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琪[1](2018)在《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白头翁汤治疗湿热泄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湿热泄泻(dampness-heat diarrhea,DHD)是中(兽)医临床应用中常见的疾病。白头翁汤(pulsatilla decoction,PD)是中医临床治疗湿热泄泻的经典方剂,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探究PD治疗DHD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建立DHD大鼠模型,运用PD进行治疗。采用临床病理学指标评价PD治疗效果,利用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对DHD模型大鼠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样本进行机体代谢系统变化探讨,进一步采用血清及尿液代谢组学方法探究PD对DHD模型大鼠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PD治疗湿DHD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药效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雌雄各半,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自愈组、白头翁汤组。以高糖、高脂饮食,高温湿度环境及腹腔注射大肠杆菌等复杂因素为诱导发病条件,建立DHD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用PD进行治疗。观察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肠道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各组大鼠的血常规指标以及血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采集DHD模型组高糖高脂阶段、高温高湿阶段、腹腔注射大肠杆菌阶段和空白对照组大鼠尿液样本,运用UPLC-Q/TOF-MS/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采用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代谢组学数据预处理,利用MetaboAnalyst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同时满足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2或≤0.8,q-value<0.05以及OPLS-DA模式下的VIP≥1.0的模型组不同造模阶段及空白对照组大鼠尿液的差异代谢物,通过检索HMDB等数据库、热图聚类分析及Venny分析得到DHD模型大鼠不同造模阶段的共有差异代谢物,将筛选的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关代谢通路及相对含量变化分析。对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自愈组及白头翁汤组各组大鼠的血清及尿液样本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筛选PD治疗DHD的差异代谢物及靶标代谢通路。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筛选PD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相关疾病,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直接作用网络及STRING构建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作用通路(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模型组大鼠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与湿热泄泻临床表现相符,且大鼠机体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数目、单核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IL)-1β、IL-2和IL-6显着升高(P<0.05),而血小板数目显着降低(P<0.05)及肠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上皮损伤等多种病理变化。PD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回调血常规指标及血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缓解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2)DHD模型组高糖高脂阶段、高温高湿阶段及腹腔注射大肠杆菌阶段尿液样本中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7种,分别是5-羟基-N-甲酰犬尿氨酸、左旋谷酰基-左旋半胱氨酸、左旋甲酰犬尿氨酸、亚油酸、褪黑素、核黄素-5-磷酸及左旋色氨酸,主要涉及核黄素代谢、色氨酸代谢及亚油酸代谢等代谢通路。高糖高脂阶段:5-羟基-N-甲酰犬尿氨酸、亚油酸、褪黑素及左旋甲酰犬尿氨酸的相对含量显着降低,左旋谷酰基-左旋半胱氨酸、核黄素-5-磷酸及左旋色氨酸显着升高;高温高湿阶段:亚油酸和左旋甲酰犬尿氨酸含量显着升高,左旋谷酰基-左旋半胱氨酸和核黄素-5-磷酸降低;腹腔注射大肠杆菌阶段:左旋甲酰犬尿氨酸、亚油酸及左旋色氨酸含量显着降低,左旋谷酰基-左旋半胱氨酸和核黄素-5-磷酸显着升高。(3)从血清及尿液样本中共筛选得到17种潜在的代谢标志物(血清8种、尿液9种)可能与PD治疗DHD的作用机制相关,经对照品验证血清潜在代谢标志物得到PD干预DHD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是7-酮基脱氧胆酸、五羟色胺和创伤酸。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HD模型组大鼠7-酮基脱氧胆酸和创伤酸的相对含量显着上升(P<0.05),五羟色胺的相对含量显着下调(P<0.05),经PD治疗后,这些血清生物标志物相对含量回调,且接近空白对照组。通过分析其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显示涉及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等代谢路径,综合分析血清和尿液相关的代谢通路表明PD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代谢路径发挥药效作用。(4)PD复方中有45个活性成分,作用靶点166个及相关疾病343种。“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分析显示PD主要通过槲皮素、β-谷固醇和豆甾醇等活性成分,作用于TP53、JUN、IL6、TNF、VEGFA、FOS、EGF和MAPK1等关键靶点发挥药效作用于多种疾病。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PD通过调控MAPK1、FOS、CCND1、JUN、BAX、BCL2、GSK3B、TP53、MYC和TGFB1等靶点作用于结肠直肠癌通路及调节IL-4、IL-6、TNF、JUN、RELA、IFNG、IL-1β、IL-1α、STAT1、IL-10、TGFB1和IL-2等靶点作用于炎症性肠病通路。表明PD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发挥药效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结论:(1)PD治疗DHD可能是通过抗炎、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及缓解和保护肠道组织损伤发挥药效作用;(2)DHD机体的发病机理可能是5-羟基-N-甲酰犬尿氨酸、左旋谷酰基-左旋半胱氨酸、左旋甲酰犬尿氨酸、亚油酸、褪黑素、核黄素-5-磷酸和左旋色氨酸等潜在代谢标志物含量变化,影响核黄素代谢、色氨酸代谢和亚油酸代谢通路,造成机体代谢系统紊乱;(3)PD治疗DHD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调节湿热泄泻机体内血清生物标志物7-酮基脱氧胆酸、五羟色胺和创伤酸的含量,调控血清甘油磷脂代谢、甘油酯代谢、初级胆酸合成及色氨酸代谢通路;(4)PD可以调节DHD机体内尿液潜在代谢标志物的含量,调控谷胱甘肽代谢、色氨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及生物素代谢通路发挥药效作用;(5)PD可以通过槲皮素、β-谷固醇和豆甾醇等活性成分作用于关键靶点TP53、JUN、IL6、TNF、FOS、IFNG、IL-1β、IL-1α、IL-2和MAPK1,调控结肠直肠癌通路和炎症性肠病通路发挥药效治疗DHD,为揭示PD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疾病”相互关联的生物效应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葛冰[2](2015)在《复方白头翁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白头翁汤为传统治痢的首选方剂,无论中医临床还是兽医临床上都有广泛应用。