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青少年女排运动员的骨龄和力量训练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骨龄和少年女排运动员力量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韩旭[1](2020)在《基于LTAD模式的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河南排球历经60余年的发展,不断涌现出男女排青年才俊,在国内甚至国际赛场上都有所建树,远到袁留斌、郭亮、孙丽娟,近到焦帅、李睿、朱婷,河南排球为中国排球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河南省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排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河南省排球在国内赛场的成绩不尽如人意,由于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基数较小,可选材的范围也在缩小。LTAD模式是在欧美国家发展较好的一种体育人口培养模式,其目标不仅要培养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以增加国际赛场的竞争力,还面对缺乏锻炼的一般人群,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层面,其不仅针对“有天赋”的运动苗子,而是面向所有适龄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是一种较成熟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同时对LTAD模式进行解读,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力求通过借鉴LTAD模式为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整体较好,但训练年限普遍偏短,训练动机比较积极且多样化,但训练阶段的区分和过渡不明显,场地较为完善,有一定的训练和比赛频次以积累训练量。2、河南省青少年排球队员的培养内容以排球技战术和身体素质为主,较少涉及基本动作模式、运动营养、运动恢复等方面的内容。培养途径大多以教育、体育系统培养为主,缺少社会培养和家庭培养的介入,培养经费来源单一。3、河南省青少年排球教练员的学历基本为本专科及以上,但科研数量偏少,有专业队运动经历的居多,执教年限较长,教练员执教理念偏差较大,基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4、LTAD模式在欧美国家取得了较好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成果,与河南省现行的排球运动员培养模式在训练阶段、培养受众、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等方面都有所差异。通过研究形成以下建议:1、借鉴LTAD模式制定出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优化方案,要注重青少年不同训练阶段有限发展的内容,在起步阶段要着重对其基本运动能力进行培养。2、发展多元化的排球运动员培养途径,鼓励社会俱乐部和运动员家庭进行共同培养,利用河南女排和河南天冠男排成立不同年龄段梯队,以郑州、洛阳、周口、新乡、开封五地成立豫中、豫西、豫南、豫北、豫东排球人才基地,整合资源。3、优化教练员的执教理念,组织各级各类教练员培训,搭建教练员交流平台,教育、体育系统聘请高水平国内外教练员进行巡回执教。4、借助彩票、企业等社会力量和资金的支持,利用已培育的优秀运动员、优秀校友为队伍招商引资。

庄景真[2](2020)在《我国U18女排体能与专项技评特征及其对比赛成绩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女排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夺得了冠军,成功卫冕。近十几年来中国女排傲人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青少年女排作为中国女排的主要后备力量,是中国女排保持在世界强队的重要基石。现代竞技排球朝着全面化的方向发展,运动员良好的体能和扎实的专项技术对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第二章从总体、年龄、专位角度来分析我国U18女排运动员体能与专项技评的现状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第三章将U18女排与国少队女排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发现我国U18女排与国少队在体能、专项技评上存在的差距,为今后运动员科学选材,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第四章研究我国U18女排运动员身体素质、专项技评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两者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找出影响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旨在为青少年女排竞赛、训练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现场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参加2019年全国青少年U18女排锦标赛的17支队伍214名运动员的体能与专项技评进行研究分析,以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专项技评和比赛成绩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论如下:1.从总体角度来看,我国U18女排运动员年龄集中分布在15-17岁,各专位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运动员整体身体素质欠佳,依据《大纲》的评分标准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平均分皆未及格,且得分相差较大。运动员发球、垫球技术的规范性相对较好,传球技术规范性相对薄弱。2.从年龄角度来看,我国U18女排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测评成绩,基本上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提高的特征,个别年龄段存在波动。14-15岁之间是运动员三项基本技术发展的敏感期。3.从专位角度来看,我国U18女排不同专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选材合理科学,符合排球运动的特点和要求。身体素质成绩基本符合专位特点和要求,但还存在主攻腰腹力量偏弱,副攻快速移动能力不足,接应腰腹力量和专项一般耐力有待加强等问题。不同专位运动员的发球技评成绩不存在差异性,垫球和传球技评成绩差距明显。垫球成绩大小依次为自由人>主攻>接应>二传>副攻,基本符合专位特点和要求;传球成绩大小依次二传>自由人>接应>主攻>副攻,接应传球技评成绩距离专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4.对我国U18女排与国少队女排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U18女排运动员体能、专项技评成绩皆差于国少队。在体能上,手足间距、半“米”字移动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指间距、助跑摸高、实心球掷远和30米跑差距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在专项技评上,发球平均分低于国少队5.27分,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相关性分析:我国U18女排各队比赛名次与身体素质名次的相关系数为0.669,各队比赛名次与技评名次的相关系数为0.711,相关皆有具高度显着性(P<0.01)。我国U18女排各项身体素质平均成绩只有助跑摸高、实心球掷远成绩与比赛名次的相关具高度显着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72、-0.690。我国U18女排各队比赛名次与发球、垫球、传球平均成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546、-.557、-.527,皆成呈中度负相关,且相关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技评测试水平越高,获得的比赛名次越好。6.反映运动员弹跳爆发力的助跑摸高、腰腹力量素质的实心球掷远和垫球基本技术水平是影响参赛队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

