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宇辰[1](2020)在《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幻文学开始复兴,以《科幻世界》杂志为阵地,涌现了一批新锐的、有思想的科幻作家,即所谓的“新生代”作家。这些作家包括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这些作家以充实阔大的内容设置,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和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不仅在世纪之交形成了中国的新一波科幻热,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契合了当前中西方科幻文学界广泛的深化主旨、拓宽思路的共识。而这批作家当中,王晋康凭借其饱满的创作激情、显着的“核心科幻”创作理念、深沉苍凉的行文风格、较高的创作产量等尤其引人瞩目,被誉为中国新生代科幻的“基石”和“思想者”。王晋康的科幻小说作品,因浓厚的科学哲理思辨而独树一帜,在选材上与其他专注于呈现天马行空的缤丽环境的作家不同,王晋康的作品以对科技伦理的关注与呈现着称。王晋康善于在其作品中传达对科技发展的理性思考,书写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人性善与恶的纠结,尤其善于探讨科技与伦理产生冲突时人类的遭遇和抉择。本文通过结合王晋康生平经历中的科技情结、创作实践中的“核心科幻”主张及不同创作阶段对人与科技关系的恒常思索等方面,观照王晋康作品中科技伦理问题书写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王晋康小说中对于科技伦理问题与科幻题材的架构,分析其科技伦理观整体构建的三个典型维度:在自然规律和谐性上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省、对于科技中心主义反乌托邦的构建和崩解的思索以及基于人性关怀对技术万能主义的批判;并在这一语境下讨论王晋康科技伦理书写的问题具现:基因工程与人类生理异化、人工智能与心智升级、灾变下的人类生存实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的科技伦理讨论。在科技伦理问题讨论下,观照王晋康对于科技伦理困境和人文理性思辨的深厚的文学化具现:体现认知主体的尊严与价值的科技从业者形象、科普材料组合与悬疑手法构成的互文语境以及独特的苍凉宏阔的艺术美学特征。最后从王晋康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价值意义上,分析其对于科技伦理主题的关注对于引导科技伦理实践、促进科幻文学体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科幻建构的独特地位。论文期望通过对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元素的研究,突出分析其作品的科学特征、人文关怀及批判力量,以期为学界有关王晋康科幻文学的研究提供开拓性的探究视角。
黄嘉欣[2](2020)在《《美国民主的四大危机》第五、六章汉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学者阿拉斯戴尔·罗伯茨(Alsdairs Roberts)的着作《美国民主的四大危机》第五、六章主要讲述的是美国民主的预期危机以及民主的适应性,有助于了解美国的民主进程和历史。根据纽马克的文本分析理论,该文本为信息型文本。基于该文本的汉译实践,笔者形成了项目报告。笔者以交际翻译策略为指导原则,首先从词法、句法以及语篇三个层面探讨了翻译过程所遇到的重难点:如词义选择、名词化现象、被动句、长难句、无灵主语句以及衔接手段的处理等并分析其成因。进而针对上述难点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如词法层面,通过语境以及搭配确定词义,转换词类化解名词化现象;句法层面采取语态转换法、切分法、结构调整以及转换主语等;语篇层面则通过调整衔接手段来再现语篇的连贯。本项目报告总结了信息型文本的某些特点以及翻译策略,希望能为类似文本的汉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莫传玉[3](2019)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是近几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纳博科夫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荼毒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抹杀了人们的想象力,他所评析的艺术必定存在性象征,所讨论的话题永远离不开作家的儿时情结,是个庸俗、非理性、不懂美学的“维也纳巫医”。纳博科夫常在他的小说中以弗洛伊德理论为诙谐模仿对象,导致他笔下的人物多呈现性格执拗、极端处事、非常态化的心理特点,他的小说也因此被文学评论界评为“心理学小说”。本次研究试图结合作家的文体风格、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家在访谈中有关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部分,从镜像“主-客体”理论、两性图腾、力比多能量等视角,以思辩性理论为主,实证性质性工具为辅,分析作者诙谐模仿精神分析的用意。通过对纳博科夫长篇小说运用澳洲公司所开发的质性研究软件Nvivo8.0编码归类,总结作者所着的小说里持有的心理学观点主要集中在“存在、时间、记忆、梦、性、爱情”这六项心理学主题。另外,作者所运用的文体技法也巧妙的将这六项主题融汇其中,使作品传递的思想更加多元。本次研究基于理论思辩的基础可知,作家的意识并非等同故事中“我”的意识。拉康学派的“镜象”理论充分在纳博科夫所塑造的双重“我”中得到证明;纳博科夫所持有的“双重世界”概念,也在每部小说的心理学主题上得到呈现。进一步采用质性研究工具比较心理学理论与小说情结核心观,发现二者观点并非完全一致,深入分析可知纳博科夫文学所蕴藏的心理学思想分别有:存在主题:拉康的主-客体“镜象”理论成为纳博科夫“双重世界”观的基础,它所表现的游戏思维模式隐藏这样一条法则,即“主-客体”意识的所占比例与自我认知、行为、性格息息相关。时间主题:分别以实验心理学、现象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阐明时间存有两种特性。动态性时间与个体的有意注意、直接经验有关;静态性时间与个体意识所处的客体空间属性有关。记忆主题: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为基础,对于主体而言,个体意识流的运作与记忆属性有关;对于客体而言,记忆瞬间的储存模式与欲望下的功利主义有关。梦主题:以精神分析拉康“镜象”理论为基础,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为目标,阐述梦的产生机制,即主体意识与客体环境通过无目的的组织、重构,最后帮助个体更好的认识自我,实现人类的社会属性,区别于自然界的动物属性。性主题:将精神分析、进化心理学作为依据,阐述主-客体意识在两性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主体意识而言,自然造就个体适应群体的“性”繁衍法则;对于客体意识来说,性适配器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两性关系的所属地位。爱情主题:继性章节理论为前提,分析主体意识在两性关系所起的作用,实乃“自私”的物质之爱;客体意识在两性关系所起的功能,是伴有“利他”主义、情感、能量协调的精神之爱。而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共同结合而形成的意志之爱,则是纳博科夫最为称赞的崇高之爱。总结,纳博科夫所主张的文学宗旨是具有“镜像”般的现象学,及精神分析学派所主张的内省意识观意义,它们分别在“主体”与“客体”的意识中发挥作用。纳博科夫小说所隐藏的六个心理学主题思想,其理论分别涵盖了精神分析学、现象心理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作者所坚持的“双重世界”观,即“主-客体”的意识奠定基础,同时也预示作者所想表达的“棱镜”艺术意义。此次研究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也为今后的文学诠释学提供借鉴,对今后研究纳博科夫文学、作家心理学思想提供宝贵的理论依据。
杨琴冬子[4](2016)在《卢卡奇反物化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acs,1885-1971),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之一,被誉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其传奇的一生,给人类社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其着名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物化理论,这与后来所发现的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卢卡奇之所以被称为马克思之后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关键在于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又并不拘泥于马克思经典着作,并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重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卢卡奇理论思想的源头既有马克思主义,又受到新康德主义、狄尔泰生命哲学、及韦伯的思想等的影响。他既是哲学理论家,同时又是共产国际运动着名的活动家,其独特的思想经历简直是一部浓缩的20世纪欧洲思想史,因此卢卡奇的理论体系融合交汇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认知,并蕴含着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性的社会批判理论。本文从文艺美学、文学理论、政治美学与社会伦理领域的理论话语角度和人类文化精神的视角去深入挖掘卢卡奇反物化美学思想内涵,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批判层面重新发现物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同时还要建立起一种文化逻辑和理论需求去贯穿卢卡奇的美学思想。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来源。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最直接来源,他非常关注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在卢卡奇“马克思主义学徒”时期,除了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之外,新康德主义、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等都对卢卡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思想的逻辑建构,也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各种思潮的兼容并包。本部分通过对卢卡奇重要思想根源的考察,分析了卢卡奇是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最终走向成熟。第二部分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文本,阐释了卢卡奇关于物化和物化意识的概念。同时卢卡奇在分析物化概念的时候,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承接关系,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卢卡奇不仅关注物化对于社会体制的作用,更关注物化对于人的意识发生作用,即物化意识的形成。