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彤彤[1](2021)在《《林兰香》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形态是在史传的写人叙事及诗歌的抒情言志传统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受诗歌的影响,古代小说表现出诗化的艺术特征。“诗化特征”是指小说不再简单满足于单纯的叙述客观事件,具有了强烈的表现意味和浓郁的情绪色彩。不但在外在形式上引入诗词,更重要的是汲取了诗词的创作技法,从而表现出辞赋化的语言、强烈的抒情性以及小说中意境的构建。本文以《林兰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诗化特征”为切入点,结合唐传奇、元明中篇传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红楼梦》等具有明显诗化特征的作品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诗化在不同作品中的具体表现,重点阐释《林兰香》的诗化艺术特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林兰香》之前小说诗化特征的流变。在《林兰香》之前,小说诗化特征大体经历了三次演进过程,不同阶段诗化特征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差异。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文备众体的小说形式和骈俪隽永的语言风格上。元明传奇小说更多的表现为诗词对小说文体变化的影响上。而才子佳人小说的诗化特征内涵则更为丰富,以“诗”传情和突显人物的“诗才”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第二章,《林兰香》中回目、诗词的叙事功能。《林兰香》的诗化首先表现外在形式上,即体现在小说回目以及大量诗词歌赋的穿插上,回目及诗词对于小说文本具有一定的叙事意义。《林兰香》中的诗词有一百余首,包括诗词曲赋等多种样式,在小说中引入诗歌,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叙事表现力和感染力。诗词对小说的叙事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林兰香》中诗词成为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词在推动情节发展、组织篇章结构以及增强小说的悲剧意蕴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说中的人物谈论诗词,由此透露出作者的诗学思想,也增添了作品的文人化及诗化倾向。第三章,《林兰香》诗化特征的审美表现。审美表现是诗化艺术的内涵,《林兰香》是一部个性独特的世情小说,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林兰香》的诗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运用诗意化的语言,让小说充满诗之味;塑造诗性品质的人物,使小说富有诗之情;对诗歌创作技法的吸收,为小说营造诗之境。作者综合运用意象叙事、意境创设等多维创作技法,共同构筑起《林兰香》的诗化叙事空间。第四章,《林兰香》诗化特征的文学意义。《林兰香》的诗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文学、文化和美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诗化特征增强了读者的美感体验,在小说的叙事中增添的抒情因子,加强了小说的抒情性。《林兰香》的诗化艺术深刻影响了《红楼梦》等小说,为后世的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周瑞祝[2](2021)在《朱敦儒词用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一种独特的抒情达意的艺术方式。作家的用典方式、用典习惯,可以反映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在词的诗化过程中,多用典故是词逐渐诗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宋代词人中,朱敦儒的用典颇具特色,他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对宋词用典具有推进之功。文章在梳理了朱敦儒245首词用典情况的基础上,对其用典艺术做了多层面研究,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典故定义展开,确定本文典故入选的标准,并以此标准统计出朱敦儒词中的用典概况。简明梳理词体用典发展的脉络,分析中国古典诗词典故研究和朱敦儒典故研究的状况。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具体分析朱敦儒词中的典故构成以及其典故所折射出来的词人形象,映射不同时期下不同的文人情感心态。具体包括,“公子”类典故与清都狂客形象,“鸿雁”类典故与天涯旅人形象,“志士”类典故与朝廷孤臣形象,“隐士”类典故与蓑衣草翁形象。