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低地温对黄瓜幼苗生长和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低地温对黄瓜幼苗生长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峰[1](2020)在《基于外源褪黑素作用的辣椒耐低温弱光生理及分子响应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低温弱光是设施园艺反季节蔬菜生产中经常发生的环境胁迫,在植物的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辣椒是设施反季节蔬菜生产的主要栽培作物,国内辣椒种植面积2018年已超3200万亩,约占全世界辣椒种植面积的21.4%,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的9.3%;辣椒的生长发育极易受低温弱光逆境的伤害,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下降,研究提高辣椒抗低温弱光性能对于保障国内辣椒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和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弱光条件(15℃/5℃,100μmol·m-2·s-1),外源预喷施褪黑素(200μmol·L-1),设置对照(CK)、对照+褪黑素(CK+M)、低温弱光(LL)、低温弱光+褪黑素(LL+M)4个处理,研究了褪黑素对辣椒生长指标、叶绿素荧光、光合性能、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内源激素、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等生理生化过程的响应,并通过转录组测序解析褪黑素缓解辣椒低温弱光胁迫的分子机制,为下一步外源褪黑素在辣椒生产中缓解低温弱光逆境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通过对辣椒幼苗外部形态的观察,24h时,低温弱光(LL)处理的植株叶片明显萎蔫失水,低温弱光+褪黑素(LL+M)处理的植株叶片失水萎蔫不严重。7d处理后,LL+M处理与LL处理比较,LL+M处理的植株茎粗、叶片数、地上干鲜重和地下干鲜重等指标显着高于LL处理,且蒸腾速率增加了288.71%(P<0.05),气孔导度增加了102.75%(P<0.05),净光合速率增加了254.17%(P<0.05),胞间CO2浓度降低了21.66%(P<0.05)。LL处理的叶绿素a、b、a+b、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低于CK,LL+M处理的叶绿素a、b、a+b、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高于LL处理。叶片叶绿素荧光成像可以清晰的看出,4个处理在经过7d后受到的伤害程度不同,Fo、Fm、Fv/Fm三个指标都表现出LL处理受到的损伤程度最重,LL+M处理受伤害程度轻,CK+M处理与CK差异不明显;LL和LL+M处理的q L、q P、YⅡ、ETR显着低于CK,q N、NPQ显着高于CK,LL+M处理的q L、q P、YⅡ、ETR显着高于LL处理,q N、NPQ显着低于LL处理,可见外源喷施褪黑素可以有效缓解低温弱光逆境对辣椒植株生长和光合能力的伤害程度。(2)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LL和LL+M处理的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则持续升高,内源激素IAA、ZT、GA3含量持续降低,ABA含量持续升高。处理7d后,LL和LL+M处理的CAT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SOD、POD、H2O2、O2·-先升高后降低,但均不能恢复到CK水平。LL和LL+M处理的SOD、POD、H2O2、O2·-显着高于CK,CAT显着低于CK,LL+M处理的SOD、POD、H2O2、O2·-显着低于LL处理,CAT显着高于LL处理;LL处理的IAA、ZT、GA3含量显着低于对照,AB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LL+M处理的IAA、ZT、GA3、ABA含量与LL处理差异显着,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可以看出褪黑素可以缓解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的伤害作用,正向调节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各指标的活性或含量。(3)处理7d后,LL和LL+M处理的As A、As A/DHA、GSH、GSH/GSSG先降低后升高,DHA、GSSG先升高后降低,但均不能恢复到CK水平。LL和LL+M处理的DHA、GSSG显着高于CK,As A、As A/DHA、GSH、GSH/GSSG显着低于CK,LL+M处理的DHA、GSSG显着低于LL处理,As A、As A/DHA、GSH、GSH/GSSG显着高于LL处理;LL+M处理的AAO、APX、MDHAR、DHAR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LL处理的AAO、APX酶活性与对照比较显着降低,MDHAR、DHAR酶活性则显着升高;LL+M处理的MDHAR和DHAR酶活性显着高于LL处理;表明低温弱光逆境能增加或降低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各项指标,褪黑素可以缓解低温弱光的伤害程度,正向调节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各项指标。(4)通过生长指标、叶绿素荧光、光合性能、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内源激素、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等指标分析,CK与CK+M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即正常生长条件下外源喷施褪黑素对辣椒的生长发育没有显着影响(P<0.05)。(5)基于前期生理生化指标的试验结果,转录组分析时设置了对照(CK)、低温弱光(LL)、低温弱光+褪黑素(LL+M)3个处理,通过对褪黑素处理的低温弱光胁迫辣椒幼苗叶片分不同时间点采样,利用Illumina Hiseq4000平台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表明,对CK、LL、LL+M处理后0h、6h、12h、24h、48h及168h的辣椒幼苗叶片,提取总RNA,构建了54个c DNA文库;共获得2,380,892,332条Raw reads,产生测序获得350.68G高质量序列,过滤后剩余2,337,948,108条Clean reads;Q20≥97.5%,Q30≥91.37%;GC含量在42.26%-43.48%之间。(6)与LL相比,LL+M处理在0h、6h、12h、24h、48h、168h分别有差异基因4666(上调2332,下调2334)、4865(上调2450,下调2415)、2260(上调1276,下调964)、1981(上调841,下调1140)、4511(上调2415,下调2096)、1435(上调891,下调544),分别显着富集到14、42、12、14、13、26个GO terms和2、15、4、10、2、2个KEGG通路中。光合作用相关的14个差异基因均为上调表达,其中9条基因编码PSⅡ反应中心,4条基因编码PSI反应中心;碳代谢相关的31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5个上调表达,16个下调表达,与蔗糖代谢相关的2个基因均上调表达,与葡聚糖和葡萄糖代谢相关的9个基因中7个上调表达2个下调表达,与水解酶蛋白合成相关的5个基因中1个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与磷酸及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相关的6个基因中2个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与木糖苷酶活性相关的3个基因全部下调表达;糖代谢相关的6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2个上调表达,4个下调表达,与水解酶蛋白合成相关的5个基因中XTH10基因上调表达,XTH22、XTH30、LOC107864353和XTH28等4个基因下调表达,与纤维素蛋白合成相关的CSLG2基因上调表达;抗氧化活性相关的13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8个上调表达,5个下调表达,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相关的10个基因中7个上调表达,3个下调表达,与类囊体腔内蛋白合成相关的CLEB3J9基因上调表达,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相关的SODA基因下调表达,与NADPH氧化酶活性相关的RBOHE基因下调表达。(7)褪黑素处理后,光合作用、碳代谢、淀粉和糖代谢、激素代谢、谷胱甘肽循环和抗坏血酸循环等抗氧化代谢途径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对缓解辣椒低温弱光胁迫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生物学机制分子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朱鹿坤[2](2019)在《不同LED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与黄瓜育苗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蔬菜育苗生产中,因季节原因及温室设施内的防寒措施造成的弱光寡光问题较为普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对蔬菜幼苗进行LED补光能改善其生长形态,提高秧苗质量。本研究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品种“辽园多丽”和黄瓜(Cucumis sativus L.)品种“优胜者”为试材,研究了LED红光(R)、蓝光(B)、绿光(G)对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3种光质进行6种不同比例搭配形成组合光R9B1(9:1,灯的数量比)、R8B2、R7B3、R9G1、R8B1G1、R7B2G1,分析了其对番茄和黄瓜幼苗的延时补光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番茄幼苗进行红、蓝、绿LED延时补光结果表明,LED红光和蓝光可提高番茄幼苗的茎粗、全株鲜干重、真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显着地提高了番茄幼苗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株高,促进幼苗干物质积累。绿光处理组的番茄幼苗根分配率得到了显着地提高,并可提高幼苗的蒸腾速率;补照LED组合光结果表明,在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方面具有较为显着的效益,可显着提高幼苗的形态指标如茎粗、全株鲜干重、壮苗指数等和生理生化指标如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及抗逆性等,番茄幼苗的最佳补光组合为R7B2G1。