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基于最小相对影响潜力的过程优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基于相对影响潜值最小的过程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罗玮[1](2021)在《基于计划行为和多属性效用理论的PC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在加剧,随之而来的全球气温升高会对全球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中交通、工业与建筑占比达六成以上,而建筑物的建造及维护消耗的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30-40%左右。因此,建筑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基础建设工作的稳健推进,中国已成为世界桥梁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性能退化的桥梁以及危桥的数量正在增长。而对于性能退化桥梁的维修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同时也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影响,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由于我国桥梁养护资金不足,人才队伍匮乏,以及管理手段、理念上的局限性,导致很多时候对于维护资源的分配以主观意愿为主,缺乏客观与科学的决策方法。而在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随着可持续思想的发展,桥梁维护策略决策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在桥梁长达数十年的维修保养期内,决策者不仅需要考虑维修策略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维修加固活动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成本。传统风险决策方法中决策者被认为是完全理性的,即决策者可以摒除主观情绪影响,完全客观的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选择最优策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完全理性人,在桥梁维护策略决策中,决策人更是会受到自身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及主观情绪的影响。在考虑维护策略的可持续性时,由于考虑的影响因素增多,同时很多工程师对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因此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能够建立可持续桥梁维护策略决策方法,使得通过规范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决策者现实中做出的决策更加接近,有必要对工程师在选择维护策略时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并纳入模型中。综合考虑桥梁维护策略决策中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因素,并对决策者的心理因素深入分析,找出重要影响因素,不仅会提高决策方法的性能,同时也可以得到更加可持续的维护策略。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依据气候变化条件下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变化,计算了PC桥梁的时变可靠度。并且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在代表性浓度路径8.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RCP)气候变化情景下,考虑基于性能控制的四种常用维护方法(体外预应力法、粘贴FRP布/板法、增大截面法和粘贴钢板法),分析了预应力(Prestressed Concrete,PC)桥梁的成本属性、经济属性、环境属性以及社会属性,建立了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可持续PC桥梁维护策略优化模型。通过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可持续PC桥梁维护策略优化模型计算出不同维护策略的可持续效用与成本效用,以成本效用及可持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函数,采用增加精英策略、密度值估计及快速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对多目标优化进行求解。(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扩展传统行为理论的模型因子研究桥梁维护决策行为的驱动机制。以桥梁维护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角度总结了维修加固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桥梁加固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选取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知识、感知风险作为影响因素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维护决策行为的影响,以期从行为意愿层面促进桥梁维护的可持续发展。(3)针对建立的PC桥梁可持续维护策略优化模型,分别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得到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属性权重,并得到综合权重,最大程度保证权重的准确性。对决策人的风险态度及感知风险进行分析,并验证感知风险对风险态度的调节效应,通过修正后的风险态度对可持续PC桥梁维护策略优化模型进行更新。(4)针对可持续维护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预测模型的计算复杂,计算成本与时间成本较高的缺点,通过误差向后传播算法、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和轻量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等机器学习方法对模型数据进行了训练和测试,建立了相应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简化了行为预测过程,对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通过最大信息相关系数以及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模型变量的相关性及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王顺扬[2](2021)在《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改进LCA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比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同的修复技术对应各污染场地有着不同的适配性,在注重修复效果的同时,修复实施过程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因此从众多修复技术中筛选最有效且环境影响最小的修复手段极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了生命周期评价理论(LCA),以焦化场地典型修复案例为基础,计算了修复技术实施过程输入输出数值在CML2001模型中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光化学烟雾、人体毒性潜值、资源消耗、陆地生态毒性潜值七项环境影响指标下的环境影响值。并将多目标决策方法(MCDA)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相结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七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利用理想点法(Topsis)对各指标环境影响值进行归一化,并确定修复技术的环境影响排序,同时利用支付意愿法(WTP)对修复过程所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计算比较。本论文将层次分析法-理想点法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应用于焦化场地污染修复技术比选中,对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与原位化学氧化技术修复1 t污染土壤过程各指标的下环境影响大小进行综合计算比较,结果可得:将两种修复技术修复过程的清单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输入Gabi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可得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光化学烟雾、人体毒性潜值、资源消耗、陆地生态毒性潜值下的环境影响值分别为9130、15.8、21.2、0.079、911、1.25、63.2;原位化学氧化技术为3450、11.6、4.7、0.0133、4910、0.94、7.7。经计算,从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大小来看,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综合指数为0.501,原位化学氧化技术综合指数为0.499,因此可得出结论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相较于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更大。从环境成本来看,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所产生的环境成本为65.74元,原位化学氧化技术的环境成本为66.67元,因此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在修复过程所产生的环境负担会让利益相关者有更高的承担成本。最后综合环境影响值和环境成本,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综合指数为0.545,原位化学氧化技术的综合指数为0.456,可以比较出,在结合了环境性与经济性后,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会有更大的环境压力,而原位化学氧化技术的环境压力更小,有更强的环境友好性。层次分析法-理想点法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结合能有效综合多种无量纲指标,弥补了生命周期评价过程多指标无法横向比较的缺点,综合计算各环境影响值,以直观的综合指数比较修复技术。