第三部分为第二章。主要分析朱敦儒词的用典特色。我们认为朱敦儒词中的用典特色具体包括“取典广而精”、“用典活而巧”、“化典融而合”三个小节。朱敦儒从经史子集中进行选取典故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词作中,根据典故内容以及词作内容进行选取运用,达到融水于冰的用典艺术效果。第四部分为第三章。主要探讨以朱敦儒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群用典的基本风貌。南渡词人中以朱敦儒为代表的大部分词人对东坡范式有所承袭,主要体现在“情志一体化”和“抒情个性化”两方面;除此之外,南渡词人群大部分词人在词中用典时,倾向于使用相同类型的典故,如表达隐逸之情事多用陶渊明类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多用张翰类典故等。第五部分为余论。简要阐明朱敦儒词用典承上启下的地位。朱敦儒用典是苏轼用典与辛弃疾用典之间的衔接点,在用典上承袭东坡范式并有所发展,对后来的辛弃疾有启迪。
季凤[3](2021)在《九十年代诗歌抒情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学术界对九十年代新诗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欠缺,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研究仍存在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本文旨在结合中国诗歌抒情传统,从场域理论和文本细读等角度切入,对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进行较新颖深入的研究探讨。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场域的裂变。本章分别从抒情语境的转型、情感特质变异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二者又进一步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互渗、消费文化下的接受心理和边缘化抒情、抒情的现时转向、多种焦虑影响和抒情范式对撞等层面透视九十年代新诗抒情背景。第二章主要研究九十年代新诗抒情主体的存在表征。本章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从树状的激情抒发走向块茎状的游牧呈现,诗歌抒情地理的“巴尔干化”,抒情主体的审美转型。本章着重对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场中抒情主体的共性表象进行研究。第三章主要研究九十年代新诗抒情的文本表征。本章分别分为四个板块:审美价值的纠偏——从形式美回归现时性,情感触点的游移——情与思,抒情话语的新质——后现代性、抒情策略的对话——综合性。本章将抒情理念和文本细读结合研究九十年代中国新诗抒情的文本体征。第四章主要对九十年代新诗抒情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估衡。主要从两个话题进行研究:九十年代新诗的史学意义;解构与重建的互文共生。本章对前三章之外的话题予以补充式探讨。
宋海龙[4](2020)在《人间秋风诗圣心,一词一句总关情——以《登高》为例略谈诗评的写作指导》文中研究指明统编本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为:"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于甫入高中的学生而言,这项学习任务的难点有三:其一为不能搭建整体框架;其二为欠缺分析手段;其三为缺乏鉴赏语言。具体而言,学生面对一首诗,能够抓住个别的词句分析,却难以写成结构清晰的篇章;能够从感性的角度铺展开去,却难以用鉴赏的眼光观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我们可以依循以下路径准备教学设计。
付思敏[5](2020)在《论《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古诗十九首》因被梁昭明太子萧统收录在《文选》中而得名,虽仅仅是十九首没有主名的抒情短诗,但一直受到诗论家的赞赏,且一度与《诗经》相提并论。这一特殊现象,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关注,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关于它的研究多集中在探究作者、创作时代、思想内涵、艺术成就这几个方面。笔者在深入学习《古诗十九首》后,对于为何这十九首诗歌能被《文选》收录且被诸多杰出的艺术家所称赞感到十分困惑,从现存文献资料中难以找到令自己信服的理由。机缘巧合,笔者了解了王澍的“文体自觉”论、任树民的“艺术特质视域”理念,再结合往昔所学习的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理论,大胆猜测:《古诗十九首》最伟大的成就应当是标志着中国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在探究、验证之前,笔者深入思考“‘诗歌自觉抒情’是否可论”以及“‘诗歌自觉抒情’是否具有共性特质”这两大问题,最终得出“《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可论且具备共性特质”,这是本文研讨的基本前提。