番茄幼苗夜间延时补照R7B2G1组合光3h时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达到了最大值,气孔导度也得到了显着增加,且补光4h时净光合速率仍大于1h时。因此,番茄幼苗在夜间最适延时补光时间为4小时。不同苗期补照LED组合光结果表明,番茄幼苗在第1片真叶露出期即T1期补照红蓝绿组合光可显着提高其生长形态和壮苗指标、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改善根系形态及提高根系活力和抗逆性。番茄幼苗在第2片真叶露出期即T2期补光的各项壮苗指标与对照相比均得到了提高,但没有达到显着水平。从整体生长形态来看,弱光Td处理组的番茄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均低于对照,表明弱光环境不利于幼苗的生长。2.黄瓜幼苗进行红、蓝、绿LED延时补光结果表明,LED红光和蓝光可提高黄瓜幼苗的形态指标如茎粗、全株鲜干重、真叶面积,以及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能促进黄瓜幼苗的根系生长,同时能降低株高。绿光处理组的黄瓜幼苗鲜干重、真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得到了显着地提高。黄瓜幼苗补照LED组合光可显着提高茎粗、全株鲜干重、壮苗指数、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黄瓜幼苗的的最佳补光组合为R8B1G1。黄瓜幼苗夜间延时补照R8B1G1组合光2h至3h之间时,光合相关指标均能达到理想状态,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3h之后光合速率开始迅速下降。由此可见,黄瓜幼苗在夜间最适延时补光时间为3小时。不同苗期补照LED组合光结果表明,黄瓜幼苗在第1片真叶露出期即T1期补照红蓝绿组合光可显着提高其生长形态和壮苗指标、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改善根系形态及提高根系活力和抗逆性。T2期补光处理组相比对照组能显着地提高黄瓜幼苗的壮苗指数和G值,但根分配率和比叶面积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从整体生长形态来看,弱光Td处理组的黄瓜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均低于对照。3.幼苗夜间延时补照LED组合光时的净光合速率均低于白天,但补光组幼苗的形态指标和壮苗指数均得到了显着提高,表明本研究的补光光强大于幼苗的光补偿点光强,延时补光有利于幼苗进行物质积累,并促进其生长。综上,对番茄和黄瓜幼苗(特别在T1期)进行延时补照LED红蓝绿组合光,可以有效改善其生长形态,提高幼苗的生理特性,进而达到壮苗的效果。

李彩霞,董邵云,薄凯亮,苗晗,张圣平,顾兴芳[3](2019)在《黄瓜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低温是影响黄瓜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本文首先从黄瓜的膜系统、保护酶系统、激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特性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黄瓜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基础及植物响应低温信号的分子转导机制的研究现状,然后从黄瓜的耐低温遗传规律和基因定位、耐低温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等方面论述了黄瓜耐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并总结了提高黄瓜低温耐受性的有效措施,旨在为解决生产中的黄瓜低温冷害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孙世君[4](2018)在《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方高寒地区设施黄瓜越冬生产的瓶颈之一就是低地温。较低的根区温度直接影响着根系的生理功能,以及地上部植株正常的生理活动。然而,针对设施内地温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关根区低温对土壤环境、碳氮代谢等系统性研究尚不完善。此外,对黄瓜栽培中常用的两种砧木嫁接苗也缺少有关根区低温胁迫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黑籽南瓜嫁接苗、白籽南瓜嫁接苗和‘津优35号’自根苗为试材,设定不同的根区温度(适温(18-20℃)、亚适温(13-15℃)、低温(8-10℃)),系统的探究了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土壤环境、生长发育、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碳代谢和氮代谢的影响,以及不同砧木嫁接苗对根区低温胁迫的响应机理,旨在为设施黄瓜栽培过程中,提高地温和砧木选择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亚适温和低温逆境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EC值降低,而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升高,同时还抑制了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也随着根区温度的降低而减少。相同温度处理下,“黑籽”土壤的有机质含量、EC值均高于“白籽”和“自根”,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白籽”和“自根”,同时“黑籽”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高于“白籽”和“自根”。以上研究表明,根区低温改变了黄瓜幼苗的土壤环境,其中“黑籽”土壤环境变化小,土壤酶活性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多。(2)亚适温和低温逆境下,黄瓜幼苗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功能都受到严重抑制,具体表现为抑制了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根分叉数。此外,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发现,较低的根区温度还抑制了黄瓜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黄瓜的茎和叶片对15N的吸收征调能力降低,根系对15N的吸收征调能力升高。尤其当根区低温为8℃10℃时,15N利用率依次表现为“黑籽”>“白籽”>“自根”,“黑籽”根系形态指标均高于“白籽”和“自根”,“自根”的最低。(3)亚适温和低温逆境下,黄瓜根系内SOD、POD活性降低,活性氧积累,膜质过氧化作用加剧,丙二醛含量升高,质膜完整结构遭破坏,电解质渗透率增加,同时,还显着增加了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有利于提高植株抗冷性。“黑籽”根系中的SOD和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白籽”和“自根”,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低于“白籽”和“自根”,因此“黑籽”抗低温胁迫能力强于“白籽”和“自根”。(4)亚适温和低温逆境下,黄瓜地上部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以及黄瓜叶片的光合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具体表现根区低温抑制了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全株干重,而促使地下部干重和根冠比升高。同时根区低温使得黄瓜叶片SPAD值降低,净光和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均随根区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黑籽”SPAD值和各光合参数高于“白籽”和“自根”,同时“黑籽”的生物量的积累以及地上部各形态指标也高于“白籽”和“自根”,“自根”的SPAD值、光合参数、地上部形态指标以及干物重含量最低,根冠比最高。(5)亚适温和低温逆境下,测定黄瓜幼苗叶片中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产物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根区温度降低,黄瓜叶片光合作用所需的Rubisco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降低,淀粉、蔗糖及果糖的含量减少;“黑籽”叶片中Rubisco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以及淀粉、蔗糖和果糖含量高于“白籽”和“自根”,由此可见,根区低温抑制了黄瓜幼苗碳代谢所需酶的活性,造成有机物合成减少。其中“黑籽”抗逆性较强、碳代谢所需酶活性较高,因此叶片中碳代谢产物含量高。(6)亚适温和低温逆境下,测定黄瓜幼苗叶片和根系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主要含氮物质含量。结果表明,根区低温抑制了黄瓜幼苗叶片和根系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氮素同化过程中的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黑籽”叶片和根系中氮素同化过程中关键酶活性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高于“白籽”和“自根”。证明根区低温抑制了黄瓜幼苗氮的同化及转化氮的吸收,为碳代谢提供酶和蛋白质等减少,进而影响了黄瓜的生长,其中“黑籽”氮代谢水平最高,这有利于株体的形态建成以及其他代谢活动的进行。

孙世君,付崇毅,宋阳,乌日力格,薛艳君,崔世茂[5](2017)在《根区低温对嫁接的黄瓜幼苗根系生长和15N吸收分配的影响》文中指出以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嫁接苗("黑籽")、白籽南瓜(C.maxima×C.moschata)嫁接苗("白籽")和‘津优35号’("自根")为试材,研究了常温(1820°C)、亚适温(1315°C)、低温(810°C)三种根区温度对黄瓜(Cucumis sativus)幼苗根系生长和15N吸收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适温和低温处理显着抑制了黄瓜幼苗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根尖数以及分叉数,造成黄瓜幼苗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随着根区温度降低,黄瓜幼苗根系氮肥吸收比例(Ndff)升高,茎和叶片Ndff降低,15N分配在根和茎增多,叶片减少,15N利用率逐渐降低。亚适温和低温处理下,"黑籽"的根系形态特征、抗氧化酶活性、15N吸收分配和利用均优于"白籽"和"自根","黑籽"南瓜嫁接苗生长的黄瓜幼苗根区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最强,"自根"受到的根区低温胁迫伤害最大。

