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若笛[1](2020)在《柳如是与朝鲜朝名妓诗人李梅窗诗歌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朝文学作品研究历来受到诸多学者的青睐,而女性文学则是中朝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妓女文学因其作者特殊的身份独具特色,是女性文学研究比较中备受关注的内容。柳如是是明清之际着名的妓女诗人,秦淮八艳之首,现存诗歌183首。李梅窗是朝鲜朝时期独具代表性的名妓诗人,现存诗歌58首。两人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使其诗风别具一格,虽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朝代,但身份相同、身世经历相似,两人均热衷与文人名士交往,诗歌唱和赠答不绝,因此两人在诗歌内容、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因其所处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物性格不同,两人表达情感和处理情感的心态、方式不同,两人在创作风格上各有侧重,且在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各有千秋。因而,两人的诗歌具有可比性且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女性视角去挖掘两人所处声色犬马环境下潜藏的特殊文化心理,聆听她们的情感诉说,关注她们的生活动态,借此分析她们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写作风格。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范围和方法,旨在揭示柳如是和李梅窗作为妓女诗人这一身份有别于其他创作群体,对其诗歌内含的价值和意义深入挖掘和探究,展现女性文学独特的生命意识和创作特色。其次,通过柳如是和李梅窗相关的史书典籍、研究着述,对其生平和诗歌创作进行整理陈述,力求全貌展示二人的生活经历和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然后,通过对柳如是和李梅窗二人的诗歌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内容和题材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二者诗歌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追求真挚的爱情,不畏情路坎坷;不甘青楼出身,萌发女性意识;感慨人生无常,哀叹时光流逝。二者诗歌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诗歌题材不同,柳诗多忧国忧民,李诗多羡仙避世;其次在于思想倾向不同,柳诗多怀古伤今,李诗多山水抒情;最后在于感情基调不同,柳诗多豁达自慰,李诗多怨恨感伤。最后,本论文对柳如是和李梅窗的诗歌艺术特色进行比较。两人均善用意象、叠字,对于诗眼的妙用不谋而合。从创作风格上来看,柳诗多豪迈悲壮、旷达洒脱,李诗则哀婉凄楚、含蓄隽永。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柳诗擅以简驭繁、巧借典故,李诗则以白描刻画、注重传神为主。从语言特色上来看,柳诗语言绚丽多彩、注重雕琢,李诗语言则以朴实直白、清新自然为主。全文通过对柳如是和李梅窗诗歌的比较揭示女性文学中独特而精彩的一面即妓女文学,体现这一特殊群体早期的女性独立意识和自尊自爱意识,为中朝女性文学作品研究起到丰富和补充的作用。
叶雯昕[2](2019)在《曾协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曾协是南宋时期的诗人,他是南丰曾氏家族的子嗣,“南丰七曾”之一。曾协诗歌风格的形成,不仅与其家庭教育、家学渊源有关,还有赖于其生平和仕宦经历,同时,也受到当时诗坛的影响。本文将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解读曾协,并从四个方面对曾协及其诗歌进行探讨:第一章追根溯源,着眼于曾协所处的时代背景,整理分析曾协的生平事迹、交游情况以及仕宦经历,从而从各个方面了解曾协的思想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曾协是曾肇之孙,曾纁幼子,曾协五岁时曾纁即去世。曾协主要生活在南宋前中期,因宋朝优待士子文人的政策,而有积极进取之心。