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彦雨[1](2019)在《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现状及饮食依从性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下使用的维持性透析病人饮食依从性评价量表;了解维持性透析病人的营养现状;明确饮食依从性及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维持性透析病人的营养状况是否有影响。研究方法:在文献回顾和明确本研究中饮食依从性的概念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确立量表的理论框架并建立条目池,通过专家评议,形成初始化的维持性透析病人饮食依从性量表,并对量表进行条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维持性透析病人饮食依从性量表和具有良好信校度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维持性透析治疗的220例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饮食依从性状况、抑郁状况、焦虑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使用SPSS20.0软件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病人的一般资料、饮食依从性、抑郁、焦虑、社会支持现状采用均数、标准差等进行描述;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l、维持性透析病人饮食依从性量表的形成量表包括11个条目,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为0.81.0。量表的校标关联效度即病人连续近三个月的干体重均值和血清磷值与量表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2(P<0.05)、0.244(P<0.01)。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86。两周后对30名维持性透析病人进行重测,两次测量结果间的相关系数为0.622(P<0.01)。2、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现状采用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价(Modified quantitative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of nutrition,MQSGA)对220例维持性透析病人进行营养状况的评估。结果显示,正常营养的病人为75例,占34.1%;营养不良的病人,共占65.9%,轻中度营养不良的病人142例,占64.5%;重度营养不良的病人3例,占1.4%。3、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与饮食依从性、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情况、透析龄和饮食依从性、抑郁、焦虑、社会支持对营养状况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以病人营养状况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年龄、透析龄、饮食依从性、抑郁、焦虑和社会支持是影响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结论:1、本研究研制的维持性透析病人饮食依从性量表信度和效度较好,能对维持性透析病人的饮食依从性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2、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3、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饮食依从性与心理,社会因素是营养状况的影响因子。
潘金梅[2](201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原因分析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血液净化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水平的显着提高,医保制度的逐渐完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大大延长,血透患者的人数也急剧增加,如何使血液透析患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已成为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
王会,赵长峰[3](201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98例营养状况分析及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发生营养不良的常见膳食危险因素,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98例患者采用膳食分析、人体学测量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对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常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比例高,患者处于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态,主要由营养知识缺乏、蛋白质及能量摄入不足、透析不充分、膳食摄入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结论: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毛义红[4](2021)在《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瘙痒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瘙痒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昌县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85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出现顽固性瘙痒分为对照组(未出现顽固性瘙痒,65例)和观察组(出现顽固性瘙痒,20例),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结果 2组性别、年龄、BMI、透析时间、血磷、血钙、血尿素氮、血清肌酐、血镁、血红蛋白、每周透析频率、钙磷乘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营养状况不良、皮肤干燥、过敏反应、有电解质障碍、有氮质代谢产物潴留、未对症给予抗组胺药物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状况不良、皮肤干燥、过敏反应、有电解质障碍、有氮质代谢产物潴留、未对症给予抗组胺药物是引发顽固性瘙痒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营养状况不良、皮肤干燥、过敏反应、有电解质障碍、有氮质代谢产物潴留、未对症给予抗组胺药物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顽固性瘙痒的独立危险因素,要积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预防其发生。
