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巧媛,李莉,李先琨[1](2021)在《努力打造一流学术期刊,积极推动植物科学发展——庆祝《广西植物》创刊4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在庆祝《广西植物》创刊40周年之际,回顾了《广西植物》的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初创内部刊物,萌芽起步;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影响力提升;抓住机遇,实现期刊跨越式发展;打造期刊品牌特色,以特色栏目带动期刊整体发展。以创刊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知网和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的数据,使用引证分析法,从发文信息量、报道对象、稿源及作者队伍特点、论文资助项目、被国内期刊引用情况、发表文章下载量等方面分析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总结了期刊在以下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平台;期刊评价的各项指标提升,期刊影响力扩大;围绕国家战略和重大社会需求,策划研究热点,打造学科特色栏目;扩大作者群和读者群,加强编委会建设等。展望未来,面临巨大挑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设想:第一,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提升期刊的学术引领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第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和专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第三,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适应移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探索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加快期刊融合发展;第四,适度增加国际编委比例,提供论文英文长摘要,加强双语学术网站建设,提升开放办刊水平和国际传播能力,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黄小菊[2](2021)在《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说在中国古代历来被视为“小道”,由小说走向经典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明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反程朱理学的泰州学派、王阳明心学以及李贽童心说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改革的风潮,小说和戏曲在此风潮的影响下得到蓬勃的发展。文人对小说戏曲开始改观,不再视为“史之余”而是作为独立的文类。《三国志演义》借《三国志》之名进入文人的视野,罗贯中的文人化改编使其天然的具有精英阶层的烙印,而文人以通俗历史看待《三国志演义》,将其视为普及历史教化民众的通俗读物,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等“演义”系统诸本增加其历史性,而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朱鼎臣刊本在射利的目的下降低阅读的难度,降低发行的成本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局限于精英文人而是对文化水平低下的普通识字民众也敞开了阅读大门,极大了推动了《三国志演义》的传播。直到李贽打破文人对小说的成见,叶昼模仿李贽批评《水浒传》评点《三国志演义》,真正的跳出历史,将其当作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评点,刊刻者也改变传统按卷编排的形式,将二百四十段的《三国志演义》合并为一百二十回,虽然此时的回目还不对偶,不甚精美,两段也只是简单的合并,并没有完全融合,但是按回编目的形制标志着对《三国志演义》文体定位的改变,对《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地位的确立有重要的作用。其后毛宗岗父子学习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大范围的删改,使得《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得到统一、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和思想主旨得到升华,成为了真正的经典文本,取代了之前流传的所有刊本,成为主流文本。本文主要探讨《三国志演义》版本演义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版本体系所呈现了不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和特色。认为《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化经历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和学术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对《三国志演义》经典化文本的确立共同起着推动作用。以书坊主为主要发行者和整理者的《三国志演义》天然的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不同的书坊因为面向读者不同侧重也不同,江南刊本在兼顾商品属性时注重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因此呈现出文人化、历史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三国志演义》成为通俗历史读物,提高了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建阳刊本以低廉的价格与江南刊本形成竞争优势,又通过增加图像的形式降低阅读门槛,插入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英雄故事吸引普通民众的兴趣,对《三国志演义》的广泛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阅读,而是取代《三国志平话》等民间戏曲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的主要渠道。随着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的兴起,文人对《三国志演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由早期视为通俗历史读本到注意演义与历史的区别,不再将《三国志演义》当作“史之余”和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是开始重视历史演义本身的文学价值。对历史演义文体全新认识是《三国志演义》摆脱历史的束缚,回归小说评论语境的关键,为《三国志演义》经典化作了理论准备。毛评本《三国志演义》总结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学术化的经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同时对“拥刘反曹”主题思想和强化,使得《三国志演义》与传统儒家观念和统治阶层的利益相符合,被上下阶层共同接受。《三国志演义》版本在经济和思想文化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经典文本毛评本,经典文本的确立为进一步扩大《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奠定了条件,是《三国志演义》经典地位确立的基础。