但因元佑党争之祸,曾氏在政途上失利,曾协也受此影响。曾协少有文名,可惜科举不第,未得功名,仅以祖荫为官。曾协有几位交流频繁的诗友,他们也是曾协的唱和对象,如王质(字景文)、李处全(字粹伯)、陈从古(字曦颜)、赵师严(字有翼)、王彦融(字炎弼)等。曾协出身儒学世家,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而在无法实现自身抱负的时候,曾协融合了佛家和道家超凡脱俗的出世思想,将目光转向了深山林泉,思想趋于归隐。第二章深入作品,具体论述曾协诗歌的题材内容。《全宋诗》第37册辑其诗作两卷,共209首,残句1句。其中,有五言古诗35首,七言古诗8首,五言律诗16首,七言律诗69首,五言绝句16首,七言绝句65首。笔者将曾协的诗歌按照题材内容进行整理,并划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交游诗是最多的,共有151首,其中唱和诗77首,诗歌的内容大多是与友人集会唱和、游赏咏物;寄赠诗33首,写出了诗人和其友人的深厚情谊;送别哀挽诗41首,其中送别诗35首,多表达诗人对于友人前程的祝福;挽诗6首,写出诗人对友人的哀悼和怀念。第二类咏物诗6首,诗人通过借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第三类写景诗35首,写出了诗人在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四类其他诗17首,其中感怀诗7首,另有10首是与农家生活有关的田园诗。第三章总结整理,分析曾协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诗歌体现的艺术境界与艺术风格,从而对曾协的诗歌创作成就作出客观评价。曾协的诗歌讲究格律和声韵,他作诗工于对仗,诗句结构对称整齐。诗句雕琢上,曾协青睐炼字,他注重运用动词和叠字,令诗句更加形象,声韵流利。他在诗歌的创作中常采用用典的手法,使得诗文厚重且富有文采。其巧妙的拟人使得诗歌生动活泼,表情达意细腻动人。曾协丰富的想象力令普通的意象充满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这使得诗句更加新颖别致、不同寻常。曾协的诗歌除了构造出清新之境外,也有塑造出雄壮之境的诗歌,同时通俗和典雅并存是他的诗歌风格特点。第四章概括分析,归纳曾协诗歌的艺术渊源。首先,陶渊明的安贫乐道、隐逸出世的高尚人格,给仕途坎坷的曾协点亮了明灯,诗人形象逐渐向亲近自然、超凡脱俗的隐者形象靠拢。其次,苏轼的三教交融思想和其旷达的人生感悟,也给了曾协启迪。最后,他受到以陈与义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影响,在作诗时运用“以文为诗”、“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李秉星[3](2018)在《清初江南士人的离散经验与风景书写》文中研究指明十七世纪下半叶是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自北都失陷,中原士人便开始流徙的旅程。伴随之后数个南明政权的建立,又有大批江南士人离开故土,他们或隐匿在政权未及的暧昧地带,或随着南明朝廷一路到达天之南、海之东,此种经验历程及其相关的诗文创作是为前朝所罕见。此间的乱亡经验和地域迁移也一再成为影响士人创作的转捩点。在飘零情景下所写之“西南诗”、“岛屿诗”、“海上诗”,以及与战乱相关的北征南行、渡江浮海的行旅创作便是易代士人离乱经验之代表。在清初满族统治初步稳定,流离南方的记忆尚未消褪,清政府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又造成了大量士人流离北方、直至满族旧地,再一次开启了通往帝国边缘的旅程。与流亡海外的遗民体验相似的是,对流人而言关外是天地之绝域、广舆不载之地,既无知识论的理解框架,更缺乏身心的感知经验。北方的严寒气候和地貌往往给初至的流人极大的心灵震撼,然而与南明士人不间断的流徙不同,流人长期居住的心态也让他们重新发现这片未知之地的生机,相比柳宗元贬谪时囿于个人怨愤将边地山水视为囚山、愚溪,长久的在地生活使得清初流人每每能与异域山水坦然处之,他们不仅尝试将陌生景观纳入美感的系统,也以文字的形式转换存在的样态,“以使人可传而可述”。本文基于上述关照研究江南士人在清初群体性的离散经验与相关的风景/地理书写,并按离散的路径分为“流亡南方”与“流放北地”两编。其中上编第一部分处理流亡创作中的疆域表征,包括南明帝国疆域的存在形态与播迁士人对流离地域的感知及想象形式。第二部分讨论南方遗民的流亡抉择,诸人或辗转抵抗、以死殉节,或彷徨草泽,避世隐遁,差异的选择也造成了失路与忏悔的不同情感结构。第三部分选取东南闽浙、西土桂林与南荒孤屿这三个地域书写的侧面,考察南明士人在地经验的同时讨论地方空间的象征与隐喻意涵。