因此,本论文通过研究新工艺,将其制备成复方白头翁颗粒剂,并对其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毒理学、靶动物安全性、药效学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研究,取得如下结果:以首次提取时间、时间比和加水量为考察因素,筛选复方白头翁颗粒的提取工艺,考察不同复方白头翁颗粒的制粒处方,确立复方白头翁颗粒的制剂成型工艺。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每次加8倍量水,煎煮3次,时间为120min、80min和80min,颗粒成型工艺以干膏粉与糊精比例为1:1,乙醇浓度为90%时所得的颗粒成型好,制粒容易。中试工艺研究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工艺稳定,可操作性强,适应于大生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复方白头翁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盐酸小檗碱在0.025-0.25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46972x+28.184,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63%,RSD为1.02%。结果表明本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本品的质量控制标准。采用加速试验、光照试验及长期试验的方法研究复方白头翁颗粒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品经加速试验、光照试验和长期试验后,其主要指标包括性状、鉴别、粒度、水分、溶化性、盐酸小檗碱含量无明显变化。本品在所有试验条件下性质稳定,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复方白头翁颗粒进行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对昆明小鼠的LD50大于5.0g/kg.bw,属实际无毒;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以6.0、12.0、24.0g/L剂量连续饲喂大鼠30日,大鼠的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器官组织形态等未见明显异常变化。复方白头翁颗粒在临床用药范围内服用基本安全无毒,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了评价复方白头翁颗粒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试验对靶动物鸡投服推荐剂量的0、1倍(2.0g/L)、3倍(6.0g/L)、5倍(10.0g/L)的复方白头翁颗粒,通过观察鸡的体征、增重情况、饲料报酬、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来评价其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以推荐剂量5倍饮水给药对靶动物鸡是安全的。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观测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的防治作用。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6.25mg/ml、3.12mg/ml、12.50mg/ml, MBC分别为12.50mg/ml、6.25mg/ml、12.50mg/ml。复方白头翁颗粒各试验组对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对耐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疗效和2%盐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相当。采用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病理模型,进行复方白头翁颗粒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复方白头翁颗粒高剂量组(4.0g/L)、中剂量组(2.0g/L)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良好,有效率分别为83.33%、76.67%,与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疗效相当。总之,复方白头翁颗制剂工艺稳定,质量可靠,安全性能好,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具有显着疗效,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新中兽药制剂。
邓文琼[3](2015)在《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保健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80羽三黄公雏,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30ppm杆菌肽锌和6ppm硫酸抗敌素)、超微粉组(基础日粮+1.0%穿心莲超微粉)、普通粉组(基础日粮+1.0%穿心莲普通粉),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试验分为前期1-28d和后期29-70d两个阶段,分别在28d、70d时采样,研究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内分泌激素、抗氧化功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功能、肠道消化酶和肠道形态结构等的影响,旨在明确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的保健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如下:1.1-28d和29-70d各组间平均日采食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有提高的趋势(P>0.05)。29-70d,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超微粉组料肉比显着降低(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超微粉组胸肌率和腿肌率显着提高(P<0.05),普通粉组仅腿肌率显着提高(P<0.05)。3.28d,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超微粉组和普通粉组IGF-Ⅰ含量、T3/T4极显着提高,T4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超微粉组GH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70d,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超微粉组IGF-Ⅰ、T3、T4含量差异显着(P<0.05),T3/T4差异极显着。普通粉组T4含量显着降低(P<0.05),T3/T4极显着提高(P<0.01)。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超微粉组和普通粗粉组T-AOC、SOD活性、GSH-Px活性提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两个试验组70d SOD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5.