金璐[3](2020)在《多方向移动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排球运动呈现出高强度、高对抗、技战术精细化的发展趋势,“快”成为了每个团队取胜的法宝。为适应排球场上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排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灵敏素质。多方向移动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在各种身体姿态条件下灵敏素质、速度、不断变向能力和协调能力,缩短运动员完成某个动作的时间。本文将使用多方向移动训练,探究其对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多方向移动训练的学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包头一中排球运动员进行了多方向移动训练研究。目的是为改善运动员的速度和灵敏素质,提高加速、灵活、身体稳定协调和对空间的把握能力,为包头一中排球队提供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和训练手段。实验测试内容包括:半米“字”移动、36米移动、5米三向折返跑、十字变向跑、伊利诺斯灵敏跑。将包头一中排球运动员根据前测结果,按位置平均分为对照组(14人)和实验组(14人),每天实验30分钟,进行了 20周的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受试运动员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几点结果:1.对照组前后测,半“米”字移动(P值为0.349)、十字变向跑(P值为0.724)和伊利诺斯灵敏跑(P值为0.756),36米移动(P值为0.392),5米三向折返跑(P值为0.281),P值均>0.05,无显着性差异。2.实验组前后测,半“米”字移动(P值为0.000)、十字变向跑(P值为0.002)和伊利诺斯灵敏跑(P值为0.037),P值均<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半“米”字移动测试成绩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36米移动(P值为0.535),5米三向折返跑测试(P值为0.449),P值均>0.05,无显着性差异。3.对照组与实验组后测,半“米”字移动(P值为0.018)、十字变向跑(P值为0.016)、伊利诺斯灵敏跑(P值为0.023),P值均<0.05,具有显着性差异;36米移动(P值为0.594)、5米三向折返跑(P值为0.412),P值均>0.05,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实验组经过20周的多方向移动训练,半“米”字移动、十字变向跑和伊利诺斯灵敏跑测试成绩提高较快,进步幅度明显。36米移动和5米三向折返跑测试成绩提高较慢,进步幅度缓慢。2.多方向移动训练能有效提高排球运动员移动变向能力、移动步伐灵敏性、移动反应灵敏性、身体控制能力和多方向移动之间快速转换能力;对于突然改变方向和多次变向要求较高项目的测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3.多方向移动训练对提高高中生女子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提升效果优于常规训练的效果,受试运动员练习的积极性也优于常规训练。部分测试指标有积极作用,能在短时间内使灵敏素质有明显提高。

蔡陈凯[4](2019)在《南通中学女子排球队发展历程与管理模式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南通中学在深入贯彻国家培养运动员的政策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之路。笔者对南通中学女子排球队背后的发展规律、特点,球队训练规律及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将对今天中国其他中学校园排球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篇论文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调研,得出以下结论:1、南通中学女排建队之初,符合时代背景,顺应历史潮流,市、校各领导鼎力支持;建队模式先进,符合球队的长期发展规律和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规律。2、教练员专项技能高超,从教经验丰富,专任教师认真负责,完全满足女排的日常训练需求,但教练的聘用制度不完善,教练组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女排的比赛成绩。3、选材的范围包括了整个南通市下属区、市、县;南通中学在运动员选材方面,既符合运动生理学规律、遗传学规律,又结合了教练员丰富的选材经验,选材是南通中学排球队长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证。4、南通中学拥有严谨、科学的整年的大周期训练计划,各阶段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每周、每天的训练时间安排也尽量不影响到队员的文化课学习,使队员训练、文化两不误。5、南通中学管理模式分工明确,学校各部门紧密合作为球队服务;梯队建设在建队初期,各相关单位紧密连接、各司其职,但在南通中学初、高中剥离后,各部门之间的责任、荣誉分布不明确,导致队员输送“入”口不通畅。6、南通中学女排一直有非常好的输送渠道,运动员除了进入高一级的运动队以外,其余多数运动员都进入了高等学府深造;“出”口的通畅吸引着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加入球队。7、训练场地略显拥挤,训练用球符合国际标准,训练场地与场地内设施可满足球队基本的日常训练。针对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相关领导可以给予南通中学女排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的便利;坚持现有的建队模式并不断的加以完善,2、完善教练聘用体系,将教练关心的问题都以书面的形式,落实到实处,这样有利于优秀教练的招聘,更有利于女排的长远发展。3、继续完善选材体系,参考更多的方面,对选材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使更多更优秀的运动员进入球队。4、坚持“体教结合,优势互补”道路,协调各方单位,尽快解决输送“入”口的矛盾。5、加大球队经费投入,个人认为如在经费宽裕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训练用球、建设1-2个室外的训练场地,以做辅助之用;如经费短缺,可联系相关单位,借用排球训练场地,已达到提高训练效率的目的。

