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严承与通气脉——文章过渡技法研究与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承接严密 气脉贯通──文章过渡技法研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小雯[1](2020)在《董其昌行书技法对创作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董其昌是明代书画艺术集大成者,其萧散、简淡的书风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行书是董其昌最有代表性的书体,有大量的存世作品。本文以董其昌行书作品本体的学习研究为主线,详细探析董其昌行书的技法,通过追溯其审美追求和学书之路的书法实践过程,重点阐述其对笔者的书法学习和创作实践的重要影响及启示意义。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董其昌行书作品出发,论述董其昌行书书风来源。分析王羲之、米芾、颜真卿等书家对董其昌行书书风的影响。阐述董其昌的主要书法理论,说明董其昌书论所传达的意图;第二部分:挑选成熟时期的行书作品,从笔法、结字、墨法、章法四个方面直观具体地阐释其行书作品的技法;第三部分:以董其昌行书为范本的创作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以具体书家为例,分析后世书家对董其昌行书的继承。从笔法的继承性和章法的创新性方面对笔者行书创作作品进行阐述,记录笔者的创作过程,阐明创作过程中的难点与克服方法;第四部分:总结董其昌行书创作对书法创作的普遍意义。

章玲云[2](2019)在《“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皴法:山水画流派划分的要素》文中提出山水画的画面形象要素主要是树和山石,从技法的角度就是“树法”和“石法”。从晋唐山水画成熟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不同风貌的流派。本文受长江水系分“源头”、“主流”、“支流”的启发,将以“董、巨”为源头和以“荆、关”为源头的两个山水画派系以“源”、“流”、“派”的方式做一个图像上的风格分析,并结合画论做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划分流派有诸多要素,但主要是以皴法作为最基本的要素。

秦红丽[3](2019)在《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是在唐前以及初、盛、中唐诗歌用典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对后世诗歌用典影响颇深。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演进、用典特点、艺术模式、体裁特征以及对宋诗的影响。初唐诗歌用典明显存在着对于六朝诗歌语言的袭用与模拟,且在以帝王为中心的初唐诗坛中,先秦典籍中与颂圣相关的典事使用频繁。另外,初唐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开始借用典故而有所寄托。盛唐诗的用典特点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典事使用范围广;典故入诗的方式灵活多变;诗中用典与诗歌的抒情性结合紧密。而中唐诗歌用典则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喜用《诗经》《楚辞》中的典故,典事的运用与诗歌的叙事性相结合。诗歌用典至晚唐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用典倾向上,擅长使用小说语言;用典方式上,善用语典并以此来形成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在用典观念上,形成了“诗尚学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模式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从取意角度来看,有正用和反用;从用典目标来看,有直用和延用;以取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明用和暗用,在用典数量上则有单用和博用的不同。晚唐诗歌用典艺术存在着不同的诗体特征:七言律诗“以典运势,富于波澜”且“对仗典切,体格精纯”;七言绝句形成了“借典铺垫,平起直叙”“以典结情,含而不露”的用典特点;五言古诗则在晚唐诗人的创作中形成了“借典叙事,典为事遣”“质直典切,语含锋芒”的特点。晚唐诗歌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用典艺术且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对宋诗用典的影响。宋初西昆体诗人推崇李商隐,《西昆酬唱集》中不论是诗歌吟咏的题材还是诗中所用之典,都与李商隐诗歌多有重复,甚至有全诗皆脱胎于李商隐诗歌者。苏轼与黄庭坚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晚唐诗歌用典的影响,其二人在继承与创新中开创出宋诗新的面貌。

徐言亭[4](2018)在《返本开新 ——秦文琛音乐中的声音组织与文化表征》文中指出该文以秦文琛的音乐为研究对象,选取秦文琛的四部管弦乐作品作为研究主体,旁及其余多部作品。该文主要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哲学、美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对秦文琛先生的音乐形态中“有区别性特征的声音组织”进行分析,并进而阐释其发生学动力以及文化视界,探讨作曲家音乐中的声音语言组织与文化表征。该文主要以结构组织策略与观念、音过程、节奏时位、音色音响等几个维度为切入点,分析秦文琛先生具体的语言策略,阐释声音语言背后的文化理解与文化精神。该文整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梳理该文的研究对象、范畴、现状以及方法,并阐述秦文琛先生创作的心路历程,为声音与文化研究理清语境脉络;第二部分即以结构之道、音过程、节奏以及音色音响为线索,该部分主要具体针对语言组织中的技术策略以及文化哲学与人类学的互文性问题进行分析阐释;第三部分主要总结秦文琛先生的音乐语言风格特征以及文化精神表征,提出三个维度的语言转向,并集中论述作曲家在创作中所彰显的文化理解与文化精神,进而提出秦文琛音乐创作的启示性意义以及文化哲学思考。通过对秦文琛音乐个案的研究,观照作曲家的声音世界与文化理解方式,通过微观具体的声音符号语言进入深层的文化存在之家。

