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肖贤[1](2013)在《河北省北部山前平原区夏玉米高产高效制约因素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生产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等方面虽取得较大进步,但在实际大田生产中玉米的产量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产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夏玉米种植伴随着肥水投入高、利用率低、土壤硝态氮大量残留引发的环境风险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夏玉米均衡增产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研究以河北省北部山前平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夏玉米轮作农田为试验对象,采用跟踪农户种植现状调查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该地区农户在夏玉米种植中限制其均衡高产的关键因素,并针对限制因素,提出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通过氮肥用量试验、播期试验和栽培模式试验,研究夏玉米种植的最佳氮肥用量和种植模式,为夏玉米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农户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密度,不同年度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气象因素。玉米产量构成中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密度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协调好密度、穗粒数和粒重是夏玉米高产的关键。土壤性状方面,土壤速效钾含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拔节期后增加灌溉千粒重会增加8.1%-10.2%、穗粒数会增加39-46粒,最终增加产量。农户现有的施肥量和种植品种对产量差异影响较小。8月下旬-9中旬的阴雨天气会明显影响玉米灌浆,降低穗粒重。2.夏玉米氮肥用量试验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夏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合理施氮显着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189kg/hm2(2009年)和178kg/hm2(2010年)处理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最高(56%和62%)。过量施氮会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则随施氮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为200kg/hm2左右时最高。当施氮量超过200kg/hm2,成熟期表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氮肥表观损失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硝态氮残留和表观损失率等因素,夏玉米氮肥推荐用量应控制在200kg/hm2以内。3.夏玉米播期试验表明,播期为6月5日夏玉米产量最高,随播期推迟,夏玉米产量降低,播期每推迟1天,夏玉米产量降低112.4kg/hm2,穗粒数和千粒重和播期也呈负相关。早播使夏玉米营养生长期的延长,为后期生殖生长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播期提早可以增加玉米的穗长、行粒数、穗粒数,提高玉米的出籽率并减少夏玉米的秃尖长度,延缓玉米早衰。基于河北省有限水热资源条件,夏玉米合理的播期应在6月15日前。4.夏玉米栽培模式试验表明,同一种植密度下不同行间距种植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性不大。无论种植密度高低,均以60-120cm行间距下产量最高,其穗部性状也优于其它行间距模式。不同密度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大,并影响植株的养分吸收累积量,60-120cm行间距模式较其他行间距模式在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的养分吸收累积速率最大。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差异不大。因此应用60-120cm栽培模式,植株生物量积累更多,穗部性状更优,更容易达到高产。
岳海旺,陈淑萍,卜俊周,谢俊良,彭海成[2](2013)在《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衡单6272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以衡单6272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在冀中南地区设置了播期试验和密度试验,其中,播期设4个处理(6月12日、6月17日、6月22日和6月27日),种植密度设5个处理(55500、63 000、70 500、78 000和85 500株/hm2),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衡单6272穗部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衡单6272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秃尖长度呈逐渐增加趋势,抗性呈减弱趋势,产量呈显着降低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衡单6272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均大体呈降低趋势,秃尖长度呈增加趋势,抗性呈减弱趋势,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冀中南地区,衡单6272的适宜播期为6月12~17日,适宜种植密度为63000~70500株/hm2。
武建凯,李占林,赵铭森,王小强,黄敏佳[3](2011)在《山西中部麦茬复播玉米丰产栽培模式研究初报》文中研究表明在山西中部研究发展复播玉米生产,是增加玉米产量与收入的有效途径。适宜品种少、栽培产量低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特早熟品种‘并单4号’、‘特早1号’、‘极早单2号’和早熟品种‘郑单958’为试材,经过4个密度和3个播期的多因素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以‘并单4号’和‘特早1号’产量较高,为6308kg/hm2和6255kg/hm2,均比对照‘极早单2号’极显着增产,‘郑单958’未正常成熟。密度间以75000株/hm2产量高(6231kg/hm2),67500株/hm2减产显着,再降低密度即极显着减产。播期以6月25日产量最高(6723kg/hm2),6月30日和7月5日迟播均极显着减产。迟播使玉米生育中后期受低温及早霜影响,秃尖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下降与最终减产关系密切。此研究三因素互作效应明显:应用‘并单4号’和‘特早1号’,采用75000株/hm2密度,于6月25日播种产量分别达8003kg/hm2和7770kg/hm2。
