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甘蓝温室栽培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羽衣甘蓝日光温室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远,齐长红,陈加和,祝宁,韩立红,于静湜,蔡连卫,康勇,陈永利[1](2021)在《昌平区草莓与蔬菜作物套种发展情况》文中认为介绍了从2000年出现温室草莓套种蔬菜开始,到近年来草莓套种蔬菜作物的创新和发展过程,草莓套种蔬菜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包含瓜菜类、叶菜类、茄果类等12类作物,集成了集约化育苗、水肥管理等14项技术的成熟农业产业,每年套种水果苤蓝、水果洋葱、鲜食玉米和西甜瓜的温室1 000栋以上,套种芹菜、生菜等叶类蔬菜的温室在4 000栋以上,每栋温室可以年增收0.5万元以上,促进了草莓产业健康发展。

崔睿航,傅常智,陈燕红[2](2020)在《观赏型羽衣甘蓝水培技术要点及适宜品种的筛选》文中认为为实现观赏型羽衣甘蓝在设施园艺中的景观应用效果,对观赏型羽衣甘蓝从播种育苗、定植到相应水培设施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梳理及总结说明;分析了水培过程中羽衣甘蓝上色后驯化的技术难点及注意事项;阐述了观赏型羽衣甘蓝品种确定的关键并从13个品种中筛选出了京莲红3号、京莲白3号、白鸥、白孔雀、红孔雀、白名古屋等适合水培并观赏性良好的品种,为观赏型羽衣甘蓝的水培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邵晨旭[3](2020)在《羽衣甘蓝杂交配组与制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以异花授粉为主,杂种优势明显,为我国北方地区晚秋及初冬重要的园林花卉。目前国内生产所用的种子主要依赖进口,生产制种主要以人工授粉为主,效率低下、产量不足,制种成本高,因此,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羽衣甘蓝杂交种,探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制种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课题组多年纯化选育出的雄性不育系和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对沈阳地区秋季羽衣甘蓝露地的播种期进行了试验;对羽衣甘蓝各观赏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了分析,选择出性状优良的羽衣甘蓝杂交组合及亲本;进行了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天然授粉试验,探究了沈阳地区蜂媒授粉代替人工授粉的可行性以及蜜蜂授粉技术。试验取得的结果如下:(1)对4个不同播种期的羽衣甘蓝生长情况和变色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地区于6月25日~7月10日进行播种的羽衣甘蓝,在“十一”期间,植株生长充分,心叶丰富且鲜艳,观赏效果较好。(2)羽衣甘蓝观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株高呈负向中亲优势(-4.41%),外叶数(14.54%)、心叶数(4.42%)、外叶开展度(5.82%)和心叶开展度(1.95%)具有中亲优势,对于羽衣甘蓝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3)对羽衣甘蓝观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选出5个一般配合力较好的羽衣甘蓝亲本以及7个特殊配合力较好的杂交组合。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材料不同,各性状的遗传力也不同。在2个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中,外叶叶形指数和心叶叶形指数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在早代可以选择出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株高、外叶开展度和心叶开展度受非加性效应控制,需在高代选择;而外叶数和心叶数2个性状,在2×7配组中,受非加性效应控制,不能稳定遗传;在2×6配组中,容易受环境影响,需作为辅助性状选择杂交组合。(4)对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天然授粉技术进行探究,结果如下:沈阳地区羽衣甘蓝于11月1日~11月15日在温室大棚内进行播种可提供用于春季天然授粉的植物材料;采用1:2~1:4的父母本配比,天然蜜蜂授粉均可获得较多的杂交种子,在1:2的父母本配比下,种子的饱满程度则优于1:3和1:4的种子;蜜蜂授粉与人工授粉相比,结实情况和角果长度相差不大,而授粉效率大大提升,种子的饱满程度蜜蜂授粉也要优于人工授粉。