本部分通过对物化意识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说明物化是如何通过内化人的生存结构来支配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还揭示了物化意识是通过对“事实的崇拜”这种方法论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艺术的反物化性质。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以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人类物质生产运动及其社会结构。卢卡奇作为从事社会艺术史研究的美学家,他的基本艺术观念和艺术批评模式就是意识形态论,其反复阐明: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需要置于社会历史运动的大潮中,揭示社会历史运动对文学的影响,以及通过文学来观察社会历史运动。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文艺的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归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真正的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能够不加歪曲地揭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卢卡奇认为现实主义文艺之所以具有反物化的性质,是因为“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从来就没有认为一种‘物化’的形象是真正的现实。”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和整体性理论既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同时又包含着辩证法的精神,带有强烈的人性色彩。第五部分是突出人道主义的反思。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别于资产阶级科学的方面是在于它具有总体性的观点,而非仅仅是从经济动机上去解释历史。这实际上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础的哲学思考,影射到文论和美学上,就是美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文艺的主体性思想。本部分阐释卢卡奇对物化进行社会批判的基础——人道主义原则,体现了卢卡奇在艺术问题上坚持人是艺术的主体的美学判断。同时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卢卡奇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发现人总要追求自我的实现,最终走向一种超越经验世界的乌托邦。第六部分主要是探索消除物化现象、实现民主自由的途径。虽然马克思和卢卡奇由于时代背景和理论侧重点不同而出现了理论上的差异,但是他们不是为了单纯提出现象而进行理论建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背景下,为了解决问题而提出理论研究。本部分评述马克思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案和卢卡奇开展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案,揭示出这两种方案追求消除人的异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最终实现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回归。同时,还通过对卢卡奇民主观理论依据和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民主也是走向自由王国的条件之一,对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衔接和流变。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与物化理论的广泛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不仅接过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旗帜,还深入挖掘西方从古典到现代的思想源泉,跨学科综合研究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不同领域,逐渐形成具有突出特点的理论。本部分主要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辩证法”、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单向度”理论、交往行为理论,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激进民主政治等观点,对卢卡奇物化理论进行扬弃,对资本主义世界展开批判。卢卡奇是一个传奇的存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和复杂性,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参与激进的政治运动;作为哲学家,他关心人文主义传统,深受生命哲学的影响,呼唤人性的复归;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建构批判一系列能够反映那个时代政治背景的艺术作品;作为美学家,他回答马克思主义在美学20世纪面临的重大问题,以物化视角去审视人类社会生活和道德规范,为建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打下基石。卢卡奇是一个争议性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他那拒绝常识理性与常规社会道德思想的“个人马克思主义”性格,使他具有了特殊的魅力。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思想同当代思想和理论阐释格格不入,使得他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思考的意义。
于海燕[5](2016)在《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文中指出家谱是一种记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其成员生平事迹等家族发展史的文献。作为江苏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纂修既有明清时期坚实的传统为基础,又有江苏省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呈现出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地区,民国时期家谱存量甚为丰富,这其中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层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家谱的纂修。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氛围相对浓厚,编修程序相对完整,体例相对完备。同时,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在内容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体现在对宗族事务及其管理、教育的发展、女性上谱、经济事务的记载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以家谱纂修者的微视角展现了民国时期江苏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见证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由于受时代和纂修者的出发点等因素所限,民国时期江苏毡家谱也有其历史局限性,需要从文化的高度和科学的角度去认真对待。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背景及概况。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因素分别进行分析。以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家谱总目》、国家图书馆“中华寻根网”所涉及的江苏省民国时期家谱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数量、纂修次数、版本、区域分布和时段分布等分别进行统计,展现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总体情况。第二章研究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的组织与经费保障。对于修谱机构的组织及职能进行研究,对谱局的设立、职责与分工进行详细分析,试图挖掘家谱纂修背后的细节。对于修谱人员的分析,旨在揭示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人员组成及其修谱者应具备的一些素质要求。之后,对江苏省家谱的编修程序进行分析,如搜集资料、聘请谱师、印刷家谱、领谱散谱,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家谱纂修过程。最后,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经费保障进行分析,试图从经费的筹措方式、支出构成等方面有条理地产生,以期了解与家谱纂修有关的经济问题。第三章是对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的体例研究。民国时期处于一个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也必然因时而变。为了将社会变迁中诸多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纳入家谱中,家谱的体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变化。这部分对诰命、凡例、序跋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家谱中诰命的处理、凡例的变化、序跋的数量、序跋者的身份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内容研究。作为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之一,该章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家谱中宗族事务及其管理,内容涉及祭祀、丧俗、墓地、家规家法;民国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内容有:重视家族成员教育、开展以家族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对传统家族教育的转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女性上谱部分则对民国时期对女性上谱的规定、民国时期女性上谱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内容还涉及经济史料、民族主义、佛教、医学、体育等等方面。第五章研究了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的纂修理论。首先梳理了民国时期家谱功能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民国时期社会的变革促使一些家谱纂修者对民国以前的家谱进行批判,这是本章的第二部分,分析了民国时期家谱纂修者对欧苏二法的扬弃以及对本家族旧谱的批判。接着,对近代史观引入家谱纂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进化史观、全球史观、新文明文化史观等都对家谱的纂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对修谱原则进行了归纳概括,研究发现:民国时期家谱的纂修践行了信实、平等、实用等原则。