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山[1](2013)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35例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我院近年35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诊治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2月至2012年11月35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病例,对其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方式及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4:3;平均年龄67.31岁。既往合并心脏病史占20例(57.14%),高血压病史15例(42.86%),糖尿病史8例(22.86%),脑血栓病史4例(11.42%),腹部手术史3例(8.57%),腔隙性脑梗2例(5.71%)。35例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其中16例伴有恶心、呕吐;7例出现血便。腹部检查中,发现压痛的29例,肠鸣音减弱4例,腹膜刺激征7例。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者23例,占65.71%。行腹部B超7例,2例明确诊断。腹部X线检查10例,行CT检查18例,其中7例行CTA检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例,磁共振检查0例。误诊记录12例,误诊率34.28%。本组治疗方式分非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其中给予非手术治疗的患者12例,介入治疗的患者3例,手术治疗20例。其中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13例行小肠部分切除;行取栓治疗有2例,并分别合并行小肠切除、小肠减压;行小肠加右半结肠切除2例;行开关腹手术3例,术后很快死亡。手术后死亡7例,术后死亡率35%。35例患者中,20例治愈后出院,治愈率为57.14%,15例死亡,死亡率为42.86%。结论:1.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属于少见急腹症,病情发展迅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容易延误治疗时机,死亡率高。2.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当出现腹痛症状与腹部体征不相符且有高危因素存在时,应及时考虑到本病,并给以及时的CTA及DSA检查。3.根据病情发展阶段,给予有效的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早期解决肠系膜血管缺血状况,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冯世林,徐玉珩,刘毅,邢程,穆庆平,张建伟,田得熠[2](2010)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八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静脉损伤修复后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诊断血栓形成1例,手术探查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给予溶栓治疗4例,手术治疗5例(其中1例为溶栓治疗无效者)。7例痊愈,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取栓术后6d死于肾衰竭。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确诊困难,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治愈的关键。
钟志蓉,朱庆莉,李文波,张冠南,吴斌,刘炜,马莉,任新瑜[3](2020)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临床特征及超声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外科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或CT检查证实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2.8±11.9)岁(范围:34~81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声像图表现,并与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1例患者症状均表现为腹痛,便血2例,呕血1例,呕吐2例,腹泻1例。6例有腹膜炎体征。9例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所有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D-二聚体均升高。11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1例为平扫,未提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0例增强扫描均显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率为10/11;CT显示肠壁增厚11例,肠腔扩张5例。8例行肠系膜上静脉超声检查,7例明确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率为7/8。10例行腹部超声检查,5例明确显示肠道病变,包括肠壁增厚4例,肠腔扩张1例;10例显示腹腔积液,与CT一致。10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结论超声可以准确诊断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血栓形成,显示肠壁增厚、肠腔扩张及腹腔积液等肠道缺血表现。
钟志蓉,朱庆莉,李文波,张冠南,吴斌,刘炜,马莉,任新瑜[4](2020)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临床特征及超声表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外科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或CT检查证实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 女性4例, 年龄(52.8±11.9)岁(范围:34~81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声像图表现, 并与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1例患者症状均表现为腹痛, 便血2例, 呕血1例, 呕吐2例, 腹泻1例。6例有腹膜炎体征。9例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所有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D-二聚体均升高。11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 1例为平扫, 未提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10例增强扫描均显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率为10/11;CT显示肠壁增厚11例, 肠腔扩张5例。8例行肠系膜上静脉超声检查, 7例明确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率为7/8。10例行腹部超声检查, 5例明确显示肠道病变, 包括肠壁增厚4例, 肠腔扩张1例;10例显示腹腔积液, 与CT一致。10例行手术治疗, 1例行保守治疗。结论超声可以准确诊断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血栓形成, 显示肠壁增厚、肠腔扩张及腹腔积液等肠道缺血表现。
宁势力,罗福文[5](2016)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58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腹症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升高比率为77.6%(45/58),中性粒细胞升高比率为74.1%(43/58),D-二聚体阳性率为52.8%(19/36)。在影像学检查中,B超检查的阳性率为36.6%(15/41),CT检查的阳性率为30.3%(17/56),CTA确诊率达94.1%(16/17),DSA的敏感性达到100%(8/8)。在本组资料中,首诊确诊率为44.8%(26/58),首诊误诊率55.2%(32/58)。40例(69.0%)患者手术治疗,手术治愈率72.5%(29/40),术后死亡率27.5%(11/40)。其余为保守或介入治疗。58例患者中,最终36例(62.1%)治愈出院,22例死亡,总死亡率37.9%。结论 AMI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虽然目前DSA及CTA检查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好,但是总体诊断困难,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易瑒[6](2014)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4.2±10.6)岁。