苏彦宾,李强,刘鲁江,傅常智,张雪松,张天柱[4](2020)在《观赏羽衣甘蓝引种比较及资源利用初探》文中指出旨在通过大量羽衣甘蓝品种植株特性及开花结实特性比较试验,筛选优秀品种,明确当前羽衣甘蓝的制种途径,为羽衣甘蓝的品种选择及育种工作者有针对性的引种、分离利用提供参考;同时,可对引种后代种子进一步利用,创新资源。以搜集引进的国内外28份不同类型羽衣甘蓝新品种为试材,进行田间综合性状及开花结实特性的比较。当前国内羽衣甘蓝品种和国外品种相比,在综合特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升,部分品种甚至超越国外品种,可进行大面积推广,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但在部分品种方面还存在差距,应认识到不足。28份材料中,有20份可育、8份不育,其中不育品种中有6份来自国内京研系列品种。表明当前羽衣甘蓝制种途径主要采用自交不亲和途径,国内已率先利用雄性不育途径。研究结果可为羽衣甘蓝品种选择和育种工作者引种提供参考依据。

王欢[5](2020)在《羽衣甘蓝粉色叶基因的功能分析》文中提出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属十字花科芸薹属,是甘蓝种的变种。作为观叶植物,其叶色鲜艳美丽,叶形皱缩特殊,且因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在晚秋、冬季及早春应用广泛,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花青素(anthocyanin)是水溶性类黄酮色素,存在于液泡中使植物呈现粉、红、紫等颜色。本研究以羽衣甘蓝为主要试材,利用定量PCR和半定量RT-PCR对叶色相关基因BoDFR、BoMYB2进行表达量分析,同时将过表达BoDFR基因载体转化羽衣甘蓝和拟南芥,沉默表达BoDFR基因载体转化羽衣甘蓝,以期探明控制羽衣甘蓝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及其功能。并开发设计了功能标记,为羽衣甘蓝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选取五种红色、三种白色心叶羽衣甘蓝,红色、绿色心叶白菜,红色、绿色心叶油菜,红色、绿色心叶甘蓝,红色、绿色心叶菜薹,红色、绿色心叶花椰菜,对BoDFR和BoMYB2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羽衣甘蓝、油菜、白菜中,红色心叶材料中BoDFR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白/绿色心叶材料中BoDFR的表达量,而BoMYB2表达量在红色心叶和白/绿色心叶材料中无明显规律性差异,推测BoDFR可能是控制羽衣甘蓝、油菜、白菜红色心叶表型的关键基因;而在菜薹、花椰菜、甘蓝中,红色心叶材料中BoDFR和BoMYB2的表达量均高于白/绿色心叶材料中BoDFR和BoMYB2的表达量,推测BoDFR是控制菜薹、花椰菜、甘蓝红色叶表型的关键基因,BoMYB2是主要的调节因子。2.将过表达BoDFR基因载体经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转化法转入白色羽衣甘蓝‘1631’和‘D10’,共得到27株卡那抗性植株,PCR鉴定18株为阳性;将过表达BoDFR基因载体经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转入野生型拟南芥,共得到T2代转基因拟南芥9株,PCR鉴定均为阳性,花青素含量较野生型明显提高。3.将沉默表达BoDFR基因载体经TRV介导的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技术转入羽衣甘蓝?0835?、?千宝菜?、?红钻油菜?叶片中。结果显示,沉默BoDFR基因后,沉默组叶片红色明显变淡,叶片中能检测到TRV病毒分子;在?0835?、?红钻油菜?、?千宝菜?中,BoDFR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11.7%、22.3%、26.0%,花青素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7.3%、11.5%、20.3%。4.根据红色、白色心叶羽衣甘蓝BoDFR基因序列差异,设计了两对显性标记DFR1(红色序列特有)、DFR2(白色序列特有)和一组共显性标记DFR3,并在八种红色、四种白色心叶羽衣甘蓝中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显性引物DFR1可以区分八种红色心叶和三种白色心叶羽衣甘蓝,鉴定率91.7%;显性引物DFR2可以区分八种红色心叶和四种白色心叶羽衣甘蓝,鉴定率100%;共显性引物DFR3可以区分八种红色心叶和四种白色心叶羽衣甘蓝,鉴定率100%。