徐晓昀[6](2016)在《黄瓜嫁接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瓜是我国北方保护地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在设施栽培中,冬春季经常会遇到连续阴冷天气,容易受到低温胁迫,严重影响了其产量和品质,而在生产上以黑籽南瓜苗为砧木进行嫁接是提高其抗冷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黑籽南瓜为砧木、‘优博1-5’黄瓜为接穗,在人工气候箱内模拟冬春季设施内常见的偏低温(18/12℃)和临界低温(10/5℃)逆境,研究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在内源激素水平、抗氧化系统及光合作用等方面响应低温的机理,并进一步从转录水平阐述嫁接提高黄瓜低温耐性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后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的干物质积累减少,但嫁接苗的地上部、地下部及全株干物质量显着高于自根苗,说明嫁接可减轻低温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低温胁迫后,黄瓜叶片中的内源激素含量及各激素间的比值发生了变化,嫁接苗的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玉米素(ZR)的含量显着高于自根苗,而赤霉素(GA3)含量低于自根苗;低温胁迫下嫁接苗的ABA/GA3值始终高于自根苗,而ABA/ZR和ABA/IAA的值低于自根苗。2.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和胁迫程度的增加,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叶片中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大量积累、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升高,SOD、POD和CA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显着增加;但是嫁接苗受氧化损伤的程度明显小于自根苗,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嫁接苗能够在转录水平调控相关抗氧化酶活性进一步升高,并诱导了大量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从而可以清除过多的活性氧。3.不同程度的低温导致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受抑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偏低温导致黄瓜自根苗Pn降低的原因主要是气孔因素,由于气孔限制导致其CO2供应受阻,所以碳同化关键酶如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酯酶(SBPase)、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和转酮醇酶(TK)在转录水平主动下调进而调控其活性下降以适应同化力的减少;临界低温下黄瓜自根苗Pn下降则主要是由叶肉细胞同化能力降低等非气孔因素所致。低温下,嫁接苗通过提高叶绿素的相对含量、气孔开张度、碳同化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进而维持了较高的光合能力。4.偏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PSⅡ反应中心供体侧及受体测电子传递受影响较小;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在处理期间有所下降,但逆境解除后能迅速恢复,说明PSⅡ的功能没有受到伤害;为了响应碳同化能力的下降,黄瓜叶片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o/RC)及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都显着下降,同时还增加了热耗散(TRo/RC)以降低过多的激发能对光合机构的伤害。临界低温对黄瓜叶片光合机构的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其有效利用光能的能力明显下降,首先是PSⅡ供体侧失活,供体侧电子传递受抑;同时由于PSⅡ结构的变化进而造成供体侧库容减小,受体测电子传递也明显受阻。低温胁迫下,嫁接苗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明显高于自根苗,并且保证了电子传递链的相对稳定,因此其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5.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临界低温下和常温条件下的嫁接苗与自根苗的m RNA进行测序,获得常温条件下自根苗与嫁接苗的表达谱CO与CG,以及临界低温下自根苗与嫁接苗的表达谱LO与LG。结果表明,在4个表达谱中CG vs CO共有1893个DEGs,包含949个上调基因和944个下调基因;CG v LO有5117个DEGs,包含上调基因2611个和下调基因2506个;LG vs CG有1724个DEGs,包含上调基因962个和下调基因762个;LG vs CO有3119个DEGs,包含上调基因1504个和下调基因1615个;LG vs LO有2737个DEGs,包含上调基因1511个和下调基因1266个;LO vs CO有4786个DEGs,包含上调基因2246个和下调基因2540个。6.对4个文库进行了GO与KEGG的富集,结果表明在LO、CO、LG和CG中存在明显差异的基因与光合作用相关的有46个、与碳同化酶相关的基因有78个;在激素信号途径中,IAA、JA、GA、ETH和SA参与的信号途径比较活跃,分别有47、45、26、49和32个基因。7.该研究中4个文库中共鉴定出转录因子的基因家族涉及69个之多,每个家族的基因个数在1-54之间不等,如AP2-EREBP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个数为54个;MYB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为46个;HB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为45个;b HLH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为42个;b ZIP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为24个;AUX/IAA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为20个。

鲁雪利[7](2016)在《黄瓜嫁接苗快速生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黄瓜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用蔬菜之一。黄瓜根系是其吸收水分、无机盐和少量有机物,合成生长发育所必需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其根系生长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黄瓜最终的产量以及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加强对黄瓜根系的研究,对提高黄瓜产量,实现农业高效高产具有重要意义。嫁接技术在作物培育中被广泛应用,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嫁接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茎、叶、果实等地上部分,很少涉及根系的生长发育。基于此,本文以黄瓜嫁接苗(接穗为黄瓜,砧木为南瓜)根系为研究对象,分四个阶段对嫁接苗生根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第一阶段采用双断根嫁接、插接和靠接三种方法分别对黄瓜幼苗进行嫁接,并对比三种嫁接方法下嫁接苗的嫁接效率、缓苗时间、成活率等指标,结果发现采用双断根嫁接法,嫁接效率高,缓苗时间短,嫁接苗成活率最高,嫁接可显着提高黄瓜苗根系活力,其中双断根嫁接苗根系活力显着增强,生长发育更好,因此在后面阶段采用双断根法对黄瓜幼苗进行嫁接。第二阶段采用基质培法和气雾培法分别对黄瓜嫁接苗进行栽培,并对比两种方法下嫁接苗的初生根时间、根长、根体积、根系数量、根重、根系活力、伤流液体积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基质培生根法相比,采用气雾培法黄瓜嫁接苗根系生长发育提前2天,生根率提高3.78%,根系活力提高31%,根长、根数量、根体积、根干重分别是基质培生根法的1.44倍、1.49倍、2.38倍、1.72倍,伤流液体积是基质培生根法的1.52倍,因此采用气雾培生根法黄瓜嫁接苗根系生长更早,根系活力更强,根系生长更快速,更有利于黄瓜嫁接苗的生长发育。第三阶段采用气雾培生根法对黄瓜嫁接苗进行气候环境正交试验和营养液环境正交试验,并根据根系综合指标和根系活力指标分析了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和营养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环境因素对黄瓜嫁接苗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温度>光照>湿度,其中最优气候环境为:温度25℃、湿度80%、光照6000Lux;各营养液环境因素对黄瓜嫁接苗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pH值(Hydrogenion Concentration氢离子浓度指数)>EC值(Eletrical Conductivity电导度)>喷雾时间>定植间距,其中最优营养液环境为:定植间距为12cm、pH值为6、EC值为2.5mS/cm、喷雾时间为30s/5min。第四阶段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研究了高、低温胁迫对黄瓜嫁接苗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低温胁迫对嫁接苗根系相对电导率和根系活力影响高度显着,影响强度高于栽培方式和嫁接苗品种等因素;高温胁迫下,嫁接苗根系的根长增大,根鲜重、根体积、根直径、根系数量减小,根系相对电导率增大,根系活力下降,嫁接苗根系出现明显的徒长现象;低温胁迫下,嫁接苗根系的根长、根鲜重、根体积、根直径、根数量均明显减小,根系相对电导率增大,根系活力下降,嫁接苗根系生长发育缓慢;高、低温胁迫都严重影响黄瓜嫁接苗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高温胁迫的影响更显着。

