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平衡障碍的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琴[1](2021)在《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在国内普遍存在单独以阿普加评分(Apgar score,Apgar)诊断新生儿窒息的现象,其局限性也已日渐明显,诊断状况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结合国际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是依据Apgar评分联合脐动脉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目前国内对脐动静脉血气研究较少,新生儿窒息时可结合脐静脉血气分析,为寻找新生儿窒息的病因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特点及其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为诊断新生儿窒息及分析窒息病因提供依据,改善预后。目的1、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统计学参考值范围及其在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应用2、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与诊断新生儿窒息标准以及窒息预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01月至2021年0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24例,新生儿病例427例,其中脐动脉血气分析427例,87例同时行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统计1分钟Apgar>7分脐动、静脉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碱剩余(Buffer excess,BE)、乳酸(lactic acid,Lac)、碳酸氢根(bicarbonate radical,HCO3-)的参数范围;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1分钟Apgar评分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对1分钟Apgar评分、脐动脉pH、1分钟Apgar评分联合脐动脉pH进行一致性分析,研究新生儿窒息的最佳诊断标准;研究新生儿窒息的预后。结果1.1分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分析1.1 385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脐动脉血气分析:pH:7.25±0.09,PaO2:24.43±11.21(mmHg),PaCO2:55.27±13.82(mmHg),BE:-3.37±4.22(mmol/L),Lac:4.57±2.57(mmol/L),HCO3-:24.16±4.13(mmol/L)。1.2 82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脐静脉血气分析:pH:7.31±0.06,PaO2:33.10±11.21(mmHg),PaCO2:44.87±10.10(mmHg),BE:-2.94±4.35(mmol/L),HCO3-:24.26±4.97(mmol/L)。2.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2.1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联合脐动脉pH<7.20诊断新生儿窒息,窒息组29例,非窒息组398例。窒息组脐动脉pH、BE 比非窒息组小(pH:7.07±0.08 vs.7.26±0.07;BE:-10.06±3.61 vs.-2.87±3.87,P<0.05);窒息组脐动脉 Lac、PCO2 大(Lac:8.71±3.10 vs.4.26±2.26;PCO2:71.88±18.05 vs.54.32±12.63,P<0.05)。2.2 87例脐静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联合脐动脉pH<7.20诊断新生儿窒息,窒息组4例,非窒息组83例。窒息组脐静脉pH、BE 比非窒息组小(pH:7.18±0.03 vs.7.31±0.06;BE:-7.15±3.42 vs.-2.61±4.21,P<0.05);窒息组脐静脉 Lac、PCO2 大(Lac:7.62±1.10 vs.3.67±2.30;PCO2:57.23±11.48 vs.44.46±9.50,P<0.05)。2.3 87例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中,以脐动脉pH<7.20为窒息组(15例),脐动脉pH≥7.20为非窒息组(72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静脉pH小(7.22±0.04 vs.7.32±0.05,P<0.05);窒息组 pH 差值、PCO2 差值大(pH 差值:0.10±0.09 vs.0.02±0.05;PCO2差值:19.89±14.30 vs.5.70±11.36,P<0.05)。3.1分钟Apgar与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关系3.1 脐动脉血气分析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窒息组(47例),1分钟Apgar评分>7为非窒息组(380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动脉 pH、BE 小(pH:7.14±0.11 vs.7.27±0.08;BE:-8.03±4.52 vs.-2.78±3.85,P<0.05);窒息组脐动脉 Lac、PCO2 大(Lac:7.56±3.22 vs.4.19±2.22;PCO2:64.67±18.45 vs.54.38±12.65,P<0.05)。3.2 脐静脉血气分析 87例脐静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窒息组(6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非窒息组(81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静脉 pH、BE 小(pH:7.21±0.06 vs.7.31±0.06,P<0.05;BE:-6.50±3.10 vs.-2.55±4.22,P<0.05);窒息组脐静脉 Lac、PCO2大(Lac:6.70±2.32 vs.3.64±2.28;PCO2:53.62±10.55 vs 44.41±9.61,P<0.05)。3.3 1分钟Apgar与脐动脉血气分析的相关性 1分钟Apgar与脐动脉血气分析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1分钟Apgar与脐动脉pH、BE、HCO3-呈正相关(r=0.36;r=0.34;r=0.23,P<0.05);与 Lac、PCO2呈负相关(r=-0.32;r=-0.18,P<0.05);与 PO2、SO2无相关性(P>0.05)。4.分娩方式、胎儿窘迫与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关系4.1胎儿窘迫时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胎儿窘迫168例,非胎儿窘迫259例。胎儿窘迫组脐动脉pH、BE 比非胎儿窘迫组小(pH:7.23±0.10vs.7.27±0.08;BE:-3.93±5.05 vs.-2.99±3.61,P<0.05);胎儿窘迫组脐动脉 Lac 大(5.23±2.86 vs.4.13±2.28,P<0.05);胎儿窘迫组脐动脉 pH<7.2 的发生率高(33.93%vs.20.08%,P<0.05)。4.2胎儿窘迫时脐静脉血气分析结果 脐静脉血气分析87例中,胎儿窘迫组41例,非胎儿窘迫组46例,两组脐静脉pH、BE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3胎儿窘迫时分娩方式对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 427例脐动脉血气中胎儿窘迫168例,其中剖宫产96例,阴道顺产50例,钳产22例。剖宫产组比阴道顺产、钳产组脐动脉 pH、BE 大(pH:7.26±0.08 vs.7.19±0.09、7.20±0.12;BE:-1.99±4.23 vs.-5.97±5.29、-7.75±3.81,P<0.05);剖宫产组 Lac 小(3.87±2.30 vs.7.06±2.80、7.02±1.77,P<0.05)。阴道顺产组与钳产组脐动脉pH、BE、Lac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脐动脉pH、1分钟Apgar与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分析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胎膜早破95例,羊水污染132例,妊娠期糖尿病82例,妊娠期高血压25例,脐带绕颈167例。5.1 脐动脉pH 脐动脉pH<7.20组为窒息组(109例),脐动脉pH≥7.20为非窒息组(318例),窒息组与非窒息组羊水污染、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脐带绕颈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2 1分钟Apgar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1分钟Apgar评分≤7为窒息组(47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非窒息组(380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羊水污染、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高(44.68%vs.29.21;14.89%vs.4.74%,P<0.05)。6.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与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关系427例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1分钟Apgar评分≤7分联合脐动脉pH<7.20为窒息组,进行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是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P<0.05),脐带因素、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羊水污染、早产均不是危险因素(P>0.05)。7.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7.1 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20为窒息诊断标准:1分钟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74,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是0.35,脐动脉pH<7.15的Kappa值是0.53(P<0.05)。Apgar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高,与脐动脉pH<7.15相接近,而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低;Apgar的约登指数最高,脐动脉pH<7.20次之,脐动脉pH<7.15最低(P<0.05)。7.2 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15为窒息诊断标准: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是0.27,脐动脉pH<7.15的Kappa值是0.60,1分钟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61(P<0.05)。Apgar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与脐动脉pH<7.15相接近,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最低(P<0.05)。7.3 1分钟Apgar联合脐动脉pH<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更高,脐动脉pH越低,特异度越高,敏感度越低。8.新生儿窒息预后本研究对新生儿窒息、脐动脉pH<7.20的脏器损伤、住院天数(因新生儿窒息和/或脏器损伤住院天数)、预后转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组脏器损伤发生率、住院天数较非窒息组高(P<0.05);脐动脉pH<7.20组脏器损伤发生率、住院天数较脐动脉pH≥7.20组高(P<0.05);新生儿窒息预后治愈率与非窒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脐动脉pH<7.20组的预后治愈率与脐动脉pH≥7.20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脐血pH、PaO2、PaCO2、BE、HCO3-各指标结果与国内外多个大样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脐血Lac偏高,可用于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以及寻找窒息病因。2、1分钟Apgar与脐动脉pH、BE、HCO3-呈正相关;与Lac、PCO2呈负相关;与PO2、SO2无相关性。3、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更高,脐动脉pH越低,特异度越高,敏感度越低。孕妇年龄是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新生儿窒息时脏器损害发生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新生儿窒息是脏器损害的危险因素。