第六章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编纂的特点与局限。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家谱内容不断拓宽,折射出时代变迁。历史局限体现在内容上,存在滞后观念,书写上有隐恶扬善现象,形式上雷同部分偏多。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家谱历史局限性存在的原因,如家谱纂修的目的性、修谱过程的主观性、纂修监管的无效性、家谱的沿袭性等等,都影响了家谱纂修的质量。本文的创新在于:这是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昕做的第一次系统和综合性研究。这种系统和综合性研究体现在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研究的角度上。从文献学角度看,本文对江苏省内民国时期部分家谱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对家谱的特点、生产方式、家谱的贡献和局限进行研究。从史学角度看,本文解读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展现民国时期江苏省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小见大,以微知着,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缩影。从文化角度看,由江苏省所特有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孕育的家谱文化,兼具时代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了家谱文化的多样性。为了将以上内容尽可能全面地得以呈现,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比较学等研究方法,透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纂修动机、纂修机构、纂修过程,以及所编纂家谱的体例、内容、理论、特点和局限等方面,力图全面、客观地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进行分析,试图把握民国这一历史时期内家谱的发展脉络、发展状态和发展规律,以期对当代家谱纂修提供借鉴,使家谱这种古老的文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陈彩林[6](2014)在《民族生命本体的形而上现代重构 ——《野草》与《烛虚》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社会历史第二次大变动从技术体系到价值体系的总体性现代转型最根柢地表现为民族生命本体的形而上现代重构。这种生命重造旨在摆脱中国社会历史第一次大变动之后延续两千多年的民族生存惯性,以全新的人格样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争得“人”的价格。特殊的历史、时代、文化境遇将这一生命重造的使命过多地交由文学与文学家担承,于此鲁迅与沈从文凸显出独特的标志性,这种标志性集中见之于《野草》与《烛虚》。本文研究宏观思维格局的确立所依据的正是这种实际历史情形。相应地,将由中国现代历史而及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再及中国现代文学史最后定格于鲁迅与沈从文这一由大到小的过程倒过来,本文便获得了符合特殊历史情势的由小到大的具体研究步骤,即:由《野草》与《烛虚》而及鲁迅与沈从文重造生命的标志性再及中国社会历史第二次大变动民族生命本体形而上重构所达到的高度,以此探寻民族生命朝向现代生存的形而上终极向度。依据这种总体性历史情势与思维格局,本文分七个部分展开具体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论”,重在概论本文研究围绕“民族生命本体的形而上现代重构”这一基点与主旨的宏观格局与具体步骤。主要回顾了晚清以来“中华民族新生”这一历史主题与主线,以及在这一历史逻辑延伸中我们在现代社会实体重构与现代人的本体重构上的偏失,进而揭示出人的本体重构之于社会实体重构乃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柢性意义。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对于民族生命本体重构的独特担当,于此鲁迅与沈从文凸显出对立而又统一、殊途而又同归的标志性存在,进而确立了本文研究的核心任务,即:二人所共构的精神文化结构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是如何使民族生命本体形而上现代重构在一个新的起点发生、发展的,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又为民族生命本体形而上现代重构向着未来标示出了怎样的终极向度与高度。最后确立了以凌宇先生关于《野草》与《烛虚》的论断为本文研究的“逻辑出发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野草》与《烛虚》的标志性,即二者之于鲁迅、沈从文乃至民族生命本体形而上现代重构的独特存在。本文认为《野草》与《烛虚》集中再现出二人在民族生存历史转折处所展开的“自救”与“他救”。这种“自救”与“他救”呈示出“我”作为民族现代生存的践履亲证者与“人”作为民族传统生存的沿袭者的最本质身份,这一方面凸显出“我”的存在即是“人”的拯救,另一方面凸显出“我”与“人”的尖锐化生存对立,而这种尖锐化生存对立呈示出民族现代生存“无”与“有”合体、“无”中生“有”的开端状态。二人共构的伟大乌托邦正深植于“我”与“人”的尖锐化生存对立两极而诞生。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野草》与《烛虚》中的“我”,即民族现代生存之“有”一极。鲁迅与沈从文以“‘作家’的头衔”在世生存体现了创立、传播与践履新的价值体系三个层面的集中统一。作为二人最本己出场的《野草》与《烛虚》之“我”,其在世生存便是对自己所立人格样态的践履亲证,其实质是将自身“立之为极”以使“俾众瞻观”,“人亦庶乎免沦灭”。“五四”正是这样的两个“我”实体化的历史关键点。二人朝向现代生存的践履亲证即是“我”作为民族现代生存之“有”的存在确证,其间深蕴着“我”的精神超越与慰藉。第四部分主要论述《野草》与《烛虚》中的“人”,即民族现代生存之“无”一极。从以“我”“立之为极”的“真的人”出发,透视民族生命的非人性病灶本身就是民族生命本体现代重构的现实发生。《野草》与《烛虚》以真切的生命感展示出这种社会人与非人对立的内在景观,具体化为“我”作为“独异个体”之于“庸众”(鲁迅所直面的民众)、“多数人”(沈从文所直面的“上等人”)的生存突围。“奴才”与“阉寺性的人”、“看客”与“莫名其妙的人”、“聪明人”与“知识阶级”凸显出民族生命衰萎的根性与民族生命本体的缺失,共构出一面更为完整的民族生命反思自我的镜子,呈示出民族生命本体现代重构的鲜明针对性。第五部分主要论述《野草》与《烛虚》的生命哲学,即在“我”与“人”的两极观照中呈示出人之为人的应对。在独特把握社会与人这一辩证统一体两面的基础上,内应中华民族新生这一中国社会历史第二次大变动的主题,鲁迅以纵向的历史眼光在两千多年的民族主体生存史中看到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与人之存在奴隶时代循环的“十全停滞”,进而集中关注专制主义与人之存在问题,沈从文以横向的历史眼光在“神完全解体”与“神之存在,依然如故”的生存对照中看到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与人之存在的二律背反,进而集中关注神之解体与人之存在问题,并依据各自获得的特有“历史指示”分别作出人之为人的鲜明应对:“朕归于我”与“神在生命本体中”。《野草》实质是鲁迅以最本己之“我”的出场践履亲证“朕归于我”的生命哲学,《烛虚》实质是沈从文以最本己之“我”的出场践履亲证“神在生命本体中”的生命哲学。前者以恢复个体“‘人’的价格”为基点,以人之此在对于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确证出“自性”这一人之为人的元精神、元性质(自因本性),强调“自性”与人之存在现实性的统一,由此重构尊严、独立、个性、自由的民族生命本体。后者以恢复个体“对‘自然’倾心的本性”为基点,以人之此在对于生命内质的真正占有确证出“神性”这一人之为人的元精神、元性质(自因本性),强调“神性”与人之存在自然律的统一,由此重构至圣至美的民族生命本体。从“天人合一”到“朕归于我”、“神在生命本体中”,一方面显示出二人对于民族文化的结构性现代重构,另一方面显示出这种重构落脚于生命本体,一种对人之为人形而上本性的此在性占有与无限超越。第六部分主要论述《野草》与《烛虚》的艺术形态,即二者是以怎样独特的艺术方式“启人生之閟机”的。二者“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全在于开启各自独特的“人生之閟机”。地域色彩的消解显示出二者以生成终极性“形而上质”为目的的艺术形态,而剧烈同一性、极致性生命体验正是人类文化思想史上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殊途同归的精神现象与生命至境。象征既是呈现这一艺术形态的需要,更是呈现这一生命之“征”的需要。《野草》以“坟—绝望—反抗—自性”这一象征结构图式集中呈示出人何以为人的确证。《烛虚》则以“百合—美—生命—神性”这一象征结构图式集中呈示出生命何以为生命的确证。这两种象征结构图式最终呈示出二者在“谁是造物主”这一人之存在确证上的殊途与同归。因此,“独语”的艺术形态包涵着各自独特的现代性生命启蒙意味,于此,《野草》呈示出一种“大恐怖”的艺术,《烛虚》呈示出一种“至圣至美”的艺术。前者使人在灵魂的惊悚之中警悟于生命本体“自性”缺失的丑陋,后者使人在忘我的至圣至美体验之中恢复生命“神性”的庄严,因此,“独语”的过程实质是“我”最本己地出场向“人”开启重造生命的艺术教育。第七部分为“结论”,重在归结鲁迅与沈从文在民族生命本体形而上现代重构中的召示意义。从专制主义到民主共和,中华民族要彻底摆脱“奴隶时代的循环”,以抗拒奴性为基点,以“自性”为形而上终极建构尊严、独立、个性、自由的民族生命本体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为要实现鲁迅所言的那种“人各有己”的“群之大觉”,马克思、恩格斯所取向的那种“人人各个有己”的“联合体”,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神之解体到科学发展,人之存在要摆脱“所得于物虽不少,所得于己实不多”的二律背反,以恢复对自然倾心的本性为基点,以“神性”为形而上终极建构至圣至美的民族生命本体同样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为要实现沈从文所希图的人性重返自然,马克思、恩格斯所取向的“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我们同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社会实体建构中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同时,还必须在民族生命本体建构中鲜明标示出“自性”与“神性”的形而上超越向度,使之落地生根,真正熔铸为民族生命的自因本性,由此在自身中获取一种自由自律的自我超向人类尊严与无限创生的不竭力量。