廉勇[8](2015)在《根区温度对日光温室辣椒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有关温室调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这些研究更多集中在气温上,土壤温度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以日光温室辣椒为研究对象,以辣椒品种“长金”、“迅驰37-74”和“运驰37-82”为研究试材,探讨不同根区温度对日光温室辣椒生长发育、光合特性、生理指标、矿质营养、内源激素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分为苗期和成株期,其中苗期试验设适温(CK)20℃-22℃、亚适温14℃~16℃和低温10℃~12℃三个处理:在成株期试验中,为了调控夜间根区温度,共设三个处理,即高温(20℃-22℃)、中温(16℃~18℃)和低温为越冬栽培自然地温(11℃-16℃)。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苗期试验中,随着根区温度的降低,抑制了辣椒幼苗生长,减少了干物质积累,根冠比增大,地上部含水量降低,提高了根系活力,首次测产产量减少;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和SPAD值显着降低,气孔限制因素成为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EC值)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逐渐增加,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低温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地上部全氮、全磷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累积量和地下部全磷、全钾累积量下降;地下部全氮、全磷含量、全氮累积量和地上、地下全钾含量上升;矿质元素分配率为地下部增加、地上部减少。2.成株期试验中,随着根区温度的升高,生长势显着增强,根冠比降低,根系活力升高。第一、二次测产结果和前三次测产结果均显着高于低温处理,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着提高:地上部全氮和地下部氮、磷、钾含量降低,地上部磷、钾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磷、钾累积量上升,氮、磷、钾分配率均表现为地下部增加、地上部减少:整株MDA含量、EC值显着降低,整株SOD、POD和CAT活性显着提高。3.成株期试验地积温与根冠比、地下部含水量、茎粗和根总体积间均呈负相关,与其它生长发育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地积温与地上、地下N、P、K含量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地上、地下N、P、K累积量间呈正相关关系,与氮、磷、钾含量间呈负相关,与氮、磷、钾累积量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960~0.988之间。4.成株期试验高温处理GA、IAA含量低于低温处理,随着根区温度的升高,ABA含量、ZR含量、ABA/IAA口ABA/GA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池浩[9](2015)在《三种外源物质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黄瓜(Cucumis sativus L.)原产于温暖湿润的喜马拉雅山南麓热带雨林及印度北部地区,性喜温却不耐热。夏季持续高气温,使得园艺设施内伴随着高温,温室内通常通过湿帘和风机来降温,但效果较差,温室依然保持着较高温度。植物地上部分通过呼吸能够缓解中高温,但是地下根系只能被迫接受,从而植株根际温度过高将严重影响到根系功能的发挥。本实验以黄瓜幼苗‘春秋王二号’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方法,研究了三种外源物质(水杨酸、脯氨酸、N6-苄基腺嘌呤)分别不同浓度下对根际高温胁迫时黄瓜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从而筛选出三种外源物质最适浓度,而后研究了三种外源物质的最适浓度对根际高温胁迫时地下部分生理特性影响,从而筛选出最适外源物质,最后探究了最适外源物质对黄瓜幼苗氮素代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除0.20 mmol/L处理会降低脯氨酸(Pro)含量外,其他不同浓度水杨酸溶液均可显着降低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EL);显着提高了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Pro)含量。外源水杨酸缓解苗期根际高温胁迫具有剂量效应,以0.1 mmol/L的SA缓解根际高温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伤害效果最好。2.3mmol/L Pro处理可以降低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并且在第6和8天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同时增加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脯氨酸(Pro)含量,且在第6天和第8天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结果表明,3mmol/LPro处理通过提高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降低体内ROS水平,提高植株的渗透调节能力,从而缓解高温胁迫对黄瓜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伤害。3.5umol/L 6-BA处理缓解根际高温伤害效果最好,显着降低黄瓜幼苗的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02·-)、丙二醛(MDA)含量,而显着增加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4.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的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02·--)、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EL)显着升高,细胞膜受到了明显的过氧化伤害;外源物质中,0.1mmol/LSA处理通过提高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了对活性氧(ROS)的清除能力,有效的缓解了根部高温胁迫诱导的膜脂过氧化伤害;同时,通过SA处理提高了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强了植株的渗透调节能力,从而维持了植株体内水分平衡。5.0.1 mmol/L水杨酸(SA)可以显着增加根系和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以及硝态氮含量,显着降低铵态氮含量。结果表明:水杨酸预处理可以防止铵态氮过度积累,增强高温胁迫条件下黄瓜幼苗氮素的代谢能力,减轻根际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造成的伤害,增强黄瓜幼苗抵御高温胁迫的能力。综上所述,三种外源物质缓解根际高温胁迫时,0.1mmol/LSA效果最好,能有效降低活性氧水平和铵态氮含量,提升抗氧化酶与氮素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与硝态氮含量,从而有效缓解根际高温造成的胁迫,提升其抗逆性,为夏季改善黄瓜幼苗根部温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廉勇,崔世茂,包秀霞,王葆生[10](2014)在《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冬季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对作物水分吸收、保护酶、渗透调节物质以及质膜透性的影响,以辣椒品种长金、迅驰37-74和运驰37-82为研究试材,对2022,1416,1012℃3个温度处理下辣椒幼苗茎叶和根系的含水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和渗透电解率质膜透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根区温度的下降,辣椒幼苗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012℃处理含水量最低;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表现为下降的趋势;Pro、MDA、超氧阴离子含量以及电解渗透率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1012℃处理对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和含水量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处理2022,1416℃,以生理生化特性和含水量为衡量指标,根区温度14℃及以上时,辣椒植株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低地温对黄瓜幼苗生长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地温对黄瓜幼苗生长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外源褪黑素作用的辣椒耐低温弱光生理及分子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低温弱光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低温弱光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2.2 低温弱光对辣椒光合能力的影响
        2.2.1 低温弱光对辣椒光合速率的影响
        2.2.2 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绿素的含量影响
        2.2.3 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 低温弱光对辣椒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低温弱光对辣椒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2 低温弱光对辣椒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4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温弱光逆境方面的研究进展
        4.1 转录组概念
        4.2 转录组测序技术
        4.3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温弱光逆境研究中的应用
    5 褪黑素影响植物逆境的研究进展
        5.1 褪黑素概述
        5.2 褪黑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和分布
        5.3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植物体的影响
        5.4 褪黑素在农业领域未来的应用方向
    6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6.1 目的意义
        6.2 主要研究内容
        6.2.1 低温弱光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辣椒幼苗生长和光合能力的影响
