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泽雄,张兴,李茜茜,胡晓松,胡煜峰,陈柳,吴买生[1](2021)在《一例沙子岭母猪疑似饲喂鱼胆中毒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猪急性中毒是临床危急重症,导致中毒的因素很多,大部分毒物尚无特效解毒药可用。猪饲喂鱼胆中毒比较罕见,此次案例为笔者从业以来首例。现将一头沙子岭母猪饲喂鱼及鱼下脚料导致鱼胆中毒的案例报告如下。1病案分析2021年3月8日早上5点半左右,湘潭县茶恩寺镇双凤村沙子岭猪保种户王某打电话告知,一头沙子岭母猪在3月7日晚上11点半左右死亡。
张祎敬[2](2017)在《菠萝蜜果皮多酚的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桑科波罗蜜属,是典型的热带水果,其果皮质量约占全果的40%,不可食用,可作牛的饲料或喂鱼,但大量被丢弃成为农业废料,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菠萝蜜果皮中含有矿物质、β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含有多酚、黄酮以及生物碱等活性物质。植物多酚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调血脂等生物功效。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以菠萝蜜果皮为对象,建立菠萝蜜果皮中多酚的提取分离方法,为菠萝蜜果皮的再利用及天然多酚新原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菠萝蜜果皮多酚的提取工艺以及大孔树脂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技术对菠萝蜜果皮多酚的分离纯化效果,并采用紫外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同时研究了菠萝蜜果皮多酚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试验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波法提取菠萝蜜果皮多酚,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超声功率5个单因素对多酚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对菠萝蜜果皮多酚超声波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6%、提取温度41℃、液料比27:1(mL/g),在此条件下,菠萝蜜果皮多酚的得率为2.24%,与理论预测值相近。(2)筛选出NKA-2树脂作为分离纯化菠萝蜜果皮中多酚类物质的合适树脂。通过考察上样多酚质量浓度、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等7个因素对树脂吸附和解析效果的影响,得到NKA-2树脂对菠萝蜜果皮中多酚类物质纯化的最佳工艺为:上样多酚质量浓度0.4 mg/mL,上样液体积145 mL,上样流速3 mL/min,洗脱剂蒸馏水用量250mL,洗脱剂乙醇的体积分数70%,洗脱剂用量145 mL,洗脱流速3 mL/min。验证试验表明,菠萝蜜果皮多酚回收率为75.64%。纯化前后,总酚含量从27.33 mg/g提高到65.59 mg/g,提高了2.39倍。纯化前多酚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75.35%,纯化后为89.53%,表明NKA-2大孔树脂对菠萝蜜果皮多酚起到了很好的富集效果。(3)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确定菠萝蜜果皮多酚中含有原花青素类化合物,进一步对多酚进行分离纯化后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连用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从NKA-2大孔树脂的70%乙醇洗脱液和100%乙醇洗脱液中鉴定出两种化合物,分别为3,4-二羟基苯甲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此外,从质谱图中推测菠萝蜜果皮多酚中可能还含有A型原花青素二聚体、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绿原酸等酚类物质,但由于纯化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量不足以进行核磁波谱分析,因此无法进一步探究其分子结构,确定以上推测。(4)试验结果表明,菠萝蜜果皮多酚和对照品维生素C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031和0.11 mg/mL,各萃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大小为:水部>正丁醇部>乙酸乙酯部>粗提物>二氯甲烷部>石油醚部,表明菠萝蜜果皮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水相。菠萝蜜果皮多酚质量浓度与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存在显着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972。菠萝蜜果皮多酚和对照品曲酸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IC50值分别为158.85μg/mL和18.97μg/mL,水部、正丁醇部和乙酸乙酯部的酪氨酸酶抑制率分别为69.78%、59.52%、54.37%,抑制率较高,二氯甲烷部、石油醚部和粗提物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不强。
亓秀晔[3](2016)在《生物饲料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生物饲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并充分利用杂粮、杂粕、农副产品下脚料和食品工业下脚料来生产浓缩饲料,具有价格低、适口性好、营养物质利用率高、抗生素使用少等优点,在畜禽、反刍动物和水产动物养殖中应用广泛。发展前景广阔。
路春艳[4](2014)在《试论水产养殖如何与传统动物养殖以及种植业相结合》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水产养殖、畜牧业、种植业相结合的立体循环模式及措施。
张炜[5](2014)在《养殖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只拥有世界8%的耕地和6%的淡水,却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还饲养了世界50%的生猪,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但随着人口增加,不可逆转的耕地减少,土质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社会资源撤离农业,粮食单位面积产出逐步接近产出边界,如果没有新的技术突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目前,中国农产品的自给率只有80%[1-2],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量相当于利用境外6.3亿亩