李乔杨[7](2013)在《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是一个了不起的世界强国,其现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强势举世瞩目。但是,美国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根深蒂固,以民族政治为核心的社会整合问题即是其中之一,民族歧视是它的死结。盎格鲁·遵从(Anglo-conformity)的白人至上的民族主义理念一直左右着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机制的运转。在美国230多年的历史当中,美国的民族关系经历了从与土着印第安人的对抗、奴役黑人到今天的多元文化共处,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一些结构性的调整,大致出现了民族灭绝、民族强制同化、民族歧视、民族多元文化、及文化冲突等民族关系理论阶段,美国联邦政府也对其少数民族实施了民族灭绝、民族强制同化、民族隔离及多元文化政策。美国自独立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在寻求一种锻造美国文化的途径,试图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经过美国的这个大坩埚的提炼而锻造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和民族。民族间彼此尊重是民族关系交往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就不存在平等的基础。美国的同化主要是针对非盎格鲁·撒格逊文化而言的,在同化的过程中清教主义、社会达尔文进化论、韦伯命题、亨利·摩根索的民族主义;托马斯·潘恩的民族奠基意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盎格鲁遵从、杜威的实用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罗尔斯的自由主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都对其民族政策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美国的民族问题,较之世界其他各地区有明显的特点和不同,一是体现在先期移民与土着之间发生的冲突,二是体现在移民之间,即多数移民和少数移民之间的冲突。在这些问题的前提下,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关系及其调控措施。“盎格鲁·遵从”白人种族主义优越论是影响美国民族关系的毒瘤。美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直是以一种扭曲、狰狞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对抗与消极对抗的斗争一直存在于美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中,在美国民族关系演变的过程中,除了白人未曾受到民族歧视和民族迫害外,其他民族无一幸免。21世纪的今天,非裔奥巴马当上了美国总统,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我们的思想武器,我们应该承认美国政府在处理和解决民族及族裔问题方面,美国“大熔炉”的强制同化与同化政策意在冶炼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认同方面的成功,否则也没有现在强大的美国。现在,非裔美国人、亚裔、西班牙语裔等各民族在认同这一价值的同时,仍需要谋求平等和公正。美国一方面声称人人平等,强调天赋人权理念,痴人说梦般地臆想“无差别”的社会,一方面又给每个人指定和限定了一个难以改变其民族身份归属、延续依照民族归类的政策,这其中的逻辑令人寻味与思考。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盎格鲁·遵从理论与美国信念正在被多元文化所摇撼。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也就决定了它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较之其他传统国家更为复杂,民族歧视这颗毒瘤不除,民族关系便难以达到和谐的程度。我国作为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如何避免美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与制定民族政策方面存在的的不足与错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实现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达到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王永乐[8](2013)在《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理论形态的列宁主义、实践形态的俄国道路应用到中国革命中。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确立了列宁主义的脉统承继性,及俄国道路的范式地位。因此,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中共以遵循历史规律和理论自觉的践行者,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前提下,把列宁主义的实践范式俄国道路移植到中国来。显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程进程是沿着二维路径行进的,而本该是重要的历史出场者中国实境维度却在一进程中缺失。沿着二维路径推进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进程势必在中国实境中受阻,要么历史和现实的选择是,所呈现的路径轨迹要么是硬着陆的历史硬伤,要么是软着陆的历史争议。而软着陆时,中国土壤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得不重视的一维。当然,历史倒逼机制的选择并非是对选择机制的内在认同。本论文选定或截取早期这一历程进程,就是因为早期是过去式,早期历程所演进的路径和进程所留下的载体呈现为定论之文本,易于考证和探究中共集体和瞿秋白等个体在二维路径向三维路径渐变过程中,所留下的实践和理论创新轨迹。另外,早期这一历史进程,是在共产国际主导和中共为主体,而一度是,国民党主导和中共辅助这一纠结不定的语境中进行的。不论是探究维度的转变,还是探讨历史的语境,而总结和挖掘马克思主义早期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的一般性历史经验和特殊性历史经验,探寻镶嵌于其中的历史发展逻辑等尝试,才是论文真正的旨趣。论文最终提出“三个向度下”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之建构,崇高理念之秉承和重塑,就是本着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的历史必然性,回应国际共运跌宕起伏的内存原因,回应当下马克思主义所处的历史尴尬境地之缘由,以探索和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维度和未来向度。正是按照上述逻辑,本文始终围绕着制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径要素,即理论主体——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客体——中国国情而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尤其是早期历程进程,并非仅仅是探索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定位,也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这么简单。就路径的二个要素中的理论主体而言,被中共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十月革命炮声送来的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实践形态。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的路径和语境不同而导致过滤和变形的马克思主义版本在中共内部因不同实践主体之利益诉求,也有一定的市场。如果革命实践处于困境时,理解的来同会被放大和发酵,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与中共的“一次革命”、“二次革命”及“不间断革命”的历史纠结,就是目前学界也在分析和探讨内含于上述争论之革命延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中所面临的历史课题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国际共运对马克思主义原理、革命路径的争论,使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趋向复杂化。关于路径的第二个要素——实践主体,中共集体性格或个体之个性,受限于时代洞穴制约,也受制于主观的利益诉求,更受到所皈依于理论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对实境的判断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理论和实践旨趣与实境始终或分或合。显然,路径的第三个路径要素,实践客体一中国国情——所被界定的议题,所被定性的标尺也烙上了主观表达、主观建构的印记,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所涉及经济机械决定论、富农焦点等。在这三个路径要素互动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特征的,具有“硬化"或“软化”胎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里主要是指是否考量到中国实境维度)之实践和理论形态。本文以中共集体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之结晶,以瞿秋白等个体所作的“社会律”探究为文本载体,分析了三个路径要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中的纠结互动,探析这一历史进程所内生的历史必然性,并据此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教训和经验,考量其当下意蕴。笔者选择瞿秋白个案,是因为瞿秋白作为不可复制的历史出场者,他见证、参与、甚至引领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的航向,是探寻和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要素中的先驱者,也是中共中央、共产国际和杰出个体的结合体,更是中国道路范式的首倡者。这主要体现在: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程进程中,具有强烈的内驱力,主动有意识地探究和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从而“理出一个相当的系统”:作为实践主体,历史选择瞿秋白个体担当了转换历史枢纽的使命,成为中共中央,共产国际,杰出个体的复合体、结合体,在短暂而不朽的革命生涯中,他协助鲍罗廷制定大革命的一系列决策,主管中共宣传阵地,领导大革命向土地革命转型,负责主持定位土地革命之中共“六大”的召开,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及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等多重身份而决定中国革命的命运,纠正立三路线的“六届三中”全会所作的努力,制定、参与及纠错左倾盲动和左倾冒险主义,成为左倾机会主义的受害者,因此这些历史节点和历史症结选择了瞿秋白“不得不由我来开始尝试”;瞿秋白一再极力创造原型,一再论证各种范式,如“社会主义之‘国内’的范式”,中国的革命方式“可以成为世界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之范式”,经济生活之“工业的范式”等等,换言之,就是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式。而这是创造主体强烈创造意识的刻意指向,也是他高深的理论素养,尤其是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权威地位所决定的,也和他身处的历史平台有关。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中,瞿秋白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本论文按照上述行文思路,具体内容如下:论文引言和“特征”部分,着重梳理理论主体的争议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花费很多笔墨译介引人反思的“悖论说”所提出的经济决定论和社会行动主义的诘问,其实这一问题,如果仅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言,至今还很难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答复。