月、第36个月下降显着优于同期西医组(P<0.05)。2.CD4+淋巴细胞计数变化:两组各时点CD4+计数较治疗前均显着提高(P<0.05),中西医组第36个月增长显着优于同期西医组(P<0.05)。3.卡洛夫斯基积分变化:西医组卡洛夫斯基积分除第12个月外,均较治疗前均下降,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各时点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上升,除第12个月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24个月、第36个月较同期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症状体征总积分疗效评价:中西医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有效率(81.89%)明显高于西医组(76.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重建有效率比较:西医组有效率约为42.25%,显着低于中西医组57.76%(P<0.05)。结论:1.西医治疗与中西医联合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促进CD4+淋巴细胞增长,介导免疫重建,中西医联合治疗远期疗效更佳,效果更为持久稳定。2.中西医联用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行之有效。3.长期应用中医药联合HARRT可发挥良好协同作用,促进艾滋病患者的治疗。

周欣[7](2020)在《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患者募穴红外温度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男男性行为者(MSM)AIDS期患者为受试对象,通过对疾病组和健康组募穴红外温度变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及募穴红外温度与血清HIV病毒载量和末梢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探索募穴红外温度变化反映AIDS患者病症的特异性效应,论证特定穴理论的科学性,为针灸临床诊疗中应用特定穴提供新的生物医学证据。材料(对象)与方法:疾病组试验对象委托NGO组织(沈阳市爱的援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招募,选取MSM人群确诊艾滋病期患者48例,并收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血清病毒载量和末梢血中CD4细胞计数信息。纳入标准:疾病组为MSM人群的男性,有同性肛交史;年龄18-60岁;符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HIV感染者AIDS期诊断标准;无内科疾病症状和体征者;无皮肤感染者;意识清楚,知情并自愿参加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健康对照组25例男性自愿者体检已排除HIV感染;年龄18-60岁;无内科疾病及皮肤感染症状和体征者;意识清楚,知情并自愿参加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拍摄48例MSM人群AIDS患者(疾病组)和25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的红外热图,在红外热图上采集十二脏腑的募穴红外温度(6个单穴,6对双穴,共18个测温点)以及玉堂穴的温度。以募穴的红外温度(绝对温度)均值以及募穴的红外相对温度(募穴红外相对温度=募穴红外温度/玉堂穴红外温度)为观察指标,通过对比分析MSM人群AIDS患者与健康自愿者组间同名募穴红外温度变化的差异,探讨MSM人群AIDS期患者募穴的红外温度特异性表现。并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募穴红外相对温度与血清病毒载量和末梢血CD4细胞计数相关性的研究,论证募穴反映病症特异性效应的科学性。结果:1.疾病组患者十二募穴红外温度均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疾病组和健康组组间同名募穴红外相对温度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关元穴与中极穴的红外相对温度两组间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2)其余募穴红外相对温度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疾病组十二募穴红外相对温度与血清中HIV病毒载量及末梢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性结果显示:(1)巨阙、中脘、左侧天枢、及左侧期门穴红外相对温度与血清病毒载量为正相关,相关系数显着性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四个测温点红外相对温度与血清病毒载量相关系数г?0.4,说明相关程度属于弱相关;(2)除上述四个测温点的其它测温点红外相对温度与血清病毒载量相关系数г均在-0.3到+0.3之间,相关系数г显着性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之间无显着相关性。4.所有募穴测温点红外相对温度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系数г均在±0.3之间,相关系数г显着性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之间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本试验关元和中极红外温度特异性升高的结果符合红外热成像诊断作用机制,反映出MSM人群AIDS期患者以小肠、膀胱等中下焦脏腑及其经络受损为主的病症特点,证明了“募穴是相应脏腑病症的反应点”等中医特定穴理论以及“膀胱经经别别入肛中”等脏腑经络理论的科学性。2十二募穴红外温度与血中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相关性的差异性表现反映出HIV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符合AIDS患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临床规律。说明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治疗原则具有先进性,提示依据中医整体观念对HIV感染者进行个体化辩证施治的必要性。

陈鑫[8](2020)在《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免疫指标分析及microRNA差异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免疫指标差异及肺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与健康人之间microRNA差异表达谱,探索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的科学内涵,为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中医证候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SPASS26.0统计软件分析免疫指标的差异性和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采集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microRNA检测。采用SAS等系统对各组的差异microRNA进行筛选,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差异microRNA等资料,再对相应的micro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和靶基因功能显着性分析。结果1.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可能通过以下原因导致免疫重建不全的发生。(1)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其神经系统的神经肽和神经介质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2)细胞内部、细胞的调控等作用能影响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增殖、发育、凋亡等多种生理功能。