韩智,刘东伟,王沛,姚武[5](2021)在《医护-营养师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对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血磷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医护-营养师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对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血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9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血液透析期间行常规营养指导,观察组血液透析期间应用医护-营养师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实施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饮食知识、营养状况及血磷水平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钙磷摄入知识、蛋白质摄入知识、液体摄入知识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Hb)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磷、钙磷乘积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营养不良、高磷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营养师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可提高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知识,提高患者血磷控制水平,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高磷血症发生率。
林丽桑[6](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DH)的危险因素,构建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以期帮助血液净化室护理人员对MHD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为识别IDH高危患者及实施预防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于福建省某五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室)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MHD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病类型、合并症情况、透析相关因素、实验室指标及其他相关资料。从纳入研究对象开始对研究对象实施为期一个月共12次血液透析的观察,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DH分为IDH组和非IDH组。将IDH组和非IDH组的各项相关因素进行对比,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IDH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采用R软件(Windows版4.0.3)中的软件包rms,将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列线图展示。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并使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根据约登指数(YI)、灵敏度、特异度及研究目的确定模型的最佳诊断界值,将MHD患者分为IDH低危组和IDH高危组。结果:1.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共纳入MHD患者475例,其中181例(38.11%)发生IDH,294例(61.89%)未发生IDH。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与IDH最相关的变量共9个,分别为性别、身高、原发病类型、超滤量、超滤率、血清白蛋白、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服用降压药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将以上9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高(OR=0.939,95%CI:0.910~0.970,P<0.001)、糖尿病肾病(OR=2.353,95%CI:1.185~4.673,P=0.014)或其他病因(OR=3.624,95%CI:1.559~8.426,P=0.003)、超滤量(OR=1.824,95%CI:1.377~2.418,P<0.001)、透析前收缩压<110 mm Hg(OR=6.913,95%CI:2.107~22.683,P=0.001)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OR=60.970,95%CI:18.228~203.932,P<0.001)为MHD患者发生IDH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建立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展示模型。2.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评价: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91-0.868),P<0.001。校准图结果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统计量为0.814,且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根据YI、灵敏度、特异度及研究目的,综合判断确定列线图模型最佳诊断界值为0.336,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1.8%,79.9%,0.517,当分值小于0.336为低危患者,大于等于0.336为高危患者。结论:1.身高低、糖尿病肾病、高超滤量、透析前低收缩压(<110mm Hg)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是MHD患者发生IDH的主要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的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为临床护理人员识别透析中低血压高危患者及实施预防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周爱明[7](2021)在《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是调查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饮食依从性行为现状及其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各变量之间相关性;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延缓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病情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便利抽样法,从威海市某所三级甲等医院肾病内科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38名60岁以上的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一般人口学调查问卷、饮食知识问卷、慢性肾脏病饮食自我效能量表、家庭功能量表、饮食依从性行为量表进行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26.0中文版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知识总分为(8.42±2.61),处于较低水平。饮食知识得分在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疾病分期、病程、年就诊次数和自理能力方面上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自我效能总分为(56.25±8.80),处于中等水平。