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德[1](2020)在《针刺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以营养性肥胖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对大鼠脂肪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揭示针刺干预与肥胖大鼠脂肪组织蛋白的相关作用。方法:根据随机原则,选择10只雄性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从造模成功的大鼠中选取20只分别作为针刺治疗组和肥胖模型组,每组各10只。然后运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干预针刺治疗组大鼠,每天定时针刺1次,连续4周。治疗期间的空白对照组和肥胖模型组大鼠每天也同样束缚固定,只是没有针刺干预措施。干预4周后取材,通过大鼠腹主动脉采集血液检测血清白蛋白、血脂水平,检测肠周、肾周与附睾周围脂肪组织湿重,并采取免疫印迹法检测肠周脂肪组织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生存状态、体重、内脏周围脂肪组织湿重、血脂变化:干预后,针刺治疗组大鼠的精神状态、活动、毛发色泽、饮食、大便等一般情况比肥胖模型组明显好转。治疗前,肥胖模型组大鼠各项指标均比空白对照组显着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针刺治疗组大鼠各项指标的数值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P<0.05);针刺治疗组大鼠各项指标均低于肥胖模型组,差别明显(P<0.05)。(2)各组大鼠肠周脂肪组织的蛋白表达变化:肥胖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清白蛋白及肠周脂肪组织TGFBR1、TGFBR2、SMAD3、ITGB1和GFAP蛋白表达显着上调;针刺治疗组与肥胖模型组相比,血清白蛋白及肠周脂肪组织TGFBR1、TGFBR2、SMAD3、ITGB1和GFAP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1)以“固本培元、健脾和胃”为法进行穴位针刺,能明显改善肥胖大鼠的生存状态,降低体重、内脏周围脂肪组织湿重和血脂水平,疗效确切。(2)肥胖模型组大鼠中血清白蛋白、TGFBR、SMAD3、ITGB1和GFAP均呈高表达,且相互之间呈正相关,提示这些蛋白共同参与了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大鼠体内可能存在白蛋白/TGFBR/SMAD/ITGB1/GFAP信号传导通路。(3)针刺治疗组大鼠中血清白蛋白、TGFBR、SMAD3、ITGB1和GFAP均呈低表达,且相互之间呈正相关,表明针刺治疗可能通过逆转白蛋白/TGFBR/SMAD/ITGB1/GFAP信号通路的上调而抑制肥胖大鼠。
王灿[2](2020)在《小檗碱通过下调半乳糖结合凝集素-3表达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增殖及肥胖发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天然产物小檗碱(Berberine,BBR)对于肥胖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考虑到肥胖发生与白色脂肪组织中前脂肪细胞分化和增殖密切相关,而半乳糖结合凝集素-3(galectin-3,Gal-3)参与调控这两个过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BBR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增殖和肥胖发生的作用与Gal-3的关系。首先,为了探索BBR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与Gal-3的关系,在诱导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同时给予BBR处理,通过油红O染色、测定细胞内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含量、检测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的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α,C/EBP-α)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4,FABP-4或aP2)的表达水平等实验方法检测BBR对前脂肪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al-3表达水平。利用Gal-3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和Gal-3慢病毒过表达颗粒,验证Gal-3在BBR调控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其次,为了探索BBR对前脂肪细胞增殖作用及其与Gal-3的关系,在前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给予BBR处理,通过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 Uridine,BrdU)插入、细胞计数实验检测BBR对前脂肪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al-3表达水平。利用Gal-3 siRNA和Gal-3过表达质粒,验证Gal-3在BBR调控前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然后,为了探索BBR调控Gal-3表达的分子机制,构建包含Gal-3基因启动子区的荧光报告质粒,检测BBR对Gal-3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构建包含有Gal-3 3’末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野生型和点突变型的荧光报告质粒,检测BBR对Gal-3 mRNA稳定性的影响。检测BBR对于Gal-3基因表达水平密切相关的几种microRNAs(miRNAs)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为了探索BBR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发生作用及其与Gal-3的关系,对正常小鼠感染或不感染Gal-3过表达腺病毒颗粒,利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发生的同时给予BBR处理,通过小动物核磁共振技术结合脂肪组织称重定量分析小鼠肥胖程度,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色脂肪组织中Gal-3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miRNAs表达情况。结果表明,BBR能够显着减轻脂肪细胞内脂质积聚,降低细胞内TG含量,下调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PPAR-γ、C/EBP-α和aP2,显着下调Gal-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敲低Gal-3能够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而过表达Gal-3则能够完全阻断BBR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类似的,BBR能够显着抑制BrdU插入,降低细胞数目,显着下调Gal-3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敲低Gal-3能够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增殖,而过表达Gal-3则能够完全阻断BBR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的作用。深入研究发现,一方面,BBR能够降低Gal-3基因启动子活性。另一方面,BBR能够显着抑制Gal-3 3’UTR野生型重组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Gal-3 mRNA稳定性。另外,BBR能够显着上调miRNA let-7d的表达,而miRNA let-7d则会特异性结合到Gal-3 3’UTR区并降低其mRNA的稳定性,因为将Gal-3 3’UTR区进行点突变后,BBR对于Gal-3 3’UTR突变型重组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显着抑制作用。在体内实验中,100 mg/kg的BBR能够显着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白色脂肪组织增生,降低高脂饮食导致的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体积增大以及脂肪细胞数量增加,上调miRNA let-7d的表达水平,降低小鼠白色脂肪组织中Gal-3的表达,而体内过表达Gal-3能够阻断BBR抑制小鼠肥胖发生的药理作用。总之,本研究发现BBR能够通过下调Gal-3表达而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增殖以及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发生,可能会为BBR将来在临床上应用于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提供证据和支持。
