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芒[1](2021)在《文体的东传还是制度的东传:日本律赋发端考》文中研究说明日本律赋的出现与唐代以赋取士的考赋制度之间到底有无关系,学界向来未有详明的考辨,而从律赋之程限入手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律赋程限可细分作"限韵"、"限序"、"限字"、"限时"四项,限字与限时是省试赋在程限上区别于其他律赋的重要标志。开日本律赋之先河的都良香正是比照唐省试而作《生炭赋》。本文认为,日本律赋的产生体现了日人取法于唐的思想意识,它虽突出表现为文体东传这一文学现象,但同时也是以赋取士这一制度东传的结果。
雷雅杰[2](2021)在《日本平安文学对白居易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杜甫以及白居易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相关的海内外研究均位列前三。在这些研究中笔者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即日本学者对白居易的研究成果远比李、杜二人相加起来都多。此外,在洛阳香山白园的石碑上更是题有:“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的碑文。由此可见白居易对日本文化的重要性。因此,研究白居易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成为了唐代诗歌域外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平安时期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鼎盛阶段,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制度、风俗、宗教、服饰、文学甚至是文字等均受到了中国的影响。白居易的诗歌在这一背景下传入日本并受到了日本各阶层的争相传诵。更是在日本文坛中形成了历经四百年经久不衰的“白居易现象”,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与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嵯峨天皇以及小野篁开始,到岛田忠臣以及菅原道真为主的平安韵文世界,再到后期以紫式部与清少纳言为代表的物语散文世界,这一时期的文学都有着对白居易诗文学习与借鉴的痕迹。因此,研究平安时期日本文学对白居易的接受情况,对中国诗歌海外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文学域外传播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文学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着重阐述平安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背景及白居易诗文得以在日本广泛传播的原因。第二部分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就平安时期日本文学对白诗的接受情况进行文本的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日本文学对白诗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接受模仿到本土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接受中也具有显着特点。在形式方面,学习白诗的七言律诗及长律进行创作。在内容方面,以借用白诗中的词汇、典故及意象为主。在题材方面,多接受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感伤诗,通过对生活与自然的描摹来表现日本民族的“物哀”思想。第三部分则是通过平安文学对白居易的接受特点及其在日传播现状为汉语国际推广中的诗歌的推广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启示。
胡凌燕[3](2021)在《写本文献与武周时期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尝试从写本文献的角度,对武周时期这一特殊时段的文学面貌,进行专题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对武周文学的重要写本进行文献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双重挖掘,结合传世文献和石刻文献,以诗歌、序文、小说三种文体为核心,着重关照刘希夷、崔融、李峤、王勃、张鷟、珠英学士等武周时期的着名作家及文学群体,对文本流传、文体演进、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及特殊文学现象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求尽可能全面、有体系地呈现武周时期文坛的原生状态,挖掘被历史掩埋的某些文学史现象,进而为纠正长期以来中古文学研究注重以传世刻本文献作单面建构的偏颇与缺失抛砖引玉。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总述,第二章为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专题研究,后四章为武周文学重要写本的个案研究。