杨利[4](2010)在《高淀粉玉米自交系淀粉合成生理基础及杂种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一个高淀粉玉米品种和一个普通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为实验材料,对籽粒淀粉(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动态积累,以及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生物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两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淀粉积累的相关性和杂种优势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淀粉(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呈“S”曲线变化。在整个籽粒灌浆过程中,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8籽粒总淀粉含量均高于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高淀粉玉米品种自交系郑29籽粒淀粉含量均高于普通玉米品种自交系郑58。两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显着小于支链淀粉含量的差异;高淀粉玉米品种自交系间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差异均大于普通玉米品种自交系。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8亲本郑29总淀粉含量高于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亲本郑58。两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籽粒总淀粉积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支链淀粉积累的不同造成的。2、两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籽粒淀粉含量的中亲优势、超高亲优势、超低亲优势均为正值,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籽粒淀粉含量均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8籽粒淀粉含量的中亲优势、超高亲优势、超低亲优势分别为11.24、9.89和12.66,与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相比,其籽粒淀粉含量表现出更高的杂种优势。3、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8及其亲本郑29在花后5~30d籽粒中含有相对较高的蔗糖含量,表明充分的蔗糖供应,能满足淀粉合成淀粉的需要。籽粒生长过程中,两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籽粒中蔗糖合成酶(降解方向)(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e)、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8及其亲本郑29籽粒SS、ADPGPPase和GBSS活性均高于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亲本郑58;两种类型玉米籽粒SS活性与淀粉积累相关性不显着,ADPGPPase、SSS和GBSS活性与高淀粉玉米籽粒及亲本总淀粉积累量呈现显着正相关,ADPGPPase、SSS和SBE活性与普通玉米籽粒及亲本总淀粉积累量呈现显着正相关。高淀粉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的淀粉积累主要是受ADPGPPase、SSS和GBSS活性的调控;普通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的淀粉积累主要是受ADPGPPase、SSS和SBE活性的调控。
马瑞霞,刘文成[5](2009)在《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郑单23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良种良法配套推广,通过播种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品种郑单23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南夏播条件下,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郑单23的产量逐渐下降,穗长、穗粗、百粒重均逐渐降低,生育进程加快,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但6月15日以前播种的差异不大。适宜生态条件为:全生育期积温2835.1~3038.2℃,至2560.4℃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温度为25.3~25.7℃,至25.1℃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光照484.2~630.4h,至420.7h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光照为4.3~5.3h;至4.1h产量严重下降。
张宁[6](2009)在《播期与收获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郑单958、农大108、DH-3719三个不同生育期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收获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灌浆速率、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及生态因子与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旨在为河北省光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夏玉米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早播对夏玉米各生育阶段持续时间及穗分化进程有显着影响。早播有利于延长生育进程及籽粒灌浆时间。播期每提前1天,灌浆时间延长0.74天。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出现规律性的缩短,且早播生育进程延缓天数小于播时提前的天数。随着播期提前,穗分化时间延长,早播处理的穗分化时间比晚播处理延长了3天,这为玉米后期的光合产物的累积和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时间保障。2.播期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着负相关。6月10日播种比6月25日播种单株干物重增加了9%21.03%。随着播期的提前,线性增长期持续天数延长,单株干物质最大增长期出现的日期推迟,线性增长期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加,最大增长速率略有所增加。所以提早播种是延长夏玉米干物质积累时间,增加干物质积累量的有效途径。3.随着播期的推迟,穗位高、穗高系数显着增加,株高略有增加,茎粗、茎粗系数显着降低。晚播处理叶面积高峰持续期短,吐丝后叶面积指数(LAI)下降迅速,早播处理的总光合势、吐丝前光合势、吐丝后光合势都明显高于晚播处理。随播期的提前,总光合势增加了10.21%16.46%。由此可见,晚播处理早衰现象严重,倒伏的几率高,光能截获能力弱,光能利用率低。4.灌浆速率受播期和收获期影响显着,随着播期的提前,灌浆速率明显增加。籽粒干物质的增长过程符合Y=K/(l+aebx)的Logistic曲线,晚播处理最大增长速率降低,线性增长期持续天数缩短,最大增长期出现的天数延迟,线性增长期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而且播期对郑单958影响明显大与其它两品种。所以,早播晚收可以通过提高籽粒灌浆的速度和延长灌浆时间从而达到产量的提高。5.夏玉米提早播种,有利于提高受精花数和有效粒数,减少籽粒败育率,增加玉米的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减少玉米的秃尖长,其中穗粒数受播期影响最为显着。播期每提前5天,郑单958产量增加1.03%8.26%,农大108产量增加2.09%8.23%,DH-3719产量增加0.06%7.47%。吐丝后40天到吐丝后55天,收获期每推迟5天,郑单958产量增加3.69%10.54%,农大108产量增加3.27%12.58%,DH-3719产量增加3.99%17.52%。所以,早播晚收可以使生育期延长,灌浆期延长,籽粒内干物质充分积累,千粒重显着增加。且晚收的增产作用明显大于早播。在河北省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合理的播期应在6月15日前,收获期应在吐丝后50天以后。6.温度是影响玉米生育期长短的主要因子,与生育期呈极显着正相关,对生育期的直接作用最大。温差大小与生育期长短呈显着负相关,日照时数与生育期呈正相关。产量受积温、日照时数、日均温影响较大,其中,积温和日均温对产量有显着影响,日均温差、总降雨量对产量的影响不显着。所以,适时早播晚收可以增加积温和日照时数,为产量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气象条件。