黄鲁鑫[2](2021)在《10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母体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相关的母体高危因素,筛查并早期识别与HIE有关的高风险孕妇,从而优化终止妊娠时机,改善母婴预后。研究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01月至2019年12月分娩HIE患儿的孕产妇(排除因胎儿畸形或个人原因引产者)共计100例,分为A组(轻度HIE组)47例及B组(中重度HIE组)53例。采用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各因素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关联性。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P25,P75)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若四格表资料期望数小于5,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计算。取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总结分娩7年间分娩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孕产妇一般情况。两组间的孕周分布、年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但HIE患儿的孕产妇表现出高龄、高体重增加、不规律孕期产检、多次分娩史、高人工流产史、高早产率。(2)两组间的妊娠期并发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衰竭)、分娩期并发症(胎儿窘迫)、化验指标(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游离甲状腺素T4)有统计学差异。胎儿窘迫主要表现频发晚期减速,正弦波,胎心消失,中重度HIE更易表现宫内窘迫。(3)HIE疾病严重程度与分娩方式、剖宫产麻醉方式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间难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轻度HIE组)出现难产9例,包括2例行难产后剖宫产,7例经阴道助产,其中3例出现产后出血,合并阴道壁血肿2例。B组(中重度HIE组)出现5例难产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但其中1例合并腹壁血肿。(5)合并宫内窘迫(P=0.030,OR=2.354)和游离甲状腺素T4升高(P=0.002,OR=1.321)是发生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宫内窘迫越严重,游离甲状腺素T4含量越高,发生中重度HIE的风险越大。(6)新生儿资料:两组间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辅助呼吸类别、新生儿科抢救、并发症数目、酸碱平衡失代偿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IE与母亲因素(孕产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衰竭、胎儿窘迫,或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游离甲状腺素T4异常)有关,应严密监测,预防不良预后的发生。(2)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密切相关,规范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心脏衰竭等合并症;并根据病情需要积极处理,采取早期干预。(3)自然分娩、剖宫产等分娩方式与HIE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因此,鼓励自然分娩,严格把控剖宫产指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及麻醉方法。(4)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母体因素密切相关,需产科医生与新生儿医生相互协助,积极沟通,共同改善母儿结局。(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各类后遗症发生时间早晚不一,需密切随访,关注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

王佳宁[3](2020)在《MR多模态功能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正常足月新生儿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脑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在正常足月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日龄因素对正常新生儿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3T核磁脑部3DASL序列及常规序列扫描。按日龄分为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3DASL图像导入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用Functool软件获得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在CBF图上分别在两侧对称位置额、顶叶白质、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及脑干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记录各ROI的CBF值。比较脑组织两侧对称位置ROI的CBF值,比较男、女不同性别间各ROI的CBF值,比较不同日龄三组间各ROI的CBF值。结果:1.两侧对称位置额、顶、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的CBF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两组各脑区ROI的CBF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8-15天组基底节区、放射冠、顶叶白质CBF值高于1-3天组及4-7天组(P<0.05),4-7天组基底节区CBF值高于1-3天组(P<0.05),4-7天组额叶白质CBF值低于1-3天组和8-15天组(P<0.05),4-7天组脑干CBF值高于1-3天组和8-15天组(P<0.05)。结论:1.本研究采用常规多模态参数MR脑功能成像结合3DASL新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了脑功能损伤早期的动态研究,并优化了本研究的脑功能评价磁共振技术参数,具有创新性。2.研究结果证实了3DASL技术可清楚地显示新生儿脑各区的不同血流信号的异常变化,是一项非常好的无创性、快速、准确的评价新生儿脑功能损伤磁共振成像技术。3.结果显示8-15天组基底节区、放射冠、顶叶白质CBF值高于1-3天组及4-7天组(P均<0.05),4-7天组基底节区CBF值高于1-3天组(P均<0.05),支持随着日龄的增加,这些脑区CBF值呈上升的趋势。说明随着日龄增加,由于新生儿脑髓鞘化活跃及突触密度增加,脑的代谢及耗氧量在增加,可使脑血流量增加。4.在临床应用中,新生儿的性别因素对CBF值无显着影响;应考虑日龄对CBF值影响,并采用双侧对照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学研究。第二部分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不同日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及60例HIE新生儿进行3T核磁脑部3DASL序列及常规序列扫描。正常新生儿及HIE新生儿都按日龄分为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3DASL图像导入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用Functool软件获得CBF图,在CBF图上分别在两侧对称位置额、顶叶白质、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及脑干选取感兴趣区,记录各ROI的CBF值,并对双侧对称部位的CBF值取平均值。分别比较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HIE新生儿与相应日龄正常新生儿脑血流量,总结不同日龄段HIE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1.1-3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脑干CBF值高于1-3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冠CBF值略高于正常组,顶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4-7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放射冠、额叶CBF值低于4-7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CBF值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8-15天组HIE新生儿各脑区CBF值与8-15天组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统计学分析提示:1-3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脑干CBF值高于1-3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HIE新生儿存在血流重新分配,中央灰质区存在再灌注损伤,因为这些区域在不成熟的大脑代谢更高,需氧量更大。2.1-3天组HIE新生儿额叶、顶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为保证代谢最旺盛的中央灰质区,周围白质区脑血流量减少。3.4-7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放射冠、额叶CBF值低于4-7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部分脑区此时期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失代偿,脑血流量大部分靠血压调节,而长期缺氧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所以脑灌注随之减低。4.8-15天组大部分脑区的脑血流量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我们对HIE进行脑血流动力学评估的最佳时间窗优化为7天内。5.基底节区、丘脑早期高灌注有助于早期诊断HIE及评估预后。第三部分动脉自选标记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度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BF值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的相关性,早期CBF值变化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关系,HIE临床分级与MR分级的一致性。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40例行头颅MR平扫及3DASL序列扫描。根据临床分度分三组:轻度、中度、中度,MR分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中度,比较两种分度的一致性。比较临床分度轻、中、重三组新生儿CBF值的差异。根据NBNA评分将新生儿分组,35分以上为预后良好组,35分以下为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CBF值差异。比较CBF值与NBNA评分相关性。结果:1.