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真真[1](2021)在《以中国古代文学探讨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与改革》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探讨现阶段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语言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等方面剖析其面临的困境,以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教学相关部门和主体应共同助力教学理念永葆先进,更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等,并将新媒体工具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促进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深层次改革。
陶雨[2](2021)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必然会和教育教学相融合,信息化时代引领的教学资源共有和分享突破了以往的屏障。教育从根源上来说是培育人才。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育,使教学内容和技术相融合,体现出先进技术的优越性,促使其不断取得进展。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不仅要合理应用信息科学技术,还要将人才培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逐步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夏冬梅,王长安[3](2021)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探究》文中提出新时期,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要因势利导,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走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满堂灌的窠臼,将学习主体交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调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个人阅读和小组阅读的方式,采用精读、泛读的方法,扩大原典阅读的数量,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文体仿写的方式强化对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从而促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高质量完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卢秋廷[4](2021)在《针对汉硕留学生的中国古代经典选本“关汉卿”部分的研究与编写》文中指出
杨晓昕[5](2019)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其改革的思路须定位于厘清积弊、加强认知、优化基础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将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新课改相对接、增加古代文学作品选精讲、引入学术研究成果、传授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等。
车梦瑶[6](2021)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爽”研究》文中指出“爽”是中国古代批评理论中频繁出现的语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历程。针对当前“爽”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纵向梳理与横向的逻辑结构两个角度阐释“爽”,对它进行一个宏观的多角度的把握。先秦两汉时期是“爽”的萌芽阶段,但由本义延伸出的意蕴不断扩大,为魏晋时期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基础;魏晋时期“爽”在文学批评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主要从人物品藻中的应用而来,但大都只是单字的运用;唐宋元时期,“爽”的发展趋于成熟,衍生出大量的合体词汇,并开始明确使用“爽”及其合体词汇评论创作主体及其作品的风格;明清时期,由于文学形式的丰富和流行,“爽”的运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且趋于日常化。“爽”的延伸内涵中不仅体现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及价值判断,同时体现出所处时代的思想倾向。“爽”所传达出的审美情趣对作家的创作活动以及创作心理都产生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着作中分析其古代价值与现代意义,探寻“爽”在当代的生命力,探究“爽”的精神内核在现代社会的表现。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爽”的内涵,通过查阅文献,阐释“爽”的单字涵义变化,进而探讨“爽”的组合义。再有“爽”的文化内涵与中国古代“尚真”的思想密不可分,同时杂糅道释两家思想。第二章纵向梳理了“爽”的历史发展,选取当时最具时代特征“爽”的表现进行阐述。先秦两汉时期“爽”的运用虽不多,但由本义延伸出的意蕴不断扩大,为魏晋时期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基础;魏晋时期“爽”在文学批评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主要从人物品藻中的应用而来,但大都只是单字的运用;唐宋元时期,“爽”的发展趋于成熟,衍生出大量的合体词汇,并开始明确使用“爽”及其合体词汇评论创作主体及其作品的风格;明清时期,“爽”的运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且趋于日常化。从这里我们能较为清晰的把握“爽”的发展脉络。第三章论述“爽”的运用,也是本文的重点。首先阐述“爽”与人物品评,包含着清澈方正之气、文雅俊逸之韵及雄豪高迈之神的气质美;真实不造作、亲切好相处的性情美;尚真、追求自由的精神美;其次是阐释“爽”与文艺创作,在创作活动中与颂秋诗歌的联系,在创作心理中表现为自然适性、回归本真、充盈内心的审美情趣;最后探讨“爽”与文学批评,在以“爽”论诗词中体现出感官性、灵活性以及对自由的追求三方面特征,在以“爽”评小说中表现批评家的人生价值判断。第四章主要论述“爽”的古代价值及现代意义。一方面是对古代审美人格、审美心理的影响;一方面是“爽”的精神内核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即流行于当今的“爽文化”。
左硕丰[7](2021)在《基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高校除了注重专业课程知识教学外,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也逐渐重视起来。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面来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赵红[8](2021)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价值使命的双向思索》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具有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学科,应从文学方面、认知方面、学术方面以及教育领域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充分了解其现实价值。将这一学科门类扩展到广义上的古代文学范围,并积极探索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古代文学研究策略。但就古代文学与当代价值使命的双向思索而言,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当代发展的特定形式内容来表达人们对当代价值使命的担忧,而后者对古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同时反映出现阶段人们的价值取向。
佘福春[9](2020)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由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科认知水准低下、教学时间短缺、教学模式陈旧滞后、学习内容浅显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进行深入探讨。
