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1](2013)在《文化诗学视域下的前四史文学观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文化诗学的视角,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两汉三国时期的史料为研究线索,对广义界定下的前四史中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历史文化意义上的追溯和分析。两汉三国属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中国中古时期,其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演变对整个中古及后世文学活动的影响深远。《史记》、《汉书》、《三国志》是两汉三国时人所着,其史家的文学观念和史书中历史人物的文学观念具有同时性,与其所处的时代亦有内在的同步性。而《后汉书》虽非时人修史,但作为东汉时期现存的、较为丰富可靠的历史材料,也能够提供东汉文学观念形成的历史文化场景。本文发现前四史中呈现的文学观念,是以儒学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并且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儒学对于中国早期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义理和现实上的原动力。依据《史记》和《汉书》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在实用原则影响下的西汉初年诸学混杂的文学观念,在西汉中叶收束为具有实际政治力量和广泛社会感染力的儒学文学观念。西汉中叶及其后儒学独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话语系统中,存在着曾经被我们在狭义界定的文学观念研究中所忽略的文学生长力:由儒学传习所带来的学术自由辩论之风;在儒学学术义理熏陶下西汉士人表现出依经立义、直言极谏的精神独立品格;依归于儒家宗旨的文章之艺开启西汉社会的重文之风。而《后汉书》的史料则展示了儒学学术内部生长力推动东汉文学观念由独守一经向博通众学转化的文化发展趋势,导致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汇通、儒家五经之学与黄老、刑名诸学兼通、学术与文章之义贯通,使东汉文章呈现出宗旨义理化和篇章典雅化的整体趋势。然而探究东汉博通文学观念形成的深层原因时,本文发现以儒学为中心兼通众学的文学观念进展,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是东汉士人的私门教授保障了儒学学术发展的相对自主性,以及儒学自主发展形成的士林自由舆论所带来的士人文学权的彰显。《三国志》及裴松之的补注展现了曹魏时期儒学专业学术规模内缩,而两汉儒学培养的具有独立精神的士人群体,将文学观念扩容为学术与文章并立的泛化状态。一方面五经之学成为士人的基本学养,士人持守儒家义理,据义而行,使两汉以来士人的群体性独立精神向名士高行分散,以士人的尊严,逸出了君臣等级体制的精神笼罩,产生出个体自守道义的独立精神;另一方面士人由于经学规模内缩而有余裕将兴趣扩展至老易玄谈,使士人群体性的独立精神亦向超脱尘世的理想发展,从而逸出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思想,进而产生个体超逸于俗世的独立精神。此即刘咸炘先生所言“儒者狷而醇,道者狂而肆”的自由品貌。曹魏时期广义界定下文学观念的扩容,正是士人独立精神自我选择的体现。比如曹丕、曹植及建安诸子截然不同的文学取向便彰示了曹魏时期士人将文学之业泛用到自己好尚中的倾向。所以广义界定下两汉三国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是儒学道统支持下学术相对自主、士人精神独立的结果。而且两汉三国文学观念对整个中古文学观念多元化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并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提供了基本范式。