习鹏娇[3](2019)在《LKB1调控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球近22亿人超重,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3,其中肥胖人群占10%。而我国肥胖人数已达9500万,高居全球第一。肥胖是引起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肿瘤等疾病的高危因素,防治肥胖是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白色脂肪细胞的异常增多和堆积是肥胖的重要表征。研究表明,冷刺激、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可刺激白色脂肪棕色化。白色脂肪棕色化,将机体储存的能量通过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解偶联的方式释放热量,增加机体能量代谢。因此,深入研究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分子机制,为抵抗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提供新思路。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其调控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家族的磷酸化,参与细胞代谢、增殖、分化和肿瘤的发生,但LKB1调控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前期发现食源性肥胖大鼠下丘脑内LKB1/AMPK信号通路受损。下丘脑是调节能量代谢的高级中枢,也可调节外周脂肪的生成。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中枢和外周两方面探讨LKB1对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构建并合成LKB1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并对Sprague-Dawley(SD)大鼠进行第三脑室注射。注射后恢复一周,给予标准饲料(chow fat,CF)或高脂饲料(high fat,HF)喂养,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CF-AAV组:标准饲料喂养,脑室内注射AAV;HF-AAV组:高脂饲料喂养,脑室内注射AAV;HF-LKB1-L组:高脂饲料喂养,脑室内注射低滴度的LKB1-AAV;HF-LKB1-H组:高脂饲料喂养,脑室内注射高滴度的LKB1-AAV。每天监测进食量的变化,每周检测体重的改变。2.高脂干预9周后,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体脂含量变化。处死取材,观察下丘脑内LKB1 AAV荧光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内LKB1/AMPK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的表达;HE染色观察白色脂肪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对脂肪细胞DNA检测观察脂肪细胞数量的改变;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内脂质堆积情况;观察SD大鼠肩胛间区棕色脂肪是否存在及质量改变;分析血脂代谢的变化;RT-PCR法检测脂肪生成因子、脂肪分解基因、及脂肪酸氧化因子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白色脂肪组织内棕色脂肪标志蛋白UCP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下丘脑内NPY和POMC神经肽表达变化及通过RT-PCR检测mRNA水平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内黑皮素受体MC3R/MC4R蛋白水平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清内肾上腺素的含量变化,进一步探讨下丘脑过表达LKB1调控食源性肥胖的作用机制。3.通过构建过表达或沉默LKB1的3T3-L1单克隆细胞系,给予棕色化诱导液诱导分化为米色脂肪细胞。首先,MTT法检测LKB1的表达对3T3-L1细胞增殖的影响;油红O染色观察LKB1表达对3T3-L1细胞分化形态的影响及脂滴生成的情况;检测脂质含量的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成熟后的细胞内UCP1的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棕色脂肪特异性基因,米色脂肪标志基因,脂肪生成相关基因、脂肪分解基因及脂肪酸氧化因子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棕色脂肪特异性基因,脂肪生成因子和LKB1/AMPK信号通路分子的蛋白水平表达,探讨LKB1对3T3-L1脂肪前体细胞棕色化的作用及机制。结果:1.下丘脑内过表达LKB1 AAV组大鼠摄食量减少,降低体脂含量及体重。2.高脂饮食可显着增加血液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中枢过表达LKB1可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提示下丘脑过表达LKB1可改善高脂引起的血脂代谢紊乱。3.高脂饮食可促使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减少。而下丘脑过表达LKB1后脂肪细胞的体积变小,数量增多;另外,白色脂肪组织内UCP1蛋白表达上调,提示白色脂肪发生棕色样变。肝脏组织油红O染色表明,中枢干预LKB1组肝脏细胞内的脂滴减少,肝脂肪变性减轻。其次,中枢过表达LKB1可促进肩胛间区棕色脂肪生成。4.下丘脑过表达LKB1可促进POMC表达,抑制NPY表达。ELISA检测发现血清肾上腺素含量增多,提示交感神经活性增强。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中枢过表达LKB1激活下丘脑AMPK活性,增强POMC神经元功能,进而可能激活下丘脑AMPK-POMC-交感神经轴,从而抑制肥胖的形成。5.LKB1过表达或沉默均不影响3T3-L1脂肪前体细胞的增殖率;过表达LKB1可促进3T3-L1脂肪前体分化为多房的小脂滴,并且棕色脂肪特异性基因UCP1表达上调,米色脂肪特异性基因(Tmem 26和CD137)表达上调,提示发生棕色样变。沉默LKB1后3T3-L1脂肪前体细胞分化单房的大脂滴,且棕色脂肪特异性基因表达下调,米色脂肪特异性基因也下调。6.Western Blot发现过表达LKB1可促进PPARγ表达,而沉默LKB1表达可抑制PPARγ的表达。PPARγ在脂肪代谢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验证LKB1调控3T3-L1细胞棕色化的作用,在过表达LKB1的细胞系内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观察LKB1对棕色化作用的改变。通过过表达和沉默LKB1表达从正反两反面验证LKB1可能是通过调节PPARγ的表达来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结论:1.中枢过表达LKB1可能通过激活下丘脑内AMPK-POMC-SNS轴,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机体能量消耗,进而抑制白色脂肪生成,降低体重,抑制食源性肥胖的发生。2.LKB1可促进3T3-L1脂肪前体细胞棕色化,且可能通过调控PPARγ的表达来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
路金豫[4](2018)在《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在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的抗炎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SD大鼠肥胖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8周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检测脂肪组织中的核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指标,探索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的抗性因子作用和机制机理。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组为两组,即普通膳食组(C组)10只和高脂膳食组(HD组)60只。C组全程喂养普通饲料,HD组用于肥胖模型的建立,喂养高脂饲料。造模成功后,从中随机分为肥胖组(O)12只、肥胖+运动组(OE)12只、肥胖+维生素D组(OV)13只、肥胖+维生素D+运动组(OVE)13只。有氧运动方案为:跑台运动,速度15 m/min(相当于50%VO2max负荷强度),每次运动50min,6d/w。维生素D灌胃方案:灌胃剂量为5ml/kg·BW,灌胃前禁食,每天灌胃1次。所有组别自由饮水。8周干预结束后,心脏取血,测试维生素D的含量;分离附睾、肾周脂肪组织,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形态学研究。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试脂肪组织炎症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样本浓度进行分子机制的研究。结果:1.实验前,各组大鼠体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成功后HD组与C组比较显着性增高(P<0.05);Lee’s指数,HD组与C组相比显着性增高(P<0.05)。O组、OE组、OV组、OVE组干预前各组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与C组相比,O组、OV组的大鼠体脂、脂体比均比较高,OE组和OVE组的大鼠体脂、脂体比高于C组,脂体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O组相比,OE组和OVE组的大鼠脂体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2.脂肪组织HE染色显示:C组切片中脂肪组织细胞正常,无炎症细胞浸润现象。与C组相比,O组、OV组、OE组、OVE组切片中脂肪组织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大,存在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现象,且有细胞间界限不明显现象。与O组相比,OV组切片中脂肪组织细胞大小基本相同,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有部分减少;OE组切片中脂肪组织细胞变小,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有部分减少,细胞间界限更清晰;OVE组切片中脂肪组织细胞接近正常,基本上无炎症细胞浸润现象,细胞间界限清晰。3.