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论证“《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首先,以作家、作品、世界、读者作为研讨视域去呈现“《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内涵表现”。考虑到相关可信资料的不足,主要以作品的内容及较为直观的创作手法为依据,同时与早期或同期代表性作品进行对比,使这种表现更直观更具说服力。其次,从语言、结构、虚实相生的手法这三个方面探究“《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艺术手法”。这一部分内容是对这十九首诗歌自觉抒情直观且又精准的解读。再次,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进行“《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探因”。这一章节内容与前两章内容相互补充,在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梳理《古诗十九首》创作条件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论点的合理性。最后,分别从抒情诗的发展、诗歌史的发展、文学史的发展三个层面挖掘“《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意义”。引导读者了解并认可这十九首诗歌对于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最终完成对整个论点的论证。
赵新宇[6](2020)在《西晋诗歌的感伤情怀与文学转向》文中研究指明西晋在中国历史上从时间上看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时代,国祚仅五十余年。但西晋的文学领域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的分量。无论是陆机“诗缘情”主张的提出还是太康诗坛繁缛华丽、注重形式的审美风尚都对后世造成了足够的影响。然而“繁缛”的诗风只是其外在形式,其内在的情感内容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实际上,西晋诗歌在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丰富的情感内容,这种充沛而又感伤的情怀构成了西晋诗歌抒情方面的重要特色。论文希望能够梳理西晋诗歌中这种感伤的基调,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发展规律与变化,试图揭示西晋诗歌的感伤情怀,还原西晋诗人心底的悲哀。为了说明西晋诗歌的感伤与其影响,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按照主题将西晋诗歌中的感伤情怀进行一番整理概括,让读者了解这一时期诗歌的感伤特征是广泛存在的。其次讨论这段时期的时代背景与文人思想心态上的转变,探寻西晋诗风感伤的产生原因。最后对西晋感伤诗歌的艺术特征与历史影响进行说明,来证明其艺术魅力与研究价值。
高鹏越[7](2020)在《山谷诗叙事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庭坚,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江西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目前学界对黄庭坚诗歌的研究成果颇多,多集中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诗体研究、交游等方面。但是即便如此,黄庭坚的诗歌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抒情”与“叙事”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传统,贯穿于诗歌发展的始末。但由于“诗言情”“诗缘情”等说,诗歌的叙事传统的光芒逐渐被掩盖。在谈及诗歌时,人们多以抒情作为研究定律。但不可否认的是,叙事传统从未消失于诗歌之中。近年来,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理论的不断创新,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到诗歌中叙事传统存在的重要性,并积极去考索发现其中的奥秘。宋诗本身具有不同于唐诗的独特性,在对其解读时,以往常抒情研究方法进行宋诗的特色探究便有些牵强。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开始着眼于用叙事研究予以探究,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瞩目的研究成果。