黄颖[5](2018)在《现代文化转型中的沈尹默书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方面遭遇了现代文化转型时期的巨大困惑,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方的冲击与碰撞中,文学艺术的生存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强势西方思潮的涌入和古典文化的退隐,作为传统艺术的书法该如何坚守自己的艺术地位?又如何在维护传统与变革创新的矛盾关系中艰难前行?沈尹默作为当时有自觉意识的书法家,自觉担起了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历史重任。沈尹默的书法应对与现代文化转型时期的书艺生态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沈尹默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书坛生态,从书法的艺术性与实用性、书法创作的“法”与“意”、书法的“大众化”和书法的守正与创新等四个沈尹默富有争议性的书论思想和书法现象进行论析,探究沈尹默在现代文化转型中的艺术立场、审美主张、创作理念和传承观念等方面的书学思想。第一章阐述了现代文化转型时期的书坛生态和沈尹默的书法人生,辩证分析了书法进入现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沈尹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艺术经历。第二章论述了沈尹默对书法的传统实用特性的超越,在书法艺术立场的坚守和书法技法理论建构方面的思想。第三章论析了沈尹默书法审美理想与艺术创作方面的矛盾,阐明了他尚“法”轻“意”的审美倾向。第四章论述了沈尹默在书法普及方面的“大众化”倾向,这种书法观念与书法的“民族化”和艺术启蒙息息相关。第五章阐述了沈尹默崇尚“二王”、振兴帖学的继承性思想,为法所缚、缺乏创造的艺术局限,和发扬书法的传统精神内涵的传承思想。以上论述,本文试着从新与旧、中与西的碰撞交流中探讨沈尹默的书法思想,客观评价沈尹默在现代书坛的地位与影响,发掘其书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并考察书法艺术的在文化变革中的生存状态,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启示。

张军营[6](2017)在《王宠小楷书法风格研究》文中指出王宠一生品行高洁、才华出众,诗、书、画兼善,书法尤甚,且以小楷和行草书为世人推重。其中小楷书法在博涉近人、上追古法后而又自出机抒,成就最高,与祝允明、文徵明合称“吴中三子”,为明代中期书坛注入一剂新鲜血液,同时对后世书坛的小楷书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以王宠小楷书法风格研究为主,首先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取法和个人因素三方面分析王宠小楷书风成因。其次,结合具体作品且与同时期名家小楷书风进行比较,对其所表现出来的拙巧互用之趣、简淡空灵之韵和静穆高古之雅这三大风格特点进行细致研究。最后,结合书法理论和后人评价,将其置于中国小楷书法的纵向历史空间中定位其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小楷书法的影响,并总结出其书风形成带给我们的书学启示。

马草[7](2017)在《魏晋南北朝形式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魏晋南北朝审美获得了全面发展,实现了自觉,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关键期。形式的自觉与完善是魏晋南北朝审美自觉的重要组成,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根本之一。形式是美学的基本层面与基础领域,形式研究是理解魏晋南北朝美学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形式的认知,标志着美学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与高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绪论对形式及相关概念、形式研究的意义与中国美学中的形式观念进行了研究。形式指对象各要素间的结构、秩序,及各要素呈现的外在感性表象。形式、形式美与形式美学,形式与内容等是一系列相关联,而又彼此区分的概念。“文”是中国美学的形式概念,是研究中国美学形式问题最恰当的对象。第一章对魏晋南北朝形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究。个体生命觉醒是审美自觉的必要前提。审美自觉既是个体生命觉醒的重要组成,又推动了个体生命的觉醒。形式自觉是审美自觉的重要构成,标志特征是精致化、专业化、体系化与个性化。魏晋南北朝形式发展实现了由文到采的转变,采成为形式自觉的时代主题。采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主导精神是新变精神。观念自觉是形式自觉的重要内容,形成了若干具有稳定性、抽象性、普遍性的专业概念,如道、言、体、法、丽等。此时期形成了有关形式的若干重要命题,如文道、文笔、言意、情采、形神、功夫与自然等。此时期形式生成有两大基本原则:个体性与集体性原则、审美性原则与功能性原则。第二章探究了人物美与自然美形式。人物美是魏晋南北朝审美最早自觉的领域,形式美是其重要内容。人物美的自觉与对身体的认知密不可分。人物的形式美分为容貌之美与服饰之美。对人物美的认知奠定了审美活动的基础,人物美的形式成为审美形式的主体来源。对物的肯定是自然审美自觉的必要条件。自然的形式美指声色之美,其在刘宋实现了真正的独立。自然审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环节,自然形式成为审美形式的客观来源。第三章对文学形式进行了探究。魏晋南北朝言辞选用以采为标准,辞藻呈现出丽化趋向。辞在理论层面获得全面、深入的探讨;实词化成为诗歌语言发展的趋向,意象走向繁密。诗歌语言区别于日常语言,建构起了诗性逻辑关系和结构。魏晋南北朝对文体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深入的理论探讨。五言成为最重要的文体,其句法、句式结构多样,语法与语意功能完备,建构起了诗性的语法关系、逻辑关系与语言结构,具有流动性的节律美。文字的声音得到了专门开发,形成声律,实现了诗歌内在的音乐化。通过声律,诗歌建立了音乐化的结构与音义对比结构,重组了时空结构,建立了节律化的诗歌结构,生成了流动性的形式美感。隐喻成为普遍的表达方式,物兴与用典得到广泛使用。借助物兴与用典,文学具有了双重的意义结构和时空结构,建立了诗性逻辑和结构,生成了多样化的美感效应。乐府民歌是文人诗歌的形式来源,后者是对前者的精致、专业发展。二者形式差异的根本原因取决于形式生成的基本原则。第四章研究了书法与绘画形式。新书体在东晋定型,技法体系逐渐完善,奠定了书法自觉的形式基础。书法形成了专门的形式概念,如笔、法、体、骨、势等。妍媚成为书法形式发展的趋向,体现为线条品质的精致化与形态的丰富性。新体广泛使用提按,对线条及其组合进行了改进,强化了线条的表现性,重构了时空结构,建立了审美性的艺术语言结构和体系。绘画在东晋实现了自觉。绘画形成了专门的形式概念,如笔、采、位置、形、骨等。精微成为绘画形式发展的趋向,表现为造型的准确性与线条的表现性。绘画强化了线条的表现性,实现了色彩与构图的进步,重构了时空结构,建立了审美性的艺术语言结构和体系。集体书画是个体书画的形式来源,后者是对前者的精致化发展。形式生成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书画与个体书画形式差异的根源。第五章对魏晋南北朝形式自觉进行了评价。丽是形式自觉的审美理想与必然,本质是生命的体现,包含三个类型与层次。通过与秦汉、隋唐形式的比较,认为魏晋南北朝为形式自觉的第二阶段,即全面展开期,具有过渡性、时代性与个体性、经典性等特征。此时期形式自觉分为三个阶段:魏、西晋的转折期,东晋与刘宋的突破期,齐梁陈北朝的全面发展期。高度成熟的形式与庸常的情感内涵间失衡,致使形式超越了内容,产生了形式主义。南北朝文风不应被称之为形式主义,其原因在于内容,而非形式。中国美学抒情特征的形成与形式密不可分,成熟的形式是抒情特征生成的前提。魏晋南北朝是形式的自觉期,是中国美学抒情特征形成的关键期。