郑晓锋[3](2020)在《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历程中,语言变革无疑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因素。所谓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其基础表征就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建构了现代汉语规范化意义上的汉语语言系统——即以白话文为中心的汉语语言体系的确立与强化。但由于传统的“重内容轻形式”的研究倾向,对文学语言作为符号性媒介的本体性研究很容易被忽略;再者,白话文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几乎成了定型状态,研究者更多地是从静态视角探究文学语言问题,而没有将其放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动态视域中加以考察,从而无法深入研究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层面的变化;此外,文学语言审美层面的动态演变也有待挖掘。本文以“媒介生态”为切入点,在关注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宏观维度的基础上,再从文字、报刊、图像、网络等微观视角出发,探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以期勾勒出一个连续性的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历史图景。所谓“媒介生态”,其最初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北美的Media Ecology研究,这与20世纪末中国本土兴起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北美Media Ecology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研究,立足点是人,强调媒介对人类、人类文化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中国本土的媒介生态学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最终旨归是建立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及实现媒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其出发点是媒介。但同时我们应看到二者的联系,因为北美Media Ecology所关注的人与媒介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一隅,所以,对于北美的Media Ecology,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差异性,也要看到其长处,对其有益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要加以合理的批判和吸收,以充分地运用到我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上来。至于北美Media Ecology和中国媒介生态学之间的差异,北美Media Ecology认为“人是条鱼”,生活在媒介环境构筑的“水”中,它重点研究媒介对人的影响,“它试图找出媒体迫使我们去扮演什么角色,媒体如何构建我们所看到的,为什么媒体让我们如此这样地感觉和行动”;而中国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是条鱼”,生活在社会生态系统的“水”中,这一系统由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等生态因子构成,且以媒介及媒介的存续环境(媒介之间、媒介与社会之间)为研究中心。这种以“媒介”为中心的媒介生态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预先的理论视域。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有学者将之推至“文学四要素”之外“第五要素”的高度,媒介及媒介文化成了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语言论转向对我国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使得文学语言的符号媒介性功能逐渐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再将之视为一种应有的静态之存在,而是一种通过动态变革演化而来的;它也不再仅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性存在,而且还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体。文学语言作为一种媒介符号,它的历史变革势必会受到其所依存的媒介生态的影响。再者,从文学理论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向内转”和“向外突”是其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前者强调文学研究对文学文本的重视,而后者则强调打破文学的固有边界,把文学研究拓展为文化研究。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属于文学研究中的“内部研究”,而探讨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制的外在媒介生态因素属于“外部研究”,挖掘内在文学语言与外在媒介生态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将内部和外部研究联系起来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文学媒介和文学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其次,除文学语言以外的其他文学媒介都是文学语言的承载媒介,比如书籍、报刊、电子书、文学网站、文学广播和文艺类影视等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就会有不同的文学语言形式。随着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地位的演变和提升,百年来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不同的变革。整体上呈现为由文言到白话、由高雅到通俗、由静态到动态、由符号到图像、由单一到多元等趋势的异变。全文共分为导论、正文、余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理论视域、选题缘由及思路、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意义予以介绍,在对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现有研究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比如对于现代汉语白话形态的理所当然认同致使对语言的研究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处境,已有成果多于静态的叙写而非动态层面的规律演变之探究,文学语言多为工具性存在而非对象性指称,文学语言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等等。然而,文学活动中媒介作用的增强和文学语言的媒介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媒介生态,因为文学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它是微观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成、存在和演变不仅受到其他微观媒介(如书籍、期刊、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外在媒介生态的宏观建构,这就为我们从媒介生态维度研究近百年文学语言的变革提供了可行性契机。正文部分一共六章。分别从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作所经受的不同时期的明显的媒介生态为特征分章展开。第一章针对本文研究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原则——媒介生态,作一详细的梳理和介绍。所谓媒介生态,即媒介的存在场域,既包括媒介本身的存在状态,亦包括媒介所受制的外在因素。