张新,王振华,张前进,王金召[7](2008)在《玉米新品种郑单22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播种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品种郑单22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南夏播条件下,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郑单22的产量逐渐下降,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降低,叶面积系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生育进程加快,但6月15日以前播种差异不大。
张丽[8](2008)在《玉米容重差异的形成机理及措施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04年200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玉米科技园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生理生化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2004年通过品比试验了解了不同品种玉米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合氮肥试验,以普通型玉米、硬粒型玉米和爆裂型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氮肥对玉米籽粒容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用农大108(ND108)和费玉4号(FY4)两个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2005年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了籽粒容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在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淀粉分析为重点,2006年选用高淀粉玉米费玉3号(FY3)和郑单18(ZD18),以普通型玉米ND108和郑单958(ZD958)为对照,研究了播期对玉米籽粒容重的影响。2007年为补充试验,品种与2006年相同,同一播期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在试验的过程中同时探讨了容重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籽粒发育的关系;对淀粉着重分析,探讨了容重与淀粉的积累、淀粉粒的形态、大小及排列以及胚乳细胞淀粉粒的粒度分布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了不同栽培措施(氮肥、种植密度及播期)对容重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玉米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了解不同品种籽粒容重的差异以及差异的主要来源。1.1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容重与产量及相关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玉米籽粒容重与千粒重、籽粒比重和产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籽粒漂浮率呈显着负相关。玉米上部、中部和下部的籽粒容重与收获后籽粒水分百分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随着水分含量的下降,容重呈上升趋势,水分含量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容重平均上升4.86、5.33和5.50 g/L。容重与籽粒主要营养成分含量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容重与蛋白质含量(r=0.573,P<0.05)和总淀粉含量(r=0.719,P<0.01)呈正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和赖氨酸含量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总淀粉含量对容重的决策系数最大为68.52%,故要提高容重,应该首先着眼于籽粒总淀粉含量的提高。1.2籽粒容重差异的主要来源2004年试验通过聚类分析将山东省最新审定的29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三类,高容重型(H-TW)、中容重型(M-TW)和低容重型(L-TW)。玉米容重的差异来源于基因型和试验地区,二者均达极显着水平。受基因型控制的籽粒形状是决定容重的重要因素,不同粒型之间容重差异显着,容重值排序是爆裂型>硬粒型>马齿型。2006年试验结果也表明基因型是决定籽粒容重的重要因素。同时播期、播期×品种的交互作用对籽粒容重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也达到显着水平。不同粒位之间籽粒容重的差异显着,容重值下部籽粒>上部籽粒>中部籽粒。播期×品种×粒位的相互作用对容重的极显着影响主要归咎于品种因素,因为品种的均方值要远远大于播期和粒位。2.玉米容重与籽粒发育的关系由于容重与籽粒比重间的高度正相关性,用比重在籽粒发育过程的变化趋势来间接反映籽粒灌浆过程中容重的变化是完全可行的。籽粒鲜比重授粉后随着籽粒的发育呈上升趋势,到成熟期趋势稳定,二次曲线模拟方程为y=-0.0007x2+0.0076x+0.9987 (F=77.892,P<0.01,R=0.941)。而干比重在授粉后呈双峰曲线变化。灌浆前期比重处于下降趋势,授粉后16~28d是比重增长的快速时期,灌浆后期稍有下降,到成熟期基本趋于稳定。用三次曲线对籽粒比重授粉后的变化动态进行拟合,方程为y=1.368-0.0232x+0.000696x2-0.000006x3(F=8.172,P<0.01,R=0.671)。粒重、体积和单位体积干物质积累量授粉后的变化趋势均可用Logistic方程较好的模拟,水分百分含量随着籽粒的发育迅速下降,而干鲜体积的差值即籽粒含水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在授粉后29天左右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籽粒灌浆发育过程中各项指标与比重的回归分析可知,籽粒灌浆快增持续期是比重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影响籽粒的灌浆将显着影响比重的大小。3.玉米容重与淀粉积累的关系3.1籽粒容重与淀粉粒粒度的分布选用高淀粉型玉米(FY3和ZD18)和普通型玉米(ND108和ZD958)为试材,研究了籽粒胚乳中淀粉粒粒度分布情况,淀粉粒的体积、数目和表面积的分布特性,及其与容重和淀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成熟期玉米籽粒的粒径分布范围为0.3731.5μm,但其上限值并不完全一致,为26.1531.51μm,以2μm和15μm为界限,可把淀粉粒分别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玉米淀粉粒的数目表现为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0.829μm,其中小淀粉粒组(<2μm)的淀粉粒数目占总数目的95%左右,是淀粉粒的主要组成部分。玉米淀粉粒的体积表现为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1.45μm和16.40μm左右;表面积分布表现为三峰分布,峰值分别在1.20μm,4.88μm和14.94μm。小淀粉粒组(<2μm)和中淀粉粒组(215μm)所占体积分数高淀粉玉米显着高于普通型玉米;而大淀粉粒组(>15μm)所占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高淀粉玉米相对较低。小、中型淀粉粒组的数目和表面积百分比在品种和年际之间有差异。