刘畅[5](2019)在《包头一中女排人才培养模式实地调研报告》文中提出包头一中女排自1971年组建以来,不仅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中学生比赛,并且三次取得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排球赛冠军,连续保持25年内蒙古自治区比赛冠军,且历届毕业的360多名队员全部以优异成绩升入重点大学或出国留学。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包头一中女排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摸索。目前,它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包头一中女排人才培养进行分析,归纳出包头一中女排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包头一中女排运动员具体的培养方案及影响包头一中女排发展的微观环境背景进行分析,和对影响包头一中女排运动员的宏观背景微观背景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及包头一中女排在培养运动员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与对运动队的管理、竞赛制度运动员选材的标准和渠道等来把握包头一中女排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梳理包头一中女排运动员的成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包头一中女排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范例的关键环节,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借鉴。通过对包头一中女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包头一中女排运动队,长期保持稳定竞技水平的关键点是梯队建设的完整;二是包头一中女排在运动员选材方面,即重视经验选材又注重科学选材;三是包头一中女排不仅具有优秀的教练团队而且还具有核心人物作为整个机制的关键保证。四是包头一中女排在运动员人才培养中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五是包头一中女排在发展过程当中有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双重支持,保障运动队的发展;六是包头一中女排人才培养模式印证了“教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用事实证明学校有能力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包头一中女排的人才培养经验让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向学校过渡提供了参考价值,为其他各个运动队培养更多有文化、高水平的运动人才,提升运动员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张波[6](2017)在《我国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与专项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排球正向着快速、力量、高度、多变的方向发展,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是我国排球队伍的后备力量,是中国排球事业的未来。因此了解我国现在青少年后备人才身体形态和专项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我国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储备,同时为今后运动员选材以及教练员针对现状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不断完善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及方法,进步推动我国排球事业的不断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量与测试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12-19岁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的变化特征,专位特征以及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身体形态中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各项指标基本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13-14和15-16两个年龄段的两个指标与大纲的标准水平相差较大,17岁开始则达到大纲要求水平。2.不同位置中以副攻和自由人两个位置的运动员特殊,副攻的高度指标都明显大于其余几个攻手位置的运动员。自由人位置的运动员与攻手之间的各项指标都存在显着性差异。3.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中,移动速度成绩最快的都在17-18年龄组,弹跳素质表现为17-18岁最好,之后则逐渐进入平稳增长状态,灵敏与协调素质在15-18岁基本为上升趋势,在15-16岁年龄段出现一个滑坡现象。4.不同位置青少年运动员表现为除自由人外其余位置均无差异,移动速度素质中30米跑最快的为接应,半米字移动最快的为自由人,弹跳素质中立定跳远最远的为主攻位置,助跑摸高最高的为副攻,灵敏协调素质各位置的能力都较差。5.研究发现克托莱、身高、指间距、手足间距都与速度素质呈负相关关系,与弹跳素质呈正相关关系、与灵敏协调素质不存在关关系。

刘英爽[7](2016)在《齐齐哈尔市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女子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对我国不同地区女排后备人才的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既是我国女排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世界女排运动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女排运动整体水平的提升。长期以来,齐齐哈尔市素有“排球人才基地”之称,在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积累和凝练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为我国女排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当前世界女排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我国女排新老更替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实背景下,系统梳理我国女排后备人才的发展现状,摸索和探寻女排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与策略,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齐齐哈尔市女排后备人才在选材、训练、竞赛、学习、管理等几个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调查,总结和分析了齐齐哈尔市女排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特征:(1)齐齐哈尔市女排后备人才培养已建立了成熟的梯队层次,参加的比赛较多、水平较高。(2)齐齐哈尔市女排后备人才身高条件优越,启蒙训练时间早,运动员间磨合时间长,基本功底扎实,场上位置竞争压力大。女排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较充足,参加训积极性较高,训练态度认真,球队作风顽强。此外,高中阶段的后备人才运动等级较高,多数为一级运动员,而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后备人才运动等级较低,无等级证的运动员占据大多数。高中阶段的后备人才毕业去向较理想,多数考入全国各级各类大学,成为女排高水平运动员。(3)因为从小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女排运动员学习成绩不理想。且多数女排运动员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原因是女排运动员和大多数家长比较重视参训和竞赛情况,对学习监督力度不够,家长也没有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好办法。(4)教练员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女排运动员采取不同的执教方式,近几年,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呈现以培养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高等院校学生的趋势。