第一章,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研究。研究武周文学可资利用的写本文献主要有敦煌写本、吐鲁番写本和日藏写本三类。本章重点从文本的形态和内容两方面,总结这三类写本文献各自的特点,同时对敦煌和吐鲁番写本的发现过程与整理历史进行爬梳,对日藏写本的源流与藏所进行追溯、考察。第二章,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研究。本章先对敦煌遗书所存武周诗文做了全面搜集、考辨与汇录,并从作家、作品及写本形态三方面概述其总貌。其次据作品存佚情况和文本形态特征,对残卷的文献价值进行了具体发掘。最后在综论残卷文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刘希夷《白头翁》诗为个案代表,探讨初盛唐七言歌行从中原传入敦煌后其传播渠道与作品性质发生的转变。第三章,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研究。本章首先结合传世文献考知珠英学士间交游唱和之史实,审视武周文坛的整体唱和环境。其次探讨时代诗风影响下选家崔融的诗学趣味,论述《珠英集》对于初唐诗歌选学的推进作用及其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再者,《珠英集》作为编《三教珠英》的副产品,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武周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并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古钞本《李峤杂咏诗》研究。《杂咏诗》的敦煌写本和日藏写本近代以来重现国人视野,从文献层面看,有助于考清《杂咏诗》在书目文献和现实世界中的流传情况,解决诗注相关的一些问题。从文学层面看,则启发我们关注初唐咏物诗在武周时期的变革,以及李峤咏物诗对日本平安朝诗歌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正仓院本《王勃诗序》研究。本章主要从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三方面论证了院本《诗序》的文学实证功用,同时从集会诗序的文体内涵、演进历程及其与集会诗歌的关系三方面审视了院本《诗序》的文体学意义,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王勃诗文东传日本之经纬及其对日本奈良和平安时期汉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研究。本章厘清了《游仙窟》湮没与回传的历史问题,并从十娘的身份入手,对《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深度探讨,同时以《游仙窟》文本为切入点,考察了唐代诗歌与小说文体交融的现象及唐传奇的情感表现等问题,从而可见《游仙窟》之文学史意义。
梁晨[4](2021)在《日本汉诗史的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日本汉诗史的书写研究,包括对现有日本汉诗史书写的评述、日本汉诗经典构建观念的演变、日本汉诗发展的分期及动力的讨论。以江村北海《日本诗史》、菅谷军次郎《日本汉诗史》和肖瑞峰《日本汉诗发展史》三部现有的日本汉诗史书写为中心,本文首先从这些文本的概况和汉诗史观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而汉诗史观,具体又体现在汉诗史书写者选择日本汉诗经典的标准、对日本汉诗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这三个文本在日本汉诗经典建构上的共同关注及模式。日本汉诗史书写是对日本汉诗传统的经典构建。而以上文本并不能反映日本汉诗人对本汉诗传统经典构建的观念史。于是,本文接下来以日本汉诗总集的编撰为中心,呈现出从王朝时代至江户时代日本汉诗人经典选择的观念变化。最后,整理了日本诗话中对本汉诗经典构建问题的关注,包括汉诗的成立、兴盛期和典范诗人。进入日本汉诗史的分期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日本汉诗史书写中的分期模式。然后观察了日本汉诗在日本汉文学史、日本文学史等多种文学史传统中的位置,认为应该重视五山汉诗在日本汉诗史中承上启下的地位;此外,在近代文学观念变化的背景下,明治时期发生的“诗”到“汉诗”的转变也是值得关注的。最后是对日本汉诗史发展动力的讨论。日本汉诗的诗体正变在现有日本汉诗史书写中有了清晰的阐释,对它的认识无法离开日本汉诗人对中诗歌传统的受容。而这种受容,又是日本汉诗作为变异体文学的重要特征。本文以雅俗之辨与声律正变两个诗学观念为中心,揭示日本汉诗发展过程中与作为参照系的中诗歌之间的张力,并将之视为日本汉诗的发展动力。最后,本文从训读、和文诗话和翻译三个角度,呈现日本汉诗发展动力的产生环境。
