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1](2017)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山西省中部地区适合的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本研究以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筛选出适合在山西省中部地区种植的冬小麦和夏作物一年两熟组合品种,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耕作方式(旋耕、翻耕)处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冬小麦-夏作物的影响。通过研究,初步明确适合在山西省中部地区的冬小麦-夏作物组合及适合的耕作方式,结果表明:1.冬小麦长6878在品种筛选试验中,产量高达5885.7 kg· hm-2,综合其生长特性,将长6878作为后期试验的种植品种。晋杂30号和夏杂3号的生育期较短、茎秆较粗、叶面积指数较大、产量较高,初步筛选为山西省中部地区与冬小麦复播的夏高粱品种。晋阳1号和并单6号生育期短,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适合在该地区小麦收获后夏播种植。张杂谷3号、张杂谷12号和晋谷29号生育期短,产量较高,经济系数高,株高较矮,不易倒伏,穗大、穗重,比较适合在该地区与冬小麦进行复播。晋豆25号和晋大早黄2号生育期都比较短,并且两个品种各有优劣,所以将这两个品种都作为该地区麦后复播的夏大豆品种。2.通过对不同耕作及茬口对冬小麦-夏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生长季,旋耕处理有效增加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高粱茬与玉米茬茬口下冬小麦株高较高,高粱茬茬口显着增加了冬小麦中期的叶面积指数,谷子茬有利于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最终产量较高。耕作方式的改变,对各茬口的冬小麦穗密度、谷草比、经济系数影响不显着;相同茬口下,旋耕比翻耕更有助于冬小麦穗长、穂重、结实小穗数的增加以及不结实小穗的减少,对产量的增加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夏作物生长季,旋耕处理下夏高粱、夏谷子、夏大豆的农艺性状均优于翻耕处理,夏玉米在翻耕处理下的可见叶和展开叶多于旋耕处理,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仍然是旋耕处理大于翻耕处理。虽然这些农艺性状上均表现为旋耕处理对作物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对不同作物成熟期形态指标的观察发现,不同耕作方式对四种夏作物的影响各有不同,除了夏玉米的产量表现为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其余三个作物均表现为旋耕处理高于翻耕处理。3.通过对不同耕作及茬口对冬小麦-夏作物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生长季,旋耕处理可降低0-20 cm 土层的土壤容重,并提高了 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高粱茬和谷子茬的毛管孔隙度,却减小了玉米茬和大豆茬的毛管孔隙度,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前茬作物的不同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在各土层的影响也不同,但大豆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其他三个茬口高。夏作物生长季,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夏高粱和夏谷子的容重是旋耕处理大于翻耕处理,夏玉米和夏大豆土壤容重是旋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综合而言,旋耕+夏玉米对土壤容重的减小和总孔隙度的增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毛管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旋耕处理对毛管孔隙度的影响高于翻耕处理。各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0-20cm 土层旋耕处理的有机质含量高于翻耕处理,20-3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为旋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无论是旋耕还是翻耕,均表现为夏大豆的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三种夏作物。4.通过对不同耕作及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下年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复种模式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冬小麦-夏作物年经济效益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两者都是影响冬小麦-夏作物年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旋耕处理下的年经济效益极显着高于翻耕处理。冬小麦复种谷子时,年经济效益最高,极显着高于其他三种复种模式。总体来说,旋耕+谷子、翻耕+谷子处理组合的年经济效益最好,高达30000.00元·hm-2以上。
刘超[2](2017)在《宁夏引黄灌区春麦复种技术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宁夏引黄灌区是全国西北春麦优势产区,生态条件优越,种植水平高,小麦湿面筋含量平均30.8%、粗蛋白含量平均14.3%、面团稳定时间5min以上,为中强筋小麦。在宁夏引黄灌区探索麦后复种模式,可为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为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提供基础。试验通过对春麦(Triticum aestivum L.)不同品种及复种糜子(Panicum niliaceum L.)产量性状观测,筛选适宜宁夏引黄灌区的春麦品种及麦后复种糜子品种,并对不同麦后复种模式(粮饲、粮菜、粮油、粮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宁春50号各项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产量与目前的当家品种宁春4号表现一致,前期灌浆速度快,有利于避开小麦灌浆后期干热风影响,实现稳产高产,为后茬复种,两茬综合效益的保障,提供了基础。