黄庭坚诗歌公认为最具宋诗特色,通过对其诗歌的叙事性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黄庭坚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探讨其叙事性特色,而且还有利于宋诗叙事性特色的把握。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缘起及价值意义;叙事与叙事性辨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点五个方面分别展开。第一章主要从黄庭坚诗歌文本角度探讨诗歌的叙事性。从诗题的词性搭配结构、因果关系、诗题间连贯性入手,探讨了诗题的叙事体现;将诗序分类,以写景、写人、唱和类诗题下的诗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诗序的叙事性;对其自注类型作叙事性梳理;对其正文内容分别从唱和赠答式诗歌叙事、日记式诗歌叙事、人物主题式诗歌叙事三类看其叙事表现。第二章主要从事象、事境的叙事性入手,探讨审美层次的叙事性。对“事象”“事境”的概念作梳理;并通过事典、化用、效体三个方面分析黄庭坚诗歌中“事象”“事境”叙事性表现方式;在对“事象”“事境”与理的相互阐释的分析过程中,考察黄庭坚诗歌中以事说理,理中隐事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说明其对诗歌叙事性产生的效果。第三章主要从叙事特征角度分析其叙事性的独特风貌。分为三个方面,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在此,考察黄庭坚诗歌中的多样的叙述视角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叙述者形象,同时探讨了叙述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论述叙事时间时,探究黄庭坚诗歌文本的叙事顺序与故事顺序的不同,以及由此不同所生发出的叙事效果,并针对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相比(时距)看黄庭坚诗歌中对时间的处理;谈及叙事语言从“以文为诗”入手,主要论述虚词的使用和散文笔法入诗对诗歌叙事语言的影响。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总结叙事性在黄庭坚诗歌中的表现,对全文做一个全面的把握,简要阐述黄庭坚诗歌叙事性对江西诗派及后世诗歌的影响。
刘泽华[8](2020)在《宋代题植物画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题画诗是中国古代题画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按照题画诗题材进行分类,宋代题画诗又可以分为题山水画诗、题植物画诗、题动物画诗、题人物画诗等,通过对宋孙绍远的《声画集》、清陈邦彦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今人李德埙的《历代题画诗类编》等题画诗集的梳理,以及参考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初步统计出宋代题植物画诗总量有300多首,而这300多首题植物画诗按照题材分类,又可以分为题花卉画诗、题竹画诗、题林木画诗三类。宋代文人画题材多以梅、竹、松、兰等植物意象为主,是因为相对山水、人物画,植物、动物画的绘画难度较低,技巧要求不高,更适合文士“游心”之目的,也呈现出“怪”、“奇”、“老”、“硬”等美学偏好。这是宋士大夫审美风尚的反映,也是文人画与文人诗的互相推动的有力印证。宋代文人画影响了题植物画诗创作,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宋诗的艺术风貌,进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寄兴写意以及比德作用。同时,还是宋诗化画景为真情,借特定植物抒怀写意,追求“物我融合”状态的具体表现。这些题画诗都反映出宋人在“诗画互动”的环境里,“诗画一律”、“诗画相资”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画家避过写实的细节而表现客体的气韵或主体的情思,诗人则避过概念的说明性而进入事物本原的境界。宋代题画诗力图理解画家之匠心,解读画师胸中丘壑,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复述出来,达到一种绘声绘色、情韵兼备的艺术效果。
房莘城[9](2021)在《舒伯特理想声音研究 ——以D959、D960为例》文中指出舒伯特的作品一直都是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研究的重点。而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大到其冷门作品,同时尝试用表演理论还原舒伯特的历史声音。笔者基于这独特的音乐学研究发展脉络,注意到舒伯特作品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未竟之音”,这种具备更丰富可能性的理想声音成为了舒伯特独特的艺术表达,也从而促成了历史声音与理想声音的相辅相成。理想声音的源头离不开19世纪早期的历史声音,彼时维也纳的宏观背景不仅成为了舒伯特个性化的标签,也同样是音乐作品真实化写意的映射。