齐齐哈尔市女排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包括:(1)教练员在赛前准备会上临场布局及赛前观察分析对后备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教练员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女排运动员不断提高技战术,形成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的良性循环机制。这些都是有利于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2)虽然部分球队训练场地较充足,但是,大部分球队训练辅助器材和训练经费较紧缺,队伍医疗投入方面较少,伤病预防控制能力弱,影响后备人才持续发展。(3)齐齐哈尔市女排运动员的家长较支持孩子参加业余训练,训练动机是希望作为体育特长生考上大学。文章从加强球队管理、加强学生文化课学习与管理、加强训练及医疗保障、加强教练员培训等方面提出齐齐哈尔市女排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并建议学校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扩大宣传力度。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扩大招生宣传,保障后备人才的数量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和教练员要根据学生运动员的能力和特长,鼓励优秀学生运动员进入职业体育俱乐部或专业队发展。

布真真[8](2015)在《山东省青少年优秀排球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第二十三届运动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是强国之本,从我国排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培养雄厚的排球后备力量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意义重大。新周期“人才基地”的要求:在紧跟世界排球的发展进程和趋势的格局下,扩大我国青少年排球人数规模以及提高排球运动水平,尽可能多出人才这两大任务是当前我国排球界正面对的重大课题。中国排球在世界的舞台上也有过辉煌的战绩,现如今中国排球的现状令世人堪忧,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不足是有很大联系的。山东省排球运动水平停滞不前,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青少年排球队伍的建设。四年一度的省运会排球比赛可以反映山东省青少年排球运动水平,基于这一赛事来研究山东省排球队伍的现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第二十三届运动会排球比赛决赛阶段为研究对象,从教练员、运动员、经费场地、管理等方面来研究山东省青少年排球队伍建设的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山东省青少年排球队伍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对青少年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山东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开展的情况、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情况,教练员的基本情况、队伍训练和竞赛情况以及排球队管理体制状况,寻找山东省在建设青少年排球队伍过程中的缺陷,为山东省青少年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借鉴,更加期望可以给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青少年运动员的生源不均衡,各个市的招生质量大不相同,交流队员较多,各个地市排球运动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2山东省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经费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政府和学校的专项拨款满足不了运动队的需求;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少,教练员过于注重比赛成绩,训练竞赛体制不够完善。3体育场馆设施不充裕、陈旧,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当下科学化的训练要求,直接影响排球运动队的训练以及成绩的提高。4教练员的年龄较为年轻化,执教年限短,每年参加培训、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很少,难以满足当今时代对教练员的要求。5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训练之间存在矛盾,难以使两者平衡。

李恩荆[9](2014)在《影响儿童少年运动能力的形态与机能发展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少年的运动能力发展规律的判读,更多的是在实践中通过直接测试某项素质而得到,但这样的做法恰恰忽略了运动能力仅仅作为人体机能的外显表现,其运动能力特征的最终表达受制于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直接作用与影响。为揭示儿童少年运动能力随生长发育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探究运动能力随身体形态、心血管机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而变化的本质规律,在专家问卷的基础上,筛选出对运动能力有较大影响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选取四川广安地区6-16岁儿童少年共计863名,对其进行了身体形态、体成分、心脏功能、内分泌,脑电等数据采集以及运动能力的测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骨龄判读,选择了发育类型正常的603名学生,其中男295名,女308名作为最终研究对象。同时对所有测试对象进行了学习状态、体育锻炼和营养方面的问卷调查。主要结论:1.确定了广安地区6-16岁儿童少年影响运动能力相关指标的快速增长期。具体为:去脂体重/体重指标的快速增长期,男生在6-8岁和10-14岁,女生在7-8岁、10-11岁和13-15岁:每搏输出量快速增长期,男生在9-14岁,女生在11-13岁;睾酮指标的快速增长期,男生在11-15岁,女生在10-12岁;生长激素的快速增长期,男生在10-12岁,女生在14-15岁;神经系统发育第二次快速增长期男生在10-11岁,女生在9-11岁。2.广安地区女生青春发育开始于10岁,发育高峰期出现在11岁;男生开始于12岁,发育高峰期在13岁,符合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但身高、体重、BMI和肥胖率均低于全国水平,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营养摄入问题,影响运动能力发展。3.广安地区男女睾酮快速增长期与青春期开始时间一致,提示在此阶段通过有目的地力量练习,有利于克服青春期男女生脂肪增长过快带来的不利影响。4.广安地区男女6-7岁时生长激素出现高浓度值,提示可能生长激素在6岁之前存在高速增长期。5.神经系统发育男女均在11岁基本完成,与前人研究相比,神经系统发育成熟期提前。广安地区女生a波导联间能量百分比与男生相比,表现为快速增长更早,但变化趋势更平缓。后续研究:1.针对相应年龄段运动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运动干预,以验证结果。2.采用纵向追踪研究,更准确发现运动能力的变化规律。3.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扩大采样地区。