脂肪组织中IL-6、MCP-1、NF-κB、TNF-α含量,O组较C组有显着性升高((P<0.05);8周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OVE组大鼠脂肪组织IL-6、MCP-1、NF-κB、TNF-α含量与O组相比有高度显着性下降(P<0.01);OE组和OV组大鼠脂肪组织IL-6含量与O组相比显着性降低(P<0.05);OE组大鼠脂肪组织MCP-1、NF-κB、TNF-α含量与O组相比显着性降低(P<0.05);OV组大鼠脂肪组织中MCP-1、NF-κB、TNF-α含量较O组大鼠相比较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维生素D含量,HD组较C组有显着性降低((P<0.05);8周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OVE组与O组相比升高,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OV组与O组相比显着性升高(P<0.05)。OE组较O组大鼠相比较低,但是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高脂膳食可引起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增加,激活炎症因子,诱发炎性反应。2.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联合干预可以激活抗炎因子,抑制促炎因子,降低脂肪组织细胞的浸润,缓解炎症反应;有氧运动干预或维生素D干预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炎症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的联合干预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炎症抑制作用更为明显。3.单纯性肥胖能够导致大鼠血清中维生素D含量降低,补充维生素D能够提高大鼠血清中维生素D的含量,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联合干预可有效提高维生素D的利用率。
王鸥[5](2016)在《酚酸对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功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高果糖与高脂肪摄入是目前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之一,其被证实与机体代谢紊乱现象的发生密切相关。酚酸是多酚的主要种类之一,其保健功效已逐渐引起重视。本研究利用高果糖联合高脂饮食诱导大鼠建立代谢综合征模型,基于模型评价8种酚酸对大鼠肥胖、血脂紊乱、糖调节受损、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方面的预防作用;在细胞水平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索酚酸预防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同时,重点针对代谢综合征源头—肥胖,基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价酚酸对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针对少肌性肥胖类型);探讨了果糖对于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理,采用果糖联合葡萄糖诱导建立更贴近人类饮食的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评价了 8种酚酸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高果糖联合高脂饮食诱导大鼠建立代谢综合征模型,基于模型评价受试成分对大鼠代谢综合征的预防作用,研究发现:(1)大鼠高果糖高脂饮食喂饲13周后出现代谢综合征现象;(2)仅有咖啡酸未体现体重控制作用,但其可以显着抑制腹部脂肪堆积;(3)没食子酸在控制体重、抑制肝脏脂质堆积方面综合效果最佳;(4)血脂调节方面,咖啡酸与阿魏酸降低血清TC与TG的效果最好,没食子酸升高血清HDL-C效果较好;(5)糖调节能力方面,咖啡酸与阿魏酸效果最佳;(6)缓解胰岛素抵抗作用中,咖啡酸、阿魏酸、绿原酸、鞣花酸及谷维素均显着有效。其中阿魏酸与咖啡酸显着作用出现最早(7)结合结构特征综合分析体内效果发现,苯丙酸类酚酸综合效果优于苯甲酸类酚酸。通过消化酶抑制试验、前脂肪细胞分化抑制试验、HepG2细胞脂质累积抑制试验及该细胞基因表达水平分析探索受试酚酸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抑制消化酶活性并非酚酸类物质发挥体内效果的主要途径;(2)全部试验组分均能显着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是其发挥体内作用的潜在途径之一;(3)谷维素与阿魏酸可以通过下调ACC、ACCβ等的表达来调节肝脏脂质累积,谷维素还可以下调肝脏SCD-1的表达,表现出更好的体内效果。利用野生型线虫研究了 8种酚酸对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并通过基因缺失型线虫初步推测了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野生型线虫试验中,没食子酸处理可刺激线虫生长并增强肌肉运动能力,在线虫成年阶段可显着控制体内脂质累积,作用最为突出;(2)通过基因突变型线虫试验发现,aak-2及daf-16基因所在通路是酚酸调节肌肉运动功能的潜在途径。通过果糖对于3T3-L1前脂肪细胞的处理发现:(1)该细胞不能单纯利用果糖维持繁殖与生长;(2)果糖与葡萄糖联合培养对于细胞分化、脂质累积、游离脂肪酸释放等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并且会引起抗氧化能力及细胞胰岛素敏感性下降;(3)果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前期阶段起到关键作用;(4)提高FAS的表达是果糖促进分化的潜在途径之一。基于果糖与葡萄糖联合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评价了 8种酚酸的分化抑制作用,结果发现,与传统分化诱导方式比较发现,受试成分在两种诱导方式下的作用结果基本一致,但果糖与葡萄糖糖联合诱导更贴近人类实际饮食,因此更适合作为体外的肥胖评价模型。
焦谊[6](2016)在《腺病毒36型对脂肪细胞分化和糖脂代谢的调节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虽然肥胖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但并非所有肥胖个体都伴随胰岛素抵抗,或都因肥胖而增加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人感染腺病毒36型(Adenovirus type 36,Ad36)后引起体重、体脂增加,但血脂相对较低、血糖容易控制、对脂肪组织的炎症应答较低等代谢表型改变。目前关于Ad36对脂肪细胞分化与糖脂代谢通路调节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本课题首先以肥胖发病率较高的维吾尔族为研究对象,利用血清中和反应检测Ad36的感染率,分析维吾尔族肥胖与Ad36感染的相关性及Ad36感染后临床参数、生化指标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其次在体外建立Ad36诱导人脂肪源性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的模型,检测Ad36诱导对脂肪细胞代谢特征及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Ad36使糖、脂良性转化的可能分子机制;最后建立Ad36与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肥胖模型,比较体脂分布、临床生化指标、胰岛素敏感性及基因表达的异同,通过在体实验进一步探索Ad36对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1)根据亚太地区成人BMI<25kg/m2为非肥胖,BMI≥25kg/m2为肥胖的分类标准,收集维吾尔族血清样本,利用酶法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ELISA检测血清脂联素(APN)浓度;血清中和反应检测研究样本血清中的Ad36抗体,并计算维吾尔族群体Ad36感染率;2)采用成脂或成骨诱导剂定向分化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鉴定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利用RT-qPCR检测E1A表达和油红O染色确定Ad36诱导的脂肪细胞模型建立;应用RNA-seq和RT-qPCR筛选并验证Ad36诱导分化的脂肪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3)软件预测转录因子与靶基因启动子区结合位置后,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技术检测Ad36感染后FoxO1与PPARγ启动子区、PPARγ与下游靶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情况。收集Ad36诱导后2、4、6、8天的细胞,利用RT-qPCR和Westernblot检测Ad36诱导hADSC成脂过程中FoxO1、PPARγ、ACC、LPIN1、APN及GLUT4的表达水平的变化;4)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M)处理Ad36诱导的脂肪干细胞后,油红O染色检测WM对成脂的影响,利用RT-qPCR和Westernblot检测PI3K、Akt、FoxO1、PPARγ及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水平;5)分别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和Ad36诱导构建肥胖大鼠模型,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两种诱因导致肥胖的异同:(1)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法、GPO-PAP法及放免法分别检测血糖、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浓度;(2)利用IPGTT、ITT分析血糖的变化情况;(3)利用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形态学变化及脂质异位沉积;(4)RT-qPCR检测两种肥胖大鼠脂肪组织ACC、LPIN1、APN及GLUT4基因的表达,并综合分析不同诱因引起的肥胖对胰岛素敏感性及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1)依据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维吾尔族样本185例,其中非肥胖95例,肥胖90例。