临床分度与MR分度的评价结果是存在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0.672,P<0.001)。2.基底节区CBF值在临床轻、中、重组分别为24.02±3.03、29.10±1.93、38.28±7.53;丘脑CBF值在临床轻、中、重组分别为25.90±2.17、30.46±5.04、36.16±8.24;NBNA评分在临床轻、中、重组分别为38.82±0.41、37.00±0.87、32.42±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底节区CBF值在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别为40.80±8.15、27.87±3.85;丘脑CBF值在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别为39.53±7.55、28.76±4.65;NBNA评分在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别为30.88±1.96、37.44±1.32;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4.基底节区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很密切,呈负相关(r=-0.908,P<0.05);丘脑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较密切,呈负相关(r=-0.754,P<0.05)。结论:1.研究结果证实,HIE的临床分度与3DASL成像评价分度结果,有较统一的一致性。提示本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实用性,对新生儿脑的功能损伤评价是一项无创性的磁共振检查技术。2.统计学数据分析证实基底节区CBF值、丘脑CBF值和NBNA评分在临床分级的轻、中、重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基底节区、丘脑的CBF值在轻、中、重组的新生儿中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两个部位的CBF值越高,病情越重,基底节区、丘脑早期CBF值可客观、直观地反应HIE严重程度。3.基底节区CBF值、丘脑CBF值和NBNA评分在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预后不良组的脑灌注高于预后良好组的脑灌注,提示CBF值可以评估与细胞延迟死亡相关的再灌注现象,因此可以用于预测脑功能损伤的结果和及早进行神经保护治疗。4.基底节区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很密切,呈负相关。丘脑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较密切,呈负相关。由此认为基底节区、丘脑的灌注越高,NBNA评分越低,预后越差。5.ASL联合常规MR多模态扫描技术、NBNA评分可更全面地对HIE分度及准确评估临床预后,给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信息。

王静[4](2020)在《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分析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Neonatal hypocalcemia)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生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新生儿低钙血症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钙剂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引起对新生儿低钙血症危害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为新生儿低钙血症的预防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区救治的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253例,根据测定的血液中钙浓度值将其分为低钙血症组(n=90)和非低钙血症组(n=163),其中患新生儿低钙血症且合并心律失常的患儿42例。对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及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SPSS软件,将与新生儿低钙血症相关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以新生儿低钙血症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发病时间:新生儿低钙血症组患儿发病时间≤生后72小时共86例(95.56%),发病时间>生后72小时共4例(4.44%)。2新生儿低钙血症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钙血症组与非低钙血症组在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呼吸暂停、呼吸衰竭7种因素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期糖尿病与低血钙发生显着相关(P<0.05),为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临床特点及与血钙浓度关系:90例低钙血症患儿中,42例出现心律失常,本组患儿中42例临床均表现为心音低钝,30例出现心率下降。心电图检查结果:Q-T间期延长的33例(足月儿>0.19s,早产儿>0.20s),Ⅱ°房室传导阻滞的8例,Ⅲ°房室传导阻滞的1例。其中1例患儿总血钙浓度<1.20 mmol/L,心电图表现为Ⅲ°传导阻滞;14例总血钙浓度波动于1.201.40mmol/L,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及Ⅱ°房室传导阻滞;总血钙浓度﹥1.40mmol/L为27例,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组患儿与不合并心律失常组患儿相比血钙水平较低。其中患新生儿低钙血症且合并心律失常患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与血钙浓度密切相关。4钙剂治疗效果:新生儿低钙血症组患儿中临床出现心音低钝、心率减慢的行心电图(ECG)检查,其中心电图异常的42例,分别为Q-T间期延长、Ⅱ°房室传导阻滞及Ⅲ°房室传导阻滞。立即应用10%葡萄糖酸钙治疗,其中40例在应用第一剂后短时间内恢复,余2例在2天内恢复,患儿心音均正常,心率恢复,复查血钙正常,低血钙纠正后复查心电图均正常。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生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中,新生儿早期低钙血症较多见,故对生后72小时以内的新生儿应给予高度重视。2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窒息发生和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新生儿,出现低钙血症的危险性越大,故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相关情况的发生。3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患儿血钙浓度越低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类型与血钙浓度密切相关,血钙浓度越低,发生心律失常程度越重,故对有导致低钙血症危险因素的危重患儿应积极检测电解质,及时复查,特别是当患儿出现心音降低、心率下降,易惊等早期表现时,更应及时检查、治疗,以免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危及患儿生命。4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合并心律失常的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应及早识别并及时补充钙剂,这有助于心律失常的恢复,减少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发生严重并发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图[0]幅;表[4]个;参[86]篇。

蒋丽军[5](2020)在《TLR4/NF-κB信号通路介导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噬在缺氧缺血性脑病免疫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围产期各种因素引起脑组织部分或完全性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新生儿死亡和继发智力障碍、脑瘫等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临床尚缺乏HIE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和有效治疗手段。因此,深入其机制研究,对于优化早期干预治疗方案和降低患儿死亡率及伤残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意义。免疫炎症反应在HIE的病理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TLR4是一种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在免疫炎症反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自噬是细胞代谢保持稳态的重要调控机制。研究发现TLR4可以作为自噬的环境感受器,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然而HIE后脑损伤过程是否存在TLR4/NF-KB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元细胞自噬过度激活和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探索TLR4/NF-KB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元细胞自噬在缺氧缺血性脑病免疫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第一部分 TLR4/NF-KB信号通路及神经元细胞自噬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免疫炎症损伤中的作用目的:观察HIBD新生大鼠海马免疫炎症损伤过程中TLR4/NF-κB信号通路和神经元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时间变化规律,分析两者水平变化趋势在时间上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将7日龄健康清洁级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采用Rice-vannucci方法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再缺氧2.5h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分别于缺氧缺血后观察以下指标:1.负趋地性实验(Negative geotaxis test)、翻正反射实验(Righting reflex test)和平衡木实验Feeney评分测试神经行为功能以评估新生大鼠近、远期神经行为功能损害程度:2.TTC染色测定新生大鼠脑梗死体积;3.肉眼观察脑组织大体形态学损伤;4.HE染色观察左侧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损害;5.免疫组化检测左侧海马CA1区TLR4信号通路以及自噬相关蛋白TLR4、p-NF-κB、Beclin-1、LC3阳性细胞表达;6.Western blot测定左侧海马组织TLR4、p-NF-κB、Beclin-1、LC3蛋白表达水平时间变化趋势;7.ELISA检测左侧海马组织TLR4/NF-KB信号通路下游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时间变化趋势;8.分析TLR4/NF-κB信号通路和神经元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趋势在时间上的一致性。结果:1.近、远期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假手术组大鼠左右肢体活动正常,能迅速翻转身体,抓牢平衡木有力,通过平衡木迅速,无摔落现象,左右肢体运动协调能力完好。HIBD组大鼠右侧肢体明显无力,翻转身体时间明显延长,通过平衡木缓慢,不能抓牢平衡木,甚至有摔倒或跌落平衡木,测试成绩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左右肢体运动协调、整合能力差。2.TTC染色: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右两侧大脑半球TTC染色后脑组织呈现均匀的红色,无明显梗死灶;HIBD组新生大鼠左侧脑组织发生大面积苍白色梗死灶(P<0.05)。