梅潇镭[3](2021)在《考虑排放标准的再制造发动机环境影响评价与成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再生资源和材料可持续利用,正在成为全球趋势。内燃机再制造工业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引,把废旧的内燃机进行拆解、清洗、检测,按照原有新产品质量要求,通过新工艺重新加工制造、装配、试验。内燃机再制造被认为“节能减排”,但是汽车排放标准对发动机使用的限制也作用于再制造发动机。以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为指导,本文首先建立“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LCA模型,评价了其在生命周期阶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研究了汽车排放标准对其使用的影响,其次考虑两种升级再制造方式,分别建立LCA模型并评价它们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其与排放标准的适应性,最后基于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方法,分析并比较“修复型”、“油改气”、“加装型”三种类型再制造发动机在生命周期的成本情况。本文首先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LCA模型,评价了“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情况,并比较了“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在不同排放标准情景下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增加量,探讨了“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跨标准使用与排放标准的适应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原排放标准阶段,“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的环境影响更小,在跨排放标准阶段使用情景下,“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大,且排放标准阶段跨度越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越大。然后,针对“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在跨排放标准阶段情景使用的弊端,考虑了两种解决方法:“油改气”再制造和“加装型”再制造。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油改气”再制造发动机和“加装型”再制造发动机的LCA模型,评价了这两种类型再制造发动机在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情况,并分别讨论其与排放标准的适应性以及优缺点。分析结果显示,“油改气”再制造发动机能满足排放标准要求,可跨排放标准阶段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小,但技术复杂、操作难;“加装型”再制造发动机也能满足排放标准要求,可跨排放标准阶段使用,加装简便、易操作,但尾气处理装置的使用造成臭氧层损耗潜值激增,且需要不断研发更高效的后处理装置。最后,基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考虑常规成本、环境成本和总成本,综合分析和比较“修复型”、“油改气”、“加装型”再制造发动机的生命周期成本。结果显示,“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常规成本最大,环境成本最高,总成本最高;相比“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加装型”再制造发动机的常规成本增加,但使用阶段的环境成本降低,总成本降低;“油改气”再制造发动机的常规成本最小,环境成本最低,总成本最小。

杨徽[4](2021)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过程环境-经济的集成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是当前建筑业变革的重要战略之一,但青海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略显迟缓,为制定有效的装配式建筑推进政策,系统评价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是必要的。文章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构建了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LCA-LCC集成模型,系统分析预制装配式建筑占用前产生的环境-经济影响。为此开展了:(1)梳理LCA与LCC集成方法,识别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性,选择利用社会支付意愿(WTP)将LCA转化为环境成本与LCC集成的方法;(2)依据LCA理论框架,建立LCA-LCC集成模型。其中LCA影响评价加权时,基于国家和青海省最新的环境税率及统计数据,对环境排放、能源消耗权重因子进行更新至2019年,并对资源消耗权重因子进行补充;(3)整理相关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环境、经济影响文献研究,初步建立施工过程环境、经济影响清单,并通过实地调研与跟踪监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建筑施工过程获得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排放及活动成本数据,利用SQL Server软件构建基础上游数据库及青海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过程环境和经济数据库;(4)以青海省某PC建筑为例分析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经济影响以及环境-经济综合潜值,识别对环境影响、活动成本贡献较大的物质与工艺,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固体废弃物、全球变暖、噪音及矿石资源消耗是PC建筑施工过程中环境影响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比为38.84%、17.81%、14.6%和9.18%;材料费、人工费为PC建筑施工过程中经济成本的关键要素;1m2PC建筑施工过程中环境-经济综合效益为528.68元,环境成本占总成本的比值达到23%;环境影响潜值、活动成本以及环境-经济综合潜值均为:原料获取过程最大,构件生产与装配过程次之,运输过程最小。文章建立的PC建筑施工过程环境、经济数据库,丰富了我国现有建筑领域相关的环境、经济清单数据。此外,案例研究结果为优化生产工艺提供数据支持,为制定有效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唐皓[5](2020)在《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生命周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石化生产的聚丙烯尾气中含有大量轻烃气体,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低能耗、操作简便的分离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聚丙烯尾气回收及相关轻烃回收过程,随着国家相关节能减排政策的提出,实现高经济效益、低能源消耗及环境负荷的工业膜分离过程重要性日益提高。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用来评价生产过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价从原材料开采、运输到产品生产、使用整个过程的环境负荷、资源消耗及经济成本,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多角度评价。因此本文以工业聚丙烯尾气回收系统为背景,建立了结合过程模拟模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的膜分离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实现了从生命周期角度的工艺优化。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过程模拟模型及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聚丙烯尾气回收工艺进行过程模拟,并与原设计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结合过程模拟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别从三大角度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进行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提出了膜分离过程生命周期3E评价的方法,建立了5个单项指标模型,用以计算该工艺在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基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提出了包含CO2等污染物排放量、初级能源消耗的1个“节能减排指数”模型;运用客观赋权法对生命周期评价指标进行耦合,建立了1个“耦合评价指标”模型,用以计算工艺在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形成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的三大角度“5+1+1”评价模型。(2)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的生命周期3E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运用以上提出的化工过程生命周期3E评价5个单项指标模型,分别从经济、能源、环境等角度探究了聚丙烯尾气回收过程公用工程消耗及设备制造的贡献,并找出对经济效益、能源消耗、环境负荷贡献最大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膜面积、压缩机出口压力、冷凝温度对评价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工艺的优化提供相关指导和建议,例如在三段膜面积分别为120、120、40m2和冷凝温度为-13℃时,压缩机出口压力可选择2.5MPa,此时“有效能效率”达到最大值。(3)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的过程优化。分别从生命周期的三大角度进行过程优化。首先,以生命周期3E评价5个单项指标为目标函数,通过改变相应的工艺参数和流程,分别从生命周期经济、能源、环境等角度对尾气回收过程进行优化;其次,通过改变相应的工艺参数和流程,优化了“节能减排指数”,得到了考虑经济效益的环境影响和用能最小化的回收工艺为原三段流程,其三段膜面积分别为89.6、22.2、60m2,压缩机出口压力为2.39 MPa,冷凝温度为-40℃;然后,以“耦合评价指标”为目标函数,从而得到最优流程为两级三段流程、其三段膜面积分别为116.6、57.8、38.3m2,压缩机出口压力为2.26MPa,冷凝温度为-40℃时;最后还对上述几种评价方法的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确定了“耦合评价指标”优化出的结果即为最优流程和参数。