        6.2.2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6.2.3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抗氧化系统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6.2.4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6.2.5 基于外源褪黑素作用的耐低温弱光的转录组分析
        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温弱光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辣椒幼苗生长及光合能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生长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
        2.2.2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幼苗外部形态的影响
        2.2.3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4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2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4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抗氧化系统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2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2.3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2.4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4.2.5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
        4.2.6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吲哚乙酸含量的影响
        4.2.7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赤霉酸含量的影响
        4.2.8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玉米素含量的影响
        4.2.9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还原型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5.2.2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脱氢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5.2.3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比值影响
        5.2.4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5.2.5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5.2.6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的影响
        5.2.7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抗坏血酸氧化酶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5.2.8 褪黑素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片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外源褪黑素作用的辣椒耐低温弱光转录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样品采集
        6.1.4 试验方法
        6.1.5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6.2.2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6.2.3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6.2.4 整体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6.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6.2.6 褪黑素处理后不同时间段共同表达基因分析
        6.2.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6.2.8 光合作用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6.2.9 碳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6.2.10 糖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6.2.11 抗氧化活性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6.2.12 qRT-PCR验证测序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不同LED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与黄瓜育苗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的光生物学效应
    1.2 LED光源的优势及应用
        1.2.1 LED光源的特点与优势
        1.2.2 LED光源在设施蔬菜育苗上的应用
        1.2.3 LED光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1.3 果菜类蔬菜的生物学特征
        1.3.1 黄瓜幼苗的生长习性及特征
        1.3.2 番茄幼苗的生长习性及特征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补光材料及设备
        2.1.2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LED单质光补光试验设计
        2.2.2 LED组合光补光试验设计
        2.2.3 不同苗期进行LED组合光补光试验设计
    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幼苗生长形态特征的测定项目及方法
        2.3.2 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红、蓝、绿LED延时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育苗的效应分析
    3.1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3.1.1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3.1.2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3.1.3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4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1.5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3.2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3.2.1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3.2.2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3.2.3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4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2.5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3.2.6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抗逆性的影响
        3.2.7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3.3.1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3.3.2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3.5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3.3.6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抗逆性的影响
        3.3.7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 红、蓝、绿LED延时补光对日光温室黄瓜育苗的效应分析
    4.1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4.1.1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4.1.2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4.1.3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4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4.1.5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4.2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4.2.1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4.2.2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4.2.3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4.2.5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4.2.6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抗逆指标的影响