该部分,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整理了中共集体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科学性批驳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轨迹,也从哲学高度历史再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的场域。论文第二章和第三章为路径篇,即第二章“我和马克思主义”及第三章“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要素维度。第二章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之历史谜团的成因,及相关联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重新建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第三章则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国情观”,而着重论证了认识国情的范式,及归纳概括出当时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国情之根本问题,并对这些根本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文化思想及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与阶段及前途,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无产阶级领导权及策略等。论文第四章至第八章为社会律篇,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要素纠结互动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理论和实践形态。该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有5章。第四章“历史工具的自我修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一方面阐述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中,中共对无产阶级建党普遍原则的认同和固守,如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工具性是党建思想的核心:另一方面,中共集体或个体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建党思想;第五章“历史抉择之平台的搭建:党的武装斗争理论及实践”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梳理和论证了中共在国民革命时期和后国民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理论演进的历史性、必然性;第二板块重点凸显了瞿秋白个体所作的艰辛而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探索,这包括论证了武装斗争的一般规律,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其中关于农村暴动独立担当中国革命一极,游击战争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游击战争必须进于革命地域之建立”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实践语境中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初步形成;第六章“历史转换的枢纽:土地革命理论和实践”重点探讨了主导和主体不能“化和为一”,而导致的土地革命理论和实践非共轭想象,及存这一现象中的运行态势,也分析了事关土地革命要素的新判断和新思考;第七章“历史发展的‘社会的基础’:经济理论及实践观”,该章论证了中共早期经济理论和实践,在承载这社会理想的同时,更多是面对根据地斗争之建构之路向,也关注和深挖瞿秋白等个体所提出的具有哲学指导意义,关切未来社会发展维度,尤其是在国际共运中及当下仍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经济理论,如商品经济不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标尺,利用资本及重造资本的路径和机制,生产力标准之社会发展观,及社会主义之经济观;第八章为“文化、文艺思想理论之践行进路”,探讨了中共早期文化文艺之高度意识形态性,及在实践倒逼机制下的演进,同时更多探究文化文艺理论的内在理路,如创造旨趣,创造手段和创造路径等。第九章和第十章为反思与当代意蕴篇。其中第九章从实践主体的历史语境和个性特征维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的必然性、曲折性,凸显路径要素——实践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独到地位;第十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的时代意蕴",指出崇高理念是内嵌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进程中不竭的驱动力,审视和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主体一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为社会主义运动),在异质对立的社会形态,在同质的社会主义国度,在创始人的原始语境中,在当代现实主义和规律性视野的拷问中,总结、反思和还原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提出了“三个向度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之建构,这是论文的最终落脚点。
郭彩侠[9](2013)在《“主体生成”及其现代性想象 ——中国当代文学成长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当代成长叙事对应和折射着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把“现代性”理论和成长叙事理论相结合切入当代文学,作为考察视角和研究方法,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界定了成长叙事内涵与论文研究范围;对于不同种类现代性观念与成长叙事主体生成想象的关系、主体生成想象的运行机制、现代性观念影响下的当代成长叙事发展概况进行了描述;并对论文的研究目标、思路、方法和行文体例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概述了成长叙事不同类型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主题角度具体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成长叙事的主题展开。当代成长叙事主要具体呈现为理想皈依型、反思异化型、屈服适应型、迷惘颓废型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一定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情节成规。依据海登·怀特的理论,论文认为虽然叙事模式的普遍深层共性结构并不能为话语权力所真正改变,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者往往会受当时流行现代性观念话语的影响,以致主导意识形态渗入文学叙事,使得不同叙事模式类型在不同时期密集出现。理想皈依型叙事以表现人物不断克服个人本位主义,走向集体主义为主题特征,在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代末之间出现较多,作为受到革命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倡导和征召的产物,主体生成想象主要受到民族国家现代性观念的影响;反思异化型成长叙事表现人物因感受到种种伤害和困扰而产生怀疑和批判思想,契合1980年代左右对于传统主流文化进行反思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类型的主体生成想象往往受到启蒙现代性观念的影响,其创作在1976年以来一度繁荣,并延续至今;屈服适应型成长叙事表现人物对于理想信念、崇高事物的回避,对于现世物质生活规则的适应,反映出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社会中一部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立场,主体生成想象通常受到世俗生活现代性观念和后现代观念的影响,此类作品在1990年代以来创作实绩较多;迷惘颓废型成长叙事表现人物在异化的社会现实中看不到未来出路,陷入迷惘颓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契合了1990年代以来当代人对于市场经济社会负面现状不满但又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文化心态,其主体生成想象一般受到审美现代性观念和后现代观念的影响,也在1990年代以后有较多作品呈现。第二章主要考察成长主体的精神状况。对成长人物的主体精神面貌表现往往会携带着时代历史语境的印记,反映出主体生成所依托的社会和人的现代化程度以及现代性观念的流变。其中新中国建立到1980年左右频繁出现的皈依理想型成长人物通常被描写成在其成长早期要经历一系列个人奋斗的失败,最终在集体事业的共同成功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归宿,成长者的情感欲望和理想信念为他们所信仰皈依的传统主流文化所净化和升华——主体生成标志主要表现为获得对社会主导话语的正确看法,个体终被集体吸收和接纳;反思异化型成长人物则多被描写成要经历社会人生的苦难,置身于异化的人际关系,备受情感摧折伤害,因此对于主导话语权力产生了怀疑,与之处于不断的冲突矛盾中——主体生成标志一般被理解成主体的觉醒和解放,走向对主流话语的反思和对抗;屈从现实者一般被设想成在思想层面遵循现实主义生存原则,认可社会负面存在的合理性,情感欲望多半是物质化的,对待社会人生持一种世故虚无的态度——主体生成标志往往被表现成对现实的屈从和适应;迷惘颓废者则往往被描写成主动或被动地呈现出与主导话语相对立的姿态,受到作为主导权力象征的面貌猥琐的“人生启蒙者”的伤害——主体生成的标志被描写成走向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叛逆、悖反却又找不到合适有效的反抗方式,只能陷入迷惘与颓废之中。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不同时期四种流行成长叙事的深层逻辑,也即是当代成长叙事在现代性话语观念影响下,关于“主体生成”的逻辑想象和叙事建构,本文将其概括为:理想型叙事模式:游离边缘—受困遇阻—皈依理想—获得认同;反思型叙事模式:边缘生存—受到迫害—反思批判—个性成熟;屈服型叙事模式:边缘挣扎—理想受挫—屈服适应—人格分裂;迷惘型叙事模式:游离域外—无法融入—迷惘颓废—及时燃烧。主体生成的叙事情节模式,和主体生成的主题内涵、主体的现代性精神症候表现一样,随着当代现代性主导话语的衍变而不断发生变化。论文通过考察成长叙事主体生成模式的演变,来鉴证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轨迹以及现代性观念的流变过程,并考察现代性话语对于成长叙事的渗透,揭示特定类型在特定时代流行的深层机制。结语部分从成长观念的局限性入手,结合现代性悖论理论,对当代成长叙事进行了价值评估。指出在不同现代性观念影响下,主体生成模式的差异和转换,是对现代性主导话语理解逐渐转变深化的结果。强调了理想型成长叙事因受线性社会历史进化论与目的论、民族国家现代性观念、工具理性观念影响,表现人物在与传统主流文化进行互动过程中的社会集体本位“主体生成”,对个体精神不无淹没和裹挟;反思异化型叙事则是继承启蒙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来反思社会极端思潮对个体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中间也往往受到历史进化论和目的论、工具理性观念影响;屈服适应型、迷惘颓废型叙事因受到世俗生活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后现代解构观念的影响,表现人物的现世物质追求、颓废沉沦,内蕴着观照人性自身的真正的主体建构求索。
