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南[1](2022)在《浅析徐祯卿诗歌与明代吴中文坛生态关系》文中提出作为一个主要基于地域因素而形成的文学群体,吴中文学有自己较为独特的风貌,这种风貌的形成基于吴中文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融洽关系,也基于吴中文人在人生态度、文学审美等方面的契合,这一文学群体的诗歌创作也都张扬着吴中文人特有的个性情怀。吴中文人特别强调作品应来自作者的真情实感,吴中文人把抒写真情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在吴中文人群体里,徐祯卿是比较能代表这一时期吴中文学风貌的作家,其诗歌理论着作《谈艺录》中将情感作为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徐祯卿立足于情感的真实,强调诗歌的内容特质,能代表吴中文人诗歌观念的一个特色。
李敏[2](2021)在《“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末五子”是后七子派领袖王世贞命名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包括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他们文学交游活动广泛,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辐射面广,影响者众。“末五子”处在七子派与公安派的过渡地带,在晚明文坛由复古向新变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对七子复古派的文论主张多有矫偏救弊之举,同时不断调和“师古”与“师心”的矛盾,发挥了扭转文学流弊的作用。他们坚守文学有益于世用的原则进行创作,与晚明作家宣传人性解放的文风有根本性的差别,起到了对晚明世风振起的作用。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末五子”命名的缘起及作为群体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探讨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通过对“末五子”排序问题的分析,探讨王世贞的排名意图。第二章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嬗变下,“末五子”的文学观念及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第三章讨论“末五子”对明代博学思潮的接受及推进,聚焦李维桢、胡应麟诗文创作的博学特性。第四章第一节讨论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从李维桢《续藏书序》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入手,分析他对狂禅派代表李贽的真实态度;第二节着重阐述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屠隆与李贽的差异性特质,指出屠隆不属于狂禅派,从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论证屠隆纵欲之说不成立,屠隆在生活上克欲寡欲,在作品中宣扬情欲的危害性,他是晚明世风的振起者。第三节重点讨论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第五章分析在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下,赵用贤、魏允中诗文创作中复古与新变的特点。第六章从文学交游的角度讨论胡应麟、屠隆、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重点围绕他们的诗社活动、文坛盟主地位及对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展开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王汉鑫[3](2020)在《何景明诗歌研究》文中认为何景明是明代“前七子”领袖人物之一,与李梦阳共倡文学复古。何景明诗歌总量丰富、体裁兼备、题材多样,足以支撑本文研究。由于20世纪以来“文学史”着作撰写的需要,客观上忽视了七子派成员的个性特征,加之近人受意识形态影响,见七子“复古”之说而以“守旧”目之,陈说相因,对明代七子派研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遮蔽。本文从搜罗原始材料入手,充分找寻相关文献中有关何景明的论述,加以辨析归纳,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前人研究,发现何景明诗歌研究方面的新问题并予以解释;力图以何景明作为个例研究之视点,扩而至前后七子及明中叶复古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界长期以来对前后七子的偏颇认识进行反拨。