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龙口沿海灾区海水入侵原因及防治措施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Causes of Seawater Incursion and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asterin coastal region of Longkou(论文文献综述)

王奎峰[1](2015)在《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文中研究指明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加速和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也使得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资源环境负面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超过了极限。在这种形势下,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也是关系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大事,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和衡量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可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指标。因此,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山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中东部,是带动全省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当前,经济快速粗放增长与资源环境脆弱的矛盾日益突出,亟待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因此,本论文结合山东半岛资源环境实际现状,并参照山东半岛地区发展规划,以山东半岛五地市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作为研究对象,以山东半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作为研究内容,开展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进行了探讨。本论文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广泛收集资料、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以及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及其互动关系的系统分析,结合山东半岛的资源环境实际现状情况,从山东半岛资源环境大系统的角度出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文献资料调研与区域资源环境现状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概念和特性,结合山东半岛研究区的区域特点,从支撑山东半岛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要素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山东半岛研究范围内五地市的资源环境的实际状况,收集整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相关数据。(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区划指标体系的研究:根据山东半岛的资源环境实际现状,将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复合大系统,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出发,依据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结构,构建了以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为目标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海洋环境7个单因素承载力为一级准则层指标,耕地承载力、水资源负载指数等19个二级准则层集成性指标以及若干个基础指标为一体的综合性指标体系框架。(3)资源与环境单因素承载力评价与区划模型研究:通过分析各基础指标间的相互联系及对集成指标、准则层指标的作用,建立了基于均方差决策方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水资源负载指数和水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矿产资源矿种优势评价、潜在价值、保障程度的矿产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旅游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拓扑功能耦合的地质环境承载力模型、基于P(压力)-S(状态)-R(响应)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为一体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基于水环境质量等级的海洋环境承载力模型,通过这些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应指标体系数据的处理,对山东半岛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单因素承载力进行了评价与区划分析。(4)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模型的研究:在完成资源环境单因素承载力评价与区划专题的基础之上,提出并建立了基于K-means型聚类分析及Arc GIS空间图层叠加的综合评价区划模型,通过可视化成果技术(Map GIS、Arc GIS)手段,进行了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和区划结果展示与分析,制作了单因素承载力评价区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区划系列GIS可视化图件。(5)模型实现的技术化研究:采用“3S”技术,即Map GIS空间分析功能模块、Arc GIS空间图层叠加功能模块与RS遥感提取等功能实现了模型在网格单元的运算及图件可视化,采用Yaahp V7.5软件模块,实现了层次分析法的建模和快速分析,采用SPSS软件模块,实现了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聚类分析的快速分析与实现,等等,这些技术化手段的研究应用形成了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综合模型实现的集成技术体系。(6)应用研究:针对山东半岛资源环境单因素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评价与区划分析结果,结合山东半岛相关发展规划,将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总结提出了适合山东半岛区域特点的资源环境开发保护与发展规划建议与对策。

刘森[2](2014)在《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演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咸水入侵是频发于海岸带地区,是在天然和人工双重作用下的缓变型地质灾害,会对当地工农业与居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自晚更新世以来,随着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多次升降,渤海发生了沧州海侵、献县海侵和黄骅海侵以及它们之间的海退事件,莱州湾南岸滨海河流沉积和海相沉积平原区便相应地沉积了海、陆相间的地层。本次研究主要以莱州湾南岸为例,通过资料整编与分析、实地踏勘、样品分析、监测数据分析、建立地下水模型等方法探讨咸水入侵现象的演化特征,包括历史演化特征与发展特征。晚更新世以来在莱州湾南岸形成的地下卤水分布范围大,储量多,但地下卤水成因复杂,其也为咸水入侵提供物源基础。分析认为,地下卤水成矿条件受多种因素控制,莱州湾南岸的多源河流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为地下卤水资源的生成创造了良好的补给、运移、过滤、储存、封盖条件。在海退初期,泻湖水体由风暴潮作用下越过沙坝不断注入正常海水和位于其下部河流沉积物地下淡水共同组成,泻湖中产生的高矿化度盐水在回流渗滤作用下进入潮坪和三角洲前缘地带,泻湖水体将长时间保持较高浓度稳定状态,在返流过程中卤水盐度会发生水平带状分异;在海退成陆时期,长期蒸发作用和季节性河流物质运输形成卤水存储,陆相沉积物掩埋了前期卤水层即成为地下卤水层;如此大规模的三次海陆变迁,形成三个卤水层相间的分布特征。