罗媛[10](2012)在《移情视阈下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研究》文中提出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1948-)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跃于英国文坛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麦克尤恩坚信小说是对人性的探询,“移情”是人性的核心和道德的起点。他对个体移情能力的重视契合文学批评界自“伦理转向”以来的学术背景,伦理批评成了麦克尤恩研究的热点。但是,学界对麦克尤恩小说中的移情问题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早在18世纪休谟和亚当·斯密就强调同情(移情)于道德生活的作用,现象学领域的哲学家、部分心理学家以及关怀伦理学家等都关注移情的功用,移情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是否能构筑起伦理关系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在伦理批评的框架内以“移情”为切入点,系统考察麦克尤恩6部主要小说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多种移情类型以及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而深入研究麦克尤恩对复杂人性的探询。第一章以小说《无辜者》、《黑犬》和《赎罪》为主,分析移情匮乏和暴力历史之间的关联。麦克尤恩将普通个体置于特定历史政治情景下,探讨了移情匮乏与人性残暴面的呈现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移情匮乏具体表现为移情腐蚀、移情脆弱性和移情枯竭。麦克尤恩探究个体如何在特定历史、政治情景下遭遇移情腐蚀、经历移情脆弱性和移情枯竭,从而呈现出人性的残暴面。他从细微的个体层面书写宏大的欧洲暴力历史,将暴力历史书写与人性的残暴面的探究有机地结为一体。麦克尤恩把《无辜者》的背景置于冷战鼎盛时期,描摹主人公在特定意识形态下遭遇移情腐蚀后从一位内敛、单纯的英伦青年变成残忍暴徒的过程,既揭示了人性潜存的暴力冲动,也批判了冷战意识形态、军事暴力对普通个体的移情腐蚀作用。《黑犬》以审美逾越的方式间接再现大屠杀事件,探析大屠杀后人类移情脆弱性的表征并曝光人性阴暗的暴力欲望。在《赎罪》中,麦克尤恩对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战争暴力的生动再现颠覆了民族记忆里关于敦刻尔克奇迹的叙事,杀戮肆虐的战场使士兵们的移情濒临枯竭并显露出“平庸的恶”,个体在集体病态的癫狂下显露出潜伏于人性深处的暴力习性。麦克尤恩严肃地书写暴力历史,在他看来,人类只有直面暴力历史并正视自身阴暗的暴力欲望,才能从残暴历史中吸取教训,逐步完善人性,最终走向和平的未来。第二章分析个体间移情理解的障碍如何导致两性关系的疏离。麦克尤恩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们尽管相爱,但是他们往往囿于各自的性别身份、思维范式、价值取向,没有践行以“视觉换位”为特征的移情理解,即使对伴侣表现出了移情,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我中心主义认知框架的束缚,在情感和认知方面都没有理解和包容对方的异质性存在,故双方产生种种误解和冲突,最终情感趋于疏离状态。在《爱无可忍》里,男主人公经历道德自我的考验后,没有向伴侣袒露自己内疚的脆弱情感,试图重新建构自己的男性气质来获取对方的认可,虽然伴侣曾一度对他表现出了移情理解,但是没有得到他的移情回应,其封闭的男性自我妨碍了彼此之间的移情理解和沟通。《黑犬》中叙事人的岳父母双方都囿于各自的认知范式和价值取向而否定对方的他性存在,造成多年的情感疏离。麦克尤恩揭示了个体间移情理解障碍所折射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弱点:人们往往将他人纳入自我中心主义的认知框架内,对他者施以同一化的暴力,对异质性他人缺乏尊重和包容,即便是夫妻、伴侣这样亲密的两性关系也概莫能外。第三章以《时间中的孩子》、《赎罪》和《星期六》为主,讨论个体移情他人与自我之伦理存在的关系。麦克尤恩探究小说主人公如何经历了对他人缺乏移情关切嬗变至对他人的移情能力增强的过程,这些主人公通过不断移情理解和移情关怀他人行走在通往伦理存在的旅途中。《时间中的孩子》的主人公遭遇创伤后曾陷入自我中心的关切,他最终移情关怀亲人和朋友,创伤才得以愈合。《赎罪》的主人公自幼缺乏移情关怀的滋养,年少无知的她将他人纳入自我中心主义的阐释框架而误解他人,让无辜者遭受牢狱之灾。随着年岁的增长她的移情能力不断增强,最后以移情书写他者的形式加深对他人他性的理解,以此来赎罪,实现自我伦理意识之反思。《星期六》的主人公沉浸于自我中心主义的隔离性自我而忽视了对边缘他者的移情关怀,经历了他者外在性的闯入后将移情关怀对象扩展至陌生人,对异质性他人的召唤做出了伦理回应,趋近了列维纳斯所说的作为责任存在的伦理主体。麦克尤恩肯定这种人之为人的伦理性也就是肯定和颂扬人性中为他人的光明面,试图为9·11后的当代西方社会寻求一条走出自我与他者暴力冲突困境的伦理出路。本论文考察了从移情匮乏到移情理解的障碍再到移情他人能力的不断增强和移情关怀对象的不断扩大的过程。当自我对他人移情匮乏或移情完全缺失而陷入巴伦所说的零度移情水平时,将他人视为实现自己暴力欲望的非人对象并显露出残暴的人性则无任何道德可言。两性之间的交往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移情,如若缺乏具有伦理内涵的“视角换位”,则妨碍彼此之间的移情理解和沟通,无法肯定和包容对方异质性的存在。当移情他人的能力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增强后,移情理解和关怀的对象逐渐地从亲人、朋友、熟人扩展至陌生人,自我将在他者“面容”的感召下无条件地对异质性他人承担起无限责任,从而建构起伦理的主体性。通过移情视阈透视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个体自我如何经历从对他人移情的缺失、到移情理解的障碍、再到移情关怀他人并对他人承担无限责任的转变。麦克尤恩既揭示人性中潜存的残暴欲望、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也肯定了人性中为他人的光明面。麦克尤恩对人类未来充满了希望。麦克尤恩以娴熟的叙述艺术展示了不同境况下人的行动和心灵世界,展示人物行为和动机的复杂性,但从不在创作中给读者以某种明确的道德指引。他在小说创作中所实践的是对存在于世界中的人的可能性和人性的可能性的开放式探询。在移情视域下透视麦克尤恩对这些小说人物的探询过程,我们看出麦克尤恩对人与人之间移情的重视以及对人的伦理存在可能性的憧憬。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3 研究思路 |
| 1.4 研究方法 |
| 2 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特征的成因 |
| 2.1 割舍不断的科学情结 |
| 2.2 “核心科幻”理念的统摄 |
| 2.3 对人与科技关系的恒常思索 |
| 3 王晋康科技伦理观的三个维度 |
| 3.1 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理路 |
| 3.2 科技中心主义反乌托邦的哲思 |
| 3.3 科学万能主义的经典批判 |
| 4 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伦理呈现 |
| 4.1 于“人类异化”中迷失的道德世界 |
| 4.2 “理智自认”与自我赋权的科技焦虑 |
| 4.3 灾变中探寻“逆天改命”的时空迷宫 |
| 5 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的文学特质 |
| 5.1 科学思维与文学思维的交织 |
| 5.2 科学求真与文学设疑的相融 |
| 5.3 科学理性与文学人文性的交汇 |
| 6 王晋康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特征的审视 |
| 6.1 科技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冲突 |
| 6.2 科幻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交融 |
| 6.3 “科幻基石”与“思想者”的价值 |
| 7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Introduction |
| Chapter One Project Survey |
| 1.1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 1.1.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 1.1.2 Features:Text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
| 1.2 Project Process |
| 1.2.1 Pre-translating |
| 1.2.2 While-translating |
| 1.2.3 Post-translating |
| Chapter Two Major Issues and Difficulties,Analysis of Causes |
| 2.1 Major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
| 2.1.1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
| 2.1.1.1 Selection of Word Meaning |
| 2.1.1.2 Nominalization |
| 2.1.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
| 2.1.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 2.1.2.2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 2.1.2.3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Inanimate Subjects |
| 2.1.3 Difficulties at Discourse Level:Fulfilling Discourse Cohesion |
| 2.2 Analysis of Causes |
| Chaper Three Solutions |
| 3.1 Solutions at Lexical Level |
| 3.1.1 Judging by Context and Collocation |
| 3.1.2 Conversion of Nouns to Verbs |
| 3.2 Solutions at Syntactic Level |
| 3.2.1 Ways of Rendering the Passive Voice |
| 3.2.1.1 Converting the Passive Voice into the Active |
| 3.2.1.2 Keeping the Passive Structure Unchanged |
| 3.2.2 Solutions to Translating long Sentences |
| 3.2.2.1 Dividing |
| 3.2.2.2 Restructuring |
| 3.2.3 Converting Inanimate Subjects to Animate Subjects |
| 3.3 Solutions at Discourse Level:Transl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
| 3.3.1 Reference |
| 3.3.2 Substitution |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
| 4.1 Conclusion |
| 4.2 Recommendations |
| Bibliography |
| Appendix |
| Acknowledgements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纳博科夫的生平简介概况 |
| 1.2 纳博科夫遗留的“心理”问题 |