许晶[5](2021)在《试论平安时代汉诗中的王昭君形象 ——以唐诗的影响为中心》文中指出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唐诗以及日本平安时代汉诗中的昭君诗的对比分析,尝试考察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及其出塞的事件是如何在中日两国的文人笔中被文学化的。中日两国的文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刻画昭君形象的,并分析其异同背后的深层原因。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研究日本汉诗中王昭君形象的论文很少,而比较唐诗与日本平安时代的汉诗中王昭君像的区别的研究更是没有。其次,很多学者在分析日本作品中的昭君像时,忽略了日本本土的背景原因。因此,在本论中,笔者通过解读唐诗和日本平安时代的汉诗中的昭君诗,分析昭君像的异同,并且从唐文化的影响和日本独特的背景原因出发,分析这些异同点产生的原因。第一章首先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三部史书开始,通过历史记载的对比,分析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昭君出塞”事件的经过,作为昭君文学化的分析和论证研究的基本依据。后世的文人如何将昭君文学化,有必要比较史书中记载的昭君像。虽然我们无法恢复历史,但我们必须努力接近历史的真相。通过对三部史书的分析,本章指出了《后汉书》中的记载是最早的“昭君出塞”文学化现象。第二章分析唐诗中“昭君像”文学的形成。追溯到唐代的“昭君像”,分析王昭君像最初的文学化状态,沿波溯源,收集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唐诗,解读这些唐诗,探求唐代昭君像的变迁。根据笔者的研究,这些唐诗中所描写的“昭君像”分为四种:诗人从自己的立场批判朝廷和皇帝,昭君对自己不幸的命运叹息,对帝王和画师的怨恨,昭君自己的悔恨,并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所带来的影响。由于文人们在创造出一个形象的背后都有强大的背景原因的支撑,而多数唐诗中刻画的都是一个悲剧形象。第三章,分析日本平安朝汉诗文中的“昭君形象”。目的在于考察中国昭君文学化是如何影响平安时代汉诗中的昭君形象的塑造的,并思考其与中国的昭君像产生的异同,探讨日本文化独特的背景原因。通过查看论文和书籍,昭君搜集日本平安时代的文人们所创作的以昭君为题材的汉诗文,在前辈们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汉诗文进行解读。由于当时日本与唐朝的交往十分密切,平安初期的日本唐风文化盛行,所以唐诗中所刻画的“昭君形象”对平安时代汉诗中的昭君像一定会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在这一章节里将会对此展开论述。那么在两国文人们心中,“昭君形象”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笔者对唐诗和汉诗文中昭君形象在不同分类中数据上的对比,以及其中投射的价值观、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对比在这一章里进行细致地探讨。第四章是结论。本章总结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论述,进一步分析了唐诗和平安时代汉诗中昭君像异同的深层原因。中日两国的文人所写的昭君像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也有细微的差异。与唐诗相比,日本平安时代汉诗中的昭君形象中,并没有“憎恨的昭君像”这一种。唐诗中的昭君像多种多样,平安时代的汉诗中的昭君像比较单一,而且数量比较少。究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原因,通过笔者查阅资料发现,这不仅因为受到了唐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同样也受到了日本本土的婚姻观的影响,即当时日本社会盛行的访妻婚制度,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胡雄[6](2020)在《日本平安朝贵族的琴乐文化生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平安时期,来自中国的乐器“琴”便在日本经历了一场“迅速”的兴衰变化。琴作为一件外来乐器,在平安时期的日本自始至终未经历有组织的、系统的传播。但现存众多平安时期各方面文献类型中,均有提及琴这一事物,足以窥见琴在日本平安时期的辉煌一面。而日本一直有“中古以来琴曲断绝”之说,故本文首先从平安时期的政事政史、汉诗文集、物语、纪实、类书、丛书等文献出发,整理并收集平安时期琴的相关史料。其次针对收集真理的文献进行进一步考证与辨析,并尽可能还原出平安时期日本贵族的琴乐生活,发掘出其特征,以总结琴的域外发展规律。旨在探究被日本学者誉为“王者之宝器”的琴究竟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出现在平安时期贵族的日常生活中,而又因何缘故在短短二百年间迅速崛起却又如昙花一现的消亡。进而总结出经验,对当代琴乐传习之要点展开思考。本论文主要内容共分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平安时期文献中的七弦琴及其辨析方法。首先确认平安时期确有琴及相关文献史料的存在。并对相关文献史料按照“直接分辨”、“文学辨析”、“文献对比”等三种方法判别文献中的“琴”是否为中国的“七弦琴”。第二章:平安初期贵族琴人及其琴乐生活特征。首先确定研究的主体即平安时期18位代表性贵族琴人的身份特征,并分析平安时期日本贵族的琴乐传习模式。而后对平安时期贵族琴人的具体演奏活动特征和琴乐在日本的“本土化”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平安朝贵族的汉诗文作品着手,探查汉文学影响下平安时期日本贵族的琴乐思想和审美理念。第三章:首先发掘在琴技失传的“物语时代”,琴在物语文学中遗留的影响及其特征。其次从平安朝贵族的论着中探查琴在日本由盛入衰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总结经验为当代琴乐在国内外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