李剑颖[6](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具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38万人,而同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2801.8万吨,平均相当于每人每年会产生163.4kg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处理已经刻不容缓。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综合处理法。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地域特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城市生活垃圾的垃圾总量、成分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城市采取何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处理技术水平、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提出与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最为吻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正是由于需要综合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单一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方法已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就是在某一场区内,进行前期分选,先把可回收的资源回收利用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域特征选择焚烧或堆肥的后续处理环节,最后把无法循环利用已经大大减量化的残渣进行填埋。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把资源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极大的减少单一处理方法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具有发展潜力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垃圾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在对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的评价研究不足且相对单一的现象,选择费用一效益分析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成分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设计工艺。进一步结合运营期环境监测情况对该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体系,从环境影响潜力及能耗等方面对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进行环境影响对比评价。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也十分有限。针对这方面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研究的进行,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全方面的系统评价,通过对实例——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为寻找建设环境影响最小、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方案和理论依据。对市政市容及环境环卫管理部门规划与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北京市以及全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英杰[7](2020)在《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能量网络集成与全生命周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化石能源燃烧发电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亟需解决。化学链燃烧(CLC)是一种新兴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将其应用于化石能源燃烧发电过程,构建一种新型近零碳排放发电模式,是实现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采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建立并验证了600MW的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全流程模型,包括化学链燃烧子系统、余热回收子系统、蒸汽轮机发电子系统和二氧化碳压缩捕集子系统。探究了煤化学链燃烧子系统关键参数:反应器温度、载氧体与煤的质量比以及烟气CO2循环比对单元和整体发电系统能量效率的影响规律,优选了化学链燃烧单元工艺条件和操作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碳捕集率为90%,二氧化碳循环比为0.65,空气反应器温度为1223 K,燃料反应器温度为1157 K,载氧体与煤的质量比为55时,化学链燃烧子系统燃烧效?率(71.70%)和发电系统净发电效率可达到最优值34.80%(HHV)。采用夹点-?分析方法对发电系统的换热网络进行了设计优化,对最优换热网络方案下的发电系统进行了全局?分析,明晰了各个发电子系统的?损及?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换热网络设计下,最小换热温差为10 K,对应换热网络第一子系统(烟气余热回收部分)和第二子系统(蒸汽轮机回热系统和二氧化碳捕集压缩系统)的?效率分别为82.15%和87.98%,换热网络总?损为246.32 MW。各发电子系统的?损由大到小依次是化学链燃烧子系统、蒸汽轮机子系统、余热回收子系统和二氧化碳捕集子系统,其值分别为594.6 MW、429.1 MW、268.7 MW和29.7 MW,对应的?效率分别是70.51%、74.76%、86.69%和95.46%。对发电系统以净现金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单位发电成本(COE)等为指标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并与乙醇胺(MEA)为吸收剂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超超临界燃煤电厂(USC-CCS)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比USC-CCS的净发电效率高出2.40%,单位发电量投资节省39.13%,单位发电成本降低13.95%,单位发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68%,煤耗减少6.62%,二氧化碳捕集能耗减少32.05%。在考虑CO2捕集时,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相比传统的燃煤电厂在经济、能效和环保方面均具有优势。建立了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其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潜值、成本以及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与当前主要煤洁净发电技术(超超临界燃煤电厂(USC)、乙醇胺(MEA)为吸收剂二氧化碳为捕集技术的超超临界电厂(USC-CCS)、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带有二氧化碳捕集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CCS))进行比较得到:IGCC、USC-CCS、USC和IGCC-CCS加权后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比CLC(0.99毫人当量)的高出29.49%、33.15%、33.49%和38.92%;CLC的能源回报率(3.22)比IGCC、USC-CCS和IGCC-CCS电厂高出12.73%、16.46%和26.40%;CLC的全生命周期成本(0.987 g/k Wh)比USC-CCS低14.84%,比IGCC-CCS低4.15%;CLC的可持续性(SIPP=1.46)比USC-CCS和IGCC-CCS分别高出40.83%和43.03%。与USC-CCS和IGCC-CCS相比,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在环境方面、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生命周期成本、可持续性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侯昊晨[8](2020)在《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参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海参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渔业支柱产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企业内部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大,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基于环境绩效的合作伙伴筛选和协调机制等问题。清洁生产作为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节点,为海参行业资源优化管理及污染控制提供实施途径。目前,我国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参生产缺乏清洁生产评价技术和指标体系,供应链企业间缺少基于环境绩效的绿色供应商筛选方法和绿色网络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开展了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将清洁生产的系统边界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供应链层面,分别进行了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三个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能够为清洁生产在海参生产企业尺度和供应链尺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海参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企业实际生产数据的生命周期清单,量化并分析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室内人工育苗、滩涂池塘养殖及盐渍海参加工阶段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1.21E-08 yr、7.39E-09 yr 和 1.11E-09 yr,室内人工育苗阶段具有最大的环境影响,海洋水生生态毒性潜值(MAETP)是贡献度最大的环境影响类型,电力、化石能源消耗及较大的海水需求量是海参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因素。