高远[8](2016)在《新中国出土唐代楷书墓志书法风格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新中国出土墓志》系列、《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及各类考古、书法类期刊中所涉为搜寻范围,整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唐代楷书墓志987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唐代不同时段、地域的分布总势与概况。以书刻水平优劣为准,从总987方中遴选出优秀者415方,以高祖至太宗(618-649)、高宗至武后(650-713)、玄宗及肃、代、德(713-805)及德宗后(805-907)四个时段为序,对其书法风格及渊源进行梳理、分析,并从书法史学和书法艺术审美的角度对代表性墓志进行审视,具体到各阶段的大致情况为:高祖至太宗时期(618-649)的新出楷书墓志数量少,质量优,多带南北书风融合并法度增强的特征。其中,具有褚风者体现出对北朝铭石书瘦劲奇伟书风的侧重,近其早期作品风貌。近隋风者一方面融合南北书法特征,并受南朝书风浸润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平和匀净与方严朴茂的两种体势形成“意”与“法”的恰当中和;具有欧风的《窦娘子墓志》堪与《九成宫》乱真,虽存有多处不妥处,仍可见欧风的深远影响。高宗至武后时期(650-713)的新出楷书墓志风格有四类,一类保留隋日格局,法度化增强,但仍与初唐新风有别。其风貌多样,且以秀丽典雅者为多,一些带有虞世南书风印记,法度愈强者则具有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书风面目。第二类受褚遂良代表的清峻流美初唐新风的深刻影响,而褚书早期方整古朴风格在延续中式微。第三类已初具盛中唐楷书面目,预示盛唐气象的即将到来。最后一类不随世俯仰,或保留民间草真之趣,或受写经体影响。整体而言,前两类居主流,与此期楷书局势吻合。玄宗及肃、代、德时期(713-805)的新出楷书墓志于数量、质量均达高峰。其大致亦可分四类:一类或延续隋风,以峻严方饰一路居多,或承欧、虞书风,却较欧书的险峻劲利与虞书的疏和秀润不及,已融入盛唐雍容雄强之气。第二类表现出对褚书《雁塔圣教序》流美风格的持久热衷,同时,近其早期古朴书风者亦多华美流动之意,而近《房玄龄碑》秀峻宽博者愈见华迈之气。第三类近徐、颜书风者展现盛中唐楷书新风与创变。其中,新出徐峤之、徐浩书志对研究徐氏家族书风与徐浩早、中期书风关联、递变意义重大。新出颜真卿早年书志与《多宝塔碑》一同助于厘清颜书早期风格的起源、演进及形成过程。第四类近写经体者多由前期清瘦向丰腴转变,深受时代审美气息浸润。德宗后时期(805-907)的新出楷书墓志数量不减,水平日下,为书坛颓势的映射。其中,承隋风者多现二王小楷书意,魏碑笔法褪去,唐楷风貌渐浓。欧、虞书风影响力不绝,不乏精品佳作。同时,近褚风者数量锐减,已难寻如盛中唐之际具有典型褚风面目者。另有沿袭中唐流行的徐、颜书风者,并以后者占主导。它们大多风格杂糅,纯然原风貌者渐少。最后,具柳风者展现晚唐审美新气象,但不少存在未得柳书筋骨与欠缺法度的问题。本文试图为唐代书法史研究提供新近书法史料,在完善原有以名家、名作、书风为主线的研究基础上,拓展名家经典之外的民间书法生态新视野,探求名家经典与民间书写间相互依存之关联,改变传统的单一书法史研究框架,对建立二者互动的双线型书法史研究新模式具有实际意义。

于栋华[9](2016)在《论中国画家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绘画风格的形成是画家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性格作为影响绘画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绘画风格起着潜在的心理影响。没有自我性格的绘画作品便没有生命力,最终将被历史淘汰,乃至遗忘。中国历代着名的画家在作品中大都注重自我性格的表露,从而创造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历经中国绘画绵长的发展过程而仍旧被后人所瞩目。本文在研究中国画家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史料及借鉴性格与绘画风格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例证、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画家的性格与其绘画风格的关系,证明画家的性格对其绘画风格可能形成的影响,及绘画风格中隐含的画家性格因素。本文的第一章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目前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等。第二章简述了性格、风格与绘画风格的概念,以及绘画风格对于画家成功的重要意义,并着重提出影响个人风格形成的性格因素的重要性。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第三章分析影响画家绘画风格的性格因素如何对画家的绘画风格进行影响;第四章分析绘画的“体验生活”、“酝酿感悟”、“绘画表现”三个过程中性格的潜在性,说明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性格影响画家的选材;酝酿感悟的过程中,性格左右画家的思维形式;绘画表现的过程中,性格影响画家的审美行为;第五章对性格与绘画风格出现的不相符的现象进行辨析,说明性格的多重性与潜在的性格外露是造成外在性格与实际风格不符的主要原因。第六章得出本文的结论:性格与绘画风格的统一性;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可塑性;性格对绘画风格的潜在心理影响;性格的多重性的掩饰现象及风格与潜在的本我的性格相一致。并得出对当代画家的启示:在现代中国绘画人才济济的大潮中,不要盲目跟从潮流,而要充分挖掘自我性格对于绘画创作的有利因素,形成富有自我独特个性的绘画风格。

