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文[1](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郑超[2](2012)在《浅谈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写作艺术》文中研究说明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擅长以现代主义手法来表现作品主题,在她的作品中常出现情节淡化、意识描写、多角度叙述、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流派所具有的写作特点。本文试图从她的多部代表作来浅析其写作技巧。
张巧[3](2011)在《论《没有脾气的男人》的浪漫反讽》文中研究指明《没有脾气的男人》极具浪漫反讽特色。本文意欲从事实与表象的对照、创造与破坏的结合两个方面来论述文本中的浪漫反讽手段,从而指出这种浪漫反讽的艺术魅力。
史云云[4](2010)在《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文中指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在其作品中,以描写女性和儿童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为主题,但在曼斯菲尔德看似表现女性与儿童的主题表面下,持续奔腾着一股对男权社会控诉的潜流,在看似不关紧要的男性其实是曼斯菲尔德反抗的对象。本文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男性形象为切入口,提炼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女性主义主题,并采用心理学与社会学等方法,对众多男性形象进行梳理,结合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传记、日记、书信等,提取父亲、情人、丈夫三类人物形象为代表,对不同男性的心理以及行为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男性形象的角度来揭示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主题,从而对曼斯菲尔德作品有更深刻地把握。
卢睿蓉[5](2008)在《简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文中认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创作女性形象见长,相对而言,其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并不引人注目,也很少有人对它作专门性的研究。事实上,曼斯菲尔德所创作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男性形象反映出她对社会现实、家庭关系本质的清醒认识和有力的批判,更体现了其作品超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文将通过对她所创造的男性形象的剖析,展现曼斯菲尔德非凡的艺术创造能力,同时也弥补当前对曼氏作品研究的不足。
邢艳[6](2003)在《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叙述艺术》文中研究指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20世纪新西兰/英国一位短篇小说作家。她是现代短篇小说发展史上一位核心人物。本文旨在研究曼斯菲尔德创作中所使用的主要的现代主义叙述技巧。曼斯菲尔德虽在创作初期受到了诸如忒奥克里托斯、奥斯卡·王尔德、契诃夫及一些象征主义作家的影响,但她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她的小说主题很单纯:“表现这个世界最微妙和宁静之美”,然而她却利用她创新的现代主义叙述技巧,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首先是她的无情节的小说形式。曼斯菲尔德摒弃了传统作家对作品完整情节的追求。在她的小说中,故事的发展无时间顺序,无重大的矛盾冲突,也往往没有高潮和结局。但她的小说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是曼斯菲尔德的清纯的文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主要体现在她语言上的运用。她的语言精确、简洁明了,表达力强。再次,是曼斯菲尔德在小说中频繁使用了象征手法,利用声、光、色等意象,自然景物及人名等各种象征,使作品具有散文诗式的特征。最后是其它一些创新的叙述技巧:如不断变化的叙述角度、戏剧独白、意识流等。结论是曼斯菲尔德是短篇小说创作的革新者。她的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对现代短篇小说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寇代辉[7](2002)在《从《没脾气的人》看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艺术》文中研究说明作者别具一格的题目设计 ,人物处理及侧面描写构成了典型的曼斯菲尔德风格 ,为世界短篇小说创作成就亮点之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语素构词研究 |
|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语料来源 |
|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
|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
|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
|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
| 2.3.1 构词频率 |
| 2.3.2 构词类型 |
| 2.3.3 构词位置 |
|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
|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
| 3.1.1 构词分布 |
| 3.1.2 构词类型 |
| 3.1.3 构词对比分析 |
|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
| 3.2.1 构词统计 |
| 3.2.2 构词分布 |
|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
|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
|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
|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
|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
|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
|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
|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
|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
|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一引言 |
| 二意识描写 |
| 三结构特点 |
| 四叙述角度 |
| 五象征与意象 |
| 六结语 |
| 一.事实与表象的对照。 |
| 二.创造与破坏的结合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父亲形象与家庭关系 |
| 第一节 父亲角色的缺失 |
| 第二节 家庭中的“多余人” |
| 第二章 丈夫形象与婚姻危机 |
| 第一节 婚姻里的自恋男人 |
| 第二节 围城里的压抑男人 |
| 第三章 情人形象与恋爱困境 |
| 第一节 男性恋爱中的“唐璜情节” |
| 第二节 男性尊严的丧失 |
| 结语 |
| 附录:参考书目 |
| 后记 |
| Acknowledgements |
| Abstract in English |
| Abstract in Chinese |
| Preface in Chinese |
| Chapter On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Katherine Mansfield |
| 1-1 Katherine Mansfield's Life |
| 1-2 Katherine Mansfield's Literary Achievements |
| 1-3 Various Literary Masters' Influences on Katherine Mansfield |
| 1-4 The General Theme of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
| Chapter Two: The 'Plotless' Form |
| 2-1 The Rise of the 'Plotless' Story |
| 2-2 Katherine Mansfield's Episodic Technique |
| 2-3 The Organic Plotless Form |
| Chapter Three: The Pure Style of Katherine Mansfield's Narration |
| 3-1 Precision |
| 3-2 Economy |
| 3-3 Expressiveness |
| Chapter Four: Imagery and Symbolism |
| 4-1 Use of Color, Light and Sound to Create the Mood |
| 4-2 Employment of Natural Elements to Establish Symbolic Images |
| 4-3 Introduction of Narne Symbols to Carry the Meaning |
| Chapter Five: Innovative Narrative Devices |
| 5-1 Shitting Narrative Perspectives |
| 5-2 Interior Monologue |
| 5-3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 Notes |
| References |
| 一、独具匠心的题目设计 |
| 二、恰如其分的人物设计 |
| 三、典型的曼斯菲尔德式的叙事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