张心如,黄柏森,郑卫东,杜干英,毛长清,沈昌明,蔡瑞琼,王道友,林秀华[6](2014)在《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除常规饲料外,我国还有大量非常规饲料资源。据报道[1],中国年产非常规饲料资源10多亿t。据笔者测算,我国每年有非常规饲料资源近40亿t。但这些非常规饲料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多数被废弃,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面源污染源。1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1.1畜产品加工下脚料畜产品加工下脚料是指屠宰场、皮革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的副产物,包括动物血液、羽毛、皮革加工副产物等。这些资源可采用发酵法、酸化法、热喷法、膨化法等技术处理后作为畜禽饲料。动物血液经脱水加工得到的血粉含粗蛋白质80%以上,富含铁,是一种良好的蛋白质饲料。如将占全血55%的血浆分离提纯,干燥后得到血浆蛋白粉,
郑军红,孙合美,谷巍[7](2013)在《发酵饲料在养殖业中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动物营养学技术的不断认识,微生物发酵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饲料行业中。发酵饲料可以充分利用杂粮、杂粕和农副产品下脚料、食品工业下脚料来生产浓缩饲料,是饲料原料的充分补充,其具有价格低、适口性好、营养物质利用率高、抗生素使用少等优点,成为养殖业户的新选择。随着发酵技术路线的不断优化,发酵设备的不断完善,发酵饲料的品质也将逐步提升,这也将更好地为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郑军红,孙合美,谷巍[8](2013)在《发酵饲料在养殖业中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动物营养学技术的不断认识,微生物发酵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饲料行业中。发酵饲料可以充分利用杂粮、杂粕和农副产品下脚料、食品工业下脚料来生产浓缩饲料,是饲料原料的充分补充,具有价格低、适口性好、营养物质利用率高、抗生素使用少等优点,成为养殖户的新选择。随着发酵技术路线的不断优化、发酵设备的不断完善,发酵饲料的品质也将逐步提升,这也将更好地为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童德元[9](2012)在《浅谈农村循环经济的建设》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农村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农药和化肥,人畜垃圾随便排放等,消耗大量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形成了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状况。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农村循环经济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通过了解农村循环经济的现状,了解其缺点,然后建立了农村循环经济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把畜牧业发展、治理污染、农村能源开发、物质循环利用、减少林木砍伐、沼液肥田、保护地力等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有特色的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田璨熙[10](2012)在《茶粕微生物脱毒(皂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油下脚料是油茶种子经榨油后的副产品,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品统称“饼”;用浸出法提取油脂后的产品统称“粕”。饼粕中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若能的对茶油下脚料进行充分利用,不但能很好的减少油脂工业下脚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又可以提高茶油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率,增加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我国油脂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实验室从自然界中筛选出一株能够降解茶籽饼中茶皂素的菌株D8,并对菌株D8进行了遗传学鉴定,确定该菌株为铜绿色假单胞菌。用菌株D8对茶籽饼中所含茶皂素进行发酵降解,并用鱼毒实验检验其脱毒效果,结果表明D8能有效降解茶皂素对茶籽饼进行脱毒。之后将D8菌种进行液体摇瓶发酵脱毒优化试验。并对脱毒酶系进行初步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菌株D8在培养基条件为牛肉膏0.7%,CMC0.3%,ZnS04为0.02%,在培养条件为pH值为7.0,转速为210rpm,先在37℃条件下培养24h后,改用35℃的温度条件进行培养,48小时后酶活力达到82U/mL。茶皂素降解酶主要有四种酶蛋白组成酶系,之间通过相互协同作用使茶皂素得以降解。将经菌株D8脱毒后的茶籽饼用脱毒前生长受其抑制的产蛋白酶菌种M1对茶籽饼粗蛋白进行发酵降解,验证了脱毒效果。并以生物量和酶活为主要依据,对脱毒茶籽饼培养基成份进行单因素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产菌株M1的生长及最佳产酶条件,通过对降解菌培养基成份及培养条件的摸索及优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后得出最佳培养条件为:茶籽饼6%,乳糖2%,温度40℃,转速250rpm,初始pH7,培养时间28h。在此条件下生物量约为1.5×109cfu/mL。48h蛋白酶活力可达到811.27U/mL。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病案分析 |
| 2 鱼胆中毒的作用机理 |
| 3 鱼胆中毒治疗方案 |
| 4 讨论 |
| 4.1 鱼胆中毒防控 |
| 4.2 采用正确方式增强母猪产后泌乳能力 |
| 4.3 临床样本采集建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菠萝蜜概述 |
| 1.1.1 菠萝蜜简介 |
| 1.1.2 菠萝蜜果皮研究现状 |
| 1.1.3 菠萝蜜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 1.2 植物多酚 |
| 1.2.1 植物多酚的分类和化学结构 |
| 1.2.2 植物多酚的分离纯化方法 |
| 1.2.3 植物多酚的美白活性 |
|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本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试剂 |
| 2.1.3 试验试剂配制 |
| 2.2 试验仪器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菠萝蜜果皮预处理 |
| 2.3.2 总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3.3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提取工艺 |