淀粉粒粒度分布不同粒位间的比较结果表明,上部和下部籽粒大淀粉粒组的体积百分比相对较高,而中部籽粒中小淀粉粒组和中淀粉粒组的体积百分比相对较高。容重与淀粉粒的体积分布的相关分析表明,容重与0.82μm,210μm和>20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正相关,与其他粒度体积分布呈负相关,但检验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而0.82μm,210μm和1015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与籽粒淀粉含量分别呈正相关,其中前两者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而<0.8μm,1520μm,和>20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与籽粒淀粉含量分别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均不显着。由于容重与淀粉含量的高度正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间接地关注0.82μm和210μm范围内的淀粉粒度分布情况。3.2淀粉积累动态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灌浆前期,高淀粉玉米和普通型玉米总淀粉含量差异不显着;授粉后20天之后,随着籽粒的发育,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普通型>高淀粉型,但差异并不显着,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表现为高淀粉型>普通型,此趋势一直维持到灌浆末期,到成熟期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高淀粉玉米的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速率均大于普通型玉米,而直链淀粉积累速率较低。相对于体积和表面积的淀粉粒的平均径授粉后30天左右呈快速增长趋势,之后基本趋于稳定,而相对于数目而言,淀粉粒平均径授粉后呈下降趋势,到14天左右基本趋于稳定。高淀粉玉米相当于体积和表面积的平均径两年的平均值(12.41μm和6.81μm)均低于普通型玉米(12.98μm和6.40μm),而相对于数目的平均径(1.10μm)大于普通型玉米(1.08μm)。<0.8μm的淀粉粒体积授粉后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8-2μm和2-10μm组的淀粉粒一直下降趋势,而>10μm的淀粉粒组的体积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所有的变化到灌浆中后期都趋于稳定。相应各淀粉粒组的表面积和数目相对百分比与体积相对百分比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品种之间也基本相似。高淀粉玉米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PPase)活性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在灌浆前期低于普通型玉米,而到灌浆中后期开始升高且末期仍然保持较高的活性且下降速率显着低于普通型玉米。整个灌浆过程中高淀粉型玉米的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均高于普通型玉米。3.3籽粒容重与淀粉粒形态、大小及排列淀粉粒的形状多呈球状、椭圆状和多面体状。根据表面形态的不同,把淀粉粒大致分为两类:淀粉粒表面没有物质包裹的称为“裸露型”;淀粉粒表面有大量的粘性物质(基质蛋白等)包裹,表面还有一些小的“内陷”,称为“非裸露型”。电镜观察玉米籽粒胚乳横断面的淀粉粒大小,直径范围在7.98120.472μm之间,大多集中在中、大淀粉粒组,而缺少了小淀粉粒组,与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分析结果有所差异,这可能与电镜所能观察到的精确度有关。胚乳横断面靠近边缘部和中部的淀粉粒的平均直径大小排序有类似的趋势,均表现为硬粒型>普通型>高淀粉型。淀粉粒的排列方式有差异,大致可以分为疏松、较为紧密和十分紧密三种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而言,胚乳横断面淀粉粒排列的紧密程度硬粒型>高淀粉型>普通型。而对于同一品种不同粒位而言,高淀粉型玉米上部、中部和下部籽粒的胚乳横断面淀粉粒排列情况基本相似,而普通型玉米淀粉粒的排列情况为上部、下部>中部。说明淀粉粒的大小并不是影响籽粒容重的决定性因素,而淀粉粒的形态尤其是排列方式的差异才是造成容重差异的内在根本原因。4.栽培措施对玉米容重的影响4.1氮肥和种植密度对籽粒容重的影响施氮肥对玉米容重的影响不大,同一品种不同的施氮量处理之间玉米的容重差异不显着。籽粒容重与种植密度间呈一定程度负相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容重呈下降趋势,但种植密度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说明种植密度对籽粒容重的影响不显着。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ND108和FY4玉米籽粒的单株产量、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及穗粗均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籽粒体积以及水分百分含量的影响并无明显规律,而灌浆持续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缩短,且ND108受影响的程度大于FY4。籽粒比重在灌浆初期种植密度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1),而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处理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到成熟期籽粒比重D1>D2>D3,但差异不显着。种植密度对淀粉支/直比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而对总淀粉含量的影响最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淀粉支/直比和蛋白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种植密度的增加促进了球蛋白含量的提高,但总蛋白含量有所降低。4.2播期对籽粒容重的影响播期对高淀粉玉米(FY3和ZD18)容重的影响大于对普通型玉米(ND108和ZD958)籽粒容重的影响,适当晚播有利于提高玉米籽粒容重。播期直接影响玉米的穗分化和灌浆过程。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的出苗期和生育期均有所提前,但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播期对穗部性状秃顶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长和行粒数。对于粒部性状,播期对籽粒体积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粒重,而且播期对粒宽以及粒长/粒宽比值的影响也达到了显着水平。播期对灌浆速率的影响大于对灌浆持续的影响,即播期主要是通过影响玉米籽粒的灌浆速率影响灌浆过程。灌浆期气候参数和持续灌浆期、灌浆平均速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灌浆持续期与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1和-0.583(P<0.05),而与日平均气温和日较差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而灌浆平均速率与气候参数的关系正好与之相反,灌浆平均速率与气候各参数的相关系数均达显着水平(P<0.05)。其中,与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和0.625,而与日照时数和日较差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和-0.697。