希冀复国的遗民通过改变地缘关系的想象与修辞,努力为流亡王朝与士人所处的空间确立意义。一系列中兴论述的修辞转换背后,既对应着南明数朝流离的现实,亦显示着士大夫群体挪用地缘符号为自身遭际寻求意义的努力。下编第一部分分析清初流人进入异域的早期经验与地域感知:山海关外的世界首先是江南流人心智结构之外的“未知之地”,在想象之外,更是以肉身亲涉的方式生成对此地域的感受和认知。第二部分论述流寓创作中处理人与地关系的三个层面:首先是对边地气候、温度、色彩等要素的感知;其次是对南方的回忆与依恋,并依靠诸物件希冀在边地想象性地占有江南;最后是通过更为理性的思考对边境地理进行多方位的探索、考据与诠释。由此,从塞外的荒芜地域中逐步衍生出安居与情感的空间。第三部分讨论流人一些更为主动的介入行为,士人通过在地的居住经验与文学想象都不同程度地创造了塞外地理崭新的文化与美学意涵:或藉由命名山水的文学实践规划与收编曾经无名、荒芜的地景,或发掘白山黑水之间的浪漫地理与崇高美学,抑或通过东北边疆与界域的记述及思考重构帝国疆域空间的想象。通过这些介入性的文学实践,流人不断发掘着地理与风景的新经验,在曾经的未知之地上镌刻文化与家国的新意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勾勒人、地与诗之间的多重关联,考察诗文创作在“身体/情感”、“风景/地理”之间缠绕与运作的动态关联,以标示出一种离散的风景与地理诗学。
朱璟[4](2017)在《身心之间 ——《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着名戏曲家、藏书家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见刊于万历十九年(1591),全书以"遵生"为议题,共十九卷,按内容侧重的不同,归为八笺,以故名之。该书体系庞大,关涉明代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影响深远的文化巨着。虽以遵生为题,但在传统文化语境中,《遵生八笺》实是一部以"闲适消遣"为功用、以身心安乐来经营现世生活的文人着作,而且其论述行文、思想趣味也不乏美感色彩。而在进入现代学术语境之后,由其"遵生"养身之旨使然,《遵生八笺》更早地、也是更多地被作为中医或养生着作来加以研读;但传统文人之遵生与现代意义上的养生学不尽相同,原书中别具文人情趣的审美内涵,难以被养生研究充分阐发。新千年以来,以台湾学者为代表,《遵生八笺》始引起美学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的审美研究多受西方美学传统的影响,以艺术审美范畴出发,撷取其中部分内容,在脱离了整书的血脉联系之后,对之进行孤立的美学讨论。有鉴于此,笔者力图对《遵生八笺》的整个体系及其体现出的完整美学形态进行研究。考虑到该书的传统风貌以及当代美学的发展状况,本文选择以休闲审美的视角进行切入。在详论文本之前,文章对作者高濂及整书体系进行了考查,分析了高濂生平情状对其创作《遵生八笺》的影响,明确了《遵生八笺》以身体为基石、以"理念总纲-现实践行-理想典范"为组织形式的体系架构,而这样的体系架构,正契合于休闲审美研究以身心体验为基础、以"本体-工夫-境界"为范式的话语体系。籍此,本文得以从休闲审美视角对《遵生八笺》进行全面系统地把握与一以贯之地深入研讨。各得其分、恰如其分之"止"是休闲审美之本体,就《遵生八笺》而言,其本体之所在,即是遵生所本的身心合一的身体。"止",在此即体现为身、心各得其分、恰如其分的状态。这样的身心之止,正是被作为《清修妙论笺》核心观点的"形神合一"思想所阐发。"形神合一"所阐发的三重本体意涵:精气化生、心神清净、形体安宁,分别体现于《遵生八笺》现实践履工夫的三个方面:行气调息以妙合形神、闲赏逸游而怡养心神、养形防疾之生活经营。三者依其各自着手处而论,又可归为"行气养形"的修身工夫与"闲赏逸游"的养心工夫,此即散布于《遵生八笺》中间六笺的休闲审美之身心工夫,包括导引、服气、饮馔、服食、房中、起居、文玩清赏、四时逸游、花艺香方等各个尊生层面,共同构筑出一位晚明文士极富休闲美感的生活图景。末笺《尘外遐举笺》昭示了该书的理想境界是"尘外高隐",但基于其休闲审美的身心本体与工夫,全书实际达成的休闲审美境界,则是在世的、隐之于身的"身隐":以天然自足的身体为根本与旨归,流连忘返于细腻而丰富的身体感官趣味,心神随之超脱俗世羁绊而游弋于自由的审美时空,从而对功名无营求、于杂务无牵累,自得"隐趣"与"隐意"。综而言之,《遵生八笺》的整个休闲审美体系,既以身为止,又止于身心:身心合一的身体,是生命本闲、生命美感体验的本体确证,是各种休闲审美工夫的凭籍与根据,是休闲审美境界的化生之域。可谓以身心自在为本体,以身心自适为工夫,以身心自得为境界。故而,本文的最终结论是:以原着直接呈现的表层内容来看,《遵生八笺》是一部以尊生为核心的晚明文人闲适生活的百科全书;以当代理论话语的深入探索可知,《遵生八笺》更是一个以身为止的休闲审美体系。《遵生八笺》的这一休闲审美体系建立于深具中华文化精神的身体观念之上,在根本上汇融了审美与遵生,并涵盖了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的诸多面向,从而能对我们如何以当代审美视角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具有启发意义。