以泻湖—沙坝为卤水生成反应器,被溶解的组分在蒸发泵作用下产生分馏,在沉积物内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产生矿物蚀变,在回流渗滤作用下沿潮坪和三角洲前缘生成地下卤水。在综合分析地下卤水分布范围、顶底板埋深、含水层厚度、卤水浓度及卤水化学类型基础上,通过沉积背景和地下卤水分布对比研究,重新厘定自晚更新世以来莱州湾南岸地下卤水层与三次海侵之间关系,分析地下卤水分布特征及开采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地下卤水成因奠定沉积学基础,为合理有效利用海岸带地下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卤水的形成也为咸水入侵提供咸水物源基础。通过对莱州湾南岸的咸水入侵发展分析,影响咸水入侵的因素主要为地下水开采与研究区内的河流特征。其中咸淡水界面在监测时间范围运动分为三个阶段,整体上咸淡水界面向北移动1136.43m,平均年移动速度为1.2km/a,咸水入侵范围呈现减小的趋势,主要由于当地降雨与地下水开采共同作用导致。晚更新世地下水与降水补给、河流补给几乎没有关系,与地下水开采相关性较大,其咸水入侵与该地层卤水分布、咸水分布特征相关;全新世地下水在丰水期与降水、地下水开采相关,在平水期、枯水期与地下水开采相关,其补给源为周边地下水,咸水入侵现象与其周边地下水类型相关。潮汐作用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滨海晚更新世地下水水位与矿化度动态变化呈现与潮汐波动相似的不规则正弦式曲线,全新世地下水波动规律并不明显,在距离海岸线150m处的晚更新世地下水水位与矿化度峰值较潮汐水位峰值滞后10min左右。通过地下水模型模拟,在不同开采强度的情况下,卤水区只受本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影响,开采强度越大,地下水矿化度降低的趋势越为明显,并不受其他区域地下水开采影响;在非卤水区开采,卤水区对其影响较小,矿化度较高区域受矿化度较低区域影响明显。咸淡水界面的运动受卤水开采影响较小,主要受地下水矿化度为150g/L区域地下水开采影响明显。

江月[3](2014)在《胶东半岛海水入侵风险评价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胶东半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海水入侵风险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灾害最为严重。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海水入侵分析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来精确地模拟入侵过程。海水淹没出现后必然会造成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非工程手段进行减灾备受重视,因此进行海水入侵风险评价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从建立三维可视化海水入侵分析、评价功能结构与模型进行研究设计,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数据库构建技术进行整合运用,开发了实现海水入侵分析与灾情风险评价信息为一体的信息化系统,从而为胶东半岛地区防洪减灾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风险评价信息,为当地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支持。研究就海水淹没理论,分有源淹没与无源淹没两种算法进行海水入侵模拟。在WebGIS的基础上,采用Skyline开发平台构建三维地形模型、ArcGISAPI forJavascript和ArcGIS Server Rest实现地图的可视化,构建基于WebGIS的海水入侵三维可视化的风险评价系统,既实现了海水淹没的模拟,又达到了三维可视化的效果。本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证明了WebGIS技术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海水入侵过程、入侵的网络三维可视化和相关的淹没分析、风险评价。研究成果对胶东半岛地区蓝色经济发展防滑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陈崇贤[4](2014)在《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灾害加剧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政府、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位于三角洲的河口城市同样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河口城市位于特殊的河、海、陆三者交界面对于海岸灾害变化敏感脆弱。另一方面,河口城市高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更容易受到海岸灾害破坏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增强河口城市环境对海岸灾害的适应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破坏是当前河口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并对河口城市、海岸灾害及适应性等核心名词概念做了辨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的概念。同时,基于河口城市综合环境特征的研究,明确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河口城市的受灾风险和影响因素。其次,论文结合风景园林设计学视角,剖析了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发展过程中与本文灾害适应性理论密切相关的城市绿地防灾设计理念、生态主义设计理念以及引导当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景观都市主义理念。在此背景下,本文构建了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的评价模型。通过选取全球范围内十个河口城市的适应性相关策略和措施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层级,开展评价问卷调查。并根据评价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研究了风景园林设计与现有适应性策略和措施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再次,论文以评价的结果为基础结合风景园林设计理论提出了四个不同层面的适应性设计具体实施策略,即基于土地利用模式的适应性设计、基于防御工程基础设施的适应性设计、基于自然动态过程的适应性设计、基于景观技术革新的适应性设计,四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结合当前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详细分析讨论了具体的适应性设计方式。最后,本文分析了影响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实施的相关因素,分别从设计的政策法规制定、设计的目标动态机制、设计的公众参与机制三个方面详细讨论了如何推动和促进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的开展。

张震宇[5](2014)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研究 ——以大连长兴岛经济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地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地质灾害逐年增多,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在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是势在必行的。对促进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国内数据库检索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并加以分析,得出该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根据理论基础,对长兴岛经济区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加以表述,对现有的长兴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进行描述,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体系要求为参照,对完善长兴岛经济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提出针对性的对策。通过研究分析,本文指出长兴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尚未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有待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保障、应急救援体系需要完善等。最后从总体部署、防治方案、工作内容和方法、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运行与管理、保障措施、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完善长兴岛经济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对策。通过实现长兴岛经济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完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好的为大连长兴岛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统一。