与对照组相比,穿心莲粉超微组和普通粉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着提高(P<0.05),尿素氮、尿酸、葡萄糖含量显着降低(P<0.05),胆固醇、甘油三酯有降低的趋势(P>0.05),高密度脂蛋白有提高的趋势(P>0.05),低密度脂蛋白有降低的趋势(P>0.05),且超微粉组效果优于普通粉组。28d,各组间ALT、AST、ALP活性差异均不显着(P>0.05)。70d,超微粉组ALT和ALP活性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穿心莲超微粉组和普通粉组各指标均与抗生素组差异不显着(P>0.05)。6.穿心莲超微粉能够提高脾脏指数(P<0.05)、胸腺指数(P<0.05)、法氏囊指数(P>0.05);提高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提高IL-2含量(P<0.05)、IFN-γ含量(P>0.05);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提高的趋势(P>0.05)。所有指标效果与抗生素相当或高于抗生素。7.穿心莲超微粉和普通粉对十二指肠酶活性有提高的趋势,无显着差异(P>0.05)。仅在70d,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超微粉组淀粉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穿心莲超微粉组十二指肠肠绒毛高度显着提高(P<0.05),隐窝深度显着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穿心莲能够改善三黄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抗氧化功能、血液生化指标、肠道形态结构,提高免疫功能,且超微粉效果优与普通粉,对三黄鸡起到了保健的作用。
徐群[4](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王鹏[5](2011)在《精细化工企业协同战略构建研究 ——以SV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细化工是化学工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涉及多个子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精细化工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领先企业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比如战略管理、品牌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等。“十二五”精细化工规划提出要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性能产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精细化工自给率达到80%,这对精细化工企业的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提出了极为艰巨的挑战。本文以战略地图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系统协同理论为依据,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定性讨论与定量建模相结合的方式对精细化工企业的协同战略进行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分析了精细行业的特点和精细化学品特点的基础上,探究精细化工企业的战略特征和战略要素。精细化工企业的战略特征体现在全局性、方向性、层次性、协同性、调适性和风险性等六个方面,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而精细化工企业的战略要素则涉及资源能力、管控模式和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2.构建了精细化工企业的协同战略模式。在环境外激力和内部自发力的双重作用,精细化工企业的资源、管理、组织和文化四要素构成了RMOC协同战略模式,各要素及其子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实现了精细化工企业的战略协同。协同战略是一个动态过程、一种整合行为。3.提出了评价协同战略的SC-SD模型。由于精细化工企业的协同战略体系属于复杂系统,作者借鉴前人的思路,根据协同理论构建了精细化工企业协同战略评价模型,包括指标体系、参数选择、数据处理和计算公式。4.以SV公司为例,分析了SV公司产业现状,构建了SV公司三产业协同战略体系,包括战略定位、实施路径、总体目标和保障条件等,对近年来SV公司多元化战略实施进行了协同评价。总之,论文将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创新了企业战略研究的新思路,协同战略的研究框架和方法可对同类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借鉴。
艾小生[6](2002)在《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十四方》文中认为
艾小生[7](2001)在《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十四方》文中认为 1.柴胡研末,每鸡每次5~10毫克,混饲料连服3~5天。 2.洋葱榨汁,按1:1加水稀释,每次用2~5毫升灌肠,连用2~3次;或用切碎的洋葱拌料喂,大鸡5克,小鸡1~2克,连服3次。 3.青蒿晒干研末,每鸡每天0.5克,拌料喂。 4.黄芩370克,土黄连、柴胡各220克,仙鹤草根、贯众各150克(均用鲜草),分别切成2~3厘米,加水5公斤,煎至3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白头翁汤 |
| 1.1 活性成分 |
| 1.2 主要药理作用 |
| 2 湿热泄泻 |
| 2.1 现代医学概念 |
| 2.2 证型分类 |
| 2.3 病因研究 |
| 2.4 疗效研究 |
| 3 代谢组学 |
| 3.1 概念 |
| 3.2 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 4 网络药理学 |
| 4.1 概念 |
| 4.2 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 5 本实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
| 第二章 PD主要化学成分测定及其对DHD模型大鼠治疗效果评价 |
| 试验一、PD中6种化学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 |
| 1.2 药材 |
| 1.3 试剂 |
| 1.4 溶液制备 |
| 1.5 色谱条件 |
| 1.6 方法学考察 |
| 2 结果 |
| 2.1 方法专属性 |
| 2.2 线性关系和定量限 |
| 2.3 精密度试验 |
| 2.4 重复性试验 |
| 2.5 稳定性试验 |
| 2.6 加样回收率 |
| 2.7 样品含量测定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试验二、PD对湿热泄泻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评价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白头翁汤的制备 |
| 1.2 试剂及仪器 |
| 1.3 菌株 |
| 1.4 实验动物 |
| 1.5 模型建立 |
| 1.6 样品采集 |
| 1.7 相关指标测定 |
| 1.8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大鼠临床表现和体征变化 |
| 2.2 大鼠肠组织病理变化 |
| 2.3 大鼠血常规指标变化 |
| 2.4 大鼠血清IL-1β、IL-2、IL-6和TNF-α含量变化 |
| 2.5 促炎症细胞因子与血常规指标变化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PD对DH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
| 试验一、DHD模型大鼠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菌种 |
| 1.3 试剂与仪器 |
| 1.4 实验过程 |
| 1.5 尿液样本采集 |
| 1.6 代谢组学尿液样本制备 |
| 1.7 UPLC-Q/TOF-MS/MS分析条件 |
| 1.8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DHD模型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代谢轮廓分析 |