朱洁兰[5](2015)在《VB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浅析》文中指出VBA程序的开发环境非常普及,使用方法比较简单,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实验的设计等方面总结出该门课程的三点教学策略:1选取由浅入深的理论教学;2从录制宏的上机实验入门;3训练学生完成实用性实验。同时,笔者还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学生需求,设计更多复杂、实用的案例。
聂垚[6](2012)在《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国诗话《诗家点灯》,作者李圭景,问世于1850年,十一卷,1392则,每则皆有一个主题宗旨,并由题名概括。《诗家点灯》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诗歌文化的随笔体诗话着作,继承了我国传统诗话体裁“论述诗歌兼及其人其事”的写作特征,对中国和韩国古代诗歌作品文献、思想内涵、诗人轶事等作了全面的研究。“诗家点灯”字面涵义取“孤灯一点是吾师”句,采用引据、考证、训诂、诠释、点评等多种论述方法,汇聚了中国、朝鲜古代诗人、诗作、轶事的辑佚和评点,并兼收对绘画、书法、宗教、天文、地理、风俗、舞蹈、名物等的考察,内容详实、见解独特,同时又包罗万象。李圭景在《诗家点灯》中,对唐宋诗歌进行了摘录、笺释、品藻、鉴诫、正名、正讹、辨体等,考释了唐宋诗人士大夫豪俊、轻狂、不遇、颖悟、激赏、闲适、寄赠、知遇、登览、纪梦、隐逸、吊古、伤悼等等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考察了唐宋名物、书、画、茶、酒、社会风俗等多种艺术文化。李圭景在汲取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朝鲜本民族“真、善、美”的审美理想。本论文以《诗家点灯》所辑的唐宋诗歌作品、诗话为文本研究基础,重点对这些文献作了注释、评点和鉴赏;探讨了其中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并对唐宋诗歌作品的创作形式、思想、内容及与之相关的文人轶事、社会时代背景作了大篇幅的阐述,重新评估了唐宋诗学理论体系,向上可以追溯至远古、秦汉,向下则涵盖至明、清诗坛,深化了对唐宋诗歌的动态考察;运用“推源溯流、返归文本、知人论世、文化审美”等多种诗学理论和方法,对诗歌作品的思想渊源、创作过程、艺术构思、审美风格、社会背景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本论文以《诗家点灯》中唐宋诗学文献为文本研究基础,结合我国和古代韩国历代诗歌作品、诗学文献和史学研究资料,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文献作了详细的注释和评点,这是本论文最大的学术价值所在,并从唐宋诗学理论和社会文化背景两个角度出发,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作品和诗学理论作全面的探讨和阐释,具体细化为以下八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第二章是针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创作形式的诠释,以诗作中的“炼字”、“声律”、“诗体”和“诗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辨析了我国传统诗歌创作形式理论与李圭景诗学理论的异同;第三章以唐宋诗人“体物——触境——趣向——颖悟”为线索,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创作心理作了相关探究;第四章具体阐释了《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作品“清新自然、疏野沉着、高韵天放、清警醒世、才情理致”等艺术风格;第五章对《诗家点灯》中的唐宋诗歌文本作品作了品藻和鉴赏,分为“诗作考释”、“摘句鉴赏”、“诗作文字游戏研究”、“诗作比较研究”;第六章考释了唐宋诗人的“政治理想”、“恋爱婚姻”、“交游酬赠”、“诗坛轶事”,以此解读唐宋诗人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第七章从唐宋诗人的诗学思想渊源入手,对唐宋时期的“儒”、“道”、“佛”思想作了重新评估;第八章是对《诗家点灯》中唐宋社会文化现象的综合考察,对绘画艺术、书法作品、诗酒文化、品花传统、科举入仕等作了总结研究。由此,本论文完成了对《诗家点灯》中唐宋诗歌文献的诠释和研究。