所有12例患者均合并有心脏器质性病变,其中10例患者(7男3女)合并心房颤动,4例患者(1男3女)合并二尖瓣病变如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全部患者起病前3个月内均未服用过任何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其中7例患者为首先发现心脏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均以腹痛为主诉就诊,腹痛开始至就诊时间约在4~18h之间,平均(9.33±3.98)h。所有12例患者经X线检查8例提示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报告为明显肠梗阻征象,4例患者经B超检查提示可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患者均接受腹部增强CT检查。12例患者接受开腹动脉取栓或部分小肠切除术。12例患者术后均没有出现感染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因切除肠道较长出现短肠综合征,长期接受营养支持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口服华法林大于6个月以控制INR2~3,以预防再次栓塞。所有患者随访半年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外科急危重症,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金标准,腹部血管CTA可作为首选检查。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的首选是外科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尤其已有肠襻坏死,若不手术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尽管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也应手术治疗。因此,早期发现和尽早手术是改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魏志成,王春喜,张薇薇,张娜,王鲁宁[7](2014)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切除的手术时机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切除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2013年10月9日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65例以急诊入院,接受手术且诊断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T检查为主要分析处理因素,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及术中探查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影像肠壁积气、腹腔积气及常见临床症状(急性腹膜炎体征、呕血、血便、血性腹水、白细胞>18×109/L)≥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坏死可能性大。结论在CT影像中观察到肠壁积气和腹腔积气,对判断肠是否坏死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有急性腹膜炎体征、呕血、血便、血性腹水、白细胞>18×109/L任意3项及3项以上时,应立即行肠切除手术。
吴章敏,唐小斌,寇镭,刘晖,吴庆华,王盛,成伟,陈忠[8](2013)在《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28例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2004—2013年诊治的28例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28例中,有1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术(其中6例行肠管切除术),其余17例均行保守治疗。死亡2例(7.1%)。结论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须及时诊治,手术及药物治疗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
董龙庆[9](2013)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36例早期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效提高该病术前确诊率,降低术后病死率。方法选取36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例进行常规检查确诊,均行手术治疗;观察组18例行CT、B超、MRI等综合检查确诊,之后进行个体化治疗,12例使用手术治疗方法,6例用其他治疗方法。结果对照组术前确诊率33%,术后病死率56%;观察组术前确诊率89%,术后病死率6%。2组术前确诊率及术后病死率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积极预防、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对于急性肠系缺血性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必须严格、准确掌握其临床特征,综合应用血管造影、B超及CT等技术可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灵活采用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降低术后病死率。
孙岩,孔祥骞,袁海,韩宗霖,董典宁,吴学君,金星[10](2013)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35例治疗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除2例入院后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外,33例均行急诊手术或介入治疗。35例住院时间为(14.00±4.86)d,均顺利出院,随访2~2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早期诊断是关键,一旦确诊,应采取积极外科干预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方法 |
| 临床资料和结果 |
| 1.一般资料 |
| 2.临床表现 |
| 3.辅助检查 |
| 4.诊断 |
| 5.治疗与转归 |
| 讨论 |
| 1.分类及病因 |
| 2.临床表现 |
| 3.辅助检查 |
| 4.鉴别诊断 |
| 5.治疗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诊断与治疗 |
| 1.4 结果 |
| 2 讨论 |
| 2.1 发病原因 |
| 2.2 临床特点 |
| 2.2.1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
| 2.2.2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
| 2.2.3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
| 2.3 诊断手段 |
| 2.4 治疗方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 1 一般资料 |
| 1. 2 检查及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2. 1 实验室检查结果 |
| 2. 2 影像学检查结果 |
| 2. 3 诊断结果 |
| 2. 4 治疗结果 |
| 3 讨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目录 |
| 1 引言 |
| 1.1 肠系膜上动脉解剖 |
| 1.2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后的病理变化 |
| 1.3 急性肠系腹上动脉栓塞的诊断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临床表现 |
| 2.3 实验室检查 |
| 2.4 影像学检查 |
| 3 结果 |
| 4 分析和讨论 |
| 4.1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因 |
| 4.2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
| 4.3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的鉴别诊断 |
| 4.4 外科手术治疗是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首选治疗方法 |
| 4.5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需遵循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 |
| 5 小结 |
| 6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资料和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分组 |
| 3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手术方式 |
| 2随访 |
| 3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早期诊断 |
| 3.2 综合治疗 |
| 3.3预防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保守治疗: |
| 1.2.2 手术方法 |
| 1.2.2.1 SMA切开取栓术: |
| 1.2.2.2 经SMA导管溶栓: |
| 1.2.2.3 肠切除术: |
| 1.3 术后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