本文的第一章就以维也纳环境与身份这一标签切入,将历史客观存在的听众审美、社会语境以及群体声音观念作为基础;进一步说明理想声音作为一种通感式的艺术陈情是如何实现特殊的线性表达的;同时以19世纪真实存在的音色为模板,再度佐证时代乐器对舒伯特的声音观形成了一种应激性的作用。第二章首先回溯了这种理想声音在所有作品中的源流与形态,歌曲这一体裁在成为舒伯特创作重点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声音观念中的一种歌唱模式;弦乐的音色一方面促使其寻找超越当下的声音特征,另一方面这种室内乐的结构思维也进一步影响了其他体裁的创作。随后笔者根据舒伯特的草稿书写进一步展开研究,将手稿的整体书写与其理想预期形成脉络式的联系,并围绕D959的删改和增补窥见理想声音的真实表达。第三章围绕D959和D960做进一步的展开。笔者分别以弦乐四重奏改编形成对比、围绕舒伯特作品演奏史展开来进一步挖掘音响材料更丰富的意涵,并探求作品的书写模式与舒伯特性格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舒伯特的“未完成”并不能仅仅以草稿书写和乐谱出版为指标,即使是已经成型的佳作,他也在为作品挖掘更丰富的可能性。乐器的声音、社会的声音以及作品结构的声音等等因素仅仅作为散化的“声”之表达,最后所实现“音”的意涵并没有停留或固化在一种模式中。作为结论,舒伯特的理想声音,是对其不满足的时代声音的一种超越。
彭建楠[10](2019)在《20世纪前期词体与新体乐歌的离合关系》文中提出20世纪前期词学家虽然因尊体的立场而徘徊在文学革命的边缘,但也意识到词体的存续危机,龙榆生、叶恭绰等主动寻找词体与新文艺相融的机会,提出以词体为参鉴范式创作新体歌词的构想。萧友梅、黄自等音乐家也希望以词体为"文化要素",使本源于西方歌曲体裁的新体乐歌承接中国音乐文学传统。词学家与音乐家联合组织艺术社团,参鉴词体的特征创作了一批兼具声辞之美的新体乐歌,为新民族音乐的发展打开了一条路径,也增强了词体的时代性。但词体与新体乐歌植根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前者为传统士人阶层私享的古典文学体裁,后者则需发挥团结教育民众的社会功能。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众文艺运动的高涨,词学家与音乐家的关系逐渐疏离。但从文体的角度言,词体与新体乐歌的联结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值得当代创作者再次审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二、小说“诗化”概念的界定 |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林兰香》之前小说诗化特征的流变 |
| 第一节 唐代传奇小说 |
| 一、“文备众体”的小说形式 |
| 二、骈俪、隽永的语言风格 |
| 第二节 元明传奇小说 |
| 一、文体特征:诗词羼入 |
| 二、诗词功能:抒情表意 |
| 第三节 才子佳人小说 |
| 一、以“诗”传情(为媒) |
| 二、人物的诗才 |
| 第二章 《林兰香》中回目、诗词的叙事功能研究 |
| 第一节 《林兰香》对章回小说回目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一、《林兰香》回目的艺术特色 |
| 二、《林兰香》回目的叙事功能 |
| 第二节 《林兰香》中的诗词及其特点 |
| 一、中国文学艺术的诗化基因 |
| 二、《林兰香》中诗词来源考察 |
| 第三节 《林兰香》中诗词的作用 |
| 一、诗词是小说情节的组成部分 |
| 二、诗词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
| 三、诗词对篇章结构的作用 |
| 四、诗词与小说的悲剧意蕴 |
| 五、诗词与作者诗学思想的传递 |
| 第三章 《林兰香》诗化的审美表现 |
| 第一节 叙事语言的诗化表达 |
| 一、语言的典雅美 |
| 二、语言的色彩美 |
| 三、语言的音乐性 |
| 第二节 小说人物的诗性气质 |
| 一、塑造具有诗性品质的人物 |
| 二、着重展示人物心灵 |
| 第三节 情节内容的诗意呈现 |
| 一、小说意境的诗意建构 |
| 二、景物描写与“比德”说 |
| 三、高雅诗意的文化活动 |
| 第四节 意象叙事及其隐喻意义 |
| 一、自然意象 |
| 二、社会(历史)意象 |
| 第四章 《林兰香》诗化特征的文学意义 |
| 第一节 《林兰香》诗化特征的小说史价值 |
| 一、增强读者的美感体验 |
| 二、加强小说的抒情性 |
| 第二节 《林兰香》诗化特征的影响 |
| 一、《林兰香》与《红楼梦》 |
| 二、对其他小说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典故定义以及本文典故入选标准 |
| 二、词中用典的发展概况 |
| 三、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研究综述 |
| (一)用典整体性研究 |
| (二)用典个案研究 |
| 四、朱敦儒相关研究综述 |
| (一)校注 |
| (二)人生经历研究 |
| (三)创作分期研究 |
| (四)艺术成就研究 |
| 第一章 朱敦儒词中典故的自我形象 |
| 一、“公子”类典故与清都狂客 |
| 二、“鸿雁”类典故与天涯旅人 |
| 三、“志士”类典故与朝廷孤臣 |
| 四、“隐士”类典故与蓑衣草翁 |
| 第二章 朱敦儒词用典特色 |
| 一、取典广而精 |
