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启智[1](2021)在《胸腔镜辅助下经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与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和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在二尖瓣置换治疗上的优劣势,并评价其二者的安全性、有效性,从而为患者选用更为合理且安全有效的手术操作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我科住院治疗确诊为二尖瓣瓣膜疾病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实施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例作为胸腔镜组;另29例施行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腔镜组无术中转开胸病例,两组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两组相比:(1)术前观察指标:术前一般资料(身高、体重、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观察指标:胸腔镜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输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观察指标:胸腔镜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心脏ICU停留时间、24h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方面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与对照组在总输血量、住院总费用、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腔镜组窦性停搏发生1例,胸腔积液发生1例,总不良发生率为5.7%,传统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总不良发生率3.4%。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增加,与传统手术一样安全可靠;且并未延长手术时间,费用与传统相比也无明显差异,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在选择合适患者的前提下,如能解决好体外循环时间延长问题,较传统正中手术更有应用优势。
王领[2](2021)在《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及传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数据,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及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缺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外科微创价值。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在2015年09月~2019年12月期间89例CHD患者的手术资料,按术式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及传统手术方式分为三组。常规组33例,右胸组30例,胸腔镜组26例。三组统计的指标包括:术中需观察的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需观察的指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将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无死亡病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方面,右胸组有着明显优势(P值分别为0.022、0.029、0.030);在输血量方面,胸腔镜组有明显优势(P值为:0.001);在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右胸组和胸腔镜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值分别为:0.003、0.023);在术后24小时引流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胸腔镜组具有明显优势(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随访1~5年,三组均未见有残余分流及明显的瓣膜关闭不全及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并带来了美容效果,是安全、可行的两种微创手术方法,与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相比,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具有更好的微创及美容效果。
颜磊[3](2021)在《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进一步证明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3年6月至2020年5月,因主动脉瓣病变行首次单纯主动脉瓣置换的123例患者,其中,微创组(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40例,常规组(经胸骨正中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83例,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微创组40例,其中:女性11例(27.5%)、男性29例(72.5%),年龄:54.60±9.98岁,BMI:23.16±2.48kg/m2,术前诊断:主动脉瓣狭窄:15例(37.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7例(42.5%)、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8例(20.0%),心功能等级(NYHA)II级:16例(40.00%)、III级:24例(60.00%)。常规组83例,其中:女性27例(32.5%)、男性56例(67.5%);年龄:58.77±9.71岁,BMI:24.13±3.13kg/m2,术前诊断:主动脉瓣狭窄25例(30.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0例(36.2%)、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8例(33.7%),心功能等级(NYHA)II级:27例(32.93%)、III级:55例(67.07%)。微创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较常规组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术后24h引流量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气管插管时间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住院总费用较常规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较常规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对比研究,微创经右侧胸部第三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24h引流量少,气管插管时间少,创伤小,具有一定优势。