3.脑组织大体形态学观察: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右两侧大脑半球对称,形态规整,脑组织透明清澈,无水肿、浑浊及液化坏死现象。HIBD组新生大鼠两侧大脑半球不对称,左侧大脑半球明显饱满,并可见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水肿、浑浊及液化坏死现象。4.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结构清晰,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形态正常。HIBD组新生大鼠在缺氧缺血后24h出现左侧大脑海马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细胞排列疏松不齐,细胞水肿,少量细胞核固缩、碎裂及神经细胞坏死现象;48h后损害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明显细胞核固缩、碎裂,细胞间隙扩大,血管扩张以及神经细胞大量坏死现象。5.免疫组化检测TLR4、p-NF-κB、Beclin-1、LC3阳性细胞表达:TLR4以胞浆、胞膜着色为主,p-NF-κB以胞核着色为主,Beclin-1、LC3均以胞质着色为主。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CA1区仅少量TLR4、p-NF-κB、Beclin-1、LC3阳性细胞表达;HIBD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 TLR4、p-NF-κB、Beclin-1、LC3 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5)。6.Western blot、ELISA测定TLR4/NF-KB信号通路和自噬相关蛋白水平时间表达趋势: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TLR4、p-NF-κB、TNF-α、IL-1β、Beclin-1、LC3表达均处于低水平;HIBD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TLR4、p-NF-κB、TNF-α、IL-1β、Beclin-1、LC3表达水平在HIBD后逐渐增高,48h达高峰,72h逐渐下降(P<0.05),水平变化趋势在时间上基本保持一致。结论:1.HIBD新生大鼠海马免疫炎症损伤过程存在TLR4/NF-κB信号通路和神经元细胞自噬的激活2.HIBD新生大鼠海马免疫炎症损伤过程中TLR4/NF-κB信号通路和神经元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趋势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神经元细胞自噬激活的关键启动因素。第二部分TAK-242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调节HIB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噬的作用研究目的:观察TLR4特异性拮抗剂TAK-242对HIB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噬的影响,阐明TAK-242通过抑制TLR4/NF-KB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元细胞自噬调控HIBD后海马免疫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将7日龄健康清洁级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溶媒组、HIBD+TAK-242(0.75mg/kg)组、HIBD+TAK-242(1.5mg/kg)组、HIBD+TAK-242(3mg/kg)组;采用 Rice-vannucci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分别于缺氧缺血后观察以下指标: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转棒实验(Rotarod task)和平衡木实验(Beam walking test)测试神经行为功能以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损害程度;2.TTC染色测定新生大鼠脑梗死体积;3.脑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以评估脑水肿程度;4.肉眼观察脑组织大体形态学损害;5.HE染色观察左侧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6.免疫组化检测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CA1区TLR4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TLR4、p-NF-κB、MyD88、TRIF、Beclin-1、LC3 阳性细胞表达;7.Western blot测定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TLR4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TLR4、p-NF-κB、MyD88、TRIF、Beclin-1、LC3 表达水平;8.ELISA测定左侧海马组织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结果:1.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假手术组大鼠左右肢体活动正常,运动整合、协调能力完好,奔跑迅速,无跌倒现象。HIBD+溶媒组大鼠右侧肢体明显无力,神经行为功能测试成绩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运动整合、协调能力差(P<0.05)。而与HIBD+溶媒组大鼠相比,HIBD+TAK-242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转轮时间明显增加,平衡木穿行时间明显减少,表现出更好的运动整合、协调能力,其中以高剂量组(3mg/kg)效果最明显(P<0.05)。2.TTC染色: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右两侧大脑半球TTC染色后脑组织呈现均匀的红色,无明显梗死灶;HIBD+溶媒组新生大鼠左侧脑组织发生大面积苍白色梗死灶(P<0.05):与HIBD+溶媒组相比,HIBD+TAK-242组新生大鼠左侧脑组织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其中以高剂量组(3mg/kg)减少最明显(P<0.05)。3.脑水肿程度测定:假手术组新生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恒定;HIBD+溶媒组新生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与HIBD+溶媒组相比,HIBD+TAK-242组新生大鼠脑水肿含量明显降低(P<0.05)。4.脑组织大体形态学改变: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右两侧大脑半球对称,脑组织透明清澈,无水肿、浑浊及液化坏死现象。HIBD+溶媒组新生大鼠两侧大脑半球不对称,左侧大脑半球明显饱满,并可见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水肿、浑浊及液化坏死现象;HIBD+TAK-242组新生大鼠左右两侧大脑半球基本对称,左侧脑组织呈轻度水肿、浑浊状态,且程度明显减轻、范围明显减少,无明显脑组织液化坏死现象出现。5.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结构清晰,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形态正常。HIBD+溶媒组呈现海马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细胞排列疏松不齐,细胞水肿,细胞核固缩、核碎裂以及神经细胞坏死现象。HIBD+TAK-242组海马组织损害较轻,神经元细胞排列较整齐、致密,仅少数神经细胞出现水肿、坏死现象,且程度明显轻于HIBD+溶媒组。6.免疫组化检测TLR4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阳性细胞表达:Beclin-1、LC3以胞质着色为主,MyD88、TRIF以胞浆着色为主。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仅少量TLR4、p-NF-κB、MyD88、TRIF、Beclin-1、LC3 阳性细胞表达;HIBD 后左侧海马组织 TLR4、p-NF-κB、MyD88、TRIF、Beclin-1、LC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应用TAK-242干预后左侧海马组织TLR4、p-NF-κB、MyD88、TRIF、Beclin-1、LC3 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5)。7.Western blot测定TLR4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水平: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TLR4、p-NF-κB、MyD88、TRIF、Beclin-1、LC3呈现低水平表达;HIBD+溶媒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 TLR4、p-NF-κB、MyD88、TRIF、Beclin-1、LC3 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 HIBD+溶媒组相比,HIBD+TAK-242 组新生大鼠 TLR4、p-NF-κB、MyD88、TRIF、Beclin-1、LC3 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8.ELISA检测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假手术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TNF-α、IL-1β处于低水平;HIBD+溶媒组新生大鼠左侧海马组织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HIBD+溶媒组相比,HIBD+TAK-242组新生大鼠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1.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免疫炎症损伤过程存在TLR4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元细胞自噬过度激活;2.TAK-242可能通过阻断TLR4/NF-KB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减少下游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减轻HIBD后海马免疫炎症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第三部分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外周血TLR4信号通路、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及意义目的:观察TLR4信号通路、自噬相关蛋白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的相关性,探讨其与新生儿HIE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的关系,从而评价其临床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1.收集2018年7月-2019年7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HIE新生儿21例,按HIE严重程度将患儿分别分为轻度HIE组、中度HIE组和重度HIE组,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2.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Beclin-1、LC3蛋白表达;3.利用ELISA测定外周血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4.并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5.分析TLR4、Beclin-1、LC3蛋白表达水平与NBNA评分相关性,评估TLR4、Beclin-1、LC3水平与HIE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1.HIE各组患儿外周血TLR4、Beclin-1、LC3、TNF-α、IL-1β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新生儿(P<0.05),且随HIE严重程度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IE各组患儿NBN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新生儿,且随HIE严重程度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IE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Beclin-1、LC3蛋白表达水平与NBNA评分均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1.TLR4、Beclin-1、LC3水平检测是新生儿HIE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以及近期预后评估较敏感指标;2.TLR4信号通路及自噬参与新生儿HIE免疫炎症性脑损伤过程,其可能是HIE重要致病机制之一。