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网箱育苗的环境影响潜值为1.15E-09 yr,与室内人工育苗相比降低了 90.50%;外海底播增殖的环境影响潜值为4.16E-10 yr,与滩涂池塘养殖相比降低了 94.37%,证明上述生态技术在降低环境影响方面具有优越性。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本文提出调整能源类型等多项环境影响改进措施。(2)建立了包括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业三个方面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产地适宜性指标纳入海参育苗和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以大连市两家大型海参生产企业的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为例分别开展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家企业在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的清洁生产水平均为Ⅱ级—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案例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好,但仍然具有一定清洁生产改进潜力,上述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基本一致,证明本文建立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案例企业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节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清洁生产改进措施。(3)针对海参行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从企业角度建立了适用于海参生产企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筛选方法,指导企业选择绿色供应链最佳合作伙伴。而后从供应链角度构建了基于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三个要素,节点企业、技术模式及供应职能三个层级,环境、经济及生产三个绩效系统耦合的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综合能耗最小化和产品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结合改进逼近理想解法计算优化结果,为海参行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在网络优化案例研究中,以原料采购量和市场需求量作为约束条件,分别设定了四种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方案,优化结果表明:不约束市场需求量及原料采购量的优化方案S4(生态网箱育苗—外海底播增殖—底播盐渍加工—精品门店销售)综合能耗为51600 kgce,产品利润为1185万元,在四种优化方案中综合绩效最优。研究结果表明:海参行业供应链层面的清洁生产应通过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的共同实施来降低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品利润。

袁省之[9](2020)在《油气产业生态理论框架与模型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油气产业能够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其生产运行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加重。因此,油气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对油气产业生态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通过拓展产业生态理论,提出油气产业生态的本质内涵是工业剩余物的循环再利用。从而,定义了油气产业生态的关键要素、研究范畴和发展进程,并构建了油气产业生态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油气产业生态模型体系,具体包括微观层面的油气产业个体元素自循环模型、中观层面的油气产业共生单元合作博弈模型和宏观层面的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调控模型。油气产业个体元素自循环模型的构建是以油气产业个体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增加个体元素中可被自循环利用的工业剩余物的筛选环节和自循环效率的评价环节,实现对油气产业微观层面的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收集山西HG液化工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得出,若该厂实现自循环,在投产年限20年内,CH4节能量约为年液化天然气产量的12.66%,但总环境影响的自循环效率仅为15.90%,因此,对于该厂,应考虑个体元素外的工业剩余物循环再利用。油气产业共生单元合作博弈模型的构建是以油气产业共生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博弈论法,以实现社会总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前提,从“治理主体”和“驱动模式”两个维度出发,对工业剩余物交换的上下游个体元素的合作关系进行研究,实现对油气产业中观层面的量化研究,并提出了以社会总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的定价方案。在给定参数的情形下,可以根据该模型来选择上下游个体元素工业剩余物治理的形成模式,并得出上下游个体元素产业共生实现的概率。最后,对模型进行仿真。油气产业共生单元合作博弈模型可以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调控模型的构建是以油气产业生态网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多目标规划法,以环境负担最小和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构建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模型,筛选出参与网络构成的个体元素;其次,基于交通运输模型,以运输成本最低为目标,构建油气产业生态网络调控模型,制定个体元素间工业剩余物的交换方案。最后,以油气产业中8个个体元素间10种工业剩余物为例,进行模型仿真,通过制定个体元素间工业剩余物的交换方案,绘制该案例的油气产业生态网络。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油气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本质是实现油气产业内工业剩余物的循环再利用。通过拓展产业生态理论,对油气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有利于推进油气产业生态化发展。油气产业生态模型体系则为工业剩余物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定量方法。

梁怡[10](2020)在《新型镁肥在西南黄壤蔬菜系统中的施用效果及环境效应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镁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镁元素的缺乏会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西南地区高温多雨、土壤酸化程度高等区域特征导致土壤镁素淋洗损失严重,且由于菜田氮磷钾肥料投入量和投入比例不合理,蔬菜复种指数增加,忽视中微量元素的投入等因素,菜田镁的缺乏逐渐成为西南地区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限制因素,而低产低效的作物系统会产生较大环境代价,镁肥的施用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环境效应的重要措施。目前,速效态镁肥生物有效性较高,但由于其较高的水溶性导致大量的淋洗和径流损失,而缓效态镁肥则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作物快速生长期的镁需求。因此,开发应用新型镁肥,对阻控淋洗,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代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一方面针对西南地区辣椒-白菜养分需求规律,通过优化氮磷钾钙镁养分配比,设计了含钙镁的辣椒、白菜配方肥,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对辣椒和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评价;另一方面创新性地引入多种新型镁肥(纳米氢氧化镁、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磷酸铵镁),与传统硫酸镁对比,通过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新型镁肥对西南地区典型辣椒-白菜蔬菜轮作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通过盆栽试验定量化不同类型镁肥淋洗损失,评价其生物有效性。以期为辣椒-白菜高产优质栽培体系的镁营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含钙镁配方肥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钙镁辣椒-白菜配方肥在西南辣椒-白菜种植系统中效果显着,能更好匹配辣椒-白菜的生长发育需求,在提高氮磷肥偏生产力的同时,能极大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潜值、酸化效应潜值、富营养化效应潜值,降低环境代价。(1)在两年两点的辣椒试验中,含钙镁普通复合肥和含钙镁辣椒配方肥的处理显着增加了辣椒干物质累积和产量,分别增产30.644.3%,提高氮肥偏生产力30.537.3%,增加了土壤钙镁盈余,并显着提高了农户经济效益。此外,在2018年试验中,施用含钙镁普通复合肥和含钙镁辣椒配方肥促进了辣椒植株钾、钙、镁养分向可食用部分的转移,并提高果实Vc含量。(2)在白菜试验中,含钙镁普通复合肥和含钙镁配方肥的处理显着增加了白菜干物质累积和产量,增产12.819.3%,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6.6712.8%,同时增加土壤钙镁盈余。提高白菜Vc含量10.415.1%。(3)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减量施肥处理、配方肥处理及含钙镁配方肥处理均能显着降低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潜值、酸化效应潜值、富营养化效应潜值。新型镁肥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硫酸镁的施用能够提高辣椒-白菜产量,但几种新型镁肥增产效果更好。