饮食自我效能得分在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病程、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家庭功能总分(135.73±12.33),处于一般水平。家庭功能得分在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行为总分(72.66±7.54),处于中等水平,饮食依从性行为得分在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就诊次数、自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饮食依从性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家庭功能与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饮食依从性行为之间呈负相关。(6)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饮食知识总分、饮食自我效能总分、家庭功能总分、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文化程度、病程7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因变量饮食依从性行为总分变异的52.7%。结论:(1)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知识水平偏低,饮食自我效能和饮食依从性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其家庭功能处于一般水平。(2)一般资料上,年龄60~70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退休前国家公职人员、月收入≥5000元、病程10年以上、年就诊≥12次、自理能力无需依赖的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较好。(3)饮食知识越丰富,饮食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家庭功能越好的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其饮食依从性行为越好。(4)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文化程度、病程为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舒鹏[8](2021)在《饮食营养护理流程对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腹膜透析患者在腹膜透析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丢失,以及透析后补充摄入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不足造成体内相应营养物质缺乏,与患者体内微炎症的可能关联;探索对腹膜透析患者实施个体化优质蛋白饮食的营养护理流程一段时间后对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变及其对炎症状态的辅助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肾病内科腹膜透析中心就诊的腹膜透析患者。本研究按以下步骤实施:1)研究小组的组建及建立纳入排除标准:成立以研究者为主干力量的研究团队。研究小组成员对腹膜透析操作的相关特点、患者腹膜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营养流失、微炎症副作用等关键问题,在基于临床疾病特征、患者个体状况等充分研究及讨论基础上,确定本次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具体纳入标准为:①本腹透析中心腹膜透析患者;②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③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④生存周期大于6个月患者。排除标准为:①同时做血液透析的患者;②同时患有肿瘤、严重脏器性疾病等的患者;③依从性极差,不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的患者;④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2)建立客观指标:对两组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态(改良主观营养风险评分表、血红蛋白计数、白蛋白计数、体重指数(BMI)等)、微炎症状态(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腹膜炎发生次数(以患者出现腹膜刺激征,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为腹膜炎标准)进行评价,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3)对照组实施方案:研究小组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腹膜透析中心、且符合本次纳入排除标准的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最终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为60例。对照组腹膜透析患者采取常规的院外延续性护理措施,并给予常规的护理饮食指导,随访周期为6个月。对照组患者进行腹膜透析复诊时,由研究小组成员将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并统计记录。研究小组成员分别在对照组患者入组时,第一个月,第三个月,以及研究第六个月时采集本组患者营养状态、微炎症状态、腹膜炎发生次数等相应客观指标。4)试验阶段:(1)预实验实施:根据研究小组前期的研究成果,结合现有的临床研究文献及本科室特点,并采集本组患者营养状态、微炎症状态、腹膜炎发生次数等评价指标。对预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终确定个性化营养护理流程以及实施方案。(2)实验组实施方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腹膜透析中心就诊的60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在基于本腹膜透析中心常规的护理措施下,同时研究团队医护人员通过微信平台与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实验组腹膜透析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小组对本组患者及患者看护者进行相应的指导。对实验者患者指导主要内容有:①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研究者组织本组患者讲解腹膜透析患者出现腹膜炎、营养不良以及微炎症状态的可能原因及对患者机体的危害,如何有效控制相关并发症的日常注意事项;②蛋白营养饮食健康教育:给予本组患者相应蛋白营养日常饮食指导;每周利用微信平台推送1次相应的指导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指导,生活指导等。根据本组患者各项客观指标检查结果,由研究小组根据结果反馈为本组患者制定针对性蛋白营养饮食流程管理,为患者计算好患者每日所需蛋白质及能量消耗量,结合患者饮食结构及个人习惯等,有侧重点的制定出个性化饮食单;本组患者家中自备食物秤及常见食物热量表,教会患者或患者看护者简单的食物能量转换技巧;③远程饮食指导:研究小组成员对本组患者蛋白营养饮食流程进行监控,每周四对本组患者进行电话或者微信视频回访,询问患者饮食计划执行情况,纠正本组患者对饮食计划执行的误区及解答患者疑问,解决现阶存在的问题。研究小组成员分别采集本组患者入组时,第一个月,第三个月及第六个月监测的营养状态、微炎症状态、腹膜炎发生次数等相应客观指标。两组患者观察以及进行不同营养饮食指导护理流程的时间均为6个月。