安平[7](2004)在《VBA进阶撑杆跳——Office VBA入门》文中认为现代办公栏目中曾经介绍过运用VBA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案例。很多读者朋友们来信,希望可以系统地介绍一下有关VBA编程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此为大家奉上这份饕餮大餐。
杨兴平,李学昌,李明锐,高志华,流星[8](2004)在《阶梯OFFICE》文中认为
王峻岳[9](2003)在《Word2000的使用心得》文中研究说明 目前,使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的用户越来越多,但许多人由于对word的功能了解不够全面,未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下面我将使用Word2000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一、快速定位——书签当在Word中撰写一篇较长的文章时,快速地找到某一章节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怎样解决呢?方法非常简单,将文章按照内容或标题分为若干个部分,然后分别在每个部分的开始位置插入书签,查找的时候按书签名查找即可。具体方法:将光标移到需要定位的位置上,然后选择“插入”菜单中的“书签”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好书签名后,按“添加”即可;如此重复,分别在每个需要定位的地方插入一个书签(注意书签名一定要能代表所选章节的内容)。查
顾鹏尧[10](2003)在《“点睛”文档字数统计》文中指出在通过Word进行文档编辑的时候,往往要用到它的文档字数统计功能,对于经常进行文字编写的人员来说更是如此。我们经常通过工具栏的菜单来统计文档字数,但实际上,这仅仅是常用的方法之一。Word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简单、更精确的文档字数统计途径,还提供了很多的高级功能帮助用户实现个性化的字数统计。本文将为大家呈现5种文档字数统计的方法,并针对一些方法提示您如何妙用这些功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
| 第二章 柳如是与李梅窗生平及创作 |
| 2.1 柳如是生平及创作 |
| 2.1.1 柳如是生平经历 |
| 2.1.2 柳如是创作概况 |
| 2.2 李梅窗生平及创作 |
| 2.2.1 李梅窗生平经历 |
| 2.2.2 李梅窗汉诗创作概况 |
| 第三章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内容比较 |
| 3.1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内容的相同之处 |
| 3.1.1 追求真挚爱情 |
| 3.1.2 初萌女性意识 |
| 3.1.3 感慨人生无常 |
| 3.2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内容和题材的不同之处 |
| 3.2.1 诗歌题材不同 |
| 3.2.2 思想倾向不同 |
| 3.2.3 感情基调不同 |
| 第四章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艺术特色比较 |
| 4.1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艺术特色的相同之处 |
| 4.1.1 善用意象 |
| 4.1.2 妙用诗眼 |
| 4.1.3 巧用叠字 |
| 4.2 柳如是与李梅窗诗歌艺术特色的不同之处 |
| 4.2.1 艺术风格不同 |
| 4.2.2 表现手法不同 |
| 4.2.3 语言特色不同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 (一)关于曾协的生平与交游 |
| (二)关于曾协的诗歌 |
|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方法 |
| 第一章 曾协的生平、交游与思想 |
| 第一节 曾协的生平 |
| 一、曾协的籍贯与生卒年 |
| 二、曾协的主要亲属 |