冯有良[6](2013)在《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测度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始终离不开自然资源。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正逐渐加深。从古到今,自然资源开发经历了从单一地上到地上地下兼顾,从单一陆地到陆地海洋兼顾的进程。广袤无垠的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洋油气、海洋矿产等自然资源。20世纪80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率先制定了海洋开发战略,随后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也先后制定了海洋开发战略。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制定《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提出把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作为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指导思想。海洋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资源开发不同于陆地资源开发,除了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海洋灾害是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不可忽略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灾害是制约近海海洋资源开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鉴于此,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系统工程论、灾害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协同学、海洋资源开发理论、海洋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在明确研究背景与目的,熟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准确界定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灾害管理的研究边界,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述评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海洋灾害的测度方法。界定海洋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对海洋资源的构成,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的分布进行阐述;分析研究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灾害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对比测度海洋灾害的理论与方法。(2)针对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不同类型海洋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方位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着重分析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致灾机理,介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现状,对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致灾机理进行剖析;理论联系实际,从海洋灾害影响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导致灾害发生两个层面进行分析。(3)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测度体系构建作为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在定性剖析近海致灾因子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考虑致灾因子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特点,构建致灾因子的定量测度模型。然后在定性剖析近海主要海洋灾害致灾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考虑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海域利用类型、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15个指标,构建海洋灾害定性测度体系。统计分析收集到的我国近海海域海况数据资料和相关文献,根据要测度的各个致灾因子形成不同的样本,根据海洋灾害对海洋资源开发的影响程度设定阈值,运用建立的定量测度模型对我国近海的主要致灾因子按照不同重现期从不同的空间、方位进行测度,最终得到致灾因子的定量测度结果。运用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定性测度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经过专家打分确定各个指标的数值,把计算出的定量测度结果带入定性测度指标体系,最终得到定性测度结果。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定量测度结果反映的是海洋灾害的破坏强度;把定量结果带入定性测度指标体系,经过专家打分确定的是海洋灾害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致灾概率。经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后基本得出特定海域海洋灾害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情况。(4)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国际经验总结。借鉴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灾害管理、海洋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着重参考以上各国在海洋灾害御灾管理组织、御灾管理运行机制、御灾管理法律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总结发达国家在海洋灾害管理和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共同特点。(5)保障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御灾管理实现路径。在以上各个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海洋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确定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提出优化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机制的建议,从海洋灾害日常管理、海洋灾害监测预报、海洋灾害事中控制和海洋灾害后恢复重建四个方面确定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的实现路径。御灾管理涵盖主要海洋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监测与预警工作、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实现路径综合考虑灾害应急机制、灾害预防机制、灾害预警机制、御灾反应机制和灾害控制机制,从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人员和全社会的角度寻求保障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可行路径。