张晗婧[10](2014)在《我国青少年女排主要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高水平的青少年女排后备人才是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基石,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解我国青少年女排后备人才的主要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的现状,透过现状分析女排后备人才在身体形态选材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我国青少年女排后备人才的选材和培养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测量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青少年女排后备队伍运动员14、15、16、17岁4个年龄组的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分别进行3年纵向追踪,了解目前我国女排后备人才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并运用纵向对比分析,探寻身体形态和主要专项身体素质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差异性,以期分析与研究各年龄阶段我国青少年女排后备人才在身体形态选材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两方面的矛盾,为今后教练员科学系统选材和系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我国青少年女排后备人才的质量,实现我国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1)在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年龄结构分布中,14岁起始追踪组的少年女排运动员占总人数的13%;处于我国女排后备人才中坚力量的15岁和16岁两个起始追踪组的运动员,分别占总人数的24%和28%;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的17岁起始追踪组的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占总人数的35%。17岁起始追踪组的运动员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女排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为了促进排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逐步提高处于我国中坚力量的运动员所占有的比重,使其更趋合理。(2)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的平均身高正逐步向“高大化”趋势发展。研究发现14岁起始追踪组是青少年女排运动员身高的快速发展期,其提高幅度最为明显。青少年女排运动员身高在16岁起始追踪组达到最高水平后,在17岁起始追踪组时身高增长开始出现停缓趋势。(3)我国各年龄段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克托莱指数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结果表明14岁和15岁两个起始追踪组是克托莱指数发展的突增期,到16岁起始追踪组和17岁起始追踪组时,其增长开始出现停缓趋势。在与世界青少年女排运动员相比后发现,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克托莱指数无论是最小值、最大值还是均值都低于世界水平。(4)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14岁起始追踪组是手足间距发展的快速期,提高幅度最为明显,手足间距的增长一直持续到18岁,在此之后开始出现停缓的趋势。不同年龄段女排运动员的指间距指标在训练两年后得到全面的、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15岁和16岁两个起始追踪组。说明教练员在选材过程中重视运动员的手足间距与指间距。(5)处于14岁起始追踪组的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助跑摸高成绩并不理想,但在15岁起始追踪组得到快速的提升,到16岁和17岁起始追踪组时,其成绩逐渐趋稳或有所下降。与《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大纲》中的评分标准相比,仅15岁、16岁起始追踪组的助跑摸高成绩达到良好水平外,其余年龄段仅达到中等或及格水平。(6)我国各年龄段青少年女排运动员立定跳远成绩起伏波动明显。在《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大纲》评分标准中,除15岁起始追踪组立定跳远成绩达到良好水平外,其余年龄段仅处于中等或及格的水平。(7)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30米跑成绩发展不稳定,在《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大纲》评分标准中,各年龄段30米跑成绩均处于中等、及格和不及格水平之间,只有15岁起始追踪组的30米跑成绩整体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表明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速度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骨龄和少年女排运动员力量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龄和少年女排运动员力量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TAD模式的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1.4.2 国外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1.4.3 有关LTAD运动员长期培养模式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现状
        3.1.1 运动员选材现状
        3.1.2 运动员培养现状
        3.1.3 教练员现状
        3.1.4 运动队管理现状
    3.2 LTAD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型
        3.2.1 LTAD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型理论的提出
        3.2.2 LTAD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型理论的阶段划分
        3.2.3 LTAD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型在欧美运用的实例
    3.3 LTAD模式与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对比分析
        3.3.1 训练阶段对比
        3.3.2 培养受众对比
        3.3.3 培养目标对比
        3.3.4 培养内容对比
        3.3.5 培养途径对比
    3.4 LTAD模式对优化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的启示
        3.4.1 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划分训练阶段
        3.4.2 扩大排球运动受众面
        3.4.3 建立不同受众和各个训练阶段的培养目标
        3.4.4 关注排球技战术之外的培养内容
        3.4.5 开拓多元化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途径
    3.5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的优化方案
        3.5.1 借鉴LTAD模式建立河南省排球青少年运动员训练阶段
        3.5.2 多渠道增加排球运动培养受众
        3.5.3 根据培养受众和训练阶段设置培养目标