论文分绪论及正文五章,绪论部分回顾了学界在何景明诗歌研究方面的动态,明确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以何景明为重心,描述由前七子领衔的文学复古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具体情况,以及何景明与前七子文学运动的互动关系。第二章,探析当前学界研究尚未涉及的何景明诗歌分期问题,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以分析历史客观事实和尊重诗人创作规律相结合,认为正德改元、壬申之乱、提学关中三个时间点,何景明生命中的重大事件都对他的诗歌创作心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三章,分题材对何景明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研究,共分为时政民生诗、酬唱赠答诗、山水游记诗、咏物题画诗、咏史怀古诗、祝寿悼挽诗六类。何诗既有儒家诗教的秉持,也有政治与人生命运的喟叹、纵情山水的怀抱、以及真挚的情感流露。第四章,分析何景明诗歌的艺术特点。一是“秀朗俊逸”的诗风,是何景明“主李”的必然结果,是对李白诗歌风格的承袭。二是“雄深钜丽”的诗美,形成雄深与钜丽相兼的诗美的因素有沉郁顿挫的节奏及体势与婉美清丽的意象及意境。三是“爱袭古调”的诗弊,其诗类似前人影子、气骨萎弱、无意可达的弊病成为阻碍他诗歌艺术水平提高进而跻身文学史上一流诗人的屏障。第五章,论述何景明及其诗歌对后世文坛的影响,明代文学复古运动标举的文学精神依然被后续者所导扬,“明诗殿军”陈子龙诗教精神和诗学思想上受何景明影响颇深。最后选取何景明为视点,揭示明清易代之际文学中的慷慨不平之气日渐消散,重雅正、重格调等诗文理论再次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文学发展轨迹。
符方婉[4](2020)在《明代中叶岭南诗人黄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之时,岭南诗派在整个诗坛上声名崛起,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岭南诗人,黄衷是明代中叶岭南诗人群体中的重要一员,与当时明代诗坛上以“金陵四家”着称的朱应登、顾璘等人以文学擅名于时辈之中。黄衷着有《矩洲诗集》十卷,诗存约为1243首。其诗歌反映的内容丰富充实,不仅带有其个人生经历命深厚的印记;还反映了明代中叶深刻的社会现实。又其诗歌艺术成就颇高,既围绕当时诗坛流行风尚进行创作,却不完全囿于主流,坚持自己的诗歌创作追求;同时其诗歌还继承了岭南诗学传统,显现出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然而,目前关于黄衷诗歌的研究仍是空白,现有的研究仅只是围绕其小说着作《海语》来展开。本文着重于黄衷诗歌的研究,以探求黄衷的人生经历、交游、着述、思想性情为切入点,并结合其所处社会现实环境,通过“知人论世”来对黄衷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诗歌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黄衷的家世、生平和思想性情。通过收集到关于记录与黄衷其人相关联的文献材料,力求全面了解黄衷。第二章则论述黄衷的交游及其着述情况。主要择取与黄衷交往密切,并对其人生思想以及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当时富有声名之士,从而去认识黄衷其人格;并通过相关文献记载,辨析黄衷着述的情况。第三章主要分析黄衷的诗歌创作内容与诗歌艺术成就。其诗歌内容具体体现在国事民生、纪行述怀、答和赠别、吟咏事物、咏诗怀古、山水田园六种类型题材的诗歌创作;而其诗歌艺术成就则表现在冷色调语言的独特运用、比兴用事、想象奇特、风格表现多样化四个方面。第四章主要论说黄衷诗学。主要围绕黄衷的文章中发表关于诗歌的看法以及结合诗歌创作实践,继而展开讨论黄衷的诗学渊源和诗学思想。最后一章主要论述黄衷在明代岭南诗坛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分析在岭南诗坛上产生重要影响诗人以及黄衷对岭南诗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去认识黄衷对明代岭南诗坛的贡献,最后再结合明清文人着录的诗文总集中收录黄衷诗歌的情况以及对黄衷诗歌创作的评赏,从而对黄衷在明代岭南诗坛中的地位和影响作出正确评价。
黄继泓[5](2020)在《“后七子”与《辋川集》的经典化》文中研究说明《辋川集》作为王维唯一一组辑成集的诗,与《辋川图》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审美空间,对后世文坛产生深远影响。自中唐大历时期,就有文人开始对《辋川集》效仿,而以“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频繁活动的明代中叶则是《辋川集》组诗在唐以后经典化的一个繁荣期。首先,明前期及明以前的《辋川集》经典化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另有少量的诗话、题跋、笔记等文献材料。其次,在明代中叶,“后七子”对《辋川集》的经典化方式较之前人更为全面,他们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具体学习借鉴了《辋川集》诸作的内容、手法、风格,而且在唐诗选本的序跋、凡例及选诗的范围、数目等方面均表现出对《辋川集》诸诗的极高推崇和特殊关注。