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泽华[1](2020)在《提高猪群繁殖力的措施和管理办法》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生猪的良性发展迫在眉睫,而发展养猪生产的关键性基础就是提高猪的繁殖力。随着遗传育种进展,目前猪群繁育应遵循"三化"原则,即母猪本地化、公种良种化和育肥猪杂种化,同时切忌出现近亲交配进行繁殖的现象。在繁育的整个过程,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以便充分挖掘猪的繁殖潜力,促使猪群发挥出优异的生产性能和繁殖能力,从而为养猪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代宇星,盛志康,刘哲,陈月娥,史华月,赵凡淇,阿迪拉·玛哈沙提,马吉飞,蒲蕾,郭亮[2](2019)在《简述种公猪饲养管理》文中研究表明种公猪属于神经类型敏感的动物,对于饲养管理条件要求较高,因此,要确保环境稳定优越,避免因突发变化而引起应激反应,导致其精液品质下降,死精等现象发生。并且现在处于非洲猪瘟常态化存在时期,在严格执行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制度基础上,做好相关的防控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从饲喂、日常管理、生产环境和疾病防控四个方面对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制度进行阐述,以期提高种公猪的繁殖能力,防止非洲猪瘟的发生,从而增加养猪场的效益。
王松明,廖奇,张光磊,肖淑华[3](2019)在《种公猪营养、饲养管理和繁殖性能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就种公猪的营养、饲养管理和繁殖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要概述。研究如何更好地选择出性能良好的种公猪,实现种公猪最大的使用价值以及最好的繁殖性能。根据公猪的品种和使用情况确定公猪的营养水平,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公猪的繁殖性能。
杨雪松[4](2019)在《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及措施》文中认为在养猪场,猪的繁殖是养猪生产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养猪生产的核心环节,一般对种母猪的饲养管理关注较多,对种公猪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养猪生产中,产生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饲养母猪进行繁殖产仔,种公猪在养猪生产中非常重要,有句俗话叫"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满坡"。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母猪,还需要饲养品质优良的种公猪。本文就通过公猪的选择与
周丽[5](2017)在《种公猪的饲养与管理技术刍议》文中指出种公猪肩负着繁殖下一代仔猪的重任,种公猪如果拥有健壮的身体、充足的体力、优质的精液,对整个养猪场的配种工作可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种公猪要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后备公猪及种公猪饲养与管理技术,旨在为公猪的饲养与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薛云萍[6](2016)在《种猪利用率的提高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生猪养殖场为了保证常年不断有育肥猪出栏,来满足市场上的需求,获得较为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要提高种猪的利用率,以使其在全年都能均衡产仔。在种猪最佳的繁殖阶段,要加强对种猪的利用。现介绍养猪生产中如何提高种公猪和种母猪的利用率。
蔡继标[7](2015)在《浅谈提高种公猪生产性能的综合管理措施》文中提出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都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并长期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如何提高种公猪的生产性能,以使良种利用率增强迫在眉睫。1种公猪的选择种公猪要求品种纯正,体形外貌符合本品种特征;活泼喜动;睾丸发育正常,大小匀称,轮廓明显,中等下垂;包皮没有太多的积液,其同窝兄弟中无阴囊疝、隐睾等遗传性疾病。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背膘薄,瘦肉率高。体形好,四肢强健有力,步伐开阔,行走自
