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钴蝎”不是铁而是鼎——刘宗元的文学成就与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钴鉧”不是熨斗而是釜锅之属──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1](2021)在《刘柳南国书写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刘禹锡和柳宗元乃是中唐贬谪诗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拥有部分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和贬谪遭遇。刘柳作为两位北方诗人,在来到陌生的南国后,面对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文化,都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刘柳的性格与经历,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南国风貌的认知和描绘,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特点:刘禹锡倾向于听觉表现,创作了许多别具一格的风俗诗;柳宗元倾向于视觉表现,留下了系列颇具盛名的山水诗篇。这两种南国书写的方式,通过描写人置身于陌生环境的直观感觉,记录了刘柳对南方的真实体验,打破了此前文人对南方流于表面的笼统认识,另一方面凸显出相似背景下,两位诗人不同的心态和生存策略,使人对他们的个性和形象有了更深的把握。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采用数量统计和文本细读的方法梳理刘柳笔下的南国风貌。首先辨析“南国”的概念,以秦岭—淮河以南来涵盖“南国”的范围,刘柳前后两次贬谪的区域分别是湖湘和岭南,均属南国,因而将此一阶段的诗作称为南国书写。湖湘时期,刘禹锡诗歌中的民风民俗更突出,自然环境次之,柳诗与他相反;岭南时期,刘诗重视民风民俗的特点保持不变,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有所上升,柳宗元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他的书写重点是自然山水,但对民风民俗的关注有所增加。二者各自形成了风俗诗和山水诗两种书写路径作为自身的南国表现。第二章以风俗诗和山水诗为重点对象,结合其他作品,通过分类归纳的方法分析了刘柳南国表现中不同的感官体认倾向。从二人贬谪早期创作的一系列寓言诗中即可发现,刘禹锡的听觉比喻更为生动,柳宗元更擅长视觉形象的刻画,由此引发出他们南国书写中的视听表现差异。刘诗集中地反映出对南国音声特色的关注,成为触发他北人情思的枢纽;柳诗更多地将视觉所见的山水转化为诗篇游记,以舒缓囚居之苦。南国这一空间地域,既是他们被弃逐客居的异族之地,又成为促使诗人文学才华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创作源流。第三章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全面探究了刘柳南国书写的特点及原因。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南国物候、风土表现上既有相通之处,揭示了南方的气候特征,倾吐了南贬文人的三种普遍情思;又有情感趋向及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两人的不同个性及对南国的不同心态,而造成这些表现差异的原因在于刘柳的性格基底和人生经历两个方面。

吕国康[2](2020)在《“永州八记”“八愚”遗址及其他》文中研究表明"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八愚"是柳宗元构建的园林胜景,为此写有"八愚"诗及《愚溪诗序》,这是美的发现与创造,是子厚"甘终为永州民"的精神家园。"八记""八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永州刺史柳拱辰,于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在东山建府学宫(文庙),

