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彬,胡琴琴,舒亮晶,胡柳生,李宜红,严雄,童赟[1](2021)在《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PMC)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的原发性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5例, 其中男26例, 女39例, 年龄46~84岁,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术前, 术后1 d, 1周、1、3、6个月和1年时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术前比较, 患者术后1 d、1周、1、3、6、12个月时VAS评分均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VAS评分0~3分患者例数均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1周, 1、3、6、12个月时, 优良率分别为87.7%(57/65例)、92.8%(61/65例)、96.9%(63/65例)、98.5%(64/65例)、98.5%(64/65例)和96.9%(63/65例), 与术后1 d比较, 其他评价时点优良率均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
王巧,郭刚文,黄东,李振兴,周浩宬[2](2021)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前卵圆孔CT重建参数与球囊压力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球囊压力与卵圆孔解剖参数的关系, 探讨术前卵圆孔CT重建参数对PBC术中球囊压力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疼痛科接受全身麻醉下行PBC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术前行颅底高分辨三维CT重建, 并于轴位图像上测量卵圆孔最大横截面的长径、短径及卵圆孔面积。术中运用便携式电子测压计持续监测记录PBC术中球囊充盈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相关性分析检验PBC术中球囊压力与卵圆孔解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PBC术后疼痛完全缓解, 1例明显缓解, 1例部分缓解。卵圆孔最大横截面长径为(7.8±1.7)mm。PBC术中微球囊充盈时压力峰值(PM)为(194±27)kPa, 开始压迫时微球囊压力值(P0)为(164±28)kPa, 压迫120 s后微球囊压力(P120)为(135±20)kPa。相关性分析显示:P0与卵圆孔长径呈正相关(r=0.56, P<0.05), 与卵圆孔短径(r=0.24, P>0.05)、卵圆孔面积(r=0.36, P>0.05)以及球囊充盈程度(r=-0.09, P>0.05)均无相关性;P120与卵圆孔长径呈正相关(r=0.54, P<0.05), 与卵圆孔短径(r=0.18, P>0.05)、卵圆孔面积(r=0.28, P>0.05)以及球囊充盈程度(r=-0.13, P>0.05)均无相关性。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术中球囊压力与卵圆孔长径存在相关性, 通过术前颅底高分辨CT对卵圆孔进行重建, 可以为预测PBC术中球囊压力目标值提供依据。
李明武,牛朝诗[3](2021)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问题》文中指出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颅神经疾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方法较多,根治性手术首选微血管减压术,但对于高龄、复发或伴有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相对微创、风险低的方法成为首选,早期射频热凝术由于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局麻等优点被广泛推广适用,但近年来临床针对其随访研究发现,患者对于治疗过程有恐惧感(射频热凝过程中相当于刺激疼痛反复发作),射频热凝术短期复发率高,术后麻木感持续时间长,且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千篇一律,无法做到个性话的诊疗等缺点,随着近年来广大三叉神经痛患者就医需求的提高,射频热凝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少;而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由于其全麻时间短,手术风险小,术后起效快,术后无痛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被迅速应用起来,本文就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临床应用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中的难点进行综述。
王文贝[4](2021)在《DSA与传统C臂机引导三叉神经痛微囊压迫术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引导下行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与传统C臂机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术中穿刺方法的优缺点,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35例,其中DSA组15例,C臂机组20例,DSA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精准引导球囊压迫术,C臂机组则是传统C臂机下引导,对比两组病人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S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6.66%高于C臂机组55.00%;DSA组手术时间(25.45±5.81)min较C臂机组(46.44±5.79)min时间短;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组临床有效率93.33%,C臂机组为90%,2组临床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DSA组出现口咬肌无力3例,单纯疱疹2例,复视1例,三叉神经抑制反应1例,并发症率为46.66%。C臂机组出现口角疱疹8例,咬肌无力3例,复视2例,三叉神经抑制4例,总的并发症率8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有显着的临床疗效,DSA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方面要明显优于C臂组,DSA引导微球囊压迫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李锐[5](2021)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本文通过收集经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例,分析疗效情况、相关并发症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该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方 法]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2018年9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1 1例作为为临床数据,分析患者手术中、术后疗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并根据患者术后疗效,对患者年龄、性别、疼痛分布区域、病程长短、既往手术史、困难穿刺及球囊形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本次统计共有21 1名PTN患者行经皮球囊压迫治疗,治疗有效为202例,有效率为95.7%,其中186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得以缓解。