这些选本对《辋川集》组诗在明代的传播接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传播接受和诗歌批评的双重效果。第三,“后七子”“诗必盛唐”的复古思潮不仅促进其自身对《辋川集》的学习,更是引导了明代文人墨客对《辋川集》的效仿学习。“后七子”对《辋川集》的接受使得《辋川集》组诗得到的特殊关注触发了明人在绘画、建筑、题跋等方面的“辋川”情结,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王维在明代诗坛的地位。本文梳理“后七子”与《辋川集》经典化的关系,力求较为准确地勾勒出《辋川集》诗歌在明代中叶经典化的基本面貌,为王维诗歌的接受传播提供一个鲜明的个案。
王小路[6](2019)在《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镜像 ——以“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心的研究》文中提出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一卷“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一卷“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目前学界对“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而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的“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的关注度较小。据研究发现,现存《韩熙载夜宴图》的不同图本将近有9个,并且多数诞生在明代,这样一幅具有特殊寓意的作品在明代被重复临摹,显然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由于目前学界对“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研究险些被忽略,所以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图像学、艺术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心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首先对目前笔者所了解的不同图本的《韩熙载夜宴图》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介绍,通过对“传顾闳中本”和“传唐寅本”两幅画作进行全面的考析,对两个图本的形式语言展开比较,分析两个图本之间的内在差异,揭示两个图本所处时代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寓意。其次通过对明代繁荣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消费展开研究,揭示出“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所以在明代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缘由,研究得出唐寅和韩熙载在人生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契合,在艺术市场的作用下“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正是“传移模写”和艺术市场相互作用的产物。再次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置于整个明代绘画的历史长河之中,横向的对“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明代其他绘画作品进行讨论,分别从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角度对“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进行考察,从而窥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整个明代绘画艺术的内在联系。“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和“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绘画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还是画作中人物的服饰装束,以及画作中屏风家具等一系列构成部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明代特有的文化气象和生活特征,这幅画作和明代中晚期文人士大夫对理想的文人生活和精神追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将焦点对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