王希[10](2015)在《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探究与建构—重绘画性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着力从绘画性本体视角对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进行探究与开创性建构。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三大环节。第一部分为概念定义环节。在传统与现当代语境下对工笔画及相关概念进行正名,明晰工笔画根本属性以及相关层面范畴的限定。第二、三部分为逻辑立场定位环节。第二部分,从对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类着述的建构者身份、动机以及品评立场的剖析,明晰当代工笔画评判标准体系的体例。通过对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中气韵评判的阐述,对其内在逻辑立场进行本质辨析。第三部分,通过全球视域下中国画评价标准的立场转换与问题提出,确立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艺术性建构立场与层面维度的预设。第四、五部分是体系的建构环节。第四部分,通过对历代核心文艺精神主导下的中国传统工笔画形式本体层面的剖析,对中国传统工笔画本体评判标准的层面、维度进行建构。第五部分,在古人的中国画评判标准以及刘新华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全球视域下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现状,建构了由文化界境层、艺术道技层两个部分组成的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体例建构。另外,以此评价标准对当代工笔画发展方向上的问题进行了本质评判与导引。

二、承接严密 气脉贯通──文章过渡技法研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承接严密 气脉贯通──文章过渡技法研析(论文提纲范文)

(1)董其昌行书技法对创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第2章 董其昌行书概述
    2.1 董其昌行书书风来源
        2.1.1 取道唐宋,上溯魏晋
        2.1.2 广泛汲取,化为己用
        2.1.3 绘画及审美意识的影响
    2.2 董其昌的行书实践
        2.2.1 行书作品
        2.2.2 主要书论
第3章 董其昌行书技法的特点分析
    3.1 笔法
    3.2 结字
    3.3 章法
    3.4 墨法
第4章 以董其昌行书为范本的创作
    4.1 明清书家对董其昌行书的继承
    4.2 董其昌行书对笔者创作的影响
        4.2.1 笔法的继承性
        4.2.2 章法的创新性
    4.3 笔者行书创作构思过程
        4.3.1 《秋声赋》册页拼接
        4.3.2 《春山夜月》扇面作品
第5章 学习董其昌行书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毕业创作作品
附录