舒乙[3](2019)在《岭南文化与柳宗元晚期诗文创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岭南地区种族繁杂,历史悠久,文化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正统的中原文化与边缘少数民族土着文化交相辉映,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唐时期的柳宗元来到岭南西部柳州地区,受岭南地域环境的影响,其诗文创作呈现新的面貌,柳宗元晚期的作品风格主要是受岭南地域文化与柳宗元自身的心理因素及其对岭南文化的解读、感受有关。另一方面柳宗元的诗文作品又影响着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形成了双向影响的关系。第一章对本文研究的岭南文化与柳宗元晚期诗文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梳理了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最后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及方法。第二章探讨岭南西部地区的历史地域文化。梳理出了柳宗元在地理环境及生活习俗、语言交流及社会民风、民间信仰及民族文化这三方面感到不适应,形成了复杂的心态。第三章探寻柳宗元进入岭南和在柳州生活、施政的心态及其文学呈现。初入岭南时,柳宗元的心态由兴奋跌入低谷,加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他的诗文里常表现为失落、悲凉、寂寞、黯然销魂的心境。当然,在施政期间与少数民族逐渐融合,也慢慢接受他们的生活,其心态也有所好转,表现为甘心为民,全心执政的心态。第四章分析柳宗元晚年时期诗文创作的主题和风格。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形成了反映政治思想、抒发个人身世和关注国家大事的三大主题。晚年创作的文学作品与早期的作品在风格上呈现不一样的风貌,主要表现为内容丰富和题材多样两方面;在艺术结构方面与长安时期、永州时期一脉相承,但显得灵动而严谨,呈现出别致的风貌;在修辞风格方面体现为精炼而极富变化,以峻洁精丽为特色;在诗歌创作上,多以抒发仕途失落的悲愤之情和记录异族风情的现实生活为主;在诗体的选用上,近体诗的数量多于古体诗,形成了以近体诗为主的特色;在表现手法方面,书写的对象比早期进一步拓展,在书写的过程中多表现为直抒胸臆的结构布局;在语言修辞上,呈现出哀怨奇险的语言风格。第五章讨论岭南地域环境与柳宗元诗文创作的影响。在自然环境方面,特异的气候环境、自然山川、地形地貌对柳宗元诗文创作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方面,既有受到来自当地的奴婢买卖等社会习俗的影响,也有受当地语言、信仰、生活习俗等新奇的事物影响。另一方面,柳宗元在柳州的施政、文学创作又影响着岭南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因此,岭南文化及其地域环境与柳宗元诗文创作形成了双向影响的关系。

刘秀丽[4](2018)在《柳宗元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研究 ——以永州为例》文中认为中国古代风景营造历史悠久,营造的风景类型繁多,散落在古代文人山水诗词和游记当中的风景营造思想有待挖掘,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诗与游记是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的史料来源。长期以来,人们对风景游记中营造体系的认知还有待完善。论文以柳宗元的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古代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的共性理论为前提,在风景营造思想层面,着重分析了风景游记的历史演变、归纳了风景营造思想之特性;在风景营造实践层面,以文人风景游记中的风景营造为基础,结合典型风景案例,总结古代风景游记中蕴含的实践理念。同时对中国风景营造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阐述,从宏观角度对城市“八景”体系的个案进行重点分析,从而提炼中国古代风景营造理念,总结归纳风景营造思想与风景营造实践经验。在柳宗元风景营造层面,以永州为例,总结其风景游记中的重点,选取部分为营造思想内容的研究,从而对其中蕴含的营造思想展开可行性分析,进而总结与提炼出风景营造的思想原则与理念。着重总结柳宗元风景营造思想之间的统一性关系,揭示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之间相互转化、互为指导的脉络智慧。在柳宗元风景营造实践层面,探索柳宗元在潇湘地区自然山水间的风景营造实践的应用途径,着重分析其在愚溪的风景营造实践,结合“八景”体系的营造实践,进一步揭示柳宗元与“八景”的渊源,同时探索他在其它风景游记中营造的实践内容,进而总结出柳宗元风景营造实践之间的共性指导原则,阐释柳宗元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之间的共性理论。最后结合柳宗元在永州、柳州的现代遗存与传承保护,揭示其在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所创造的价值,并探索柳宗元的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在现代风景营造中的应用途径,为中国古代文人风景营造及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宏观、微观双重层面的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借鉴。

谢凤娥[5](2018)在《《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文中提出郑献甫是晚清岭南地区文坛的重要人物,作品众多。本论文以郑献甫《补学轩文集》骈体文二卷为研究对象,将该集骈体文全部注释,并在上编中作初步研究。补学轩是郑献甫的书斋名,《补学轩文集》包括散文四卷,骈体文二卷,清咸丰十一年由两广总督劳崇光刊行于广州。本文先从郑献甫的生平、交游入手,研究其骈体文创作的背景。郑献甫任官时间不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又辗转于两广地区多各书院任教。作为岭南地区少有的进士出身,他受到两广地区士子官员推崇。正是由于这种背景,他的骈体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景记事、书序文论、寿序诔志。郑献甫所处的时代正值清代社会动荡的年代,郑献甫所处的两广地区又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主战场,郑献甫在《补学轩文集·骈体文》中如实的描写了清代晚清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清代是骈体文的中兴期,骈散相融趋势明显。郑献甫学习六朝骈体文创作手法,注重典故的运用,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又融合散文的写作特点,骈散相接,语言清新却又古韵十足。郑献甫被称作“两粤宗师”,对他的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研究岭南地区文学史也是必需的。