祝宁,于静湜,王揽月,谷星宇,蔡连卫,齐长红[6](2020)在《日光温室草莓套种羽衣甘蓝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升日光温室果蔬生产的景观效果,增强市民的体验乐趣,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近几年不断示范推广草莓套种栽培技术,其中草莓套种羽衣甘蓝是景观效果最突出、改善日光温室采摘环境最明显的套种模式。通过品种选择、自行育苗、温室前后脚定植、变色调温、水肥共管、连续采摘等措施的运用,显着提高了设施温室的生产效率,充分发挥了羽衣甘蓝色彩艳丽、冠幅丰满、适应性强、采摘期长的品种特性,取得了水肥高效、省工降费、优质丰产的可喜成果,深受种植农户及采摘游客的欢迎。

汤阳泽[7](2020)在《观赏型羽衣甘蓝及其栽植技术》文中指出羽衣甘蓝是一种既可食用又具有观赏性的植物。综述了羽衣甘蓝的生物学特性,对常见的观赏型羽衣甘蓝品种及观赏型羽衣甘蓝的栽植技术进行了介绍,供参考。

郭芳,王帅,祁俊峰,尚超,侯爽,徐进[8](2019)在《北京地区冬春季盆栽羽衣甘蓝品种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为筛选观赏性佳、观赏期长、晚抽薹且适于盆栽的羽衣甘蓝品种,试验对引进的29个羽衣甘蓝品种进行比较,调查对比其植株性状、生育期等指标。结果表明:紫鸽、维多利亚鸽、白孔雀、白鸽、白鸥等5个羽衣甘蓝品种综合表现良好,北京地区冬春季盆栽观赏期长,适于推广种植。

韩泰清,秦玲芳[9](2019)在《蔬菜新品种椰康无土栽培肥水一体化技术试验》文中认为针对永靖县近年来蔬菜种植中出现的连作障碍,特在永靖县三源镇下塬村引进97个蔬菜新品种,采用椰康无土栽培肥水一体化配套技术试验,每个种类品种根据作物特性在不同种植模式、相同肥水管理、相同田间操作、相同设施条件下进行,每个新品种采取随机排列法,不设重复。通过试验可知:十字花科奶白1号,锦葵科的黄秋葵、红秋葵等长势相对旺盛,产量相近,建议推广种植;茄科类辣椒14个品种在椰康无土栽培肥水一体化试验中,易发生沤根死亡,建议在此栽培模式下不宜种植。该试验的实施,起到了品种展示的作用,为今后在永靖县三塬镇示范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燕婕,殷兆军[10](2017)在《宁夏地区切花羽衣甘蓝日光温室花期调控技术》文中认为引进切花羽衣甘蓝在银川地区日光温室进行种植,对其栽培管理技术和花期调控手段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引进的2个品种在银川地区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发育特性,适宜在日光温室中种植;切花羽衣甘蓝的成活率高;2个品种切花羽衣甘蓝的品质都表现优良,植株高大直立、叶片大、层心叶叶冠大、水养时间长。

二、羽衣甘蓝日光温室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羽衣甘蓝日光温室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昌平区草莓与蔬菜作物套种发展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草莓套种蔬菜作物的起源
    1.1 地理位置优越
    1.2 政府重视草莓产业
    1.3 农民自愿套种蔬菜
2 草莓套种蔬菜作物的发展
3 草莓套种蔬菜作物的创新
    3.1 更新套种品种
    3.2 创新套种模式
    3.3 丰富套种作物
4 草莓套种蔬菜作物的现状
    4.1 配套产业完善
    4.2 品种模式多样
    4.3 推广成效显着