李宇玲[7](2019)在《中唐视域下的平安朝汉诗流变考》文中指出大江匡房《诗境记》是最早对平安朝汉诗的发展史进行系统归纳的文章,但自江户时代以来,其观点很少被采纳沿用。本论文从考察《诗境记》中的唐诗品评入手,结合史料文献,分析其中有关平安朝汉诗分期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价以仁明朝承和年间为汉文学分界线的"憧憬承和"学说,通过中日文学交流史的视角对平安朝汉诗的流变提出新的解读。
聂改凤,查清华[8](2018)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对日本白居易诗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居易作为日本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诗人,对日本文学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学者才真正对日本白居易研究进行深入考察,虽起步较晚,但至今成果丰硕,涵盖白集在日本的版本、校勘、辑佚、考证及传播、接受和影响等方面。日本学者多从自身理解和需要出发,对白居易诗进行选择性阐发和借鉴,这就使得白居易诗的接受带上日本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丰富了唐诗学的意义。
刘月皎[9](2018)在《《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编撰于平安朝中期的《和汉朗咏集》是日本第一部将中国诗文、日本汉诗与日本和歌集于一身的,具有类书性质的佳句集,同时也是一部表现编选者文学批评思想以及平安时代贵族文化的批评集,它的问世开辟了日本诗歌集编选的全新方式,是日本文学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页。《和汉朗咏集》编成的平安朝中期,日本民族意识觉醒,对传统文化的宣扬以及对汉唐文化的“日本化”成为文学界的主流,《和汉朗咏集》在编撰形式、编选内容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当时逐渐趋于成熟、独立的文学观,将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推崇渗透进诗歌集编选的方方面面,同时,作为中日古代文学、文化融合的产物,《和汉朗咏集》在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关系上可以说做出了成功示范,其中蕴含的并立、融合的思想为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从日本“美意识”的角度入手,将《和汉朗咏集》视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从《和汉朗咏集》编撰的特殊历史时期、其“跨文化”性质以及“和汉融合”的特点对当代世界文学发展的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做了简要论述,介绍了《和汉朗咏集》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并对本文的核心论题“美意识”这一概念作了简要阐述。第一章追溯《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形成的历史语境,将《和汉朗咏集》的编撰置于整个平安朝和文化发展、复兴的大背景之中,通过梳理和文学,也即以和歌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学在平安朝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发展、复兴,再到融合汉文学最终形成盛极一时的平安朝文学的脉络,从历史的维度揭示《和汉朗咏集》中日本“美意识”表现的合理性。第二章重点在对《和汉朗咏集》编撰形式的分析。对于诗歌集来说,形式同样能够传达出编撰者的思想倾向和文学意识,并对内容有着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和汉朗咏集》中对诗人、诗歌数量的把握已经暗含着编撰者将和文学与汉文学置于同一水平的文化自信,在各个部类的选择、编排上更体现出日本传统的季节意识以及将异质的文化调和、融合的倾向。第三章的关注点在于对《和汉朗咏集》所编选诗歌的内容分析上,对其所选的和歌、汉诗以及中国诗文中表现出的日本“美意识”进行探究,涉及日本传统的自然观以及自然观统摄之下的诸如“物哀”、“幽玄”、“余韵”等“美意识”体现,并深入挖掘其接受、理解中国诗文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以及欲使和文学与汉文学“比肩而立”的主观意图。最后一章着眼当下,在总结《和汉朗咏集》对其后文学的影响的同时,从“和汉情结”入手,强调“和”,即调和、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发展的共同特点,得出在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越来越趋于同一的当下,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对待异质文化,才是一个国家保持本心、维护和弘扬民族特色的正确途径的结论。