秦玮珣[6](2020)在《基于自噬和炎症探讨“智三针”改善HIBD大鼠认知障碍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智三针”改善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大鼠认知行为障碍的内在机制。探讨智三针对HIBD大鼠脑部海马区受损神经元病理变化的影响;从NLRP3炎症体活化机制切入,阐明智三针通过调控HIBD大鼠神经元自噬流的强度从而抑制NLRP3炎症体活化,改善神经元损伤的作用通路,为针刺治疗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延迟10分钟剖宫产方法复制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模型。在新生大鼠出生后第15天给予针刺干预(“智三针”包括神庭穴、双侧本神穴),每天干预1次,每次留针10分钟,连续14天。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1)第一部分实验评价针刺对HIBD大鼠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包括体重测定和m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第二部分实验应用旷场试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物体位置识别实验评价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测定大脑湿重和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的直径评价HIBD大鼠脑部水肿与萎缩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应用HE染色、Nissl染色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形态和神经元结构的影响;应用TUNEL荧光染色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神经元标志物NeuN和NF200的平均光密度值的影响,初步阐明针刺改善HIBD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的病理学机制;(3)第三部分实验应用ELISA技术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ROS、MDA、SOD、GSH-px和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IL-18的表达,探讨针刺对HIBD大鼠血清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在PND1、PND3、PND7、PND14(针刺前)和PND28(针刺后)五个时间节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Lampl、Cathepsin D、Beclin 1 和 NLRP3 炎症体相关蛋白 NLRP3、ASC、Caspase-1、IL-1β、GSDMD的表达,探讨宫内窘迫HIBD大鼠脑部自噬与炎症反应随着缺血后再灌注的变化以及针刺对HIBD大鼠脑部自噬与NLRP3炎症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4)第四部分实验添加了自噬激活剂RAPA(雷帕霉素)和抑制剂 CQ(氯喹),应用时序记忆测试和情景记忆测试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Lamp1、mTOR、p-mTOR和NLRP3炎症体活化相关指标NLRP3、ASC、Caspase-1、IL-1β、GSDMD的表达的影响;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针刺对HIBD大鼠相关基因Map1lc3a、Lampl、Khdrbs1、Nlrp3、Pycard、Gsdmd对应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进一步在分子基因层面阐明智三针通过调控自噬流的强度抑制NLRP3炎症体的活化从而减轻细胞死亡保护受损神经元的机制作用。结果:1.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延迟10分钟剖宫产方法复制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模型。分别在各组大鼠PND3、PND7、PND14、PND21和PND28比较各组大鼠体重,结果显示在PND3,HIBD造模导致的缺血缺氧使新生大鼠体重减轻;在PND7和PND14,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HIBD大鼠生长速度明显弱于正常分娩的大鼠;在PND21,HIBD导致新生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针刺干预7天后无显着变化;在PND28,HIBD模型大鼠体重增长缓慢,生长受到限制,而针刺干预14d有利于HIBD大鼠体重增长。各组大鼠改良后的m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HIBD造模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受损,模型制作成功;针刺能有效改善HIBD模型大鼠的受损神经功能。2.第二部分实验结果(1)旷场实验结果在针刺干预7d后,HIBD模型鼠的旷场探索能力无明显改善作用。在针刺干预14d后,结果显示针刺可以显着提高HIBD模型鼠的旷场水平运和中央区探索能力,但无法明显改善HIBD大鼠旷场垂直探索能力且对HIBD大鼠的情绪影响不明显。(2)新物体识别实验和物体位置识别实验结果各组大鼠均可以识别新旧物体和物体位置。针刺可显着提升HIBD大鼠的新物体辨别能力和对物体位置的识别能力。(3)各组大鼠大脑湿重及各切面直径HIBD造模并未对使大鼠大脑产生明显水肿或萎缩;针刺对HIBD模型鼠的大脑大小和重量无明显影响。(4)各组大鼠脑部海马区HE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结构清晰,呈多角形,排列紧密整齐,胞核饱满,核仁深染清晰可见;模型组大鼠海马的锥体细胞排列散乱,间隙变宽,细胞肿胀导致形态改变,边界不清,大部分神经元坏死形成空泡,核仁固缩;针刺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致密,少部分神经元肿胀坏死,部分核仁清晰可见,边界较清晰,提示针刺有助于改善HIBD受损神经元的形态与结构。(5)各组大鼠脑部海马区Nissl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整齐规律,部分细胞质着色不全,有少量尼氏体在锥体层两侧,部分核仁有固缩现象;模型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散乱,间隙明显变宽,胞体肿胀形成空泡,着色不深,核仁明显固缩;针刺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致密,部分核仁清晰可见,边界较清晰。提示HIBD导致新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肿胀坏死,针刺可有效缓解HIBD大鼠海马区的病理形态。(6)各组大鼠脑部海马Tunnel荧光染色结果宫内窘迫缺氧缺血可引起新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从而引起脑损伤;针刺可明显改善HIBD大鼠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现象。(7)各组大鼠脑部海马区免疫组化结果缺氧缺血导致大鼠海马NeuN表达下降,神经元受损,模型组和假针刺组细胞着色较正常组浅,且细胞排列明显散乱,间距增大;针刺14d可以有效改善大鼠受损海马区NeuN的表达。缺氧缺血导致大鼠海马神经元受损或坏死,NF200表达量显着降低;针刺可以有效改善大鼠受损海马区NF200的表达。3.第三部分实验结果(1)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结果:HIBD造模导致大鼠机体释放大量活性氧引起氧化应激反应;针刺可以有效减少血清ROS和MDA浓度,降低氧化应激反应。HIBD造模导致大鼠机体SOD浓度下降;针刺可以有效升高血清SOD和GSH-Px浓度,促进清除氧化应激反应产生的氧离子自由基,减轻细胞损伤。HIBD造模导致大鼠机体释放大量细胞炎性因子使机体受损;针刺可以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β、IL-18的浓度,减轻细胞受损程度。(2)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流与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在PND1,HIBD造模导致机体缺血缺氧,自噬作用被激活清楚受损细胞器,同时激活了大鼠海马区NLRP3炎症体的合成和焦亡作用。在PND3,HIBD导致的机体自噬流降解作用继续增强,同时NLRP3炎症体介导的焦亡作用在继续增强。在PND7,HIBD导致的机体自噬流降解作用继续增强,同时NLRP3炎症体持续活化。在PND14,HIBD大鼠海马自噬诱导持续增强,降解作用无明显改变,同时炎症反应继续增强,脑损伤加重。(3)智三针对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与NLRP3炎症体活化的影响针刺干预后,模型组大鼠海马LC3Ⅱ表达明显升高、P62表达明显降低、LAMP1的表达升高;针刺组大鼠海马LC3Ⅱ、P62、LAMP1的表达明显升高,而假针刺组无明显变化,提示针刺干预抑制HIBD大鼠海马过量自噬流。此外,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pro-caspase-1、caspase-1、ASC、IL-1β、GSDMD 表达明显升高;针刺组大鼠海马NLRP3、pro-caspase-1、caspase-1、ASC、IL-1β、GSDMD 表达明显降低,提示针刺干预可有效抑制HIBD大鼠海马神经元焦亡反应,保护受损细胞。4.第四部分实验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各组大鼠均可以识别物体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是否与背景匹配。时序记忆测试结果显示:HIBD造模严重降低了大鼠对物体出现顺序的识别能力,抑制自噬流可以显着改善这一现象;经过RAPA干预后的HIBD模型鼠产生了过量的自噬流,而此时针刺已经无法使其下降,脑损伤在不断加重从而导致大鼠的记忆能力始终处于较低水平;CQ组抑制过量自噬流有缓解大鼠的记忆力低下的趋势。情景记忆测试结果显示:HIBD造模严重降低了大鼠识别物体是否与环境匹配的能力,抑制自噬流可以显着改善这一现象;RAPA干预后的HIBD模型鼠产生了过量的自噬流,针刺后自噬流受到抑制,脑损伤减轻从而使大鼠的记忆能力提升;CQ抑制了过量的自噬流可以有效提升大鼠的物体辨别及记忆能力。(2)各组大鼠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LC3Ⅱ表达明显增高、P62表达降低、LAMP1表达升高、P-mTOR/totalmTOR值降低,提示HIBD造模导致的缺氧缺血激活大鼠神经元自噬作用;针刺组大鼠LC3Ⅱ表达升高、P62表达升高、LAMP1表达降低、P-mTOR/otal mTOR值升高,提示针刺抑制自噬流的降解;RAPA组大鼠的LC3IⅡ表达明显升高、P62表达降低、P-mTOR/total mTOR值降低,LAMP1呈升高趋势,提示自噬流被持续过量促进,而CQ组大鼠的LC3Ⅱ、P62、LAMP1、P-mTOR/total mTOR值均升高,提示自噬流降解被抑制;针刺+RAPA组LC3 Ⅱ、P62表达升高,针刺+CQ组LC3Ⅱ、P62表达降低,提示针刺抑制HIBD大鼠的过量自噬流作用。(3)各组大鼠NLRP3炎症体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 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IL-1β、GSDMD 表达升高,提示HIBD造模导致的缺氧缺血使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体活化,焦亡反应加重;针刺组大鼠海马 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IL-1β、GSDMD 表达降低,提示针刺抑制HIBD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体活化;RAPA组大鼠海马ASC、pro-caspase-1、IL-1ββ表达升高,提示自噬流增强促使炎症反应加重,CQ组大鼠海马NLRP3、ASC、pro-caspase-1、GSDMD表达降低,提示降低过量自噬流可抑制神经元炎症。针刺+RAPA组大鼠海马ASC、pro-caspase-1、IL-1β、GSDMD表达降低,提示针刺可适量降低HIBD大鼠神经元过量自噬流从而抑制细胞炎症。