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原来紫色和红色都在绽放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论文文献综述)

罗仕龙[1](2021)在《昆曲在法国的传播、发展与研究》文中认为早在十九世纪,昆曲形式演出的宫廷戏曲就随着游记的出版而为欧洲与法国读者所知。然而直到1932年,法国才首度出版以"昆曲"为主题的研究专书。其后,虽然间或有关昆曲的研究问世,但昆曲在法国本土的演出,要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为法国一般观众所认识与喜爱,并在新世纪获得学界与艺术界更为广泛的关注与肯定。从文字记录、学术研究,乃至规模不一的商业或私人集会演出,昆曲在法国的发展一如其低调的本质般悠扬绵远。近年来,跨国、跨文化的制作让昆曲在法国剧场上展现既古且今的风貌。另一方面,随着中、法戏曲研究者与爱好者的交流日增,各文化相关单位与学校主办的推广课程持续累积,昆曲也将在法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艾梦雪[2](2021)在《阿袁小说论》文中指出20世纪以来,商品化浪潮席卷了文化圈,大学“象牙塔”也受到了冲击,知识分子们在商品经济和大学僵化体制的双重冲击下价值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启蒙大众、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开始向金钱至上、物欲享受的价值观靠拢,道德也开始发生滑坡,拥有高校教师身份的阿袁关注到了知识分子的变化,于是她在这新世纪的浪潮中,创作了大量的高校知识分子小说,她书写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情感婚姻问题,呈现了象牙塔里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对阿袁小说的主题内涵进行梳理,阿袁小说大体揭示了以下三个主题:一是对高校进退维谷的学术现状的揭露;二是对当代女性丧失自主性的忧虑;三是对家庭和亲情的无情解构。第二章从叙述视角、叙事方法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来分析阿袁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本文认为其艺术手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二是灵活多样的叙事方式;三是古典雅致和辛辣兼具的语言特色。第三章论定阿袁小说的价值,并指出其局限。其价值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对高校知识分子书写上,体现了从启蒙反思到饮食男女的主题变奏;二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对当代女性进行审丑,表现21世纪的城乡女性,尤其是高知女性的阴暗和丑陋。阿袁小说存在自我重复之嫌,主要表现在创作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和细节上多有重复。

李克玲[3](2020)在《戏曲鉴赏教学的“践”与“思”——以“百戏之祖——昆曲”的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一、案例背景问题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作为课程基本理念,并指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得到强化。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艺术实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

姚诗吟[4](2020)在《通过学唱赣剧《还魂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选段来看地方戏曲与民族声乐的联系及传承意义》文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音乐属于表演艺术的范畴。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吸收了中国戏曲、地方民歌、说唱艺术等艺术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与西洋唱法相结合,成为当今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型歌唱表演艺术。民族声乐演唱是在戏曲音乐上的继承和发展,二者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赣剧作为江西省的省剧,是一个以江西方言为基础,兼高腔、乱弹等多种声腔为一体的多声腔传统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江西风格。作为江西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儿女,本人通过对赣剧弋阳腔《还魂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选段的学唱,希望能对地方戏曲在理论研究上增添新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尝试运用传统戏曲中的唱腔、咬字、舞台表现等形式来解决民族声乐演唱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一步提高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技巧。本文选用赣剧弋阳腔《还魂记》中的经典唱段,是对传统赣剧的传承和推广,更是对经典作品的致敬。希望让更多的听众和读者能够知晓赣剧之美,也算本人对赣剧传播所尽的绵薄之力。

肖倩芸[5](2020)在《赣剧弋阳腔与青阳腔音乐特征上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以《临川四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赣剧是江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种,其较多运用的是高腔体系,弋阳腔和青阳腔两个声腔构成了赣剧高腔体系。本文通过改编赣剧版《还魂记》与《紫钗记》的音乐特色以及两种不同声腔在剧目中的运用。用比较的视角归纳出弋阳腔与青阳腔在音乐体制与曲牌运用、曲牌结构形态、曲牌部分的演唱形式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以及在板眼形式、曲调特色、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的个性特征,该理论研究对研究弋阳腔与青阳腔声腔源流,对区分两者的音乐特点有深层次了解。

