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宗一[1](2021)在《“伟大也要有人懂”——论《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地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瓶梅》反映了堕落时代市民社会的面影。即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和心态流变。小说中的各色人等都是用来表现人世间的种种荒悖、喧嚣和惨烈。从小说发展史上来观照,笑笑生过早地、敏感地触及了缙绅化过程中的资本动力,让人们闻到了充满血腥味的恶臭!
曹文刚[2](2019)在《美国华裔汉学家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华裔汉学家商伟教授在他的专着《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中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对这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进行诠释;将《儒林外史》定位为文人小说,讨论它作为文人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探讨其对正史权威叙述的反驳、无情的自我质疑、强烈的自我意识,重释了文人小说。
宁宗一[3](2018)在《明清时期小説观念更新的宏观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从宏观的小説诗学角度来观照,史诗性的小説是一个民族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它真实地描绘了民族的盛衰强弱、兴亡荣辱。因此鲁迅先生才把长篇小説看成"时代精神所居之大宫阙",墨写的审美化的心灵史比任何花岗岩建筑都更加具有不朽的辉煌的价值、意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就认为长篇的"小説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英国作家劳伦斯更把小説看作是各种文体中的"最高典范",等等。今天我们对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説,即章回
杨明刚[4](2018)在《主体重塑·士林群像·谐婉叙事——《儒林外史》文本审美意识研究》文中提出《儒林外史》是清代乃至中国古典小说中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儒林外史》为对象,研究其文本在意象构造、叙事艺术方面的显着成就,领悟吴敬梓在面向功名富贵悲喜交融的士林群象塑造、戚谐婉讽且又狂狷隐悲的谐婉叙事艺术中所呈现的独自高标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揭橥其讽刺巅峰的小说文本所呈现的时代审美风尚及其后所承载的创作者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对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清代小说审美意识、深入透避地揭示清代小说审美基调,无疑具有别样的典型意义。
裘新江[5](2018)在《南吴北曹耀千秋——早期《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早期学界对《红楼梦》《儒林外史》已做过的比较研究工作,来归纳总结出曹吴比较研究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以找出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努力方向。
宁宗一[6](2017)在《反思:我的《金瓶梅》阅读史》文中提出回顾自己对《金瓶梅》数十年的阅读史,我发现在以往的论着中诸如对《金瓶梅》丑的审视问题、《金瓶梅》中的性描写问题、《金瓶梅》人物塑造的认知与阐释等问题以及在"金学"建构中出现了许多"悖论",存在着诸多的误读和偏差,深刻反思后希望自己从现在起重新上路,对《金瓶梅》进行深入的研究,参与"金学"的科学建构。
宁宗一[7](2016)在《反思:我的《金瓶梅》阅读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最崇敬的现年一百一十一岁的周有光先生在他的诞辰会上说:年纪老了,思想不老。年纪越大,思想越新。周老的人生境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可能达到,只能高山仰止。但是可以如实地交代的,我这个八十六岁的老汉在历经人生坎坷后,确实常常内省,希望自己的心灵重建,这种心灵的自觉,也就常常指引我反思人生、学术中的诸多问题。我承认我的反思的第一道坎,就是几十年来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仍然没有或缺乏以个体生命与学术一体化的追求,从而回应时代对学人的文化使命的
