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儿童成长故事的两个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店的大人和孩子的逆向叙述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黄进,黄豪[1](2021)在《百草园、三味书屋与现代教育机构:成长向度的童年空间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呈现了两个不同的童年成长空间:百草园丰富的自然资源唤起儿童生动的文化经验以及想象,是童心、自然与民间文化诗意相遇的场所;三味书屋则构建了一个礼制空间,使用权威来规约儿童的天性,使他们习得合法知识,并通向未来的社会成就,童心与正统文化在冲突中对抗或者妥协。现代教育机构则试图调和这两种空间的矛盾,在兼顾儿童游戏天性与社会文化期待的路途上不断徘徊。未来增强儿童教育实践的空间意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协调各方面因素,形成变革的整体力量。

张鸣[2](2020)在《美女蛇故事的抒情功能与表意作用——兼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指归》文中研究说明美女蛇故事作为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部分,历来对其在散文中的抒情功能和表意作用众说纷纭。经过细读和探究可知,它的主体作用大致有三:主题上的直接呈现,结构上的相生相依,情感上的一脉相承。这对整体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陆依瑶[3](2019)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朝花夕拾》选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朝花夕拾》选篇的教学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失当,学生不愿沉潜于经典阅读,中学生与鲁迅之间的隔膜始终无法轻易消除。要让中学生“走近”鲁迅,对《朝花夕拾》教学展开系统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朝花夕拾》的内容特点、艺术特点、价值及地位,梳理了中学语文教材对于《朝花夕拾》的选编历史和解读发展历程,比较了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版本中《朝花夕拾》选篇的编排情况,重点分析了部编版教材选编《朝花夕拾》的得失。接着以教材为依托,阐明《朝花夕拾》在语言运用、文章结构、思想内涵方面的教学价值,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课例研究就《朝花夕拾》的教学现状展开分析,指出《朝花夕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广大学者的理论、中学教师的实践,提出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教学的若干建议,包括基于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重视文本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等。希望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教学的研究,能帮助开启《朝花夕拾》教学的新思路,解决当前教学滞后、隔膜依旧的鲁迅作品教学问题。

杨波[4](2019)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研究式”语文学习探略》文中研究指明核心问题引领下的"研究式"语文学习,目的是打破传统重"双基"、重读写、重德育的浅层课堂教学壁垒,建立主问题引领下的"问题场域",突出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开放性、研究的深入性和评价的多元化,教学成果以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培养、训练师生的思考力、研究力和创新力,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化、最久化和最优化发展。

尹德群[5](2018)在《类“电影式”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指出语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找到一个可以让学生乐学、活学的方法至关重要,本文提出的类"电影式"语文教学,就是兴趣教学和语文审美教学的一种全新尝试。

盛佳彦[6](2014)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确定》文中指出选文的有效教学价值的挖掘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本文以1956年和1961年人教版及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河大版、鄂教版和沪教版等八套初中语文教材和14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案例为基础,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解读和相关研究,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价值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第一章是关于此篇选文文学解读的综述;第二章是对人教版1956年和1961年两套教材和现行使用的六套教材的编撰情况和教学价值的分析;第三章是对14个教学案例的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总结;最后结语部分是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价值的确立作一个概述,并提出关于此篇选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建议。

高晶晶[7](2013)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之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例》文中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高来自于课堂教学的学习和课下阅读的积累。课堂教学中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对于锻炼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真正调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不只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而是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学习掌握语文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理解和阐释。在课标中也提及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多层次解读、创造性解读。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解读能力,必须向文学解读汲取和借鉴。所以我们应该将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进行比较,于比较中发掘不同点,于不同中发掘教学解读缺失和偏离的部分,并建构一种既借鉴文学解读的长处,又对语文教学发展、革新有利的诗性的教学解读。本研究以文学理论和文学阅读学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并结合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文学视野与教学视野下解读的对比,从理论和现实解读情况中去发现文学解读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解读两大系统的区别。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解读对比文学解读的缺失、偏离、不同中建构一种利于提高教学解读水平的解读方式。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界定文学解读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这两大概念;第二章是在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都以追求美的获得与生命感悟为旨归的基础上揭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解读对比文学解读的缺失、偏离以及不同,从中挖掘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的意义和启示;第三章是基于比较,将两者视为动态的系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旨在建构一种不脱离教学的本质又借鉴并转化文学解读中有利于教学解读实施的部分,形成一种诗性的教学解读。