王永清[6](2019)在《论迟子建小说中城市“在家感”的书写》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迟子建凭借书写“北极村”登上文坛,乡土故园始终是她文学作品中的主角。90年代后随着迟子建进入哈尔滨生活与工作情况有所改变,城市在她的文学作品中越来越醒目,并逐渐成为很重要的文学审美对象。本文以迟子建的城市书写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家感”投射了迟子建对城市生活深刻的体悟,蕴含了她对于城市和乡村冷静理性的思考以及对超越城乡二元对立关系的展望。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城市“在家感”提出的现实背景,分别从自然、社会和人三个方面论述迟子建笔下的城市所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第二章论述城市“在家感”被作家赋予的精神内涵。主要从城市空间的情感投射、城市文化的精神指归和城市主体的灵魂求索三方面入手,探讨迟子建城市书写的独特之处,对其城市书写的审美内涵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第三章论述城市“在家感”的叙事策略,分别从叙事意象和叙事模式两个方面论述迟子建言说“在家感”的方式和意义。第四章意在探讨城市“在家感”书写的价值。面对城市生活的种种艰难,迟子建始终坚持柔中有刚的疗救和引导。此外她还致力于探索城市中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之美,为人们在城市中“诗意的栖居”寻找可能。总之,本文意在对迟子建小说中的城市“在家感”书写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挖掘其城市书写中表现出的独特的想象力和执着的探寻精神,以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迟子建的城市书写兼具的城市文化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

孟凡玉[7](2019)在《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君子音程”》文中研究说明羽—宫、角—徵这两个小三度音程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礼乐重器编钟上,还是在当代的传统音乐中,都具有十分重要而突出的地位。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蕴涵着十分深刻的音乐观念内涵。"文化中的音乐研究"(the study of music in culture)是民族音乐学最重要的研究理念之一,本文把羽—宫、角—徵音程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之中加以考察,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君子音程"概念及其音乐特点(谐和度、音程张力、表现特点等)、与君子人格的联系、礼乐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在中国传统音乐概念中,该音程与君子人格联系紧密,被贴上了"君子"的标签,成为与中国文化的中庸谐和、温文尔雅相互表里的音乐表征。

齐钰[8](2018)在《白先勇创作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先勇作为深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熏陶且推崇中华文化的华文作家,在众多作品中传递着浓郁的中华文化认同情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论文共分三章,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白先勇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第一章,中华文化认同中的精神动因。白先勇秉承中华传统的价值观念,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为异乡人寻找到重建自我的精神力量。本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纽约客”的精神焦虑。对于白先勇来说,一方面西方文化对其影响极大,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又使其产生了高度的文化认同,带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缺失的焦虑,寻绎心灵之根。第二,漂泊者的“文化乡愁”。白先勇将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相结合,把特定年代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进行审美观照,表达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当代中国文学拥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第三,“文化中国”观及其实践。其“文化中国”观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白先勇在忧虑与期望中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致力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赋予“文化中国”观新时代的实践意义。第二章,中华文化认同中的文化自觉。白先勇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作品中有着极其明显的文化特色,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本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国古典诗词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从《纽约客》到《台北人》,可看到白先勇对中国文学技巧日渐成熟的运用和浓烈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这主要根源于他的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根源于他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素养。第二,《红楼梦》的文化启示。白先勇对《红楼梦》的借鉴与继承,主要表现在将传统融入现代上,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第三,对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白先勇的“昆曲情节”不仅是在其创作背景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深入影响着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主题内蕴。对昆曲艺术的传承,反映出白先勇对对日渐衰微的传统艺术的审视与重建。第三章,中华文化认同中的审美追求。本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白先勇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应用:第一,意象群落的内涵挖掘。中国古典文学对白先勇影响很深,他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对意象群落的剖析与挖掘。第二,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白先勇在继承传统文学技巧的基础上融传统于现代。历史流变中的“对命运的感悟和思索”以及异域文化中的生存和放逐,使白先勇小说富有感伤主义色彩。第三,传统文化的价值再造。白先勇运用互文性的文本交互研究手法,延伸两者或多者跨文本之间的联系。