(2)“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皴法:山水画流派划分的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第二章 “位置皴法,皆各有门庭”——皴法与写形
    第一节 简述历代山水画的树法演变
        1、可辨形树种
        2、其他杂树种
        3、总结演变规律
    第二节 简述历代山水画的石法演变
        1、早期的石法
        2、五代两宋的石法
        3、元明清的石法
        4、总结演变规律
    第三节 总结皴法的写形意义
第三章 “使人玩之无穷,味外有味可也”——皴法与写意
    第一节 皴法的象外之意
    第二节 中西绘画描绘目的比较
        1、中国写“心象的真实”
        2、西方写“视觉的真实”
    第三节 皴法在绘画风格形成中的作用
    附图
第四章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皴法与流派
    第一节 按风格特点细数山水派系
        1、以董、巨为“源”
        2、以荆、关为“源”
        3、总结
    第二节 从观念表达到技法修养
        1、观念表达:由娱神教化到畅神达性
        2、技法修养:由应物象形到笔墨心印
    第三节 山水画流派划分的要素
结论
写在最后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3)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唐前及唐诗用典艺术的演进
    第一节 唐前诗歌用典概貌
    第二节 初唐诗用典渐入精严
    第三节 盛唐诗用典美善备极
    第四节 中唐诗用典尚质尚实
第二章 晚唐诗歌用典的特点
    第一节 偏好小说的用典倾向
    第二节 善用语典的用典方式
    第三节 诗尚学问的用典观念
第三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模式
    第一节 正用、反用
    第二节 直用、延用
    第三节 明用、暗用
    第四节 单用、博用
第四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的诗体特征
    第一节 七律用典艺术
        一、以典运势,富于波澜
        二、对仗典切,体格精纯
    第二节 七绝用典艺术
        一、借典铺垫,平起直叙
        二、以典结情,含而不露
    第三节 五言古诗用典艺术
        一、借典叙事,典为事遣
        二、质直典切,语含锋芒
第五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对宋诗的影响
    第一节 “西昆体”诗人对李商隐的推崇
    第二节 苏轼用典手法对唐人的继承
    第三节 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对唐人的承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返本开新 ——秦文琛音乐中的声音组织与文化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综述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与相关体例使用说明
    第二节 秦文琛音乐创作的心路历程
        一、蒙古文化语境下的熏陶与前理解形成
        二、童年的音乐文化语境
        三、与西方(他者)初识与吸收
        四、赴德留学与重识本我
        五、在“我”与“他”者之间
第一章 结构之“道”
    第一节 结构形态与材料组织特征
        一、《际之响》的音乐结构特征与材料组织方式
        二、《五月的圣途》的音乐结构特征与材料组织方式
        三、《对话山水》的音乐结构特征与材料组织方式
        四、《彼岸的回声》的音乐结构特征与材料组织方式
    第二节 音乐结构观念中的文化认同
        一、秦文琛音乐中的结构组织观念
        1、结构性变速原则
        2、标题化意象结构思维
        3、隐结构特征
        4、结构中的呼吸、能量与气韵
        二、音乐结构观念中的跨文化表征
        1、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到中国生长延伸性结构;
        2、从“音乐结构观”到“声音结构观”
第二章 音过程组织中的音位区别性特征
    第一节 “轴心音场”的音高离散组织
        一、“轴心音场”音高选择与预设
        二、“轴心音场”的音高离散与分布
    第二节 线性音高过程与文化审美心理
        一、“音过程”声腔动态与诺古拉文化
        (一)单个音声腔动态谱系统文本分析
        (二)单音偏移的“声系统”分析
        二、宽线条音高集群与音高过程的偶然随机性
        (一)宽线条技术的中国传统根基
        (二)宽线条技术的音响组织
        (三)线性音高组织中的偶然随机性
        三、泛音与蒙古族音乐中的“易斯格勒”
        (一)物理性的泛音与局内人的“易斯格勒”味道
        (二)“易斯格勒”味道的当代延伸
        四、“潮尔”双声观念的当代延伸
        (一)潮尔(类指)音乐的双声形态
        (二)弓弦潮尔双弦演奏的模仿
        (三)潮尔双声体系的放大
        五、声音“粗糙性”策略与原始古老的声音意象
        (一)声音粗糙性的缘起
        (二)秦文琛音乐创作中声音“粗糙性”的技术策略
        六、原始宗教之声的营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糊节奏时位观念中的传统文化认同
    第一节 模糊节奏时位观念的文化语言哲学思考
    第二节 西方节奏观的解体与传统本体的复归
        一、从序律性走向散体性节奏语法
        (一)《际之响》作品中的散体节奏运动
        (二)《五月的圣途》作品中的散体节奏运动
        (三)《太阳的影子VII》作品中的散体节奏运动
        二、从声部对位走向线条错位
        (一)人工设计的节奏错位
        (二)变速性的节奏错位
        三、从序律走向偶然
        四、弹性速度渐变
        五、行走节奏与节奏引用
    本章小节
        一、秦文琛的节奏语言与文化认同
        二、秦文琛节奏语言中的“超音节成素”问题
第四章 音色音响结构组织与文化特征
    第一节 乐队形制与音色运用
        一、音色的文化直觉属性
        二、秦文琛音乐创作中的乐队音色组合
        1、《际之响》乐队音色组合分析
        2、《对话山水》乐队音色组合分析
        3、《彼岸的回声》乐队音色组合分析
        4、室内乐系列音色组合分析
    第二节 音色观念的拓展与空间组织
        一、弦乐器的音色拓展
        (一)弦乐的声部细分
        (二)弦乐演奏技术的拓展
        二、木管类乐器音色的拓展
        三、铜管类乐器的音色拓展
        四、打击乐器的音色拓展
        五、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拓展
        六、声音方位的空间化
    第三节 声音能量的蓄积与释放
        一、单个音的能量展衍与主导要素
        二、线条的能量展衍与主导要素
        三、整体能量的展衍以及组织策略
    第四节 音响组织构型
        一、静态构型
        1、长音式静态构型
        2、点状持续式静态构型
        3、相对静态式构型
        二、空间动态交互构型
        三、点描构型
        1、低密度点描
        2、高密度点描
        四、线条式构型
        五、复合式构型
        1、同质类复合构型
        2、异质类复合构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文琛创作中的语言转向与文化精神
    引言 音乐语言的文化视界
    第一节 从“静态音乐语言观”到“动态声音语言观”
        一、“音乐”与“声音”之概念思辨
        二、秦文琛创作中的声音语言观表征
    第二节 从“外延语法逻辑”转向“内涵语法逻辑”
        一、“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辨析
        二、秦文琛创作中的内涵语法逻辑表征
    第三节 从“现代性语言观”转向“建设性后现代有机语言观”
        一、“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辨析
        二、秦文琛创作中的建设性后现代有机语言观
        1、文化的本体论视野
        2、边界的消解与声音的不确定性
    第四节 秦文琛创作中的中国艺术生命精神
        一、一超直入如来地——直觉妙悟论
        二、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气——气韵本体论
        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主体间性与生命态度论
    第五节 秦文琛创作的启示与文化省思
        一、语言与语境:音乐语言的文化之维
        二、模仿与映射:文化身份的返本与认同
        三、方法与存在:逻辑语言与日常语言哲学的会通
        四、返本与开新:瞩望新轴心时代音乐创作的超越性
未完成的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乐谱与音响文献类
后记
附录
    一、秦文琛作品目录
    二、秦文琛先生访谈录
        (一)武汉音乐学院国际音乐节访谈
        (二)2016年北京访谈