收集两组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时两组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营养状态评分采用改良主观营养风险评分表,血红蛋白计数,白蛋白计数,体重指数(BMI))、微炎症状态(血清降钙素原PCT指标,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腹膜炎发生次数;以及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保证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采用Excel数据录入,并导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示,对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对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u检验等;对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研究中所有统计检验的检验水准均为α=0.05.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针对2组患者采取的不同营养护理方案,给出不同护理方案前,两组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指标(血清PCT水平,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患者营养状态指标(体重指数,采用主观营养风险评分表的营养状态评分,白蛋白计数,血红白蛋白计数),腹膜炎发生次数以及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透析时间)统计学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患者营养状态指标组内比较:在为期6个月的研究期间实验组患者首次白蛋白计数(30±2.98),1个月后白蛋白计数为(38.23±2.58),3个月后白蛋白计数为(41.56±2.85),6个月后白蛋白计数(42.25±1.99),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首次BMI指数(19.23±2.35),1 个月后 BMI(21.58±1.55),3 个月后 BMI(22.25±2.54),6个月后BMI(23.77±1.18),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首次血红蛋白计数(90.75±10.81),1个月后血红蛋白计数(92.55±1.35),3个月后血红蛋白计数为(96.23±2.03),6个月后血红蛋白计数(98.77±15.22),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首次营养评分为(9.85±2.80),1个月后营养评分(13.05±0.85),3个月后营养评分(11.25±0.55),6个月后营养评分(8.98±1.02),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患者不同时期的炎症状态,腹膜炎发生次数,营养状态比较: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饮食营养护理流程一个月后,实验组患者体内降钙素,腹膜炎发生次数的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白蛋白计数,BMI指数,红细胞计数,营养评分,WBC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饮食护理流程3个月后,对实验组患者炎症状态,营养状态,腹膜炎发生次数的统计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发生显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组患者微炎症状态指标组内比较,在为期6个月的研究期间内,实验组患者首次PCT(0.68±0.05),1个月后PCT(0.52±0.02),3个月PCT后(0.50±0.01),6个月后PCT(0.49±1.65),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首次白细胞计数(9.76±2.30),一个月后白细胞计数(9.35±2.55),3个月后白细胞计数(7.66±3.25),6个月后白细胞计数(5.68±3.55),统计学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首次淋巴细胞计数为(0.55±0.25),1个月后淋巴细胞计数(0.50±0.73),3个月后淋巴细胞计数为(0.48±0.58),6个月后淋巴细胞计数(0.35±0.09),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5)实验组患者发生腹膜炎组内比较:在为期6个月的研究期间,实验组患者首次发生腹膜炎的次数(0.05±0.22),1个月后腹膜炎发生次数(0.01±0.12),3个月后腹膜炎发生次数(0.01±0.05),6个月后腹膜炎发生次数为(0.01±0.03),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微炎症状态指标比较:至研究结束时,实验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0.49±0.02)明显低于对照组PCT(0.81±0.02),实验组白细胞计数(5.68±3.55)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9.85±2.33);实验组淋巴细胞计数(0.35±0.09)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1.38±0.05);统计学结果均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7)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指标比较:至研究结束时,实验组患者白蛋白计数(42.25±1.99)明显高于对照组白蛋白计数(28.65±3.22);实验组血红蛋白计数(98.77±15.22)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计数(78.98±12.88);实验组BMI指数(23.77±1.18)高于对照组BMI指数(18.55±2.33);实验组营养风险评分(8.98±1.02)低于对照组营养风险评分(12.33±2.98);统计学结果均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8)对照组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次数,营养状态,炎症状态的组内比较:在为期6个月的研究期间,对照组患者各项监测指标经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患者腹膜炎发生次数,营养状态,炎症状态统计学结果无显着差异(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说明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的常规护理措施对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炎的发生,营养状态,炎症状态并无明显的帮助。(9)两组患者腹膜炎次数发生次数比较:在研究期间内,实验组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次数为(0.01±0.03)明显低于对照组(1±1.51),统计学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10)腹膜透析患者炎症状态与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态评分等级呈正相关(r=0.526,p<0.05),同时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次数与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等级有显着正相关性(r=0.741,p<0.05);(11)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风险与患者年龄(r=0.56,p<0.05),与透析时间(r=0.21,p<0.05)呈正相关;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等级与患者文化程度呈负相关(r=-0.4,p<0.05)。结论:(1)医护人员针对腹膜透析患者实施针对性饮食营养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炎症状态,(2)医护人员通过对腹膜透析患者提供基于个体化饮食营养护理流程持续3个月及以上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3)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与患者营养不良状态以及患者炎症状态密切相关。(4)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与患者文化,透析时间,年龄有关。
