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红,胡剑波,谭敬安[1](2021)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应用于踝关节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5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CT、X线诊断资料进行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此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患者最终检查结果显示,有31例患者踝关节处损伤共计82处,其中踝骨折35例,后踝骨折23例,内踝骨折24例;有24例患者跗骨骨折共计34处,其中根骨粉碎性骨折20例,骰骨骨折8例,楔骨骨折6例;有5例患者拓骨骨折共计8处;有7例患者关节脱位。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上述骨损伤检出率的对比中好于X线诊断,在后踝骨折、内踝骨折以对比中检出率高于X线,有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跗骨骨折检出率对比中总检出率高于X线,有统计学意义(p<0.05)。拓骨骨折、关节脱位的诊断中,两种诊断方式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相较X光的平面显示效果,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具有多角度观察的优势,能够减少各种骨损伤类型的漏诊,从而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减少因漏诊而导致的治疗延误。
陈远泉,梁丽丽,潘志明[2](2021)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50例经手术证实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X线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确诊率为94%、X线确诊率为74%,两种检查方法确诊率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胫骨平台骨折类型诊断准确率与X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并发髁间隆突骨折、并发腓骨小头骨折检出率分别为95%、93%;X线为68%、60%,2种检查方法上述检出情况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能更为准确进行骨折分型,判断患者是否合并骨折,有利于医师依据诊断结果,积极制定治疗方案,快速减轻患者痛苦,促使患者更快康复,应用价值极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兵武[3](2021)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比较应用术中CT与传统方法手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探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术中是否应用CT扫描辅助手术,将患者分为术中CT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将所有患者的术后CT检查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行分割重建处理,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取11个解剖标志点,测量记录双侧标志点间对应的5段距离、3个角度,并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两组各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双侧颧骨体垂直方向移位指标的差值及双侧颧骨额突下角的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颧骨体水平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颧骨体前后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的颧弓水平角指标差值和双侧颧突点水平角指标差值,术中CT组均小于传统对照组(P<0.05);术中CT组中有8位患者进行了术中修正,修正率约为26.7%。两组患者所历经的手术时间、其他术后评价指标(面部对称度、复视、张口受限、眶下区感觉麻木等症状)并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术中CT辅助手术可提高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第二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后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目的:通过对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术中、术后CT检查数据进行测量分析,探讨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3月因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并应用术中CT辅助完成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每位患者术中和术后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进行分割重建处理后,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择11个解剖标志点,并对相应标志点间的5段距离、3个角度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比较健患侧各指标术中、术后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0名,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在健侧与术中患侧和术后患侧比较中,颧弓突点水平角D1有显着差别(P<0.05),其余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与术后患侧各指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诊疗中,可以替代术后CT复查,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术后疗效评估中也具有临床意义。
裴已文[4](2020)在《骨折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骨折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采取普通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检查效果。结果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出率明显比普通螺旋CT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患者技术总体认可度明显比普通螺旋CT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准确诊断骨折患者骨折类型,可为临床医师诊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有利于患者尽早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李强,岳军艳,李正,刘小焕[5](2020)在《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在膝关节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膝关节骨折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检查手段分为对照组25例行X线检查;观察组25例,行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两组均检出腓骨小头骨折、胫骨上段骨折、股骨下段骨折、髌骨骨折等骨折情况,观察组检出率为100%,对照组为76%,结果提示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更全面清晰显示出膝关节骨折的碎骨数量、位置、走形方向、脱位、骨折片移位等情况,更具诊断价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膝关节骨折的诊断中,能全方位清晰显示骨折情况,骨折定位准确性高,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林桂宏[6](2019)在《CT三维重建对骨关节复杂骨折的诊疗价值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对骨关节复杂骨折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例骨关节复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轴位CT和CT三维重建,将其结果与手术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二者诊断效果。结果 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准确率(100%)明显高于常规轴位CT检查(82.3%),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与常规轴位CT检查技术相比,CT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骨关节复杂骨折的形态,为手术术式和入路的选择提供有效参考,值得借鉴推广。
