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体液免疫功能改变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琳雅[1](2021)在《单中心儿童尿源性脓毒症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泌尿系感染在儿童常见,尿源性脓毒症是由泌尿系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但目前对儿童尿源性脓毒症的临床研究较有限,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尿源性脓毒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探索儿童尿源性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并分析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提高对儿童尿源性脓毒症的临床认识,为早期识别重症尿源性脓毒症、避免慢性肾脏病等不良预后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统计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诊断尿源性脓毒症的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根据病情符合脓毒症或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者为重症组;符合SIRS诊断标准者为轻症组;研究以下内容:1.单中心尿源性脓毒症患儿临床特征;2.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1.单中心尿源性脓毒症患儿临床特征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25名尿源性脓毒症患儿,3例(2.4%)脓毒性休克,38例(30.4%)脓毒症,84例(67.2%)SIRS患者;未出现死亡患者。年龄分布以1~12月龄居多(65%);性别以男性居多(54.4%);7.2%患儿存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尿源性脓毒症中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畸形;尿源性脓毒症患儿尿液及血液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尿培养对多种药物耐药率高于普通泌尿系感染,且产ESBLs率更高。2.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多因素logistics分析(1)重症组与轻症组比较:重症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CT、血小板计数、NK细胞比率、白蛋白、总GFR较轻症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INR、PT、APTT及D-二聚体、降钙素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谷氨酰基转移酶、尿素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构建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之比(PLR)升高(OR=1.022,95%CI 1.007~1.037,P=0.003)、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升高(OR=3.698,95%CI 1.395~9.805,P=0.009)及NK细胞比率降低(OR=0.775,95%CI0.653~0.919,P=0.004)是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效能最佳,回归方程为logit(P)=-14.546+0.022×PLR+1.308×MPV-0.255×NK%,该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867,敏感度65.5%,特异度为96.4%。结论1.单中心尿源性脓毒症患儿临床分析(1)尿源性脓毒症是儿童脓毒症的病因之一,多发生于小于一岁以及男性患儿,约1/3患儿表现为重症,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畸形是膀胱输尿管反流。(2)尿源性脓毒症患儿尿液及血液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且尿培养耐药率高于普通泌尿系感染。2.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构建重症尿源性脓毒症logistics回归模型,当预测概率值≥0.68,则判断为重症尿源性脓毒症,当预测概率<0.68则为轻症。

李炯汾[2](2021)在《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影响,评价补肺固肾汤对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收入2020年04月01日至2021年01月31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部及门诊病例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维持阶段肺肾气虚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利尿消肿、降脂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玉屏风颗粒干预,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补肺固肾汤治疗,治疗3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相关指标(CD4+、CD8+、CD4+/CD8+、Ig G、Ig M)、血清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24HUPQ)、血肌酐(Scr)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1)对细胞免疫的影响:(1)CD4+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CD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CD4+平均值为(30.60±4.51)%,治疗后CD4+平均值为(42.3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CD4+平均值为(31.54±3.37)%,治疗后CD4+平均值为(39.87±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CD4+水平比对照组的CD4+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8+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CD8+平均值为(34.44±5.53)%,治疗后CD8+平均值为(25.49±2.3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CD8+平均值为(32.82±2.60)%,治疗后CD8+平均值为(27.16±1.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CD8+水平比对照组的CD8+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4+/CD8+比值比较:两组治疗前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CD4+/CD8+平均值为(0.92±0.17),治疗后CD4+/CD8+平均值(1.69±0.2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CD4+/CD8+平均值为(0.96±0.09),治疗后CD4+/CD8+平均值(1.47±0.0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CD4+/CD8+比值比对照组的CD4+/CD8+比值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CD4+、CD4+/CD8+的比值均有明显升高,CD8+水平均明显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体液免疫指标的影响:(1)Ig G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Ig 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Ig G平均值为(5.78±0.82)g/L,治疗后Ig G平均值为(10.63±1.19)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Ig G平均值为(6.12±0.83)g/L,治疗后Ig