陈美林[8](2015)在《追念何满子先生》文中指出数年前,惊闻满子先生谢世,不禁脱口而出"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笔者与何满子先生交往近三十年,陡闻此变,与悲伤一起涌上心头的还有那些枝枝蔓蔓的往事。一我与满子先生初识于1981年10月,彼时安徽滁州正举办纪念吴敬梓诞生28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范宁、霍松林、何泽翰、何满子、章培恒、宁宗一、李厚基、平慧善等全国各地研治古代小说的专家学者数十人,其中两位何先生都是
鲁小俊[9](2014)在《两个世纪的《儒林外史》研究述评》文中提出《儒林外史》研究已经历了200年的时间,可从纵横两个方面对之予以评述。就纵向而言,200年的《儒林外史》研究史可分为五个阶段:19世纪的评点,主要成就是对《儒林外史》主题的探讨,以及对人物和情节的本事考证;20世纪初叶的研究,突出成果是小说类型学意识的初步确立,《儒林外史》被公认为社会小说的典范;五四前后,《儒林外史》被视为白
朱仰东[10](2013)在《朱有炖研究》文中提出朱有炖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其杂剧更是风靡明清两代,宫廷、民间皆争相搬演,赞誉之词不绝,评价甚高。然自近代以来,因受诸多外在人为因素的干扰,朱有炖及其杂剧受到冲击,其在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由此被遮蔽起来,这不仅关系到对朱有炖及其成就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对明代文学、艺术等发展流变过程真实状态的把握。鉴于此,本文拟从其生平出发、结合其本人思想、文本、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作家创作生态环境等层面,进行学理等层次的分析,借以更好地发掘朱有炖及其作品的构成、思想、审美、价值等,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抛光”“还原”,作出较为公允的评判及合理定位。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朱有炖生平研究。朱有炖生平资料稀少,且因明代史料错讹现象较多,故本章重点在于爬梳文献,考辨真伪,梳理并厘清朱有炖人生轨迹。为更好地、也更集中地勾勒出朱有炖一生行状,依其身份,该章分别择取政治、文人两个生活层面分而述之。就政治生活而言,由于朱有炖政治生涯受到其父周王橚牵连,周王橚与周藩命运也就成了该章首先要交代的问题;而其后半生,则又相继经历了因争夺王位而兄弟反目等事件,周旋于政治场上的朱有炖沉浮跌宕,实为明初政治斗争的缩影。就文人生活而言,该章依次介绍了朱有炖受教背景、文人交游及文艺创作,前两点是朱有炖能够成为文人的前提和基础,后者则是对朱有炖作为文人,其生活状态的大致描摹。全面了解朱有炖生平为合理解读其着述而不致片面提供了相应依据。第二章为朱有炖思想研究。建国之后,朱元璋恢复儒教,以儒治国,同时对释道两教也并非一味禁止,通过扶持与限制并举的政策发挥其辅助王纲的作用。作为周藩世子,且又深得祖父器重,以儒为主,释道为辅,三教并存的思想与朱元璋的熏陶有着很大关系,与明初治国策略桴鼓相应。当然,政治场上的挫折及爱情婚姻方面的失意对朱有炖崇佛重道的思想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作品是作家思想的结晶,研究朱有炖思想是深入剖析、评判其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途径。第三章旨在考索朱有炖着述。首先,该章对当下朱有炖着述中几个颇有争议的如杂剧《善知识苦海回头》、《元宫词》百章等着作权问题进行辨析;其次对朱有炖杂剧、散曲、诗词、散文、书画等作品着录、版本等流播情况逐一考订。考索朱有炖着述情况,也就明确了此后文本研究的具体范围,使操作过程有的放矢,这是文本研究的前提,也是最为基本的工作。第四章、五章、六章为杂剧文本研究。第四章为创作论。该章主要探讨朱有炖杂剧创作的外部因素,或构成朱有炖杂剧创作的外部成因。这些因素或成因包括:一、传统文化。因受众不同,传统文化又可分为大小两个不同范畴。周藩驻地开封民间文艺兴盛,“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民间元素被朱有炖汲取,融入剧中。而“大传统文化”层面,明初礼乐制度复兴、演剧制度创建等也直接影响着朱有炖杂剧创作;二、理学的兴起与台阁文风的崇尚。前者使朱有炖杂剧染上了浓厚的理学色彩,后者则使杂剧接续台阁文风而呈现出一派雍容气象;三、“家国同构”意识。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大一统”观念及门第情结即是朱有炖这一思想意识的具化。第五章为文本论,旨在解读朱有炖杂剧的思想意蕴。朱有炖杂剧数量较多,因此,该章的首要任务即运用类型设计理论,结合作家创作意图、文本实际,将朱有炖杂剧划分为英雄、家庭婚姻、度脱、庆赏、文人五种类型;英雄剧中,无论水浒英雄,还是三国时期的关羽,既“忠”且“义”,但“义”往往受制于“忠”;家庭婚姻剧中,女子多以妇德自励,教化色彩较浓,但因其“守节”“守志”大多以爱情为前提,故教化之中,不无对爱情的歌颂,不能简单地以封建说教为由予以定性或否定;度脱剧为杂剧传统题材,与元剧相比,朱有炖度脱剧不是远离尘世而是相反,宗教光环下,隐含着作家本人对世俗的价值追求;庆赏剧以庆寿与赏花为主,热闹繁华的背后表达了作家本人对富贵生活的津津乐道与长生久视的向往;文人剧则从正反两个方面塑造了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人格修养的规范及其对君子人格的向慕。