杜康康,孔彦,李相然[7](2010)在《胶东半岛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胶东半岛地处东北亚,是带动山东半岛乃至全省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在地质环境脆弱地区诱发的地质灾害逐渐加剧。本文分析了胶东半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其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对胶东半岛地震灾害、地面变形灾害、斜坡环境变异灾害、流体灾害等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孙云潭[8](2010)在《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总结我国海洋灾害发生特点与规律,分析海洋灾害的作用机理与灾害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应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归纳了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与存在不足。总结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历史经验,借鉴国际上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模式,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及预案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思路、对策与措施,提出了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性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想。并以青岛市为例,对有关原则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索。我国是海洋灾害频发的国家,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海洋灾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大。我国常见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赤潮灾害、海冰灾害、绿潮灾害等。其中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是风暴潮灾害,伤亡(失踪)人数最多的是海浪灾害。本文介绍我国海洋灾害的概况,描述了我国常见海洋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概括了海洋灾害的主要特征、发生过程和分级标准,总结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发生规律。对海洋灾害的成灾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海洋灾害成灾链理论。本文回顾了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的有关基础理论,包括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理论、应急管理有关理论、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等。结合海洋灾害的特点,应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有关理论,研究了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海洋灾害应急体系进行介绍,总结国际上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分析国际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系统回顾了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灾害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体系四个方面,结合有关实例,对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分析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本文从海洋灾害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和提升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想。包括组建综合性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国家海洋灾害应急委员会,建立由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专项应急指挥部和现场应急指挥部组成的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体系,组织专业人员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指挥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在灾前预防、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持续管控、灾后恢复等各个环节,完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特别是提高在综合保障机制、灾害应急教育与演练、灾害信息共享、快速反应机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灾害评估与问责等方面的能力;构建覆盖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各方面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本文还应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以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符合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规律和当地实际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

张春山,吴树仁,马寅生,谭成轩,张永双[9](2006)在《拟建胶莱运河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探讨》文中指出本文概述了拟建胶莱运河工程附近主要发育的海水入侵、风暴潮、水灾和旱灾、地震砂土液化、水资源缺乏、地表水污染等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探讨了拟建工程可能引发或加剧风暴潮、海水入侵、地下水环境变化、土地盐渍化和岸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或环境问题。对工程建设前的预研究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措施。

张春山,吴树仁,马寅生,谭成轩,张永双[10](2006)在《拟建胶莱运河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拟建胶莱运河工程附近主要发育的海水入侵、风暴潮、水灾和旱灾、地震砂土液化、水资源缺乏、地表水污染等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探讨了拟建工程可能引发或加剧风暴潮、海水入侵、地下水环境变化、土地盐渍化和岸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或环境问题。对工程建设前的预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议,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措施。