利用血清中和反应检测研究样本是否感染Ad36,结果显示Ad36感染样本91例,其中肥胖患者53例,非肥胖38例;未感染Ad36者94例,其中肥胖患者37例,非肥胖57例。肥胖与非肥胖组比较,Ad36的感染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肥胖组Ad36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肥胖人群中,Ad36感染后TG的水平降低,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肥胖人群中感染Ad36后脂联素的水平与未感染组相比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脂肪组织分离并鉴定hADSC,hADSC在体外呈梭形贴壁生长,且能稳定传代。细胞在加入成脂、成骨诱导剂后可定向分化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造血干细胞标记抗原CD34、CD45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呈阴性表达,而间充质干细胞标记抗原CD44、CD105呈阳性表达。上述结果确认所分离的细胞为人脂肪源性干细胞;3)Ad36诱导后的第2到第8天细胞逐渐扁圆,细胞内脂滴逐渐增多并开始融合。RNA-seq筛选及RT-qPCR验证出参与脂肪细胞分化、脂质聚集和糖脂代谢的基因,结果显示与未感染组比较,Ad36感染后使FoxO1基因的表达降低,而PPARγ、ACC、LIPIN1、GLUT4、LPIN2、APN和FASN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hIP检测结果显示:Ad36感染使FoxO1与PPARγ启动子区DNA的结合率显着降低,提示FoxO1对PPARγ的转录抑制作用减弱。Ad36感染48小时后PPARγ与ACC、APN、LPIN1启动子区DNA的结合率显着增强,感染72小时后PPARγ与ACC、APN、LPIN1和GLUT4的结合率均增强,提示PPARγ提高了靶基因ACC、APN、LPIN1和GLUT4的转录活性。RT-qPCR和Westernblot检测上述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Ad36诱导人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总FoxO1含量降低,但磷酸化FoxO1及PPARγ、ACC、APN、LPIN1和GLUT4靶基因的表达量增多;检测第0、2、4、6、8天培养基中葡萄糖的含量,显示第2、4、6、8天培养基葡萄糖浓度均降低,与第0天未感染Ad36比较,第4、6、8天培养基葡萄糖浓度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6天和第8天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第8天甘油三酯的含量最高;5)WM干预Ad36诱导的脂肪干细胞后,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WM使Ad36诱导脂肪细胞分化能力显着降低。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Ad36单独诱导组比较,WM干预后使磷酸化的Akt、磷酸化的FoxO1及PPARγ2的表达量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结果显示:与Ad36单独诱导组比较,WM干预后使ACC、APN、LPIN1和GLUT4mRNA表达水平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WM抑制PI3K/Akt/FoxO1/PPARγ信号通路,降低Ad36诱导脂肪细胞分化和葡萄糖的摄取的能力;6)高脂饮食或Ad36诱导均可使Wistar大鼠体重增加及内脏脂肪含量增多。但与高脂诱导的肥胖相比,Ad36诱导的肥胖大鼠血糖、血TG、胰岛素和HOMA-IR维持在正常水平,糖耐量与胰岛素耐量正常,肝脏细胞内未见脂质异位沉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脂饲料喂养的肥胖大鼠脂肪组织GLUT4和APN的表达量降低;而Ad36诱导的肥胖大鼠脂肪组织GLUT4、LPIN1和APN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维吾尔族肥胖人群Ad36感染率明显升高但甘油三酯水平降低,血清脂联素浓度升高,提示Ad36可能是通过上调肥胖个体脂联素的表达而使血脂出现良性转化;2)Ad36通过PI3K/Akt/FoxO1/PPARγ信号通路,增加ACC、LPIN1、GLUT4和APN的表达,使Ad36促进脂肪酸、甘油三酯的合成并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3)Ad36可能通过上调GLUT4、LPIN1和APN的表达而改善肥胖大鼠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且Ad36虽然诱导大鼠肥胖,但没有出现血糖、血TG紊乱及脂质异位沉积。
冯博[7](2014)在《健脾调肝化浊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合并糖调节受损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现今肥胖已成为全球蔓延速度最快、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预防及治疗肥胖已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导师徐云生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脾虚肝郁为单纯性肥胖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水湿、痰饮、血瘀等浊邪为其病理产物贯穿始终,治益健脾调肝化浊,创立健脾调肝饮,本研究通过实验与临床两方面验证健脾调肝饮机制及疗效,内容如下:研究目的:动物实验: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及造模组50只,通过高脂饲料的喂养,将造模组50只大鼠造模成单纯性肥胖症合并糖调节受损大鼠模型,并将造模成功大鼠纳入实验研究中。治疗采用健脾调肝饮水煎剂及二甲双胍,从肥胖相关指标、糖脂代谢指标、肝脏组织形态学、脂肪因子、胃肠激素、血清Nesfatin-1及其在胃部组织的表达等方面来观察健脾调肝饮减肥疗效,并深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及联系。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通过与二甲双胍进行对照,观察健脾调肝饮对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体质量变化、糖脂代谢、血清Nesfatin-1等各项指标的影响,以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变化情况,评价健脾调肝饮治疗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动物实验:采用随机对照法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对照组、二甲双胍组、中药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体重、治疗前后体重差值、体长、Lee’s指数、腹部脂肪湿重、FPG、FINS、HOMA-IR、血脂、肝脏组织结构病理学电镜观察、胃肠激素、血清瘦素、TNF-α、IL-6、血清Nesfatin-1及其在胃部组织表达等方面指标。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60例单纯性肥胖症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口服健脾调肝饮,1剂/日,分2次服用。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肠溶片,0.25g餐前30分钟服用,每日3次。试验周期12周,每四周复诊1次,检测体重、治疗前后体重差值、BMI、腰围、WHR、TC、TG、HDL-C、LDL-C、FPG、胰岛素水平、HOMA-IR、血清Nesfatin-1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变化情况,评价健脾调肝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动物实验:健脾调肝饮可有效减慢大鼠体重增长速度(P<0.01),降低Lee’s指数(P<0.01),减轻腹部脂肪湿重(P<0.01),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P<0.01),并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P<0.01)并改善脂类物质代谢;可有效减轻单纯性肥胖合并糖调节受损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肝脏脂肪沉积并可能通过降低大鼠血清Leptin(P<0.01),下调TNF-α水平(P<0.01)改善慢性炎症状态及胰岛素抵抗;另外可上调单纯性肥胖合并IGR大鼠血清Ghrelin((P<0.01)及GLP-1(P<0.05)水平。健脾调肝饮还可有效升高血清Nesfatin-1含量(P<0.01)并调高其在胃部组织的表达。临床试验健脾调肝饮可降低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体质量相关指标(P<0.01),减轻中心性肥胖(P<0.05);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P<0.05),显着降低甘油三酯(P<0.01),具有与二甲双胍相似作用(P>0.05);另外,健脾调肝饮可显着升高患者血清Nesfatin-1含量(P<0.01)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0.01)。结论:1.健脾调肝饮可有效降低大鼠体质量相关指标,减轻中心性肥胖,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及沉积,改善肥胖合并糖调节受损大鼠慢性炎症状态,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并上调血清Nesfatin-1水平及其在胃部组织的表达。2.健脾调肝饮可有效降低肝郁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体重,改善中心性肥胖,且可减轻肥胖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提高血清Nesfatin-1含量,并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Nesfatin-1水平来参与对于单纯性肥胖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代谢紊乱的调节。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对健脾调肝饮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合并糖调节受损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验证了采用健脾调肝饮对单纯性肥胖症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正确性与可行性,为中医药防治单纯性肥胖症提供了一种的新的思路与方法。