樊硕[4](2020)在《食道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介入封堵术与经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患者资料进行临床指标分析,对比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等,探讨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手术的患者33例(TEE组)。从在我院接受右胸小切口修补手术的ASD患者中,选择与TEE组年龄、缺损大小相似的33例作为对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等),术后情况(成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及并发症(残余分流、气胸、胸腔积液等)。并在术后第1月、第3月跟踪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比较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D)、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右室内径(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RVD)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变化。结果:两组共完成ASD手术66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心前区杂音消失,随访复查均无残余分流,TEE组术后复查未见封堵器移位、新增瓣膜反流等。TEE组与小切口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性别比例(男/女)(9/24 VS 12/21,P=0.43)、年龄[(12.73±4.16)岁 VS(13.33±3.45)岁,P=0.52]、体重[(36.76±11.68)Kg VS(35.18±9.31)Kg,P=0.56]、身高[(145.88±16.70)cm VS(150.78±14.81)cm,P=0.21]、缺损大小[(15.15±3.99)mm VS(16.33±4.23)mm,P=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情况:手术时间[(36.61±6.55)min VS(194.27±26.66)min,P<0.05]、切 口长度[(1.41±0.20)cm VS(6.27±0.67)cm,P<0.05]、体外循环时间[0 min VS(64.09±8.42)min,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在手术成功率(97%VS 100%,P=0.24)、并发症发生率(12%VS 15%,P=0.72)、住院费用[(37532.38±4818.30)元VS(38623.37±3921.42)元,P=0.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6.61±1.06)h VS(12.88±1.08)h,P<0.05]、住院时间[(6.45±1.01)d VS(9.73±1.01)d,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E组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前与术后 3 月 LVEF[(60.52±4.31)%VS(62.00±4.32)%,P<0.05]、LVD[(40.94±6.76)mm VS(44.57±5.44)mm,P<0.05]、LAD[(29.21±6.69)mm VS(33.18±7.03)mm,P<0.05]、RVD[(26.21±7.68)mm VS(18.36±4.26)mm,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前与术后3 月 LVEF[(61.39±2.11)%VS(62.58±1.70)%,P<0.05]、LVD[(42.48±4.47)mm VS(46.51±3.23)mm,P<0.05]、LAD[(26.67±4.65)mm VS(33.39±4.24)mm,P<0.05]、RVD[(24.58±5.25)mm VS(17.70±1.90)mm,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脏几何构型术前与术后复查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超声心动图可以在术中从多个心脏切面全程监测、引导封堵器的释放,确保手术安全。对于具有适应症的ASD,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后短期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心脏结构逐渐改善,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似。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相比,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住院周期短、不需要体外循环等优点,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对于符合适应症的ASD,可优先考虑TEE引导下介入封堵术。
高阳[5](2020)在《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二尖瓣疾病的患者,筛选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共143例,其中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例(微创手术组)59例,男20例、女39例,平均年龄59.51岁;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84例(常规手术组),男32例、女52例,平均年龄60.22岁。病变类型:二尖瓣狭窄85例,关闭不全38例,狭窄伴关闭不全2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ICU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置换二尖瓣机械瓣94例,生物瓣49例。微创手术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术后早期开胸探查二次止血5例,1例为微创手术组,其余4例为常规手术组。切口感染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在总研究中共死亡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其中2例为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为胸骨感染并发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结论:右胸第3肋间二尖瓣置换在手术的安全性上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无明显差异,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其比传统正中开胸有手术创伤小、美观、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减少术后疼痛等优势。
朱一林[6](2020)在《全胸腔镜与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与右胸前外侧肋间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Mitral valvuloplasty,MVP)的安全性及疗效,探讨两种微创手术入路各自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总结手术经验。方法:2013年01月-2019年06月,收集在此期间我院心脏外科收治的患有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并接受MVP术的患者,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入选的84例患者分为三组:全胸腔镜组(27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11例)及正中开胸对照组(46例),年龄(47.56±11.97)岁,其中全胸腔镜组及小切口组均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收集三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做组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全腔镜组及小切口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方面较正中开胸组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胸腔镜组又较小切口组略有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及小切口组在术后24h引流量、血制品输注量、ICU观察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正中开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在全胸腔镜组与小切口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72h内吗啡累计使用剂量小切口组与正中开胸组相当(P>0.05),并均大于全胸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月随访结果等方面三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与正中胸骨切开的标准入路比较,全胸腔镜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MVP术均安全有效。与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相比,全胸腔镜切口更小,肋间神经损伤轻,但手术入路小,手术操作难度略增加,手术时间略延长。两种微创手术入路均有临床推广价值,可根据患者的意愿、术者的技术与经验进行选择。