高天[2](2010)在《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 ——以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战争是人类书写历史和创作文学的主题。不同的地理环境诞生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文明形态进行不同的战争实践,不同的战争实践引发不同的战争思考。各种主动和被动的战争思考通过形式各样的文本书写传承至今。透过战争叙事的文本表层,呈现在研究视域中的是战争形态与文化取向之间紧密深层的互动关系。东西方绵绵不断的战争史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东方和西方各自古老战争观念的展开式。虽然漫长的时间使庞大的文化载体表层显得千变万化,但文化内核逻辑始终有迹可循。本文立足于先秦中国(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和古代希腊(约公元前八世纪.前三世纪)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解析叙事文本和叙事理论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战争书写下具体战争元素的文本分析,研究国家意识形成初期中国的战争形态,探寻其中蕴含的战争观念与文化取向,对照比较同时期古希腊的战争文化现象,了解、梳理并解释中国军事文化的某些征象。学界之前的研究,多是从军事史学的角度,或是囿于单个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本文打破文学、历史与战争研究之间原有的学科界限,在文学叙事的场域中研究春秋战国和古代希腊的战争形态与文化取向,对中西军事文化异同及中国军事文化的独特点予以重新观照。战争叙事是战争思维的直接显现,也是表现战争描写和战争实践的载体。抽象形态(战争叙事)→演绎形态(战争描写)→基本形态(战争实践)→抽象形态(战争思维),导致这一形态的变化的深层力量是文化取向因素。战争叙事作为载体贯穿整个逻辑演进。文化取向因素作用于战争抽象形态,从而形成战争演绎形态;战争演绎表现目的是呈现战争基本形态。而战争基本形态中的文化取向因素,将再次提炼升华为战争抽象形态。这是一个不断互动的不断循环的结构。因此战争叙事中的“战争”是经过演绎的战争,具备历史真实和文学真实的双重真实性。本文第一章是对先秦战争叙事缘起,文化背景及特点的梳理。文章首先对这一时期战争叙事的相关制度、史观、叙事特征,战争影响下所形成的诸子军事观以及儒家思想的轨迹衍变做了基本勾勒和宏观鸟瞰;从而从这些文化根源中擘分出先秦战争叙事的深层特质和战争本体表现形态的部分内在原因。第二章对古希腊战争叙事与战争专史形成的文化背景作了探讨,并选择古希腊战争史着中最具代表性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例证文本,从实例角度对古希腊战争叙事特征进行分析引证。第三章通过对女性形象、战争话语和胜败举措等三个战争叙事细节的阐述研究,透视文字背后的形象表达与文化推理。女性形象、战争话语和胜败举措等可以看作人物形象的身份塑造、语言塑造与行为塑造。厘清上述三个塑造所呈现出的形象,能够发现隐藏其中的东西方不同文化取向。第四章主要立足于战斗、战术、战略等三类战争叙事主题,论述了先秦中国以及同时期古希腊在战争实践上的表现,并在相同客体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不同的特点,从而揭示战争形态与文化取向的互动。全文结语试图在西方战争方式的比照下,概括出中国战争方式的特点:一是道德理性的支配,二是重谋轻术的战争方式,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指导思想。基于道德理性的重谋轻术是先秦中国战争文化的重要特点。这和中国独特的军事文化现象有关: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并不盛产职业军人,而对军事与战争有着浓厚兴趣的却多是舞文弄墨的士子文人。士子文人参与军事与战争的记载不绝于史,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了中国文化构建。