与CK对照相比,施用硫酸镁、纳米氢氧化镁,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磷酸铵镁分别增加辣椒产量13.2%、31.6%、23.1%、22.2%(两年两地平均),白菜增产6.24%、17.2%、19.2%、1.41%。(2)新型镁肥的施用能够提高辣椒-白菜对钾、镁的吸收累积,且效果优于硫酸镁。此外,镁肥施用有提高辣椒-白菜中的Vc含量的趋势,新型镁肥处理Vc含量稍高于硫酸镁处理。(3)新型镁肥能提高镁肥利用效率及氮磷肥偏生产力,减轻农田环境负荷,降低环境代价。在辣椒上,各镁肥的利用率及农学效率大小为:磷酸铵镁>纳米氢氧化镁>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硫酸镁;在白菜上,各镁肥的利用率及农学效率大小为: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纳米氢氧化镁>硫酸镁>磷酸铵镁。盆栽淋洗试验结果表明:(1)与施用传统硫酸镁肥相比,改性纳米氢氧化镁肥和纳米氢氧化镁的施用均能够显着提高各个时期辣椒株高、茎粗及相对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并促进了辣椒地上部的钾、钙、镁累积,从而提升了辣椒地上部干物质量及辣椒产量。在白菜施用中量改性纳米氢氧化镁及施用高量纳米氢氧化镁也有较好增产效果。此外,磷酸铵镁在辣椒上作用效果也较为显着,相对增产41.6%,但对白菜生长基本上无显着影响;硫酸钾钙镁肥料在白菜上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好,相对增产9.98%,但对辣椒生长无显着影响。(2)相比于施用硫酸镁肥,施用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纳米氢氧化镁以及磷酸铵镁均能减少钾、钙、镁淋洗损失。在辣椒试验中,镁淋失率大小顺序为:硫酸钾钙镁>硫酸镁>纳米氢氧化镁>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磷酸铵镁;在白菜试验中,镁淋失率大小顺序为:硫酸钾钙镁>磷酸铵镁>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硫酸镁>纳米氢氧化镁。综上所述,一方面,含钙镁辣椒、白菜配方肥能更好与西南地区辣椒-白菜系统养分需求相匹配,提高蔬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同时降低环境代价;另一方面,与传统硫酸镁相比,纳米级氢氧化镁和磷酸铵镁在辣椒和白菜生产中能够有效阻控镁的淋洗损失,满足辣椒、白菜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基于相对影响潜值最小的过程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相对影响潜值最小的过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计划行为和多属性效用理论的PC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桥梁可持续维护策略优化
        1.2.2 计划行为理论
        1.2.3 多属性效用理论
        1.2.4 人工智能方法
    1.3 研究内容
2 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优化
    2.1 PC桥梁加固策略
        2.1.1 桥梁时变可靠度计算
        2.1.2 PC桥梁维修加固准则
        2.1.3 加固后PC桥梁可靠指标增量
    2.2 PC桥梁生命周期可持续加固策略多属性决策
        2.2.1 桥梁加固多目标属性因素分析
        2.2.2 PC桥梁生命周期加固策略多属性决策方法
    2.3 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优化
        2.3.1 效用的定义和公理
        2.3.2 多属性效用理论
        2.3.3 PC桥梁多属性效用模型
        2.3.4 基于遗传算法的PC桥梁加固策略优化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桥梁可持续加固行为
    3.1 计划行为理论
        3.1.1 可持续行为相关社会心理学理论
        3.1.2 计划行为理论因素分析
    3.2 桥梁加固行为偏好研究
        3.2.1 加固行为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
        3.2.2 加固行为个人影响因素分析
    3.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桥梁可持续加固行为模型
        3.3.1 研究方法
        3.3.2 问卷设计
        3.3.3 模型构建和假设
    3.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加固行为分析
        3.4.1 加固行为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3.4.2 数据检验
        3.4.3 加固行为SEM模型适配度检验
        3.4.4 加固行为假设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机器学习模型
    4.1 机器学习理论
        4.1.1 机器学习概念及分类
        4.1.2 加固行为预测模型建立
        4.1.3 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分析
    4.2 基于特征选择的机器学习行为预测模型
        4.2.1 最大信息相关分析
        4.2.2 全局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改进的可持续加固策略模型
    5.1 桥梁加固策略优化多属性效用模型
        5.1.1 多属性权重分析
        5.1.2 风险态度分析
        5.1.3 感知风险分析
    5.2 改进的桥梁加固策略多属性效用优化模型
        5.2.1 桥梁加固策略多属性效用优化模型确定权重
        5.2.2 经计划行为理论修正的风险态度
    5.3 优化模型分析
        5.3.1 使用实测权重的多属性效用优化模型分析
        5.3.2 使用优化风险态度的多属性效用优化模型分析
    5.4 优化模型加固策略分析与选择
        5.4.1 优化模型加固策略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5.4.2 优化模型加固策略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5.4.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优化模型加固策略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改进LCA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1.2.1 生命周期评价基本理论
        1.2.2 技术类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1.2.3 污染修复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进展
    1.3 场地污染修复技术及评价方法概述
    1.4 生命周期评价与多目标决策进展
        1.4.1 生命周期评价目标决策特点及优劣
        1.4.2 多目标决策及在生命周期中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LCA方法改进
    2.1 多目标决策方法概述
    2.2 多目标决策评价模型的设计
        2.2.1 多目标决策应用的必要性
        2.2.2 多目标决策结合LCA方法的设计思路
    2.3 场地修复技术生命周期评价多目标决策比选流程
        2.3.1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LCA的修复方法比选过程
        2.3.2 基于理想点法和LCA的修复方法比选过程
        2.3.3 基于层次分析法加权下的理想点法改进LCA修复技术比选方法
        2.3.4 不确定性分析
        2.3.5 修复技术的环境成本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焦化场地修复技术比选研究
    3.1 焦化场地土壤污染概述
        3.1.1 污染场地历史情况及现状
        3.1.2 场地污染特征
    3.2 焦化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
        3.2.1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3.2.2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
    3.3 焦化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3.3.1 功能单位
        3.3.2 系统边界
        3.3.3 清单分析
        3.3.4 基于Gabi软件的环境影响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LCA多目标决策比选
    4.1 基于理想点法改进LCA进行技术比选
    4.2 不确定性分析
    4.3 生命周期经济性评价
    4.4 修复环境影响与环境成本综合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考虑排放标准的再制造发动机环境影响评价与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再制造发动机产业现状
    1.3 汽车发动机LCA-LCC研究现状
        1.3.1 发动机LCA相关研究现状
        1.3.2 汽车LCC相关研究进展
    1.4 汽车排放标准及发动机后处理装置研究现状
        1.4.1 汽车排放标准与柴油机关系
        1.4.2 发动机后处理装置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产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1.1 LCA方法
        2.1.2 清单分析方法
        2.1.3 影响评价方法
        2.1.4 数据库及基础数据
    2.2 产品成本分析方法
        2.2.1 LCC方法
        2.2.2 LCC成本分类
    2.3 LCA-LCC成本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的生命周期评价
    3.1 “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清单分析
    3.2 “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环境影响评价
    3.3 排放标准适应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升级再制造发动机的生命周期评价
    4.1 “油改气”再制造发动机生命周期评价
        4.1.1 “油改气”再制造发动机清单分析
        4.1.2 油改气”再制造发动机环境影响评价
        4.1.3 环境影响比较
    4.2 “加装型”再制造发动机生命周期评价
        4.2.1 “加装型”再制造发动机清单分析