霍鹏丽[9](2018)在《“善与慈、爱与美”的执着追寻—迟子建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迟子建是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独特的女作家,她偏居北国一隅,扎根极北之地的冻土,用温情的笔书写着自己的故乡,为读者带来一篇篇纯净而忧伤,苍凉又温暖的文字。1985年,迟子建以《北极村童话》为文坛所知,她以小说家的身份步入文坛,三十多年来,笔耕不辍,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并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迟子建的小说创作硕果累累,学界在迟子建小说研究领域也紧跟作者创作步伐,取得一定成就。虽然迟子建以小说创作为主,但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也创作出七十余万字的散文作品。迟子建的散文题材丰富、格调优美、风格多样,其创作已然成熟并形成独特的审美品格。或许是其小说成就过于突出,以至于很多学者、评论家忽视了她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基于此,本文以迟子建散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发掘迟子建散文独特的价值与艺术魅力。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对迟子建散文创作的溯源,从其童年经验的影响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两方面入手,发现迟子建散文中流露出的哀愁、温情与悲悯,与她早期的童年经验有着很深的渊源;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和现代散文的影响,使其散文呈现出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散文的闲适之气。第二章阐释迟子建散文的创作理念,具体来说,迟子建散文的创作理念有三,一是追求情感的节制,避免流于宣泄;二是对朴素文字的偏好,追求优美精炼的表达;三是对现代散文中“闲适之风”的临摹和推崇,形成迟子建散文特有的童趣之美。第三章分析迟子建散文世界的构成,三十余年的创作,“善与慈、爱与美”是迟子建散文不变的主题。具体来说,对故乡生活的温情回望、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以及和谐的两性观共同构成迟子建的散文世界。第四章是对迟子建散文审美意蕴的把握。第一节从语言层面分析其色彩描绘和拟人修辞所呈现出的童趣之美。第二节从意象和意蕴的层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散文中雪、月、黄昏三个常用意象的把握,发掘意象背后所蕴含的特殊含义,在迟子建散文中,雪是作者心灵的栖居,月是一种至纯至美的存在,黄昏则是一种“宽容”的性情映照,迟子建散文意象的运用不仅极具诗意,还因其独特的意蕴而具有新意。由此,从语言、意象和意蕴层面完成对迟子建散文审美意蕴的把握,发现其散文独特的美感。第五章总结迟子建散文的价值意义与局限、不足。包括对迟子建散文价值的确认,“伤怀之美”不仅是一种“美文”的格调,其对生态的关注与人文关怀还是作家责任感的体现;而视野的狭窄与哲理性的欠缺则是目前迟子建散文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李连秀[10](2018)在《《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以《长亭送别》和《惊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代两部经典的爱情戏剧,都有反对礼教的进步思想和杰出的艺术表现成就,同时二者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本文以二剧的经典唱段《长亭送别》和《惊梦》为例,比较二剧在爱情观、戏剧观等思想主题,以及在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季候设置和文化观念等艺术表达方面的差异,以期鲜明而深刻地揭示剧作家对时代、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以及以艺术方式表现其认知与思想的匠心独运。

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论文提纲范文)

(1)昆曲在法国的传播、发展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旅游见闻到戏文翻译:十八世纪以前法国对南戏传奇的粗浅认识
二、“昆曲”概念的出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留学生的学术贡献
三、198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法国对于传奇与昆曲的研究
    (一)以汉学家为主体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以戏剧学者为主体的研究
四、198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昆曲在法国的演出与推广活动
    (一)从艺术节框架下的传统昆曲展演到跨文化的改编
    (二)演讲、示范等推广活动
五、小结