第六章为价值论。朱有炖杂剧周藩原刻本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最早杂剧刊本,具有其他杂剧无法替代的文献价值。朱有炖杂剧善于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创作中有继承有突破,对于了解明初及明前艺术及杂剧面貌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戏曲文献价值;戏曲理论方面:朱有炖虽然对杂剧没有系统的专论,但从事杂剧创作,对杂剧仍不乏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皆被后代戏曲理论家吸收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建构的重要组成;戏曲小说同源异派,互有影响,由于时代特殊,朱有炖杂剧在四大名着成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他古典小说如《聊斋志异》等也从中获益匪浅,剧中所积累的创作经验、艺术技巧也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成长、成熟注入了活力,朱有炖杂剧的古代小说及理论文献价值同样值得关注。第七章为朱有炖散曲研究。散曲发展至明初已呈颓势,其颓势形成的原因及明初曲坛状况是该章首先面对的问题;其次是对朱有炖散曲思想意蕴的探讨。朱有炖调和三教的思想其实即是关于出与入的问题,而以儒为主的思想最终决定了入世思想的主导地位,朱有炖散曲的思想意蕴一方面表达了对隐逸的渴望,另一方面则仍摆脱不了入世思想的缠绕,看似矛盾的两个问题,其实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隐逸最终还是倒向了世俗;虽然明初散曲走向衰落,但朱有炖散曲仍有其特色,取材上曲与剧同生共长,语言上亦雅亦俗,风格上亦庄亦谐,体制上组章成篇。朱有炖首次提出了“散曲”概念,提高了曲体地位,其曲作成就受到后人好评,散曲在明代能够持续发展,朱有炖功不可没。第八章为朱有炖诗词及其他研究。朱有炖诗歌数量较多,该章采用类型研究的思路,将其诗歌分为悼亡诗、咏花诗、咏物诗、咏怀诗四大类,并注意与明初诗歌及明代诗歌发展走向等大背景联系起来统观考量,朱有炖诗歌既有时代特征,又自居面目,在明初诗歌饱受批评的情况下,其个性特征不仅有超越时代藩篱的趋向,而且与明代诗歌趋于健康发展的走向颇为一致;明词广受诟病,朱有炖存词不多,丰富的题材,清新自然的审美风格与批评视野中明初词坛迥异,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明词逐渐改变了以往被冷落的局面,其词史地位也应予以廓清;其他研究还包括散文、韵文及书画作品,这些作品为学界遗忘但却在明清两代同样引人注目。在对朱有炖及其着述较为全面、深入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朱有炖虽以杂剧久负盛名,但以其才学、造诣及创作成就,使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杂剧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作为杂剧家,我们应当鉴于以往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摈除成见,继续深入;对于其他方面的造诣与成就,我们也应予以恢复与发掘。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人,更好地以历史的眼光为其定位,进而客观理性地接近明初乃至有明一代文学、艺术发展之“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作者·版本·书名 |
| 2 不是一时的小说,而是永恒的经典 |
| 3 不再是“史里寻诗”,而是故事和人物找到了笑笑生 |
| 4 心灵的辩证法:人性真的猜不出吗? |
| 5 放大瞳孔,找出《金瓶梅》的艺术 |
| 6 一点感悟 |
| 一、思想史诠释 |
| 二、重释“文人小说” |
| 三、余论 |
| 一、加强《红楼梦》《儒林外史》比较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
| 二、早期《红楼梦》《儒林外史》比较研究的梳理分析 |
| (一) 曹吴创作优劣比较 |
| (二) 小说类型品性比较 |
| (三) 小说思想内容比较 |
| (四) 小说艺术继承比较 |
| (五) 小说语言特征比较 |
| (六) 小说艺术结构比较 |
| (七) 其他小说细节比较 |
| 三、《红楼梦》《儒林外史》比较研究的未来学术走向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研究现状 |
| 二、 选题意义 |
| 三、 研究方法 |
| 四、 研究内容 |
| 第一章 朱有炖的家世与生平 |
| 第一节 明初政治与周藩命运 |
| 一、 皇权强化与宗藩制度的设立 |
| 二、 周王橚“不轨”与周藩命运 |