朱玉[10](2020)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文中认为我国教育部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始终十分重视,因为该学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有着显着效果,而在"互联网+"情况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传统教学与新技术进行结合不辜负国家的要求与期望。当代学生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其自身离不开网络,他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网络的影子,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消遣娱乐,更能学习与了解各种知识,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所帮助。但在网络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善用网络,认清网络的双面性、矛盾性与普遍性,趋利避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的发挥网络的优势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通过网络开展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文章就针对"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引言 |
| 一、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的价值思考 |
| (一)发挥知识育人价值,增强学生语文专业知识素养 |
| (二)发挥文化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
| (三)发挥道德育人价值,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 |
| 二、以中国古代文学探讨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困境 |
| (一)“交互式”教学理念未能深入人心,影响实践落实 |
| (二)古代文学语言与现代语言差异未能妥善处理,降低学习兴趣 |
|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内容落后,影响学生理解力提升 |
| (四)交互式新媒体技术渗透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
| 三、以中国古代文学探讨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
| (一)更新和宣传“交互式”教学理念,引领实践方向 |
| (二)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度 |
| (三)重组和整合知识内容,发掘语文文化魅力 |
| (四)运用新媒体教学载体,构建立体教学模型 |
| 一、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 |
| (一)课程目标 |
| (二)教学内容 |
|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措施 |
| (一)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
| (二)构建网络平台,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形式 |
| (三)积极利用智慧课堂进行教学 |
| 三、形成衡量人才培养达成度的评价机制 |
| 四、结束语 |
|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的内涵 |
|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的意义 |
|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是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深入的需要 |
|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
|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的实施途径 |
| (一)读写范围筹划 |
| (二)“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
| (三)教学评价 |
| 一、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
| (一)厘清积弊,加强认知 |
| (二)优化基础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
| 二、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 |
| (一)实现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对接 |
| (二)增加对作品选的精讲 |
| (三)对学术研究动向及成果的引入 |
| (四)传授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一章 “爽”的内涵 |
| 1.1 “爽”的字义溯源 |
| 1.1.1 “爽”的字源义 |
| 1.1.2 “爽”的引申义 |
| 1.2 “爽”的社会基础及思想内涵 |
| 1.2.1 社会基础 |
| 1.2.2 思想内涵 |
| 第二章 文学批评“爽”的演变 |
| 2.1 先秦两汉时期“爽”的文学批评雏形的建立 |
|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爽”从评人品到文品的发展 |
| 2.2.1 人物品藻之“爽” |
| 2.2.2 文论批评之“爽” |
| 2.3 唐宋元时期“爽”在诗词小说批评的成熟 |
| 2.4 明清时期“爽”通俗化文学批评的延展 |
| 第三章 “爽”的运用 |
| 3.1 “爽”与人物品藻 |
| 3.1.1 对形象品藻 |
| 3.1.2 对性情品藻 |
| 3.1.3 对精神品藻 |
| 3.2 “爽”与文学创作 |
| 3.2.1 外化为文学创作风格 |
| 3.2.2 内化为创作心理动机 |
| 3.3 “爽”与文学批评 |
| 3.3.1 以“爽”论诗词 |
| 3.3.2 以“爽”评小说 |
| 第四章 “爽”的价值与意义 |
| 4.1 “爽”的古代价值 |
| 4.2 “爽”的现代意义 |
| 4.2.1 “爽”与新时代文学创作 |
| 4.2.2 “爽”与新时代文学批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一、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价值 |
| 二、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价值使命的意义 |
| 三、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价值使命的双向思索路径 |
| (一)从文学方面进行分析 |
| (二)从学术方面进行思索 |
| (三)从认知方面进行分析 |
| (四)从教育领域进行思索 |
| 四、结语 |
|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 1.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课时减少,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
| 2.文学史与作品选课时分配不合理 |
| 3.教师讲授方法存在陈旧滞后性 |
|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改革思路 |
| 1.加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推广力度 |
| 2.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 |
| 3.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
| 4.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
| 一、“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
| (一)个人层角度。 |
| (二)社会角度。 |
| (三)国家角度。 |
| 二、中国古代文学与“互联网+” |
| 三、“互联网+”时代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挑战 |
| (一)网络虽能快速获取信息,但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 (二)网络信息多样,学生三观不成熟容易受到影响。 |
| 四、“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 (一)课时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
| (二) |
| 五、“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措施 |
|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创新。 |
| (二)建立网络平台。 |
| (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
| (四)努力转变学生思想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