| 1.3 研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 1.4 本次研究如何展开 |
| 第二章 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文献综述 |
| 2.1 国外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思想研究进展 |
| 2.2 国内纳博科夫小说思想研究进展 |
| 2.2.1 纳博科夫文学基础的翻译工作 |
| 2.2.2 本次研究相关的评论工作 |
| 第三章 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 3.1 透过作家写作技法发掘精神分析 |
| 3.2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论证六项心理学主题 |
| 3.2.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
| 3.2.2 研究输出结果 |
| 第四章 存在主题 |
| 4.1 纳博科夫谈“存在”的动机 |
| 4.2 纳博科夫谈“存在”的方式 |
| 4.2.1 纳博科夫的存在主义特征 |
| 4.2.2 游戏中的二重世界: 纳博科夫的“存在”心理 |
| 小结 |
| 第五章 时间主题 |
| 5.1 纳博科夫的时间构造理论 |
| 5.1.1 主体为主导的“意识”时间理论 |
| 5.1.2 客体为主导的“空间”时间理论 |
| 5.2 空间中“双重时间”的选择: 隐藏物种的“适应”法则 |
| 小结 |
| 第六章 记忆主题 |
| 6.1 隐藏在双重世界下的记忆心理学 |
| 6.1.1 “记忆双重”系统: 客体静态记忆VS主体动态记忆 |
| 6.1.2 弗洛伊德的“神奇书写板(蜡+胶片)”与纳博科夫的“双重记忆” |
| 6.2 记忆中的处世之道: 个体与集体的存在模式 |
| 小结 |
| 第七章 梦主题 |
| 7.1 纳博科夫“双重世界”下所编织的梦的构造 |
| 7.1.1 主体“我”占主导意识的“性欲概念”梦 |
| 7.1.2 客体为结构的“象征”梦实则是衡量“力比多”的好坏 |
| 7.2 纳博科夫构造“双重梦”的意义 |
| 小结 |
| 第八章 性主题 |
| 8.1 从性的主体角度揭示“性适应”理论 |
| 8.1.1 “图腾”禁忌:近亲之爱(乱伦)是最基础的性欲 |
| 8.1.2 性压抑说,弗洛伊德成为男性“性解放”的代言人 |
| 8.1.3 “享乐主义”的性:“力比多”能量的双重释放 |
| 8.1.4 双亲“情结”源于个体无知的性体验之一 |
| 8.1.5 集体无意识的性:弗洛伊德的“乌托邦王国” |
| 8.2 从性的客体角度揭示“性选择”理论 |
| 8.2.1 生理意义上的性冲突:“繁衍器”的投资策略 |
| 8.2.2 精神意义上的动力学:“过滤器”的能量配置 |
| 小结 |
| 第九章 爱情主题 |
| 9.1 主体为代表的物质之爱——理性的自恋 |
| 9.2 客体为代表的精神之爱——非理性的他恋 |
| 9.2.1 纯粹的情感之爱 |
| 9.2.2 平等的精神之爱 |
| 9.3 主客体的理性、非理性统一——不朽的意志之爱 |
| 小结 |
| 第十章 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的贡献 |
| 10.1 创作的积极心理:不是抹灭外在,而是正视它的存在 |
| 10.2 批判弗洛伊德心理:不完全否定,而是对“美”的解析不同 |
| 10.3 肯定人本心理学:不单“双重世界”,更是“棱镜艺术” |
| 总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
| 附件二 |
| 附件三 |
| 附件四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价值 |
| 二、研究现状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 |
| 四、研究框架 |
| 五、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卢卡奇 |
| 第一节 “异化”与“物化”:对人的生存困境之思 |
|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脉络 |
| 二、异化之辨:从马克思到韦伯 |
| 三、合理化的批判与商品拜物教的融合 |
| 第二节 超越“合理性”的铁笼:对韦伯的重审 |
| 一、“合理性”引导下的世界祛魅 |
| 二、审美救赎: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 |
| 三、突围“合理性”铁笼 |
| 第三节 从康德走向黑尔格的理论转向 |
| 一、新康德主义式的生命哲学 |
| 二、新黑格尔主义式的历史哲学 |
| 第二章 物化与物化意识 |
| 第一节 “物”与“物化”之语境与意蕴 |
| 一、物化之“物” |
| 二、“物化”范畴的内蕴及基本特征 |
| 三、“物化”的具体表征:符号性、客体性、碎片性 |
| 四、物化与三种自然 |
| 第二节 意识的特殊结构:物化意识 |
| 一、物化意识的普遍化与生成 |
| 二、物化意识的方法论:对“事实”的崇拜 |
| 三、虚假意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
| 第三节 物化普遍化的美学后果:艺术非人化 |
| 一、普列汉诺夫:“社会等价物”的美学尝试 |
| 二、“艺术的自身世界就是人的自身世界” |
| 三、德国古典哲学:摆脱物化的可能性尝试 |
| 第三章 艺术的反物化使命 |
| 第一节 艺术:特殊的意识形态 |
| 一、“中性”的意识形态 |
| 二、艺术:“克服冲突”的意识形态 |
| 三、艺术创作的意识:“自由的战士” |
| 第二节 艺术的反物化性质 |
| 一、艺术反物化之根源 |
| 二、艺术反物化功能的具体表现 |
| 三、艺术反物化的途径:陶冶 |
| 第三节 席勒:个体反物化的美学尝试 |
| 一、艺术:将破碎的人还原成“整体”的人 |
| 二、“审美无利害关系”命题 |
| 三、艺术、审美与人的心灵 |
| 第四章 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 |
| 第一节 艺术:对现实辩证的反映 |
| 一、再现说:辩证的反映论 |
| 二、艺术反映论基本特征 |
| 第二节 反物化的现实主义 |
| 一、“伟大的艺术”:现实主义 |
| 二、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
| 三、现实主义之价值准则:人道主义 |
| 四、艺术家的双重“主体性结构” |
| 第三节 “总体性”的现实主义实践 |
| 一、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论战 |
| 二、现实主义:“总体性”之回归 |
| 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
| 第五章 美学人道主义的镜像 |
| 第一节 人性:人道主义之起点 |
| 一、人是劳动的产物 |
| 二、人的个性与社会性 |
| 第二节 异化与人道主义 |
| 一、悲剧:批判资本主义文化的起点 |
| 二、希望的“乌托邦” |
| 三、艺术:人的本质力量之对象化 |
| 第三节 美学人道主义:“把人提高到人的高度” |
| 一、人道主义之两种形态 |
| 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绝望与幻灭 |
| 三、“把人提升到人的高度” |
| 第六章 反物化的民主之路 |
| 第一节 民主与“共同体”命运 |
| 一、民主:基于希腊城邦式社会正义的考察 |
| 二、“共同体”命运:对“黄金时代”的憧憬 |
| 三、政治领域: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化 |
| 一、社会主义民主化产生之历史背景 |
| 二、“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民主化 |
| 三、走出斯大林危机的阴影 |
| 第三节 卢卡奇民主观之四个维度 |
| 一、伦理政治民主的共同体之维 |
| 二、经济基础至上的伦理道德之维 |
|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自由审美之维 |
| 四、伦理政治民主的多元立场之维 |
| 第七章 卢卡奇反物化思想之影响 |
| 第一节 卢卡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 一、物化批判转向工具理性批判 |
| 二、总体性辩证法与否定辩证法 |
| 三、批判物化意识的“单向度”理论 |
| 四、克服物化的交往行为理论 |
| 第二节 卢卡奇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 一、物化理论与日常生活批判 |
| 二、对社会主义人道化的诉求 |
| 三、基于日常生活批判角度的激进民主观 |
| 结语 |
| 附录1 卢卡奇生平年表 |
| 附录2 卢卡奇重要着作年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 二、学术史述评 |
|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 五、创新及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纂修背景及其概况 |
| 第一节 纂修背景 |
| 一、社会环境 |
| 二、经济因素 |
| 三、文化因素 |
| 第二节 纂修概况 |
| 第二章 纂修的组织与经费保障 |
| 第一节 修谱机构的组织及职能 |
| 一、谱局的设立 |
| 二、职责与分工 |
| 第二节 修谱人员 |
| 一、修谱人员的构成 |
| 二、修谱者的素质要求 |
| 第三节 家谱的纂修程序 |
| 一、立案文卷 |
| 二、资料搜集 |
| 三、家谱纂修 |
| 四、家谱印刷 |
| 五、领谱散谱 |
| 第四节 经费保障 |
| 一、资金筹措 |
| 二、经费支出 |
| 第三章 纂修体例研究 |
| 第一节 体例概说 |
| 一、民国以前家谱体例的发展演变 |
| 二、民国时期家谱体例概况 |
| 第二节 体例上的变化 |
| 一、凡例 |
| 二、诰命 |
| 三、序跋 |
| 四、图、表的应用 |
| 第四章 纂修内容研究 |
| 第一节 家谱中所见宗族事务及其管理 |
| 一、祭祀 |
| 二、祠堂 |
| 三、墓地 |
| 四、家规家法 |
| 第二节 家谱中所见民国教育 |
| 一、传统家族教育转型的动因分析 |
| 二、家族教育转型的实践 |
| 第三节 家谱中所见的女性 |
| 一、民国以前的女性上谱 |
| 二、民国时期女性上谱的背景、规定及实践 |
| 第四节 家谱中所见经济史料 |
| 一、记录区域产业的发展 |
| 二、揭示民族企业的兴衰 |
| 三、重视经济单据的留存 |
| 第五节 家谱中所见其他史料 |
| 一、民族主义史料 |
| 二、社会习俗变迁史料 |
| 三、佛教、医学和体育史料 |
| 第五章 纂修理论研究 |
| 第一节 修谱功能之重新审视 |
| 一、家谱功能的演变 |
| 二、家谱功能的沿袭 |
| 三、家谱功能的拓展 |
| 第二节 对民国以前家谱的批判 |
| 一、对欧苏二法的扬弃 |
| 二、对旧谱的批判 |
| 第三节 近代史观的引入 |
| 一、进化史观 |
| 二、全球史观 |
| 三、新文明文化史观 |
| 第四节 修谱原则 |
| 一、信实 |
| 二、平等 |
| 三、实用 |
| 第六章 纂修特点与局限性 |
| 第一节 特点 |
| 一、时代性 |
| 二、地域性 |
| 三、开放性 |
| 第二节 局限性 |
| 一、局限性的体现 |
| 二、局限性的原因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论 民族生命本体的形而上现代重构 |
| 第一章 “我”的存在即是“人”的拯救——《野草》与《烛虚》的标志性 |
| 第一节 “自救”与“他救” |
| 第二节 尖锐化的生存对立 |
| 小结 “我”与“人” |
| 第二章 朝向现代生存的践履亲证——《野草》与《烛虚》中的“我” |
| 第一节 “五四”与“我” |
| 第二节 “我”的确证 |
| 第三节 燃烧自我的快慰 |
| 小结 “我” |
| 第三章 难见“真的人”——《野草》与《烛虚》中的“人” |
| 第一节 “奴才”与“阉寺性的人” |
| 第二节 “看客”与“莫名其妙的人” |
| 第三节 “聪明人”与“知识阶级” |
| 小结 “人” |
| 第四章 在自身中看见神——《野草》与《烛虚》的生命哲学 |
| 第一节 奴隶时代的循环与神之解体 |
| 第二节 朕归于我 |
| 第三节 神在生命本体中 |
| 第四节 “自性”与“神性” |
| 小结 人之为人的应对 |
| 第五章 启人生之閟机——《野草》与《烛虚》的艺术形态 |
| 第一节 地域色彩的消解 |
| 第二节 “坟”与“百合” |
| 第三节 “独语”的现代性生命启蒙 |