        4.2.2 “加装型”再制造发动机2 影响评价
        4.2.3 环境影响比较
    4.3 排放标准适应性分析
        4.3.1 “油改气”再制造
        4.3.2 “加装型”再制造
        4.3.3 优缺点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再制造发动机成本分析
    5.1 “修复型”再制造发动机成本分析
    5.2 “油改气”再制造发动机成本分析
    5.3 “加装型”再制造发动机成本分析
    5.4 成本比较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及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一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过程环境-经济的集成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建筑环境、经济影响研究现状
        1.2.2 环境-经济集成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装配式建筑LCA-LCC集成框架
    2.1 生命周期评价(LCA)
        2.1.1 理论概述
        2.1.2 理论框架
        2.1.3 局限性
    2.2 生命周期成本(LCC)
        2.2.1 定义
        2.2.2 分类
    2.3 LCA-LCC集成框架
        2.3.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3.2 清单分析
        2.3.3 影响评价
        2.3.4 结果解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C建筑施工过程环境、经济数据库
    3.1 调研与监测方案
        3.1.1 对象与研究范围
        3.1.2 方案
    3.2 数据收集
        3.2.1 建筑施工上游
        3.2.2 预制构件生产阶段
        3.2.3 运输阶段
        3.2.4 现场装配阶段
    3.3 数据库的建立
        3.3.1 功能
        3.3.2 内容与组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研究
    4.1 目标与范围
    4.2 清单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环境清单
        4.2.3 成本清单
    4.3 影响评价
        4.3.1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4.3.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评价
        4.3.3 LCA-LCC集成评价
    4.4 结果解释
        4.4.1 LCA结果解释
        4.4.2 LCC结果解释
        4.4.3 LCA-LCC集成结果解释
    4.5 敏感性分析
        4.5.1 施工过程的敏感性分析
        4.5.2 环境潜值的敏感性分析
        4.5.3 活动成本的敏感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聚丙烯尾气回收技术
    1.3 膜分离技术
        1.3.1 膜分离技术的优点及发展概况
        1.3.2 膜分离技术的研究热点
        1.3.3 气体膜分离技术
    1.4 生命周期评价
        1.4.1 生命周期评价简介
        1.4.2 生命周期评价主要步骤
        1.4.3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1.4.4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
        1.4.5 生命周期评价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
    1.5 化工过程优化
        1.5.1 过程优化概念
        1.5.2 按目标函数数量分类的过程优化
        1.5.3 过程优化常用模拟软件
        1.5.4 过程优化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依据及研究内容
2 膜分离过程的生命周期“5+1+1”评价模型
    2.1 聚丙烯回收过程模拟
        2.1.1 聚丙烯尾气组成及相关工艺参数
        2.1.2 物性方法的选择
        2.1.3 聚丙烯尾气回收系统的过程模拟
    2.2 生命周期3E评价方法
        2.2.1 环境评价模型
        2.2.2 能源评价模型
        2.2.3 经济评价模型
    2.3 节能减排指数模型
    2.4 耦合评价指标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的生命周期3E评价
    3.1 生命周期经济评价
        3.1.1 经济评价指标组成
        3.1.2 经济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3.2 生命周期能源评价
        3.2.1 能源评价指标组成
        3.2.2 能源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3.3 生命周期环境评价
        3.3.1 环境评价指标组成
        3.3.2 环境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3.4 系统有效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的过程优化
    4.1 基于生命周期3E评价各单项指标的过程优化
        4.1.1 基于“生命周期收益”的过程优化
        4.1.2 基于有效能效率的过程优化
        4.1.3 基于“全球变暖潜值”的过程优化
        4.1.4 基于“中国化石能源消耗潜值”过程优化
        4.1.5 基于“对流层臭氧前驱体潜值”的过程优化
    4.2 基于“节能减排指数”的过程优化
    4.3 基于“耦合评价指标”的过程优化
        4.3.1 耦合模型评价指标的确定
        4.3.2 “耦合评价指标”的过程优化结果
    4.4 三种评价方法对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筛选出的评价指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2.1.1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其评价模型
        2.2.1 国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2.2.2 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2.2.3 国内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评价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四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3.1 北京市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4.1 北京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社会环境概况
        4.1.3 环境质量状况
    4.2 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
        4.2.1 北京市生活垃圾物理成分分析
        4.2.2 北京市生活垃圾特征值分析
    4.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工艺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LCA环境影响评价
    5.1 评价目标和边界范围的确定
    5.2 基于以上不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环境排放
        5.2.1 数据收集
        5.2.2 运输过程的环境排放
        5.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环境排放
        5.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5.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5.4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5.4.1 影响分类
        5.4.2 数据特征化
        5.4.3 影响评价模型
        5.4.4 结果输出
    5.5 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6.1 环境效益评价
    6.2 经济效益评价
        6.2.1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收益分析
        6.2.2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成本分析
        6.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费效比计算
        6.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经济效益分析
    6.3 社会效益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与作者简介
附件

(7)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能量网络集成与全生命周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全球节能减排概论
        1.1.2 节能减排技术
    1.2 燃煤电厂CO_2捕集方法与技术
    1.3 化学链燃烧技术
        1.3.1 化学链燃烧技术简介
        1.3.2 化学链燃烧原理
        1.3.3 化学链燃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4 化学链燃烧技术耦合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标与论文结构
        1.6.1 研究目标
        1.6.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模型与评价方法
    2.1 Aspen Plus软件介绍
        2.1.1 原料输入与设定
        2.1.2 物性方法选择
        2.1.3 单元模型选择
        2.1.4 模型假设
    2.2 系统流程介绍
        2.2.1 煤化学链燃烧子系统
        2.2.2 余热回收子系统
        2.2.3 蒸汽轮机发电子系统
        2.2.4 CO_2捕集子系统
    2.3 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建模
        2.3.1 煤化学链燃烧子系统建模