刘雪平[3](2006)在《《剑虹居古文诗集》校注》文中认为秦焕(1818年-1891年),字文伯,江苏山阳人。清咸丰十年(1860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光绪年间,任职于广西,先后担任过桂林知府、广西盐法道、广西按察使。他生活在风云突变的晚清时期,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局面,他和当时许许多多经邦济世的士子一样,有着一份力挽狂澜的热情,但同时又有一种无奈和避隐的心态;有着洋务新事的刺激,但同时又固守着中国传统的封建道统。 秦焕的散文,时而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时而才雄笔异,任意挥洒,句式骈散相间,总体上骈体气息较浓。作者在其《病说》万余言中,以“病”这一现象为论说对象,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病”写得奇妙灵活,随意的文笔深刻地揭示了处于封建末世的士子们伤时忧己的精神困境和心路历程;秦焕的诗歌,时而沉雄激昂,时而飘逸疏野,其令人伤感的时代背景让他的诗歌有着和宋诗类似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既是学问之诗,又是议论之诗,同时又有点平实简易。 秦焕诗文集的校注以清光绪三十一年的修补本为底本,参校原来的刻本,并采用理校法,力图还原诗歌的真实和作者的原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绪论 |
| 一、 晚清民国以来对两汉三国文学观念研究的纷纭状态 |
| 二、 从文化诗学视域研究分析广义界定下的两汉三国文学观念 |
| 第一章 中古文学观念的序幕:《史记》中汉初诸学混杂的文学观念 |
| 第一节 战国诸子之学与汉初实用原则对《史记》文学涵义多元并存的影响 |
| 第二节 汉初黄老之术与无“文学”的状态 |
| 第三节 诸学混杂的汉初文学观念 |
| 第二章 中古文学观念的开端:《汉书》中西汉中叶及其后独尊儒术的文学观念 |
| 第一节 西汉中叶及其后独尊儒术文学观念的形成 |
| 第二节 独尊儒术的文学观念话语体系中的文学生长力 |
| 第三节 独尊儒术的文学观念与权势的虚誉之风 |
| 第三章 中古文学观念的展开:《后汉书》中东汉经学博通的文学观念 |
| 第一节 经学博通的东汉文学观念 |
| 第二节 东汉经学博通文学观念形成的深层动因 |
| 第三节 与东汉经学博通文学观念相异的鸿都门文学 |
| 第四章 中古文学观念的成形:《三国志》中曹魏学文并重的泛化文学观念 |
| 第一节 曹魏时期专业经学的规模开始内缩 |
| 第二节 文学之业的应用开始普及泛化 |
| 第五章 中古士人学术自主与前四史中文学观念的扩容 |
| 第一节 士人从群体自觉到个体自觉的文学观念体现 |
| 第二节 广义界定下前四史中文学观念以儒学为基础的扩容 |
| 第三节 广义文学界定下的历史文化语境还原 |
| 结语 |
| 一、 前四史中两汉三国文学观念的扩容对中古文学观念多元化的影响 |
| 二、 前四史中两汉三国文学观念对后世文学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当下的启迪作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释题 |
| 一、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 |
| 二、战争文化研究价值论述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 一、研究现状概述 |
| 二、关于本文材料文本的选取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 一、立足文本的文学研究 |
| 二、本文结构与各章主要内容 |
| 第一章 先秦战争叙事和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
| 第一节 商周巫史制度与《春秋》史观下的战争叙事 |
| 一、商周巫史制度所决定的观察视角和载录方式 |
| 二、道德批判:《春秋》表达文化理想的方式 |
| 第二节 《左传》战争叙事特征背后的深层暗示 |
| 一、战争叙事主语中的个体与群体 |
| 二、战争叙事中"言"与"行"的分录与联动 |