奈力(Nely Teixeira Dala Menezes)[7](2019)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术处理二尖瓣疾患的临床分析和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和传统正中开胸术在实施二尖瓣置换术时对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资料的差异,探讨胸腔镜手术在二尖瓣置换术的优劣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心胸外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通过入院体格检查、胸部X光片、ECG以及CT等确诊为单纯二尖瓣疾病的36例患者。其中18例实施了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例作为完全胸腔镜组;另18例施行了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病例术中、术后及随访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种术式在二尖瓣治疗中的预后及手术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指导。结果:(1)术中观察指标:术中体外循环时长、主动脉被阻断时长以及手术时间方面,完全胸腔镜组要劣于传统正中开胸组(P<0.05);(2)术后观察指标: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长、24h胸腔引流量、I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红细胞输注量、第一天的VAS评分,完全胸腔镜组整体低于传统正中开胸组(P<0.05),但医疗成本高于传统正中开胸术组(P<0.05),两组间术后8h的心肌酶和残余分流无明显差异(P>0.05);(3)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新发房颤、脑中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乳糜胸和住院死亡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而完全胸腔镜组伤口愈合不良率低于传统正中开胸术组;(4)SF-12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完全胸腔镜组和传统正中开胸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生活质量有显着差异(P<0.05),完全胸腔镜组和传统正中开胸组患者相比,完全胸腔镜组生活质量更高。结论: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增加的情况,与传统开胸术一样安全、可行;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微创的临床效果更为显着;完全胸腔镜组患者术后恢复快,与传统正中开胸组患者相比术后生活质量方面更高。
林泽伟[8](2019)在《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中期随访及生存质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期和中期随访结果,并对这种手术进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分析,总结术后临床经验,减少相关并发症,分析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并为此类患者术前术式选择参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71名成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在术前行相关的辅助检查,记录所有临床相关资料并记录相关的心脏彩超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12-35个月随访,并进行门诊及电话访谈,记录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心脏彩超相关数据,进一步评价心脏功能状况。手术前完成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并在术后1年后再次进行评估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使用LSD测试将不同时间段重复测量的心脏彩超数据进行比较。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K)检验对术后SF-36各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其中性别组,婚姻状况组,术后患者和健康正常成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学历组,年龄组采用KruskalWallis H(K)检验。术前组以及术后组采用Wilcoxon(W)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室缺封堵术,围术期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没有室缺再发,迟发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瓣膜损伤,或死亡事件发生。随访12月后的封堵率为100%,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状况显着改善。在随访的彩超数据中,心脏内结构和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心脏大小的所有变化都没有统计学差异,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相对于传统经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及经皮导管介入手术,经胸微创封堵术是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优点在于创伤小、可操作性好、安全性高、适应证相对广、并发症少、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由于使用了国产的输送鞘管和封堵伞,减少了医学费用,所以该术式值得推广,但需要长期随访,以更好地评估该术式应用在成人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王涛[9](2019)在《左胸前壁小切口冠脉搭桥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心病俨然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显着增高。随着治疗冠心病的手段和方法日益增多,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介入治疗成为很多冠心病患者的首选。但在复杂多支血管病变中外科方式治疗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再狭窄率一直是介入治疗的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在支架内狭窄处再次放入普通支架,半年的再狭窄率为30%左右,即便放置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率也在5%左右[1]。