        2.3.2 余热回收子系统建模
        2.3.3 蒸汽轮机发电子系统建模
        2.3.4 CO_2捕集子系统建模
    2.4 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换热网络设计与优化方法介绍
        2.4.1 夹点-?换热网络设计方法
        2.4.2 流股热力学数据获取方法
    2.5 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性能评价
        2.5.1 系统能效评价方法
        2.5.2 系统经济性评价方法
    2.6 生命周期评价简介
        2.6.1 全生命周期评价框架体系
        2.6.2 生命周期评价目标和范围
        2.6.3 生命周期评价清单分析
        2.6.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的换热网络设计集成与优化评价
    3.1 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3.1.1 载氧体与煤质量比对化学链燃烧单元的影响
        3.1.2 燃料反应器与空气反应器温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1.3 空气反应器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1.4 二氧化碳循环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2 夹点-?方法对换热网络集成设计与优化
        3.2.1 换热网络的冷热物流热力学参数获取
        3.2.2 夹点-?方法对换热网络的设计
    3.3 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的能效分析
        3.3.1 氧煤比与反应温度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3.3.2 系统整体?效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学链燃煤发电系统技术经济评价
    4.1 电厂投资成本
    4.2 发电成本计算
    4.3 二氧化碳减排能耗与煤耗
    4.4 经济性能评价
        4.4.1 原料成本对发电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4.4.2 电厂运行时间对发电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4.4.3 电力的售价对发电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4.4.4 碳税对发电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4.5 COE敏感性分析
    4.6 化学链燃煤电厂与传统燃煤电厂综合性能对比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化学链燃煤发电系统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
    5.1 化学链燃煤发电系统的生命周期目标与范围
    5.2 化学链燃煤发电系统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5.2.1 数据来源和假设
        5.2.2 清单分析
    5.3 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5.3.1 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评价
        5.3.2 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评价
        5.3.3 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5.3.4 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价和电厂可持续性评价
    5.4 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比较分析
        5.4.1 资源消耗的对比
        5.4.2 能源消耗的对比
        5.4.3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对比
        5.4.4 生命周期成本与电厂可持续性对比
    5.5 全生命周期敏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海参行业生产现状
        1.1.2 海参行业生产流程分析
        1.1.3 海参行业资源环境问题分析
    1.2 清洁生产研究进展
        1.2.1 清洁生产定义与政策介绍
        1.2.2 清洁生产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1.3.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1.3.3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
    1.4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
        1.4.1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1.4.2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问题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2.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2.2 海参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2.3 清单分析
        2.2.4 影响评价
        2.2.5 结果解释与改进措施
    2.3 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2.3.1 育苗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2.3.2 养殖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2.4 不确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海参育苗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2.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2.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2.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2.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2.6 案例研究
    3.3 海参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3.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3.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3.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3.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3.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3.6 案例研究
    3.4 海参加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4.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4.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4.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4.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4.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4.6 案例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3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筛选方法
    4.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
        4.4.1 绿色要素
        4.4.2 结构层级
        4.4.3 绩效内容
    4.5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
        4.5.1 网络优化模型
        4.5.2 网络优化算法
        4.5.3 网络优化案例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海参生产过程与技术生命周期清单数据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附录B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及评价结果
附录C 海参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表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9)油气产业生态理论框架与模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内容
        1.2.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生态相关研究综述
    2.2 产业生态理论概述
        2.2.1 产业生态的本质内涵
        2.2.2 产业生态的研究范畴
        2.2.3 产业生态的发展进程
    2.3 产业生态研究方法综述
        2.3.1 微观层面
        2.3.2 中观层面
        2.3.3 宏观层面
    2.4 油气产业生态相关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气产业生态及其理论框架研究
    3.1 油气产业生态的本质内涵
    3.2 油气产业生态的关键要素
    3.3 油气产业生态的研究范畴与发展进程
        3.3.1 油气产业生态的研究范畴
        3.3.2 油气产业生态的发展进程
    3.4 油气产业生态理论总体架构
        3.4.1 油气产业生态层次关系分析
        3.4.2 油气产业生态理论框架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气产业个体元素自循环模型构建
    4.1 油气产业个体元素自循环模型框架
        4.1.1 确定研究目标与范围
        4.1.2 清单分析
        4.1.3 环境影响测算与评价
        4.1.4 自循环效率评价
        4.1.5 结果解释
    4.2 HG液化工厂个体元素自循环模型应用
        4.2.1 HG液化工厂情况概述及数据来源
        4.2.2 HG液化工厂生产的系统边界