(2)观赏型羽衣甘蓝水培技术要点及适宜品种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筛选
2 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2.1 播种育苗
    2.2 苗期管理
    2.3 水培驯化
    2.4 移栽定植
    2.5 病虫害防治
3 观赏型羽衣甘蓝水培技术关键点
    3.1 观赏型羽衣甘蓝上色后驯化
    3.2 观赏型羽衣甘蓝适宜水培品种的确定

(3)羽衣甘蓝杂交配组与制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1.1.1 杂种优势研究概况
        1.1.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研究
        1.1.3 羽衣甘蓝杂种优势的利用
    1.2 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研究进展
        1.2.1 配合力分析的作用
        1.2.2 配合力分析的方法
        1.2.3 配合力分析的应用
        1.2.4 遗传力的利用
    1.3 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羽衣甘蓝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秋季适宜播种时期的确定
        2.2.2 羽衣甘蓝各观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2.2.3 羽衣甘蓝杂交组合各观赏性状的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2.2.4 羽衣甘蓝杂交配组各观赏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露地天然授粉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羽衣甘蓝春季天然授粉适宜的播种期
        3.2.2 不同父母本配比对羽衣甘蓝天然授粉的影响
        3.2.3 不同授粉方式对羽衣甘蓝结实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秋季适宜播种时期的确定
        4.1.2 羽衣甘蓝各观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析
        4.1.3 羽衣甘蓝杂交配组各观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4.1.4 沈阳地区羽衣甘蓝春季露地天然授粉技术的确定
    4.2 讨论
        4.2.1 羽衣甘蓝观赏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
        4.2.2 羽衣甘蓝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4.2.3 羽衣甘蓝观赏性状的遗传力比较
        4.2.4 不同制种技术的种子产量和品质比较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4)观赏羽衣甘蓝引种比较及资源利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羽衣甘蓝粉色叶基因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花青素合成途径
    1.2 花青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
        1.2.1 结构基因对花青素合成的影响
        1.2.2 转录因子对花青素合成的影响
    1.3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1.3.1 农杆菌介导法
        1.3.2 影响芸薹属植物根癌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
    1.4 VIGS技术
        1.4.1 VIGS的分子机制
        1.4.2 VIGS技术在探究植物基因功能中的应用
        1.4.3 VIGS技术的影响因素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羽衣甘蓝粉色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剂盒法提取总RNA
        2.2.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质量检测
        2.2.3 试剂盒法反转录cDNA
        2.2.4 半定量RT-PCR
        2.2.5 定量PCR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RNA提取质量检测
        2.3.2 羽衣甘蓝中BoDFR、BoMYB2表达量分析
        2.3.3 芸薹属近缘蔬菜中BoDFR、BoMYB2表达量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BoDFR基因在羽衣甘蓝中过量表达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1.4 遗传转化培养基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农杆菌的转化
        3.2.2 农杆菌活化及侵染液的制备
        3.2.3 羽衣甘蓝播种
        3.2.4 羽衣甘蓝遗传转化
        3.2.5 转基因羽衣甘蓝PCR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CAMBIA1301-DFR农杆菌转化及鉴定
        3.3.2 抗性植株的获得
        3.3.3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BoDFR基因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1.4 培养基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拟南芥的准备
        4.2.2 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
        4.2.3 卡那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4.2.4 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基因拟南芥卡那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4.3.3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4.3.4 转基因拟南芥PCR检测
        4.3.5 转基因拟南芥花青素含量测定
    4.4 讨论
第五章 BoDFR基因在羽衣甘蓝中瞬时沉默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农杆菌活化及侵染液的制备
        5.2.2 VIGS注射转化
        5.2.3 沉默结果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沉默后表型观察
        5.3.2 沉默后植株的病毒分子检测
        5.3.3 沉默后BoDFR基因的表达情况
        5.3.4 沉默前后花青素含量测定
    5.4 讨论
第六章 羽衣甘蓝BoDFR基因分子标记开发
    6.1 试验材料
        6.1.1 植物材料
        6.1.2 试验试剂
        6.1.3 试验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BoDFR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
        6.2.2 羽衣甘蓝叶片DNA的提取
        6.2.3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显性标记在羽衣甘蓝红白品种中的应用
        6.3.2 共显性标记在羽衣甘蓝红白品种中的应用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日光温室草莓套种羽衣甘蓝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草莓栽培管理
    1.1 品种的选择
    1.2 定植
    1.3 温度管理
    1.4 水肥管理
    1.5 病虫害防治
    1.6 采收
2 羽衣甘蓝栽培管理
    2.1 品种的选择
    2.2 栽培地块选择
    2.3 育苗
        2.3.1 育苗基质准备
        2.3.2 播种育苗
    2.4 定植
    2.5 温度管理
    2.6 水肥管理
    2.7 病虫害防治
    2.8 采收