        3.5.4 全面发展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内容
        3.5.5 优化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途径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录 B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我国U18女排体能与专项技评特征及其对比赛成绩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目的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体形态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专项技评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身体素质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五、文献评述
    第四节 专项技评的概念界定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现场观察法
        四、数理统计法
        五、逻辑分析法
第二章 我国U18 女排运动员体能、专项技评特征分析
    第一节 我国U18 女排运动员体能、专项技评总体特征分析
        一、我国U18 女排运动员年龄、专位情况
        二、身体形态的总体特征分析
        三、身体素质成绩的总体特征分析
        四、专项技评成绩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二节 我国U18 女排运动员体能、专项技评年龄特征分析
        一、身体形态的年龄特征分析
        二、身体素质成绩的年龄特征分析
        三、专项技评成绩的年龄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U18 女排运动员体能、专项技评专位特征分析
        一、身体形态的专位特征分析
        二、身体素质成绩的专位特征分析
        三、专项技评成绩的专位特征分析
第三章 我国U18 女排运动员与国少队女排运动员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身体素质成绩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专项技评成绩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U18 女排运动员身体素质、专项技评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参赛队比赛成绩、身体素质、技评测试排名情况
    第二节 各项身体素质成绩与比赛名次的相关性分析
        一、我国U18 女排各项身体素质成绩与比赛名次的相关性分析
        二、“二青会”女排各项身体素质成绩与比赛名次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各项专项技评成绩与比赛名次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身体素质、专项技评成绩与比赛名次的回归分析
        一、身体素质与比赛名次的回归方程分析
        二、专项技评与比赛名次的回归方程分析
        三、身体素质对比赛名次影响的大小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六章 研究的创新、不足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创新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多方向移动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选题目的
    第三节 选题意义
    第四节 实验假设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多方向移动训练
        二、灵敏素质
    第二节 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多方向移动训练
        一、国外现状研究
        二、国内现状研究
        三、小结
    第四节 多方向移动训练方法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选取测试指标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实验法
        四、数理统计法
        五、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对照组与实验组前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对照组前后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实验组前后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一、实验组半“米”字移动前后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二、实验组36米移动前后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三、实验组5米三向折返跑前后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四、实验组十字变向跑前后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五、实验组伊利诺斯灵敏跑前后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对照组与实验组后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南通中学女子排球队发展历程与管理模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研究
        1.3.2 国内排球传统项目学校的研究
        1.3.3 中学排球队建设研究
        1.3.4 中学排球队训练研究
        1.3.5 中学排球队成功发展的案例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南通中学女排建队
        3.1.1 南通中学女排建队背景
        3.1.2 建队模式
    3.2 南通中学女排项目发展至今师资力量
        3.2.1 南通中学女排师资力量基本情况
        3.2.2 南通中学女排教练执教年限与运动员经历
    3.3 南通中学女子排球队的选材
        3.3.1 初始训练年龄
        3.3.2 运动员选材初始形态特征
        3.3.3 运动员选材来源
    3.4 南通中学女排训练计划与训练时间、内容分配情况
        3.4.1 整年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划分
        3.4.2 训练时间
        3.4.3 训练内容
    3.5 南通中学女子排球队运行模式
        3.5.1 管理模式
        3.5.2 梯队建设具体情况
        3.5.3 文化要求情况
    3.6 南通中学排球项目相关设施情况
        3.6.1 排球场地
        3.6.2 训练用球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包头一中女排人才培养模式实地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人才培养模式定义
        2.1.2 “教体结合”定义
    2.2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概述和研究动态
        2.2.1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2.2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政策性研究