| 第三节 先秦战火下的个体情绪与文化理想 |
| 一、从春秋到战国:隐藏在文字叙事中的量化转变 |
| 二、个体体验所激发的厌战情绪与反战思想 |
| 三、重谋略重道德:中国式战争思维的萌芽 |
| 第二章 古希腊战争叙事与战争专史形成的文化背景 |
| 第一节 古希腊史诗传统对叙事风格的影响 |
| 一、文化的自由发展 |
| 二、史诗与早期历史叙事 |
| 三、史诗"英雄"所承载的历史感及其形象 |
|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觉醒 |
| 一、个体历史意识逐渐苏醒 |
| 二、希罗多德《历史》中的叙事视角 |
| 第三节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战争叙事 |
| 一、客观而精确的记录 |
| 二、战争专史的出现 |
| 第三章 战争描写:叙事细节中呈现出的形象表达与文化推理 |
| 第一节 女性形象及其背后的战争书写 |
| 一、春秋战国:被道德与政治双重"责任化"的女性 |
| 二、古希腊:在战争中被"物化"的女性 |
| 第二节 战争语境下"话语"的强化描述 |
| 一、先秦中国:作为军事力量直接应用于战争的话语 |
| 二、古希腊:战争话语在群体心理中的独特作用 |
| 第三节 战俘命运与战争目的的潜在阐述 |
| 一、先秦中国:"礼""利"观念的双重诉求 |
| 二、古希腊:战败者命运悲剧的必然逻辑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四章 战争实践:叙事主题建构下的形态征象与文化互动 |
| 第一节 "是"什么:战争初级形态(战斗)的文化内涵解析 |
| 一、先秦中国:历史意识在战斗要素上的隐约表现 |
| 二、古希腊:史诗传统在战场实践上的内在递进及转向 |
| 第二节 "变"什么:战争中级形态(战术)的文化成因探究 |
| 一、先秦: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 |
| 二、古希腊:从"单兵勇气"到"方阵荣誉" |
| 第三节 "为"什么:战争高级形态(战略)的文化逻辑分析 |
| 一、先秦中国:文化理想与利益分析同构下的战略选择 |
| 二、古希腊:历史与现实二元对立下的战略困境 |
| 第四节 小结 |
| 结语 战争思维与中国战争方式 |
| 第一节 实践与创作:先秦战争中"士"的身份解读 |
| 一、战争实践的参与主体 |
| 二、中国古典兵学的成熟 |
| 三、先秦兵书与古希腊军事着作着述目的的比较 |
| 第二节 中国战争文化与中国式战争 |
| 一、道德理性:战争的评判标准 |
| 二、重谋轻术:战争的进行方式 |
|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最高境界 |
| 四、论"勇":战争中的人物臧否 |
| 第三节 当知识分子遭遇战争 |
| 一、中国传统军事道德思维与近代"和战两难"的集体焦虑 |
| 二、"士"参与战争的流变大势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摘 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秦焕生平与作品简介 |
| (一) 秦焕的生平研究 |
| 第一时期 (1818—1860年),苦读求仕,金榜题名 |
| 第二时期 (1860-1891年),勤政为民,循吏本色 |
| (1) 百姓闹粮局 单骑诚劝民 |
| (2) 威慑法人 力援边战 |
| (3) 两遇大水 民命为重 |
| (4) 仁德服人 不辞劳苦 |
| (二) 《剑虹居古文诗集》的版本流传 |
| 二、秦焕诗文的研究 |
| (一) 秦焕诗文创作的社会背景 |
| (二) 秦焕散文的研究 |
| 1、秦焕散文最有价值的部分《病说》万余言的内容——积聚沉郁忧愤 抒尽病态万千 |
| 2、秦焕古文的艺术特色 |
| (1) 当理切事 结构严谨 |
| (2) 骈散相间 笔妙蒙庄 |
| (三) 秦焕诗歌的研究 |
| 1、秦焕诗歌的宗宋诗风 |
| (1) 学问之诗,学识博洽,尽显才情 |
| (2) 议论之诗,平板直露,意锐新警 |
| (3) 平易之诗,质直朴实,清新秀逸 |
| 结语 |
| 《剑虹居古文诗集》校注 |
| 凡例 |
| 剑虹居古文 卷上 |
| 春秋孔子之刑书论 |
| 燕太子使荆轲刺秦论 |
| 四皓安储论 |