2.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糜子能够完全成熟,可大面积推广。宁糜10号、固糜21号2个品种产量高,亩产分别达到248.1kg和240.8kg,优于其他试验品种。3.通过引进12个西葫芦品种进行麦后复种试验示范,结合各品种在生长期内抗病性、抗旱性及市场表现,珍玉35产量较高,抗旱能力和抗病性较强,适宜大面积推广,珍玉17其产量及田间表现,花期较珍玉35晚一天,表现也较好,可作为辅助推广品种。4.对春麦后“粮饲、粮菜、粮油、粮粮”复种两熟制技术模式与传统的麦套玉米(Zea mays L.)模式以及单种玉米模式进行统一示范对比,表明麦后复种蔬菜“粮菜”模式、麦后复种小杂粮式粮粮”粮模式经济效益最好,宜大面积推广;麦后复种苜蓿(Medicago sativa L.)、燕麦(Avena sativa L.)草以及冬牧70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等“粮饲”模式,可以有效缓解粮饲争地矛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料保障,培肥地力,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张艳君,何志刚,娄春荣,王秀娟,董环,姜淼,安景文[3](2016)在《辽宁省马铃薯复种花生区域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选取辽宁地区50个气象站点19802015年的平均气温数据资料,分析近30年辽宁地区≥10℃积温,四季变化倾向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5年,辽宁≥10℃积温值增加,持续日数增多,初始日期的提前,终止日期的后延,结合复种花生品种引进及不同区域的气象因子分析,存在复种区域的种植界限向北扩展的趋势,并且以≥10℃积温为主要划分依据,结合不同区域的气象数据,划分辽宁省马铃薯复种区域分布图,从而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
宋国英[4](2013)在《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西藏作为我国传统五大牧区之一,其畜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牲畜所需饲料几乎完全依赖于天然草地,目前全区很多草地鲜草产量不足,正面临着饲料严重缺乏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全区畜牧业的发展。饲草料不足,使得牲畜的生产性能得不到发挥,最终导致生产力、产奶量、产肉量、产毛量下降等。由此可见,草、畜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本文以西藏主要农区包括拉萨市、山南地区以及日喀则地区为主要研究范围,分析西藏主要农区麦类作物收获后的气候资源和耕地资源条件得出:拉萨和山南两地更适宜复种,可利用麦后的水热资源发展“一年两收”种植模式,既可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又可满足牲畜对饲料的需求,同时还可缓解牲畜对草场的压力,确保西藏全区的生态安全。并通过田间试验和社会调查法研究拉萨和山南两地麦类作物后复种不同饲草作物的经济效益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拉萨市冬小麦后复种不同饲草作物如饲用油菜、箭舌豌豆和饲用燕麦,相比之下,饲用燕麦的产草量最高,61天的生长季最高可为当地农牧民带来收益4987元/hm2,其次为箭舌豌豆,而产量最低的为饲用油菜,最高可带来收益1955元/hm2。可见,参试作物中饲用燕麦更适宜在西藏主要农区进行复种。(2)拉萨市冬青稞和冬小麦后复种饲用燕麦,相同的两个参试品种白燕9号和白燕10号表现为:白燕10号的产草量比白燕9号要高;由于冬青稞后复种其生产季比冬小麦后复种长31天,冬青稞后复种白燕10号比冬小麦后复种白燕10号鲜草产量每公顷高出4711kg,经济收益高出1884元。即冬青稞后复种燕麦收益要高于冬小麦后复种,表现为前茬作物收获越早、复种后经济效益越高。(3)山南地区和拉萨市同为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由于山南地区收获冬青稞较拉萨市早,复种后生长季相对长5天,同为10月15日取样测产后得出山南地区复种白燕9号和白燕10号给农牧民带来的收益比拉萨市每公顷分别高出300元、839元。究其原因除了山南地区的冬青稞收获时间较早外,山南地区海拔比拉萨约低100m左右,≥0℃日积温天数高出14天、≥0℃日积温高出169℃。(4)拉萨市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分别在10月15日和11月2日各取样测产一次,得出:收获干草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收益要高于收获鲜草,每亩约高出50元以上,最高可达200元。若收获鲜草,则应在10月中旬以前(对抗霜性差的品种而言),若收获干草可适当推迟至11月初。(5)对复种饲草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调查,得出:饲草复种不仅有利于西藏种植结构调整趋向于合理,同时还可增加农民就业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对农牧民的饲草复种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得出:西藏的农户大多饲养牲畜,他们很愿意进行饲草复种,但是希望能获得政府的资助如种子、化肥等农资;部分进行过饲草复种的农民意识到复种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需要进一步筛选优良的饲草品种,研究高效的复种模式,完善复种技术,以降低种植风险。
洪世奇,孙小凤,江华,王瑞生[5](2001)在《土壤肥料与耕作研究》文中指出
尹常青,金世杰,陈永发[6](2000)在《麦茬复种作物引种试验及经济效益》文中研究表明麦茬复种效益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小麦生产的规模。试验结果表明 ,新作物具有很高的效益 ,创造了北方高寒地区多种作物复种成功的突破性进展 ,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对小麦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1 前言 |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麦后复播夏作物品种筛选的研究进展 |
| 1.2.2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的影响 |
| 1.2.3 不同茬口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的影响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简介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品种筛选试验 |