(3)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调控过程对细胞凋亡有着影响。2.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免疫及相关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其CD4+(P=0.43)、CD8+(P=0.91)、CD45RA+(P=0.65)、CD45RO+(P=0.87)、CD4CD25+(P=0.16)、CD4CD28+(P=0.26)、CD4+CD38+(P=0.05)、CD8+CD38+(P=0.86)、CD4+Ki67+/CD4(P=0.86)、CD8+Ki67+/CD8(P=0.99)、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P=0.10)、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8+(P=0.37),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不能以此指标作为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客观化指标。其两证在microRNA水平存在差异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的microRNA共23条(P<0.05且Fold Change>2)且全部上调。结论1.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分别与正常人在microRNA水平存在差异表达;其重建不全的机制与GO功能皆影响神经系统、细胞生物过程有关。2.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在microRNA水平存在差异表达,其免疫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与hsa-mi RNA-638并不呈现单向调节免疫有关,亦可能与hsa-mi R-3960、hsa-mi R-2861、hsa-mi RNA-638对免疫不同调节方向有关。

郭晓强[9](2020)在《基于BALB/c裸小鼠构建SIV感染动物模型及用于补肾解毒复方体内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构建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感染的BALB/c裸小鼠动物模型。2.观察该模型小鼠外周血SIV病毒载量的变化。3.观察该模型小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4.探究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及中药补肾解毒复方对该模型小鼠外周血病毒载量的影响。5.观察中药补肾解毒复方及HAART疗法对该模型小鼠体质量、脾质量及脾指数的影响。6.观察中药补肾解毒复方及HAART疗法对该模型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及IgG抗体的影响。方法:1.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用TZM-b1细胞株感染SIV病毒,并将感染SIV的TZM-bl细胞悬液通过腹腔注射方法注射到BALB/c裸小鼠体内。2.采用下颌采血法及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外周血是否含有SIV病毒,以及SIV病毒载量的变化。3.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4.采用植物化学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具有抑制SIV活性的中药Y的L部位、Y的Y部位、中药G的S部位和中药L的S部位,并以此四个有效部位组成中药补肾解毒复方。5.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血常规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及计数。6.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IgG抗体。结果:1.在BALB/c裸小鼠腹腔接种已感染SIV的TZM-bl细胞悬液后的第七天,所有裸鼠外周血均检测到SIV。检出率为100%。连续七周均检测到SIVmac251病毒载量,前五周血浆病毒载量持续上升,在第五周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2.在造模后的第七周,观察BALB/c裸小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部分肝脏组织门管区有炎细胞浸润,部分肺正常组织结构消失,肺组织坏死,部分肺泡内充满浆液、红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部分脑组织出现坏死,脑组织结构变得疏松、组织有水肿、模型组裸小鼠,脾组织有少量结构改变。3.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该模型裸小鼠连续给药一周后,HAART低剂量组裸小鼠血浆病毒载量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AART高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给药两周后,低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给药期间,HAART疗法高低剂量均能降低该模型小鼠血浆病毒载量,且高剂量效果更佳。4.在停止对该模型BALB/c裸小鼠灌胃给药一周及两周后,HAART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小鼠血浆病毒载量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说明在停药两周内HAART疗法高低剂量对该模型仍然具有降低病毒载量的作用。5.经中药补肾解毒复方连续对该模型小鼠灌胃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与模型组、空白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连续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空白组比较,(P均<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补肾解毒复方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及空白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作用。6.在对该模型持续给中药补肾解毒复方灌胃两周后,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和模型组及空白组比较,能显着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低剂量组T淋巴细胞比例和模型组及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AART西药组和模型组及空白组比较,能显着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于裸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均能显着提高模型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组比较,均能显着提高BALB/c裸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HAART西药组和模型组比较,能提高外周血B淋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补肾解毒复方能提高模型小鼠及空白小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比例的作用,并且中药效果更佳。7.