(2)阿袁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阿袁小说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进退维谷的高校学术生态
    第二节 丧失自主性的当代女性
    第三节 对家庭和亲情的无情解构
第二章 阿袁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叙事方式
    第三节 古典雅致与辛辣讽刺兼备的语言
第三章 阿袁小说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从启蒙反思到饮食男女的主题变奏
    第二节 性别视角下的女性审丑
    第三节 阿袁小说的缺陷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通过学唱赣剧《还魂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选段来看地方戏曲与民族声乐的联系及传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赣剧及选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简介
    1.1 简述赣剧与赣剧弋阳腔《还魂记》
    1.2 传统赣剧《还魂记》与新编赣剧《牡丹亭》的异同
二、赣剧与民族声乐演唱之间的碰撞
    2.1 赣剧《还魂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选段的艺术分析
        2.1.1 唱腔与人物特点
        2.1.2 曲牌运用
        2.1.3 伴奏乐器
        2.1.4 演唱分析
    2.2 咬字唱腔上的联系
    2.3 身段表演上的联系
    2.4 新时代的赣剧与民族声乐
三、赣剧的传承及发展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的传承和保护
    3.2 赣剧的未来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赣剧弋阳腔与青阳腔音乐特征上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以《临川四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弋阳腔与青阳腔在赣剧《临川四梦》中的运用
    (一)弋阳腔在赣剧《临川四梦》中的运用
    (二)青阳腔在赣剧《临川四梦》中的运用
二、赣剧《临川四梦》中弋阳腔与青阳腔的共性与个性
    (一)音乐特征上的共性
        1. 音乐体制与曲牌运用相同
        2. 曲牌结构形态方面相似
        3. 高调曲牌部分的演唱形式相同
    (二)音乐特征上的个性
        1. 调式与调性的特点不同
        2. 旋律和节奏特点不同
        3. 板眼形式及其特点不同

(6)论迟子建小说中城市“在家感”的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城市“在家感”的意蕴
    二、迟子建小说研究现状述评
    三、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现实的诘问:城市“在家感”的变异与失落
    第一节 “芳草在沼泽中”:城市中自然神性的消隐
    第二节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城市中社会疼痛的遮蔽
    第三节 “茫茫前程”:城市中个体存在的不安
第二章 理想的求索:城市“在家感”的隐喻性建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情感投射:寻找舒适的“家”
    第二节 城市文化的精神指归:重构“家”的神话
    第三节 城市主体的灵魂求索:依托“家”的力量
第三章 温情的叙事:城市“在家感”的诗性言说
    第一节 含混与流动的叙事意象
    第二节 化沉重为轻逸的叙事模式
第四章 隐蔽的对抗:关于城市“在家感”书写的价值
    第一节 柔中有刚的疗救与引导
    第二节 城市生态美的意境营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君子音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的提出
二、在玉器上实现调音的可能性
三、金声玉振:君子音程的礼乐文化属性
    1.“君子音程”在礼乐重器编钟上的体现
    2. 君子音程在中国古代佩玉规范上的体现
四、“君子音程”的音乐特点
    1. 谐和度
    2. 音分值
    3.“中庸”的表现特点
五、“君子音程”的悠久应用历史及心理基础
    1. 西安半坡陶埙
    2. 山西万荣荆村埙
    3. 山西太原义井村陶埙
    4. 北京故宫藏三件套商代编磬
六、在音乐分析中的应用:“君子指数”——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的一个维度
    1.“小三度比”
    2.“君子指数”
    3. 实例分析
结语