细节之上,将其与明代中晚期社会文人的生活背景相互连接,在研究明代中晚期文人闲情雅逸、避世心隐的生活追求和人生观念的同时,分析“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折射出来的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生活气象和更深刻的内涵思考,这样的生活气象故然在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他们对生活的细节追求精益求精,他们对社会的不满采取“避隐”之态,这样的现实追求和“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所折射出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的文化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共鸣,从而此图在精神层面实现了明代中晚期失意文人对文化的理想追求。最后本文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极具代表性的明代文人结合讨论,从而剖析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特殊的文化生态。
徐伊帆[7](2019)在《皇甫汸隐逸诗研究》文中认为皇甫访是明代中期吴中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作为享有盛誉的“皇甫四杰”中诗歌成就最高者,他的诗歌创作独成一家,在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之中,始终保持了自身特殊的艺术审美风格。隐逸诗是皇甫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题材和内容,也是其一生复杂的仕隐矛盾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但是目前学界无论是对于皇甫访的研究,亦或是明代隐逸思想与隐逸诗歌的研究,都比较薄弱。本文在认真细读皇甫访诗文作品,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皇甫访的隐逸诗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对皇甫访生卒年进行了详细的补证,同时对其作品的版本、保存等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考述。本文将皇甫汸的隐逸诗创作置于明代诗坛的大环境之中,横向比较其诗歌风貌与吴中诗坛、金陵诗坛、北方诗坛、云南诗坛的交流和互动,从而了解皇甫访隐逸诗风格的转变。除此之外,仕隐身份的矛盾是皇甫访隐逸诗创作的思想内核,从明代整体隐逸思想转变的背景,皇甫访隐逸思想产生的多方面原因,以及其诗歌创作中的深层表现这三方面着手,对其复杂的仕隐思想进行了剖析。最后还分析了皇甫访隐逸诗客观呈现出的城市形态,以及其隐逸的行为与实践,以更好地掌握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贺玉洁[8](2019)在《明中叶江南骈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世以来,凡论骈文者,大多以为骈文至明则了无足观。但明代骈文的创作与批评却有着为人所忽视的丰富性与承上启下的时代性。明代骈文的发展与吴中文学的兴起与繁荣密切相关。作为六朝文学的发祥地,吴中本就奄有六朝之文统。与文学复古运动桴鼓相应,这些学问博雅、文采绮丽的江南士子标榜六朝与骈体,开启了骈文的新纪元。本文拟采取地域文学视角对明中期以吴中为腹地的江南地区骈文做一研究。明代骈文史的建构必须依据文本的探析才能彰显其脉络与意义。本文将以文献考订为基础,努力把个案研究、历史脉络的分析与整体系统的思考相结合,通过微观的探索、宏观的统筹和条理的分梳,在文献细度与文本考证的基础上,对明中叶江南骈文做一系统、深入的探索。全文主体分上、下编,凡六章。上编梳理弘治元年至万历初年这百余年间江南的骈文书写史。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骈文创作置于风起云涌的文学复古思潮之下,侧重探讨创作主体与地域传统、时代思潮之间的多向互动,并按时序将此期骈文创作的发展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树立文统期。弘治至正德年间,以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为代表的吴中骈文作家经过内部的自我变革与主流复古思潮的论辩,在师古与自新的徘徊与蜕变中,最终确立了偏好六朝、不废秦汉的文章观,形成了骈散兼宗的文体观念与文质彬彬的创作理念。第二章为创作繁荣期与价值重理期。正德末至嘉靖中叶,江南地区普遍流行骈文创作,局面繁荣,以黄省曾、皇甫汸为代表的江南文士对骈文的审美追求,已发展为理性的自觉与创作的自信。第三章为总结新变期。嘉靖后期至万历初年,江南骈文的创作朝向纵深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总结表现为王世贞对弘、嘉以来的骈文创作进行了全面反思与批评,新变则体现在骈文创作的地域范围渐趋扩散以及骈俪技法对其他文体的渗透。