        4.2.3 HG液化工厂生产的清单分析
        4.2.4 HG液化工厂生产的环境影响测算与评价
        4.2.5 HG液化工厂自循环效率评价
        4.2.6 HG液化工厂结果解释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气产业共生单元合作博弈模型构建
    5.1 油气产业共生单元合作博弈模型框架
    5.2 情景设置、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5.2.1 情景设置
        5.2.2 基本假设
        5.2.3 模型符号说明
    5.3 不同情景下的产业共生单元合作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5.3.1 上游个体元素治理下两种驱动模式的博弈结果
        5.3.2 下游个体元素治理下两种驱动模式的博弈结果
    5.4 不同情景下产业共生的实现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
        5.4.1 上游个体元素治理下的产业共生相关分析
        5.4.2 下游个体元素治理下的产业共生相关分析
        5.4.3 产业共生形成模式选择
    5.5 油气产业共生单元合作博弈模型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调控模型构建
    6.1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调控模型框架
    6.2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模型的构建与仿真
        6.2.1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模型的构建
        6.2.2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模型仿真
    6.3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调控模型的构建与仿真
        6.3.1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调控模型的构建
        6.3.2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调控模型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模型的仿真数据
附录B 矩阵正负分离的算法
附录C 环境负担最劣值估计
附录D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模型算法中部分函数
附录E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模型仿真的部分结果
附录F 油气产业生态网络调控模型算法中部分函数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新型镁肥在西南黄壤蔬菜系统中的施用效果及环境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作物镁营养及镁肥施用研究现状
        1.1.1 西南黄壤镁营养状况
        1.1.2 土壤中的镁淋洗及其影响因素
        1.1.3 镁对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4 作物中镁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镁肥的应用现状
        1.2.1 常见的镁素来源及其种类
        1.2.2 传统镁肥在蔬菜作物中的应用现状
    1.3 新型镁肥的概述
        1.3.1 纳米氢氧化镁
        1.3.2 磷酸铵镁
        1.3.3 硫酸钾钙镁
    1.4 蔬菜系统镁肥施用的环境效应评价
        1.4.1 蔬菜系统环境问题
        1.4.2 镁肥施用的环境效应评价
第二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含钙镁配方肥对西南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环境效应评价
        2.2.2 新型镁肥对西南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环境效应评价
        2.2.3 新型镁肥对土壤镁淋洗的阻控作用
    2.3 研究目标
        2.3.1 探究含钙镁配方肥对西南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环境效应评价
        2.3.2 评价新型镁肥对西南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环境效应评价
        2.3.3 明确新型镁肥对土壤镁淋洗的阻控效应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含钙镁配方肥对西南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环境效应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配方肥设计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5 环境效应评价相关指标计算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产量和收获期辣椒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收获期辣椒各部位钾、钙、镁浓度及累积量的影响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钾、钙、镁养分平衡及氮、磷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配方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分析
        3.2.6 不同辣椒施肥处理的环境效应评价
        3.2.7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菜产量和收获期白菜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2.8 不同施肥处理对收获期白菜地上部钾、钙、镁浓度及累积量的影响
        3.2.9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菜钾、钙、镁养分平衡及氮、磷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3.2.10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3.2.11 不同白菜施肥处理的环境效应评价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新型镁肥对西南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环境效应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和实施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新型镁肥对辣椒-白菜轮作系统产量的影响
        4.2.2 不同新型镁肥对辣椒-白菜轮作系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4.2.3 不同新型镁肥对辣椒-白菜轮作系统钾、钙、镁浓度及累积量的影响
        4.2.4 不同新型镁肥对辣椒-白菜轮作系统土壤交换性钾、钙、镁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新型镁肥对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2.6 不同新型镁肥施用效果测算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新型镁肥对土壤镁淋洗的阻控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镁肥处理对辣椒各时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5.2.2 不同镁肥处理对辣椒产量和收获期辣椒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2.3 不同镁肥处理对收获期辣椒地上部和土壤钾、钙、镁含量的影响
        5.2.4 不同镁肥处理对辣椒盆栽淋洗液的影响
        5.2.5 不同镁肥处理对白菜产量和收获期白菜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2.6 不同镁肥处理对收获期白菜地上部和土壤钾、钙、镁含量的影响
        5.2.7 不同镁肥处理对白菜盆栽淋洗液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含钙镁配方肥对西南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环境效应评价
    6.2 新型镁肥对西南辣椒-白菜轮作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环境效应评价
    6.3 新型镁肥对土壤镁淋洗的阻控作用
    6.4 总结
参考文献
主要成果及参与课题
致谢

四、基于相对影响潜值最小的过程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计划行为和多属性效用理论的PC桥梁可持续加固策略[D]. 罗玮.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改进LCA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比选研究[D]. 王顺扬. 山西大学, 2021(12)
  • [3]考虑排放标准的再制造发动机环境影响评价与成本分析[D]. 梅潇镭.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过程环境-经济的集成评价方法[D]. 杨徽. 青海大学, 2021(01)
  • [5]聚丙烯尾气膜分离系统生命周期评价[D]. 唐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李剑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能量网络集成与全生命周期分析[D]. 赵英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D]. 侯昊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9]油气产业生态理论框架与模型体系研究[D]. 袁省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10]新型镁肥在西南黄壤蔬菜系统中的施用效果及环境效应评价[D]. 梁怡. 西南大学, 2020


生命周期评价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上一篇: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ΔC与油气异常的相互配置关系
下一篇: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微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的麻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