胡园园[9](2021)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营养风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应用NRS2002对河北省6所三级甲等医院肾内科的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了解患者营养风险的现状,并对影响患者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进而减少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肾内科的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524例,由经过由研究者和腹透护士于患者来院随访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临床资料调查表、NRS2002量表、腹膜透析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肾脏病饮食依从行为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05例CAPD患者中共有273例(54.1%)有营养风险。其中,男性268(53.1%)例,女性237例(46.9%)。2、CAPD患者营养风险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医疗付费方式、主要照顾者、透析龄、血钙、尿素氮、血肌酐、血红蛋白、KT/V、Ccr、腹膜透析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肾脏病饮食依从行为、焦虑、抑郁、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297)、婚姻(OR=7.605)、透析龄(OR=1.755,1.827)、血钙(OR=0.387)、血红蛋白(OR=3.531,3.712)、KT/V(OR=1.914)、Ccr(OR=2.847)、腹膜透析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OR=0.989)、肾脏病饮食依从行为(OR=0.961)、焦虑(OR=1.895)是预测CAPD患者营养风险的变量(P<0.05)。其中年龄≥70,无配偶、透析龄越长、低钙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KT/V<1.7、Ccr<50、有焦虑是营养风险的危险因子。结论:1、CAPD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2、年龄、婚姻、透析龄、血钙、血红蛋白、KT/V、Ccr、腹膜透析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肾脏病饮食依从行为、焦虑是CAPD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黄赛男[10](2021)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运动疗法对腹膜透析患者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随着慢性肾脏病发病率日益增高,需要进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也越来越多,本研究对腹膜透析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以及互联网医疗的监督干预,观察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运动疗法对于腹膜透析患者的作用,探讨互联网医疗模式以及运动疗法在居家腹膜透析临床辅助治疗中的影响,为终末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居家治疗以及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选取60例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就诊并且进行规律腹膜透析的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在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3组,互联网医疗模式下运动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A组)20例、运动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B组)20例以及常规治疗组(C组)20例,对A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训练12周,其中A组有互联网医疗进行随访与管理,C组仅进行常规治疗。在12周之后观察三组在临床疗效指标、疲劳程度、心理状态、随访依从性方面的变化。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指标方面,第0周时三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A组组内在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质指数、血尿素、血清肌酐、血尿酸、白细胞计数、血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与第0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组内在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尿素、白细胞计数、血超敏C反应蛋白与第0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组内任何指标与第0周相比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组间比较时,A组和B组在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C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互联网医疗和运动疗法双重干预的A组在血清肌酐和血超敏C反应蛋白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钠、血钾、血氯、血钙血铁、血磷、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疲劳评分方面,第0周时三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组内比较时,A组在疲劳总分以及细分的五个条目之间与第0周相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除动力下降之外的其他指标差异与第0周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任何方面与第0周相比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组间比较时,A、B组在各个得分上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在疲劳总分、体力疲劳、脑力疲劳、活动减少方面分别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般疲劳、动力下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理状态方面,第0周时三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组内比较时,A、B组内在焦虑和抑郁方面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组与B组之间在焦虑和抑郁评分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分别与C组对比时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依从性方面,第0周时三组在随访次数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12周研究完成之后统计按时进行随访的患者人次,A组分别与B组、C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运动疗法能够调整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心率,改善患者肾功能状态和机体炎症反应;运动疗法在改善患者机体疲劳状态以及负面情绪方面有促进作用。2.互联网医疗模式下的监督及管理在提高腹膜透析患者随访依从性以及增强运动疗法作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文献回顾 |