G平均值为(9.98±1.34)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Ig G水平比对照组的Ig G水平升高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g M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Ig 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Ig M平均值为(1.66±0.13)g/L,治疗后Ig M平均值为(1.20±0.19)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Ig M平均值为(1.65±0.13)g/L,治疗后Ig M平均值为(1.31±0.15)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Ig M水平比对照组的Ig M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影响:两组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为(516.52±328.85)mg,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262.78±167.81)mg,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为(648.25±263.04)mg,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为(345.92±152.55)mg,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血清白蛋白的影响:两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8.96±2.97)g/L,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46.09±2.24)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7.69±3.79)g/L,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43.37±2.96)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肌酐的影响:两组治疗前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肌酐平均值为(79.67±16.95)umol/L,治疗后肌酐平均值为(70.97±13.12)umol/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肌酐平均值为(77.27±30.00)umol/L,治疗后肌酐平均值为(73.10±30.00)umol/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酐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总积分平均值为(18.95±1.87),治疗后总积分平均值为(10.83±0.8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总积分平均值为(18.99±1.21),治疗后总积分平均值为(14.02±0.9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补肺固肾汤能够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阶段的免疫功能。(2)补肺固肾汤能够改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阶段的肌酐、24小时尿蛋白水平及血清白蛋白水平。(3)补肺固肾汤可以从整体上改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侯月[3](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郭小娟[4](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刘娜娜[5](2020)在《过敏性紫癜患儿皮质激素应用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患儿应用皮质激素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本病的免疫失调情况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入院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等资料;分别收集患儿入院治疗前及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后的血液标本,运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外周血NK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以自身为对照,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特点;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过敏性紫癜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特点。结果:1.共纳入80例HSP患儿,其中男性患儿49例(61.25%),女性患儿31例(38.75%),年龄在115岁之间,中位年龄为6.76岁,高发年龄为58岁(第2575百分位),按入院首发症状分为混合型HSP组19例(23.75%),关节型HSP组25例(31.25%),腹型HSP组19例(23.75%),肾型HSP组17例(21.25%)。按尿常规检测结果分为肾型组共25例(31.25%),非肾型组共55例(68.75%)。2.HSP患儿CD3+T、CD8+T、NK细胞和B细胞的值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4+/CD8+的值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入院首发症状或按入院时尿检结果分组比较,两种分组的各组病例CD3+T、CD8+T、NK细胞、B细胞、CD4+T及CD4+/CD8+的值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多元回归分析发现NK细胞会对B细胞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B=0.438,P<0.05)。5.按入院时尿检结果分组,肾型组患儿的血清IgG平均值及血清IgA平均值高于非肾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的IgM、补体C3及补体C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按年龄阶段划分,HSP患儿急性期各年龄阶段IgG和IgA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年龄阶段的IgM、补体C3及补体C4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缓解期HSP患儿CD4+T和CD4+/CD8+的值较急性期明显升高,CD3+T、CD8+T、NK细胞、B细胞的值在缓解期均下降,过敏性紫癜患儿经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有所好转。2.NK细胞与B细胞有正向影响关系,HSP患儿既有体液免疫紊乱及又有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且二者还会相互影响。3.淋巴细胞亚群对于鉴别HSP患儿有无早期肾脏损害没有意义。4.有肾脏损害表现的HSP患儿的血清IgG和IgA值明显升高,血清IgG和IgA值的升高可能是HSP患儿进展为HSPN的危险因素,血清IgG和IgA可作为鉴别HSP患儿是否存在早期肾脏损害的参考指标。

韩瑞,鲁蓓,王小荣,张玉平,姜华,侯亚利,牛春雨,赵自刚[6](2011)在《急性肾衰竭家兔脾组织自由基与一氧化氮的变化》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家兔脾组织自由基以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探讨ARF家兔脾损伤的机制。方法 42只家兔均分为对照组、HgC l2组、甘油组。其中HgC l2组以皮下注射1%HgC l2(1.3 m l/kg)、甘油组以肌肉注射50%甘油(10 m l/kg)分别制造ARF模型,均分为12、24、48 h三个亚组。留取血样,测定血清反映肾功能的生化指标;制备10%脾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O及其合酶(NOS)。结果 HgC l2组与甘油组的各指标在12 h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HgC l2组24 h与48 h脾组织匀浆的MDA含量、24 h的NO含量、48 h的NOS活性以及甘油组24、48 h的MDA与NO含量、24 h的NOS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HgC l2组24 h与48 h、甘油组48 h的SOD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这些指标在24 h或48 h与组内12 h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家兔ARF进程中脾损伤的机制与自由基损伤、NO释放过多有关。