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媒介,是该场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媒介生态的整体性、多样性、互动性、平衡性、循环性,又对文学语言的存在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媒介生态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而宏观意义上的媒介生态又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媒介生态而对文学语言的变革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是从晚清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到的显着的文化媒介生态入手,主要包括晚清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两大显着的文化现象。从晚清黄遵宪提出“语文合一”①的观点开始,以封建士大夫为代表的维新派意识到民众思想启蒙对于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而思想启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打破传统文言的隔阂,推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新的白话语和白话文体开启了文学创作新的表达方式,促成了以白话小说为主的文学文体的勃兴。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报刊理念的引入激发了国人的办报意识,中国现代报刊业开始起步,为晚清白话文运动提供了必要的媒介传播平台,打造了全新的社会舆论空间,因之而出现了王韬的“报章体”、梁启超的“新民体”、欧化语中的新名词等新的语言形式,促发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体革新运动。明显来看,以文字改革为中心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文化媒介生态发生变化之际而发生的文学语言改革行为,但语言媒介符号所处的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等也出现了新情况,在这种合力下,晚清文学语言开始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前后带来了中国文学语言的历史性变革。这一时期的语言变革及其新文体实践,直接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化转型。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不同的是,五四前后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则对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其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改造和新文学文体的生成更具革命性、彻底性,经过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五四白话文运动倡导者的努力,白话文终于取代了文言文在传统文学中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书写的合法性语言。第三章主要是从文学语言变革受到的典型的政治媒介生态出发。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①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一时期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政治媒介生态作用渐趋明显,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决裂之后,中国国内政权主要呈国民党、共产党两大党派对峙局面,中共为争夺社会话语权、树立政治威信和打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以“左联”为代表的文学阵营开展普罗文学运动,推行文艺大众化,最重要一方面就是文学语言向人民大众靠拢的通俗化运动。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又提出了中国文学及文学语言的“民族形式”改造问题,提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形式;后期主要表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权实现了统一,经历长期动乱的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文化资源的重置和控制是其重要方面,从第一次文代会规定文学写什么、怎么写、为谁服务,到十年文革政治对文化(文学)的强势干预,都从根本上左右了新中国文学语言的书写模式,文学由于表征的优势、作为文化资源的稀缺性等满足权力实现的条件,在相当长的历史语境中被建构成为一种文学权力。总的来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文学语言所存在的政治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语境下,新中国之后的文学语言建设则是由党和国家实施的自上而下的文化行为,是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学语言变革,集中表现为文艺在“二为”方向指向下的政治性、民族性、通俗性言说,并在建国前十七年文学中取得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引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当代转向。第四章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文学(语言)所受到的经济媒介生态作用渐强的角度来说的,多重利益追求和文学理想带来了文学语言的多元化呈现。新时期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政策上的调整,我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集中表现为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重新探讨和确立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确立文艺创作新“二为”方针等方面,文化领域开始朝着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社会发展经济重心的确立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经济导向性增强,文学格局开始由建国前三十年“一体化”向多元化发展,文学语言呈现出政治话语、精英话语、通俗话语等三大主方向演变,并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发生着多种可能性。第五章主要讨论的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媒介生态在文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学语言呈现出了图像化、类型化、跨语体、碎片化、互动性、颠覆性、消遣性、审美性缺失等特征。新世纪的文学格局较20世纪后半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我国消费社会的逐步形成和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学的蔚为大观,传统官方主流文学和社会精英文学的势力范围正在急剧减缩,并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寻求突破和转型;而菁芜杂存的网络文学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助推下,大有独霸天下之势。新的文学形态势必会呈现出新的语言形式,而新世纪文学语言的种种特征,就是文学语言在媒介技术的支撑下的多样化呈现。第六章主要是对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作一简单介绍。