| 2.2.2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试验 |
| 2.3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 |
| 2.3.1 生育时期调查 |
| 2.3.2 生长发育指标的动态测定 |
| 2.3.3 产量及室内考种测定 |
| 2.3.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 2.3.5 年经济效益的计算 |
| 2.4 田间管理 |
| 2.4.1 品种筛选试验 |
| 2.4.2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试验 |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品种筛选试验 |
| 3.1.1 冬小麦产量研究 |
| 3.1.2 不同夏作物品种生育时期的比较研究 |
| 3.1.3 不同夏作物品种生长发育动态 |
| 3.1.4 不同夏作物品种产量及室内考种测定 |
| 3.2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冬小麦-夏作物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 3.2.1 冬小麦生长季 |
| 3.2.2 夏作物生长季 |
| 3.3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 3.3.1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 3.3.2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
| 3.3.3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
| 3.3.4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 3.4 不同耕作方式及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下年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 |
| 4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不同夏作物品种生育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 |
| 4.1.2 不同耕作方式及前茬作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 4.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 4.1.4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 4.1.5 不同耕作方式及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对年经济效益的影响 |
| 4.2 结论 |
| 4.2.1 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品种的筛选 |
| 4.2.2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 4.2.3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 4.2.4 不同耕作方式及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对年经济效益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世界小麦生产及复种模式研究 |
| 1.2.2 我国小麦生产及复种模式研究 |
| 1.2.3 宁夏小麦生产及复种现状 |
| 1.3 研究目标 |
| 1.4 研究内容 |
| 1.4.1 春小麦品种筛选 |
| 1.4.2 麦后复种糜子品种引进筛选 |
| 1.4.3 麦后复种西葫芦品种引进筛选 |
| 1.4.4 不同麦后复种模式效益对比试验研究 |
| 1.4.5 麦后复种大田典型调查研究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
| 2.2.1 春麦品种的筛选试验 |
| 2.2.2 麦后复种糜子品种筛选试验 |
| 2.2.3 麦后复种西葫芦品种筛选试验 |
| 2.2.4 不同麦后复种模式效益对比试验 |
| 2.2.5 田间调查及观测指标 |
| 2.3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春麦品种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地概况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观测指标 |
| 3.1.4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产量对比分析 |
| 3.2.2 群体结构及产量因素分析 |
| 3.2.3 单株性状分析 |
| 3.2.4 病虫害及倒伏情况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春麦后复种糜子品种的筛选试验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地概况 |
| 4.1.2 试验设计 |
| 4.1.3 观测指标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糜子品种生育时期及群体结构比较 |
| 4.2.2 不同糜子品种植株性状比较 |
| 4.2.3 不同糜子品种考种结果及产量要素比较 |
| 4.2.4 不同糜子品种产量结果比较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春麦复种西葫芦(Cucuerbita pepo L.)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 5.1.1 供试品种 |
| 5.1.2 试验地情况 |
| 5.1.3 试验设计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早熟性 |
| 5.2.2 结瓜特性 |
| 5.2.3 产量及收益 |
| 5.3 小结 |
| 第六章 不同麦后复种模式的效益分析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地点 |
| 6.1.2 试验设计 |
| 6.1.3 数据处理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粮菜模式 |
| 6.2.2 粮饲模式 |
| 6.2.3 粮油模式 |
| 6.2.4 粮粮模式 |
| 6.2.5 传统麦套玉米及单种玉米模式 |
| 6.3 小结 |
| 第七章 春麦复种大田典型调查 |
| 7.1 利通区春麦复种蔬菜高效示范基地(2014 年) |