在对该模型持续给中药补肾解毒复方灌胃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总数和空白组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组和空白组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灌胃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组B淋巴细胞总数和模型组及空白组相比,(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补肾解毒复方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及空白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总数的作用。连续灌胃给药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NK细胞总数和模型组及空白组相比,(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给药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组NK细胞总数和模型组及空白组相比,(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补肾解毒复方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及空白小鼠外周血NK细胞总数的作用。8.灌胃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外周血IgG浓度和模型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药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组、HAART西药组和模型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补肾解毒复方和HAART西药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外周血IgG浓度的作用,并且中药补肾解毒复方比HAART西药效果更佳。9.在停药两周后,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HAART西药组小鼠体质量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低剂量组、HAART西药组和空白组小鼠脾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药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HAART西药组小鼠脾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1);模型组小鼠脾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模型组小鼠脾质量和脾指数高于空白组,而补肾解毒复方及HAART西药可以抑制脾脏肿大、降低脾指数。结论:1.通过给BALB/c裸小鼠腹腔接种已感染SIV的TZM-b1细胞悬液,一周后,在外周血检测出SIV病毒,并且连续七周在BALB/c裸小鼠外周血检测到SIV病毒,这种基于BALB/c裸小鼠构建SIV感染动物模型的方法是成功的,具有可重复性、可持续观察、操作简单等优点。2.通过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和依非韦伦(Efavirenz,EFV)组成的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在该动物模型的药效试验,验证了该模型可以评价HAART疗法在小鼠体内抑制SIV病毒载量的作用。3.由中药Y的L部位、Y部位、中药G的S部位和中药L的S部位组成的补肾解毒复方可以提高该模型小鼠和空白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提高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的比例;提高B淋巴细胞及NK细胞数量;同时可以提高外周血IgG抗体浓度,以及抑制脾脏肿大,降低模型鼠脾指数的作用。停药两周后,表现出抑制病毒载量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补肾解毒复方具有提高小鼠免疫的功能以及抑制病毒载量的作用。4.HAART西药未能提高模型和空白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但可以提高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比例,提高外周血IgG抗体浓度,但效果不如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同时可以抑制脾脏肿大、降低脾指数。给药两周后可以提高B淋巴细胞数量,但效果不如补肾解毒复方低剂量,充分表现了 HAART西药具有一定的提高免疫的作用。

余曼[10](2019)在《补肾托毒化瘀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艾滋1号方联合HAART对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探索和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试验探索,观察该方体现的补肾托毒治法对免疫重建不良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对免疫重建的机制,为解决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难题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临床经验、理论及文献研究方法,探索艾滋病中医病名及免疫重建不良的病机假说,提出相应治法并阐述其理论特色,改进制成中药艾滋1号方。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10例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者进行中西医协同临床干预,观察受试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免疫学指标、安全性指标,评估艾滋1号方对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环磷酰胺及环孢菌素A诱导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观察艾滋1号方对模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脏器指数及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评估该方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作用。【结果】相关中医理论探索(1)艾滋病的中医病名“艾疠”和病因“艾邪”可作为一种学术探讨;(2)“艾邪损元、毒瘀内生”是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病机假说,其中艾邪侵袭是致病原因,元气亏虚为发病基础,毒、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3)补肾托毒化瘀是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基本法则,其中补肾是治疗之根本,托毒是治疗之手段,化瘀则是治疗之目的,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临床探索(1)用药后第24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4+/CD8+T细胞和HLA-DR+CD38+CD4+/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用药后第36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2)免疫重建有效率:用药第24周,脱落1例,有效3例,稳定6例,无效0例;用药第36周,脱落1例,有效4例,稳定5例,无效0例;(3)用药后第24周、第36周与用药前(0周)比较,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有所升高(P>0.05);(4)用药后第24周、第36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CD4+CD45RA+/CD45RO+及CD8+CD45RA+/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出现上下波动(P>0.05);(5)用药后第24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4+/CD8+T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用药后第36周与用药后第12周比较,HLA-DR-CD38+CD4+、HLA-DR+CD38+CD4+/CD8+和HLA-DR+CD38-CD4+/CD8+T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6)用药后第12周、第24周、第36周与用药前(0周)比较,症状体征总积分有所下降(P>0.05);卡洛夫斯基积分缓慢上升(P>0.05)。