下编探索辨体类文章总集与四六选本中的骈文批评。第四章以《文章辨体》、《文体明辨》为中心,力求揭示明代古学复兴前后辨体学视野下骈文的生存背景、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探讨明代骈文选本的兴起。成书于嘉靖末年的《尧山堂偶隽》、万历十五年的《词致录》可分别视为明四六选本的滥觞之作与典型之作,为万历年间江南地区骈文选本的繁荣导夫先路。第六章探究四六启文的繁荣及其社会功能。明中晚期,四六启在社会上的应用越发频繁,且在官场应酬、日常交际中扮演着不可废替的重要角色。选取《古今濡削选章》、《启隽类函》、《四六灿花》为范本加以探讨,以期从中透视出中晚明以四六启文为代表的骈文创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内蕴。总之,明前期文学与文化虽然在整体上呈式微之势,但骈文书写在江南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并随着江南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六朝初唐派的兴起,发展为明代中叶的重要文学现象与江南才子的主要书写手段。江南骈文书写的繁荣引发了对骈文理论的重新董理,推动了骈文选本的编撰潮流,这些共同奠定了明清两代骈文发展的基础。
黎艳[9](2019)在《“锡山四友”诗歌研究》文中指出“锡山四友”作为明代的文人群体,兼有文学的历时性和地域的空间性双重特质。华察、施渐、王懋明、姚咨的诗歌创作有着明代文学的共性,带有拟古色彩。无锡独具特色的江南地域文化与诗人迥异的人生经历,又让四人的诗歌创作富有独特性。基于此,本文采用时、空结合的双视角,将“锡山四友”置于明代文学的大框架与无锡本土的环境中,探究诗歌创作的特点和影响诗歌创作的内、外动因。文章由五大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是对“锡山四友”基本情况进行考述,包括华察的家世生平、施渐的交游、姚咨的着述,结合史料分析历史的真实性。第二章阐述“锡山四友”诗学渊源,远可溯源至魏晋与唐代,主要受明代文学“前七子”、“后七子”的复古思潮和阳明心学的影响。近可从无锡当地的碧山吟社切入,碧山吟社的实际创作与浩大声势也促使“锡山四友”诗学思想的形成。第三章着力于比较研究“锡山四友”的诗歌收录与内容,分隐逸禅思、山水咏物、忧时叹世、酬赠送别四类,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图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等。第四章分析了“锡山四友”诗风特色,从诗歌意象、用词句式和与前人诗歌的联系上,把四人诗风分为冲淡闲雅、萧瑟瘦骨、宏丽清远的风格。第五章致力于“锡山四友”诗风成因研究,外在因素一是无锡的地域文化,有自然风光、政治经济、社会民风民俗;二是明代复古思潮,四人继承中有创新。内在因素指“锡山四友”的人生经历、家族文化、个人喜好等。最后,从地域文学和文学史角度阐述“锡山四友”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肯定“锡山四友”诗歌研究的意义。
陈艳[10](2018)在《明代金陵青溪社与江左风流》文中提出明代文人结社研究是认识和探讨明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视角,整体研究、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都是常见的研究方式。本文一方面是青溪社的个案研究,另一方面也是文人结社与文学地缘的专题研究。历史传统与现实境遇决定了金陵在明代城市当中的特殊性。六朝旧都是历史标识,明朝留都是现实身份,二者所形成的文化风貌是金陵在明中后期能够逐步确立其城市风雅和文学风流的背景条件。这也是青溪社兴起的文化生态。青溪社是蕴生于金陵的文人社团,活跃于金陵城市文化和文学品格发生转向的明中后期。青溪社的演变过程是金陵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厘清青溪社的历史流变是本文研究的前提。以金陵文学为中心的“江左风流”首先体现为青溪雅集的活动风貌和青溪社友的神采风姿。青溪社的士女酬唱展现了明中后期文人结社风气转变,对明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青溪社友在诗歌中彰显对六朝文化、文人风流的认同,对城市文化品格的确立和丰富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江左风流”还体现在青溪社对金陵地域文学的接受中。青溪社在复古浪潮下对地域诗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这体现在“金陵六朝派”的形成及其诗歌艺术风貌之中。明代六朝诗学的发展离不开青溪社友的努力。金陵社事在青溪社以后迈向了“极盛”阶段,金陵甚至成为晚明风流的中心城市,承载着明遗民的家国之思和文化寄托。但是,随着金陵文化品格的确立和丰富,金陵地域文学的独立性却减弱了,它在历史迁变过程中融合了新的文学潮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诗歌创作中的吴中情结 |
| 二、因情而生的创作观念与《谈艺录》的产生 |