此两种媒介生态参与了各个时期的文学语言建设,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百年转变,这也是它们的合力性使然。但因二者与前几个分期所受到的鲜明的媒介生态相比,显得稍微次要了一些,故单章给予简单的介绍,以此说明它们并非缺席,以此体现构成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媒介生态的完整性。结论部分主要回答了从媒介生态视角审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它到底发生了何种动态变革。从19世纪后半叶的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始,先后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文艺大众化”讨论、“民族形式”建设、农村新通俗小说试验、工农兵创作方向、新时期文学语言的“话语解放”,再到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类型化等转向,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路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也是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变迁史。总的来说,文学语言作为媒介符号,影响其变化的因子有很多,整体上可分为包括以“媒介”为中心的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这些宏观因素通过影响媒介介质而对微观上的文学文体和文学语言发生作用,这是由文学所在的具体社会历史语境决定的,语境不同,各种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也会有所不同,它们所关注的着力点也会不同。在这些媒介生态的组成中,除了媒介技术对文学(语言)能带来直接的影响之外,其他五个都是间接影响因子。当然,如此区分只是理论上辨析的需要,在实际的文学实践中,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往往是它们合力的结果。比如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政策上的改革对社会传播媒介和载体媒介的影响,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政治媒介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商品经济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经济媒介生态;文化政策的宽松和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化的文化媒介生态;文学传播所依赖的媒介技术的革新则是文学语言发生的技术媒介生态;文学生产在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下开始关注和重视读者的文学需求,导致作家必须创作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受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上升,即受众媒介生态对文学产生影响。此外,影响媒介传播的地区发展差异、自然交通状况等也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其他生态因子。因此,全篇以一种历时性叙述路径,以文学语言所受影响的典型的媒介生态而分阶段行文,即是处于此种考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学语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受众的等媒介生态息息相关。
齐季[4](2020)在《《水浒传》蒙译本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讲述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英雄好汉聚义梁山、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其不仅受到汉民族的广泛关注与喜爱,在国内少数民族当中的传播也比较广泛。就《水浒传》在国内少数民族中的译介而言,其在蒙古族中的读者传播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自清以来,《水浒传》数次被译成蒙古文,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特点各异的不同译本。不同译本和传抄本珠联璧合、相补相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浒传》蒙译本版本系统。对这些译本的蒐罗、考证,必对中国古代小说蒙译本的整理与研究提供有意的实践个案。因此,本文拟构建《水浒传》蒙译本版本系统,以供学界参考使用。本论文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成果。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中蒙两国现存《水浒传》蒙译本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版本梳理和文献来源考证。本文由引言、正文(四章)及结语构成。引言部分交代了选题缘由与意义、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最后介绍了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水浒传》汉文版本概况”对《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进行了介绍。第二章“12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对120回《水浒传》蒙译本进行了版式特点介绍和文献来源考证。据初步考察,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赤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古籍办公室所藏《水浒传》蒙译本属于该系统。第三章“10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对100回《水浒传》蒙译本进行了版式特点介绍与文献来源考证。据初步考察,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一、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属于该系统。第四章“7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对70回《水浒传》蒙译本进行了版式特点介绍与文献来源考证。据初步考察,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二、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三属于该系统。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观点,收束全文。
王彦祥[5](2019)在《新世纪中国索引编纂与研究述评(下)——基于2000—2017年索引成果的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承袭上篇之定量分析研究,针对新世纪以来(2000~2017年)中国索引编纂和研究进行具体而翔实的定性分析研究。在结构布局上,从索引理论、索引编纂、索引技术和索引软件、索引历史与文化、索引评价与利用、索引标准与索引国际化等六大索引研究领域进行成果分析和概括。在具体内容铺陈上,索引理论研究涉及索引理论发展创新、索引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张琪玉索引理论研究梳理、索引理论代表性观点总结等内容;索引编纂研究从文献类型角度分别探究年鉴索引、地方志索引、古籍索引、图书索引、期刊索引的研究成果,并就专题和主题索引研究与索引编纂数量相背离、标引技术研究成果偏少亟需加强、索引编纂流程归纳成为研究薄弱点等方面,指出索引编纂研究的特点和不足;索引技术和索引软件研究方面总结出新技术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多途径探讨索引编纂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索引辅助编制,多方面长时间开展中文索引软件开发,中国索引软件研发跟进时代发展等若干成果和特性;索引历史与文化研究包括对第一次索引运动梳理和讨论、对中国索引发端和索引之乡的研讨与争论、对平保兴索引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回顾、对中国索引学会引领索引事业进行归纳总结;索引评价与利用研究概括出该领域的聚焦点、引文索引研制及其评价应用、国外索引系统推介与科学评价应用等几个方面;索引标准与索引国际化研究则梳理了中国索引标准研究与制订历程、索引国际化讨论与践行、中国索引界努力步入世界索引舞台中心等问题。在最后结论中,通过五大标志性特征阐明中国索引研究已全面走向世界,研究水平和质量稳定提升,索引编纂和研究已形成核心力量,并列举出中国索引编纂和研究的十大标志性成果、十大索引编纂核心作者、十大索引领域核心研究者,以及中国索引研究核心载体和核心出版机构,以供研究者参考借鉴。