| 二、用典活而巧 |
| 三、化典融而合 |
| 第三章 以朱敦儒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群用典基本风貌 |
| 一、南渡词人群用典方式对“东坡范式”的继承 |
| (一)情志一体化 |
| (二)抒情个性化 |
| 二、南渡词人群典故复现率高 |
| (一)渊明类典故后的仕隐情 |
| (二)张翰类典故中的思乡情 |
| (三)杜诗类典故后的家国情 |
| 余论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九十年代新诗的意义与地位概述 |
| (一)九十年代新诗的意义与命题 |
| (二)诗歌抒情和形态研究的辨析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 (一)九十年代新诗研究文献 |
| (二)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的文献概况 |
| (三)相关理论专着文献概况 |
| 三、选题依据 |
| (一)目的与意义 |
| (二)学术价值 |
| (三)应用前景 |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 (五)论文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场域的裂变 |
| 一、抒情语境转型 |
| (一)全球化语境呼唤转型 |
| (二)消费文化下接受转型 |
| (三)诗歌消费陷入窘境 |
| 二、情感特质变异 |
| (一) 浮躁语境下的关注现时 |
| (二)焦虑影响的催化作用 |
| (三)抒情话语权纷争 |
| 第二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主体的存在状态 |
| 一、抒情理念的多元游牧呈现 |
| (一)游牧趋向的必然 |
| (二)块茎状的游牧呈现 |
| (三)具体维度例析 |
| 二、诗歌地理的“巴尔干化” |
| (一)地理版图争相构建 |
| (二)诗人群体分化与分层 |
| 三、抒情主体的审美转型 |
| (一)古典美学的“现代性” |
| (二)及物的超验抒情 |
| 第三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的文本表征 |
| 一、审美价值的纠偏——现时性 |
| (一)个性化历史想象的抒情 |
| (二)从情感向经验的叙事性 |
| 二、情感触点的游移——情与思 |
| (一)抒情之冷热 |
| (二)抒情之轻重 |
| (三) 个案例析 |
| 三、抒情话语的新质——后现代性 |
| (一)从透明到含混 |
| (二)互文性抒情 |
| 四、抒情策略的对话——综合性 |
| (一)戏剧性(小说化) |
| (二)散文化 |
| 第四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若干问题的估衡 |
| 一、九十年代新诗抒情的史学意义 |
| (一)新抒情时代: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性 |
| (二)当代诗歌本体重塑:“抒情”或“叙事” |
| 二、解构与重建中的抒情经典 |
| (一)什么是经典? |
| (二)经典修正与解构重构 |
| (三) 九十年代抒情视野里的诗歌经典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主旨辐射,确定解读方向 |
| 二、因声求气,体味深情蕴藉 |
| 三、披景入情,感受丰沛情怀 |
| 四、擘肌分理,分析情感叠加 |
| 五、品析“炼字”,欣赏语词美感 |
| 六、比较阅读,梳理抒情范式 |
| 七、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 1.3 前人研究的不足 |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创新点 |
| 第2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内涵表现 |
| 2.1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抒情个体觉醒 |
| 2.1.1 通过“言己”主题吐露主观需求 |
| 2.1.2 通过“生命”观表现客观需求 |
| 2.2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抒情范式自觉 |
| 2.2.1 实现了语言的自觉 |
| 2.2.2 实现了“兴象”的自觉 |
| 2.3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选用抒情背景 |
| 2.4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抒情实现自觉观照读者群体 |
| 第3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艺术手法 |
| 3.1 运用浅貌深衷的语言进行抒情 |
| 3.1.1 运用概括化的语言抒情 |
| 3.1.2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抒情 |
| 3.2 运用直婉相补的结构进行抒情 |
| 3.2.1 运用直线结构进行抒情 |
| 3.2.2 运用非直线结构进行抒情 |