陶文娟[10](2016)在《菅原道真讽喻诗研究》文中认为菅原道真(845—903年)汉诗创作成就突出,尤其在日本汉诗讽喻诗创作方面具有开创之功,堪称日本平安诗坛的代表性诗人。依照菅原道真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际,可将其讽喻诗创作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尤以贬谪赞岐的中期阶段作品最多,艺术成就最高。菅原道真生活在平安时代初期,他的讽喻诗以日本传统文学观的演变为契机,思想内容丰富,既有对险恶世俗的讽刺、对官场黑暗的批判,也有对社会民生的同情。在平安朝初期,乃至整个日本诗歌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菅原道真讽喻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明显借鉴了白居易(772—846年)的讽喻诗,同时,又深受日本固有的中和、唯美的传统文学审美观的影响,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在平安朝诗坛独树一帜,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取士视角下的唐代律赋分类 |
| 二、程限之“限字” |
| 三、程限之“限时” |
| 四、都良香《生炭赋》的程限 |
| 结 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日本平安时期的“白居易现象” |
| 1.1 平安时期及之前中日文化交流情况 |
| 1.2 平安时期的“白居易现象”及其原因 |
| 第二章 平安时期日本韵文文学对白诗的接受 |
| 2.1 平安时期日本韵文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 |
| 2.1.1 汉诗世界对白诗的接受 |
| 2.1.2 和歌世界对白诗的接受 |
| 2.2 平安时期日本韵文对白居易诗论的接受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平安时期日本物语文学对白诗的接受 |
| 3.1 平安时期物语文学对白诗的接受情况 |
| 3.2 《源氏物语》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情况 |
| 3.3 《源氏物语》对白诗的接受情况 |
| 3.4 《源氏物语》对白诗的接受特点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平安时期日本散文文学对白诗的接受 |
| 4.1 平安时期散文文学对白诗的接受情况 |
| 4.2 《枕草子》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情况 |
| 4.3 《枕草子》对白诗的具体接受情况 |
| 4.4 《枕草子》对白诗的接受特点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平安时期“白居易现象”对中国诗歌海外推广启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 二、武周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 三、主要论题与思路 |
| 四、基本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武周文学写本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
| 第一节 敦煌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
| 一、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整理 |
| 二、经典传钞与民间丛钞的并行流传 |
| 三、中原文人的诗歌与文章 |
| 第二节 吐鲁番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
| 一、吐鲁番文书的发掘与整理 |
| 二、零碎残片的杂抄散写 |
| 三、西州民间的书信与俗文学 |
| 第三节 日藏写本武周文学文献 |
| 一、日藏古钞本的源流与藏所 |
| 二、文学典籍与文人小说的佚存 |
| 三、日人重钞:忠于底本的抄写态度 |
| 第二章 敦煌写本武周诗文残卷 |
| 第一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梳理 |
|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汇录 |
| 二、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概貌 |
| 第二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献价值 |
| 一、久佚诗文的辑佚价值 |
| 二、存世篇章的校勘价值 |
| 三、唐集唐抄的文本还原 |
| 第三节 敦煌武周诗文残卷的文学价值 |
| 一、敦煌武周诗文残卷文学价值总论 |
| 二、刘希夷《白头翁》与七言歌行的性质演变 |