| 2.3.4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初步分离 |
| 2.3.5 大孔树脂纯化菠萝蜜果皮多酚的工艺研究 |
| 2.3.6 Sephadex LH-20 柱层析对菠萝蜜果皮多酚的分离纯化及其效果研究 |
| 2.3.7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组分分析及其结构鉴定 |
| 2.3.8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
| 2.4 试验设计 |
| 2.4.1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提取工艺 |
| 2.4.2 NKA-2 树脂对菠萝蜜果皮多酚的纯化工艺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菠萝蜜果皮中多酚的提取工艺 |
| 3.1.1 单因素对菠萝蜜果皮多酚得率的影响 |
| 3.1.2 响应面法试验结果及分析 |
| 3.2 NKA-2 大孔树脂对菠萝蜜果皮多酚的分离纯化工艺 |
| 3.2.1 最佳大孔树脂的筛选 |
| 3.2.2 静态吸附、解析实验 |
| 3.2.3 动态吸附、解析实验 |
| 3.2.4 验证试验 |
| 3.2.5 NKA-2 大孔树脂对菠萝蜜果皮多酚的纯化效果评价 |
| 3.3 Sephadex LH-20 柱层析对菠萝蜜果皮多酚的分离效果 |
| 3.4 菠萝蜜果皮中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分析和结构初探 |
| 3.4.1 菠萝蜜果皮中多酚类物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 3.4.2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液相色谱-质谱(UPLC-DAD- ESI-MS)分析 |
| 3.4.3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 3.5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
| 3.5.1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 3.5.2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
| 4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菠萝蜜果皮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 |
| 4.1.2 菠萝蜜果皮中多酚类物质的纯化 |
| 4.1.3 菠萝蜜果皮中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分析及结构鉴定 |
| 4.1.4 菠萝蜜果皮多酚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
| 4.2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生物饲料的定义和发展生物饲料的意义 |
| 2 生物饲料的重要组成成分 |
| 2.1 组成物质的来源 |
| 2.2 生物饲料发酵可用微生物 |
| 2.2.1 乳酸菌 |
| 2.2.2 芽孢菌 |
| 2.2.3 酵母菌 |
| 3 生物饲料在养殖业中的研究应用 |
| 3.1 生物饲料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生物饲料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3 生物饲料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4 生物饲料对水产养殖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 发展前景 |
| 1 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 2 水产养殖、畜牧业、种植业相结合的立体循环模式 |
| 3 措施 |
| 3.1 投资方式 |
| 3.2 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
| 3.3 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的外部环境 |
| 3.4 快科技进步, 促进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发展 |
| 1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现状 |
| 2 中国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
| 2.1 大量社会资源撤离农业 |
| 2.2 耕地逐年减少 |
| 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耕地土质下降 |
| 2.4 水资源缺乏 |
| 2.5 自然灾害严重 |
| 2.6 农业科技难有新的重大突破 |
| 3 中国粮食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 |
| 3.1 人口增加 |
| 3.2 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 |
| 3.3 工业用量增加 |
| 3.4 饲料用粮增长幅度巨大 |
| 3.4.1 中国饲料用粮逐年增加 |
| 3.4.2 中国饲料用粮进口量巨大 |
| 4 对策措施 |
| 4.1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 |
| 4.1.1 糟渣类 |
| 4.1.2 糠麸类 |
| 4.1.3 饼粕类 |
| 4.1.4 农作物秸杆 |
| 4.1.5单细胞蛋白质饲料资源 |
| 4.1.6 动物性非常规饲料资源 |
| 4.1.7再生饲料资源 |
| 4.1.8 |
| 4.1.9 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要特别重视几个问题 |
| 4.2 提高畜禽生产水平 |
| 4.3 调整畜群结构 |
| 4.4 转变发展方式 |
| 1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1 畜产品加工下脚料 |
| 1.2 昆虫 |
| 1.3 蚯蚓 |
| 2 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开发利用 |
| 2.1 生产原料来源广泛 |
| 2.2 生产效率高 |
| 2.3 占地少 |
| 3 林业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
| 3.1 葛藤 |
| 3.2 沙棘 |
| 4 秸秆 |
| 4.1 秸秆的营养成分 |
| 4.2 秸秆的加工处理 |
| 5 糟渣类饲料资源 |
| 5.1 玉米酒糟及可溶物 |
| 5.2 果蔬渣 |
| 6 制糖业副产物的开发利用 |
| 6.1 甘蔗渣 |
| 6.2 甜菜渣 |
| 6.3 糖蜜 |
| 7 糠麸类 |
| 8 再生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
| 9 海洋植物饲料 |
| 10 结语 |
| 1 发酵饲料的分类及涵盖 |
| 2 发酵饲料的可用微生物 |
| 3 发酵饲料的优点 |
| 3.1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促进动物生长 |
| 3.2 维持动物肠道菌群平衡, 提高动物免疫力 |