        4.2.7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3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4.3.1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4.3.2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4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4.3.5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4.3.6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抗逆指标的影响
        4.3.7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不同LED光质对果菜类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5.2 LED组合光对果菜类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5.3 不同苗期补照LED组合光对果菜类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黄瓜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瓜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基础
    1.1 膜系统组分
        1.1.1 膜结构的改变
        1.1.2 膜代谢产物的产生
    1.2 保护酶系统
    1.3 激素含量
    1.4 渗透调节物质
    1.5 光合特性
2 植物响应低温信号的分子转导机制
    2.1 细胞膜感受低温信号
    2.2 低温信号从细胞膜到细胞核的转导
    2.3 低温信号在细胞核内的调控
3 黄瓜耐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
    3.1 黄瓜耐低温遗传规律和基因定位研究
    3.2 黄瓜耐低温相关基因及功能研究
    3.3 黄瓜中与低温信号转导机制相关的研究
4 提高黄瓜低温耐受性的主要措施
5 展望

(4)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根区低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2 根区低温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2.3 克服根区低温胁迫的方法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
        1.4.1 根区低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4.2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1.4.3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1.4.4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碳代谢的影响
        1.4.5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氮代谢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2 根区低温对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时间
        2.1.2 试验材料及育苗措施
        2.1.3 试验设计
        2.1.4 根区低温控制方法
        2.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期间各处理夜间平均地温及气温变化
        2.2.2 根区低温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3 根区低温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2.4 根区低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根区低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2 根区低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3 根区低温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2.4 小结
3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生长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时间
        3.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3.1.3 根区低温控制方法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5 数据整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根区温度对黄瓜幼苗地上部营养生长的影响
        3.2.2 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3.2.3 根区温度对黄瓜幼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根区温度对黄瓜幼苗地上部形态指标的影响
        3.3.2 根区温度对黄瓜幼苗地下部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3.3 根区温度对黄瓜幼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 小结
4 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时间
        4.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4.1.3 根区低温控制方法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2 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根系中细胞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4.2.3 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根系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2.4 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根区低温处理下黄瓜嫁接苗抗性生理的评价
    4.3 讨论
        4.3.1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4.3.2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3.3 根区低温对不同黄瓜嫁接苗整体抗性的评价
    4.4 小结
5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碳代谢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时间
        5.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5.1.3 根区低温处理方法
        5.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根区低温对黄瓜叶片SPAD值的影响
        5.2.2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5.2.3 根区低温对叶片淀粉、蔗糖及果糖含量的影响
        5.2.4 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叶片Rubisco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5.3.1 根区温度对嫁接黄瓜幼苗光合参数及SPAD值的影响
        5.3.2 根区温度对嫁接黄瓜幼苗光合作用酶活性的影响
        5.3.3 根区温度对嫁接黄瓜幼苗光合产物的影响
    5.4 小结
6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氮代谢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时间
        6.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6.1.3 根区低温处理方法
        6.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根区低温对叶片中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6.2.2 根区低温对根系中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6.2.3 根区低温对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的影响
        6.2.4 根区温度对根系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的影响
        6.2.5 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营养器官~(15)N分配和吸收的影响
    6.3 讨论
        6.3.1 根区低温对嫁接黄瓜幼苗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6.3.2 根区低温对嫁接黄瓜幼苗氮代谢产物及分配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根区温度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7.1.2 根区温度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7.1.3 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7.1.4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碳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7.1.5 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氮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根区低温对嫁接的黄瓜幼苗根系生长和15N吸收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与处理
    215N同位素标记方法
    3根系测定项目及方法
        3.1根系形态分析
        3.2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3.3黄瓜幼苗根、茎、叶中N吸收和分配
    4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