余映潮[8](2008)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文中研究表明 [课文品读]读课文,学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很好的可供写作借鉴的文章。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写作

杨红梅[9](2003)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

王家康[10](2002)在《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事》文中认为

二、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2)美女蛇故事的抒情功能与表意作用——兼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指归(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女蛇故事是主题上的直接呈现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是关于成长的
    2.美女蛇的故事恰恰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现的三个人物以及围绕三个人物叙写的事件同等重要
二、美女蛇故事是结构上的相生相依
三、美女蛇故事是情感上的一脉相承

(3)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三、理论指导
    四、研究方法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的选编概述
    第一节 《朝花夕拾》概述
        一、内容特点
        二、艺术特点
        三、作品价值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选编历史与现状
        一、教材对于《朝花夕拾》的选编历史
        二、《朝花夕拾》选篇主题解读的发展历程
        三、现行各版本教材编排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朝花夕拾》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朝花夕拾》的教学价值
        一、独到的语言功力
        二、精巧的文章结构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二节 《朝花夕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朝花夕拾》的教学现状
        二、《朝花夕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朝花夕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朝花夕拾》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确立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确定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第二节 重视文本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圈划法:抓住神来之笔
        二、诵读法:品味语言之美
        三、批注法:感悟全书之味
    第三节 发挥学生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一、引导学生自觉构建与鲁迅的联结
        二、引导学生积极发表文本解读成果
        三、引导学生汲取营养展开写作练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本分析的研究综述
    1.1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理解
        1.1.1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1.1.2 关于美女蛇的故事
        1.1.3 关于三味书屋和先生
    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艺术特色研究
第2章 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编撰情况分析
    2.1 人教版1956年和1961年教材的编撰情况分析
        2.1.1 1956年版《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
        2.1.2 1961版《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二册》
    2.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六套教材中的编撰情况分析
        2.2.1 六套教材单元导语编撰情况分析
        2.2.2 六套教材课后习题的编撰情况分析
    2.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六套教材中的教学价值比较与分析
第3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中教学目标情况分析
    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在主题方面的教学目标
    3.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第4章 结语
    4.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内容的建议
    4.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核心教学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之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学解读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之界定
    第一节 文学解读之界定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之界定
第二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的比较
    第一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对比文学解读有所缺失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的不同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对文学解读的偏离
第三章 基于比较——建构富有诗性的教学解读
    第一节 诗性的教学解读建构背景与界定
    第二节 解读前提——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第三节 教学解读内容应进行增删
    第四节 互文性阐释
    第五节 变换解读视角
    第六节 运用矛盾分析的解读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论文提纲范文)

[课文品读]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景物描写
        人物素描
        动作描绘
        场面描写
[语言卡片]
    字音认读
    字形书写
    动词欣赏
    句式学用
    段式学用
[映潮说课]
    1.摘录。
    2.简析。
    3.简答。
    4.赏析。
[助读资料]

四、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 [1]百草园、三味书屋与现代教育机构:成长向度的童年空间分析[J]. 黄进,黄豪. 中国教育学刊, 2021(10)
  • [2]美女蛇故事的抒情功能与表意作用——兼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指归[J]. 张鸣. 中学语文教学, 2020(07)
  • [3]中学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的教学研究[D]. 陆依瑶. 苏州大学, 2019(04)
  • [4]核心问题引领下的“研究式”语文学习探略[J]. 杨波.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9(09)
  • [5]类“电影式”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 尹德群.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8(30)
  •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确定[D]. 盛佳彦.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之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例[D]. 高晶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J]. 余映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Z1)
  • [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J]. 杨红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11)
  • [10]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事[J]. 王家康. 语文建设, 2002(0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文 文学论文 朝花夕拾论文

上一篇:乐都县川水地补种牧草试验初报
下一篇:开放式基金在中国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