动物试验艾滋1号方对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耳重差、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各组小鼠耳重差、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模型组各剂量及阳性对照组小鼠耳重差、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艾滋1号方对环孢菌素A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影响:(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耳肿胀度、CD4+T细胞量、CD4/CD8比值显着降低(P<0.05);(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大、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耳肿胀度显着增高(P<0.01、0.05);艾滋1号小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滋1号各剂量组CD4+T细胞量、CD4/CD8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CD8+T细胞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艾邪损元、毒瘀内生”病机假说反映了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本质,补肾托毒化瘀体现了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基本治疗法则。艾滋1号方在本组临床探索、动物试验中表现出以下现象:(1)具有下调免疫重建不良患者T细胞免疫激活亚群作用,可以抑制患者的免疫异常激活状态,提示该方可能对促进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具有潜在优势;(2)可以改善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在感冒、腹泻、精神状态、劳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安全性良好;(3)可显着提高环孢菌素A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水平,且治疗效果与剂量之间存在一定量化关系,同时能够改善环孢菌素A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CD4+T细胞低表达;(4)未显示出提高免疫重建不良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CD4/CD8比值的作用;(5)未显示出提高免疫重建不良患者CD4+CD45RA+T细胞、CD8+CD45RA+T细胞、CD4+CD45RO+T细胞、CD8+CD45RO+T细胞百分比的作用,可能艾滋1号方对免疫重建不良者纯真、记忆CD4+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变化的效应机制与艾滋病患者初始接受HAART后的情况并不一致;(6)对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艾滋病功能治愈的中医药作为(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与危害
2 艾滋病药物治疗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3 艾滋病功能治愈及其难点
4 艾滋病中医药治疗
5 艾滋病功能治愈的中医药作为
6 结语与展望

(2)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艾滋病与免疫重建不全
        1 艾滋病疾病负担
        1.1 全球概况
        1.2 国内概况
        2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诊疗现状
        2.1 西医诊疗
        2.2 中医辨证论治
        2.3 中西医协同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肠道菌群与艾滋病免疫重建
        1 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1.1 饮食因素
        1.2 环境因素
        1.3 药物因素
        1.4 个体因素
        1.5 粪便样本的储存因素
        2 肠道菌群与疾病
        3 HIV/AIDS病人肠道菌群变化
        3.1 动态平衡破坏
        3.2 菌群多样性改变
        3.3 菌群移位
        4 免疫重建与肠道菌群
        5 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1.7 粪便样本采样要求
        1.8 粪便样本筛选
        1.9 伦理审批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治疗方法
        2.4 特殊情况处理
        2.5 调查内容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定
        2.8 病例与数据表
        2.9 知情同意书
        2.10 质量控制
        2.11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免疫重建疗效分析
        3.3 肠道菌群变化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5 问题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鱼芩解毒免煎饮片治疗艾滋病合并咳嗽(痰热郁肺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病毒学特征
    1.2 艾滋病流行病学
    1.3 课题研究背景
    1.4 试验研究背景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诊断标准
    2.3 入选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退出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受试者脱落标准与处理
    2.8 实验设计与方案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医学伦理
    2.11 质量控制
    2.1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体疗效变化
    3.2 临床证候积分变化
    3.3 安全性指标分析
    3.4 鱼芩解毒免煎饮片方中抗HIV病毒活药物分析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合并咳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1
附表 2
致谢

(4)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HIV/AIDS患者IL-7、IFN-α、CD38+、及HLA-DR免疫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选择病例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分组与样本量