而且不是所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全都适合行介入支架治疗,比如狭窄发生在血管的分叉处,或者单根血管具有两处及两处以上的狭窄,或者整条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等情况放支架就较为困难,而且风险巨大。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复杂多支血管病变,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仍是最佳治疗选择。此前心脏外科医生对血管条件较差、病变广泛弥漫的患者常规采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优势在于术野清晰,操作精确,吻合口通畅率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发展,近年来运用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在逐年上升[2]。微创手术的方法众多,但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微创仍有一些争论。每种手术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外科医生的难点是为不同的患者确定合适的手术方法。因此,本课题研究主要为高危患者多支血管再血管化提供理想的手术方法,并总结相关经验体会。研究一:左胸小切口的获取乳内动脉的应用解剖学基础目的通过对胸前外侧壁、胸壁内的乳内动脉解剖和观测,为左胸小切口心内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41例常规防腐尸体标本,观察胸前外侧壁内神经血管分布和行程,解剖乳内动脉,测量其长度、管径、分支以及旁开胸骨缘的距离。结果(1)左胸第4或第5肋间隙有胸大肌覆盖,组织结构层次少,神经血管分布少。(2)左乳内动脉长度12.04±1.68 cm,在第1肋间隙、第2肋、第2肋间隙、第3肋、第3肋间隙、第4肋、第4肋间隙、第5肋和第5肋间隙处其旁开胸骨左缘距离分别是1.07±0.37cm、1.11±0.37cm、1.09±0.33cm、1.19±0.34cm、1.20±0.38cm、1.58±0.33cm、1.14±0.29cm、1.22±0.36cm、1.07±0.34cm,管径分别为0.24±0.06cm、0.21±0.07cm、0.22±0.06cm、0.21±0.05cm、0.23±0.06cm、0.20±0.07cm、0.19±0.06cm、0.20±0.08cm、0.17±0.07cm,分支数量分别为1±0.78、0.63±0.77、1.68±1.19、0.78±0.69、1.49±1.23、0.73±0.81、1.29±1.01、0.78±0.48;右乳内动脉长度12.06±1.32cm,在第1肋间隙、第2肋、第2肋间隙、第3肋、第3肋间隙、第4肋、第4肋间隙、第5肋和第5肋间隙处其旁开胸骨右缘距离分别是0.84±0.36cm、1.20±0.52cm、1.20±0.45cm、1.26±0.48cm、1.36±0.46cm、1.25±0.42cm、1.42±0.41cm、1.15±0.41cm、1.11±0.42cm,管径分别是0.24±0.06cm、0.28±0.10cm、0.26±0.10cm、0.27±0.20cm、0.23±0.05cm、0.23±0.06cm、0.22±0.08cm、0.20±0.08cm、0.23±0.11cm,分支数量分别为1.1±0.72、0.92±0.70、1.9±1.14、0.65±0.67、1.85±1.08、0.61±0.67、1.07±0.69、0.85±0.69、0.56±0.78。结论左胸小切口损伤少,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乳内动脉管径与冠状动脉基本一致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的移植血管。研究二:左胸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及评价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与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两种冠状动脉搭桥术式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治疗效果,为高危患者多支血管的再血管化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9年0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183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做分两组。其中77例是采用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观察组),另外106例患者治疗方案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照组)。以手术时间、吻合口数量、即时血流量、搏动指数、手术切口长度、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ICU时间、住院时间、引流量、术后输血浆量、术后输RBC量、不同节点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并发症发生情况(低氧血症、肺部感染、房颤、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并发症、胸骨愈合不良)等作为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方案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者在术前一般资料统计上,在性别、年龄、营养情况、吸烟史、左心射血分数、基础性疾病、左主干病变情况、血管病变数量等指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2)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时间方面,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26±9.29min,对照组为69.32±9.89min,提示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桥血管通畅率方面,观察组即时血流测量28.64±6.20ml/min,对照组即时血流测量27.5±4.98ml/min。观察组平均搏动指数2.62±0.54,对照组2.26±0.58,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手术切口长度方面,观察组6.64±2.77cm,对照组12.95±2.97cm,提示两组手术在切口长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观察组在切口大小及美容方面优势明显(<0.05)。(5)在远端吻合口个数上进行对比,观察组2.75±0.46支,明显少于对照组3.04±0.44支。对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手术相关时间指标对比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53.60±29.24min,显着大于对照组的319.58±33.12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299.40±43.01min,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72.82±47.40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ICU时间为43.30±9.01h,明显小于对照组的73.11±16.32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到出院时间为10.26±2.15d,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55±2.26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引流量等指标的对比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为589.78±34.24m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854.41±79.2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输血浆量为345.45±111.86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1.70±101.42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输RBC量为3.22±1.11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1±1.08 