二、Causes of Seawater Incursion and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asterin coastal region of Longkou(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uses of Seawater Incursion and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asterin coastal region of Longkou(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地质环境特征
    2.1 区域经济地理概况
    2.2 基础地质背景
    2.3 地质环境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资源环境现状
    3.1 资源现状分析
    3.2 环境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单要素承载力专题评价
    4.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4.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4 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
    4.5 旅游资源承载力评价
    4.6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4.7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4.8 海洋环境承载力评价
    4.9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
    5.1 评价方法
    5.2 评价过程与步骤
    5.3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建议及对策
    6.1 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建议
    6.2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6.3 城市功能探索与有关建议
    6.4 发展规划补充意见
    6.5 对策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咸水入侵概述
    1.2 咸水入侵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3.1 卤水成因
        1.3.2 咸淡水界面
        1.3.3 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
        1.3.4 潮汐对地下水影响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创新点及课题来源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1.4.5 课题来源
2、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气象水文
    2.3 河流
    2.4 海潮
    2.5 地下水条件
    2.6 地层结构
3、地下卤水成因及分布特征
    3.1 地下卤水形成
        3.1.1 卤水成矿地质条件
        3.1.2 地下卤水成因
    3.2 地下卤水分布
        3.2.1 晚更新世早期地下卤水
        3.2.2 晚更新世晚期地下卤水
        3.2.3 全新世地下水卤水
    3.3 地下卤水分布特征
    3.4 地下卤水开采现状与问题
4、咸水入侵演化发展
    4.1 研究区咸水入侵发展历程
    4.2 咸水入侵影响因素
        4.2.1 地下水开采
        4.2.2 气候与河流特征
    4.3 监测井布置与监测仪器
        4.3.1 监测井布置
        4.3.2 监测仪器
    4.4 咸水入侵界面运动
        4.4.1 咸淡水界面运移机制
        4.4.2 咸淡水界面发展历程
        4.4.3 咸淡水界面运动
    4.5 晚更新世地下水动态
        4.5.1 地下水监测井布置资料
        4.5.2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4.5.3 地下水矿化度变化
    4.6 全新世地下水动态
        4.6.1 地下水监测井布置资料
        4.6.2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4.6.3 地下水矿化度动态变化
    4.7 潮汐作用对地下水影响
        4.7.1 地下水监测井布置资料
        4.7.2 潮汐波动对地下水位影响
        4.7.3 潮汐波动对地下矿化度影响
    4.8 咸水入侵预测
        4.8.1 地下水模型建立
        4.8.2 咸水入侵预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3)胶东半岛海水入侵风险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2 胶东半岛海水入侵风险评价因子分析
    2.1 胶东半岛海水入侵风险影响
    2.2 胶东半岛海水入侵风险成因
    2.3 胶东半岛海水入侵防护现状
    2.4 胶东半岛海水入侵灾情评估
    2.5 本章小结
3 WebGIS 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3.1 WebGIS 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3.2 ArcGIS Server 关键技术
    3.3 基于 Skyline 的三维可视化
    3.4 本章小结
4 海水入侵场景的三维构建技术
    4.1 三维地形生成
    4.2 三维场景显示
    4.3 海水入侵三维可视化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WebGIS 海水入侵风险评价系统实现
    5.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5.2 系统采用关键技术
    5.3 系统数据库构建
    5.4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历史背景——城市适应自然灾害过程
        1.1.2. 时代背景——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
        1.1.3. 环境背景——河口城市的发展与挑战
        1.1.4. 学科背景——完善风景园林设计体系
    1.2. 论文研究对象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内相关理论与研究
        1.3.2. 国外相关理论与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论文的结构框架
    1.5. 本文概念解析与界定
        1.5.1. 河口城市
        1.5.2. 海岸灾害
        1.5.3. 适应性
2. 河口城市的环境概况及其受灾风险
    2.1. 河口城市的环境特征
        2.1.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2.1.2. 空间形态结构的脆弱性
        2.1.3. 社会经济的高度复合性
    2.2. 气候变化与河口城市面临的风险
        2.2.1. 河口城市面临的主要海岸自然灾害
        2.2.2. 海岸灾害对河口城市的影响和破坏
    2.3. 从风景园林设计角度对河口城市灾害适应性的认识
        2.3.1. 水陆环境敏感复杂
        2.3.2. 人地关系矛盾危机
        2.3.3. 防灾设施相对薄弱
    2.4. 本章小结
3. 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理念
    3.1. 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中的城市绿地防灾理念
        3.1.1. 城市绿地与防灾避险思想
        3.1.2. 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
    3.2. 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中的生态主义设计理念
        3.2.1. 从环境危机到生态主义的觉醒
        3.2.2. 生态主义设计的风景园林实践
    3.3. 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中的景观都市主义理念
        3.3.1. 景观都市主义作为当代城市的“生存策略”
        3.3.2. 景观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
    3.4. 本章小结
4. 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的评价模型