王磊[6](2018)在《论“重大误解”的价值补充纲要——以法律原理的衡量作为切入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民法总则》147条的用语表述到理论构成的妥当性观之,重大误解规则应采"一元论"的构造。在此基础上,"重大误解"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的规范概念,其法律适用需要进行价值补充工作。从法的实质层面来看,意思自治、信赖保护、给付均衡是支配重大误解规则的三大原理,重大误解规则的制度构成与该三大原理密切相关。个案中不同原理应予实现的强度是不同的,"重大误解"的价值补充即取决于该三大法律原理的动态衡量,进而实现重大误解规则法效果的妥当性。由于法律原理的动态衡量存在主观恣意的可能性,从"重大误解"的价值补充到法律适用应进行充分的法律论证,实现法效果的妥当性与法的安定性两者之间的调和。
贾兵[7](2018)在《中国古代碑图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刻文献研究自宋代兴起,经历元、明两代的中衰,至清代全面复兴,近千年间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石刻文献学人和研究着作。在石刻文献研究中,各种着作体例和研究方法几乎在石刻文献学产生之初就已经基本确立了。近代的金石学者对此有过总结,其中有一类着作体例,是以图像的形式来研究石刻文献,如叶昌炽《语石》卷十有“金石图”条,陆和九《中国金石学》第六章有“图谱之学”,朱剑心《金石学》第五章有“摹图”等,都是对此种着作体例和采用这种体例的文献进行的概说。现存最早的专门以图像形式记录和研究石刻文献的是洪适《隶续》中的卷五“碑图上”。仔细分析其中的内容,不难发现“碑图”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碑图是一种着录石刻文献的体例,包含图像和图说两部分;第二,碑图是一种研究石刻文献的方法,按照一定比例缩摹石刻文献的整体或者局部;最后也可以指代石刻文献的图像,是对石刻文献原石形态的复制与再加工。受《隶续》中“碑图”的影响,在清代出现了不少采用相同体例和研究方式的石刻文献研究着作,如《金石图》《金石索》等。本文旨在对碑图及碑图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相关背景,介绍其特点,进而从这一角度来考察我国古代相应历史时期石刻文献研究的面貌。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所涉及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以及工作内容作简要说明。本文第二部分进入正题,结合古代石刻文献研究材料和相关学人的表述,对“碑图”及“碑图文献”的内容进行探讨,正式对“碑图”这一概念进行界说。接着对碑图文献与拓本、双钩本、缩临本、摄影本等不同石刻文献保存、研究形式进行对比区分,以期能突出碑图的特点。本文第三部分论述碑图文献的产生背景。主要从宋代兴起的金石学和图谱学两大方面来探讨,碑图文献的产生正是这两种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古代现存的碑图文献进行概述,分析其基本内容、体例和特点,尽管不同碑图文献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如碑图的缩摹范围和方式、文字的着录、考证内容等方面,但这些文献都有着基本共同点,即将石刻图像与图说结合。除专门的碑图文献外,还对散见于各家金石学着作中的碑图资料进行辑录汇总,力求全面,摭拾无遗。本文第五部分主要是对不同类型的碑图文献进行总结,介绍其还原、保存、研究石刻文献的重要功能和价值,以及其自身的缺点。本文第六部分是结语,主要探讨碑图文献对后世金石学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此类文献在金石学史上的地位。
章佩[8](2018)在《老舍文集的选编出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文学体制的角度切入作家文集的编选,考察现代作家的作品在现当代不同时期的编选标准,从而深入思考文选运作的内在机制与行为动机,把握操纵作家文集编选标准的内在因素,摸清文学出版与文学发展的脉络具有必要性。本论文主要以老舍的文集编选出版为个案切入现代作家文集的编选研究这一论题,结合老舍的作品在民国时期、建国“十七年”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编选出版状况,来窥视不同时期的编选标准,思考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学场域中文学的内在运作机制,考察文集编选运作下作品如何经典化以及作家的形象如何建构的问题。除绪论与结语外,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旨在追溯不同时期老舍文集选编出版的历史,通过概述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文集的出版背景、装帧设计、选目以及入选原因,厘清老舍文集选编出版所折射出的时代特点,为后两章的研究论述奠定基础。第一节回顾了民国二十五年万象版“现代创作文库”本《老舍选集》的出版情况,第二节回顾解放时期春明版“现代作家文丛”本《老舍文集》的出版情况,第三节介绍建国前期开明版“新文学选集”本《老舍选集》,第四节梳理新时期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三套老舍文集的异同。第二章主要结合老舍的作品在民国时期、建国“十七年”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编选出版状况,借助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思考不同时期的社会-权力场域中,“文学场”与“政治场”及“经济场”之间的关系,考察文学场域的内在运作机制。本章内容分为三节,分别从作家自我推介、出版机构牟利、文化体制规划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文集的运作机制问题。第三章的重点在揭示文集出版的建构功能,《老舍选集》、《老舍文集》、《老舍全集》等文集的选编出版是一个对老舍作品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老舍形象不断建构的过程。随着不同时期对老舍文集的出版与再版,文艺界对于老舍的定位也相继发生着改变,由三十年代的幽默作家到建国初期的“人民艺术家”,再到八十年代以来的“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形象的建构是一个与文集编选出版息息相关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王全林,程晓凤,王艳[9](2016)在《对地方应用型大学学报高被引论文生产的多维分析——基于《皖西学院学报》2001~2015年刊文的十个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新时期,针对地方应用型大学学报的高被引论文如何生产问题,利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有关工具,以《皖西学院学报》为例,对其20012015年刊文高引用情况进行了十个方面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学报论文总体被引情况"二八定律"分布明显;第二,前20位高被引论文选题本身广受学界关注;第三,42个高频作者单位贡献了全部论文的79.65%,全部为高校,且作者院校层次类型与其论文总被引率、高被引率之间呈正比例关系;第四,前50位高被引论文作者主要以45岁以下中青年为主、副高及以下职称为主,硕士、博士为主;第五,高被引论文中高等教育、旅游两个学科贡献最力;第六,论文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之间总体呈现高度正相关;第七,高被引论文生命力旺盛,暂无"寿终"情形;第八,高产作者与高影响力作者间仅部分重叠,被引贡献不均,被引与论文合作度关联度不密切;第九,部分特色栏目存在"叫好"不"叫座"现象,必须予以重点攻关;第十,科学对待零被引论文,静候"睡美人"论文的出现。