卜文婕[8](2014)在《不同油脂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表明,过食或不适当摄食油脂可引起体内游离脂肪酸的增高,从而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产生。本文通过比较不同脂肪酸构成的食用油脂(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和棕榈油以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和油茶籽油)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并探索其机理。方法:35只雄性SD大鼠(SPF级,体重70±10g)随机分为5组,分别喂食正常饲料和含有不同食用油(猪油、棕榈油、橄榄油、油茶籽油)的高脂饲料,各组自由饮食饮水,每周记录体重,连续17周,于实验结束前测量腹围、身长,并进行口服糖耐量(OGTT)试验和胰岛素耐量(ITT)试验。大鼠取血处死后分别分离血清和血浆,记录肝脏,脂肪等组织重量,并计算肥胖指标(Lee’s指数、肝脏指数和体脂比),并留取肝脏组织福尔马林固定做HE染色。血清检测血糖和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过氧化脂)、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脂联素、瘦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气质联用(GC/MS)法检测肝脏的脂肪酸组成,提取肝脏中的RNA,Real-time PCR法检测脂肪酸合成、分解基因以及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1.高脂饲料喂养17周后,各油脂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肥胖,表现为体重、体脂、Lee’s指数明显增加;血脂分析显示猪油组血脂最高,其次为棕榈油,橄榄油和茶籽油组血脂升高不显着,茶籽油组血脂与正常组无差异。2.各油脂组大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猪油组和棕榈油组表现出空腹血糖、HOMA-IL指数的增加,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受损,血清脂联素的降低,胰岛素及瘦素水平的相对升高。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相关基因中,PEPCK、FOXO1在猪油组和棕桐油组大鼠肝脏中表达量明显增高,而橄榄油和油茶籽油组与正常组间差异较小。各油脂组大鼠的G6P表达均增高,其中猪油组和棕榈油组明显高于其他组。糖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在猪油组中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猪油组和棕榈油组大鼠的肝脏中IRS2以及INSR的表达量较低,其中棕榈油组略高于猪油组,而橄榄油和油茶籽油组与正常组间差异不明显。3.高脂饮食诱导脂质代谢紊乱,猪油组与棕榈油组表现明显的肝脏脂肪变性,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及棕榈油组的肝脏脂质病变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成分的油脂组(橄榄油、油茶籽油)严重,而肝脏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也存在相应差异,脂质合成基因包括FAS、SCD1、ACC1、GPAT和DGAT2,其中ACC1、GPAT和DGAT2在猪油组和棕榈油组中均高表达,橄榄油和油茶籽油组与正常组差异较小;SCD1表达量在猪油和棕桐油组略升高,其他两组与正常组间无差异;各油脂组FAS均高表达,油茶籽油表达量相对较低。脂质分解基因有PPARα、ACOX1、CPT1,猪油组和棕桐油组PPAR α和ACOX1表达明显降低而其他组接近正常水平,各油脂组CPT1水平均下降,猪油组水平最低。结论:不同油脂由于其脂肪酸组成不同,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的程度也存在差异,富含饱和脂肪酸油脂可产生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程度高,并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严重;不饱和脂肪酸和适当的n6/n3比值对IR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同油脂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理是:高脂饮食导致肥胖和FFA增加,从而导致IR,诱发肝细胞脂肪变性;FFA诱导产生了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杨晓姣,洪阁,刘天军[9](2014)在《高脂饮食对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建立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实验用高脂饲料配方对建立营养性肥胖动物模型成功率的影响。【方法】用改进的高脂饲料喂养大鼠8周,观察体质量、Lees指数及其他指标,并与普食组进行比较。【结果】喂养8周后,高脂组大鼠体质量为(395.50±23.80)g,普食组大鼠体质量为(307.70±8.07)g,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造模成功后,高脂组大鼠的Lees指数、睾丸周围脂肪量、肾周围脂肪量及肝、肾重量均大于普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以引起大鼠营养性肥胖,猪油含量为15%的高脂饲料配方组成较为合理,致肥效果明显。
孙慧,杨娜娜,黄雪芳,付妤,侯晓华,徐三平[10](2013)在《棕色脂肪组织特异性基因在抵抗肥胖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高脂饮食诱导肥胖与肥胖抵抗大鼠肩胛间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PGC-1α、Dio-2的表达情况以及电针刺激对肥胖大鼠UCP-1、PGC-1α表达的影响,探讨棕色脂肪组织特异性基因在抵抗肥胖中的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高脂实验组(n=28)和基础对照组(n=12)。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基础饲料喂养。高脂饮食5周末,将高脂实验组大鼠体重大于基础对照组最大体重者归为饮食诱导肥胖大鼠(DIO),将高脂实验组大鼠体重低于对照组平均体重者归为饮食诱导肥胖抵抗大鼠(DIO-R)。从DIO随机取6只为肥胖组(n=6)与肥胖抵抗组(n=6)、基础对照组(n=6),比较各组大鼠体重、两种脂肪重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比较三组肩胛间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PGC-1α、Dio-2表达水平的差异。在DIO大鼠中再取10只随机分为:肥胖组(Ob组,n=5)、电针刺激组(EA组,n=5)与基础对照组(n=5)以基础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后,其中EA组选取足三里、三阴交给予电针刺激,每周3次,每次30 min,观察摄食量及体重变化。6周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方法比较3组大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PGC-1α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DIO组明显高于DIO-R组,DIO-R组大鼠肩胛间棕色脂肪组织重及Dio-2、PGC-1α、UCP-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DIO大鼠(P<0.05)。高脂组大鼠PGC-1α、Dio-2m 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DIO-R组大鼠UCP-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DIO大鼠UCP-1蛋白水平表达低于基础对照组及DIO-R大鼠(P<0.05)。电针刺激6周后,电针刺激组大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PGC-1α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高于Ob组及对照组(P<0.05)。电针刺激组大鼠体重、摄食量低于肥胖组大鼠(P<0.05)。结论高脂饮食条件下,SD大鼠表现为明显的肥胖易感性差异。饮食诱导肥胖抵抗大鼠棕色脂肪组织重及特异性基因表达升高。电针刺激增加了棕色脂肪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减少摄食量。棕色脂肪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在抵抗肥胖中有重要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传统中医和肥胖症 |
| 1.1 病名 |
| 1.2 病因 |
| 1.3 病机 |
| 1.4 辨证分型 |
| 1.5 中医治疗 |