刘秀丽[6](2017)在《柳宗元《钴鉧潭记》中的声景观营造经验研究》文中提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作《永州八记》开创了游记文学的先河,文章以其中之一《钴鉧潭记》为研究对象,对钴鉧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钴鉧潭周边及自身环境出发,分析自然景象中风雨、溪潭、奇石及鸟兽等所营造的声景观,探究自然景象的组合、尺度、地势转折、地理位置以及观赏时节的不同,进而营造不同的声音景观,对当代风景营造中对自然景象的运用及声景观的营造进行启迪。

吕国康[7](2011)在《从龙兴寺到愚溪“草堂”——柳宗元在永州的寓所》文中研究说明从各种文献考证可知,柳宗元在永州生活十年,其寓所共三处,前四年住河东龙兴寺,后六年住河西愚溪两岸,先住愚堂一年,后居草堂五个年头(实际四年整,元和十年正月奉诏赴长安),其中"愚堂"具体地址,笔者认为柳子街说较为合理。

吕国康[8](2007)在《回眸七年:新世纪柳学成果及前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柳宗元研究掀起新一轮高潮,召开了两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批着作,发表了大量论文,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柳学呈现出与群众性文化、旅游活动相结合趋势。文章对近七年的情况进行了回顾,评价柳学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对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梁德林[9](2004)在《柳宗元与广西文化的双向影响》文中提出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的四年时间里 ,给柳州带来了中原文化 ,促进了广西文化的发展 ,广西本土文化也影响了柳宗元的文学创作 ,使其呈现出新的面貌。

莫山洪[10](2003)在《个性生存与文化共生——跨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接受西方强权话语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一个世纪来所存在的现象 ,而全球化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 ,当前民族文化研究存在着话语失落与方法失落的问题。在跨文化语境下 ,民族文化的研究应该走个性生存与文化共生的道路 ,一方面 ,要保持民族的个性 ,这是民族性的直接体现 ,另一方面 ,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包括西方先进文化的经验 ,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道路 ,建构东方语境下的民族文化研究

二、“钴鉧”不是熨斗而是釜锅之属──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钴鉧”不是熨斗而是釜锅之属──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刘柳南国书写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刘柳南国书写的内容
    1.1 南国概述
        1.1.1 南国的概念及范围的限定
        1.1.2 唐代文人的南国认知
    1.2 刘柳贬谪诗中的南国描写
        1.2.1 湖湘水畔:朗州与永州
        1.2.2 五岭以南:连州与柳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刘柳南国书写的方式
    2.1 刘柳对南国的感官体认
        2.1.1 感官体认的综合呈现
        2.1.2 视听分途的各异选择
    2.2 刘柳感官体认的不同倾向
        2.2.1 南声愁北人—刘禹锡的听觉建构
        2.2.2 山水话悲情—柳宗元的视觉建构
    2.3 南国的多重蕴含
        2.3.1 作为异乡人的现实生存空间
        2.3.2 面向自我的精神探索空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刘柳南国书写的特点及原因
    3.1 刘柳南国书写的特点
        3.1.1 感物而发:风物和思绪的相通
        3.1.2 情语分然:情感和语汇的差别
    3.2 刘柳南国书写的成因
        3.2.1 过往经历
        3.2.2 性格基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永州八记”“八愚”遗址及其他(论文提纲范文)