(4)各组大鼠Real-time PCR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LC3、P62、LAM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针刺组大鼠LC3、LAM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62降低,提示针刺干预抑制HIBD大鼠产生的过量自噬流;RAPA组大鼠LC3、P62、LAM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提示RAPA促进HIBD大鼠自噬流增强;CQ组大鼠P62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CQ通过抑制自噬底物的生成进而抑制自噬。针刺+RAPA组P62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针刺通过抑制自噬底物的生成抑制过量自噬流。此外,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ASC、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针刺组大鼠海马NLRP3、ASC、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针刺干预抑制HIBD大鼠细胞焦亡;RAPA组大鼠海马NLRP3、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提示自噬流增强加重HIBD大鼠细胞焦亡;CQ组大鼠海马NLRP3、ASC、GSDMD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提示阻断自噬降解可以有效降低HIBD大鼠的焦亡反应。针刺+RAPA组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针刺+CQ组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提示针刺抑制NLRP3的生成进而抑制NLRP3炎症体活性,减弱HIBD大鼠的神经元焦亡反应。结论:本研究证实“智三针”改善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是:通过调控大鼠海马区因缺氧缺血产生的自噬流,进而抑制神经元中NLRP3炎症体的活化,减少细胞死亡,保护受损神经元。

李羚玮[7](2020)在《银杏叶提取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后脑p-Tau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Ginkgo biloba extract,EGB)治疗HIBD过程中磷酸化Tau(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p-Tau)蛋白表达情况,为EGB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将60只新生7日龄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0只、NS治疗组(NS组)20只和EGB治疗组(EGB组)20只,按治疗时间点分为6h、12h、24h、48h、72h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各4只动物。分组及术后均与母鼠同笼正常生活。假手术组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结扎。NS治疗组以及EGB治疗组均参照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观察造模前后新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EGB组每日腹腔注射一次EGB0.01g/g,NS组每日腹腔注射一次生理盐水0.01g/g。在各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分别对脑组织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脑神经细胞病理损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新生鼠脑组织中p-Tau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采用q-PCR检测各组新生鼠脑组织中p-Tau mRNA水平。结果:1、HIBD术后新生大鼠行为表现:活动缓慢、点头颤动、四肢抖动、站立不稳、无法翻身等。2、脑组织HE染色表现:假手术组脑组织神经元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NS组和EGB组脑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情况:新生鼠脑组织可见脑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细胞核排列紊乱,可见核固缩。NS组中6h组细胞核排列有少许紊乱,随着时间的增长,12h组可见细胞出现肿胀,组织结构疏松,可见较多空泡化结构伴有小胶质细胞浸润,仅可见少量细胞神经元,且神经元固缩,脑血管充血,血管周围伴炎症细胞浸润,72h组较12h组细胞排列整齐,细胞肿胀程度减弱。EGB组中6h组细胞核排列有少许紊乱,12h组可见少量神经元固缩,组织结构疏松,局部区域细胞数量稀少,而72h组较12h组细胞排列整齐,细胞肿胀程度减弱,且可见小胶质细胞。EGB组与NS组相比病理损伤形态程度有所减轻。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Tau蛋白脑神经细胞胞浆阳性染色均呈棕黄色,三组均可见棕黄色阳性表现。假手术组p-Tau阳性细胞数在6h开始增多,于12h时达最高点(P<0.05),之后24h、48h逐渐下降(P<0.05),48h组与72h组(P>0.05)。NS组p-Tau阳性细胞数在6h开始增多,于12h时达最高点(P<0.05),之后24h、48h、72h逐渐下降(P<0.05)。EGB组p-Tau阳性细胞数在6h开始增多,于12h时达最高点(P<0.05),之后24h、48h、72h逐渐下降(P<0.05)。各时间点NS组中p-Tau蛋白阳性细胞数较EGB组均升高(均P<0.05)。4、q-PCR结果:假手术组p-Tau mRNA相对表达量在6h开始增多,于12h时达最高点(P<0.05),之后24h、48h逐渐下降(P<0.05),48h组与72h组(P>0.05)。NS组p-Tau mRNA相对表达量在6h开始增多,于12h时达最高点(P<0.05),之后24h、48h、72h逐渐下降(P<0.05)。EGB组p-Tau mRNA相对表达量在6h开始增多,于12h时达最高点(P<0.05),之后24h、48h、72h逐渐下降(P<0.05)。各时间点NS组中p-Tau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较EGB组升高(均P<0.05)。结论:1、EGB可通过抑制p-Tau蛋白的表达对HIBD后新生大鼠发挥治疗作用。2、p-Tau蛋白参与了HIBD的过程。3、正常新生大鼠及HIBD新生大鼠脑p-Tau蛋白呈动态变化。

兰小兵[8](2020)在《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氧化苦参碱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进一步系统观察氧化苦参碱(O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保护作用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1.观察OMT对新生大鼠HIBD的保护作用整体水平:构建七日龄新生大鼠HIBD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HI)、HI+OMT(120mg/kg)组。观察OMT对新生大鼠HIBD的保护作用:(1)激光散斑成像观察脑血流情况;(2)ELISA测定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细胞水平:建立新生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OGD)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OGD)以及OGD+OMT(18.9μM)干预组。观察OMT对新生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OGD损伤的保护作用:(1)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化学发光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3)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评价原代海马神经元DNA损伤程度。2.探讨OMT对新生大鼠HIBD的保护作用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整体水平:复制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HI组、HI+OMT(120 mg/kg)组及工具药组(XAV-939),造模48h后观察以下指标,(1)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2)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3)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程度;(4)免疫荧光检测β-Catenin表达;(5)Western blot检测Wnt1、Dvl2、DKK1、Axin1、APC、GSK-3β/p-GSK-3β、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6)凝胶迁移实验检测β-Catenin蛋白与Tcf-4的结合活性。细胞水平:复制新生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OGD损伤模型,分别给予OMT和XAV-939干预24h后:(1)采用q-PCR检测Wnt1、β-Caten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2)Western blot检测c-β-Catenin、n-β-Catenin、Tcf-4、Bax、Bcl-2、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OMT对新生大鼠HIBD的保护作用与Sham组相比,HI组新生大鼠缺血侧大脑脑血流显着降低(P<0.01),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HI组相比,OMT(120 mg/kg)干预后新生大鼠缺血侧大脑脑血流明显增加(P<0.01),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Control组相比,OGD损伤模型组中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且细胞DNA损伤严重(P<0.01);与OGD组相比,给予OMT(18.9μM)干预后细胞存活率及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增加(均P<0.01),细胞DNA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1)。2.OMT对新生大鼠HIBD保护作用的相关作用机制与Sham组相比,HI组新生大鼠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加(P<0.01),脑组织病理损伤严重,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DKK1、Axin1、APC及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Wnt1、Dvl2、p-GSK-3β及β-Catenin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β-Catenin蛋白与Tcf-4结合活性降低;与HI模型组相比,OMT组新生大鼠脑梗死体积显着降低(P<0.01),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TUNEL阳性细胞减少(P<0.01),DKK1、Axin1、APC及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Wnt1、Dvl2、p-GSK-3β及β-Catenin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且β-Catenin蛋白与Tcf-4结合活性增高。给予抑制剂XAV-939处理后,可削弱OMT对上述指标的调节作用。与Control组相比,OGD组原代海马神经元中Wnt1及β-Catenin m 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细胞核β-Catenin蛋白表达也显着减少(P<0.01),神经元细胞中Tcf-4及Bcl-2蛋白显着下调(P<0.01),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Caspase-9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OGD组相比,OMT(18.9μM)干预后Wnt1及β-Catenin m RNA水平明显增加(P<0.01),细胞核β-Catenin蛋白水平升高(P<0.05),Tcf-4及Bcl-2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且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抑制剂XAV-939干预后可部分抵消OMT的调节作用。