    1根区温度对黄瓜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2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2.1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根系MDA含量的影响
        2.2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营养器官15N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1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营养器官Ndff的影响
        3.2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营养器官15N分配率的影响
        3.3根区低温对黄瓜幼苗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讨论
    1根区低温对嫁接黄瓜幼苗根系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根区低温对嫁接黄瓜幼苗营养器官15N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6)黄瓜嫁接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低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1 低温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1.2 低温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3 低温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4 低温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1.5 低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6 植物耐冷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
    2 嫁接在蔬菜作物上的应用
        2.1 嫁接的原理和方法
        2.2 嫁接的作用
        2.3 嫁接调控植物生长的分子机理
    3 数字基因表达谱
        3.1 概念
        3.2 数字表达谱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3.3 黄瓜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挖掘
    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嫁接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生物量的影响
        2.2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内源激素平衡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嫁接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2.2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嫁接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SPAD值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2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碳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碳同化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叶片气孔开张度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嫁接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PSⅡ光抑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PSⅡ反应中心供体侧的影响
        2.2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PSⅡ反应中心受体侧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PSⅡ反应中心的影响
        2.4 低温胁迫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能量分配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利用表达谱分析嫁接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药品与引物
        1.4 测定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的控制
        2.2 DGE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及比对效率统计
        2.3 DEG数据的整体质量评估
        2.4 基因表达水平对比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6 差异基因维恩图
        2.7 差异基因的聚类分析
        2.8 差异基因转录因子分析
        2.9 光合相关差异基因的qRT-PCR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黄瓜嫁接苗快速生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瓜嫁接栽培方法研究现状
        1.2.2 嫁接苗生根方法研究现状
        1.2.3 嫁接苗调控技术研究现状
        1.2.4 高低温胁迫对嫁接苗根系影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总体研究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嫁接方法的选择
    2.1 理论基础
        2.1.1 嫁接定义及方法
        2.1.2 试验设计方法
        2.1.3 SPSS软件功能简介
    2.2 嫁接方法的选择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指标及测量方法
        2.2.4 结果与分析
        2.2.5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嫁接苗生根方法对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指标及测量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生根方法下嫁接苗根系生长状况
        3.2.2 不同生根方法下根系动态生长曲线
        3.2.3 不同生根方法下根系形态
        3.2.4 不同生根方法下嫁接苗茎、叶生长状况
        3.2.5 嫁接苗根系与地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嫁接苗生长环境调控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指标及测量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气候环境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4.2.2 营养液环境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4.3 试验验证
        4.3.1 最优气候环境试验验证
        4.3.2 最优营养液环境试验验证
    4.4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高低温胁迫对嫁接苗根系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试验指标及测量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高、低温胁迫对黄瓜嫁接苗根系生长指标的影响
        5.2.2 高、低温胁迫对嫁接苗根系相对电导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5.2.3 高、低温胁迫对嫁接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5.2.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根区温度对日光温室辣椒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1.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1.1.2 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
    1.2 关于植物与根区温度的研究进展
        1.2.1 根区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2.2 根区温度与光合特性
        1.2.3 根区温度与植物生理生化特性
        1.2.4 根区温度与矿物质元素
        1.2.5 根区温度与激素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苗期测定与分析方法
        2.3.1 试材培育
        2.3.2 试验处理
        2.3.3 测定方法
    2.4 成株期测定与分析方法
        2.4.1 越冬栽培温度动态分析
        2.4.2 试验地域气候情况
        2.4.3 试材培育
        2.4.4 试验处理
        2.4.5 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影响
        3.1.1 实验设备(土壤地温控制仪)的研制
        3.1.2 不同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3 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生理功能的影响
        3.1.4 小结
    3.2 根区温度对辣椒成株期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的影响
        3.2.1 根区温度对辣椒成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根区温度对成株期辣椒生理功能的影响
        3.2.3 小结
4 讨论
    4.1 根区温度与生长发育
    4.2 根区温度与产量
    4.3 根区温度与SPAD值
    4.4 根区温度与光合特性
    4.5 根区温度与活性氧代谢
    4.6 根区温度与渗透调节物质
    4.7 根区温度与矿质元素
    4.8 根区温度与植物内源激素