韦芳宁[7](2010)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肾衰竭(CRF)为内科常见病之一,是各种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西医非透析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慢性肾衰症状和延缓病程进展,主要措施包括消除CRF进展的可逆因素;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等;抗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等;优质低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或酮酸;保护肾脏功能、减轻蛋白尿的血管紧张素Ⅱ酶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调节脂质代谢和改善肾小球局部存在高凝状态。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衰以中药的单味药、单方、复方制剂及综合疗法,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综合治疗措施而达到缓解慢性肾衰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病程进展的目的。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慢性肾衰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特别是中药介入治疗后,在缓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进展、推迟进入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疗效,提高了CRF患者的生存质量。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以及改善慢性肾衰的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的病程进展,保护肾功能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研究从细胞黏附因子、炎症因子、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上,多角度、多靶点研究三芪口服液的影响,旨在探讨中药介入慢性肾衰治疗的肾功能保护作用以及三芪口服液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理。目的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对慢性肾衰病人及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模型肾脏病理形态和功能的保护作用,从分子生物学、细胞凋亡以及淋巴细胞免疫方面,探讨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延缓CRF进展的机理。方法临床研究:选择纳入标准的病例95例,分为3组,三芪口服液组34例,尿毒清组30例,三芪口服液+尿毒清组31例,每组患者均按就诊顺序随机进入治疗组及对照组。12周后观察慢性肾衰的症状积分、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尿素、肌酐、血钾、血小板膜α颗粒蛋白(PS)的变化。实验研究:选用SPF雄性SD大鼠102只。使用随机软件包PEMS3.1产生随机数字,按随机数字大小排序,等分为6组,每组17只,造模过程死亡24只,实际78只,空白组13只,模型对照组13只、三芪口服液高剂量组(TMH组)13只、三芪口服液中剂量组(TMM组)13只,三芪口服液低剂量组(TML组)13只、包醛氧淀粉组13只。建立大鼠5/6肾切除慢性肾衰的模型,造模成功后用三芪口服液口服进行干预治疗,12周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肾功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膜α颗粒蛋白的变化,以及光镜下肾小球组织的改变,细胞凋亡的分析,TNF-α、TGFβ1、PGDFBB以及CD4、CD8和CD68的变化。结果临床实验研究方面:治疗前后三芪口服液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芪口服液有改善慢性肾衰症状的作用。提示三芪口服液与尿毒清合用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96.8%。三芪口服液能降低血尿素水平,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可以下调PS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三芪口服液,患者依从性较好,未发生出血及不良事件。基础实验研究:血生化方面,三芪口服液各剂量组均可降低造模大鼠的血尿素和血肌酐水平,中剂量可以提高造模大鼠的血红蛋白压积,高、中剂量可以降低造模大鼠的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黏附因子方面,三芪口服液中、低剂量可以下调PS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残肾病理组织学方面,三芪口服液可以使增大的肾小球面积明显缩小,可以减轻肾小管损伤程度。与包醛氧淀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研究方面,经三芪口服液治疗后,无论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FPDGBB以及残肾组织的TGFβ1、FPDGBB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方面,经三芪口服液治疗后,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与包醛氧淀粉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免疫方面,三芪口服液中、低剂量组可以显着上调CD4水平,使CD4/CD8比值明显上升,CD68水平下调,与包醛氧淀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芪口服液能改善慢性肾衰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2.三芪口服液能提高慢性肾衰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营养状态。3.三芪口服液能够通过下调慢性肾衰患者血浆PS的表达,改善患者的瘀血状态,从而改善患者肾小球微循环,此可能是保护肾功能的机制之一。4.三芪口服液能够降低5/6肾切除CRF模型大鼠的Scr水平,提高红细胞压积,改善机体整体状态。5.三芪口服液能减轻5/6肾切除大鼠的肾脏病理损害,使增大的肾小球面积明显减小,肾小管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对残肾组织的形态有保护作用,此可能是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6.三芪口服液能抑制TNF-α、PDGFBB和TGFβ1的表达,减少肾小管损害,减少细胞增生,以此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7.肾脏实质细胞的凋亡参与肾脏疾病的进展过程,可能是促进慢性肾硬化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三芪口服液能使5/6肾切除CRF模型大鼠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参与的肾脏损伤,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8.三芪口服液保护肾功能的机制可能与调整CD4和CD8的比例失调,调整异常的机体免疫紊乱和状态,减少了各种免疫受损的诱因有关,可能是其延缓CRF进展的机制之一。