16例患者疼痛未立即缓解,其中10例患者发生疼痛的延迟缓解,均在2周内自行缓解,后期随访均未发作,6例患者术后仍感患侧疼痛,次日疼痛完全消失,考虑术后伤口疼痛或疼痛延迟缓解。球囊形状为梨形者198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仍感疼痛,其余患者术后感疼痛消失。球囊形状为类梨形者9例,其中,4例患者术后仍感疼痛。球囊形状为非梨形患者4例,术后疼痛均未见明显缓解。7例患者穿刺进针过程非常困难,反复调整得不到满意形态,其中3例患者曾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本次研究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出现疼痛复发的情况,均发生在一年内,一年复发率为2.4%。统计学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疼痛侧别、疼痛分布区域、病程长短对PTN患者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球囊的形态对PTN患者术后疗效影响较大(X2=132.2,P<0.001),典型梨形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类梨形及非梨形的患者。困难穿刺难以形成满意的球囊形状,对术后疗效有影响(X2=37.09,P<0.001)。2.PBC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患者患侧面部麻木,21 1例患者中,共计有202例(95.7%)患者出现了患侧面部麻木,其中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患者2例,2例患者感觉异常均于1周内消失。患者面部麻木感会逐渐恢复,术后半年麻木感逐渐改善或耐受良好,重度麻木患者麻木感明显减轻。132例(62.5%)患者在穿刺及球囊压迫过程中出现三叉神经抑制反射。有115例(54.5%)患者在PBC术后出现患侧咀嚼肌无力,随访观察,术后2至3月该症状逐渐恢复,半年后患者咀嚼肌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口角疱疹共有69例(32.7%),多发生于术后1至3天,约1-2周好转。PBC术后观察到有4例暂时性复视,未予特殊处置,均在3周内症状消失。术后头痛、患侧面部肿胀疼等症状,在给予对症治疗后,多在1至3周内逐渐恢复正常。本组患者病例中未见任何如脑脊液漏、角膜反射减弱、消失,颅内出血、颅内感染、颈内动脉瘘等严重的并发症,也均无致死、致残等严重并发症。[结 论]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手术创伤小,适合临床应用。球囊形状对球囊压迫术疗效影响较大,术中球囊呈梨形时,术后疗效好,疗效明显优于类梨形的患者,球囊非梨形时,效果较差。困难穿刺易致球囊形状不满意。
黄锦益,文志谦,韦克,邓军,兰剑[6](2021)在《中西医结合防治三叉神经痛微创术后带状疱疹病毒激活再感染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抗病毒口服液联合伐昔洛韦对三叉神经痛微创术后带状疱疹病毒激活再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 80例均为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2014年12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拟行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前给予伐昔洛韦(每次0.3 g,口服,每天2次)联合抗病毒口服液(每次10 mL,口服,每天2次)预防治疗,连续用药7天;对照组不予抗病毒药物预防用药;观察两组术后带状疱疹发生率;对于术后发生带状疱疹的患者,观察组继续给予伐昔洛韦联合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对照组给予伐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带状疱疹治疗有效率,观察疱疹止疱、结痂、脱痂时间;观察模拟疼痛评分(VAS)、血清IL-2、IL-10、CXC趋化因子配体10 (CXCL 10)变化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带状疱疹发生率为32.50%(13/40),低于对照组[57.50%(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31%(12/13),高于对照组[60.8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2,P<0.05);观察组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观察组患者VAS、IL-10、CXCL 10低于对照组,IL-2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VAS、IL-10、CXCL 10均降低,IL-2升高(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显着(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预防性使用抗病毒口服液联合伐昔洛韦可降低三叉神经痛微创术后带状疱疹发生率,且联合使用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优于单用伐昔洛韦,值得临床推广。
林志光[7](2021)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TN)应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T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三叉神经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接受PB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治疗TN临床效果良好,还可明显减少治疗后并发症,临床可积极推方。
何睿林,韦艳红,胡鑫,周增华,许圣荣,耿泽阳,吴逸伦,蒋宗滨[8](2021)在《不同压迫时长对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中不同压迫时长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PBC治疗的PTN患者59例,性别、年龄不限。按术中球囊压迫时间长短将患者分为3组:A组压迫120 s,B组压迫150 s,C组压迫180 s。记录3组患者病史信息,术后24 h和1、3、6个月时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复发率,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4 h并发症(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周疱疹、角膜炎、复视、耳鸣、面部感觉异常)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面部麻木和咬肌无力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术后24 h和1、3、6个月时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复发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时,口周疱疹、角膜炎、复视、耳鸣及面部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患者术后24 h面部麻木及咬肌无力发生率较高(P均<0.05);与术后24 h相比,各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咬肌功能大多数可恢复至正常,中重度面部麻木的患者比例也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PBC术中不同压迫时长均能有效治疗PTN,且6个月内疗效相当,但压迫120 s既能保证治疗有效,又能减少面部麻木及咬肌无力发生率。