    4.1. 评价意义和目的
    4.2. 评价的方法研究
        4.2.1. 评价方法的类型
        4.2.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3. 评价原则与标准
        4.3.1. 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4.3.2. 评价参考的相关标准
    4.4. 评价的模型构建
        4.4.1. 评价模型建立过程分析
        4.4.2.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汇总
        4.4.3. 评价模型层级结构建立
    4.5. 评价分析与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的实施策略
    5.1. 基于土地利用模式的风景园林适应性设计
        5.1.1. “后退”模式下的适应性景观
        5.1.2. “防护”模式下的适应性景观
        5.1.3. “顺应”模式下的适应性景观
        5.1.4. 三种模式下的适应性景观研究
    5.2. 基于防御基础设施的风景园林适应性设计
        5.2.1. 以硬性基础设施为主导的适应性设计
        5.2.2. 以软性基础设施为主导的适应性设计
    5.3. 基于自然动态过程的风景园林适应性设计
        5.3.1. 潮汐适应性景观
        5.3.2. 雨洪适应性景观
        5.3.3. 盐碱地适应性景观
    5.4. 基于景观技术创新的风景园林适应性设计
        5.4.1. 灾害风险评估
        5.4.2. 环境灾害监测
        5.4.3. 景观工程技术
    5.5. 本章小结
6. 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的驱动因素
    6.1. 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的政策法规制定
        6.1.1. 自然灾害管理
        6.1.2. 海洋资源管理
    6.2. 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的目标动态机制
        6.2.1. 空间上的动态性
        6.2.2. 时间上的动态性
    6.3. 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的公众参与机制
        6.3.1. 设计过程的参与
        6.3.2. 决策过程的参与
        6.3.3. 实施过程的参与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
    7.1.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7.2. 论文研究应用前景
    7.3. 论文尚待深入之处
附录A 问卷调查表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研究 ——以大连长兴岛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大连长兴岛经济区地质灾害基本概况
    一、大连长兴岛经济区概况
    二、地质灾害情况概述
    三、以往地质灾害环境研究程度
第三章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现状
    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一、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二、建设群测群防预警体系
    三、群专结合的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系统的管理
    五、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
第五章 完善长兴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系统的对策
    一、加强总体部署能力和认清主要任务
    二、科学编制、细化防治方案
    三、完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和制度体系建设
    四、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日常运行与管理
    五、大力加强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测度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综述
        1.2.2 海洋灾害测度综述
        1.2.3 海洋灾害管理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构安排
        1.4.1 研究边界界定
        1.4.2 研究逻辑框架
2 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海洋资源
        2.1.2 海洋资源开发
        2.1.3 海洋灾害
        2.1.4 海洋灾害管理
    2.2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分布与开发情况
        2.2.1 海洋资源分类
        2.2.2 海洋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
        2.2.3 我国近海主要海洋资源分布
        2.2.4 我国近海主要海洋资源开发情况对比
    2.3 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原则
        2.3.1 科学规划开发原则
        2.3.2 可持续开发原则
        2.3.3 预防保护原则
        2.3.4 综合利用原则
        2.3.5 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原则
    2.4 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2.4.1 自然灾害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应急管理理论
        2.4.4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
        2.4.5 海洋综合管理理论
3 我国海洋灾害类型与时空分布规律
    3.1 海洋灾害概述
        3.1.1 海洋灾害
        3.1.2 我国海洋环境概况
        3.1.3 我国近海海洋灾害分布
    3.2 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灾害类型
        3.2.1 海洋气象灾害
        3.2.2 海洋生态灾害
        3.2.3 海洋地质灾害
        3.2.4 其他灾害
    3.3 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3.3.1 我国海洋灾害特征
        3.3.2 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
        3.3.3 灾害的其他规律
4 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机理分析
    4.1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4.1.1 技术影响因素
        4.1.2 管理影响因素
        4.1.3 灾害影响因素
        4.1.4 生态影响因素
        4.1.5 其他影响因素
    4.2 海洋灾害影响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表现
        4.2.1 海洋灾害影响正常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
        4.2.2 海洋灾害造成巨大损失
    4.3 海洋灾害对海洋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影响
        4.3.1 海洋灾害的不可预测性
        4.3.2 海洋灾害的地域差异性
        4.3.3 海洋资源开发的地域差异性
5 海洋灾害影响近海海洋资源开发测度体系构建
    5.1 测度对象选择
        5.1.1 测度对象的划分
        5.1.2 选择依据及原则
    5.2 测度对象数值特征分析
        5.2.1 测度对象数据来源
        5.2.2 海洋灾害影响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等级划分
        5.2.3 生成测度样本的原则
        5.2.4 生成测度样本的方法选择