| 2 现代医学和肥胖症 |
| 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 2.2 流行病学 |
| 2.3 病因和发病机制 |
| 2.4 分类与诊断 |
| 2.5 现代医学的治疗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 1.3 实验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造模和分组 |
| 2.2 针刺干预 |
| 3 取材和检测 |
| 3.1 血清标本采集 |
| 3.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 3.3 内脏周围脂肪组织湿重称量 |
| 3.4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肠周脂肪组织蛋白表达情况 |
| 4 统计学处理 |
| 5 实验结果 |
| 5.1 三组大鼠治疗后生存状态比较 |
| 5.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 5.3 大鼠血脂四项情况比较 |
| 5.4 大鼠内脏周围脂肪组织湿重比较 |
| 5.5 大鼠血清白蛋白变化 |
| 5.6 大鼠肠周脂肪组织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
| 讨论 |
| 1 针刺穴位选择与方义 |
| 2 肠周脂肪组织的蛋白分析 |
| 3 针刺治疗逆转信号通路的上调 |
|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插图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针刺疗法干预肥胖症的机制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BBR抑制原代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与关键分子Gal-3 |
| 1. 实验目的 |
| 2. 实验材料 |
| 3. 实验仪器 |
| 4. 实验方法 |
| 4.1 原代前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 |
| 4.2 原代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加药处理 |
| 4.3 qRT-PCR检测Gal-3等基因表达水平 |
| 4.4 Western blot检测Gal-3蛋白表达水平 |
| 4.5 油红O染色 |
| 4.6 细胞内TG含量测定 |
| 4.7 体外Gal-3 siRNA干扰实验 |
| 4.8 体外Gal-3过表达实验 |
| 4.9 统计学分析 |
| 5. 实验结果 |
| 5.1 BBR显着抑制小鼠白色原代前脂肪细胞分化 |
| 5.2 BBR在抑制小鼠白色原代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显着下调Gal-3表达 |
| 5.3 BBR在抑制小鼠棕色原代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显着下调Gal-3表达 |
| 5.4 Gal-3 siRNA能够抑制小鼠白色原代前脂肪细胞分化 |
| 5.5 过表达Gal-3能够阻断BBR抑制小鼠白色原代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 |
| 6.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BBR抑制原代前脂肪细胞增殖的作用与关键分子Gal-3 |
| 1. 实验目的 |
| 2. 实验材料 |
| 3. 实验仪器 |
| 4. 实验方法 |
| 4.1 原代前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 |
| 4.2 原代前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加药处理 |
| 4.3 qRT-PCR检测Gal-3基因表达水平 |
| 4.4 Western blot检测Gal-3蛋白表达水平 |
| 4.5 BrdU插入实验 |
| 4.6 细胞计数 |
| 4.7 细胞培养液上清LDH活力测定实验 |
| 4.8 体外Gal-3 siRNA干扰实验 |
| 4.9 体外Gal-3过表达实验 |
| 4.10 统计学分析 |
| 5. 实验结果 |
| 5.1 BBR显着抑制小鼠白色原代前脂肪细胞增殖 |
| 5.2 BBR在抑制小鼠白色原代前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显着下调Gal-3表达 |
| 5.3 Gal-3 siRNA能够显着抑制小鼠白色原代前脂肪细胞增殖 |
| 5.4 过表达Gal-3能够完全阻断BBR抑制小鼠白色原代前脂肪细胞增殖的作用 |
| 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BBR对关键分子Gal-3的转录和转录后表达调控 |
| 1. 实验目的 |
| 2. 实验材料 |
| 3. 实验仪器 |
| 4. 实验方法 |
| 4.1 Gal-3基因启动子活性检测 |
| 4.2 BBR对Gal-3 mRNA稳定性的影响 |
| 4.3 BBR对Gal-3 3'UTR活性检测 |
| 4.4 与Gal-3表达相关miRNAs筛选 |
| 4.5 统计学分析 |
| 5. 实验结果 |
| 5.1 BBR显着抑制Gal-3基因启动子活性 |
| 5.2 BBR显着上调miRNA let-7d表达 |
| 5.3 BBR显着降低Gal-3 mRNA稳定性 |
| 5.4 BBR显着降低Gal-3 mRNA 3 'UTR活性 |
| 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BBR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发生与关键分子Gal-3 |
| 1. 实验目的 |
| 2. 实验材料 |
| 3. 实验仪器 |
| 4. 实验方法 |
| 4.1 重组Gal-3过表达腺病毒颗粒构建 |
| 4.2 Gal-3体内过表达预实验 |
| 4.3 Gal-3体内过表达实验 |
| 4.3.1 动物分组和给药方式 |
| 4.3.2 小动物核磁共振 |
| 4.3.3 动物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含量测定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 |
| 4.3.4 血清Gal-3含量测定 |
| 4.3.5 脂肪组织称重及组织学分析 |
| 4.3.6 小鼠eW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 4.3.7 qRT-PCR检测eWAT中Gal-3等基因表达水平 |
| 4.3.8 Western blot检测eWAT中Gal-3蛋白表达水平 |
| 4.4 统计学分析 |
| 5. 实验结果 |
| 5.1 Gal-3体内过表达预实验 |
| 5.2 体内过表达Gal-3完全阻断BBR下调Gal-3表达的作用 |
| 5.3 体内过表达Gal-3完全阻断BBR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发生作用 |
| 5.4 BBR通过下调Gal-3的表达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
| 5.5 BBR通过下调Gal-3表达抑制高脂饮食小鼠eWAT细胞分化 |
| 5.6 BBR通过下调Gal-3表达抑制高脂饮食小鼠eWAT细胞增殖 |
| 5.7 体内过表达Gal-3对于BBR上调miRNA let-7d表达的作用没有影响 |
| 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论文综述 Galectin-3与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及社会实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中枢LKB1抑制食源性肥胖的形成及机制研究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主要仪器 |
| 1.1.3 主要试剂 |
| 1.1.4 抗体 |
| 1.1.5 试剂配制 |
| 1.1.6 构建过表达LKB1 腺相关病毒及对照病毒载体 |
| 1.1.7 实验动物 |
| 1.1.8 动物取材及后固定 |
| 1.1.9 组织包埋及切片 |
| 1.1.10 组织HE染色(石蜡切片) |
| 1.1.11 油红O染色(冰冻切片) |
| 1.1.1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 1.1.13 ELISA检测肾上腺素 |
| 1.1.14 脂肪组织提取DNA |
| 1.1.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冰冻切片) |
| 1.1.16 组织提取RNA |
| 1.1.17 逆转录c DNA |
| 1.1.18 实时定量PCR |
| 1.1.19 组织提取蛋白 |
| 1.1.20 检测蛋白浓度-BCA法 |
| 1.1.21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 1.1.22 统计学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过表达LKB1 AAV载体构建及验证 |
| 1.2.2 过表达LKB1 对体重和进食量的影响 |
| 1.2.3 过表达LKB1 对体脂的影响 |
| 1.2.4 中枢过表达LKB1 对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 1.2.5 中枢过表达LKB1 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 1.2.6 中枢过表达LKB1 促进WAT的棕色化 |
| 1.2.7 中枢过表达LKB1 调节下丘脑中神经肽的表达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二、外周LKB1对3T3-L1 前体脂肪细胞棕色化的作用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主要仪器 |
| 2.1.3 试剂耗材 |
| 2.1.4 抗体 |
| 2.1.5 试剂配制 |
| 2.1.6 构建过表达LKB1 稳定转染3T3-L1 细胞系 |
| 2.1.7 沉默LKB1 稳定转染细胞系的构建 |
| 2.1.8 细胞培养及诱导分化 |
| 2.1.9 细胞增殖率检测-MTT法 |
| 2.1.10 油红O染色及成脂率检测 |
| 2.1.11 细胞RNA提取 |
| 2.1.12 实时定量PCR |
| 2.1.13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 2.1.14 免疫荧光检测 |