(5)现代文化转型中的沈尹默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沈尹默的书法作品集、书论集和传记年谱
        二、对沈尹默书法艺术的批评
        三、关于沈尹默书法理论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文化转型时期的书坛生态和沈尹默的书法人生
    第一节 现代文化转型时期的书坛生态
        一、现代书法遭遇的挑战
        二、现代书法面临的机遇
    第二节 沈尹默的书法人生
        一、北京时期(1894-1932 年)
        二、重庆时期(1939-1946 年)
        三、上海时期(1947-1966 年)
第二章 超越实用性的艺术性追求
    第一节 坚守书法的艺术创作立场
    第二节 构建书法艺术的技法理论体系
    第三节 基于书法艺术立场的实用主张
第三章 尚“法”轻“意”的审美倾向
    第一节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美学要求
    第二节 形神兼具的美学主张
    第三节 以中庸论为核心的书法思想
第四章 倡导书法艺术的“大众化”
    第一节 主张书法普及和书法“大众化”
    第二节 呼唤书法艺术的民族复兴
    第三节 富有启蒙精神的书法“大众化”
第五章 守正先于创新的承传思想
    第一节 在碑帖转换的氛围下回归正统
    第二节 为传统所缚的艺术局限
    第三节 重建书法传统与发扬当代人文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王宠小楷书法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课题研究现状及文献解读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王宠小楷书法风格成因
    1.1 时代因素
        1.1.1 明初浓厚的小楷书法发展氛围
        1.1.2 明中叶吴地世俗生活与吴门书派的小楷书法
    1.2 师法因素
        1.2.1 绍于时人
        1.2.2 上追晋唐
    1.3 个人因素
        1.3.1 儒、道、释影响下的处世思想
        1.3.2 自身高朗明洁之气质
第二章 王宠小楷书法风格特点
    2.1 拙巧互用之趣
        2.1.1 用笔含蓄
        2.1.2 随势生姿
        2.1.3 与“台阁体”书风比较
    2.2 简淡空灵之韵
        2.2.1 笔墨简淡
        2.2.2 萧散疏朗
        2.2.3 与文徵明小楷书风比较
    2.3 静穆高古之雅
        2.3.1 虚静平和
        2.3.2 醇古自然
        2.3.3 与祝允明小楷书风比较
第三章 王宠小楷书法风格的学术价值
    3.1 王宠小楷艺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2 王宠小楷书风形成的书学启示
        3.2.1 上取古法对书法格调的影响
        3.2.2 书家个性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3.2.3 书家学养对书法成就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魏晋南北朝形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创新点
    三、形式的概念界定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形式问题
    第一节 形式与审美自觉
        一、个体生命自觉与审美自觉
        二、形式之于审美自觉
    第二节 形式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由文到采
        二、采之核心
        三、采之主导精神
    第三节 形式范畴下的相关概念
    第四节 形式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形式生成的基本原则
        一、个体性与集体性原则
        二、审美性与功能性原则
第二章 人物美与自然美形式问题
    第一节 人物美形式问题
        一、身体观与人物审美
        二、容貌与服饰之美
        三、人物美形式的影响
    第二节 自然美形式问题
        一、物的观念与自然审美
        二、声色之美
        三、自然美形式的影响
第三章 文学形式问题
    第一节 辞藻的丽化
        一、辞的理论探讨
        二、实词的选用
        三、意象的繁密
    第二节 文体的辨析
        一、文体的探讨
        二、体式的功能
        三、体式的形式美
    第三节 声律的形成
        一、由韵到声律
        二、声律的功能
        三、声律的形式美
    第四节 隐喻的演变
        一、物兴的演进
        二、用典的流行
    第五节 文人诗歌与乐府民歌的形式关联
        一、乐府民歌对文人诗歌的形式影响
        二、文人诗歌与乐府民歌的形式区别
第四章 书法与绘画形式问题
    第一节 书法形式
        一、新体与书法自觉
        二、线条的演进
        三、书法形式的功能与形式美
    第二节 绘画形式
        一、绘画形式的理论探讨
        二、绘画形式演进的具体呈现
        三、绘画形式的功能和形式美
    第三节 个体书画与集体书画的形式关联
        一、集体书画对个体书画的形式影响
        二、个体书画与集体书画的形式区别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形式自觉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形式自觉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形式自觉的历史地位
        一、形式的历时性比较
        二、形式自觉的特征
    第三节 形式自觉的历程
    第四节 形式主义再审视
        一、形式主义的由来与审视
        二、形式与中国美学的抒情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8)新中国出土唐代楷书墓志书法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综论性研究文献
        1.2.2 个案研究文献
        1.2.3 新出土文物整理、研究文献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
第二章 新中国出土唐代楷书墓志概况
    2.1 研究范围界定
    2.2 时空分布
    2.3 书法风格概况
第三章 高祖至太宗时期(618-649)楷书墓志的风格类型及其书学渊源
    3.1 承隋余绪,时代书风未立
    3.2 隋风:南北融合,“法”与“意”中和
    3.3 褚风:师早期风格,端秀古雅
    3.4 欧风:与经典的离合
第四章 高宗至武后时期(650-713)楷书墓志的风格类型及其书学渊源
    4.1 楷书新风自褚而立
    4.2 隋风:偏尚秀雅,风貌多样
    4.3 欧风:父子书风,愈强法度
    4.4 虞风:温润闲雅,南朝余韵
    4.5 褚风:清峻流美,为时所尚
        4.5.1 “崇王风”下,妍美之风渐盛
        4.5.2 方整古朴式微
        4.5.3 近《房玄龄碑》与《信行禅师碑》,清丽劲峻
        4.5.4 近《雁塔圣教序》与《大字阴符经》,流美秀逸
    4.6 民间草率风:谨严之中,别有率真
    4.7 写经体:规整精妙,近《灵飞经》
        4.7.1 写经体出现及唐写经
        4.7.2 写经体风格于墓志中表现
    4.8 颜体:雄浑丰茂,初露盛唐气象
第五章 玄宗及肃、代、德时期(713-805)楷书墓志的风格类型及其书学渊源
    5.1 褚风不衰,颜、徐二风势兴
    5.2 隋风:峻严方饰,现雄迈之风
    5.3 欧风:险峻劲利不及,精润雍容有余
