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丽[1](2014)在《电影《简·爱》中的女性人生价值剖析》文中提出电影《简·爱》将夏洛蒂·勃朗特的思想巧妙呈现在银幕上,通过电影中人物语言、故事发展等内容,使《简·爱》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再次变得熠熠生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拥有贵族身份的罗切斯特与简·爱在爱情、生活、思想方面产生了交集,两人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本文主要对电影中简·爱身上的女性魅力进行阐述,发现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是怎样进行"人生突围"的,并对简·爱身上散发出来的人生价值进行细致剖析,让读者明白女性生存之"法则"。
许佳星[2](2011)在《《简·爱》的接受美学研究 ——以中国读者对《简·爱》的接受为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学者们对域外小说翻译的高潮,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的汉译本也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从《简·爱》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关注。尽管《简·爱》已经问世一百多年了,前人对《简·爱》也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我国的读者依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重新解构已经获得的定论,以期再一次解读出新的意义。为什么还依然会出现如此大的研究热潮呢?本文拟要作出一个合理的解答。本文拟从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接受者作为切入点,从中国人的接受心理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等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进行研究,从小说文本和读者接受这两个具体的角度深度切入,去探讨《简·爱》在中国大受欢迎的深层社会文化和美学原因。具体而言,文章主要论述了:文章第一部分是一个整体的综述。从四个不同的时期来说明《简·爱》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简史:一九四九之年的中国读者的接受;“十七年”间的中国读者的接受;“文革十年”的中国读者的接受以及文革之后的中国读者的接受。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从接受美学视野中的小说文本这个角度来展开的。这一章主要叙述了《简·爱》这个小说文本的审美诉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精神探索;独特的叙事技巧——恐怖艺术和悬念手法的运用。文章的第三部分是从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读者接受这个角度来展开分析的。这一章主要论述了《简·爱》在中国大受欢迎的深层哲学文化和美学原因:对完美人格的期待与向往;“大团圆”的心理接受基础;对本真生命体验的向往。由此可见,夏洛蒂·勃朗特在我国的魅力仍然不减,她的《简·爱》已经成为经典,而简·爱也将永远不会衰老。
谢冬梅[3](2011)在《电影《简·爱》中的女性人生价值剖析》文中研究说明《简·爱》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名作,其同名电影也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颂。不仅仅是因为它独特的文学性,更重要的是其对女性人生价值、对女性美的探寻,震撼了人的心灵。本文以剖析作品主人公女性人生价值为出发点,结合勃朗特笔下主人公简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历程,对英国小说《简·爱》展现的女性价值做了较为具体的剖析,从而为其研究对女权运动的巨大影响和启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闫艳[4](2007)在《美国文学分期探源》文中指出借助杰姆逊.弗雷德里克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框架,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看作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在文学上的相应表现,分析各个时期各种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分析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现代主义文学揭示了人物内心的隐秘,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为既解构又建构。
杜荣芳[5](2006)在《从《简爱》中的爱情与婚姻看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屈从地位》文中指出从两性情感和婚姻的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与简爱和伯莎有关的情爱及婚姻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屈从地位并分析了之所以如此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以期引起对爱情的思考并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部小说的意义。
闫艳[6](2002)在《人格平等与财产均衡——从《简·爱》看夏洛蒂的女权主义立场》文中提出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1 847年问世后轰动文坛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通过对作者生平简介和小说《简·爱》的故事梗概及设想的几种故事结局 ,评述了夏洛蒂的财富均衡与人格平等的观点 ,及其经济独立和妇女解放的女权主义思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电影 《简·爱》简介 |
| 二、简·爱身上的独立个性研究 |
| 三、电影中表现出的独特的女性人生价值总结 |
| 四、结 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一、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
| (一) 国外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
| (二) 国内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
|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 第一章 《简·爱》在中国的接受 |
| 第一节 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中国读者的接受 |
| 第二节 “十七年”中的中国读者的接受 |
| 第三节 “文革十年”中的中国读者的接受 |
| 第四节 文革之后的中国读者的接受 |
| 一、文坛地位 |
| 二、人物形象的评价 |
| 三、艺术形式 |
| 第二章 《简·爱》的审美诉求 |
| 第一节 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
| 第二节 “平等、独立、自由”的精神探索 |
| 第三节 独特的叙事技巧——恐怖艺术和悬念手法的运用 |
| 第三章 《简·爱》的接受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 |
| 第一节 对完美人格的期待与追求 |
| 第二节 “大团圆”的心理接受基础 |
| 第三节 对本真生命体验的向往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 一、叛逆与抗争 |
| 二、放逐与自我放逐 |
| 三、灵魂的呼唤 |
| 0 引 言 |
| 1 展现真实社会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
| 1.1 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 1.2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技巧 |
| 1.3 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
| 1.4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
| 2 揭示心灵隐秘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 |
| 2.1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 2.2 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
| 2.3 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
| 3 既解构又建构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
| 3.1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
| 3.2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
| 4 结 语 |
| 1 伯莎与罗切斯特 |
| 2 简爱与罗切斯特 |
| 3 简爱与圣约翰 |
| 4 结束语 |
| 一、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显要地位 |
| 二、勃朗特对女权主义的维护 |
| 三、经济独立与妇女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