| 3.3 发酵脱毒, 饲料更安全 |
| 4 发酵饲料在养殖业中的研究应用 |
| 4.1 发酵饲料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2 发酵饲料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3 发酵饲料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4 发酵饲料对水产养殖生产性能的影响 |
| 5 发展前景 |
| 1 发酵饲料的分类及涵盖 |
| 2 发酵饲料的可用微生物 |
| 3 发酵饲料的优点 |
| 3.1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促进动物生长 |
| 3.2 维持动物肠道菌群平衡, 提高动物免疫力 |
| 3.3 发酵脱毒, 饲料更安全 |
| 4 发酵饲料在养殖业中的研究应用 |
| 4.1 发酵饲料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2 发酵饲料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3 发酵饲料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4 发酵饲料对水产养殖生产性能的影响 |
| 5 发展前景 |
| 一、前言 |
| 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好处 |
|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现状 |
| (一) 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 |
| (二) 缺乏系统的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
| (三) 技术研发滞后 |
| (四)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
| (五) 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
| 四、建立农村循环经济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 五、加快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措施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背景 |
| 1.1 概述 |
| 1.1.1 油茶饼粕的成分 |
| 1.2 饼粕的研究进展 |
| 1.2.1 油茶饼粕有毒成份及利用 |
| 1.2.2 油茶饼粕其他研究情况 |
| 1.3 茶油下脚料脱毒应用现况 |
| 1.4 微生物发酵饼粕应用现况 |
| 2 研究背景及立题意义 |
| 3 本文总体研究思路 |
| 第二章 油茶饼粕脱毒菌的菌株筛选及鉴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菌种来源 |
| 1.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 1.1.3 主要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油茶皂素降解菌株初筛 |
| 1.2.2 油茶皂素降解菌株复筛 |
| 1.2.3 油茶皂素降解酶酶活力测定 |
| 1.2.4 菌株分子鉴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茶皂素降解菌的筛选 |
| 2.2 D8菌种鉴定结果 |
| 3 讨论 |
| 3.1 产茶皂素降解酶菌的筛选 |
| 第三章 油茶皂素降解菌的产酶培养条件优化及酶系初步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菌株来源 |
| 1.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 1.1.3 主要试剂配置 |
| 1.1.4 菌株培养 |
| 1.1.5 主要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粗酶液制备 |
| 1.2.2 酶活测定 |
| 1.2.3 生物量测定 |
| 1.2.4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 |
| 1.2.5 培养条件的确定 |
| 1.2.6 粗酶液分离纯化 |
| 1.2.7 活性电泳 |
| 1.2.8 Sephadex G—75凝胶层析 |
| 1.3 茶皂素降解酶系的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培养基 |
| 2.1.1 碳源对菌株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
| 2.1.2 氮源对菌株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
| 2.1.3 无机盐对菌株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
| 2.1.4 培养基正交优化 |
| 2.2 培养条件 |
| 2.2.1 温度对菌株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
| 2.2.2 转速对菌株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
| 2.2.3 初始PH值对菌株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
| 2.2.4 最佳培养时间 |
| 2.3 茶皂素降解酶初步酶系分析 |
| 2.3.1 酶的盐析沉淀分离 |
| 3 讨论 |
| 3.1 培养基 |
| 3.2 培养条件 |
| 3.3 酶系分析 |
| 第四章 脱毒茶籽饼粗蛋白降解的摇瓶发酵的培养条件优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菌株来源 |
| 1.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 1.1.3 主要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菌株培养 |
| 1.2.2 菌株M1对茶籽饼粗蛋白脱毒前后效果比较 |
| 1.2.3 粗酶液制备 |
| 1.2.4 酶活测定 |
| 1.2.5 生物量测定 |
| 1.2.6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 |
| 1.2.7 培养条件的确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结果 |
| 2.1.1 菌株M1对茶籽饼粗蛋白脱毒前后效果比较 |
| 2.1.2 碳源及基质浓度对菌株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
| 2.1.3 金属及无机盐离子对菌株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
| 2.1.4 培养温度优化结果 |
| 2.1.5 不同转速 |
| 2.1.6 初始PH值 |
| 2.1.7 接种量 |
| 2.1.8 正交试验 |
| 2.1.9 培养时间 |
| 3 讨论 |
| 3.1 培养基成份配比对菌株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
| 3.2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 1 研究结论 |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