刘玉兰[9](2007)在《密度及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高淀粉玉米产量及品质由于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影响,而导致品种优势得不到发挥,影响大面积推广。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选用高淀粉玉米吉单137和辽单33两个品种,采用5个种植密度和4个氮肥用量,比较研究了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取得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密度与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高淀粉玉米生育期随着密度增大延后2-3d,株高随着密度和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茎粗从拔节期开始增加速度较快,大喇叭口期追施肥后表现为肥力越大茎粗增加速度越快,当大喇叭口期以后,随着氮肥的增加茎粗增加不显着,但茎粗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小。叶面积指数在5-7万株/ hm2密度时,均表现为开花期以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受密度影响较小,随着氮肥的增加从苗期到灌浆期呈现增加趋势。穗位叶片光合速率随氮素水平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增大有降低趋势。2密度与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高淀粉玉米果穗长、果穗粗、单穗重、百粒重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单穗重随氮肥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吉单137百粒重随氮肥的增加有增加趋势,产量随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330 kg/h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辽单33的产量随氮肥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在密度处理中,以7万株/ hm 2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与其它处理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3密度与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品质指标的影响高淀粉玉米的籽粒淀粉含量均随密度及氮肥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6万株/ hm 2处理的籽粒淀粉含量最高,210 kg/hm2氮肥水平籽粒淀粉含量最高。蛋白质、脂肪含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在氮肥处理中,蛋白质、脂肪含量随氮肥水平的的增加而增加,330 kg/hm2处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最高。4高淀粉玉米生产的适宜密度和氮肥量本研究表明,高淀粉玉米吉单137和辽单33均在7万株/ hm2密度下采用330kg/hm2氮肥水平产量最高;吉单137在6万株/ hm2密度下采用150kg/hm2氮肥量淀粉含量最高,辽单33在6万株/ hm2密度下采用330kg/hm2氮肥量淀粉含量最高。
王向阳[10](2007)在《玉米新品种洛玉4号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文中研究指明洛玉4号是洛阳农科院最新培育的高产玉米杂交种,200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探讨洛玉4号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加快其示范推广步伐,我们于2006-2007年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试验研究,找出了该品种的适宜播期、适宜密度、最佳种植方式、经济施肥量及亲本自交系的繁殖和高产制种技术,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并对其成果转化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收益。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对洛玉4号的适宜播期研究结果表明:夏播玉米最适播种期确定为6月15日之前,这个时期播种比较容易取得高产,超过6月20日播种产量将受到较大影响;最晚在7月5日播种,仍能在10月上旬正常成熟,并且有相对较高的产量,该播期可做为遇到自然灾害年份最迟播期的参考依据。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宜密度为4000-5000株/667m2,4500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在设计的3000-6000株/667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变化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种植密度与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着相关关系,种植密度每增加1000株/667 m2,株高增加3.6cm,穗位增加3.3cm,穗长变短1.4cm,穗粒数减少62粒,千粒重降低21.8g。超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结果表明:洛玉4号在超高产栽培中应选用的密度为7.5-8.25万株/ hm2。2007年度高产攻关田,收获密度为7.911万株/ hm2,平均穗粒数为526.5粒,按常年350.0g千粒重,理论校正产量为13120.5kg/hm2。适宜种植方式研究结果表明:50cm等行距条播比较有利于洛玉4号玉米杂交种在高密度条件下发挥增产潜力。40cm+80cm宽窄行行距配置在4.5-7.5万株/hm2范围内与50cm等行距条播差异不显着。在密度不超过7.5万株/ hm2的范围内,为方便农业生产和农事操作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行距配置方式。67cm等行距配置在较高密度条件下比50cm等行距和40cm+80cm宽窄行减产均达显着水平,在超高产栽培中不应采用该行距配置模式。适宜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N 275.98kg、P2O5 129.81kg、K2O 108.75kg时产量最高。根据近年N、P、K及玉米的市场价格分析,每公顷施N 252.45 kg/hm2、P2O5 103.50kg/ hm2、K2O 76.98kg/ hm2时能够取得最佳效益。涉及洛玉4号繁育及制种技术,亲本繁育时,黄淮海地区夏播母本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500株/ hm2左右,父本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5000-82500株/ hm2;西北地区春播母本适宜的种植密度为97500-10500株/ hm2,父本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500-90000株/ hm2。杂交制种时,在西北地区,适宜的母父本行比为5-6:1,在黄淮地区夏播,适宜的母父本行比为5:1。播种密度根据亲本繁殖适宜的密度按行比推算。母父本可同期播种,也可50%父本与母本同期播种,另50%父本5-6d后再播。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夏玉米高产高效限制因素研究 |
| 1.2.2 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2.3 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2.4 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夏玉米高产高效制约因素分析 |
| 2.1.1 研究方法 |
| 2.1.2 高产农户与低产农户定义 |
| 2.1.3 数据分析方法 |
| 2.2 夏玉米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 |
| 2.2.1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