| 三、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末五子”命名缘起及其作为群体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综述 |
| 三、研究内容 |
|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 第一章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 |
| 第一节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继承与变革意图 |
| 第二节 胡应麟、李维桢与王世贞的依合 |
| 第三节 魏允中、赵用贤、屠隆与王世贞的依违离合 |
| 第二章 晚明文学思潮与“末五子”的文学观 |
| 第一节 万历前后文学思潮的嬗变 |
| 第二节 “末五子”的文学观念 |
| 第三节 末五子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 |
| 第三章 晚明博学思潮与李维桢、胡应麟的诗文创作 |
| 第一节 “末五子”与明代博学思潮 |
| 第二节 李维桢的诗文创作 |
| 第三节 胡应麟的拟乐府诗创作 |
| 第四章 晚明儒释道思潮与屠隆的诗文创作 |
| 第一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概说 |
| 第二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 |
| 第三节 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及践履 |
| 第四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 |
| 第五章 晚明政治复兴理想与赵用贤、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
| 第一节 晚明政坛与“末五子”的政治复兴理想 |
| 第二节 赵用贤的诗文创作 |
| 第三节 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
| 第六章 “末五子”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 第一节 胡应麟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 第二节 屠隆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 第三节 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李维桢年谱简编(1547-1626) |
| 附录 2:赵用贤年谱简编(1535~1596) |
| 附录 3:魏允中年谱简编(1544——1586) |
| 附录:4:屠隆《吉道人传》为“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源头考论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前七子与何景明 |
| 第一节 “开创草昧”:从台阁体到前七子 |
| 第二节 前七子复古运动之始末 |
| 第三节 何景明诗文集及诗歌创作概况 |
| 第二章 何景明诗歌分期 |
| 第一节 弘治时期 |
| 第二节 从正德改元到壬申之乱 |
| 第三节 从壬申之乱到提学陕西 |
| 第四节 提学陕西后 |
| 第三章 何景明诗歌的题材内容 |
| 第一节 时政民生诗 |
| 第二节 酬唱赠答诗 |
| 第三节 山水游记诗 |
| 第四节 咏物题画诗 |
| 第五节 咏史怀古诗 |
| 第六节 祝寿悼挽诗 |
| 第四章 何景明诗歌艺术特点 |
| 第一节 “秀朗俊逸”的诗风 |
| 第二节 “雄深钜丽”的诗美 |
| 第三节 “爱袭古调”的诗弊 |
| 第五章 何景明及其诗歌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
| 第一节 明后期诗坛的复古反响 |
| 第二节 陈子龙对何景明诗歌的接受 |
| 第三节 清初中期的何景明批评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二、选题研究现状综述及其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黄衷生平和思想性情 |
| 第一节 黄衷的家世 |
| 第二节 黄衷的生平 |
| 一、在乡读书时期(23岁前) |
| 二、入仕为官时期(23-55岁) |
| 三、罢官屏居时期(55-70岁) |
| 四、致仕归隐时期(70-80岁) |
| 第三节 黄衷的思想性情 |
| 一、谨守儒家的正统思想 |
| 二、秉持明辨通达的人生态度 |
| 第二章 黄衷的交游和着述情况 |
| 第一节 黄衷的交游 |
| 一、与“金陵四家”的交往 |
| 二、与林俊的交往 |
| 三、与毛伯温的交往 |
| 四、与刘麟的交往 |
| 五、与陈洪谟的交往 |
| 六、与湛若水和黄佐的交往 |
| 第二节 黄衷的着述情况 |
| 第三章 黄衷的诗歌创作 |
| 第一节 黄衷诗歌的题材内容 |
| 一、国事民生诗 |
| 二、纪行述怀诗 |
| 三、答和赠别诗 |
| 四、吟咏事物诗 |
| 五、咏史怀古诗 |
| 六、山水田园诗 |
| 第二节 黄衷诗歌的艺术特色 |
| 一、冷色调语言的独特运用 |
| 二、比兴遥寄,用事深慨 |
