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3458天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麻醉管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蔡晗孜[1](2021)在《爆炸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治疗方案探索》文中提出1目的采用SD大鼠冲击伤复合30%总血容量(Total blood volume,TBV)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通过不同复苏时间点、复苏方式、复苏液体种类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探究不同复苏时间点和液体复苏方案的效果与特点,探讨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液体复苏治疗原则与方案。2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2.1大鼠冲击伤复合30%TBV失血性休克模型伤情特点观察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冲击伤组、单纯失血性休克组、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组、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采用5.0MPa驱动压致冲击伤,从股动脉缓慢抽出30%TBV血致失血性休克。动态观测动物生命体征、病理解剖和死亡率。2.2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大鼠液体复苏在前一部分实验基础上,进行以下液体复苏实验:(1)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液体治疗时效关系研究: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0.5h、2h、4h开放性生理盐水治疗组(3组)和相应的单纯失血性休克复苏对照组(3组)。动物建模之后,分别于0.5h、2h、4h开始用2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采用输液泵30ml/h流速静脉泵入复苏液,之后观察记录,伤后24小时后麻醉活杀。对照组除不致冲击伤外,其余处理与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治疗组相同。(2)开放性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的比较研究: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2/3倍和1倍生理盐水0.5、2、4h液体治疗组(6组)和相应的单纯失血性休克复苏对照组(6组)。动物建模之后,分别于0.5h、2h、4h开始用2/3倍或1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采用输液泵30ml/h流速静脉泵入复苏液,之后观察记录,伤后24小时后麻醉活杀。对照组除不致冲击伤外,其余处理与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治疗组相同。(3)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液体治疗的液体种类与疗效的关系研究: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7.5%氯化钠溶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万汶(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自体血不同时间点(0.5、2、4h)液体治疗组(12组);以及相应的单纯失血性休克复苏对照组(12组)。动物建模之后,分别在致伤后0.5h、2h、4h开始用7.5%氯化钠溶液4ml/kg、乳酸纳林格注射液2/3倍失血量、万汶4ml/kg、自体血进行液体复苏,采用输液泵30ml/h流速静脉泵入复苏液,之后观察记录,伤后24小时后麻醉活杀。对照组除不致冲击伤外,其余处理与冲击复合失血性休克治疗组相同。3主要结果3.1大鼠冲击伤复合30%TBV失血性休克模型伤情特点观察冲击伤复合失血30%TBV组8h、24h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59.26%,均明显低于单一因素致伤的各组(P<0.05)。冲击复合失血30%TBV组大鼠肺损伤程度重于单纯冲击伤组,冲击复合失血30%TBV组大鼠血气中乳酸高于其他组。致伤后即刻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100mm Hg的大鼠死亡率高于MAP<100mm Hg的大鼠(P<0.05)。该组大鼠肺含水率随时间逐步下降至正常水平,MAP及心率均低于正常水平,随时间逐步上升。3.2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大鼠液体复苏(1)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液体治疗时效关系研究与冲击伤复合失血30%对照组(即未治疗组)比较,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2、4h开放性生理盐水治疗组在8小时生存率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开放性生理盐水治疗组生存率均低于未治疗组。2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并没有让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2)开放性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的比较研究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2、4h生理盐水2/3倍治疗组在前8小时累计生存率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h、2h生理盐水1倍治疗组在前8小时累计生存函数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0.5h、2h治疗组生存率高于未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3)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液体治疗的液体种类与疗效的关系研究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2h 7.5%氯化钠溶液4ml/kg治疗组8小时累计生存率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且0.5h治疗组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χ2=4.701,P=0.030)。4h治疗组伤后8小时生存率低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对照组。复苏后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血气中乳酸值: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2h治疗组<0.5h治疗组<未治疗组<4h治疗组。致伤后8小时内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h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治疗组累计生存率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但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血气中乳酸值: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h治疗组<4h治疗组<未治疗组<2h治疗组。致伤后8小时内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2、4h万汶4ml/kg治疗组累计生存率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但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血压水平。血气中乳酸值: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h治疗组<2h治疗组<未治疗组<4h治疗组。致伤后8小时内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0.5、2、4h自体血治疗组累计生存率均高于冲击伤复合失血30%组,0.5h、2h组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P=0;χ2=4.91,P=0.03)。余未见统计学差异。复苏后血压恢复到正常血压水平。血气中乳酸值: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2h治疗组<0.5h治疗组<4h治疗组<未治疗组。4结论1.SD大鼠在冲击伤后复合失血性休克致伤因素,伤情较单一因素致伤明显加重,肺损伤较单一因素致伤更重,血气中乳酸也高于单一因素致伤,死亡率明显增加。2.实验中我们注意到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伤后即刻MAP≥100mm Hg的大鼠死亡率高于MAP<100mm Hg的大鼠,提示在早期救治冲击复合失血型休克伤员,仅通过血压判断结局可能会导致误判,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伤员早期血压可能表现为正常或稍降低或升高,此时并不代表其没有休克,反而情况更危重,需要及时处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3.在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过程中有以下一些特点:(1)适量不同液体治疗时效窗不同:晶体液(等渗、高渗),2小时内使用具有治疗效果;胶体液(人工胶体、血液),4小时内使用都具有治疗效果。(2)限制性复苏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开放性复苏。(3)不同液体治疗效果不同:自体血>人工胶体万汶>7.5%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4.基于本实验结果,我们提出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原则为:尽量在受伤后4小时内进行液体复苏,如果单独用晶体液复苏尽量在伤后2小时内进行液体复苏,采用限制性输注方式,补液量不高于失血量。优先选取血液及其制品,其次为人工胶体,再次为7.5%氯化钠溶液,不推荐单独使用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超过2小时后不应使用单一晶体液复苏。