| 2.2.2 不同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 |
| 2.2.3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夏玉米高产高效制约因素分析 |
| 3.1.1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
| 3.1.2 气象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
| 3.1.3 品种对产量的影响 |
| 3.1.4 土壤理化性质对产量的影响 |
| 3.1.5 栽培管理技术对产量的影响 |
| 3.1.6 农户产量差异分析 |
| 3.2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
| 3.2.1 不同施氮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2.2 不同施氮量对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分配的影响 |
| 3.2.3 不同施氮量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 3.3 不同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 |
| 3.3.1 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 |
| 3.3.2 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 3.3.3 播期对夏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
| 3.3.4 播期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
| 3.3.5 播期对叶面积的影响 |
| 3.4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 |
| 3.4.1 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4.2 不同栽培模式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
| 3.4.3 不同栽培模式对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 3.4.4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前花后干物质及养分分配、转运的影响 |
| 3.5 不同技术措施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去向的影响 |
| 3.5.1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播前收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 |
| 3.5.2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夏玉米高产限制因素分析 |
| 4.2 夏玉米最佳施氮量研究 |
| 4.3 夏玉米最适播期研究 |
| 4.4 密度和行间距对夏玉米的影响研究 |
| 4.5 土壤硝态氮积累研究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播期试验 |
| 2.1.1 不同播期处理对衡单6272物候期的影响 |
| 2.1.2 不同播期处理对衡单6272穗部性状的影响 |
| 2.1.3 不同播期处理对衡单6272田间抗性的影响 |
| 2.1.4 不同播期处理对衡单6272产量的影响 |
| 2.2 密度试验 |
| 2.2.1 不同密度处理对衡单6272穗部性状的影响 |
| 2.2.2 不同密度处理对衡单6272田间抗性的影响 |
| 2.2.3 不同密度处理对衡单6272产量的影响 |
| 3 结论与讨论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播种与管理 |
| 1.4 调查与计产 |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品种间产量比较 |
| 2.2 密度对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 2.3 播期对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 2.4 品种、密度、播期三因素最优水平组合的产量效应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山西中部麦茬复播玉米丰产栽培模式 |
| 3.2 山西中部麦茬复播玉米应用与发展前景 |
| 符号说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目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
| 1.2.2 淀粉积累 |
| 1.2.3 高淀粉玉米营养特点及广泛用途 |
| 1.2.4 淀粉及其合成酶 |
| 1.2.4.1 淀粉的合成 |
| 1.2.4.2 淀粉合成关键酶 |
| 1.2.4.3 蔗糖合成酶(SS) |
| 1.2.4.4 UDPG 焦磷酸化酶(UDPGPPase) |
| 1.2.4.5 ADPG 焦磷酸化酶(ADPGPPase) |
| 1.2.4.6 淀粉合成酶 |
| 1.2.4.7 淀粉分支酶(SBE) |
| 1.2.4.8 淀粉去分支酶(DBE) |
| 1.2.5 高淀粉玉米自交系研究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田间处理 |
| 2.2.2 取样与保存 |
| 2.2.3 籽粒灌浆过程的模拟 |
| 2.2.4 测定内容和方法 |
| 2.2.4.1 淀粉含量的测定 |
| 2.2.4.2 淀粉积累量测定 |
| 2.2.4.3 直链淀粉测定 |
| 2.2.4.4 糖含量测定 |
| 2.2.4.5 酶活性测定 |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 结果分析 |
| 3.1 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产量及自交系淀粉含量 |
| 3.1.1 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
| 3.1.2 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及自交系粒重变化动态 |
| 3.1.3 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及自交系淀粉组成 |
| 3.2 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淀粉含量杂种优势 |
| 3.3 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淀粉含量变化动态 |
| 3.3.1 总淀粉含量变化 |
| 3.3.2 直链淀粉含量变化 |
| 3.3.3 支链淀粉含量变化 |
| 3.4 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淀粉积累量动态变化 |
| 3.4.1 总淀粉积累量变化 |
| 3.4.2 直链淀粉积累量变化 |
| 3.4.3 支链淀粉积累量变化 |
| 3.5 淀粉积累过程中糖含量变化 |
| 3.5.1 蔗糖含量变化 |
| 3.5.2 葡萄糖含量变化 |
| 3.5.3 果糖含量变化 |
| 3.6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动态变化 |
| 3.6.1 蔗糖合成酶(SS) |
| 3.6.2 UDPG 焦磷酸化酶(UDPGPPase) |
| 3.6.3 ADPG 焦磷酸化酶(ADPGPPase) |
| 3.6.4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 |
| 3.6.5 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 |
| 3.6.6 淀粉分支酶(SBE) |
| 3.6.7 淀粉去分支酶(DBE) |
| 3.6.8 关键酶活性与淀粉积累量的相关性分析 |
| 4 讨论 |
| 4.1 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和自交系籽粒淀粉积累 |
| 4.2 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杂种优势 |
| 4.3 酶活性对不同淀粉含量玉米品种和自交系淀粉积累的影响 |