        2.2.3 “教体结合”与“体教结合”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个案分析法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包头一中女排竞赛成绩
        4.1.1 学校体育竞赛成绩
        4.1.2 专业级别体育竞赛成绩
        4.1.3 梯队体育竞赛成绩
    4.2 运动员选材情况
        4.2.1 运动员选材标准
        4.2.2 运动员选材渠道
    4.3 运动员培养机制
        4.3.1 学习与训练协调机制
        4.3.2 运动队管理机制
        4.3.3 竞赛管理机制
    4.4 运动员培养环境
        4.4.1 硬环境支持
        4.4.2 软环境支持
    4.5 运动员输出人数及流向
        4.5.1 运动员输出人数情况
        4.5.2 运动员流向情况
    4.6 包头一中女排运动员培养模式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我国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与专项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形态研究
    2.2 专项身体素质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专家访谈法
        3.3.3 测量法与测试法
        3.3.4 观察法
        3.3.5 数理统计法
        3.3.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分析
        4.1.1 不同年龄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分析
        4.1.2 不同位置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分析
    4.2 我国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分析
        4.2.1 不同年龄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特征
        4.2.2 不同位置青少年专项身体素质特征分析
    4.3 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与专项身体素质相关性分析
        4.3.1 身体成分与专项身体素质的相关性分析
        4.3.2 身体高度指标与专项身体素质的相关性分析
        4.3.3 下肢指标与专项身体素质的相关性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齐齐哈尔市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
        1.4.1 排球后备人才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3 专家访谈法
    2.4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齐齐哈尔市女排后备人才现状及特征分析
        3.1.1 后备人才发展规模状况
        3.1.2 后备人才日常训练状况
        3.1.3 后备人才参加竞赛情况
        3.1.4 后备人才的学业情况
        3.1.5 后备人才培养保障状况分析
    3.2 齐齐哈尔市女排后备人才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选材及培养计划
        3.2.2 运动员因素
        3.2.3 文化课的学习对后备人才的影响因素
        3.2.4 训练因素
        3.2.5 其他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8)山东省青少年优秀排球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第二十三届运动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方面的研究
        1.2.2 关于青少年排球教练员方面的研究
        1.2.3 关于青少年排球后勤服务系统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综合分析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3.2 山东省青少年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
    3.3 各地市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基本情况
        3.3.1 运动员的生理年龄和骨龄结构
        3.3.2 运动员的身高情况分析
        3.3.3 运动员的训练年限与运动等级状况
        3.3.4 运动员交流情况
        3.3.5 运动员选材情况
        3.3.6 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情况
    3.4 排球队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3.4.1 教练员执教前的运动经历
        3.4.2 教练员的年龄和带队训练年限
        3.4.3 教练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3.4.4 教练员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岗位培训情况
    3.5 山东省青少年队伍的训练和竞赛现状
        3.5.1 排球队的训练时间安排
        3.5.2 排球队训练内容
        3.5.3 排球队参赛情况
        3.5.4 排球队的训练条件
    3.6 排球队管理体制状况分析
        3.6.1 运动员对排球队管理状况的评价分析
        3.6.2 教练员对排球队管理体制的评价分析
    3.7 制约山东省青少年排球队伍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3.7.1 领导不重视,体育人才流失严重
        3.7.2 运动员的退役得不到保障
        3.7.3 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3.7.4 教练员参加培训、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少
        3.7.5 训练和比赛的经费不足
        3.7.6 参加比赛的机会少
        3.7.7 家长的支持度不高
        3.7.8 场馆设施不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附件 1
附件 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9)影响儿童少年运动能力的形态与机能发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少年年龄阶段的划分依据
        1.1.2 现有研究特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质调研进展
    2.2 “运动能力”概念的界定及与体质、体能的关系
    2.3 儿童少年运动能力发展特征研究现状
        2.3.1 运动能力发展特征研究
        2.3.2 对运动能力敏感期判定的研究
    2.4 影响儿童少年运动能力的因素研究
        2.4.1 遗传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4.2 营养、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体育锻炼等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4.3 形态发育与运动能力关系研究
        2.4.4 心脏发育与运动能力关系研究
        2.4.5 激素发育与运动能力关系研究