陶思琪[2](2021)在《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管径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的指导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经床旁超声监测并分析创伤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时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管径变化对休克诊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院急诊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以及创伤未休克患者,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分为休克组和未休克的对照组,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一般数据。使用床旁超声仪测量并记录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及创伤未休克患者的下腔静脉管径指标,根据得到的结果计算出创伤患者的休克指数、下腔静脉管径形变指数(Shape change index,SCI)。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休克患者经治疗纠正前后的下腔静脉各管径指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下腔静脉管径指标与休克指数、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和Delong测试分析并比较对创伤患者是否发生失血性休克时,下腔静脉管径各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创伤患者100例,其中发生失血性休克的患者50例,创伤未休克的患者50例,两组创伤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休克组患者与休克组患者经治疗纠正后的下腔静脉管径的最大径(IVCmax)、最小径(IVCmin)和形变指数(SCI)无统计学差异(P>0.05)。创伤未休克患者的下腔静脉最大径(IVCmax)、下腔静脉最小径(IVCmin)均高于休克组,而休克指数、下腔静脉管径形变指数(SCI)低于休克组;发生休克组患者经治疗纠正休克前后的IVCmax、IVCmin均高于复苏前,SCI低于复苏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休克组患者在经治疗纠正休克前,下腔静脉的IVCmax、IVCmin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为正相关,SCI与CVP呈负相关;休克纠正后,IVCmax和SCI与CVP呈负相关,前者相关性较弱,IVCmin与CVP呈正相关。通过ROC曲线分析,在创伤发生失血性休克的预测能力上,下腔静脉管径形变指数SCI和IVCmin优于IVCmax;取最大Youden指数时的最优界值为:IVCmax≤2.03cm,IVCmin≤1.28cm,SCI≥1.41。结论:经床旁超声检查得到的下腔静脉最大径(IVCmax)、下腔静脉最小径(IVCmin)和下腔静脉管径形变指数(SCI)对创伤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时的诊疗过程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陈璠璠[3](2021)在《床旁超声监测IVC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诊断有效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下腔静脉直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诊断有效性分析,为床旁超声监测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8例为研究组。对照组收取健康体检的50人。通过急诊科治疗后根据其出急诊科时是否存在休克,分为稳定组(S组)和不稳定组(NS组)。分别收集记录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资料,S组与NS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休克指数(SI)、乳酸(LAC)、碱剩余(BE)、床旁超声测下腔静脉直径的最大值(IVCmax)和最小值(IVCmin)、计算呼吸变异指数(RVI)、测每搏输出量(SV)、计算心指数(CI)。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各指标的预测意义。结果S组有患者53例,NS组有患者3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R、SBP、DBP、SI、MAP、LAC、BE、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组RVI大于S组,IVCmax、IVCmin小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R、SBP、DBP、SI、MAP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LAC、RVI、CI大于S组,BE、IVCmax、IVCmin小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在治疗后可见LAC、RVI、HR、SI较治疗前减小,IVCmax、IVCmin、MAP、BE、CI、SBP、DBP较治疗前增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患者在治疗后可见HR、SBP、MAP、LAC、BE较治疗前减小,SI、DBP较治疗前增大,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IVCmax、IVCmin、CI较治疗前增大,RVI较治疗前减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示:HR、SBP、DBP、SI、MAP、LAC、BE与ΔCI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IVCmax、IVCmin与ΔCI之间呈负相关(P<0.05);RVI与ΔCI之间正相关(P<0.05)。RVI预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7,最佳临界值39.2%,敏感度为73.9%,特异度为73.3%。RVI联合LAC预测(AUC)为0.815,RVI联合BE预测(AUC)为0.807。结论RVI、IVCmax、IVCmin均可预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识别方法,但RVI优于IVCmax、IVCmin。基线水平的LAC、BE对创伤休克患者早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动态监测意义更大。基线时的PCT、HR、SBP、DBP、SI、MAP不能预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RVI联合LAC与RVI联系BE对创伤休克患者早期评估无显着性差异,但RVI联合LAC、BE较单RVI评估创伤休克早期更有意义。