“八愚”遗址
保护与利用

(3)岭南文化与柳宗元晚期诗文创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岭南文化及柳宗元晚期诗文概念界定
        1.1.1 岭南文化
        1.1.2 晚期诗文
    1.2 研究现状之综述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岭南西部地区的社会历史与地域文化
    2.1 岭南西部的地区的社会历史
        2.1.1 经济发展
        2.1.2 政治统治
        2.1.3 民族分布
    2.2 岭南西部地区的地域文化
        2.2.1 生活习俗
        2.2.2 语言交流
        2.2.3 民族信仰
第三章 柳宗元晚期的诗文创作心态及其文学呈现
    3.1 入柳心态及文学呈现
    3.2 居柳心态及文学呈现
    3.3 施政心态及文学呈现
第四章 柳宗元晚期诗文创作的主题与特色
    4.1 散文创作主题与特色
        4.1.1 散文创作内容
        4.1.2 散文创作特色
    4.2 诗歌创作主题与特色
        4.2.1 诗歌创作主题
        4.2.2 诗歌创作特色
第五章 岭南文化与柳宗元诗文创作的双向影响
    5.1 自然环境对柳宗元诗文创作的影响
    5.2 社会环境对柳宗元诗文创作的影响
    5.3 柳宗元诗文创作对岭南地区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柳宗元晚期诗文作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4)柳宗元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研究 ——以永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课题研究的缘起
        1.1.1 中国风景营造思想
        1.1.2 中国风景营造实践
    1.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古代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
    2.1 风景游记之营造思想
        2.1.1 风景游记之历史进程
        2.1.2 风景营造之思想特性
    2.2 风景游记之营造实践
        2.2.1 文人风景游记之营造实践
        2.2.2 典型实践案例——永州九嶷山
    2.3 风景要素之关系营造
        2.3.1 石与山水关系
        2.3.2 山水与溪泉关系
        2.3.3 植物与构筑物关系
    2.4 “八景”体系
        2.4.1 八景图溯源
        2.4.2 “八景”文学渊源
    2.5 小结
3 柳宗元风景营造思想
    3.1 柳宗元生平及风景营造历程
        3.1.1 生平
        3.1.2 风景营造历程
    3.2 永州营造概述
        3.2.1 湖湘区域园林历程
        3.2.2 湖湘区域园林类型
    3.3 永州风景营造思想
        3.3.1 “旷奥性”
        3.3.2 “自然性”
        3.3.3 “永州八记”之风景营造
        3.3.4 “游黄溪记”之风景营造
        3.3.5 柳宗元之园林植物营造
    3.4 小结
4 柳宗元风景营造实践
    4.1 区域风景实践
    4.2 愚溪实践
    4.3 八景实践
        4.3.1 愚溪之八景
        4.3.2 永州八记之八景
        4.3.3 潇湘游踪之八景
    4.4 其它风景游记实践
    4.5 小结
5 柳宗元风景启示与遗存传承
    5.1 风景营造之思想启示
    5.2 风景营造之价值启示
        5.2.1 理论价值
        5.2.2 审美价值
    5.3 风景遗存与传承——以永州、柳州为例
        5.3.1 永州遗存
        5.3.2 柳州遗存
        5.3.3 当代风景营造传承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附表
    附录二:图录
    附录三:表录
    附录四:书录