| 三、曾协的仕宦经历 |
| 第二节 曾协的交游情况概述 |
| 一、曾协与王质 |
| 二、曾协与李处全 |
| 三、曾协与赵师严 |
| 四、曾协与王彦融 |
| 第三节 曾协的思想 |
| 第二章 曾协诗歌的内容 |
| 第一节 交游诗 |
| 一、唱和诗 |
| 二、寄赠诗 |
| 三、送别哀挽诗 |
| 第二节 咏物诗 |
| 第三节 写景诗 |
| 第四节 其他诗 |
| 第三章 曾协诗歌的艺术特色 |
| 第一节 多样的表现手法 |
| 一、用典自然 |
| 二、对仗工稳 |
| 三、炼字恰当 |
| (一)动词 |
| (二)叠字 |
| 四、拟人巧妙 |
| 第二节 丰富的想象力 |
| 第三节 艺术境界和风格 |
| 一、清新之境 |
| 二、雄壮之境 |
| 三、通俗与典雅并存 |
| 第四章 曾协诗歌的艺术渊源 |
| 第一节 受陶渊明的影响 |
| 第二节 受苏轼的影响 |
| 第三节 受以陈与义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家国、地域与离散经验 |
| 二、行旅、风景与抒情观念 |
| 三、前人研究综述 |
| 上编 流亡南方 |
| 第一章 南明的疆域想象与地域认知 |
| 第一节 南移的帝国 |
| 第二节 流亡的感知 |
| 第二章 遗民的离散经验 |
| 第一节 奔赴与失路 |
| 第二节 隐遁与悔罪 |
| 第三章 流亡中的地域书写 |
| 第一节 东南半壁:浙闽地域的抗清与记忆 |
| 第二节 肇基西土:永历桂林的驻守与沦陷 |
| 第三节 拓地南荒:岛屿与海上创作 |
| 余论 漂泊的诗歌 |
| 下编 流放北地 |
| 第四章 流放地的想象与遭际 |
| 第一节 未知之地:关外想象与早期经验 |
| 第二节 生死之境:地域感知与心态调适 |
| 第五章 异域的认知与诠释 |
| 第一节 物候、春日与花木记忆 |
| 第二节 追忆、安居与边地美学 |
| 第三节 地志、考古与情感诠释 |
| 第六章 流人的新地理 |
| 第一节 命名山水:塞外地景的规划与收编 |
| 第二节 浪漫地理:流人文学中的崇高美学 |
| 第三节 重构疆域:东北界域的记述与思考 |
| 余论 流人的诗学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后记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研究缘起、综述及运思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 一、问题:一个怎样的体系? |
| 二、视角 |
| (一) 采取休闲审美研究视角的必要性 |
| (二) 休闲审美作为研究视角的可行性 |
| 三、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 一、四库传统定位 |
| 二、基于养生立场 |
| 三、进入美学视野 |
| 四、其他相关研究 |
| 五、小结 |
| 第三节 研究运思 |
| 第二章 身心忧患:文人高濂的生平情状 |
| 第一节 字号别署 |
| 第二节 身世生卒 |
| 一、名门之后与商贾之子 |
| 二、生卒推定与行实概况 |
| 第三节 文人风骨 |
| 一、时代环境中的文人身份 |
| (一) 屡试不第:晚明士子的科举常态 |
| (二) 雅集赏鉴:文人参与的日常活动 |
| 二、个人经历下的文人情怀 |
| (一) 追求身安,此身为大:优渥生活背后的身羸体弱之患 |
| (二) 功名误人,系心归隐:屡试不第背后的亡妻丧父之痛 |
| 第三章 身心救赎:《遵生八笺》的主旨与体系 |
| 第一节 "古所未有"之类例:《遵生八笺》的文献概况 |
| 一、版本流传 |
| 二、文献类属 |
| 第二节 《遵生八笺》之定位:基于尊生的休闲审美着作 |
| 一、文人立场之尊生 |
| 二、休闲审美之身心 |
| 第三节 《遵生八笺》之体系:休闲审美研究的理论抓手 |
| 一、汇总整合:以尊生为核心的集成之作 |
| 二、自成一体:以身体为基石的内容架构 |
| (一) 八笺内容划归为三个部分 |
| (二) "本体-工夫-境界"范式特点 |
| (三) 三个部分与"本体-工夫-境界"的契合 |
| 第四章 止于身心:《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本体论 |
| 第一节 闲者止也:休闲审美本体论 |
| 第二节 止之三味:从外物天理到己之身心 |
| 一、各物之止 |
| 二、格物之止 |
| 三、身心之止 |
| 第三节 形神合一:身心之止的思想内核 |
| 一、医道传统中"形神合一"之简述 |
| 二、《遵生八笺》中"形神合一"之展开 |
| (一) "精""气"所化 |
| (二) "心""神"为主 |
| (三) 依"形"可证 |
| 三、本节小结 |
| 第五章 栖身寄心:《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工夫论 |