陈志云[4](2021)在《急诊手术联合独参汤加味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诊手术联合独参汤加味以及优质护理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纳入共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组,依次设为对照组(40例)以及观察组(40例),分别开展急诊手术、急诊手术联合独参汤加味,期间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优质护理。评价2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平均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抢救后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展急诊手术联合独参汤加味,配合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杨婉君[5](2020)在《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猪凝血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及氨甲环酸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急进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猪凝血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及氨甲环酸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研究,为临床进一步认识和治疗高原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6月龄雄性巴马香猪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H0)和休克组(H1组:失血量为总血容量的20%,H2组:失血量为总血容量的35%,H3组:失血量为总血容量的35%+氨甲环酸静脉输注),每组6只。对照组不失血无创伤,休克组建立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H1、H2组于放血前(T0)、放血完成即刻(T1)、放血完成30min后(T2)、放血完成60min后(T3)、放血完成120min后(T4)分别抽取静脉血,H0组在相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H3组在放血完成30min后经中心静脉给予氨甲环酸15mg/Kg,输注持续时间为10min,其余处理与H2组相同,各组分别检测T0、T1、T2、T3、T4时间点的凝血七项指标(PT、APTT、TT、INR、FIB、FDP、D-Dimer)、TEG指标(R值、K值、Angle、MA值、LY30、CI、EPL)及血浆中活化蛋白C(aPC)、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硫酸软骨素(CS)、硫酸乙酰肝素(HS)、透明质酸(HA)、D2-聚体含量及血乳酸值(LA)。结果:凝血七项指标:与H0组比较,H1、H2组FIB下降,TT升高(P<0.05);与H1组比较,H2组TT、PT升高(P<0.05);与H2组比较,H3组TT下降(P<0.05)。H1组组内,与T0时间点比较,T1、T2、T3、T4时间点FIB下降(P<0.05);H2组组内,与T0时间点比较,T1、T2、T3、T4时间点TT、PT升高(P<0.05);H3组组内,与T2时间点比较,T3时间点FIB升高(P<0.05)。TEG指标:与H0组比较,H1、H2组R值下降(P<0.05),H3组K值下降(P<0.05);与H1组比较,H2组MA值下降(P<0.05),H3组R值下降(P<0.05);与H2组比较,H3组R值、K值下降,MA值增加(P<0.05)。H1组组内,与T0时间点比较,T1时间点R值下降,T3、T4时间点R值增加(P<0.05);H2组组内,与T0时间点比较,T1时间点R值下降(P<0.05);H3组组内,与T0时间点比较,T2、T3、T4时间点R值下降(P<0.05)。生化指标:与H0组比较,H1、H2组CS、HA、HS、aPC、LA值升高(P<0.05),H2组SDC-1升高(P<0.05);与H1组比较,H2组CS、HA、HS、aPC、D2-聚体升高(P<0.05);与H2组比较,H3组CS、HA、HS、aPC、SDC-1、D2-聚体、LA值下降(P<0.05)。H1组组内,与T0时间点比较,T3、T4时间点CS升高(P<0.05);H2组组内,与T0时间点比较,T2、T3、T4时间点CS升高(P<0.05),T3时间点HS升高(P<0.05);H3组组内,与T2时间点比较,T3、T4时间点D2-聚体下降(P<0.05),T3时间点LA值下降(P<0.05)。结论: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猪在失血完成即刻表现出凝血因子功能亢进,随失血时间延长,表现为凝血因子功能不足及血小板功能降低性低凝,失血量越大越早表现出纤溶亢进,氨甲环酸静脉输注可改善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猪凝血功能障碍;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导致实验猪血管内皮细胞糖萼脱落增加、aPC、D2-聚体血浆含量升高、LA值增加,氨甲环酸静脉输注可使内皮细胞糖萼脱落减少,起效时间为给药20min后。

陆文博,王晋,郑甜[6](2020)在《急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措施及其麻醉处理方案》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在急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救治措施及其麻醉处理方案,以及对患者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症创伤性休克患者63例,对患者采用救助与麻醉处理方式,对救治与麻醉效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采用救治与麻醉治疗方式之后,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数据有了明显回升,在手术进行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死亡现象,在手术进行的2~3内在重症监护室中有四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经过了半个小时的扩容之后,SBP、DBP、HR、CVP及SpO2等数据与扩容之前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合理的麻醉方式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结论把救治与麻醉措施运用于急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于手术的进行具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牟剑平[7](201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分析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将入陇西西北铝加工厂职工医院进行治疗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间为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麻醉处理,主要通过患者休克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麻醉药物,观察抢救成功率,总结麻醉处理体会。72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死亡。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麻醉处理中,应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和药物,注意麻醉深度合理,严密监测,并积极进行早期足量扩容、抗休克治疗。