李宝红,张洁,王均亮,孟繁明,陈敏恒,李剑豪[8](2015)在《种公猪的精细化饲养与合理利用》文中认为强化种公猪饲养管理并合理利用,从而确保种公猪保持较好的繁殖性能,提升仔猪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通过对如何提高种公猪的繁殖性能,从公猪的选育留种、营养水平、饲养管理、合理利用及免疫与保健等方面并结合龙发猪场的部分情况提出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潘大军,胡俊峰[9](2014)在《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养好种公猪,可以有效提高配种效率,最大限度的繁衍仔猪,对于提高猪群质量、大力增加猪源大有裨益。种公猪饲养的最终目的在于配种,而饲养管理及使用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种公猪的精液品质和配种能力,对猪的繁殖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种公猪的精液品质和配种能力,必须经常保持营养、运动和配种利用之间的平衡。1合理饲喂种公猪为使种公猪保持结实的体质,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精液品质优良,必须进行合理饲养,喂给营养价值完全的日粮。饲养水平过高,可使体内脂肪过度沉积;水平过低,可使体内脂肪肪、
闻爱友[10](2013)在《规模化猪场种公猪健康养殖及高效利用》文中提出种猪的健康是猪群健康的源头,种公猪质量直接关系到猪场生产效益,加强种公猪饲养管理,提高种公猪质量,保证种公猪健康,才能有效地提高猪场生产效率。一、种公猪的选择在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生产目标选择不同的品种和品系的公猪。通常纯种公猪多用于保种和本品种选育提高的种公猪;而杂种公猪仅用于商品肉猪的生产。在配套系中,对父系公猪的选择应注重生长速度、抗病力、瘦肉率;而对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提高配种率 |
| 1.1 提高种公猪精液质量和配种能力 |
| 1.2 促使母猪发情和排卵 |
| 2 提高妊娠期管理水平 |
| 3 分娩期精心管理 |
| 3.1 做好分娩前的准备和接生工作 |
| 3.2 母猪的饲养管理 |
| 4 结语 |
| 1 种公猪的饲喂 |
| 2 种公猪的日常管理 |
| 2.1 猪舍建设 |
| 2.2 适当运动 |
| 2.3 防寒防暑 |
| 2.4 刷拭和修蹄 |
| 2.5 调教 |
| 2.6 精液质量检查 |
| 2.7 防止自淫 |
| 2.8 饲养人员管理 |
| 3 生产环境要求 |
| 3.1 对圈舍卫生的要求 |
| 3.2 对圈舍温度的要求 |
| 3.3 对日常消毒的要求 |
| 3.4 对圈舍周围环境的要求 |
| 4 疾病防控 |
| 4.1 非洲猪瘟防控 |
| 4.2 其他疾病防控 |
| 5 小结 |
| 1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
| 2 提高种公猪饲养管理的措施 |
| 2.1 提高饲喂水平 |
| 2.2 合理配种 |
| 2.3 加强防疫与保健措施 |
| 3 小结 |
| 1 后备公猪的饲养管理 |
| 1.1 后备公猪的饲养 |
| 1.1.1 饲喂全价日粮 |
| 1.1.2 限量饲喂 |
| 1.2 后备公猪的管理 |
| 1.2.1 合理分群 |
| 1.2.2 适度运动 |
| 1.2.3 及时调教 |
| 1.2.4 定期称重 |
| 2 种公猪的饲养与管理 |
| 2.1 种公猪的饲养 |
| 2.2 种公猪的管理 |
| 2.3 种公猪的利用 |
| 1提高种公猪利用率的措施 |
| 2提高种母猪利用率的措施 |
| 1 种公猪的选择 |
| 2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
| 3 种公猪的合理利用 |
| 1??种公猪的选留与引进 |
| 2??种公猪的营养需求 |
| 2.1??饲料能量需要 |
| 2.2??饲料蛋白需要 |
| 2.3??维生素需要 |
| 2.4??矿物质需要 |
| 2.5??纤维素 |
| 3??种公猪的饲喂 |
| 3.1??饲养方式 |
| 3.2??饲喂技术 |
| 4??种公猪管理 |
| 4.1??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 |
| 4.2??单圈饲养 |
| 4.3??适当运动? |
| 4.4??刷拭和修蹄 |
| 4.5??适宜的饲养环境条件?? |
| 4.6??定期检查精液品质 |
| 5??种公猪的合理利用 |
| 5.1?适宜的初配年龄? |
| 5.2??生产强度 |
| 6??种公猪的免疫与保健 |
| 7??结论 |
| 1 合理饲喂种公猪 |
| 2 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制度 |
| 3 适当运动, 提高精液质量 |
| 4 保证舍内清洁卫生, 减少各种细菌滋生 |
| 5 做好种公猪的防暑降温工作 |
| 6 种公猪要坚持单圈饲养 |
| 7 适时初配, 合理利用 |
| 一、种公猪的选择 |
| (一) 外形特征的选择 |
| 1. 品种特征明显。 |
| 2. 体躯结构。 |
| 3. 雄性特征要求。 |
| (二) 公猪的品种选择 |
| 1. 长白公猪。 |
| 2. 约克夏公猪。 |
| 3. 杜洛克公猪。 |
| 4. 皮特兰公猪。 |
| 5. 汉普夏公猪。 |
| 6. 巴克夏猪。 |
| 二、后备公猪的培育 |
| (一) 后备公猪的培育 |
| (二) 后备公猪的调教 |
| 三、种公猪饲养与管理 |
| (一) 公猪的营养 |
| 1. 种公猪营养需要。 |
| 2. 日粮组分要求。 |
| 3. 公猪饲料配合注意事项。 |
| (二) 公猪的饲养方式 |
| (三) 种公猪饲喂注意事项 |
| (四) 种公猪的管理技术 |
| 1. 单圈饲养。 |
| 2. 适量运动。 |
| 3. 刷拭、修蹄。 |
| 4. 适宜的环境条件。 |
| 5. 定期体检。 |
| 6. 固定配种舍。 |
| 7. 种公猪的淘汰与更新原则。 |
| 8. 卫生防疫。 |
| (五) 合理利用 |
| 1. 初配月龄。 |
| 2. 公母猪比例。 |
| 3. 利用强度。 |
| 4. 配种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