| 第一节 形气栖身:"诚日用不可去身"的休闲审美工夫 |
| 一、行气为枢,冥契天地 |
| (一) 行气工夫的概念范畴 |
| (二) 行气工夫的休闲审美内涵 |
| 二、养形以适,乐顺物事 |
| (一) 养形工夫的休闲审美意涵 |
| (二) 养形工夫的具体内容面向 |
| 第二节 闲赏寄心:"心有所寄,庶不外驰"的休闲审美工夫 |
| 一、心须寄之:文士闲心,不能无所寄 |
| 二、心可寄之:闲赏物事,合生生之意 |
| (一) 灵气生机:与自然生命相通 |
| (二) 古德清气:与古人生命相接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身隐心游:《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境界论 |
| 第一节 尘外高隐:《遵生八笺》休闲审美境界的理想图景 |
| 一、《尘外遐举笺》作为理想境界 |
| (一) 沿承前代之先例 |
| (二) 折射全书之境界 |
| 二、出尘自得与在世之身 |
| 第二节 隐之于身:《遵生八笺》休闲审美境界的现实达成 |
| 一、"身"入体验:休闲审美的身体机制 |
| (一) 视听观赏:传统美学的审美感知指向 |
| (二) 自在敞开与自由融入:休闲美学的身体机制 |
| (三) 身境相谐:休闲美学身体机制的社会历史观照 |
| 二、身隐心游的处世自得 |
| (一) 取足于身,自得隐趣 |
| (二) 心游尘外,自得隐意 |
| 第七章 结论:一个以身为止的休闲审美体系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选取由浅入深的理论教学 |
| ●从录制宏的上机实验入门 |
| ●训练学生完成实用性实验 |
| ●结束语 |
| 内容提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缘起 |
| 1.1.1 中韩古代历史文化交流 |
| 1.1.2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概况 |
| 1.1.3 中国古代诗话研究概况 |
| 1.1.4 韩国汉语诗话写作概况 |
| 1.1.5 韩国诗话《诗家点灯》 |
| 1.2 《诗家点灯》作者简介 |
| 1.2.1 生平简介 |
| 1.2.2 家学渊源 |
| 1.2.3 实学思想 |
| 1.3 《诗家点灯》之整体诗学体系阐释 |
| 1.3.1 趣向文学观 |
| 1.3.2 缘情本质论 |
| 1.3.3 自然审美论 |
| 1.3.4 颖悟创作论 |
| 1.3.5 至味鉴赏论 |
| 1.4 《诗家点灯》视域中的唐宋诗举证研究 |
| 1.4.1 推源溯流 |
| 1.4.2 返归文本 |
| 1.4.3 知人论世 |
| 1.4.4 文化审美 |
| 1.5 选题研究综述 |
| 1.5.1 选题研究意义 |
| 1.5.2 学术研究背景 |
| 1.5.3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 第2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创作形式诠释 |
| 2.1 炼字辨 |
| 2.1.1 方言入诗 |
| 2.1.2 典故引证 |
| 2.1.3 语义辨析 |
| 2.2 声律论 |
| 2.2.1 和韵源头 |
| 2.2.2 助词入韵 |
| 2.2.3 谐拗辨析 |
| 2.2.4 重韵问题 |
| 2.3 诗体论 |
| 2.3.1 诗体衍变 |
| 2.3.2 乐府之论 |
| 2.3.3 律诗品藻 |
| 2.3.4 论西昆体 |
| 2.4 诗病论 |
| 2.4.1 一味摹古 |
| 2.4.2 喻词重复 |
| 2.4.3 陈袭经典 |
| 2.4.4 诗人格言 |
| 第3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创作心理探究 |
| 3.1 体物论 |
| 3.1.1 取材生活 |
| 3.1.2 细求毫端 |
| 3.1.3 如见如闻 |
| 3.2 触境说 |
| 3.2.1 触境写景 |
| 3.2.2 触境生情 |
| 3.2.3 触境酿诗 |
| 3.3 趣向论 |
| 3.3.1 随世随缘 |
| 3.3.2 摹唐风趣 |
| 3.3.3 晚唐遗响 |
| 3.4 颖悟论 |
| 3.4.1 天禀奇才 |
| 3.4.2 点砾成金 |
| 3.4.3 刹那取诗 |
| 第4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风格表现 |
| 4.1 清新自然 |
| 4.1.1 悠然返归 |
| 4.1.2 栖居自然 |
| 4.1.3 隐逸真乐 |
| 4.2 疏野沉着 |
| 4.2.1 淳朴平淡 |