| 1.2.1 饮食依从性的概念 |
| 1.2.2 营养不良的概念 |
| 1.2.3 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的饮食行为、心理、社会影响因素 |
| 2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方法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过程 |
| 2.3.1 维持性透析病人饮食依从性量表研制 |
| 2.3.1.1 初始化量表形成 |
| 2.3.1.2 量表的条目分析 |
| 2.3.1.3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 2.3.2 营养状况评估 |
| 2.3.3 调查工具 |
| 2.3.4 资料收集 |
| 2.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维持性透析病人饮食依从性量表研制 |
| 3.2.1 初始化量表的形成 |
| 3.2.2 条目分析 |
| 3.2.3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 3.2.3.1 量表的效度检验 |
| 3.2.3.2 量表的信度检验 |
| 3.3 维持性透析病人饮食依从性 |
| 3.4 维持性透析病人抑郁情况 |
| 3.5 维持性透析病人焦虑情况 |
| 3.6 维持性透析病人社会支持情况 |
| 3.7 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现状 |
| 3.8 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
| 3.8.1 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 3.8.2 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 4 讨论 |
| 4.1 维持性透析病人饮食依从性量表研制 |
| 4.1.1 初始化量表形成 |
| 4.1.2 条目分析 |
| 4.1.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 4.2 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现状 |
| 4.3 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 4.3.1 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多因素分析 |
| 4.3.2 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单因素分析 |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5 结论 |
| 附录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维持性透析病人营养状况及护理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原因分析 |
| 1.1 患者自身因素 |
| 1.1.1 许多患者透析前长期低蛋白饮食 |
| 1.1.2 内分泌代谢紊乱酸中毒 |
| 1.1.3 知识缺乏 |
| 1.1.4 经济原因 |
| 1.2 透析相关因素 |
| 1.2.1 透析中 |
| 1.2.2 透析不充分 |
| 2 营养不良的护理 |
| 2.1 健康宣教 |
| 2.2 膳食护理 |
| 2.2.1 蛋白质 |
| 2.2.2 热量 |
| 2.2.3 限制水钠的摄入 |
| 2.2.4 钾的摄入 |
| 2.2.5 限磷补钙 |
| 2.3 营养药物支持治疗 |
| 2.3.1 补充水溶性维生素 |
| 2.3.2 促红细胞生成素 |
| 2.3.3 左卡尼丁 |
| 2.3.4 补充胶体 |
| 2.3.5 纠正酸中毒 |
| 2.4 充分透析 |
| 2.5 避免不必要的失血 |
| 2.6 心理护理 |
| 2.7 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家务劳动 |
| 3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MHD患者营养摄入及营养测量指标情况 见表1。 |
| 2.2 MHD患者营养不良与透析充分性、时间及年龄的关系分析 |
| 3 护理 |
| 3.1 心理护理 |
| 3.2 营养知识宣教 |
| 3.3 饮食护理 |
| 3.4 电解质调节 |
| 3.5 充分透析纠正贫血 |
| 3.6 体育锻炼 |
| 4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入选标准 |
| 1.3 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单因素分析 |
| 2.2 多因素分析 |
| 3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管理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干预前后饮食知识评分比较 |
| 2.2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
| 2.3 两组干预前后血磷水平比较 |
| 2.4 两组营养不良及高磷血症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3.1 医护-营养师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对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知识的影响 |
| 3.2 医护-营养师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对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 3.3 医护-营养师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对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血磷水平的影响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问题 |
| 1.4 研究目的 |
| 1.5 研究意义 |
| 2 研究理论框架 |
| 2.1 操作性定义 |
| 2.2 研究假设 |
| 2.3 理论框架 |
| 3 研究方法 |
| 3.1 研究设计 |
| 3.2 研究场所 |
| 3.3 研究对象 |
| 3.4 血压的测量 |
| 3.5 研究工具 |
| 3.6 资料收集方法 |
| 3.7 资料分析方法 |
| 3.8 科研质量控制 |
| 3.9 科研伦理 |
| 3.10 研究技术路线 |
| 4 结果 |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 4.2 IDH组与非IDH组患者临床数据特征比较 |
| 4.3 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因子的筛选 |
| 4.4 MHD患者IDH危险因素的共线性诊断 |