丹瑜华[7](2018)在《66例复杂性颌面部骨折手术中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性颌面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复杂性颌面部骨折患者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螺旋CT扫描,并采用容积再现法(VR)进行三维成像,观察患者颌面部骨折类型、位置以及范围和骨折线的走行等立体空间的关系,根据扫描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6例复杂性颌面部骨折患者经CT三维重建诊断:下颌体粉碎性多发性骨折30例,下颌骨体部伴髁状突骨折16例,上下颌骨骨折5例,上颌骨伴鼻骨、腭骨骨折1例,上颌骨伴颧骨、颧弓骨折8例,双侧髁状突骨折6例。其中41例患者行手术切开钛板内固定术治疗,25例患者行牙弓夹板钢丝结扎外固定术治疗,治疗后患者均痊愈;而手术检查结果与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一致。结论复杂性颌面部骨折手术中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于术前患者骨折类型的诊断以及患者骨折具体情况的观察具有显着效果,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
柴桂平,张浩楠,刘建[8](2018)在《螺旋CT结合3D打印虚拟辅助技术在髋臼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螺旋CT结合3D打印虚拟辅助技术在髋臼骨折手术及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髋臼骨折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患者(观察组)在术前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并根据影像学资料打印3D模型,进行个性化手术模拟,完善手术计划后予以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另37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术前检查以及对症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以及骨折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量、手术用时、术中透视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质量评分(Matta)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Merle D’Aubigne&Postel)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臼骨折术前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虚拟辅助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其指导的手术计划能够提高手术效率,保证手术精确、可行,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余剑峰,李梁[9](2017)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扫描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对6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以及X线的检查。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的数量、骨折端稳定性以及骨皮质连续性进行评估。结果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结果(3.22±0.69块)与X线测量结果(1.75±0.23块)差异明显,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结果 (3.22±0.69块)与手术中实际测量结果 (3.25±0.45块)更加相近且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实际测量结果 (3.25±0.45块)与X线测量的结果 (1.75±0.23块)存在明显差异,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骨折諯稳定性、骨折皮质连续性评估(9.23%;15.38%)和X线测量结果 (23.08%;33.85%)存在明显差异,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较为准确地显现出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学变化,准确真实地反应出患者骨折情况,对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与内固定方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费新华,周峰[10](2017)在《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颌面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对MPR图像、VR图像显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例颌面部创伤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骨折118处,其中上颌骨骨折28处,下颌骨骨折18处,眼眶骨折18处,鼻骨骨折22处,颧骨骨折28处,蝶骨骨折2处,颞颌关节脱位2处。对比轴位CT、MPR、VR及联合使用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所有骨折显示结果,可以发现MPR、VR及联合使用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骨折显示率均明显高于轴位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PR联合VR对颌面部骨折显示率最高,达99.1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两种方法相较于轴位CT扫描,均能明显提高颌面部骨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诊断颌面部骨折的首选常规检查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 |
| 2.2 X线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比较 |
| 2.2 X线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比较 |
| 2.3 X线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比较 |
| 2.4 典型病例图像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
| 1.2.1 入选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 |
| 1.3.2 X线片检查: |
| 1.4 观察指标 |
| 1.4.1 观察2种检查方法确诊情况: |
| 1.4.2 观察2种检查方法确诊骨折类型情况: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2种检查方法确诊情况比较 |
| 2.2 2种检查方法确诊骨折类型情况比较 |
| 2.3 2种检查方法检出并发髁间隆突骨折、并发腓骨小头骨折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现状 |
| 1.2 术中成像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 1.2.1 C臂机的特点与使用 |
| 1.2.2 术中超声的特点与使用 |
| 1.2.3 术中导航系统的特点与使用 |
| 1.2.4 术中CT的特点与使用 |
| 第二章 引言 |
| 第三章 |
| 3.1 研究一: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
| 3.1.1 病例资料与方法 |
| 3.1.2 结果 |
| 3.1.3 讨论 |
| 3.2 研究二: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 |
| 3.2.1 资料与方法 |
| 3.2.2 结果 |
| 3.2.3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附录 |
| 5.1 典型病例一 |
| 5.2 典型病例二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 |
| 1.3 方法 |
| 1.3.1 对照组方法 |
| 1.3.2 观察组方法 |
| 1.4 观察与评价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诊断结果 |
| 2.2 治疗方案与治疗效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3种检测方法检查患者的骨折块数比较: |
| 2.2 16螺旋CT三维重建与X线测量的骨折端稳定性评估结果比较: |
| 2.3 16螺旋CT三维重建与X线测量骨折皮质连续性评估结果比较: |
| 2.4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分型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