| 2.2 DHD模型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样本模式识别分析 |
| 2.3 DHD模型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样本差异代谢物鉴定 |
| 2.4 DHD模型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样本代谢通路分析 |
| 2.5 DHD模型不同造模阶段的尿液样本潜在代谢标志物含量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试验二、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PD对DH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与设备 |
| 1.2 实验动物及菌种 |
| 1.3 药品与试剂 |
| 1.4 模型建立 |
| 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1.6 代谢组学血清样品制备 |
| 1.7 UPLC-Q/TOF-MS/MS分析条件 |
| 1.8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数据预处理及质控分析 |
| 2.2 数据统计分析 |
| 2.3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鉴定 |
| 2.4 潜在代谢标志物和代谢路径分析 |
| 2.5 代谢标志物的鉴定分析 |
| 2.6 血清生物标志物含量差异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试验三、基于尿液代谢组学的PD对DH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与设备 |
| 1.2 实验动物及菌种 |
| 1.3 药品与试剂 |
| 1.4 模型建立 |
| 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1.6 尿液样品制备 |
| 1.7 UPLC-Q/TOF-MS/MS分析条件 |
| 1.8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数据预处理及质控分析 |
| 2.2 数据统计分析 |
| 2.3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鉴定 |
| 2.4 潜在代谢标志物和代谢路径分析 |
| 2.5 尿液潜在代谢标志物含量差异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PD对DHD的治疗作用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中药化学成分的收集 |
| 1.2 靶点的查找及预测 |
| 1.3 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
| 1.4 构建PD治疗DHD通路图 |
| 2 结果 |
| 2.1 PD的活性成分筛选 |
| 2.2 靶点的查找及预测 |
| 2.3 网络构建及分析 |
| 2.4 PD成分-核心靶点-信号通路网络构建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白头翁汤的研究概况 |
| 1.2 禽大肠杆菌病概述 |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意义 |
| 第二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稳定性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毒理学研究 |
| 5.1 引言 |
| 5.2 材料和方法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4 讨论 |
| 5.5 小节 |
| 第六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试验 |
| 6.1 引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4 讨论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主要药效学研究 |
| 7.1 引言 |
| 7.2 材料与方法 |
| 7.3 结果与分析 |
| 7.4 讨论 |
| 7.5 小结 |
| 第八章 复方白头翁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疗效试验 |
| 8.1 引言 |
| 8.2 材料与方法 |
| 8.3 结果与分析 |
| 8.4 讨论 |
| 8.5 小结 |
|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9.1 结论 |
| 9.2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图版与说明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1. 超微粉碎技术 |
| 2 中药超微粉的研究近况 |
| 3 穿心莲的研究概况 |
| 4 穿心莲超微粉的研究近况 |
| 5 中兽药超微粉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优势 |
| 6 本试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一章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药材 |
| 1.2 试验动物 |
| 1.3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 1.4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 1.5 饲养管理 |
| 1.6 检测指标及方法 |
| 1.7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三黄鸡生长性能的变化 |
| 2.2 三黄鸡屠宰性能的变化 |
| 2.3 三黄鸡内分泌激素的变化 |
| 3 讨论 |
| 3.1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3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
| 第二章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三章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药材 |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1.3 试验动物 |
| 1.4 试验日粮 |
| 1.5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 1.6 饲养管理 |
| 1.7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8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三黄鸡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和尿酸的变化 |
| 2.2 三黄鸡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变化 |
| 2.3 三黄鸡葡萄糖的变化 |
| 2.4 三黄鸡ALT、AST、ALP的变化 |
| 3 讨论 |
| 第四章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药材 |
| 1.2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 1.3 样品的采集及检测指标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三黄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 2.2 三黄鸡细胞因子的变化 |
| 2.3 三黄鸡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变化 |
| 2.4 三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 |
| 3 讨论 |
| 3.1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免疫器官的影响 |
| 3.2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细胞因子的影响 |