    2 方法与材料
    3 观察指标
    4 免疫指标检测
    5 安全性指标
    6 统计分析方法
    7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
    2 免疫指标分析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与治疗
    2 广西地区HIV患者证候体质分析
    3 健脾祛湿方组成
    4 免疫指标分析
    5 安全指标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中医药干预艾滋病HARRT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1.2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现状
        1.3 非药物疗法治疗艾滋病的现状
    2 西医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2.1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2.2 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进展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研究指标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观测指标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两组不良反应分析
        1.2 安全性指标分析
    2 中医药防治HARRT不良反应的思考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之处
        3.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免疫重建研究进展
        1.1 免疫重建的定义
        1.2 免疫重建新策略研究
        1.3 HARRT介导免疫重建局限性
    2 中医药的免疫重建研究
        2.1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认识
        2.2 中医药干预疗效
    3 结语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评价指标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基线比较
        3.3 观察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药与艾滋病免疫重建
        1.1 CD4+与正气
        1.2 免疫重建疗效评价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1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2.2 观察指标分析
    3 总结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致谢
附录1 艾滋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录2 卡诺夫斯基积分表(Karnovsky Score)
附录3 中医药临床治疗艾滋病技术方案(试行)
综述 中西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患者募穴红外温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艾滋病中医治疗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免疫指标分析及microRNA差异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中医研究现状
        1.1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中医证候研究
        1.2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与脾
        1.2.2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与肺
        1.2.3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与肾
        1.2.4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以脾虚为核心
        1.2.5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与阳气
        1.3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中医药防治
    2.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西医研究现状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艾滋病病毒
        2.3 艾滋病的分期
        2.4 免疫重建不全的认识
        2.5 免疫重建不全的机制
    3.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的运用
        3.1 系统生物学
        3.2 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探讨中医证候科学内涵
    4.microRNA
        4.1 microRNA概念
        4.2 microRNA应用
        4.3 microRNA在艾滋病中的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标本收集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免疫重建不全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设备
        3.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3.2 实验步骤
        3.2.1 样品采集
        3.2.2 样本处理及运输
        3.2.3 实验基本流程及原理
        3.2.4 样本total RNA的提取和质检
        3.2.5 Total RNA的过柱纯化
        3.2.6 Total RNA的去磷酸化、标记和杂交
        3.2.7 芯片清洗及扫描
        3.3 数据提取及分析
    4.实验结果
        4.1 一般资料结果
        4.1.1 性别、年龄与免疫指标构成
        4.1.2 患者的感染途径
        4.1.3 患者的名族特征
        4.2 免疫指标检测
        4.2.1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T细胞比较
        4.2.2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8+T细胞比较
        4.2.3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5RA+细胞比较
        4.2.4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5RO+细胞比较
        4.2.5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CD25+细胞比较
        4.2.6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CD28+细胞比较
        4.2.7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CD38+细胞比较
        4.2.8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8+CD38+细胞比较
        4.2.9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Ki67+/CD4 细胞比较