(8)白先勇创作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华文化认同中的精神动因
    第一节 “纽约客”的精神焦虑
        一、白先勇创作心态的演变
        二、“纽约客”的情感困境
    第二节 漂泊者的文化乡愁
        一、白先勇文化乡愁的精神演变
        二、白先勇创作中的漂泊意识
    第三节 “文化中国”观及其实践
        一、白先勇的“文化中国”观
        二、白先勇“文化中国”观的实践价值
第二章 中华文化认同中的文化自觉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词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对继承中国古典诗词“言外之意”传统的运用
        二、继承中国文学的特色——对历史兴亡的追悼
    第二节 《红楼梦》的文化启示
        一、受《红楼梦》影响下的文学背景创作
        二、白先勇对《红楼梦》的借鉴与评价
    第三节 对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一、昆曲对小说《游园惊梦》的艺术深化
        二、传统文化的失落
        三、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第三章 中华文化认同中的审美追求
    第一节 意象群落的内涵剖析
        一、小说背景的意象建构
        二、小说中的意象群落
    第二节 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
        一、将传统融于现代,将西方融于中国
        二、泣血般的悲剧色彩与悲天悯人式的感伤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价值再造
        一、昆曲与小说的互文性渗透
        二、中华文化的艺术再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善与慈、爱与美”的执着追寻—迟子建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1 童年经验与对文学传统的继承:迟子建散文创作的溯源
    1.1 田园牧歌般的童年经历
        1.1.1 “北极村童话”世界
        1.1.2 “被大自然紧紧相拥”
    1.2 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吸收和借鉴
        1.2.1 浪漫诗情: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1.2.2 自我凸显:从现代散文中汲取养分
2 节制性灵:迟子建散文的创作理念
    2.1 “把哭声放轻些”:情感节制的追求
    2.2 “美在适当”:朴素文字的力量
    2.3 回归性灵:“闲适之风”的临摹和推崇
3 “善与慈、爱与美”:迟子建散文世界的构成
    3.1 温情回望:故乡生活风物描绘
        3.1.1 “好时光悄悄溜走”:乡村生活风味展示
        3.1.2 “故乡的吃食”:东北农村风俗画
        3.1.3 “我对黑暗的柔情”:故乡风景感怀
    3.2 悲悯之心:对社会现实的观照
        3.2.1 “傻瓜乐园”:对特殊群体的关注
        3.2.2 “祭奠鱼群”: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
    3.3 女性的温和:和谐的两性观
4 童趣与诗意:迟子建散文的审美意蕴
    4.1 语言运用的童趣之美
        4.1.1 “五花山油彩画”:童心映照下的色彩描绘
        4.1.2 童趣之味浓厚的拟人修辞
    4.2 取因由而点染新意:意象运用的诗意之美
        4.2.1 雪——心灵的栖居:“我的世界下雪了”
        4.2.2 月——至纯至美:“让他裹着月光”
        4.2.3 黄昏——性情的映照:“一种很宽容的感觉”
5 迟子建散文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5.1 “伤怀之美”:迟子建散文的价值确认
        5.1.1 “一种美文”:迟子建散文诗意唯美的格调
        5.1.2 “生态园地”与“文学净土”:作家的责任意识
    5.2 视野狭窄与哲理性的欠缺:迟子建散文的局限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以《长亭送别》和《惊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折戏简说
二、思想主题比较
    (一)爱恋与自恋:莺莺与丽娘的不同情感世界
    (二)“情”与“才”:张生与柳梦梅的不同爱情观
    (三)喜剧与悲剧:两折戏的不同性质
三、艺术表现和文化思潮
    (一)人物形象:差异中的变化
    (二)语言特色:相似而不同
    (三)季候设置:寂寥的秋与灿烂的春
    (四)文学观念:以情反礼与以情反理

四、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曲在法国的传播、发展与研究[J]. 罗仕龙. 华文文学, 2021(05)
  • [2]阿袁小说论[D]. 艾梦雪. 扬州大学, 2021(09)
  • [3]戏曲鉴赏教学的“践”与“思”——以“百戏之祖——昆曲”的教学为例[J]. 李克玲.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0(06)
  • [4]通过学唱赣剧《还魂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选段来看地方戏曲与民族声乐的联系及传承意义[D]. 姚诗吟. 天津音乐学院, 2020(08)
  • [5]赣剧弋阳腔与青阳腔音乐特征上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以《临川四梦》为例[J]. 肖倩芸. 艺术品鉴, 2020(02)
  • [6]论迟子建小说中城市“在家感”的书写[D]. 王永清.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7]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君子音程”[J]. 孟凡玉. 中国音乐学, 2019(01)
  • [8]白先勇创作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 齐钰.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9]“善与慈、爱与美”的执着追寻—迟子建散文研究[D]. 霍鹏丽. 辽宁大学, 2018(01)
  • [10]《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以《长亭送别》和《惊梦》为例[J]. 李连秀. 名作欣赏, 2018(12)


迟子建论文 白先勇论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论文 法国文化论文 艺术论文

上一篇:水权现实及其制度建设初探
下一篇:论“支”法在慢性感染创面治疗中的辩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