| 3.3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血清溶菌酶的影响 |
| 3.4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 第五章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和肠绒毛结构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药材 |
| 1.2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 1.3 样品的采集及检测指标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三黄鸡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
| 2.2 三黄鸡肠道绒毛结构的变化 |
| 3 讨论 |
| 3.1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2 穿心莲超微粉对三黄鸡肠道绒毛结构的影响 |
| 全文总结 |
| 1. 结论 |
| 2. 本研究创新点 |
| 3. 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
|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
| 一、海岸线变迁 |
|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
|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
| 一、基本自然环境 |
| 二、农业自然环境 |
|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
|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
|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
|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
|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
|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
|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
|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
|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
|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
|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 五、滩涂围垦造地 |
| 第五节 小结 |
|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
|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
|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
|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
|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
|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
|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
|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 五、滩涂围垦造地 |
| 第五节 小结 |
|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
|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
|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
|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
|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 第五节 小结 |
|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
|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
|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
|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
|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
|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
|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
|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
|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
|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
|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
|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
|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
|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
|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
|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
|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
|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
|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
| (一) 方志类 |
| (二) 专着类 |
| (三) 论文类 |
| (四) 学位论文类 |
| (五) 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4 论文创新点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 2.1 战略地图理论 |
|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 2.3 系统协同理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精细化工行业发展态势研究 |
| 3.1 动保产品行业走势 |
| 3.2 农化行业现状前景 |
| 3.3 塑胶行业发展趋势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精细化工企业战略特征与要素研究 |
| 4.1 精细化工行业特点 |
| 4.2 精细化工企业战略特征 |
| 4.3 精细化工企业战略要素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精细化工企业协同战略模式构建 |
| 5.1 协同战略的基本内涵 |
| 5.2 协同战略的形成动因 |
| 5.3 协同战略的模式构建 |
| 5.4 协同战略的评价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实例研究:SV公司协同战略实施与评价 |
| 6.1 SV公司简介 |
| 6.2 SV公司实施协同战略必要性 |
| 6.3 基于战略地图的 SV公司协同战略体系 |
| 6.4 SV公司协同战略实施 |
| 6.5 SV公司协同战略评价 |
| 6.6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论文研究总结 |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SV公司协同战略调查问卷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