        2.4.6 脑神经发育特征研究
    2.5 骨龄应用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2.1 专家问卷
        3.2.2.2 学生问卷
        3.2.3 实验测试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身体形态
        4.1.1 男生身体形态
        4.1.2 女生身体形态
        4.1.3 BMI指数特征
        4.1.4 超重率、肥胖率指标特征
        4.1.5 小结
    4.2 体成分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2.1 男生去脂体重/体重指标变化特征
        4.2.2 女生去脂体重/体重指标变化特征
        4.2.3 去脂体重/体重指标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2.4 速度素质练习对策
        4.2.5 小结
    4.3 心脏功能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3.1 男生每搏输出量特征
        4.3.2 女生每搏输出量特征
        4.3.3 每搏输出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3.4 耐力素质练习对策
        4.3.5 小结
    4.4 内分泌系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4.1 血睾酮指标
        4.4.1.1 男生血睾酮指标变化特征
        4.4.1.2 女生血睾酮指标变化特征
        4.4.1.3 血睾酮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4.1.4 小结
        4.4.2 生长激素指标
        4.4.2.1 男生生长激素变化特征
        4.4.2.2 女生生长激素变化特征
        4.4.2.3 生长激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4.2.4 力量素质练习对策
        4.4.2.5 小结
    4.5 神经系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5.1 男生脑电发育变化特征
        4.5.2 女生脑电发育变化特征
        4.5.3 神经系统发育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5.4 灵敏素质练习对策
        4.5.5 小结
    4.6 对运动素质敏感期判定标准的思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本研究创新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影响儿童少年运动能力生理生化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2 儿童少年体质健康调研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告家长知情书
    附录4 形态指标测量细则
    附录5 生理功能指标测试细则
    附录6 运动能力指标测试细则
    附录7 骨龄测试细则
    附录8 测试仪器型号规格
    附录9 缩略词语表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我国青少年女排主要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主要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基本概念
        1.4.2 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
        1.4.3 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身体素质研究
        1.4.4 小结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观察法
        2.2.3 测量法
        2.2.4 测试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年龄结构 3 年动态分析
    3.2 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主要身体形态指标纵向追踪研究
        3.2.1 身高指标 3 年追踪分析
        3.2.2 体重指标 3 年追踪分析
        3.2.3 克托莱指数 3 年追踪分析
        3.2.4 手足间距指标 3 年追踪分析
        3.2.5 指间距指标 3 年追踪分析
    3.3 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主要身体素质成绩纵向追踪研究
        3.3.1 助跑摸高成绩 3 年追踪分析
        3.3.2 立定跳远成绩 3 年追踪分析
        3.3.3 30 米跑成绩 3 年追踪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年龄结构
        4.1.2 主要身体形态指标 3 年纵向追踪研究结果
        4.1.3 主要身体素质 3 年纵向追踪研究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骨龄和少年女排运动员力量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TAD模式的河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研究[D]. 韩旭. 河南大学, 2020(02)
  • [2]我国U18女排体能与专项技评特征及其对比赛成绩影响[D]. 庄景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多方向移动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影响研究[D]. 金璐.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南通中学女子排球队发展历程与管理模式的个案研究[D]. 蔡陈凯. 扬州大学, 2019(02)
  • [5]包头一中女排人才培养模式实地调研报告[D]. 刘畅. 延边大学, 2019(01)
  • [6]我国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与专项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D]. 张波.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2)
  • [7]齐齐哈尔市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D]. 刘英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8]山东省青少年优秀排球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第二十三届运动会为例[D]. 布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5(03)
  • [9]影响儿童少年运动能力的形态与机能发展特征研究[D]. 李恩荆.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9)
  • [10]我国青少年女排主要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动态研究[D]. 张晗婧. 集美大学, 2014(01)


排球论文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论文 力量素质论文 女排决赛论文 体质论文

上一篇: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及分娩的影响刘欣论文_刘欣
下一篇:不同烟区烤烟钾含量差异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