| 2.1.15 实验设计 |
| 2.1.16 统计学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LKB1对3T3-L1 脂肪前体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
| 2.2.2 过表达LKB1对3T3-L1 脂肪前体细胞棕色化的作用 |
| 2.2.3 沉默LKB1对3T3-L1 脂肪前体细胞棕色化的作用 |
| 2.2.4 LKB1对3T3-L1 脂肪前体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
| 2.2.5 LKB1对3T3-L1 脂肪前体细胞棕色化的作用机制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LKB1 参与调控脂肪组织功能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肥胖与脂肪组织 |
| 1.3.2 有氧运动与脂肪组织 |
| 1.3.3 维生素D与脂肪组织 |
| 1.3.4 有氧运动与VD在脂肪组织中作用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实验动物及条件 |
| 2.2 实验动物分组方案 |
| 2.3 肥胖模型的建立 |
| 2.4 实验动物干预方案 |
| 2.5 实验取材、保存 |
| 2.6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 2.7 测试指标及方法 |
|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SD大鼠肥胖模型建立 |
| 3.1.1 SD大鼠体重变化 |
| 3.1.2 SD大鼠lee's指数变化 |
| 3.1.3 SD大鼠脂体比变化 |
| 3.2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脂肪组织HE染色切片情况 |
| 3.3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脂肪组织蛋白表达 |
| 3.3.1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脂肪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表达情况 |
| 3.3.2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脂肪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情况 |
| 3.3.3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脂肪组织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 3.3.4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情况 |
| 3.4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 |
| 4 讨论与分析 |
| 4.1 大鼠肥胖造模的评价 |
| 4.2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对大鼠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 4.3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对大鼠脂肪组织炎症的影响 |
| 4.3.1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脂肪组织IL-6的影响 |
| 4.3.2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脂肪组织MCP-1的影响 |
| 4.3.3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脂肪组织NF-κB的影响 |
| 4.3.4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后大鼠脂肪组织白TNF-α的影响 |
| 4.4 有氧运动和维生素D干预对肥胖大鼠体内维生素D含量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简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与预防 |
| 1.2 果糖与机体代谢紊乱的关系 |
| 1.3 脂肪细胞与代谢综合征 |
| 1.4 酚酸类物质与机体健康 |
|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酚酸预防饮食诱导的代谢综合征的作用评价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仪器 |
| 2.3 试验方法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酚酸预防代谢综合征作用的机理初探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仪器 |
| 3.3 试验方法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5 讨论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酚酸对线虫运动功能的作用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设备 |
| 4.3 试验方法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5 讨论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酚酸对果糖葡萄糖联合诱导的前脂肪细胞分化抑制作用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仪器 |
| 5.3 试验方法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5 讨论 |
| 5.6 小结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主要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Ad36 感染与维吾尔族肥胖的相关性及诱导h ADSC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Ad36 诱导h ADSC分化过程糖脂代谢基因变化的分子机制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Ad36 感染对大鼠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脂肪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 |
| 1.1 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症病名的认识 |
| 1.2 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症病因的认识 |
| 1.3 对单纯性肥胖症病机的认识 |
| 1.4 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症病位的认识 |
| 1.5 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症治疗概况 |
| 2 现代医学对肥胖症的研究 |
| 2.1 肥胖症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研究 |
| 2.2 肥胖症的判定标准 |
| 2.3 肥胖症的分类及分型 |
| 2.4 肥胖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5 肥胖症的危害 |
| 2.6 肥胖症的病理生理基础 |
| 2.7 肥胖症西医治疗进展 |
| 2.8 肥胖症研究新靶点-摄食因子Nesfatin-1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健脾调肝饮对单纯性肥胖合并 IGR 大鼠体重及糖脂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动物饲料 |
| 1.3 饲养环境 |
| 2 模型建立及分组 |
| 2.1 单纯性肥胖合并糖调节受损大鼠模型的建立 |
| 2.2 模型分组 |
| 3 给药方法 |
| 3.1 药物制备 |
| 3.2 给药剂量 |
| 4 观察指标 |
| 4.1 一般状态、体重、体长、Lee’s指数、腹部脂肪湿重 |
| 4.2 空腹血糖、胰岛素、HOMA-IR、血脂 |
| 5 相关仪器设备 |
| 6 统计分析 |
| 7 实验结果 |
| 7.1 各组大鼠体重比较 |
| 7.2 各组大鼠治疗前后Lee’s指数比较 |
| 7.3 各组大鼠腹部脂肪湿重比较 |
| 7.4 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 |
| 7.5 各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及HOMA-IR比较 |
| 7.6 各组大鼠血脂比较 |
| 实验二 健脾调肝饮对单纯性肥胖合并 IGR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模型建立及分组 |
| 3 给药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5 相关仪器设备、试剂 |
| 6 实验结果 |
| 6.1 空白组大鼠肝脏病理观察 |
| 6.2 对照组大鼠肝脏病理观察 |
| 6.3 二甲双胍组大鼠肝脏病理观察 |
| 6.4 中药组大鼠肝脏病理观察 |
| 实验三 健脾调肝饮对单纯性肥胖合并 IGR 大鼠血清脂肪因子 Leptin、TNF-α、IL-6 影响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模型建立及分组 |
| 3 给药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4.1 血清瘦素(Leptin) |
| 4.2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
| 4.3 血清白介素-6(IL-6) |
| 5 相关仪器设备、试剂 |
| 6 统计分析 |
| 7 实验结果 |
| 7.1 各组大鼠血清瘦素比较 |
| 7.2 各组大鼠血清TNF-α比较 |
| 7.3 各组大鼠血清IL-6比较 |