U,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引流量为244.06±218.40m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65.73±39.94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不同时点患者白细胞介素-8水平上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T1与T5时点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处于72μg/L左右与81μg/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T2、T3、T4时点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为115.21±9.51μg/L、411.82±42.06μg/L、267.30±23.48μg/L,而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为238.98±218.73μg/L、775.81±35.57μg/L、439.31±20.09μg/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9)在不同时点的C-反应蛋白水平上进行对比,在T1、T2、T3三个时段上,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处于3.1 mg/L左右、4.4mg/L左右、5.1 mg/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P>0.05)。在T4与T5时段,观察组患者的平均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6.62±0.82 mg/L、12.18±1.82 mg/L,而对照组此时段的平均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8.59±1.61 mg/L、14.50±1.74mg/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10)在不同时间点的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上对比,在T1时间段上两组患者的c TNT水平处于0.08μg/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3、T4与T5时段,观察组患者的c TNT水平分别为0.68±0.40μg/L、0.56±0.20μg/L、0.45±0.20μg/L与0.24±0.09μg/L,而对照组此时段的c TNT水平分别为2.91±0.75μg/L、1.71±0.52μg/L、1.02±0.30μg/L与0.56±0.17μg/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11)在不同时间点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上对比,在T1时间段上两组患者的CK-MB水平处于15.4ng/m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3、T4与T5时段,观察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20.85±3.87ng/ml、21.40±3.52ng/ml、13.09±2.90ng/ml与9.55±2.96ng/ml,而对照组此时段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76.89±6.21ng/ml、45.08±8.28ng/ml、38.07±5.80ng/ml与35.40±3.75ng/m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12)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9%,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0.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5%,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0.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房颤发生率为3.9%,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1%,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胸骨愈合不良发生率为0.0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并发症、上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采取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有助于实现术后快速康复,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孔瑞瑞[10](2018)在《超声引导下经胸心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常规开胸修补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胸心间隔缺损(Heart Septal Defects,HSD)封堵术在国内的广泛开展,技术更为成熟,适应症更加广泛,以及国产封堵器材研发技术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微创封堵的受益患者数量较前显着增加,成功率大大提高,花费也明显下降。至此,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开胸直视修补手术相比,两种术式的比较关系已有所改变,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也会不同。本研究旨在比较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HSD封堵术与常规开胸修补手术的临床结果,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诊断为先天性HSD的126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有心内直视手术修补或封堵适应证者共79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5例HSD患者行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封堵术(封堵组),另34例行常规开胸修补手术(修补组)。2.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年龄(y):封堵组(20.13±12.52)VS修补组(16.79±11.41);体重(kg):封堵组(48.82±19.36)VS修补组(47.76±21.94);男性占总数的百分比:封堵组(20.0%)VS修补组(32.4%);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病例占比:封堵组(46.7%)VS修补组(26.5%),P>0.05,两组间患者资料比较结果具有同质性。3.在此基础上对两组术中开胸时间、关胸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CICU)监护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心纵引流液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花费、围手术期输血例数和术后并发症等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封堵组手术成功率为97.8%,修补组为100.0%,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封堵组与修补组组间患者的术中、术后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开胸时间(min):10.5(8.8,12.3)vs23.6(22.0,27.0);关胸时间(min):21.27±5.18 vs61.38±8.15;麻醉时间(min):108.10±9.89 vs 205.59±18.53;手术时间(min):85.9(71.2,91.6)vs158.3(144.4,164.6);体外循环时间(min):0 vs60.0(50.4,69.4);CICU停留时间(h)12.0(9.0,17.0)vs16.5(11.0,22.8);呼吸机支持时间(h)3.0(2.4,3.7)vs 3.9(3.2,5.7);心纵引流量(ml)28.3(0,100.1)vs 310.6(231.4,360.5);切口长度(cm)2.8(2.5,3.1)vs14.1(11.6,14.9);术后住院天数(天)6.0(6.0,7.0)vs 8.0(7.0,9.0);住院总花费(万元)4.0(3.7,4.1)vs 4.6(4.4,5.0);输血例数1(2.3%)vs 29(85.3%),各项资料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封堵组均优于修补组;3.