    4.9 根区温度与各项指标相关关系
5 结论与创新性
    5.1 结论
    5.2 创新性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三种外源物质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根际高温对黄瓜生长、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产量的影响
        1.1 根际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1 根际高温对地上部分形态指标的影响
        1.1.2 根际高温对地下部分形态指标、根系活力以及吸收能力的影响
        1.2 根际高温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3 根际高温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水分状况的影响
        1.3.1 根际高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2 根际高温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1.3.3 根际高温对植物水分状况的影响
        1.4 根际高温对植物矿物质的吸收的影响
        1.5 根际高温对植物激素调节的影响
        1.6 根际高温对植物产量的影响
    2 水杨酸(SA)、脯氨酸(Pro)、N~6-苄基腺嘌呤(6-BA)对植物耐热性的作用
        2.1 SA对植物耐热性的作用
        2.2 Pro对植物耐热性的作用
        2.3 6-BA对植物耐热性的作用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处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处理
        3.1.2.1 SA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处理
        3.1.2.2 Pro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处理
        3.1.2.3 6-BA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处理
        3.1.2.4 SA、Pro和6-BA分别最适浓度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处理
        3.1.2.5 SA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氮素代谢的影响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的测定
        3.2.2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2.3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3.2.4 氮素含量的测定
        3.2.5 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3.3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水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4.1.1 水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内O_2·~-产生速率、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4.1.2 水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1.3 水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2 脯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4.2.1 脯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内O_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4.2.2 脯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3 脯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3 6-苄氨基嘌呤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4.3.1 6-苄氨基嘌呤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内O_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4.3.2 6-苄氨基嘌呤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3 6-苄氨基嘌呤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4 三种外源物质最适浓度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生理特性的比较
        4.4.1 三种外源物质最适浓度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根系内O_2·~-产生速率、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的比较
        4.4.2 三种外源物质最适浓度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根系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
        4.4.3 三种外源物质最适浓度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根系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比较
    4.5 SA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氮素代谢的影响
        4.5.1 SA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根系和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4.5.2 SA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根系和叶片硝酸还原酶以及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5.3 SA对根际高温胁迫下幼苗根系和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以及谷氨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水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5.1.2 脯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5.1.3 6-苄氨基嘌呤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5.1.4 三种外源物质最适浓度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生理特性的的比较
        5.1.5 水杨酸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氮素代谢的影响
    5.2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10)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2.1 水分含量测定
        1.2.2 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含水量的影响
    2.2 不同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2.3 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2.4 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 讨论和结论
    3.1 根区温度与植物含水量关系
    3.2 根区温度与质膜透性关系
    3.3 根区温度与渗透物调节关系

四、低地温对黄瓜幼苗生长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外源褪黑素作用的辣椒耐低温弱光生理及分子响应机理研究[D]. 张俊峰.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2]不同LED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与黄瓜育苗的效果分析[D]. 朱鹿坤.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3]黄瓜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李彩霞,董邵云,薄凯亮,苗晗,张圣平,顾兴芳. 中国蔬菜, 2019(05)
  • [4]根区低温对黄瓜嫁接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D]. 孙世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5]根区低温对嫁接的黄瓜幼苗根系生长和15N吸收分配的影响[J]. 孙世君,付崇毅,宋阳,乌日力格,薛艳君,崔世茂. 植物生理学报, 2017(08)
  • [6]黄瓜嫁接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 徐晓昀. 甘肃农业大学, 2016(11)
  • [7]黄瓜嫁接苗快速生根技术研究[D]. 鲁雪利. 吉林大学, 2016(09)
  • [8]根区温度对日光温室辣椒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的影响[D]. 廉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1)
  • [9]三种外源物质对根际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D]. 池浩. 西南大学, 2015(12)
  • [10]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廉勇,崔世茂,包秀霞,王葆生. 华北农学报, 2014(05)


褪黑素论文 黄瓜种植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上一篇:基于OLE的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下一篇:北京市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管理若干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