彭盆[8](2018)在《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创伤休克患者70例,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同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结果:与麻醉前相比,抢救30 min后患者心率、中心静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提升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效果,需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如此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麻醉成功率。

陈智慧[9](2018)在《56例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麻醉处理措施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讨论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56例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心搏骤停现象(5.36%),通过给予心脏按压、肾上腺素治疗后,3例患者均顺利恢复心跳,抢救成功率达到了100%。结论 :针对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临床需要针对患者情况实施全面的评价,给予足量、快速的液体补充,同时进行低血容量进行纠正,临床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通过科学选择麻醉药物,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系统的处理,能够有效控制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麻醉风险,全面提升临床手术治疗的效果。

杨志海,陈斌,尤匡掌[10](2017)在《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案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观察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案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创伤休克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其中的6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建立多条静脉通道,使最低有效灌注压得到维持,选择对患者影响最小的麻醉处理方案,消除患者的不安和紧张情绪,降低患者的有害应激反应。结果 62例创伤休克患者在经过抢救、麻醉处理和手术之后,均获得成功。术后进一步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在手术3天后死亡,其余60例康复。结论对于创伤休克患者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麻醉药物和方式,为之后的手术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二、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爆炸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治疗方案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大鼠冲击伤复合30%TBV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伤情特点观察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爆炸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治疗方案探索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爆炸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2)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管径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的指导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2.2 未休克组与休克组纠正后的IVC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
    2.3 两组患者入院时IVC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
    2.4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2.5 休克组患者经治疗前后IVC各指标与CVP相关性分析
    2.6 休克组与未休克组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超声应用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床旁超声监测IVC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诊断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分组
        2.3 观察指标
        2.4 下腔静脉直径测量及心指数计算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S组与NS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数据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数据比较
    4 S组及NS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指标变化
    5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各相关参数与心指数变化值ΔCI相关性分析
    6 各个指标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ROC相关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床旁超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急诊手术联合独参汤加味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1.3.2 护理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平均清醒时间比较
    2.2 2组患者抢救后好转率、并发症率比较
3 讨论

(5)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猪凝血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及氨甲环酸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创伤失血性休克
    1.2 凝血机制
    1.3 创伤后凝血系统的变化
    1.4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
    1.5 创伤后反应凝血功能的指标
    1.6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
    1.7 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
    1.8 高原环境和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实验步骤
        2.2.3 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备
        2.2.4 监测指标采集时间段
        2.2.5 ELISA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四组实验动物基本特征的比较
    3.2 四组实验动物MAP及HR的比较
    3.3 各监测指标的比较
        3.3.1 四组实验动物凝血七项指标(PT、APTT、TT、INR、FIB、FDP、D-Dimer)的比较
        3.3.2 四组实验动物 TEG(R、K、Angle、MA、EPL、LY30、CI)指标的比较
        3.3.3 四组实验动物活化蛋白C、内皮细胞糖萼、D_2-聚体的比较
讨论
    4.1 创伤失血性休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4.2 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4.3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可能机制
        4.3.1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后内皮细胞糖萼层的改变
        4.3.2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后D_2-聚体与活化蛋白C的改变
    4.4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急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措施及其麻醉处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式:
2 结果
3 讨论

(7)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4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8)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10)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案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创伤休克患者创伤、休克原因分类结果:
    2.2创伤休克患者手术结果:
    2.3 创伤休克患者扩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3 讨论

四、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爆炸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治疗方案探索[D]. 蔡晗孜.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2]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管径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的指导意义[D]. 陶思琪.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床旁超声监测IVC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诊断有效性分析[D]. 陈璠璠.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急诊手术联合独参汤加味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 陈志云. 光明中医, 2021(02)
  • [5]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猪凝血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及氨甲环酸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D]. 杨婉君. 兰州大学, 2020(01)
  • [6]急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措施及其麻醉处理方案[J]. 陆文博,王晋,郑甜. 浙江创伤外科, 2020(01)
  • [7]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研究[J]. 牟剑平. 甘肃科技, 2018(19)
  • [8]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J]. 彭盆. 中国社区医师, 2018(12)
  • [9]56例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麻醉处理措施探讨[J]. 陈智慧. 人人健康, 2018(04)
  • [10]创伤休克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方案及效果观察[J]. 杨志海,陈斌,尤匡掌. 浙江创伤外科, 2017(05)


失血性休克论文 下腔静脉论文 休克指数论文

上一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翻译教学
下一篇:对医务室工作档案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