结论1.进一步证实了氧化苦参碱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氧化苦参碱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激活海马神经元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刘建慧[9](2019)在《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各个指标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评估新生儿窒息的意义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本研究进行前瞻性分析,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Apgar评分<7分的新生儿160例作为窒息组,另外随机选取Apgar评分810分160例新生儿作为非窒息组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新生儿分娩出后5分钟内切断脐带,以近新生儿端脐带15 cm处应用止血钳夹闭,抽取脐动脉血1ml测血气分析,同时对新生儿进行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若需窒息复苏,评分至20分钟。记录羊水性状,新生儿窒息情况及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情况。结果:1.两组新生儿的基本资料比较窒息组新生儿男婴94例,女婴66例,非窒息组新生儿男婴88例,女婴7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顺产26例,产钳助产54例,剖宫产80例,非窒息组新生儿顺产98例,产钳助产26例,剖宫产3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3.27±0.77)kg,非窒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3.43±1.16)k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单胎138例,二胎及以上22例,非窒息组新生儿单胎146例,二胎及以上1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头胎116例,二胎及以上44例,非窒息组新生儿头胎102例,二胎及以上5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脐动脉血气分析与Apgar的数值比较轻度窒息组pH、PCO2、HCO3-值高于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PO2值低于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pH、PCO2、HCO3-值高于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PO2值低于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脐动脉血pH值与新生儿出生状况的比较分析320例新生儿中,pH<7.20为122例,为38.13%。pH﹥7.20中为198例,为61.87%。pH<7.20组羊水浑浊(96.72%)、脏器功能损伤(91.80%)、窒息发生率(86.89%)明显高于pH﹥7.20组(9.09%、3.03%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pgar评分与新生儿出生状况的比较分析Apgar03分的新生儿羊水浑浊(100%)、脏器功能损伤(93.55%)、窒息发生率(72.58%)明显高于Apgar47分(81.63%、53.06、51.02%)及Apgar﹥8分组(20%、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47分羊水浑浊、脏器功能损伤、窒息发生率高于Apgar﹥8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窒息的评估对本研究诊断方法进行诊断一致性分析,结果提示pH值的Kappa值是0.56,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625,Apgar+pH值的Kappa值是1,由此可见Apgar+pH值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更高。6.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的评估pH值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92%和95.05%,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3.22%和75.25%,两者联合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39%和99.24%。联合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明显高于单项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脐动脉血的血气分析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生儿窒息的严重程度,可作为临床辅助新生儿窒息及其预后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对于评估新生儿窒息及其预后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脐动脉血pH和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窒息和其不良结局均有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窒息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王燕[10](2019)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清S100β在脑损伤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早期诊断和预防的临床依据。方法:统计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产科分娩并收治新生儿监护室的新生儿,其中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52例为HIE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本院产科分娩收治新生儿监护室的在胎龄、体重、性别通过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的78例非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除外其他脑部疾病)作为对照组。分别收集两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患儿的一般情况(性别、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羊水污染、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分析其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率有无影响,是否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与对照组比较,单因素分析HIE组中患儿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率、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率、羊水污染率、宫内窘迫率、胎膜早破率、Apgar评分(生后1min、生后5min)异常率较高,各组间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羊水污染、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均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危险因素(P<0.05),Apgar评分(生后1min)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患儿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羊水污染、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均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危险因素,Apgar评分(生后1min)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因素,即评分越高患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概率越低。第二部分血清S100β蛋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目的:研究血清S100β蛋白在早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产科分娩收治新生儿监护室的30例存在窒息缺氧等危险因素、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脑电图检查确诊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内本院产科分娩收治新生儿监护室的一般患儿(注:无窒息缺氧史、无宫内感染、无神经系统疾病)3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胎龄(周)、体重(g)、性别通过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在患儿生后72h内采集2ml股静脉血,采用免疫层析法对其进行检测,测得的血清S100β蛋白数值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S100β蛋白数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通过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观察组在生后72h内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S100β蛋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早期评估价值。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窒息与脐血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2)10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母体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临床分期
    2.3 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2.3.1 产前异常
        2.3.2 围产期事件
        2.3.3 产后异常
        2.3.4 分娩孕周
        2.3.5 性别差异
        2.3.6 先天疾病或其他病因
    2.4 新生儿HIE的病理生理学
        2.4.1 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
        2.4.2 线粒体损伤及钙超载
        2.4.3 兴奋性毒性
        2.4.4 自由基产生
        2.4.5 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化
        2.4.6 炎症反应
        2.4.7 细胞凋亡
    2.5 HIE的评估指标
        2.5.1 电子胎心监护
        2.5.2 Apgar评分
        2.5.3 新生儿临床检查
        2.5.4 电生理检测
        2.5.5 实验室检查
        2.5.6 影像学检查
    2.6 目前的治疗选择
        2.6.1 亚低温治疗
        2.6.2 干细胞治疗
        2.6.3 气体治疗
        2.6.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2.6.5 自由基产生抑制剂和清除剂
    2.7 新生儿预后
        2.7.1 短期预后
        2.7.2 长期预后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母亲住院期间放弃治疗
    3.2 研究资料
        3.2.1 一般资料与孕产史
        3.2.2 孕期合并症及并发症