    5.4 虞风:疏和秀润不及,浑朴雄强过之
    5.5 褚风:流美书风,融盛唐气象
        5.5.1 近早期书风,古朴中添华美流动
        5.5.2 近《雁塔圣教序》,愈流美飞动
        5.5.3 近《房玄龄碑》,峻朗中见华迈
    5.6 写经体:精熟而趋肥满
    5.7 徐风:从新出志见徐浩书风嬗变及影响
        5.7.1 新出徐峤之、徐浩书志与徐浩早期书风
        5.7.2 新出徐浩书志与其成熟书风
        5.7.3 从新出志见徐浩中、晚期书风影响
    5.8 颜风:从新出志见颜书影响与早期书风嬗变
        5.8.1 颜真卿书风嬗变
        5.8.2 近早期书风,遒整秀丽,兼初唐书意
        5.8.3 近中晚期书风,雄强而多变
        5.8.4 新出颜真卿书志与其早期书风嬗变
第六章 德宗后时期(805-907)楷书墓志的风格类型及其书学渊源
    6.1 颜、柳风并行,盛极而衰
    6.2 隋风:二王风现,魏碑向唐楷过渡
    6.3 欧风:影响不绝,间含佳作
    6.4 虞风:温润虚和而博融广取
    6.5 褚风:渐呈颓势,气局已变
    6.6 徐风:圆厚宽稳之风式微
    6.7 柳风:晚唐流风与时代境遇
        6.7.1 柳书之集古与创变
        6.7.2 纯柳风寡,风貌杂糅
        6.7.3 从新出志见习柳之现状及问题
    6.8 颜风:两种倾向与三种类型
        6.8.1 近早期书风,呈两种倾向
        6.8.2 近中晚期书风,现三种类型
结语
附图
附录
    附录一 高祖至太宗新出楷书墓志信息表
    附录二 高宗至武后新出楷书墓志信息表
    附录三 玄宗及肃、代、德新出楷书墓志信息表
    附录四 德宗后新出楷书墓志信息表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9)论中国画家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当前研究的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1.6 创新点
    1.7 未尽事宜
    1.8 相关说明
第二章 性格、风格与绘画风格的概念
    2.1 性格的定义、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性格的意义
        2.1.1 性格的定义
        2.1.2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2.1.3 性格的意义
    2.2 风格的定义、风格理论的发展
        2.2.1 风格的定义
        2.2.2 风格理论的发展
    2.3 绘画风格的概念
第三章 影响画家绘画风格的性格因素
    3.1 人文环境因素
        3.1.1 先秦两汉时期
        3.1.2 魏晋南北朝
        3.1.3 唐代
        3.1.4 宋代
        3.1.5 元明清
        3.1.6 近代
        3.1.7 当代
    3.2 时代性格影响下的时代风格
        3.2.1 先秦两汉时期
        3.2.2 魏晋南北朝
        3.2.3 隋唐五代
        3.2.4 宋代
        3.2.5 元明清
        3.2.6 近现代
        3.2.7 当代
    3.3 地域性格影响画家的风格
        3.3.1 地域性格的定义
        3.3.2 地域性格影响下的画派风格
        3.3.3 地域改变带来的风格变化
        3.3.4 李唐的风格转变
        3.3.5 徐悲鸿的风格转变
        3.3.6 刘新华的思乡爱国情结
    3.4 家庭影响画家的性格
        3.4.1 教育的意义
        3.4.2 家庭境况
        3.4.3 家庭教育态度
        3.4.4 家庭气氛
        3.4.5 童年情结
        3.4.6 绘画世家
    3.5 学校教育塑造画家的性格
        3.5.1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3.5.2 当代的学校教育
        3.5.3 学校教育的利弊
    3.6 社会活动
        3.6.1 社会活动的意义
        3.6.2 人生经历与绘画风格转变
        3.6.3 陈洪绶怪诞人物造型的社会因素
        3.6.4 跌宕人生对李孝萱画风的影响
    3.7 绘画天赋
        3.7.1 绘画天赋的意义
        3.7.2 大脑中枢的审美功能
        3.7.3 神思审美思维
        3.7.4 石鲁癫狂中的艺术造像
        3.7.5 审美直觉
        3.7.6 绘画天赋与遗传
        3.7.7 绘画天赋的差异
    3.8 画家气质
        3.8.1 气质的含义
        3.8.2 气质的动力特征
        3.8.3 气质学说的演变
        3.8.4 画家气质类型与风格特征
        3.8.5 躁狂抑郁气质的悲观世界
        3.8.6 何家英综合气质在绘画中的体现
第四章 性格在绘画过程中的体现及其对绘画风格的潜在心理影响
    4.1 审美需要是画家绘画的动机
        4.1.1 审美需要的含义
        4.1.2“天生我才”的徐渭
    4.2 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性格影响画家的选材
        4.2.1 审美的目的性
        4.2.2 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4.2.3 谢环的选材心理
        4.2.4 唐寅的选材心理
        4.2.5 石涛“残花情结”的心理含义
    4.3 酝酿感悟的过程中,性格影响画家的思维形式
        4.3.1 潜意识中本我的暴露
        4.3.2 图解潜意识的运动规律
        4.3.3 图解潜意识的斗争
        4.3.4 图解画家潜意识的演绎发展
        4.3.5 艺术“灵感”
        4.3.6 从潜意识角度分析陈洪绶的《花鸟草虫图》
    4.4 理智性格酝酿感悟的逻辑性
        4.4.1 理性性格画家的风格特点
        4.4.2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理性因素
    4.5 感性性格酝酿感悟的非逻辑性
        4.5.1 感性性格画家的风格特点
        4.5.2 八大山人绘画中的非逻辑因素
    4.6 绘画表现的过程中,性格影响画家的审美行为
        4.6.1 不同性格的审美行为差异
        4.6.2 审美动作改变时的绘画表现
        4.6.3 以美酒作为润笔的画家
        4.6.4 傅抱石“抱石皴”风格的动作审美
第五章 性格与绘画风格相囿的辨析
    5.1“画如其人”的推测
    5.2 性格的外部形象—人格面具掩盖真实的性格
        5.2.1“人格面具”
        5.2.2 画家“人格面具”是一种修养、学养的表现
        5.2.3 秦桧“因人废字”
        5.2.4 带着“面具”的“红光亮”绘画风格
    5.3 性格的内部形象—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显出相反的性格
        5.3.1“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塑造性格内部形象
        5.3.2 张萱、周昉的女性化内部性格倾向
        5.3.3 管道升的男性化内部性格倾向
        5.3.4 清代“常州画派”女性画家的男性内部性格倾向
        5.3.5 古代“名妓”画家的男性内部性格倾向
    5.4 维护身体机能恢复平衡的风格
        5.4.1 图解“压抑性格造成的极端爆发”形成的风格
        5.4.2 图解“紧张的机体需要休息”形成的风格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图片来源
图表来源
致谢
附:个人部分绘画作品