(5)《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郑献甫的生平交流与着述
    第一节 郑献甫的生平
    第二节 郑献甫的交游
第二章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写景记事
    第二节 书序文论
    第三节 寿序诔志
第三章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注重写实
    第二节 用典贴切雅致
    第三节 语言清新古朴
下编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
    凡例
    补学轩文集骈体文序
    史传论
    山问
    快绿园小集记
    游白龙洞记
    高明瘗旅会碑记
    白崖山寨记为松如林子作
    孔氏抚孤事略为郡侯韵函大令作
    书嘉应梁子藤州殉难事
    是亦家记
    浈水纪行
    孙仿山《不着一字斋诗》序
    胡灵泉《度梅岭图》序
    《笏山诗草》序
    送严墨庄同年之官新安序
    《怡云诗草》后序
    《鸣秋集》序
    《红兰池馆摭存诗》序
    《箕盘鬼女诗》序,为方伯胡恕堂同年作
    合刻《幽女诗集》序
    《离鸾图》序
    《山月照弹琴轩印存》序
    许隽生郎中《题画绝句百首》小序
    沈伯眉《小只陀盦诗钞》序
    兰州《魏氏家乘》序
    书《昙华集》后
    书许周生《吴台卿哀词》后
    诰封通政大夫伍太翁先生八秩寿序(代伍实生作)
    诰封朝议大夫程太翁雪庵先生七秩双寿序
    湖南永州太守林云峣老封翁七十寿序(代刘怡园作)
    宜山邑侯晓园先生五十初度序
    贵州普安州知州德亭张公七秩寿序
    修职郎、兴安县学教谕赖翁九秩寿序
    镇安府太守縻次泉先生六十寿序
    庆远太守张粤卿观察寿序
    陈秬香先生八秩寿序
    姊丈小山先生八秩寿序
    官西泉封翁六十双寿序
    灵川县学训导刘君久葭六秩寿序
    刘正夫五十初度序
    刘笑山五秩寿序
    石宗甫四十初度序
    代拟制府劳公寿言
    香泉蒋方伯三十初度序
    诰封宜人吴太尊大母张太夫人九十寿序(代外舅作)
    卢太夫人七秩寿序
    殷孺人七秩寿序
    李母吴孺人八秩寿序
    姚母张孺人七秩寿序
    区母招孺人七十寿序
    敕封孺人高母曹太孺人六秩寿序
    外姑王孺人八秩寿序
    伍母韦孺人七十寿序
    李母林宜人六十寿序
    与李秋航论四六文书
    与李铭彝书
    与李秋航书(之一)
    与李秋航书(之二)
    与李秋航书(之三)
    与李秋航书(之四)
    后答胡桂山大令书
    与朗玉峰书
    答白河令李秋航书
    为张眉叔论四六文述略
    答门人问作令琐语
    徵何烈妇诗启
    募修文昌洞山亭启
    长寿寺募修药师殿疏
    鬻笔帖为画师许耀亭作
    上城隍十保状
    小除夕祭灶文
    代宜山分县告理苗城隍文
    刘宝臣哀辞
    公祭刘子校茂才文
    刘小山先生告祭文
    公祭张小籍文
    公祭李序园先生文
    李绮堂先生公祭文
    敕封七品孺人外姑王孺人告祭文
    女士秦惠淑哀词
    诰授奉直大夫、四川营山县知县晋知州衔俞公石村墓志铭
    山辉覃府君墓志铭
    明经净溪蓝君墓表
    邓君茂林墓志铭
    勅封文林郎、协理忻城县知县、诸生延禧莫君墓志铭
    勅授修职郎、马平县学教谕保举知县、西园张君墓志铭
    诰封中宪大夫楠友桂君墓表
    李母严孺人墓表
    博白女校书阿绿小传
    李知月小传
    象云赋并序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成果
致谢

(6)柳宗元《钴鉧潭记》中的声景观营造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钴鉧潭”概况简介
2 钴鉧潭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象声景观营造研究
    2.1 钴鉧潭地理位置营造的声景观研究
    2.2 钴鉧潭自然景象营造的声景观研究
3 柳宗元对“钴鉧潭”的声景观理论与实践研究
    3.1 声景观的旷奥性研究
    3.2 声景观原理分析
    3.3 声景观实践与观赏研究
4 结语

(8)回眸七年:新世纪柳学成果及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础工程
二着作、论文
三发展趋势

(9)柳宗元与广西文化的双向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柳宗元对广西文化发展的贡献
广西文化对柳宗元的影响

四、“钴鉧”不是熨斗而是釜锅之属──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刘柳南国书写比较研究[D]. 李欣. 西北大学, 2021
  • [2]“永州八记”“八愚”遗址及其他[J]. 吕国康. 寻根, 2020(06)
  • [3]岭南文化与柳宗元晚期诗文创作关系研究[D]. 舒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柳宗元风景营造思想与实践研究 ——以永州为例[D]. 刘秀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5]《补学轩文集·骈体文》注[D]. 谢凤娥.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6]柳宗元《钴鉧潭记》中的声景观营造经验研究[J]. 刘秀丽. 建筑与文化, 2017(08)
  • [7]从龙兴寺到愚溪“草堂”——柳宗元在永州的寓所[J]. 吕国康. 柳州师专学报, 2011(02)
  • [8]回眸七年:新世纪柳学成果及前瞻[J]. 吕国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06)
  • [9]柳宗元与广西文化的双向影响[J]. 梁德林. 广西民族研究, 2004(04)
  • [10]个性生存与文化共生——跨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研究[J]. 莫山洪.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3(01)


风景论文 文化论文 文学论文 永州八景论文 艺术论文

上一篇:《海之歌》教案设计
下一篇:工作流在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设计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