彭杰[10](2016)在《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文书相关问题研究 ——以1980-1981年出土文书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吐鲁番盆地是古代东西方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区域,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绿洲文化由多个民族共同在此地创造出来。在当地现存众多的古代遗址中,名闻遐迩的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40余公里的火焰山主峰山腰、木头沟沟谷西岸的陡崖上。不仅保存了大量色彩绚丽的古代壁画,而且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1980年10月至1981年7月,吐鲁番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在对柏孜克里克石窟崖岸前的土沙堆积进行清理时发现了新的洞窟。经过仔细甄别,在堆积中发现了一批的汉文文书和回鹘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写本、印本文书以及其他文物。其大致年代范围,上至西晋,下迄北宋。从目前所知汉文佛教文书的内容看,涉及经、律、论多个领域。本文就以这次出土的汉文佛教典籍为研究对象,结合吐鲁番盆地的历史文化变迁,从多方面开展了研讨。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的这批汉文佛教文书,就外观的细节而言,与以往当地发现的抄经并无二致。文书的书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十六国、高昌国及唐西州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多种书体竞相呈现,反映出吐鲁番盆地与外部区域文化交流的频繁,为我们描绘出在丝绸之路这一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上佛教文化旺盛而持久传播的历史画卷。(二)柏孜克里克石窟所出土的《金光明经》及《仁王般若经》等佛教护国类经典尤其为麹氏高昌国王族所青睐。除了麹氏高昌国处于大国之间,其王族无奈只好时常寄望于佛法护佑的外部原因外,实际还有其抄经供养的内在动机,即,不仅可用佛教义理来为其现世王权合法性提供辩护,而且来世还能当转轮王,甚至依据授记还能成佛。(三)包括柏孜克里克石窟所出土的数量多、版本多的《金刚经》残卷文书的发现,表明自北魏至隋唐,《金刚经》汉译本曾在今吐鲁番地区流行一时,尤以鸠摩罗什的译本大行其道。此经的流行,固然与其所宣扬的佛教义理相关,但也与罗什高超的译经水平有关。特有的汉文化传统,为《金刚经》信仰在唐代西州的进一步流传提供了土壤。(四)吐鲁番所见汉文、回鹘文《弥勒上生经》残卷及其他相关艺术品的存在,勾画出弥勒上生信仰自南北朝至唐代在当地由盛而衰,至高昌回鹘时期再度兴盛的轨迹,但其发展演变与中原地区并不同步,从而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五)在五至九世纪期间,主要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西方净土思潮曾在高昌和龟兹这些西域重镇流传一时并在不同地域显示出了不同的形态。在唐朝着力在西域建立汉寺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由于奉敕前来建寺的长安寺院出身僧人的重要媒介作用,长安样式的西方净土变艺术极可能直接被移植到了西域汉寺中,从中显示出长安佛教文化对西域的影响。(六)《妙法莲华经》在吐鲁番盆地的长期流传并在所有汉译佛典中以最多数量而独占鳌头,其实也是此经在中国流行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原因,除了于此经提倡的“三乘归一”的义理思想有关外,鸠摩罗什高超的译经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七)在高昌辑译完成的《贤愚经》被带至河西后不久,在为敦煌莫高窟壁画提供相关新颖内容题材的同时,在北凉时又西进高昌,出现在吐峪沟石窟壁画中。两地这一时期的洞窟,从建筑形制、壁画布局、题材内容、人物造型、绘画技艺以及所反映的佛教信仰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反映出中古时期西域和河西在佛教艺术方面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八)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的密教典籍,属于《大日经》、《金刚顶经》系统的非常少见,而主张讽诵、抄写,并伴以陀罗尼咒语来获取功德的典籍数量占优势。这种现象表明,自魏晋直至唐宋的数百年间,在当时的吐鲁番盆地,相比较于《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宣扬复杂晦涩密教根本理论的典籍,强调现世及来世利益的陀罗尼类密教典籍更受青睐而易于被广大信众所接受,反映出当地汉传佛教的鲜明特征。(九)《维摩诘经》残卷的大量发现,尤其是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表现此经曾在唐代吐鲁番盆地流行一时。高昌回鹘时期,以罗什译本为底本的回鹘文《维摩诘所说经》在当地出土不少,而以此为依据绘制的“维摩诘经变”在伯西哈石窟的密教洞窟第3窟中出现,一方面是此经变画受敦煌佛教艺术影响所致,另一方面,与《维摩诘所说经》所宣扬的以神通教化众生和密教注重神通高度契合不无关系。(十)汉文大藏经在古代吐鲁番的流传,不仅见于历史文献的记载,而且由当地出土的佛经残卷得以确证。藏经的形式既有抄本,也有印本。其中,唐代由中央政府颁赐的依据《大唐内典录·入藏卷》来组织的抄本藏经在当地广为流传直至北宋初年。北宋以后,刻本大藏经的开宝藏、金藏、契丹藏、毗卢藏、崇宁藏及碛砂藏等多个版本均在当地出现,南北中三个大藏经系统汇集,佛教文化之兴盛由此可见一斑。至蒙元时期,高昌回鹘已具备了自行刊印藏经的能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广西植物》40年的发展历程 |
| 1.1 初创内部刊物,萌芽起步 |
| 1.2 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影响力提升 |
| 1.3 抓住机遇,实现期刊跨越式发展 |
| 1.4 打造期刊品牌特色,以特色栏目带动期刊整体发展 |
| 2《广西植物》40年回顾性分析 |
| 2.1 发文信息量的分析 |
| 2.2 报道对象的分析 |
| 2.3 稿源及作者队伍特点的分析 |
| 2.4 论文资助项目的分析 |
| 2.5 被国内刊物引用情况 |
| 2.5.1高频次引用文章的分析 |
| 2.5.2高频次引用文章作者的分析 |
| 2.6 发表文章下载量的分析 |
| 3《广西植物》40年来取得的成绩 |
| 3.1 期刊园地人才辈出 |
| 3.2 在国内权威评价机构中各项指标逐年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
| 3.3 学科特色栏目建设成效显着 |
| 3.4 作者群和读者群的扩大及编委会加强,促进了期刊发展 |
| 4 办刊体会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化 |
| 二 《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 |
| 第一章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演义》的文人化 |
| 第一节 “证文辞、通好尚”:嘉靖壬午本的文人化 |
| 第二节 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
| 第三节 “羽翼信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人化的特点及影响 |
| 小结 |
| 第二章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的历史化 |
| 第一节 版本形制上的历史化 |
| 第二节 “按鉴音释”: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
| 小结 |
| 第三章 志传本:《三国志演义》的通俗化 |
| 第一节 “志传”诸本形制特征及通俗化表现 |