(10)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探究与建构—重绘画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与方法
第二章 关于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与建构
    2.1 当代关于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2.1.1 当代五个不同维度下对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2.1.2 在五种言论基础上对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初步阐发
    2.2 传统关于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追根溯源与问题的厘清
        2.2.1 关于工的风格论
        2.2.2 关于工的格调论
        2.2.3 关于工的创作态度论以及创作思维论
    2.3 当代工笔画及其相关概念的建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的核心精神脉络以及建构动机探析
    3.1 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类着述的建构者身份、动机以及品评立场
        3.1.1 关于传统中国画品评着述的两个关键理路
        3.1.2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的体例及其“六法”品评标准的重要性
        3.1.3 传统中国画品评类着述的建构者身份、动机以及品评立场
    3.2 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的气韵评判阐述角度以及核心精神脉络
        3.2.1 从作品形神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
        3.2.2 从作品神形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
        3.2.3 从画家品格、才性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
        3.2.4 从作品笔墨、格调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中国工笔画本体评价标准建构维度的探析——传统文艺精神主导下的形式本体层的探析与建构
    4.1 传统文艺精神中主导工笔画本体发展的核心文艺精神概念
    4.2 形神观主导下的魏晋至唐代工笔画形式语言的发展与初步成熟
        4.2.1 形神观的阐述——形似与气韵的关系
        4.2.2 形神观指导下的魏晋至唐代工笔画作品形式本体要素的剖析
        4.2.3 本节小结
    4.3 在意理观深入完善下的(五代)宋代工笔画本体发展的高度成熟
        4.3.1 意理观的阐述——对形神观的深入完善
        4.3.2 意理观深入完善下的(五代)宋代工笔画作品形式本体要素的剖析
        4.3.3 本节小结
    4.4 写意观、格调观、笔墨观主导下的传统工笔画形式语言的转型与问题的生成
        4.4.1 写意观、格调观、笔墨观对图形观主导地位的颠覆
        4.4.2 写意观、格调观、笔墨观主导下的元明清代工笔画作品形式本体要素的剖析
        4.4.3 本节小结
    4.5 传统工笔画本体评价标准的建构以及对当代工笔画本体发展方向的探析
        4.5.1 传统工笔画本体发展成熟的脉络
        4.5.2 当代工笔画本体发展方向的探析
        4.5.3 传统工笔画本体评价标准的建构层面与维度构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视域下的中国画评价标准的建构立场的转换以及维度拓展
    5.1 民国、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画评价标准——政治性的先导地位
        5.1.1 民国时期中国画发展的三种倾向及其产生的根本立场
        5.1.2 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画评价标准以及题材上的全面政治化
        5.1.3 政治性逐渐强化下的民国、新中国工笔画的发展与问题
    5.2 现当代中国画评价标准的建构立场的问题与维度拓展
        5.2.1 现当代中国画发展上的艺术性地位的回归倾向与多维态势
        5.2.2 现当代中国画评价标准的立场与问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完善与对当代工笔画发展现状的评判导引
    6.1 关于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体例建构以及两点说明
    6.2 关于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体例中文化界境层设置原由及其维度建构
    6.3 关于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体例中艺术道技层的完善与对当代工笔画新发展的导引评判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部分绘画创作
致谢

四、承接严密 气脉贯通──文章过渡技法研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董其昌行书技法对创作的启示[D]. 孙小雯.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2]“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皴法:山水画流派划分的要素[D]. 章玲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3]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D]. 秦红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4]返本开新 ——秦文琛音乐中的声音组织与文化表征[D]. 徐言亭.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9)
  • [5]现代文化转型中的沈尹默书学思想研究[D]. 黄颖.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王宠小楷书法风格研究[D]. 张军营. 东南大学, 2017(04)
  • [7]魏晋南北朝形式问题研究[D]. 马草. 南开大学, 2017(05)
  • [8]新中国出土唐代楷书墓志书法风格研究[D]. 高远. 上海大学, 2016(02)
  • [9]论中国画家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关系[D]. 于栋华. 天津大学, 2016(12)
  • [10]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探究与建构—重绘画性视角[D]. 王希. 天津大学, 2015(08)


董其昌论文 沈尹默论文 小楷论文 作品书法论文 艺术论文

上一篇:缺少数据的样本轮换理论
下一篇:切实履行承诺,充分享受权益,促进经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