        4.2.10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8+Ki67+/CD8 细胞比较
        4.2.11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比较
        4.2.12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8+比较
        4.3 样本总microRNA质检及芯片质控结果
        4.4 差异microRNA筛选
        4.4.1 肺脾两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microRNA
        4.4.2 脾肾阳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microRNA
        4.4.3 肺脾两虚证组与脾肾阳虚证组的差异microRNA
        4.5 各组差异microRNA的靶基因预测和GO分析
        4.5.1 肺脾两虚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microRNA的 GO分析
        4.5.2 脾肾阳虚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microRNA的 GO分析
        4.5.3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差异microRNA的 GO分析
    5.讨论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免疫指标分析
        5.3 肺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microRNA相关分析
        5.4 肺脾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之间的差异microRNA相关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中医证候与 microRNA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基于BALB/c裸小鼠构建SIV感染动物模型及用于补肾解毒复方体内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1.1.1 中医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2 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单味中草药和有效成分
        1.1.3 具有治疗AIDS的中成药
    1.2 艾滋病的动物模型
        1.2.1 嵌合体鼠模型
        1.2.2 HIV-1感染的兔动物模型
        1.2.3 转基因小鼠模型
第二章 基于BALB/C裸小鼠构建SIV感染的小动物模型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病毒株
        2.1.3 实验动物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TZM-b1细胞复苏
        2.2.2 TZM-b1细胞培养
        2.2.3 SIVmac251病毒感染
        2.2.4 TZM-b1细胞传代
        2.2.5 TZM-b1细胞收集
        2.2.6 BALB/c裸小鼠腹腔接种细胞
        2.2.7 BALB/c裸小鼠下颌血的采集
        2.2.8 BALB/c裸小鼠血浆分离
        2.2.9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2.2.10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BALB/c裸小鼠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2.3.2 接种已感染SIVmac251细胞的BALB/c裸小鼠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变化
    2.4 讨论
第三章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SIV感染BALB/C裸小鼠模型抗病毒作用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病毒株
        3.1.3 实验动物
        3.1.4 实验试剂
        3.1.5 实验药物
        3.1.6 实验器材
    3.2 实验方法
        3.2.1 TZM-b1细胞培养
        3.2.2 SIVmac251病毒感染
        3.2.3 TZM-b1细胞收集
        3.2.4 动物分组、细胞腹腔接种
        3.2.5 药物配制
        3.2.6 小鼠灌胃给药
        3.2.7 小鼠血浆标本采集
        3.2.8 裸小鼠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3.2.9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腹腔注射SIV病毒一周后模型组、HAART低剂量组、HAART高剂量组和空白组裸小鼠血浆SIV病毒载量的检测
        3.3.2 连续给药一周及两周后模型组、HAART低剂量组、HAART高剂量组和空白组裸小鼠血浆SIV病毒载量的检测
        3.3.3 停药一周及两周后模型组、HAART低剂量组、HAART高剂量组和空白组小鼠血浆SIV病毒载量的检测
    3.4 讨论
第四章 中药补肾解毒复方对BALB/C裸小鼠SIV动物模型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株
        4.1.2 病毒株
        4.1.3 试验药物
        4.1.4 实验动物
        4.1.5 实验试剂
        4.1.6 实验器材
        4.1.7 实验相关溶液的制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中药补肾解毒复方中Y药物、G药物和L药物有效部位的提取
        4.2.2 中药补肾解毒复方的药物组成原理
        4.2.3 中药补肾解毒复方的药物组成方法
        4.2.4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药物的制备
        4.2.5 TZM-b1细胞培养
        4.2.6 SIVmac251病毒感染
        4.2.7 TZM-b1细胞收集
        4.2.8 动物分组、细胞腹腔接种
        4.2.9 动物灌胃给药
        4.2.10 小鼠血浆标本采集
        4.2.11 小鼠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4.2.12 小鼠血浆淋巴细胞检测
        4.2.13 小鼠血浆IgG抗体检测
        4.2.14 停药两周后检测体质量、脾质量、脾指数
        4.2.15 统计学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西药HAART疗法对BALB/c裸小鼠免疫细胞的检测
        4.3.2 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西药HAART疗法对BALB/c裸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
        4.3.3 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西药HAART疗法对BALB/c裸小鼠B淋巴细胞的影响
        4.3.4 给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西药HAART疗法对BALB/c裸小鼠NK细胞的影响
        4.3.5 停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4.3.6 停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脾质量的影响
        4.3.7 停药两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脾指数的影响