| 3.3 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抒情 |
| 3.3.1 利用以虚表实进行抒情 |
| 3.3.2 利用以实带虚进行抒情 |
| 第4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探因 |
| 4.1 《古诗十九首》受前代作品抒情意识的影响 |
| 4.1.1 受原始歌谣抒情意识的影响 |
| 4.1.2 受《诗经》抒情意识的影响 |
| 4.1.3 受“楚辞”抒情意识的影响 |
| 4.2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已开启人对于自身的集中思考 |
| 4.2.1 人祸天灾开启了人对于“身”的集中思考——生命短促 |
| 4.2.2 百家争鸣开启了人对于“心”的集中思考——人生价值 |
| 4.3 《古诗十九首》的作家已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抒情需求 |
| 4.3.1 教育背景赋予作家创作能力 |
| 4.3.2 创作背景激发作家抒情需求 |
| 第5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意义 |
| 5.1 对抒情诗的发展而言:树立了创作典范 |
| 5.1.1 塑造了“游子”“思妇”这一对典型的抒情角色 |
| 5.1.2 确立了两种典型的抒情主题 |
| 5.1.2.1 “离别相思”的主题 |
| 5.1.2.2 “伤时失意”的主题 |
| 5.1.3 建立了两大典型的抒情范式 |
| 5.1.3.1 利用五言的形式抒情 |
| 5.1.3.2 利用比兴的手法抒情 |
| 5.2 对诗歌史的发展而言: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 |
| 5.2.1 开辟了规模化、自觉化的文人“诗”创作道路 |
| 5.2.2 开辟了系统表现个体生存需求的诗歌创作道路 |
| 5.3 对文学史的发展而言:推动了由“人的觉醒”到“文的自觉”这一进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
| 第一章 西晋诗歌中的感伤情怀 |
| 第一节 生命意识与生死主题 |
| 一、魏晋时期的挽歌 |
| 二、潘岳与悼亡诗 |
| 第二节 女性视角中的哀叹 |
| 一、“香草美人”传统 |
| 二、其他女性题材诗歌 |
| 第三节 羁旅思归与仕隐矛盾 |
| 一、羁旅相思 |
| 二、仕与隐的犹豫 |
| 第四节 西晋其他诗歌中的感伤 |
| 第二章 感伤的时代与文人心态转变 |
| 第一节 两汉魏晋抒情诗中的情感起伏 |
| 一、两汉抒情诗与《古诗十九首》 |
| 二、建安的悲歌 |
| 三、正始的哀叹 |
| 第二节 西晋文人思想心态的转变 |
| 一、司马氏统治的冲击 |
| 二、儒学体系的衰落 |
| 三、玄学的兴起 |
| 第三章 西晋感伤诗歌的艺术特色 |
| 第一节 “感物”手法的运用 |
| 一、“比兴”与“感物” |
| 二、情景交融 |
| 第二节 “缘情”的创作理念 |
| 一、河洛抒情传统 |
| 二、西晋“缘情”说 |
| 第三节 西晋诗歌的感伤转向与历史影响 |
| 一、从集体转向个体的抒情体验 |
| 二、西晋感伤诗歌的历史影响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山谷诗文本的叙事性 |
| 第一节 诗题 |
| 一、短题结构的叙事性 |
| 二、长题“以题代序”叙事性 |
| 三、诗题组合排列叙事性 |
| 第二节 诗序 |
| 一、诗序文体“善叙事理”之功用 |
| 二、以写景为主的诗序 |
| 三、以人物为主的诗序 |
| 第三节 自注 |
| 一、题下注 |
| 二、句下注 |
| 第四节 正文叙事类型 |
| 一、唱和赠答式诗歌叙事 |
| 二、日记式诗歌叙事 |
| 三、人物主题式诗歌叙事 |
| 第二章 山谷诗事象、事境的叙事性 |
| 第一节 事象、事境:诗歌叙事性的核心要义 |
| 第二节 山谷诗事象、事境的互文性 |
| 一、事典 |
| 二、化用 |
| 三、效体 |
| 第三节 “事象”“事境”与理的关系 |
| 一、以事说理 |
| 二、理中隐事 |
| 第三章 山谷诗的叙事性特征 |
| 第一节 多变的叙事视角 |
| 一、叙述视角的多变 |
| 二、叙述者与诗人形象的体现 |
|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叙事时间 |
| 一、叙事时间的顺序与乱序 |
| 二、叙事时间安排手法 |
| 三、叙事时间的时距处理 |
| 第三节 精思锻造的叙事语言 |
| 一、虚词的使用与诗歌的逻辑变化 |
| 二、散文笔法入诗与诗歌意脉流动 |
| 结语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宋代题植物画诗概述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 一、植物 |
| 二、题画诗 |
| 三、题植物画诗 |
| 第二节 宋前题植物画诗的发展历史 |
|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
| 二、隋唐五代时期 |
| 第三节 宋代题植物画诗的繁荣原因 |
| 一、诗画同构观念的建立 |
| 二、宋代题植物画诗分类及创作简况 |
| 三、宋代题植物画诗的繁荣原因 |
| 第二章 宋代题花卉画诗 |