| 4.3.1 SS 活性对淀粉积累的影响 |
| 4.3.2 UDPGPPase 活性对淀粉积累的影响 |
| 4.3.3 ADPGPPase 活性对淀粉积累的影响 |
| 4.3.4 SSS 活性对淀粉积累的影响 |
| 4.3.5 GBSS 活性对淀粉积累的影响 |
| 4.3.6 SBE 活性对淀粉积累的影响 |
| 4.3.7 DBE 活性对淀粉积累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
| 1.3 田间调查和测定项目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2.2 室内考种结果分析 |
| 2.3 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
| 2.4 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2.5 不同生态条件对干物质积累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
| 2.6 郑单23适宜的生育生态条件 |
| 3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意义 |
| 1.2 光照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 1.2.1 光照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2.2 光照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1.2.3 光照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
| 1.3 积温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 1.3.1 积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3.2 有效积温对产量的影响 |
| 1.3.3 有效积温对灌浆的影响 |
| 1.3.4 有效积温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
| 1.4 播期对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
| 1.4.1 播期对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
| 1.4.2 播期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
| 1.4.3 播期对叶面积的影响 |
| 1.4.4 播期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 1.4.5 播期对灌浆速率的影响 |
| 1.4.6 播期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1.4.7 播期对粒重的影响 |
| 1.5 收获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 1.5.1 收获期对千粒重的影响 |
| 1.5.2 收获期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
| 1.5.3 收获期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 2.2 播种和田间设计 |
| 2.3 田间取样 |
| 2.4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4.1 玉米生育进程情况调查 |
| 2.4.2 植株形态指标 |
| 2.4.3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 |
| 2.4.4 光合特性 |
| 2.4.5 籽粒灌浆动态 |
| 2.4.6 测产和考种 |
| 2.4.7 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测定 |
| 2.4.8 气象资料的采集 |
| 2.5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播种时期对玉米生育阶段持续时间的影响 |
| 3.1.1 不同播种时期条件下玉米生育进程的变化 |
| 3.1.2 播期对穗分化时期的影响 |
| 3.2 播期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2.1 播期对株高、穗位高、茎粗的影响 |
| 3.2.2 不同播期条件下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
| 3.2.3 不同播种时期对光合势的影响 |
| 3.3 不同播种时期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 3.3.1 不同播期条件下单株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变化 |
| 3.3.2 不同播期条件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 3.4 不同播种时期对籽粒灌浆动态的影响 |
| 3.4.1 不同播期条件下夏玉米日灌浆速率的动态变化 |
| 3.4.2 不同播期条件下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
| 3.5 播期与收获期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5.1 播期对花粒构成的影响 |
| 3.5.2 不同播期条件下穗部性状的变化 |
| 3.5.3 播期和收获期对乳线的影响 |
| 3.5.4 播期和收获期对千粒重的影响 |
| 3.5.5 播期和收获期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5.6 播期和收获期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
| 3.6 生态条件与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 |
| 3.6.1 有效积温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 |
| 3.6.2 光热条件与生育进程的关系 |
| 3.6.3 光热条件对产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夏玉米有限光热资源的合理利用 |
| 4.2 夏玉米早播晚收的增产作用 |
| 4.3 河北省夏玉米适宜播期和收获期的确定 |
| 4.4 适期晚收条件下夏玉米品种的选择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玉米容重的定义及意义 |
| 1.2.2 籽粒容重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
| 1.2.2.1 籽粒库容的建成与充实 |
| 1.2.2.2 淀粉分子的生物合成及相关酶 |
| 1.2.3 玉米容重与其它性状间的关系 |
| 1.2.3.1 容重的遗传特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 1.2.3.2 容重与其它物理性状间的关系 |
| 1.2.3.3 容重与籽粒内含物之间的关系 |
| 1.2.4 玉米容重与外界环境间的关系 |
| 1.2.5 研究目的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设计 |
| 2.2 项目测定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玉米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
| 3.1.1 容重与产量的关系 |
| 3.1.1.1 容重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 3.1.1.2 容重与籽粒性状 |
| 3.1.2 容重与品质的关系 |
| 3.1.2.1 容重与籽粒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
| 3.1.2.2 容重与籽粒主要营养成分间的通径分析 |
| 3.1.2.3 容重与收获后水分含量 |
| 3.1.3 容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
| 3.1.3.1 品种与地区 |
| 3.1.3.2 播期与粒位 |
| 3.2 容重与籽粒发育间的关系 |
| 3.2.1 比重增长曲线 |
| 3.2.2 比重增长与灌浆进程的关系 |
| 3.2.2.1 胚乳细胞增殖动态 |
| 3.2.2.2 籽粒灌浆特性 |