| 第二节 朱有炖的政治生涯 |
| 一、 洪武时期:年少得宠,委以重任 |
| 二、 建文时期:“为父释愆”,安置云南 |
| 三、 永乐时期:有心问政,屡受牵连 |
| 四、 宣宗时期:主政周藩,祸起萧墙 |
| 五、 正统时期:谨慎守藩,完美谢幕 |
| 第三节 朱有炖的文人生涯 |
| 一、 朱有炖的学养与文人性格 |
| 二、 朱有炖的交游与文人性格 |
| 三、 守藩余暇:驰骋文场,儒雅风流 |
| 第二章 朱有炖的思想 |
| 第一节 明初“崇儒”政策与朱有炖儒学思想 |
| 一、 “立儒教率天下”:儒家思想的恢复与重建 |
| 二、 “以儒治世”:朱有炖对儒学思想的践行 |
| 第二节 明初宗教政策与朱有炖释道思想 |
| 一、 “暗理王纲,于国有补”:明初对释道二教的态度 |
| 二、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朱有炖对释道思想的汲取 |
| 第三章 朱有炖的着述 |
| 第一节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 一、 《诚斋乐府》当为朱有炖散曲集而非杂剧集 |
| 二、 《元宫词》百章作者问题 |
| 三、 《善知识苦海回头》着作权问题 |
| 第二节 朱有炖的着述与流传 |
| 一、 朱有炖杂剧着录与版本 |
| 二、 朱有炖散曲着录与版本 |
| 三、 朱有炖诗词着录与版本 |
| 四、 朱有炖书画着录与版本 |
| 第四章 朱有炖的杂剧(上)——创作论 |
| 第一节 “小传统文化”与朱有炖杂剧创作 |
| 一、 民间文化的地域优势 |
| 二、 取材趋向的民间化 |
| 三、 对民间艺术的主动吸收 |
| 第二节 “大传统文化”与朱有炖杂剧创作 |
| 一、 礼乐制度与朱有炖杂剧创作 |
| 二、 演剧制度与朱有炖杂剧创作 |
| 三、 主流思潮与朱有炖杂剧创作 |
| 第三节 “家国同构”意识与朱有炖杂剧创作 |
| 一、 “大一统”观念与朱有炖杂剧创作 |
| 二、 “门第”情结与朱有炖杂剧创作 |
| 第五章 朱有炖的杂剧(中)——文本论 |
| 第一节 朱有炖杂剧的类属之辨 |
| 第二节 英雄剧:承平治世下的“忠”“义”颂歌 |
| 一、 对“义”的渲染与张扬 |
| 二、 “忠”对“义”的制约与规范 |
| 三、 创作视角对忠义思想的影响 |
| 第三节 家庭婚姻剧:“贞节观”与“婚恋观”的契合与矛盾 |
| 一、 已婚型:“成妇名,立家计” |
| 二、 未婚型:“淤泥浅水,长出并头莲” |
| 三、 契合与矛盾:朱有炖“节烈观”辩证 |
| 第四节 度脱剧:宗教光环下的趋俗心态 |
| 一、 借“度脱”维护“妇德” |
| 二、 借“度脱”惩戒人心 |
| 三、 借“度脱”满足“俗欲” |
| 第五节 庆赏剧:周藩生活的礼赞与庆典之下的写真 |
| 一、 赏花剧:文人风流与贵族高雅生活意绪的具化 |
| 二、 庆寿剧:政治意识与富贵长生理想的双向诉求 |
| 三、 纳吉剧:宗教仪式与当代政治的狂欢与“戏仿” |
| 第六节 文人剧:儒家思想视域下君子人格的价值追求 |
| 一、 儒家对“君子人格”的设想与追求 |
| 二、 《乔断鬼》:“君子人格”的反讽 |
| 三、 《踏雪寻梅》:君子人格的正面建构 |
| 第六章 朱有炖的杂剧(下)——价值论 |
| 第一节 朱有炖杂剧的艺术文献价值 |
| 一、 为元明艺术形式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料 |
| 二、 为明初杂剧体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
| 第二节 朱有炖杂剧的戏曲理论价值 |
| 一、 “尊体”“辨体” |
| 二、 “丽则之音” |
| 三、 “情”“理”之辨 |
| 四、 悲剧意识 |
| 五、 “关目”安排 |
| 第三节 朱有炖杂剧的小说史价值 |
| 一、 朱有炖杂剧与古典小说创作 |
| 三、 朱有炖杂剧与古典小说理论 |
| 第七章 朱有炖的散曲 |
| 第一节 朱有炖散曲的创作环境 |
| 一、 明初散曲的创作环境 |
| 二、 明初曲坛状况概说 |
| 第二节 朱有炖散曲的思想意蕴 |
| 一、 隐逸之思 |
| 二、 入世之想 |
| 三、 “出”“入”的悖论与调和 |
| 第三节 朱有炖散曲的艺术特点 |
| 一、 与杂剧同生共长的取材倾向 |
| 二、 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
| 三、 庄谐并陈的审美意趣 |
| 四、 “组章为篇”的体制构成 |
| 第四节 朱有炖的曲学贡献及地位 |
| 一、 朱有炖的曲学贡献 |
| 二、 朱有炖的曲史地位 |
| 第八章 朱有炖的诗词及其他 |
| 第一节 朱有炖诗歌研究 |
| 一、 哀怨感伤的悼亡诗 |
| 二、 “以适清兴”的咏花诗 |
| 三、 精巧别致的咏物诗 |
| 四、 丰富细腻的咏怀诗 |
| 五、 朱有炖诗歌特点及诗学意义 |
| 第二节 “诚斋词” |
| 一、 “诚斋词”概况 |
| 二、 诚斋词的思想内容 |
| 三、 诚斋词特点及词学意义 |
| 第三节 朱有炖散文及其他 |
| 一、 朱有炖的散文 |
| 二、 朱有炖的韵文 |
| 三、 朱有炖的书画 |
| 余论 |
| 附录一:朱有炖稀见资料汇编 |
| 附录二:朱有炖年谱简编 |
| 附录三:东书堂集古法帖全目 |
| 参考文献 |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