封堵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修补组(4.5%vs47.1%,P<0.001),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两种手术方式均有着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2.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一旦封堵失败可立刻中转开胸,避免了长程转运带来的风险,保障了患者的安全。3.与常规开胸修补手术相比,TEE引下HSD封堵术有着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花费相对较低等优点,完全避免了CPB对患者的损伤,是治疗先天性心间隔缺损安全、有效、经济、可行的手术方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麻醉处理 |
| 2.2.2 通气管理 |
| 2.2.3 手术方法 |
| 2.2.4 观察指标 |
| 2.2.5 统计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术前一般资料的对比 |
| 3.2 术中资料的对比 |
| 3.3 术后资料的对比 |
| 第4章 讨论 |
| 4.1 结果分析 |
| 4.1.1 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 |
| 4.1.2 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量 |
| 4.1.3 呼吸机辅助时间、心脏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24h胸腔引流量 |
| 4.1.4 总输血量及住院总费用 |
| 4.1.5 术后并发症情况 |
| 4.2 本研究经验总结 |
| 4.3 创新与不足 |
| 4.3.1 创新之处 |
| 4.3.2 不足之处 |
| 第5章 结论 |
| 第6章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微创心脏外科的起始与发展现状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 附录 C 综述 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 一、一般资料临床资料 |
| 二、手术方法 |
| 三、数据收集 |
| 四、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表 |
| 前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路线图 |
| 3. 术前准备 |
| 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5. 手术方法 |
| 6. 术后处理 |
| 7. 术后复查 |
| 8. 观察指标 |
| 9.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比较 |
| 2.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
| 3. 术后并发症情况 |
| 4.两组术前、术后心脏几何构型的变化 |
| 讨论 |
| 1. 右胸小切口修补术 |
| 2.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 |
| 3.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对比 |
| 4.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的优势与劣势 |
| 5. 超声心动图在介入封堵术中的价值 |
| 6. 展望 |
| 7. 本研究的不足 |
|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房间隔缺损的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微创二尖瓣手术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资料采集与观察指标 |
| 2.3 方法 |
| 2.3.1 术前管理 |
| 2.3.2 手术方法 |
| 2.3.2.1 微创入路组 |
| 2.3.2.2 传统正中开胸对照组 |
| 2.3.2.3 二尖瓣成形技术 |
| 2.3.3 术后管理 |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全胸腔镜组、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及正中开胸组术前相关资料的对比 |
| 3.2 全胸腔镜组、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及正中开胸组手术相关资料比较 |
| 3.3 全胸腔镜组、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及正中开胸组术后住院资料比较 |
| 3.4 全胸腔镜组、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及正中开胸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
| 3.5 全胸腔镜组、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及正中开胸组出院随访资料比较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局限性 |
| 5.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部分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麻醉处理 |
| 2.2.2 通气管理 |
| 2.2.3 体外循环管理 |
| 2.2.4 手术方式 |
| 2.2.5 观察指标 |
| 2.2.6 统计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 3.2 完全胸腔镜组与传统正中开胸组间术中资料的比较 |
| 3.3 完全胸腔镜组与传统正中开胸组间术后相关资料的比较 |
| 3.4 完全胸腔镜组与传统正中开胸组间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比较 |
| 3.5 完全胸腔镜组与传统正中开胸组在术后随访方面的比较 |
| 第4章 讨论 |
| 4.1 结果分析 |
| 4.1.1 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方面比较 |
| 4.1.2 两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 |
| 4.1.3 两组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 |
| 4.1.4 两种手术方式的使用方面比较 |
| 4.1.5 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方面比较 |
| 4.2 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
| 4.2.1 技术要点 |
| 4.2.2 临床适应症 |
| 4.2.3 注意事项 |
| 4.3 创新与不足 |
| 4.3.1 创新之处 |
| 4.3.2 不足之处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章:左胸小切口的获取乳内动脉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第二章:左胸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