赵自刚,刘军超,张玉平,侯亚利,杜舒婷,王小荣,张静,牛春雨[8](2010)在《急性肾衰竭家兔脾组织形态以及髓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膜泵活性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家兔脾组织形态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细胞膜泵(ATPase)活性的变化,探讨脾在ARF免疫功能紊乱发病学中的作用。方法:42只家兔均分为对照组、HgCl2组、甘油组。其中HgCl2组以皮下注射1%HgCl2(1.3mL/kg)、甘油组以肌肉注射50%甘油(10mL/kg)分别复制ARF模型,均分为12h、24h、48h3个亚组。在不同时点,所有动物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备检,测定血清反映肾功能的生化指标;制备脾组织切片,观察脾组织形态;并制备10%脾组织匀浆,检测MPO和ATPase活性。结果:模型组各时点的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淤血、脾小梁增多。HgCl2组与甘油组各时点的脾组织匀浆MPO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2组24h的MPO活性高于组内12h及48h;HgCl2组与甘油组在多个时点的Na+-K+-ATPase、Ca2+-ATPase、Mg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各ATPase有逐渐降低的趋势,除甘油组的Mg2+-ATPase外,各组48h的ATPase均低于12h。结论:家兔ARF发展过程中,脾脏有组织学损伤,且存在中性粒细胞扣押、细胞膜泵活性降低,这可能是脾作为免疫器官导致ARF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王冬燕[9](2009)在《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属于中医的“水肿”、“淋证”、“腰痛”、“癃闭”、“关格”等病范畴,中医古代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来的西医学迅速发展,对于肾脏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肾脏疾病发病机理复杂,单纯中医中药疗效欠佳,而西药又有极大的副作用,因此,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确是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各阶段中西医结合对肾脏疾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学基础。正文共分为7个部分,首先对近代的中西医汇通和现代的中西医结合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进行了考辨;第三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第四、五、六部分,分别研究了有效单味中药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中草药肾损害的问题;第七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今后治疗肾脏病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借鉴。

赵永泉,侯亚利,赵自刚,牛春雨,樊贵,张静,曹军[10](2004)在《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家兔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变化 ,探讨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在AR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家兔 6 0只均分为四组 (n =15 )。ARF模型Ⅰ组 :皮下注射 1%HgCl2 (1.3ml/kg .bw) ;ARF模型Ⅱ组 :肌肉注射 5 0 %甘油 (10ml/kg .bw) ;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HgCl2 和甘油作为对照Ⅰ、Ⅱ组。 2 4h后 ,所有动物颈总动脉放血备检。经Aerose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BUN、SCr水平 ,以免疫比浊法检测IgG、IgA、IgM、C3、C4 等反映体液免疫功能的指标。结果 :ARF模型Ⅰ、Ⅱ组血清IgG、IgA、IgM、C3、C4 水平均分别高于相应对照Ⅰ、Ⅱ组 (P <0 .0 5~ 0 .0 1)。结论 :体液免疫功能增强在ARF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单中心儿童尿源性脓毒症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分组方法
        1.1.4 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1.2.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单中心尿源性脓毒症患儿临床分析
        2.1.1 尿源性脓毒症患儿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
        2.1.2 尿源性脓毒症患儿病原菌特点分析
        2.1.3 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经验性用药情况分析
    2.2 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多因素logistics分析
        2.2.1 重症尿源性脓毒症一般情况及临床特点的单因素分析
        2.2.2 重症尿源性脓毒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
3 讨论
    3.1 单中心尿源性脓毒症患儿临床分析
        3.1.1 尿源性脓毒症患儿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
        3.1.2 尿源性脓毒症神经系统受累情况
        3.1.3 尿源性脓毒症患儿泌尿系统畸形情况
        3.1.4 尿源性脓毒症尿液病原学特点
        3.1.5 尿源性脓毒症血液病原学情况
        3.1.6 尿源性脓毒症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3.2 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3.2.1 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白细胞消耗
        3.2.2 NK细胞比率下降是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危险因素
        3.2.3 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红细胞减少
        3.2.4 重症尿源性脓毒症血小板减少
        3.2.5 MPV升高是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危险因素
        3.2.6 PLR升高是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危险因素
        3.2.7 重症尿源性脓毒症PCT升高
        3.2.8 重症尿源性脓毒症肝功能的变化
        3.2.9 重症尿源性脓毒症的肾功能损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发热性泌尿系感染后肾瘢痕形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情况
    2.2 治疗方案
        2.2.1 常规基础治疗
        2.2.2 对照组治疗
        2.2.3 治疗组治疗
    2.3 观察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主要观察指标
    3.2 次要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分析
        5.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5.1.2 两组患者的年龄比较
        5.1.3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检验指标比较
    5.2 治疗结果分析
        5.2.1 两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比较
        5.2.2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比较
        5.2.3 两组患者其他实验指标方面比较
        5.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5.2.6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现代医学对PNS的研究进展
        6.1.1 PNS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6.1.2 PNS发病机制
        6.1.3 激素治疗PNS的作用机制
        6.1.4 激素治疗的副作用
        6.1.5 免疫相关指标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6.2 中医对PNS的认识
        6.2.1 对PNS病名的认识