    5.3 海洋灾害致灾机理分析
        5.3.1 致灾因子
        5.3.2 孕灾环境
        5.3.3 承灾体
        5.3.4 区域御灾能力
        5.3.5 定性分析体系构建
    5.4 定量测度模型构建
        5.4.1 模型的数学来源
        5.4.2 构建模型需要考虑的因素
        5.4.3 模型构建
6 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测度
    6.1 实测数据收集
        6.1.1 数据资料
        6.1.2 实测数据处理
    6.2 海上大风致灾因子测度
        6.2.1 形成测度样本
        6.2.2 海上大风致灾因子极值测度
        6.2.3 测度结果分析
    6.3 灾害性海浪致灾因子测度
        6.3.1 形成测度样本
        6.3.2 灾害性海浪致灾因子极值测度
        6.3.3 测度结果分析
    6.4 海洋灾害影响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定性分析
        6.4.1 将定量计算结果带入指标体系计算致灾因子强度
        6.4.2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6.4.3 得到定性分析结果
7 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国际经验
    7.1 美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
        7.1.1 御灾管理组织
        7.1.2 御灾管理运行模式
        7.1.3 御灾管理运行模式特点
    7.2 英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
        7.2.1 御灾管理组织
        7.2.2 御灾管理运行模式
        7.2.3 御灾管理运行模式特点
    7.3 日本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
        7.3.1 御灾管理组织
        7.3.2 御灾管理运行模式
        7.3.3 御灾管理运行模式特点
    7.4 俄罗斯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
        7.4.1 御灾管理组织
        7.4.2 御灾管理运行模式
        7.4.3 御灾管理运行模式特点
    7.5 国际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7.5.1 发达国家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运行模式共同特点
        7.5.2 发达国家管理经验给我国的启示
8 保障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御灾管理实现路径
    8.1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原则
        8.1.1 区域针对性原则
        8.1.2 规划综合性原则
        8.1.3 全面参与性原则
        8.1.4 应对时效性原则
    8.2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模式优化
        8.2.1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模式
        8.2.2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模式优化
    8.3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路径实现
        8.3.1 海洋灾害日常防御
        8.3.2 御灾管理事前预测预报
        8.3.3 御灾管理事中控制
        8.3.4 御灾管理事后处置
9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胶东半岛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胶东半岛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及与地质灾害相关性分析
    1.1 气象水文
    1.2 地形地貌特征
    1.3 地层岩石特征
    1.4 构造地质特征
2 胶东半岛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特征
    2.1 地震灾害
    2.2 地面变形灾害
        (1) 地面塌陷。
        (2) 地裂缝。
    2.3 斜坡环境变异灾害
        (1) 崩塌。
        (2) 滑坡、泥石流灾害。
    2.4 流体灾害
        (1) 海水入侵。
        (2) 风暴潮。
        (3) 海岸侵蚀。
3 胶东半岛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3.1 地质灾害防治的政策性对策
    3.2 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性对策
4 结论

(8)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1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突发公共事件
        1.1.1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1.1.2 突发公共事件的机理特征
        1.1.3 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
        1.1.4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1.1.5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
    1.2 应急管理
        1.2.1 应急管理的概念
        1.2.2 应急管理的机理分析
        1.2.3 应急管理的过程
        1.2.4 应急管理体系框架
    1.3 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
        1.3.1 危机管理、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1.3.2 危机管理
        1.3.3 风险管理
2 我国主要海洋灾害
    2.1 海洋灾害概述
        2.1.1 海洋灾害
        2.1.2 我国海洋灾害概况
        2.1.3 我国海洋灾害的分布
        2.1.4 我国海洋灾害的致灾途径
    2.2 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类型
        2.2.1 风暴潮灾害
        2.2.2 海浪灾害
        2.2.3 海冰灾害
        2.2.4 海啸灾害
        2.2.5 赤潮灾害
        2.2.6 绿潮灾害
        2.2.7 其他海洋灾害
    2.3 我国海洋灾害的特点
3 海洋灾害的机理分析
    3.1 海洋灾害的灾害特征分析
        3.1.1 海洋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征
        3.1.2 海洋灾害的作用过程
        3.1.3 海洋灾害的分级
    3.2 海洋灾害的成灾机理分析
        3.2.1 海洋灾害致灾因子与承灾体
        3.2.2 海洋灾害成灾链
        3.2.3 风暴潮灾害成灾链分析
        3.2.4 海浪灾害成灾链分析
        3.2.5 海冰灾害成灾链分析
        3.2.6 海啸灾害成灾链分析
        3.2.7 赤潮灾害成灾链分析
        3.2.8 小结
4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
    4.1 美国的海洋灾害应急体系
        4.1.1 专门的管理机构
        4.1.2 先进的预警体系
        4.1.3 高效的运转机制
        4.1.4 完善的法规体系
    4.2 日本的海洋灾害应急体系
        4.2.1 灾害管理体制
        4.2.2 防灾基础研究
        4.2.3 预警体系建设
        4.2.4 防灾抗灾投入
    4.3 国际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
    4.4 国际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4.1 完善应急体制,夯实基础保障