| 第三章 敦煌写本《珠英学士集》 |
| 第一节 《珠英集》与武周时期的文人唱和 |
| 一、珠英学士成员再考 |
| 二、《珠英集》与珠英学士之交游唱和 |
| 三、《珠英集》与武周文坛之唱和环境 |
| 第二节 《珠英集》与武周诗歌选学的演进 |
| 一、崔融的选诗趣味与时代诗风的体现 |
| 二、唐前诗歌选学的兴起与发展 |
| 三、《珠英集》在唐人选唐诗中的先驱意义 |
| 第三节 《珠英集》与三教思想的文学影响 |
| 一、《三教珠英》编纂与初唐三教关系论略 |
| 二、敦煌本《珠英集》残卷的三教内涵 |
| 三、三教融合对武周文学的深层影响 |
| 第四章 古钞本《李峤杂咏诗》 |
| 第一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发现与流传 |
| 一、李峤诗文集版本源流考述 |
| 二、敦煌本《杂咏诗》的发现 |
| 三、日藏本《杂咏诗》的流传 |
| 第二节 古钞本《杂咏诗》的注释 |
| 一、《杂咏诗》注本系统 |
| 二、《杂咏诗》注者问题 |
| 三、《杂咏诗》所见唐人注唐诗特点 |
| 第三节 《杂咏诗》与初唐咏物诗的历史变革 |
| 一、形制:从咏物单篇到咏物组诗 |
| 二、咏法:从物的描摹到情的寄寓 |
| 三、功用:从社交抒情到启蒙示范 |
| 四、体裁:从五言短诗到长篇歌行 |
| 第四节 《杂咏诗》与日本平安朝的诗歌发展 |
| 一、《杂咏诗》的东传与平安初期的咏物风尚 |
| 二、《杂咏诗》在道真咏物诗中的受容与变容 |
| 三、句题诗的先声:一场中秋诗宴引发的思考 |
| 第五章 正仓院写本《王勃诗序》 |
| 第一节 院本《诗序》的发见始末及文本面貌 |
| 一、院本《诗序》的发见与研究 |
| 二、院本《诗序》的文本面貌 |
| 第二节 院本《诗序》的实证功用 |
| 一、王勃文集的唐本还原 |
| 二、王勃诗序的重新解读 |
| 三、王勃生平的补充订正 |
| 第三节 院本《诗序》的文体审视 |
| 一、诗序文体与集会诗序 |
| 二、唐前集会诗序的肇端与演进 |
| 三、集会诗序与集会诗歌的关系 |
| 第四节 王勃诗文与日本汉文学的发展 |
| 一、《王勃集》东传日本之经纬 |
| 二、王勃诗文于奈良朝汉文学之影响 |
| 三、王勃诗文于平安朝汉文学之影响 |
| 第六章 日藏古本唐传奇《游仙窟》 |
| 第一节 《游仙窟》的湮没与回传 |
| 一、古本《游仙窟》的湮没 |
| 二、古本《游仙窟》的回传 |
| 第二节 《游仙窟》的内容与主旨 |
| 一、身份猜想:十娘五嫂为“别宅妇”的可能性 |
| 二、内容定位:落魄才子与别宅妇的爱情传奇 |
| 三、主旨探微:理想幻灭本质的影射 |
| 第三节 从《游仙窟》看唐代诗与小说的文体交融 |
| 一、《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具体情况 |
| 二、《游仙窟》小说融诗的叙事功能 |
| 三、《游仙窟》小说融诗的语言特质 |
| 第四节 《游仙窟》与唐传奇的情感表现 |
| 一、以诗书为载体:诗歌传情与书信陈情 |
| 二、以实物为承托:咏物言情与赠物定情 |
| 总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选题意义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 第一章 对现有日本汉诗史书写的回顾 |
| 第一节 《日本诗史》 |
| 一 概况 |
| 二 “诗”的文体独立意识 |
| 三 鲜明的本土意识 |
| 四 “日中汉诗两百年时距”和气运说 |
| 第二节 《日本汉诗史》 |
| 一 概况 |
| 二 “汉诗史”自觉 |
| 三 尊皇思想 |
| 第三节 《日本汉诗发展史》 |
| 一 概况 |
| 二 以“诗言志”和“兴观群怨”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
| 三 汉诗人的创作热情作为发展动力 |
| 小结 |
| 第二章 日本汉诗的经典建构:现有的模式及观念的演变 |
| 第一节 现有日本汉诗史的经典建构 |
| 一 日本汉诗的发展是受容中国诗歌传统的历史 |
| 二 日本汉诗人的社会关系呈现集团性的特征 |
| 第二节 日本汉诗经典建构的观念演变:以日本汉诗总集的编撰为中心 |
| 一 王朝时代:作为政治话语建构的汉诗总集编撰 |
| 二 江户时期:汉诗史料的整理和诗学观念的个性表达 |
| 本节小结 |
| 第三节 日本诗话中对本国汉诗传统的经典构建 |
| 一 对本国汉诗传统源头的描述 |
| 二 对本国汉诗发展历程的描述 |
| 三 典范诗人的树立 |
| 四 近代日本“诗史”观的先声:市野迷庵的《诗史颦》 |
| 小结 |
| 第三章 日本汉诗史的分期及其重估 |
| 第一节 现有日本汉诗史的分期方式 |
| 一 以政治之乱为标准 |
| 二 以日本政治史重大事件为依据 |
| 三 对日本汉诗诗体生命历程的呈现 |
| 第二节 多种日本民族文学史中的日本汉诗:重思现有分期 |
| 一 日本汉文学史:重估五山和明治汉诗的价值 |
| 二 日本诗歌史与日本文学史:近代从“诗”向“汉诗”的衍变 |
| 三 本土中心的日本文学史观:王朝时代日本汉诗对和文学的影响 |
| 小结 |
| 第四章 日本汉诗史的演进动力 |
| 前言 |
| 第一节 正变之“正” |
| 一 儒家诗教:汉诗价值取向的规范 |
| 二 诗法格调:创作和品评汉诗的审美标准 |
| 第二节 正变之辨 |
| 一 雅俗之辨:从崇正抑变到相互转化 |
| 二 声律正变:对“变”的肯定与新的论诗标准的建构 |
| 第三节 正变的条件:双语环境及应对 |
| 一 训读:从对中国诗歌、诗学文本的阐释展开的自觉的诗学意识 |
| 二 和文诗话:本国语言文字书写中的诗学自觉 |
| 三 翻译:跨语言、跨民族的诗学对话 |