| 3.2.2.3 籽粒比重与灌浆各指标的关系 |
| 3.3 容重与淀粉积累间的关系 |
| 3.3.1 容重与淀粉粒度分布 |
| 3.3.1.1 淀粉粒度的分布特性 |
| 3.3.1.2 淀粉粒的数目分布 |
| 3.3.1.3 淀粉粒的体积分布 |
| 3.3.1.4 淀粉粒的表面积分布 |
| 3.3.1.5 淀粉粒的体积分布与容重的关系 |
| 3.3.1.6 不同粒位淀粉粒粒度分布 |
| 3.3.2 淀粉积累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 |
| 3.3.2.1 淀粉积累动态变化 |
| 3.3.2.2 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 |
| 3.3.2.3 淀粉粒度分布的时期变化 |
| 3.3.3 容重与淀粉粒形态、大小及排列 |
| 3.3.3.1 淀粉粒形态 |
| 3.3.3.2 淀粉粒大小 |
| 3.3.3.3 淀粉粒排列 |
| 3.4 措施调控对玉米容重的影响 |
| 3.4.1 玉米容重对氮肥的响应 |
| 3.4.2 玉米容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 3.4.2.1 种植密度对玉米容重的影响 |
| 3.4.2.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4.2.3 种植密度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 3.4.2.4 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 3.4.3 玉米容重对播期的响应 |
| 3.4.3.1 播期对籽粒容重的影响 |
| 3.4.3.2 播期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
| 3.4.3.3 播期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
| 3.4.3.4 播期对粒部性状的影响 |
| 3.4.3.5 播期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玉米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及差异来源 |
| 4.1.1 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
| 4.1.2 籽粒容重差异的主要来源 |
| 4.2 玉米容重与籽粒发育的关系 |
| 4.3 玉米容重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
| 4.3.1 籽粒容重与淀粉粒粒度的分布 |
| 4.3.2 淀粉积累动态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 |
| 4.3.3 籽粒容重与淀粉粒形态、大小及排列 |
| 4.4 栽培措施对玉米容重的影响 |
| 4.4.1 氮肥对籽粒容重的影响 |
| 4.4.2 种植密度对籽粒容重的影响 |
| 4.4.3 播期对籽粒容重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图版说明 |
| EXPLANATION OF PLATES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目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高淀粉玉米的研究现状 |
| 1.2.2 种植密度及氮肥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 1.3 选题依据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 |
| 2.3 调查项目及方法 |
| 2.3.1 生育时期调查 |
| 2.3.2 生长性状调查 |
| 2.3.3 产量性状调查 |
| 2.3.4 品质性状测定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密度和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生长发育性状影响 |
| 3.1.1 密度和氮肥量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
| 3.1.2 密度和氮肥量对生长性状的影响 |
| 3.2 密度和氮肥量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 3.2.1 密度和氮肥量对果穗长度的影响 |
| 3.2.2 密度和氮肥量对果穗粗的影响 |
| 3.2.3 密度和氮肥量对果穗重的影响 |
| 3.2.4 密度和氮肥量对果穗秃尖长度的影响 |
| 3.2.5 密度和氮肥量对百粒重的影响 |
| 3.2.6 密度和氮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
| 3.3 密度和氮肥量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
| 3.3.1 密度和氮肥量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
| 3.3.2 密度和氮肥量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 3.3.3 密度和氮肥量对脂肪含量的影响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4.1 讨论 |
| 4.1.1 密度对高淀粉玉米生长性状、产量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4.1.2 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生长性状、产量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4.2 结论 |
| 4.2.1 密度及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产量的影响 |
| 4.2.2 密度及氮肥量对高淀粉玉米品质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玉米的起源及栽培简史 |
| 1.2 世界玉米生产简况 |
| 1.3 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
| 1.4 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概况 |
| 1.5 玉米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 1.6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
| 1.7 玉米栽培理论及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进展 |
| 1.8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洛玉4 号的适宜播期研究 |
| 2.2 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
| 2.3 超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 |
| 2.4 适宜种植方式研究 |
| 2.5 适宜施肥量试验 |
| 2.6 洛玉4 号繁育及制种技术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洛玉4 号的适宜播期研究 |
| 3.2 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
| 3.3 超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 |
| 3.4 适宜种植方式研究 |
| 3.5 适宜施肥量试验 |
| 3.6 洛玉4 号繁育及制种技术 |
| 3.6.1 亲本繁殖研究 |
| 3.6.2 杂交制种技术研究 |
| 第四章结论与讨论 |
| 4.1 洛玉4 号的适宜播期研究 |
| 4.2 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
| 4.3 超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 |
| 4.4 适宜种植方式研究 |
| 4.5 适宜施肥量试验 |
| 4.6 洛玉4 号繁育及制种技术 |
| 4.7 关于玉米新品种成果转化的探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