| 4.2.2 沧桑感悟 |
| 4.2.3 清健幽雅 |
| 4.3 高韵天放 |
| 4.3.1 崇高典雅 |
| 4.3.2 清悠怀古 |
| 4.3.3 高古简洁 |
| 4.4 清警醒世 |
| 4.4.1 以俗为戒 |
| 4.4.2 以古为鉴 |
| 4.4.3 警世格言 |
| 4.5 才情理致 |
| 4.5.1 贯通古今之学 |
| 4.5.2 随机应变之才 |
| 4.5.3 玲珑剔透之思 |
| 第5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歌作品鉴赏 |
| 5.1 唐宋诗作考释类 |
| 5.1.1 民间传说类 |
| 5.1.2 诗歌意象类 |
| 5.1.3 经典重估类 |
| 5.1.4 名物考释类 |
| 5.2 唐宋诗作摘句鉴赏类 |
| 5.2.1 隽永活脱的清新诗风 |
| 5.2.2 沉郁悲壮的壮阔诗风 |
| 5.2.3 负奇尚气的江湖诗风 |
| 5.2.4 质朴逸韵的离骚诗风 |
| 5.2.5 感时伤逝的简澹诗风 |
| 5.2.6 隽永雅致的幽美诗风 |
| 5.3 唐宋诗作文字游戏说 |
| 5.3.1 谑而不虐 |
| 5.3.2 “隐语”的象征意义 |
| 5.3.3 纯粹的文字游戏 |
| 5.4 唐宋诗作比较研究 |
| 5.4.1 相同的诗料,不同的抒写 |
| 5.4.2 相似的风景,不同的心境 |
| 5.4.3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襟怀 |
| 第6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人考察 |
| 6.1 政治理想论 |
| 6.1.1 君臣思贤:蓄势待发的沉潜期 |
| 6.1.2 君臣相遇:初出茅庐的创业期 |
| 6.1.3 君臣契合:兼济天下的辉煌期 |
| 6.1.4 君臣分裂:壮志难酬的瓶颈期 |
| 6.1.5 君臣重塑:出世入世的自觉期 |
| 6.2 恋爱婚姻观 |
| 6.2.1 唐代婚俗文化传统与衍变 |
| 6.2.2 唐代诗人个性化的婚恋追求 |
| 6.2.3 唐代诗人自由的婚恋理想 |
| 6.2.4 唐代诗人尚俭的生活理念 |
| 6.2.5 唐代诗人悲天悯人的生命意识 |
| 6.3 交游酬赠篇 |
| 6.3.1 交游轶事 |
| 6.3.2 酬赠研究 |
| 6.4 诗坛轶事考 |
| 6.4.1 随缘处世的乐天精神 |
| 6.4.2 驰骋沙场的仕途经历 |
| 6.4.3 托物言志的咏物意象 |
| 第7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诗人思想探寻:“儒证”、“佛用”、“道化”调和互补 |
| 7.1 儒家涉世的人文关怀精神 |
| 7.1.1 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建构 |
| 7.1.2 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
| 7.1.3 孝悌为先的群体生存意识 |
| 7.1.4 乐天知命的理想人格追求 |
| 7.2 佛、道“无为而有味”的审美哲思 |
| 7.2.1 “忘其形迹、神游天地”的逍遥意境 |
| 7.2.2 “直觉体悟、内心自省”的空灵意境 |
| 7.2.3 “净心观照、无所欲求”的淡泊意境 |
| 7.2.4 “闲适本性、自由自在”的超脱意境 |
| 第8章 《诗家点灯》之唐宋社会生活面面观 |
| 8.1 绘画艺术:诗画互见 |
| 8.1.1 绘画流变简析 |
| 8.1.2 唐宋画家品评 |
| 8.1.3 绘画鉴赏研究 |
| 8.2 书法作品:奇肆漫妙 |
| 8.2.1 书法家风格一瞥 |
| 8.2.2 墨王介绍 |
| 8.2.3 墨宝逸事 |
| 8.3 诗酒文化:醇美自由 |
| 8.3.1 古代酒文化的传统习俗 |
| 8.3.2 诗酒狂放、自由的精神 |
| 8.4 品花传统:君子人格 |
| 8.4.1 理想品格的象征 |
| 8.4.2 思想情感的寄托 |
| 8.4.3 闲情逸致的诗料 |
| 8.5 科举入仕:兼济天下 |
| 8.5.1 唐宋科举制度 |
| 8.5.2 唐宋科举习俗 |
| 8.5.3 唐宋士子的科举之路 |
| 8.6 唐宋社会文化现象综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及论文作者简介 |
| 后记 |
| 一、快速定位——书签 |
| 二、Word斜线表头 |
| 三、另有妙用的Ctrl+Z |
| 四、一次性移动多个对象 |
| 五、自动翻页技巧 |
| 六、关闭语法、拼写错误标记 |
| 七、在预览窗口中编辑 |
| 八、在Word 2000中输入着重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