|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要旨 |
| 摘要 |
| はじめに |
| 1.研究动机及び意义 |
| 2.研究方法と目的 |
| 3.国内外の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史书に见られる王昭君の文学化 |
| 第1节 『汉书』における王昭君の暧昧性 |
| 第2节 『後汉书』における王昭君の文学化 |
| 第3节 『资治通监』における王昭君の相似 |
| 第二章 唐诗における王昭君像 |
| 第1节 唐代までの「昭君出塞」の文学化 |
| 第2节 批判と讴歌 |
| 第3节 悲しむ王昭君像 |
| 第4节 憎む王昭君像 |
| 第5节 悔やむ王昭君像 |
| 第三章 日本平安时代の汉诗における王昭君像 |
| 第1节 平安朝までの王昭君像 |
| 第2节 批判と讴歌 |
| 第3节 悲む王昭君像 |
| 第4节 悔やむ王昭君像 |
| 第四章 唐诗と平安时代の汉诗における王昭君像の异同 |
| 第1节 悲剧の相似 |
| 第2节 数量の违い |
| 第3节 批判の违い |
| 第4节 讴歌の违い |
| 第5节 憎みの违い |
| 第6节 平安时代の汉诗に见る唐诗の影响 |
| 终わりに |
| 1.本稿の结论 |
| 2.今後の课题 |
| 注釈 |
| 参考文献 |
| 谢辞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综述 |
| (一)原始史料综述 |
| (二)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 五、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平安朝文献中的琴及其辨析方法 |
| 第一节 平安朝卧弹乐器辨析 |
| 一、“七弦十三徽”——中国的“琴” |
| 二、从出土文物看平安朝的“日本古代琴” |
| 三、日本本土卧弹乐器——和琴 |
| 第二节 平安朝七弦琴相关文献之辨析 |
| 一、文学辨析法 |
| 二、文献对比法 |
| 第二章 平安朝贵族琴人及其琴乐生活特征 |
| 第一节 贵族琴人之身份及其琴乐传承方式 |
| 一、贵族琴人的身份特征 |
| 二、“父子相承”的琴乐传承方式 |
| 第二节 贵族琴乐之应用 |
| 一、琴乐演奏场合 |
| 二、琴与日本宫廷雅乐的融合 |
| 第三节 汉文化影响下平安朝贵族的琴乐思想 |
| 一、“魏晋风度”影响下贵族琴人的隐逸思想 |
| 二、贵族文人“以琴致仕”的意向 |
| 第三章 日本“中古绝音”与中国当代琴乐传习之思考 |
| 第一节 “绝音”时代之异象——源氏物语中的琴乐 |
| 一、源氏物语中“琴瑟和鸣”与中世“琴音断绝”之矛盾 |
| 二、琴——贵族身份之象征 |
| 第二节 以古鉴今——当代琴乐传习之思考 |
| 一、平安朝重器轻道的习琴风气 |
| 二、当代琴乐域外传播之要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引言 |
| 1 大江匡房《诗境记》与唐诗分期 |
| 2《诗境记》与平安汉诗分期 |
| 3 何为“憧憬承和” |
| 4“憧憬承和”之缘起 |
| 5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缘起及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 四、相关概念 |
| 第一章 平安朝文化语境 |
| 第一节 平安初期的和文学 |
| 第二节 和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 |
| 第二章 编选形式中的日本“美意识”体现 |
| 第一节 诗歌及诗人数量 |
| 第二节 部类设置 |
| 第三章 编选内容的日本“美意识”体现 |
| 第一节 传统自然观 |
| 第二节 自然观统摄下的日本“美意识” |
| 第三节 诗文的“和风”倾向 |
| 第四章 《和汉朗咏集》的影响及启示 |
| 第一节 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
| 第二节 “和汉融合”的当代启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一、关于白居易讽喻诗的研究 |
| 二、关于菅原道真讽喻诗的研究 |
| 三、本文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
| 第一章 日本传统文学观的演变与菅原道真的讽喻诗 |
| 第一节 日本传统文学观中讽喻意识的缺位 |
| 第二节 文学讽喻意识的萌芽与发展 |
| 一、日本文学讽喻意识的萌芽 |
| 二、日本文学讽喻意识的发展 |
| 第二章 菅原道真讽喻诗的分期与思想内容 |
| 第一节 菅原道真讽喻诗的分期 |
| 第二节 讽刺险恶世俗 |
| 第三节 批判官场黑暗 |
| 第四节 同情社会民生 |
| 第三章 菅原道真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
| 第一节 温柔中和的说教与批判 |
| 第二节 含蓄细腻的主观抒情 |
| 第三节 修辞与典故的巧妙运用 |
| 一、灵活的修辞手法 |
| 二、多样的典故运用 |
| 第四节 诗歌形式章法的继承与突破 |
| 一、组诗和问答体形式的借鉴 |
| 二、诗注形式的模仿 |
| 三、乐府旧题的突破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菅原道真讽喻诗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