朱冬冬[9](2021)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为临床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PBC组),另31例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MVD组),对两种手术方案的两组患者术后行BNI评分、观察它们的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将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及所花费用进行比较,并对二者术后不同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组患者中:术后立即无明显疼痛患者27例,2例患者术后有比较轻微的疼痛感,1例患者术前疼痛感剧烈、术后比术前痛感明显减轻,且这30例患者术后均不需要其他缓解疼痛的辅助治疗。即有效例数30例,1例无效。术后发生暂时性听力障碍1例,听力减退2例,耳鸣2例,1例暂时性听力障碍的患者术后第2天听力即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听力下降术后第3个月听力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耳鸣症状在术后第3个月消失,另2例无变化。1例患者出现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迟钝伴麻木,术后10天后麻木感缓解。未出现颅内血肿及感染病例,但几乎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痛及恶心呕吐,住院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组患者中:术后疼痛感完全消失者26例,6例有效,其中4例患者术后不需药物治疗,2例需口服药物辅助治疗。即有效例数32例,1例无效。其中15例出现较为明显的面部麻木,多在术后半年至1年内恢复。1例患者出现患侧咬肌无力,在术后2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口角疱疹,术后1周后治愈。也未出现颅内血肿及感染病例。PBC组和MVD组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6.97%和96.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住院费用高于PBC组[(31171.6±3356.4)元vs(20319.5±1741.4)元]、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PBC组[(182.6±22.2)分钟vs(37.6±8.0)分钟]、[(17.4±2.7)天vs(7.0±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高于MVD组(51.5%vs 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均显着,球囊压迫术有着低风险、微创伤、短疗程、更经济的优点,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相对较低。对影像学提示有责任血管压迫、无开颅手术手术禁忌症且不排斥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优先选用微血管减压术。而对于身体条件差、不愿接受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以及MVD手术后复发者,选用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可避免开颅风险的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更为合适。
李勇华,王重阳,刘超强[10](2020)在《难治性三叉神经痛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难治性三叉神经痛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6月就诊的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借助CT三维重建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有良好效果,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疼痛程度和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 三叉神经和Meckel’s腔的解剖 |
| 二、经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应用 |
| 三、经皮球囊压迫术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
| 四、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7 致谢 |
| 8 附录 |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对照表 |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 附录C 附图 |
| 附录D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手术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资料与方法 |
| 1 诊断标准 |
| 1.1 三叉神经痛诊断 |
| 1.2 带状疱疹诊断 |
| 2 纳入标准 |
| 3 排除标准 |
| 4 一般资料 |
| 5 治疗方法 |
| 5.1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
| 5.2 给药方法 |
| 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 7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脱落情况 |
| 2两组术后带状疱疹发生率比较 |
| 3两组有效率比较 |
| 4两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比较(表2) |
| 5两组治疗前后VAS及血清IL-2、IL-10、CXCL 10水平比较(表3) |
| 6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本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
| 2.3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
|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
| 2.5 两组并发症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