(7)观赏型羽衣甘蓝及其栽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羽衣甘蓝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长习性
2 常见的观赏型羽衣甘蓝品种
3 羽衣甘蓝的栽植管理技术
    3.1 育苗方式
    3.2 播种前准备
    3.3 播种
        3.3.1 装盘。
        3.3.2 压穴。
        3.3.3 播种。
        3.3.4 覆盖。
        3.3.5 浇水。
        3.3.6 覆膜。
    3.4 苗期管理
    3.5 移植
    3.6 定植期管理
    3.7 出圃
4 病虫害防治
    4.1 常见病害防治
    4.2 常见虫害防治
5 预防早抽薹

(8)北京地区冬春季盆栽羽衣甘蓝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羽衣甘蓝品种植株性状对比
    2.2 羽衣甘蓝生育期对比
3 结论与讨论

(10)宁夏地区切花羽衣甘蓝日光温室花期调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地概况
2 栽培品种
3 播种
4 育苗
5 定植
6 花期调控
7 采收

四、羽衣甘蓝日光温室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昌平区草莓与蔬菜作物套种发展情况[J]. 陈明远,齐长红,陈加和,祝宁,韩立红,于静湜,蔡连卫,康勇,陈永利. 蔬菜, 2021(S1)
  • [2]观赏型羽衣甘蓝水培技术要点及适宜品种的筛选[J]. 崔睿航,傅常智,陈燕红. 蔬菜, 2020(12)
  • [3]羽衣甘蓝杂交配组与制种技术研究[D]. 邵晨旭.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4]观赏羽衣甘蓝引种比较及资源利用初探[J]. 苏彦宾,李强,刘鲁江,傅常智,张雪松,张天柱.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9)
  • [5]羽衣甘蓝粉色叶基因的功能分析[D]. 王欢.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日光温室草莓套种羽衣甘蓝栽培技术[J]. 祝宁,于静湜,王揽月,谷星宇,蔡连卫,齐长红. 蔬菜, 2020(05)
  • [7]观赏型羽衣甘蓝及其栽植技术[J]. 汤阳泽. 现代园艺, 2020(01)
  • [8]北京地区冬春季盆栽羽衣甘蓝品种筛选[J]. 郭芳,王帅,祁俊峰,尚超,侯爽,徐进. 蔬菜, 2019(10)
  • [9]蔬菜新品种椰康无土栽培肥水一体化技术试验[J]. 韩泰清,秦玲芳.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18)
  • [10]宁夏地区切花羽衣甘蓝日光温室花期调控技术[J]. 刘燕婕,殷兆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3)


羽衣甘蓝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日光温室论文 蔬菜论文

上一篇:从国际经验比较中国证券市场的财税政策
下一篇:土建工程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方法探析王世兆论文_王世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