| 小结 “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 |
| 结语 鲁迅、沈从文与“中国问题”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 2. 相关研究综述 |
|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4.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与方法 |
| 第一章 美国民族关系概况 |
| 第一节 美国民族关系内涵及类型 |
| 1.1.1 美国民族关系内涵 |
| 1.1.2 美国民族关系的类型 |
| 第二节、美国的民族矛盾 |
| 1.2.1 从民族矛盾的范围来看 |
| 1.2.2 从民族矛盾的发生源来看 |
| 1.2.3 从民族矛盾的焦点来看 |
| 1.2.4 从民族矛盾的内容来看 |
| 第三节 美国民族关系特点 |
| 1.3.1 种族主义根深蒂固 |
| 1.3.2 民族歧视是美国民族关系中主要特征 |
| 1.3.3 民族同化是美国民族关系中的焦点问题 |
| 第四节 美国民族关系理论 |
| 1.4.1 “盎格鲁遵从论” |
| 1.4.2 熔炉理论 |
| 1.4.3 多元文化主义论 |
| 1.4.4 文明冲突论和文化冲突论 |
| 第二章 美国民族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 第一节 美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 |
| 2.1.1 清教主义与美国民族政策 |
| 2.1.2 西方社会学思想与美国民族政策 |
| 2.1.3 哲学思想与美国民族政策 |
| 第二节 美国民族政策的历史沿革 |
| 2.2.1 民族灭绝政策 |
| 2.2.2 民族同化政策 |
| 2.2.3 民族隔离政策 |
| 2.2.4 多元文化民族政策 |
| 第三章 美国民族问题及其调控 |
| 第一节 美国民族问题 |
| 3.1.1 美国民族问题的由来 |
| 3.1.2 美国民族问题的类型 |
| 第二节 美国民族问题个案研究 |
| 3.2.1 白人与非裔民族问题 |
| 3.2.2 白人与土着印第安人民族问题 |
| 3.2.3 白人与西班牙语裔民族问题 |
| 3.2.4 白人与亚裔等其他民族问题 |
| 第三节 美国政府对民族关系的调控措施 |
| 3.3.1 行政调控 |
| 3.3.2 司法调控 |
| 第四章 美国民族关系与政策的影响因素 |
| 第一节 社会经济因素 |
| 4.1.1 社会生产力 |
| 4.1.2 社会生产关系 |
| 第二节 社会政治因素 |
| 4.2.1 政治法律制度 |
| 4.2.2 政党因素(总统制) |
| 第三节 社会文化因素 |
| 4.3.1 宗教因素 |
| 4.3.2 社会心理因素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编:梳理与溯源篇 |
| 引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方法 |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
| 一、问题的缘起 |
| 二、研究的意义 |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程进程三维确定性研究 |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不定性研究 |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进程其他相关研究及综述 |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 一、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 二、论文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从“隔着纱窗”到“自定出流”:马克思主义中化早期历史进程的特征 |
| 第一节 难以落地的“旁流杂出” |
| 一、“各种不同的案脉和药方”纷早 |
| 二、历史的迫切性≠现实的可能性 |
| 第二节 “自定出流”:民族化和当代化的初步认识 |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 |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的路向 |
| 第二编:路径篇 |
| 第二章 “我和马克思主义” |
| 第一节 批驳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
| 一、对三民主义的历史性评价、甄别和批判 |
| 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驳复古思潮或反动学说 |
| 第二节 译介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
|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所作的宣传 |
| 二、译介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科学和哲学文献 |
| 第三节 阐述马克思主义之内涵 |
|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之界定 |
| 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
| 第三章 “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中国国情课题 |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国情观” |
| 一、认识国情的路径和范式 |
| 二、概括了中国国情的“根本问题” |
| 第二节 “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中国国情的基本问题 |
| 一、政治、经济与文化思想及社会性质 |
| 二、中国革命的性质与阶段及前途 |
| 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 四、无产阶级领导权及策略 |
| 第三编:“社会运动”之“社会律”篇 |
| 第四章 历史工具的自我修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
| 第一节 秉承无产阶级的建党原则 |
| 一、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工具性 |
| 二、摒弃机会主义建党思想 |
| 三、打造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
| 第二节 关注党的理论自身维度的建设 |
| 一、透析了党的阶级基础薄弱的成因 |
| 二、科学地阐述了党的性质、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 三、坚持党的领导应注重策略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
| 四、强调党的组织原则的建设 |
| 第五章 历史抉择之平台的搭建:党的武装斗争理论及实践 |
| 第一节 中共武装斗争观之演进路向 |
| 一、国民革命之武装斗争观 |
| 二、后国民革命时期武装斗争观 |
| 第二节 “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 |
| 一、论证了武装斗争的一般规律 |
| 二、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
| 第六章 历史转换的枢纽:土地革命理论和实践 |
| 第一节 主导和主体为何不能“化合为一” |
| 一、理论和实践的非共轭现象 |
| 二、叠加效应掩隐下的土地革命理论和实践 |
| 第二节 土地革命理论和实践之历史交汇平台 |
| 一、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 |
| 二、土地问题是农地革命的基点 |
| 三、富农是土地革命的策略之焦点 |
| 四、农民问题是土地革命的中心议题 |
| 第七章 历史发展的“社会的基础”:经济理论及实践观 |
| 第一节、中共早期经济思想及实践 |
| 一、承载着社会理想之经济理论思想 |
| 二、现实主义语境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之建构 |
| 第二节、哲学视域下的经济理论观之构建 |
| 一、批驳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
| 二、商品经济不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标尺 |
| 三、利用、重造资本的路径和机制 |
| 四、生产力标准的社会发展观 |
| 五、社会主义之经济观 |
| 第八章 文化、文艺思想理论之践行进路 |
| 第一节 中共中央文化文艺思想之高度意识形态性 |
| 一、宣传性和斗争性 |
| 二、实践倒逼机制催生下的中共文化文艺思想之进路 |
| 第二节 文化文艺思想理论之内在理路 |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文艺理论思想 |
| 二、文化文艺之时代性和阶级性 |
| 三、无产阶级文化文艺观的旨趣:承载现实,指向未来 |
| 四、基本路径:普洛革命的大众文艺 |
| 五、创造手段:革命现实主义 |
| 第四编:反思与当代意蕴篇 |
| 第九章 “历史的误会”:历史的使然性 |
| 第一节 “历史的误会”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
| 一、革命的曲折性折射出中共早期集体对历史时代性的探索性 |
| 二、共产国际主导因素叠加和放大了主体认知的复杂性 |
| 三、“历史的误会”是对“历史的事实”的诉求 |
| 第二节 理论、实践创新之主体的个性特征 |
| 一、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起点:高深的理论素养 |
| 二、理论、实践创新的源代码:残酷的高层历练 |
| 三、理论、实践创新的钥匙:独特的思维方式 |
| 四、实践和理论创造的内驱力:强烈的创新意识 |
|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的时代意蕴 |
| 第一节、崇高的理念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 |
| 第二节 “三个向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之建构 |
| 结束语:厚重历史凝视下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成长叙事的内涵和研究范围界定 |
| (二) 现代性观念与主体生成想象 |
| (三) 现代性主体生成叙事的运行机制 |
| (四) 现代性语境与成长叙事嬗变 |
| 第一章 “主体生成”及其现代性想象主题展开 |
| (一) 皈依理想主题 |
| (二) 反思异化主题 |
| (三) 屈服适应主题 |
| (四) 迷惘颓废主题 |
| 第二章 “主体生成”的心理轨迹及其精神症候 |
| (一) 完美的理想皈依者 |
| (二) 个性自由的反思者 |
| (三) 物质现实的屈服者 |
| (四) 向死而生的迷惘者 |
| 第三章 “主体生成”叙事模式及其深层逻辑 |
| (一) 理想型:游离边缘—受困遇阻—皈依理想—获得认同 |
| (二) 反思型:边缘生存—受到迫害—反思批判—个性成熟 |
| (三) 屈服型:边缘挣扎—理想受挫—屈服适应—人格分裂 |
| (四) 迷惘型:游离域外—无法融入—迷惘颓废—及时燃烧 |
| 结语:“现代性悖论”与主体生成的想象 |
| 主要参考书目 |
| 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导论 |
| 第一章 移情匮乏与暴力历史书写 |
| 第一节 移情腐蚀与暴力呈现 |
| 第二节 大屠杀后移情的脆弱性 |
| 第三节 战争暴力再现与移情枯竭 |
| 第二章 移情理解的障碍与两性关系的疏离 |
| 第一节 封闭的男性自我与移情理解的障碍 |
| 第二节 价值取向的对立与移情理解的障碍 |
| 第三章 移情他人与自我之伦理存在 |
| 第一节 移情关怀他人与自我创伤的愈合 |
| 第二节 移情书写他者与自我伦理意识之反思 |
| 第三节 移情关怀对象的扩大与作为责任存在的伦理主体 |
| 结论 |
| 引用文献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