| 7.2 永宁县春麦移栽复种蔬菜高效示范基地(2014 年) |
| 7.3 永宁县春麦后复种糜子示范点(2016 年) |
| 7.4 宁夏原种场春麦复种蔬菜示范基地(2014 年) |
| 7.5 小结 |
| 第八章 春麦复种栽培技术要点 |
| 8.1 小麦复种作物技术组合原则 |
| 8.1.1 作物品种生育期适宜 |
| 8.1.2 农艺操作最简化 |
| 8.1.3 效益最大化 |
| 8.1.4 抢收抢墒抢早 |
| 8.2 小麦复种种植模式 |
| 8.2.1 粮菜模式 |
| 8.2.2 粮油模式 |
| 8.2.3 粮粮模式 |
| 8.2.4 粮饲模式 |
| 8.3 小麦后复种主要作物 |
| 8.4 小麦后复种部分主要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
| 8.4.1 黄瓜 |
| 8.4.2 西葫芦 |
| 8.4.3 娃娃菜 |
| 8.4.4 甘蓝 |
| 8.4.5 大葱 |
| 8.4.6 韭葱 |
| 8.4.7 青萝卜 |
| 8.4.8 胡萝卜 |
| 8.4.9 盘菜 |
| 8.4.10 油用向日葵 |
| 第九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气象资料 |
| 1.2 复种花生引种试验 |
| 1.3 气候区划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气候资源分析 |
| 2.2 复种花生品种试验结果 |
| 2.3 辽宁马铃薯复种花生生产的气候区划 |
| 3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2 复种的概念及意义 |
| 1.2.1 复种的概念 |
| 1.2.2 饲草复种的意义 |
| 1.3 国内外复种情况 |
| 1.3.1 蔬菜和粮经作物复种模式 |
| 1.3.2 饲草作物复种模式 |
| 1.3.3 复种饲草经济效益研究 |
| 1.4 西藏复种模式 |
| 1.4.1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模式 |
| 1.4.2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经济效益研究 |
| 1.5 西藏饲草复种研究与不足 |
|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7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潜力分析 |
| 2.1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的气候资源条件 |
| 2.1.1 积温条件 |
| 2.1.2 降水量 |
| 2.2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的耕地资源条件 |
| 2.2.1 复种的耕地面积 |
| 2.2.2 适宜复种的耕地夏闲期 |
| 2.3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指数 |
| 2.4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潜力分析 |
| 第三章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作物经济效益分析 |
| 3.1 西藏主要农区种植业结构现状 |
| 3.2 西藏种植青饲料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力分析 |
| 3.3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不同饲草作物经济效益分析 |
| 3.3.1 材料及方法 |
| 3.3.2 拉萨市冬小麦后复种不同饲草作物经济效益分析 |
| 3.3.3 拉萨市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经济效益分析 |
| 3.3.4 拉萨市麦后复种饲草作物小结 |
| 3.3.5 山南地区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产草量测定 |
| 3.3.6 山南地区麦后复种饲用燕麦小结 |
| 第四章 复种饲草社会效应调查 |
| 4.1 复种饲草有利于增加就业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 4.2 发展饲草复种有利于西藏种植结构的调整 |
| 4.3 对农民进行饲草复种情况调查 |
| 4.3.1 劳动力调查 |
| 4.3.2 牲畜饲养情况调查 |
| 4.3.3 种植意愿调查 |
| 4.3.4 农民风险意识调查 |
| 4.3.5 农民对复种饲草的受助愿望调查 |
| 4.3.6 饲草复种限制因素调查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5.1 结论 |
| 5.2 讨论 |
| 5.3 建议和对策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一) 土壤科学研究五十年回顾 |
| 1.土壤与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规划 |
| 2.土壤基础科学研究 |
| 3.土壤盐渍化调查与防治 |
| 4.土壤培肥技术研究 |
| 5.土壤钾素状况及钾肥效应研究 |
| 6.高寒山旱农田土壤水分及肥力研究 |
| (二) 肥料学研究 |
| 1.概述 |
| 2.青海省肥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
| (1) 有机肥料: |
| (2) 绿肥: |
| (3) 细菌肥料: |
| (4) 化学肥料: |
| 3.肥料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
| (三) 耕作学研究 |
| 1.青海省土肥所耕作学研究和应用历史 |
| 2.青海省耕作学种植方式 |
| (1) 粮饲间作。 |
| (2) 粮饲套种。 |
| (3) 粮 (油) 饲复种 (接茬种植) 。 |
| 3.八十年代以来土肥所耕作学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 (1) 八十年代前期的研究 |
| (2) 绿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981—1986年) |
| (3) 温暖灌区复种合理结构及效益研究 (乐都高庙、化隆牙什尕乡, 1988—1991年) |
| (4) 填闲兼用绿肥品种筛选与鉴定 (乐都高庙, 1992—1995年) |
| 4.小麦——玉米带田种植发展概述 |
| (1) “八五”前玉米在我省栽培情况概述 |
| (2) “八五”小麦玉米带田研究 |
| (3) “九五”小麦玉米带田品种筛选、玉米制种和栽培技术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供试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试验结果 |
| 3 效益分析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