| 第一节 《全芳备祖》与宋代题花卉画诗 |
| 一、《全芳备祖》里的花卉 |
| 二、宋代题花卉画诗 |
| 第二节 花光仲仁墨梅画及题诗的美学风格 |
| 一、“以韵胜,以格高” |
| 二、花光仲仁的墨梅画 |
| 三、“写尽南枝与北枝”——黄庭坚的题诗 |
| 四、“结林间无尘之缘”——释惠洪的题诗 |
| 五、“此真知画者也”——陈与义的题诗 |
| 第三节 题牡丹、兰花画诗的美学探析 |
| 一、“妍丽色殊众”——题牡丹画诗 |
| 二、“钟得至清气”——题兰花画诗 |
| 第三章 宋代题竹画诗 |
| 第一节 竹意蕴及宋代题竹画诗概况 |
| 一、“竹”之意蕴 |
| 二、宋代竹画类型及题诗情况 |
| 第二节 题墨竹诗 |
| 一、“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苏轼题墨竹诗 |
| 二、“能和晚烟色,幻出岁寒身”——黄庭坚题墨竹诗 |
| 三、其他文士与题墨竹诗 |
| 第三节 题偃竹画诗 |
| 一、“偃竹”缘起 |
| 二、《题李夫人偃竹》本事 |
| 三、题偃竹画诗的情感表达及美学意义 |
| 第四章 宋代题林木画诗 |
| 第一节 题松画诗 |
| 一、宋代松画及题松画诗 |
| 二、宋代松画的美学品格 |
| 三、宋代题松画诗的寄托 |
| 第二节 题枯木画诗 |
| 一、《枯木怪石图》之画意 |
| 二、黄庭坚对苏轼枯木画的诗性解读 |
| 三、其它题枯木画诗呈现出的苏画的美学品格 |
| 第三节 其它林木画及其题诗 |
| 一、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卷》 |
| 二、北宋末南宋初李唐《万壑松风图》 |
| 三、宋末元初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
| 第五章 诗画融通与宋诗风貌 |
| 第一节 文人画对题植物画诗创作的多重影响 |
| 一、文人画的题材特征 |
| 二、文人画对题植物画诗创作的影响 |
| 第二节 题植物画诗对墨戏画寄兴写意及比德的推动作用 |
| 一、题植物画诗与墨戏画 |
| 二、题植物画诗对墨戏画寄兴写意的推动作用 |
| 第三节 从题植物画诗看两宋审美观 |
| 一、题植物画诗与植物画之交融互补 |
| 二、题植物画诗与两宋审美风尚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宋代题植物画诗汇总 |
| 一、宋代题林木画诗汇总 |
| 二、宋代题竹画诗汇总 |
| 三、宋代题梅花画诗汇总 |
| 四、宋代题其它花卉画诗汇总 |
| 附录二 宋代题植物画诗辑补 |
| 一、宋代题林木画诗辑补 |
| 二、宋代题竹画诗辑补 |
| 三、宋代题梅花画诗辑补 |
| 四、宋代题其它花卉画诗辑补 |
| 附录三 宋代题款植物画图录 |
| 一、宋代题款林木画图录 |
| 二、宋代题款竹画图录 |
| 三、宋代题款梅花画图录 |
| 四、宋代题款其它花卉画图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选题意义与应用价值 |
|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
| 第一章 舒伯特与理想声音 |
| 第一节 作为维也纳人的舒伯特 |
| 第二节 舒伯特理想声音的特殊性 |
| 第三节 19 世纪的乐器新音色与舒伯特的声音观 |
| 一、舒伯特之前的作曲家对乐器改进的利用 |
| 二、应激性现象——舒伯特对时代音色的反向利用 |
| 第二章 舒伯特理想声音之源 |
| 第一节 艺术歌曲传达的声音观 |
| 一、艺术歌曲——歌唱之“声”与描绘之“音” |
| 二、作为土壤的浪漫主义诗歌 |
| 三、里程碑式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格丽卿》 |
| 四、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声音观念 |
| 第二节 室内乐的结构思维承载的声音观 |
| 一、对实验性声音不满足的早期作品 |
| 二、与循环结构同等重要的变奏原则 |
| 三、对“新声”的再思 |
| 第三节 手稿中的历史声音与理想声音 |
| 一、手稿的特殊性承载了历史声音 |
| 二、更多情况下是“看起来像奏鸣曲” |
| 三、草稿的创作时间和地点 |
| 第四节 手稿的再分析挖掘了舒伯特的理想声音 |
| D959 草稿的写作特征 |
| 第三章 D959 和D960 的理想声音再思 |
| 第一节 舒伯特音乐的超时代性—以D959 的改编和演奏为例 |
| 一、《A 大调钢琴奏鸣曲》(D959)概述 |
| 二、经过改编的“新声” |
| 第二节 舒伯特D960 的理想声音 |
| 一、演奏史中的“舒伯特声音” |
| 二、三调呈示部的抒情性声音 |
| 三、作品对舒伯特真实性格的反映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一、词之退位与歌之代兴 |
| 二、作为文化要素的词体与新体乐歌的民族化 |
| 三、联结词体与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 |
| (一) 新体乐歌的理论建构 |
| (二) 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 |
| 四、词体与新体乐歌的疏离 |
| 五、词学家的困境与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