        4.4.2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处置能力
        4.4.3 理顺应急机制,动员社会力量
5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5.1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5.2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现状
        5.2.1 法制
        5.2.2 体制
        5.2.3 机制
        5.2.4 预案
    5.3 我国当前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5.4 典型案例分析
        5.4.1 青岛浒苔灾害
        5.4.2 福鼎8.10海难
    5.5 小结
6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6.1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组织的构建原则
    6.2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思路
        6.2.1 高效的海洋灾害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6.2.2 明确的海洋灾害管理各级权责定位
        6.2.3 有力的海洋灾害管理问责评价体系
    6.3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设计
        6.3.1 海洋灾害应急体系的组织结构
        6.3.2 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6.3.3 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7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构建
    7.1 灾前预防
        7.1.1 强化综合保障机制建设
        7.1.2 规划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7.1.3 加强宣传教育机制建设
        7.1.4 完善预案演练机制建设
    7.2 预报预警
        7.2.1 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7.2.2 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平台
    7.3 应急处置
        7.3.1 建立灾害快速应对机制
        7.3.2 迅速启动灾害应急预案
    7.4 持续管控
        7.4.1 科学实施应急管理措施
        7.4.2 优化灾害信息传播机制
    7.5 灾后恢复
        7.5.1 做好灾后安置重建工作
        7.5.2 建立应急管理评估机制
        7.5.3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8 完善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法制和预案体系
    8.1 健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8.1.1 目标
        8.1.2 原则
        8.1.3 主要思路
        8.1.4 具体内容
    8.2 完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8.2.1 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构成
        8.2.2 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9 实证研究: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9.1 青岛市概况
        9.1.1 自然地理
        9.1.2 气象水文
        9.1.3 海域生物学特征
        9.1.4 海域环境特征
    9.2 青岛市海洋灾害风险评估
        9.2.1 主要致灾因子
        9.2.2 主要承灾体
        9.2.3 主要海洋灾害风险评估
    9.3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9.3.1 构建理念
        9.3.2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组织架构
        9.3.3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9.3.4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9.3.5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法规体系
        9.3.6 青岛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论文创新之处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拟建胶莱运河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拟建工程概况
2 地质灾害与环境现状
    2.1 台风和风暴潮灾害
    2.2 海水入侵
    2.3 旱灾与水灾
    2.4 地震活动性与砂土液化
    2.5 水环境状况
    2.6 土地环境状况
3 建设胶莱运河可能产生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
    3.1 风暴潮灾害
    3.2 海水入侵灾害
    3.3 地下水环境问题
    3.4 土地盐渍化问题
    3.5 运河岸坡稳定性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四、Causes of Seawater Incursion and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asterin coastal region of Longkou(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D]. 王奎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2]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演化特征研究[D]. 刘森.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3]胶东半岛海水入侵风险评价系统研究[D]. 江月.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4]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D]. 陈崇贤.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5]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研究 ——以大连长兴岛经济区为例[D]. 张震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14(10)
  • [6]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测度与管理研究[D]. 冯有良.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7]胶东半岛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建议[J]. 杜康康,孔彦,李相然.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0(03)
  • [8]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 孙云潭.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9]拟建胶莱运河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探讨[A]. 张春山,吴树仁,马寅生,谭成轩,张永双. 胶莱人工海河论坛论文集, 2006
  • [10]拟建胶莱运河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J]. 张春山,吴树仁,马寅生,谭成轩,张永双. 海洋地质动态, 2006(09)


环境承载力论文 海洋资源论文 河口论文 地质灾害评估论文 灾害救援论文

上一篇:英语听力训练中的话语理解
下一篇: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乳房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