| 第二节 “志传”诸本正文内容的通俗化表现 |
| 小结 |
| 第四章 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演义》的学术化 |
| 第一节 李卓吾评本前的《三国志演义》批评 |
| 第二节 李卓吾评本及其对《三国志演义》的批评 |
| 第三节 “人各一是非”:《三国志演义》学术化特色及意义 |
| 小结 |
| 第五章 毛评本:《三国志演义》经典文本的确立 |
| 第一节 “雅俗共赏”:毛评本对《三国志演义》文体风格的修订 |
| 第二节 情节的修订 |
| 第三节 毛评本的评点思想及意义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一)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内容 |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
| 第一章 媒介生态:透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一个维度 |
| 第一节 “媒介生态”关键词解读 |
| 第二节 从媒介生态视角研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可行性 |
| 第三节 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研究的媒介生态内涵 |
| 第二章 文化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的文白转变(1887年—20世纪20年代) |
|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与中国文学书面语言改革 |
| 一、晚清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语言改革 |
| 二、晚清文言白话化进程 |
| 三、晚清白话报与白话文小说的兴起 |
| 第二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与文学语言变革 |
| 一、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
| 二、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 |
| 三、国语运动与民族语言统一实践 |
| 第三章 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通俗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1976年) |
| 第一节 “新文言”与语言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
| 一、现代白话规范建构初期的文学语言乱象 |
| 二、文学语言的阶级属性与大众接受困境 |
| 第二节 “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大众语”理论建构 |
| 一、“大众语”——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形态 |
| 二、“大众语”的建构路径 |
| 第三节 “民族形式”论争语境下的文学语言问题 |
| 一、时代政治变革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嬗变 |
| 二、五四新文学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
| 三、民间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
| 四、“民族形式”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书写 |
| 第四节 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创作 |
| 一、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的流行 |
| 二、新通俗问题小说与“赵树理现象” |
| 三、新通俗抒情小说与“荷花淀派” |
| 第五节 “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政治言说 |
| 一、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艺建设导向 |
| 二、“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工农兵方向 |
| 三、“文化大革命”——文学话语的极左化运动 |
| 第四章 经济媒介生态渐变下文学语言的多语混成(1978年——20世纪末) |
| 第一节 新时期政治媒介生态宽松下的“话语解放” |
| 一、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
| 二、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的讨论 |
| 三、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发展的新导向 |
| 第二节 多元文学格局与文学语言的多样化 |
| 一、政治话语与主流文学语言的导向性 |
| 二、精英文学与文学语言雅化 |
| 三、大众文学与文学语言通俗化 |
| 第五章 技术媒介生态主导下新世纪文学语言变革与展望 |
| 第一节 新媒介革命与新世纪文学格局调整 |
| 第二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转向 |
| 一、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可能性 |
| 二、文学语言:“文字的没落”到“图像化转向” |
| 第三节 类型小说与文学语言的类型化 |
| 一、新世纪文学语境与网络类型小说的兴起 |
| 二、网络类型小说与小说语言的类型化 |
| 第四节 “跨文体”写作与多种文学语言的并用 |
| 一、“跨文体”理论及写作现象 |
| 二、多种文学语言的混用 |
| 第五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其他特征 |
| 第六章 余论 |
| 第一节 受众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动态演变 |
| 第二节 其他媒介生态对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水浒传》汉文版本概况 |
| 第一节 120回本《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 |
| 第二节 100回本《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 |
| 第三节 70回本《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 |
| 第二章 12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 |
| 第一节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
| 一、版式特点 |
| 二、底本来源 |
| 第二节 喀左档案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
| 一、版式特点 |
| 二、底本来源 |
| 第三节 赤峰民委古籍办公室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
| 一、版式特点 |
| 二、底本来源 |
| 第三章 10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 |
| 第一节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
| 一、版式特点 |
| 二、底本来源 |
| 第二节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一 |
| 一、版式特点 |
| 二、底本来源 |
| 第三节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
| 第四章 7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 |
| 第一节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二 |
| 一、版式特点 |
| 二、序文及跋文内容 |