| 汉武帝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论 |
| 武乡侯自比管乐论 |
| 汉唐宋明党人论 |
| 唐宋藩镇朋党得失论 |
| 明通公溥论 |
| 拟权书孙武篇 |
| 好刚说 |
| 论洋务一 |
| 论洋务二 |
| 论洋务三 |
| 病说 |
| 病赞 |
| 病辩 |
| 病说续编 |
| 病说再编 |
| 病跋 |
| 寄刘谷人书 |
| 答客问 |
| 剑虹居古文 卷下 |
| 《中庸衍义》序 |
| 《家语段注》序 |
| 《先正语录节要》序 |
| 《景筱晴古文》序 |
| 《樗轩集》序 |
| 李林枝《获盗记》序 |
| 《万氏族谱》序 |
| 《王氏族谱》序 |
| 《朱子良年谱》序 |
| 全小汀相国七十寿序 |
| 岑彦卿宫保六十寿序 |
| 沈仲复中丞六十寿序代 |
| 崧镇青方伯五十寿序 |
| 王鹭兮封翁六十晋二寿序 |
| 黄母李太夫人八十寿序代 |
| 《黎半樵先生奏疏文集》书后 |
| 《李升初格物解》书后 |
| 《止足斋序》书后 |
| 读《使东记》书后 |
| 读首慕五《筹边论》书后 |
| 书《萧山蔡氏两烈妇传》后 |
| 傅虎生传 |
| 简雨村 |
| 阮菊圃生诔 |
| 剑虹居诗集 卷上 |
| 杂感 |
| 泰山行 |
| 游鸡鸣寺登旷观台 |
| 游金山 |
| 春日即事 |
| 拟杜诸将次元韵 |
| 登山遗兴 |
| 易水行 |
| 过平原 |
| 过扬关 |
| 眺高邮湖 |
| 君山顶 |
| 自杭应试后渡江作 |
| 过郯城 |
| 偶感 |
| 顺河集晓行 |
| 过泰山 |
| 简故乡诸友 |
| 闻南方消息有感 |
| 重有感 |
| 寿佛寺题壁 |
| 书愤 |
| 感赋 |
| 江上口占 |
| 江上逢倪子 |
| 望山 |
| 观潮 |
| 九日登高同人小集 |
| 新秋夜坐 |
| 山西司当月夜坐口占 |
| 感事 |
| 书怀 |
| 醉后述怀 |
| 寄王南卿 |
| 又 |
| 赠刘云岩 |
| 赠刘德扬 |
| 酬鲍小山 |
| 酬鲍又山 |
| 寄万雨村 |
| 赠史汉章 |
| 赠汤仁山 |
| 赠鲍又山 |
| 寄丁子静 |
| 简王南卿 |
| 燕市喜晤张芸蹊 |
| 怀万雨村 |
| 酬王琴南 |
| 别郭相廷 |
| 景小晴江局遇难 |
| 赠陈子扬 |
| 题《协五集》 |
| 题琴南诗后 |
| 题《砚宾集》 |
| 题《雨荪词集》 |
| 题《采风集》 |
| 题范咏青《鸿雪集》 |
| 题王南卿《寄庐笔记》 |
| 题杨定夫图照 |
| 题裘梅生图照 |
| 题《归汉图》 |
| 题《渔樵耕读图》 |
| 独秀峰 |
| 虞山 |
| 隐山 |
| 桂山 |
| 题郝蕴山《听瀑图》 |
| 题罗翼廷《吟秋图》 |
| 题郝定珍《柳阴观钓图》 |
| 袁浦柳枝词 |
| 剑虹居诗集 卷下 |
| 赤地叹 |
| 飞蝗叹 |
| 乞食叹 |
| 萑苻叹 |
| 从军叹 |
| 贪吏叹 |
| 逝者叹 |
| 荡子叹 |
| 青楼叹 |
| 砚田叹 |
| 咏史 |
| 读孟子 |
| 读国策 |
| 读庄子 |
| 读离骚 |
| 尧 |
| 舜 |
| 禹 |
| 汤 |
| 文王 |
| 武王 |
| 秦始皇 |
| 汉光武 |
| 魏武帝 |
| 隋炀帝 |
| 宋太祖 |
| 周公 |
| 晋文公 |
| 楚霸王 |
| 吴越王 |
| 介子推 |
| 杨朱 |
| 墨翟 |
| 荆轲 |
| 张留侯 |
| 淮阴侯 |
| 贾生 |
| 李将军 |
| 李少卿 |
| 朱买臣 |
| 严子陵 |
| 马文渊 |
| 班定远 |
| 祢正平 |
| 诸葛孔明 |
| 陶士行 |
| 陶元亮 |
| 谢太傅 |
| 王右军 |
| 张季鹰 |
| 张公艺 |
| 郭子仪 |
| 杜少陵 |
| 韩昌黎 |
| 白香山 |
| 曹武惠 |
| 吕易直 |
| 苏东坡 |
| 陆放翁 |
| 韩蕲王 |
| 陆秀夫 |
| 吕后 |
| 武则天 |
| 缇萦 |
| 木兰 |
| 杂诗 |
| 有感 |
| 书怀 |
| 倦鹤吟 |
| 为万雨村题画 |
| 为郝子高题画 |
| 题郝蕴山《金焦放棹图》 |
| 题《云龙图》 |
| 题于舟书屋 |
| 梅花 |
| 菊影 |
| 菊梦 |
| 春草 |
| 秋草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附录四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