| 实验四 健脾调肝饮对单纯性肥胖合并IGR大鼠血清胃肠激素胃促生长素(Ghrelin)、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影响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模型建立及分组 |
| 3 给药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4.1 血清胃促生长素(Ghrelin) |
| 4.2 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
| 5 相关仪器设备、试剂 |
| 6 统计分析 |
| 7 实验结果 |
| 7.1 各组大鼠血清Ghrelin比较 |
| 7.2 各组大鼠血清GLP-1比较 |
| 实验五 健脾调肝饮对单纯性肥胖合并IGR大鼠血清Nesfatin-1及对其胃部组织表达 影响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模型建立及分组 |
| 3 给药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4.1 血清Nesfatin-1 |
| 4.2 Western-blot检测Nesfatin-1蛋白在胃部组织中的含量 |
| 4.3 RT-PCR检测Nesfatin-1在胃部组织中 mRNA的表达 |
| 4.4 免疫荧光法检测Nesfatin-1在胃部组织中表达、分布 |
| 5 相关仪器设备、试剂 |
| 6 统计分析 |
| 7 实验结果 |
| 7.1 各组大鼠血清Nesfatin-1比较 |
| 7.2 各组大鼠胃部组织Nesfatin-1蛋白表达变化比较 |
| 7.3 各组大鼠胃部组织Nesfatin-1 mRNA表达比较 |
| 7.4 各组大鼠胃部组织Nesfatin-1表达分布比较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1.1 病例选择 |
| 1.2 病例资料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 1.7 病例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设计 |
| 2.2 治疗方法 |
| 2.3 生活习惯指导 |
| 2.4 观测指标 |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 2.6 统计学处理 |
| 3 临床资料分析 |
| 3.1 一般资料 |
| 3.2 两组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 4 治疗结果 |
| 4.1 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相关指标对比 |
| 4.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
| 4.3 两组治疗前后FPG、胰岛素水平、HOMA-IR比较 |
| 4.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esfatin-1比较 |
| 4.5 两组疗效比较 |
| 4.6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5 病例脱落情况 |
| 6 安全性监测 |
| 7 小结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健脾调肝饮组方意义 |
| 1.1 导师对单纯性肥胖症的认识 |
| 1.2 治则治法 |
| 1.3 健脾调肝饮组方分析 |
| 2 健脾调肝饮实验分析及机制探讨 |
| 2.1 常见肥胖大鼠造模方式研究及本研究单纯性肥胖合并IGR模型造模评价 |
| 2.2 健脾调肝饮对单纯性肥胖合并IGR大鼠对体质量相关指标疗效分析 |
| 2.3 健脾调肝饮可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合并IGR大鼠胰岛素抵抗状态 |
| 2.4 健脾调肝饮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并改善脂类代谢 |
| 2.5 健脾调肝饮可有效减轻单纯性肥胖合并IGR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 |
| 2.6 健脾调肝饮可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合并IGR大鼠慢性炎症状态 |
| 2.7 健脾调肝饮可调节单纯性肥胖合并IGR大鼠胃肠激素分泌 |
| 2.8 健脾调肝饮可上调血清Nesfatin-1水平及其在胃部组织的表达 |
| 3 健脾调肝饮临床疗效分析 |
| 3.1 健脾调肝饮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体重,改善中心性肥胖 |
| 3.2 健脾调肝饮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症合并IGR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
| 3.3 健脾调肝饮可改善单纯性肥胖症合并IGR患者胰岛素抵抗 |
| 3.4 健脾调肝饮可提高血清Nesfatin-1水平 |
| 3.5 健脾调肝饮可改善单纯性肥胖症合并IGR患者中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 4 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发表论文 |
| 详细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油脂的分类 |
| 2 油脂与健康 |
| 2.1 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
| 2.1.1 饱和脂肪酸 |
| 2.1.2 多不饱和脂肪酸 |
| 2.1.3 单不饱和脂肪酸 |
| 2.2 不同油脂对血脂代谢的影响及机理 |
| 2.2.1 血脂代谢异常的表现 |
| 2.2.2 影响血脂代谢的因素 |
| 2.3 胰岛素抵抗及其机理 |
| 2.3.1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
| 2.3.2 胰岛素抵抗的机理 |
| 2.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产生机制 |
| 2.4.1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
| 2.4.2 NAFLD的发生机理 |
| 2.5 其他代谢相关疾病 |
| 2.5.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
| 2.5.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 DN) |
| 第一部分 不同油脂诱导大鼠产生肥胖的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试剂 |
| 1.2 仪器 |
| 1.3 实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高脂饲料及溶液的配制 |
| 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2.3 肥胖指标的测量 |
| 2.4 生化指标检测 |
| 2.5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不同油脂对体重的影响 |
| 3.2 肥胖程度 |
| 3.3 血脂水平的变化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 不同油脂诱导大鼠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试剂 |
| 1.2 仪器 |
| 1.3 实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高脂饲料配制及动物处理 |
| 2.2 溶液的配制 |
| 2.3 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和胰岛素耐量(ITT)试验 |
| 2.4 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 |
| 2.5 血清中脂肪细胞因子的检测 |
| 2.6 肝脏中影响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基因的检测 |
| 2.6.1 引物设计 |
| 2.6.2 总RNA的提取 |
| 2.6.3 逆转录 |
| 2.6.4 荧光定量PCR |
| 2.6.5 real time PCR结果分析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OGTT和ITT试验 |
| 3.2 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 |
| 3.3 血清中细胞因子 |
| 3.4 影响IR产生的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
| 4 讨论 |
| 第三部分 不同油脂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试剂 |
| 1.2 仪器 |
| 1.3 实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高脂饲料配制及动物处理 |
| 2.2 溶液的配制 |
| 2.3 肝脏脂肪酸的GC/MS检测 |
| 2.3.1 肝脏中游离脂肪酸的抽提 |
| 2.3.2 肝脏中游离脂肪酸甲酯化 |
| 2.3.3 色谱条件 |
| 2.4 形态学检测 |
| 2.4.1 病理切片的制作 |
| 2.4.2 HE染色 |
| 2.5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 2.6 炎症因子的检测 |
| 2.7 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检测 |
| 2.8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肝脏中脂肪酸谱的分析 |
| 3.2 氧化应激 |
| 3.3 肝脏中的炎症因子 |
| 3.4 肝功能指标 |
| 3.5 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
| 3.5.1 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
| 3.5.2 脂质分解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
| 3.6 肝脏HE染色石蜡切片 |
| 4 讨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