| 第二节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三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语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引言 |
| 一、“重大误解”的问题点与方法论应对 |
| 二、“重大误解”之内的价值“要素” |
| (一) 意思自治要素 |
| (二) 信赖保护要素 |
| (三) 给付均衡要素 |
| 三、“重大误解”之价值补充:原理的衡量 |
| (一) “重大误解”的弹性化评价 |
| (二) 价值补充的弹性化与法的安定性 |
|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一、绪论 |
| (一) 选题意义 |
| (二) 研究现状 |
| (三) 研究内容 |
| 二、碑图与碑图文献 |
| (一) 碑图与碑图文献概念界说 |
| (二) 碑图文献以外的形式 |
| 1. 拓本 |
| 2. 双钩本 |
| 3. 缩临本 |
| 4. 摄影本 |
| 三、碑图文献产生的背景 |
| (一) 金石学的兴起 |
| (二) 图谱学的兴起 |
| (三) 传拓技术的应用与洪适的分类思想 |
| 四、碑图文献概述 |
| (一) 《隶续》洪适撰 |
| (二) 《金石图》褚峻摹图,牛运震集说 |
| (三) 《金石索》冯云鹏、冯云鹤辑 |
| (四) 《苍玉洞宋人题名》刘喜海编 |
| (五) 《金石苑(三巴汉石纪存)》刘喜海编 |
| (六) 《石门碑醳》王森文撰《石门碑醳补》蒋光煦补 |
| (七) 《邠州石室录》叶昌炽撰 |
| (八) 其他碑图文献 |
| (九) 辑录碑图文献资料 |
| 五、碑图文献的类型、功能和价值、局限 |
| (一) 碑图文献的类型 |
| (二) 碑图文献的功能和价值 |
| (三) 碑图文献的局限 |
| 六、结语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文集选编 |
| 二、作家文集选编出版的研究现状 |
| 三、课题研究内容 |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 第一章 老舍文集的选编出版情况概述 |
| 第一节 万象版“现代创作文库”本《老舍选集》 |
| 第二节 春明版“现代作家文丛”本《老舍文集》 |
| 第三节 开明版“新文学选集”本《老舍选集》 |
| 第四节 人民文学版《老舍文集》与《老舍全集》 |
| 一、1980年版《老舍文集》 |
| 二、1999年版《老舍全集》 |
| 三、2013年版《老舍全集》(修订版) |
| 第二章 老舍文集选编出版的运作机制 |
| 第一节 作家自我推介 |
| 第二节 出版机构牟利 |
| 第三节 文化体制规划 |
| 一、组织化的运作方式 |
| 二、序言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
| 第三章 老舍文集选编出版的建构功能 |
| 第一节 文集出版与作品经典化的建构 |
| 一、作家的筛选 |
| 二、读者的肯定 |
| 第二节 文集出版与老舍形象的建构 |
| 一、“幽默作家” |
| 二、“人民艺术家” |
| 三、“语言艺术大师”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作者硕士阶段科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
| 一、论文总体被引情况“二八定律”分布明显 |
| 二、前20位最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
| 三、作者所在机构分布及高被引贡献情况分析 |
| 四、前50篇高被引论文作者群体特征分析 |
| 五、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分析 |
| 六、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量的关系分析 |
| 七、高被引论文生命力分析 |
| 八、高产作者、高影响力作者及其合作者分析 |
| 九、特色栏目“叫好”与“叫座”的关系问题分析 |
| 十、余论———对零被引论文与“睡美人”论文的一点思考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吐鲁番汉文佛教文献的发现、收藏及研究回顾 |
| 一、吐鲁番汉文佛教文献的发现 |
| 二、吐鲁番汉文佛教文献的收藏概况 |
| 三、吐鲁番汉文佛教文献的研究回顾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文书的外观研究 |
| 第一节 文书纸张及抄写、刻印的样式 |
| 一、文书的纸张 |
| 二、抄写、刻印样式 |
| 第二节 写经书法艺术 |
| 一、十六国时期 |
| 二、高昌国时期 |
| 三、唐代 |
| 第三节 小结 |
| 第二章 佛教护国经典与麹氏高昌王国的政治 |
| 第一节 出土文书的概况 |
| 第二节 新发现旅顺博物馆所藏两件高昌王麹乾固供养写经 |
| 一、高昌的抄经概况 |
| 二、旅顺博物馆新发现的高昌王麴乾固的供养写经 |
| 第三节 麹氏高昌王族抄经供养动机补论 |
| 一、麹氏王国的政治困局 |
| 二、麹氏高昌王族抄经供养动机补论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三章 《金刚经》文书及相关信仰在古代吐鲁番的流行 |
| 第一节 出土文书的概况 |
| 第二节 《金刚经》概况 |
| 一、《金刚经》的主要版本 |
| 二、《金刚经》的主要内容 |
| 第三节 《金刚经》在高昌(唐西州)的流传 |
| 第四节 罗什译本流行原因蠡测 |
| 第五节 小结 |
| 第四章《弥勒上生经》文书与古代吐鲁番地区“弥勒净土”信仰 |
| 第一节 出土文书概况 |
| 第二节 弥勒净土思想的产生 |
| 第三节 弥勒上生信仰在古代吐鲁番的流传 |
| 一、早期的弥勒上生信仰 |
| 二、唐代西州时期的弥勒上生信仰 |
| 三、高昌回鹘王国的弥勒上生信仰概观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五章《观无量寿佛经》文书与西域“西方净土”思想的流传——以高昌和龟兹为中心 |
| 第一节 出土文书概况 |
| 第二节 西方净土信仰的产生及其在西域的流传 |
| 一、西方净土信仰的产生 |
| 二、西方净土思想在西域的流传 |
| 第三节 从西方净土变看唐代长安佛教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六章 《妙法莲华经》的盛行与鸠摩罗什的译经技法 |
| 第一节 出土文书的概况 |
| 第二节 《妙法莲华经》的内容及其传译 |
| 第三节 由《妙法莲华经》管窥鸠摩罗什的译经技巧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七章 《贤愚经》文书及吐峪沟石窟相关壁画的解读 |
| 第一节 出土文书的概况 |
| 第二节 《贤愚经》概况 |
| 一、《贤愚经》的产生及其内容 |
| 二、龟兹石窟中的《贤愚经》故事画 |
| 三、《贤愚经》在河西早期流传略述 |
| 第三节 吐峪沟石窟壁画中《贤愚经》故事画的解读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八章 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密教典籍文书述论 |
| 第一节 出土文书概况 |
| 第二节 出土密教文书的分类及内容述略 |
| 一、出土密教文书的分类 |
| 二、出土密教文书内容述略 |
| 第三节 小结 |
| 第九章 《维摩诘经》文书与伯西哈石窟《维摩诘经变》壁画 |
| 第一节 出土文书概况 |
| 第二节 《维摩诘经》主要内容及其传译概况 |
| 一、《维摩诘经》的主要内容 |
| 二、《维摩诘经》的传译概况 |
| 第三节 吐鲁番伯西哈石窟中的“维摩变”壁画再探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十章 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佛教文书与汉文《大藏经》 |
| 第一节 佛教三藏典籍的汇辑、汉译与汉文写本《大藏经》 |
| 第二节 汉文刻本《大藏经》概况 |
| 第三节 汉文《大藏经》在西域的流传 |
| 一、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提供的线索 |
| 二、佛经目录的发现 |
| 第四节 出土文书中《大藏经》系统残卷的再发现 |
| 一、出土抄经残片概况 |
| 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作为抄本藏经的功用探析 |
| 三、刻本《大藏经》残卷的新发现 |
| 第五节 小结 |
| 结论 |
| 一、总结 |
| 二、本文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