        6.2.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6.2.3 中医对激素的认识
        6.2.4 激素治疗不同阶段辨证论治
        6.2.5 中医药调节免疫功能的现状
    6.3 玉屏风颗粒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6.4 补肺固肾汤组方和分析
        6.4.1 方药组成
        6.4.2 立法依据
        6.4.3 药物分析
7 疗效分析
    7.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7.2 对其他实验指标的影响
    7.3 对中医证候总积分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8 结论
9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筛选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疗效评价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临床疗效比较
        3 炎症指标比较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5 免疫指标比较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讨论分析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1.1 病例选择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统计指标
    4.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6.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医案资料来源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医案的预处理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3.研究结果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讨论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过敏性紫癜患儿皮质激素应用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D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急性肾衰竭家兔脾组织自由基与一氧化氮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与模型复制
        1.2.2 标本制备与指标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脾组织匀浆自由基指标变化
    2.2 脾组织匀浆NO及NOS变化
3 讨论

(7)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慢性肾衰溯源——历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一)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病名的共识
        (二)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近代医家对慢性肾衰治则的认识
        (四) 中医药治疗近况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一) 西医研究进展
        (二) 瘀血与CRF
        (三)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PS)与慢性肾衰
        (四) TNF-α、TGFβ1、PDGFBB与慢性肾衰
        (五) 细胞凋亡与慢性肾衰
        (六) CD4、CD8、CD68与慢性肾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二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与肌酐的关系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三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TNF、TGF、PGDF的影响
        一、大鼠血清TNF—α、PGDFBB含量检测
        二、三芪口服液对大鼠残肾组织TGFβ1、PDGFmRNA表达的影响
    实验四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五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
        一、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抗体的表达
        二、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8抗体的表达
        三、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68抗体的表达
讨论
    一、慢性肾衰竭病机探讨
    二、慢性肾衰竭治则及治法探讨
    三、三芪口服液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四、三芪口服液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中医机理探讨
    五、三芪口服液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机制探讨
        (一) 对大鼠造模、残肾组织、血肌酐及PS的影响方面
        (二) 对TNF-α、TGFβ1和PGDFBB表达的影响方面
        (三) 对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面
        (四) 对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的影响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附录二 慢性肾衰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三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附录四 随机区组(及配对)设计表
    附录五 附图
        附图1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与肌酐的关系
        附图2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TGF、PDGF的影响
        附图3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附图4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急性肾衰竭家兔脾组织形态以及髓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膜泵活性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材 料 和 方 法
    1 动物与分组
    2 模型复制及标本制备
    3 血清肾功能生化指标检测
    4 病理形态学检查
    5 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 MPO) 活性检测
    6 细胞膜泵活性检测
    7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反映肾功能的生化指标
    2 脾组织形态
    3 脾组织匀浆MPO活性
    4 脾组织匀浆膜泵活性
讨 论

(9)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一、近代以来的中西汇通
        (一) 中西汇通思潮的形成
        (二) 中西汇通学派的概念
        (三) 中西汇通学派的主张及贡献
    二、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一) 中西医结合起点的界定
        (二)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汇通的区别
        (三)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 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考辩
    一、中医学肾脏象理论
        (一) 中医肾脏象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二)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三) 肾主水