        4.3.8 给药二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血清IgG的影响
        4.3.9 停药一周后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血清IgG的影响
        4.3.10 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低剂量以及HAART西药对BALB/c裸小鼠外周血病毒载量的影响
        4.3.11 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4.3.12 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4.3.13 补肾解毒复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HAART西药组对BALB/c裸小鼠外周血NK细胞数量的影响
    4.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致谢

(10)补肾托毒化瘀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相关中医理论探索
    1 对艾滋病病名的探索
    2 免疫重建不良的病机假说
        2.1 艾邪侵袭是致病原因
        2.2 元气亏虚是发病基础
        2.3 毒瘀内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4 邪、虚、毒、瘀之间的关系
    3 消托补三原则与免疫重建不良“异病同治”
    4 相关补肾托毒化瘀治法的探索
        4.1 补肾
        4.2 托毒
        4.3 化瘀
    5 补肾托毒化瘀理论特色
        5.1 通补结合,以平为期
        5.2 缓中补虚,气血以流
        5.3 辨病论治,遵法守方
第二部分 文献探索
    1 西医对免疫重建不良的认识
        1.1 免疫重建与免疫重建不良的概述
        1.2 免疫重建不良的发生机制
        1.3 胸腺再生与免疫重建
        1.4 免疫重建成功的评价指标
        1.5 免疫重建不良的干预措施
    2 中医对免疫重建不良的认识
        2.1 中医对免疫的认识
        2.2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认识
        2.3 中医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探索
第三部分 临床探索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数情况
        2.3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用药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价标准
        3.5 安全性评价
        3.6 药物不良反应分级
        3.7 质量控制
        3.8 统计学分析
        3.9 伦理学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基本情况
        4.2 临床疗效
        4.3 免疫重建的疗效评价
        4.4 症状体征总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的变化情况
        4.5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试验结果分析
        5.2 中药处方的组方依据
        5.3 脾肾相赞理论的构想
    6 典型病例
        6.1 典型病例1
        6.2 典型病例2
        6.3 典型病例3
        6.4 典型病例4
    7 小结
第四部分 试验探索
    第一节 艾滋1 号方对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2.2 给药剂量
        2.3 给药及造模方法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艾滋1号对DNFB所致正常及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3.2 艾滋1 号对正常及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4 试验分析
        5 试验小结
    第二节 艾滋1 号方对环孢素A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影响
        试验1 对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2.2 给药剂量
        2.3 给药及造模方法
        2.4 对小鼠耳肿胀的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试验结果
        试验2 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2.2 给药剂量
        2.3 给药及造模方法
        2.4 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试验结果
        4 试验分析
        5 试验小结
    第三节 讨论
        1 免疫低下动物模型
        1.1 动物模型的筛选
        1.2 免疫低下动物模型评价指标
        2 胸腺肽肠溶片与人参总皂苷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艾滋1 号方对DNFB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3.2 艾滋1 号方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临床观察表
附录二 试验药物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艾滋病功能治愈的中医药作为[J]. 夏可尧,赵泽元,朱克伦.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作用的临床观察[D]. 吴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鱼芩解毒免煎饮片治疗艾滋病合并咳嗽(痰热郁肺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究[D]. 赵鑫.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健脾祛湿法联合HAART对脾虚湿盛HIV/AIDS患者IL-7、IFN-α、CD38+、及HLA-DR免疫细胞的影响[D]. 施荣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中医药干预艾滋病HARRT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D]. 涂明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回顾性研究[D]. 谭瑶.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患者募穴红外温度变化的研究[D]. 周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免疫指标分析及microRNA差异表达研究[D]. 陈鑫.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基于BALB/c裸小鼠构建SIV感染动物模型及用于补肾解毒复方体内效果评价[D]. 郭晓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补肾托毒化瘀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影响研究[D]. 余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2)


艾滋病论文 中医论文 中药论文 药品论文

上一篇:基因枪法获得GNA外来基因转基因小麦的研究
下一篇:关于编辑《顾准日记》等书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