| 4.5 MHD患者IDH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 4.6 建立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 |
| 4.7 评价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 |
| 5 讨论 |
| 5.1 MHD患者IDH的发生现状 |
| 5.2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相关因素分析 |
| 5.3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评价 |
| 5.4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临床应用的建议 |
| 6 本研究就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 6.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6.3 未来研究的方向 |
| 6.4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主要概念 |
| 1.5 文献回顾 |
| 1.6 理论依据 |
| 1.7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工具 |
| 2.4 资料收集 |
| 2.5 统计分析 |
| 2.6 质量控制 |
| 2.7 伦理性问题 |
| 2.8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
| 3.2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及饮食依从性行为数据分布特点 |
| 3.3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 3.4 研究对象饮食自我效能现状及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 3.5 研究对象家庭功能现状及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 3.6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现状及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 3.7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与饮食依从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
| 3.8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现状分析 |
| 4.2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现状 |
| 4.3 研究对象饮食自我效能现状 |
| 4.4 研究对象家庭功能现状 |
| 4.5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现状 |
| 4.6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与饮食依从性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 4.7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创新性 |
| 5.3 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 附录 C 综述 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 1 绪论 |
| 1.1 腹膜透析发展现况 |
| 1.2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态、微炎症状态分析 |
| 1.3 饮食营养治疗现状 |
| 1.4 本次研究对于腹膜透析患者意义 |
| 1.5 腹膜透析医护人员对腹膜透析患者管理的策略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研究小组的组建 |
| 2.2.2 建立纳入排除标准 |
| 2.2.3 建立客观指标 |
| 2.2.4 对照组实施方案 |
| 2.2.5 试验阶段 |
| 2.2.6 收集两组患者资料 |
| 2.2.7 统计学方法 |
| 2.2.8 技术路线图 |
| 3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 3.2 对两组患者6个之后炎症状态,营养状态,腹膜炎发生次数等指标之间的组间比较 |
| 3.3 两组患者在6个月内微炎症状态,营养状态,腹膜炎发生次数的组间以及组内比较 |
| 3.4 两组患者给予不同营养护理流程6个月后炎症状态,腹膜炎发生次数,营养状态之间的比较 |
| 3.5 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营养状态以及腹膜炎发生次数的关联性分析 |
| 3.6 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与患者基线数据之间的关系 |
| 4 结论以及讨论 |
| 5 总结 |
| 6 研究展望与局限性 |
| 6.1 创新性 |
| 6.2 局限性 |
| 6.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文献综述 |
| 2.1 腹膜透析相关研究 |
| 2.1.1 腹膜透析的概念 |
| 2.1.2 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慢性肾脏病的优点 |
| 2.1.3 腹膜透析患者的危险因素 |
| 2.2 运动疗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相关研究 |
| 2.2.1 对肾脏康复认识的变化 |
| 2.2.2 慢性肾脏病患者运动干预处方的研究现状 |
| 2.2.3 运动疗法对慢性肾脏病的增益影响 |
| 2.3 互联网医疗模式的相关研究 |
| 2.3.1 互联网医疗概况 |
| 2.3.2 互联网医疗主要服务内容 |
| 2.3.3 互联网医疗在疾病治疗及管理中的研究现状 |
| 2.3.4 互联网医疗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 3 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纳入标准 |
| 3.3 排除标准 |
| 3.4 脱落标准 |
| 3.5 干预方案 |
| 4 数据收集以及统计分析方法 |
| 4.1 数据记录 |
| 4.1.1 基本信息 |
| 4.1.2 临床疗效指标 |
| 4.1.3 自我疲劳感评分 |
| 4.1.4 心理状态指标 |
| 4.1.5 随访依从性 |
| 4.2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三组组间基线情况比较 |
| 5.1.1 三组间基础数据比较 |
| 5.1.2 临床疗效指标基线比较 |
| 5.1.3 自我疲劳感评分基线比较 |
| 5.1.4 心理状态指标基线比较 |
| 5.1.5 随访次数的基线比较 |
| 5.2 临床疗效指标结果比较 |
| 5.2.1 三组内第 0 周与第 12 周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
| 5.2.2 三组间第12 周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
| 5.3 疲劳评分结果比较 |
| 5.3.1 三组内第 0 周与第 12 周疲劳评分比较 |
| 5.3.2 三组间第12 周疲劳评分比较 |
| 5.4 心理状态评分结果比较 |
| 5.4.1 三组内第 0 周与第 12 周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
| 5.4.2 三组间第12 周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
| 5.5 随访依从性结果比较 |
| 6 分析与讨论 |
| 6.1 临床疗效指标结果讨论 |
| 6.2 疲劳程度结果讨论 |
| 6.3 心理状态评分结果讨论 |
| 6.4 随访依从性结果讨论 |
| 7 结语 |
| 7.1 结论 |
| 7.2 不足与展望 |
| 7.2.1 不足 |
| 7.2.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