| 三、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
| 四、诗歌风格表现多样化 |
| 第四章 黄衷的诗学 |
| 第一节 黄衷的诗学渊源 |
| 第二节 黄衷的诗学思想 |
| 一、诗为“性情”而发 |
| 二、诗倡“雄浑风雅” |
| 第五章 黄衷在明代岭南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
| 第一节 明代岭南诗坛的发展 |
| 第二节 黄衷对岭南诗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 一、岭南诗学传统(一)诗追“大雅”之音 |
| 二、黄衷对岭南诗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 第三节 黄衷在明代岭南诗人中的地位和影响 |
| 一、明清文士辑录明代诗文集作中关于黄衷诗歌的着录情况 |
| 二、明清文士对黄衷诗歌艺术成就的评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黄衷年谱简编 |
| 附录二 黄衷集外诗文辑佚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辋川集》的“经典化” |
| 第一节 《辋川集》组诗在明以前的经典化过程 |
| 第二节 《辋川集》组诗在明前期的经典化过程 |
| 第二章 诗歌创作上:“后七子”聚焦于对《辋川集》的模仿 |
| 第一节 内容:以山水景物为写作对象 |
| 第二节 手法:注意诗歌中声、色的运用 |
| 第三节 风格:幽玄淡远的佛禅旨趣 |
| 第三章 选本和诗话上:“后七子”对《辋川集》的特殊关注 |
| 第一节 《古今诗删》与《唐诗选》 |
| 第二节 《艺苑卮言》 |
| 第三节 《四溟诗话》 |
| 第四章 “后七子”的接受对《辋川集》经典化的影响 |
| 第一节 绘画、建筑、题跋等方面的“辋川”情结空前繁盛 |
| 第二节 辋川集》引起特殊的关注,进一步提高王维的诗坛地位 |
| 第五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韩熙载夜宴图》系列图本之考析 |
| 第一节 《韩熙载夜宴图》系列图本之概况 |
| 第二节 “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之考析 |
| 第三节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考析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形式语言比较 |
| 第一节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构图空间特征 |
| 第二节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人物造型特征 |
| 第三节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色彩语言特征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诞生之缘由 |
| 第一节 人生态度之契合 |
| 第二节 文化消费之驱使 |
| 第三节 传移模写之践行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明代绘画 |
| 第一节 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看人物画“用典”特征 |
| 第二节 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山水画看时代特征 |
| 第三节 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中的花鸟画看时代特征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 |
| 第一节 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形态 |
| 第二节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文化折射 |
| 第三节 明中晚期江南文人画家之文化理想 |
|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 二、皇甫汸研究综述 |
| 1. 个体视域下的研究综述 |
| 2. 家族视域下的研究综述 |
| 3. 地区视域下的研究综述 |
| 4. 隐逸视域下的研究综述 |
| 三、隐逸诗概念界定 |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皇甫汸生卒年与诗文作品考述 |
| 第一节 皇甫汸生卒年考证 |
| 第二节 皇甫汸诗文作品考述 |
| 一、《皇甫司勋集》 |
| 二、《皇甫司勋庆历稿》 |
| 三、《岳游漫稿》 |
| 四、《解颐新语》 |
| 五、《百泉子绪论》 |
| 六、其他作品 |
| 第二章 皇甫汸隐逸诗与明代诗坛的互动 |
| 第一节 吴中诗坛 |
| 一、皇甫汸与吴中诗坛的交往 |
| 二、吴中语脉渊流中皇甫汸的隐逸诗宗尚旨趣 |
| 第二节 金陵诗坛 |
| 一、皇甫汸与金陵诗坛的交往 |
| 二、金陵佛禅氛围里皇甫汸的隐逸诗创作风向 |