        (四) 从膀胱的脏象生理说明肾主水的功能
    二、西医肾脏解剖生理
        (一) 肾脏的结构
        (二) 肾脏的生理功能
    三、中医肾脏功能理论与现代肾脏生理学的兼容
        (一) 肾与水液代谢
        (二) 肾与骨的关系
        (三) 肾与血的关系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阶段(20 世纪50~60 年代)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西医对肾脏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 肾脏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七) 小结
    二、发展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六) 小结
    三、成熟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六) 小结
第四部分 单味中药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研究与探索
    一、雷公藤及其提取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二) 早期研究及辅助用药阶段
        (三) 深入研究及作为主药应用阶段
        (四) 推广应用阶段——成为疗效可靠的免疫抑制剂
    二、冬虫夏草及其替代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二) 提出用于肾脏病——从传统的补肾功效到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
        (三) 有目的的进行研究阶段——改善肾功能的临床观察与保护残余肾功能的实验研究
        (四) 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阶段——作用机制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三、大黄及其提取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
        (二) 初步研究应用阶段——从传统通腑泄浊到尿毒症治疗
        (三) 深入研究阶段——大黄延缓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与有效制剂的研究
        (四) 推广应用阶段——向多种肾脏病应用的拓展
第五部分 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 西医临床分型的演变
        (二) 中医分型标准的演变
        (三) 治疗思路的变迁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 西医诊疗思路进展
        (二)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进展
    三、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一) 开始重视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二) 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第六部分 中药肾损害问题的研究
    一、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二、本草书中对马兜铃酸属中草药的论述
    三、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现
    四、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
        (一) 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
        (二) 中国和欧洲马兜铃酸肾病的比较研究与综合评价
    五、对木通、防己等中草药肾损害的研究
        (一) 木通毒性的研究
        (二) 防己的肾毒性研究
    六、分析与展望
第七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经验
        (一) 奠定了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
        (二) 深化了对肾脏病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
        (三) 丰富了肾脏病的诊断方法
        (四) 确立了肾脏病的一系列治则治法
        (五) 发现了治疗肾脏病的有效药物
        (六) 建立了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体系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的启示
        (一) 发古启今是永远不变的研究主题
        (二) 中西医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 多学科交流促进肾脏病研究发展
        (四) 创立新的医学思维模式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优势
        (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二)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三) 将中西医病机理论有机结合
        (四) 发挥中药药理的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不足
    三、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10)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方法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ARF家兔血清BUN、Cre的变化
    2.2 ARF家兔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2.3 ARF家兔补体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四、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中心儿童尿源性脓毒症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D]. 杨琳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D]. 李炯汾.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侯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过敏性紫癜患儿皮质激素应用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D]. 刘娜娜.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急性肾衰竭家兔脾组织自由基与一氧化氮的变化[J]. 韩瑞,鲁蓓,王小荣,张玉平,姜华,侯亚利,牛春雨,赵自刚.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09)
  • [7]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D]. 韦芳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8]急性肾衰竭家兔脾组织形态以及髓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膜泵活性的变化[J]. 赵自刚,刘军超,张玉平,侯亚利,杜舒婷,王小荣,张静,牛春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03)
  • [9]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D]. 王冬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10]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作用[J]. 赵永泉,侯亚利,赵自刚,牛春雨,樊贵,张静,曹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4(06)


对照组论文 脓毒症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 王钢论文

上一篇:浅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顺利开展的若干因素
下一篇:福星科技将召开股东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