        3.2.3 母儿结局
        3.2.4 实验室检查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2013-2019 年我院产科100例HIE资料的一般描述
    4.2 两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
        4.2.1 7 年间我院住院分娩HIE患儿的孕产妇占比的比较
        4.2.2 2013-2019 年两组孕产妇一般项目比较
        4.2.3 2013-2019 年两组孕产妇年龄分布比较
        4.2.4 2013-2019 年两组孕产妇的孕周分布及比较
    4.3 两组孕产妇并发症比较
        4.3.1 两组孕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比较
        4.3.2 两组孕产妇的分娩期并发症比较
    4.4 两组孕产妇的生化检验指标比较
    4.5 两组孕产妇的终止妊娠方式及麻醉方式比较
    4.6 影响新生儿HIE的母体影响因素分析
    4.7 两组新生儿的结局资料分析
        4.7.1 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4.7.2 影响两组新生儿预后的酸碱平衡指标比较
        4.7.3 两组患儿的生化指标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的发病率
    5.2 主要的发病因素与疾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
        5.2.1 一般情况、孕产史
        5.2.2 孕期合并症及并发症
        5.2.3 实验室指标
    5.3 终止妊娠方式的选择
    5.4 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分析
    5.5 局限性和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MR多模态功能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正常足月新生儿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不同日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度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病例入选条件
        1.1.2.1 诊断标准
        1.1.2.2 排除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低钙血症组与非低钙血症组患儿的基本情况
        1.2.2 新生儿低钙血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1.2.3 新生儿低钙血症发病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1.2.4 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临床特点及与血钙浓度关系
        1.2.5 新生儿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钙剂治疗效果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2.1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诊断
    2.2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病因
    2.3 新生儿低钙血症与新生儿癫痫发作
    2.4 新生儿低钙血症致心律失常
    2.5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
    2.6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治疗
        2.6.1 止痉
        2.6.2 补充钙剂
        2.6.2.1 静脉补钙
        2.6.2.2 口服补钙
        2.6.2.3 合并特殊疾病补钙原则
        2.6.3 补充镁剂
        2.6.4 补充维生素D治疗
        2.6.5 饮食调整
        2.6.6 静脉补充钙剂注意事项
    2.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TLR4/NF-κB信号通路介导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噬在缺氧缺血性脑病免疫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神经元细胞自噬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免疫炎症损伤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AK-242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调节HIB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噬的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外周血TLR4信号通路、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图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噬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基于自噬和炎症探讨“智三针”改善HIBD大鼠认知障碍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HIE的流行病学现状、诊断和预后
        二、HIE的病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三、HIE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第二节 自噬流与NLRP3炎症体介导的焦亡参与HIBD发生发展
        一、自噬流参与调控HIBD神经元死亡
        二、NLRP3炎症体介导的焦亡参与调控HIBD神经元死亡
        三、自噬作用介导NLRP3炎症体活化的机制
    第三节 针灸治疗HIE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HIE的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二、针刺治疗HIE的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智三针对HIBD新生大鼠一般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一、实验用品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智三针对HIBD新生大鼠行为学和脑部病理形态的影响
        一、实验用品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智三针修复HIBD新生大鼠海马区受损神经元的相关分子机制
        一、实验用品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智三针调控自噬流抑制HIBD新生大鼠NLRP3炎症体活化的机制
        一、实验用品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银杏叶提取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后脑p-Tau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氧化苦参碱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基金项目
个人简历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分组
    3 新生儿窒息评估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2 脐动脉血气分析与Apgar的数值比较
    3 脐动脉血pH值与新生儿出生时状况的比较分析
    4 Apgar评分与新生儿出生时状况的比较分析
    5 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新生儿窒息的评估
    6 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器官功能损伤的评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
致谢

(1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清S100β在脑损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
        2.2 多因素分析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
    第3章 讨论
        3.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
        3.2 危险因素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清S100β蛋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样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第3章 讨论
        3.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
        3.2 S100β蛋白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研究进展
    1.宫内感染致脑损伤病原学及感染途径
    2.宫内感染临床表现
    3.宫内感染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
    4.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评价
    5.新生儿脑损伤的治疗与干预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参加学术会议
    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D]. 李小琴.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10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母体因素分析[D]. 黄鲁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3]MR多模态功能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研究[D]. 王佳宁.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4]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D]. 王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TLR4/NF-κB信号通路介导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噬在缺氧缺血性脑病免疫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蒋丽军. 苏州大学, 2020(06)
  • [6]基于自噬和炎症探讨“智三针”改善HIBD大鼠认知障碍分子机制[D]. 秦玮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银杏叶提取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后脑p-Tau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D]. 李羚玮.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氧化苦参碱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D]. 兰小兵.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刘建慧. 青岛大学, 2019(02)
  • [1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清S100β在脑损伤中的应用[D]. 王燕. 青岛大学, 2019(02)


新生儿窒息论文 缺氧缺血性脑病论文 酸碱平衡紊乱论文 新生儿缺氧论文 脐动脉论文

上一篇:新中国50年经济发展的辉煌画卷——《新中国经济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下一篇:剩菜不能直接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