| 第三节 北方诗坛 |
| 一、皇甫汸与北方诗坛的交往 |
| 二、北方雄浑之气在皇甫汸隐逸诗中的贯注 |
| 第四节 云南诗坛 |
| 一、皇甫汸与云南诗坛的交往 |
| 二、云南民风民俗在皇甫汸隐逸诗中的渗透 |
| 第三章 皇甫汸仕隐身份抉择的矛盾心理与隐逸诗创作 |
| 第一节 明代中期隐逸思想的转变 |
| 一、隐逸文化的历史传统 |
| 二、元末明初的隐逸思想 |
| 三、明代中期的隐逸变迁 |
| 第二节 皇甫汸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 |
| 一、家族影响 |
| 二、吴中传统 |
| 三、仕宦经历 |
| 第三节 隐逸诗创作中仕隐纠结的深层表现 |
| 一、落魄余思同古人,折腰非愿乞闲身——复杂的仕隐形象 |
| 二、送君自愧冥飞雁,却笑当年误入笼——挣扎的笼羁困境 |
| 三、冥冥鸿雁栖云径,寂寂鱼龙卧水乡——深藏的取境幽思 |
| 第四章 皇甫汸隐逸诗中的城市书写与隐逸实践 |
| 第—节 城市景观的描写 |
| 第二节 城市生活的刻画 |
| 第三节 “市隐”与“村隐”的实践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基础及现状 |
| 二、研究范围之界定 |
| 三、研究思路及要点 |
| 上编:古学复兴与江南骈文 |
| 第一章 弘正时期骈文创作的再兴 |
| 第一节 古学复兴与骈文创作的发轫 |
| 第二节 出经入史才笔纵放:祝允明 |
| 第三节 奇思丽藻得古入化:唐寅 |
| 第四节 藻辞立骨彬彬质文:徐祯卿 |
| 第二章 正德末至嘉靖初骈文的新变与价值重理 |
| 第一节 兼容并包推尊六朝 |
| 第二节 不复古文安复古道:黄省曾 |
| 第三节 操笔纵横名家本朝:皇甫汸 |
| 第三章 嘉靖后期至万历初骈文的发展与争鸣 |
| 第一节 金陵文坛的六朝文风 |
| 第二节 天生“畸”人,至情本性:徐渭 |
| 第三节 王世贞的六朝文观及其创作实践 |
| 第四节 骈文创作的流风余韵 |
| 本编结论 |
| 下编:辨体着作与四六选本中的骈文批评 |
| 第四章 辨体着作与骈文批评 |
| 第一节 《文章辨体》中的骈文批评 |
| 第二节 《文体明辨》中的骈文批评 |
| 第五章 明四六选本的发端与发展 |
| 第一节 宋四六话的承变之作:《尧山堂偶隽》 |
| 第二节 明四六选本的肇兴之作:《词致录》 |
| 第六章 明人选明四六启 |
| 第一节 启:中晚明四六创作的重要文体 |
| 第二节 重日用参考:《古今濡削选章》与《启隽类函》 |
| 第三节 重娱情悦性:《四六灿花》 |
| 本编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
| 黄省曾文献系年 |
| 附录二 |
| 明代主要骈文作家略表 |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锡山四友”家世生平与交游考 |
| 第一节 华察家世生平考 |
| 第二节 施渐交游考 |
| 第三节 姚咨生平着述考 |
| 第二章 “锡山四友”的诗学渊源 |
| 第一节 复古潮流与阳明心学 |
| 第二节 “锡山四友”与碧山吟社 |
| 第三章 “锡山四友”诗歌的主要内容 |
| 第一节 “锡山四友”诗歌作品的收录与着述 |
| 第二节 隐逸禅思——“适意”与“洗心”交融 |
| 第三节 山水咏物——“跻胜”与“幽人意”融合 |
| 第四节 忧世之怀——“济川”与“黍稷”相连 |
| 第五节 酬赠送别——“宴集”与“客路”交织 |
| 第四章 “锡山四友”诗歌创作风貌 |
| 第一节 冲淡闲雅——“超然垢氛涤” |
| 第二节 萧瑟瘦骨——“众籁归寂寥” |
| 第三节 宏丽清远——“花落涧泉流” |
| 第五章 “锡山四友”诗风成因与影响 |
| 第一节 “锡山四友”与无锡地域文化 |
| 第二节 “锡山四友”的拟古变革与自身原因 |
| 第三节 “锡山四友”的地位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青溪社”及相关研究的历史回顾 |
|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
| 三、“江左风流”界定 |
| 第一章 明代金陵的城市生态 |
| 第一节 江左传统 |
| 一、六朝故都 |
| 二、怀古文脉 |
| 第二节 明代境遇 |
| 一、留都氛围 |
| 二、社会流变 |
| 第三节 青溪胜景 |
| 第二章 青溪社的历史流变 |
| 第一节 渊源与兴起 |
| 一、渊源:青溪社前的金陵结社 |
| 二、兴起:顾璘青溪社 |
| 第二节 嘉靖之初盛 |
| 第三节 隆、万之“再盛”而“极盛” |
| 第三章 青溪社与文人风流 |
| 第一节 文人雅集,风流青溪 |
| 第二节 风神气度,济济有众 |
| 一、社友构成及演变 |
| 二、社友风貌及文化特征 |
| 第三节 筝琶佐觞,女子预社 |
| 第四节 翰墨飘香,梦回六朝 |
| 第四章 青溪社与江左文学 |
| 第一节 主流思潮下的迎合与疏离 |
| 一、弘治至嘉靖金陵文坛的转向 |
| 二、滥觞期的青溪社诗学 |
| 第二节 青溪社与金陵六朝派 |
| 一、金陵六朝诗学的深化 |
| 二、青溪社的杨慎崇拜 |
| 三、青溪社诗歌与江左诗风 |
| 第三节 青溪社与金陵文学品格的确立 |
| 一、文学社团向文化社团的转变 |
| 二、金陵市井文化下的文学衰落 |
| 结语 |
| 征引与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