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曲泽放血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曲泽放血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论文文献综述)

李坤伦[1](2018)在《针刺曲泽穴对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即时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曲泽穴针刺组(治疗组)与假曲泽穴针刺组(对照组)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治疗前、中、后在心率、室性早搏次数、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评价针刺曲泽穴对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中,减少室性早搏发生次数、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针刺曲泽穴准确取穴对于疗效的意义,为针刺刺激正中神经在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可行性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及针灸科病房确诊为频发功能性早搏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66例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室性心动过速,中医辨证属“心悸”的标准。将纳入研究的66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禁止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予针刺双侧曲泽穴(直刺0.51.0寸),平补平泻,每5分钟捻转1次,共5次;对照组针刺双侧曲泽穴内侧旁开0.5cm非经非穴位区(直刺0.51.0寸),平补平泻,每5分钟捻转1次,共5次,进针得气后开始计时,两组均留针30min,记录针刺前、留针时、出针后三个时间端各30min的心率、室性早搏次数、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对针刺曲泽穴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早搏提供客观依据及新的思路。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心率、室性早搏次数等基线指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临床可比性。2、各组组内比较:(1)治疗组内比较,与针刺前相比,留针时心率(Beat Per Minute,BPM)、室性早搏次数及LF/HF显着降低,留针时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in N-N intervals,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ferences,rMSSD)显着升高;与留针时相比,出针后心率、室性早搏次数、低频指标与高频指标的比值LF/HF(low frequency,LH;high frequency,HF)显着升高,出针后SDNN、rMSSD显着降低。其余各指标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内比较,与针刺前相比,留针时心率(BPM)、室性早搏次数及LF/HF显着降低,留针时SDNN、rMSSD显着升高;与留针时相比,出针后心率、室性早搏次数、LF/HF显着升高,出针后SDNN、rMSSD显着降低。其余各指标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各组组间比较:(1)针刺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留针时,治疗组BPM、室性早搏发生次数、SDNN、rMSSD、HF、LF/HF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未见显着差异(P>0.05)。(3)出针后,两组各指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针刺正中神经上的曲泽穴可以引起心率变异性的变化,通过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来降低心率,留针时针刺作用最强,且出针后仍有针后效应;2、针刺穴位附近区域的假曲泽穴能引起同样的变化,但是作用较直接刺激正中神经要弱。这可能与真假曲泽穴所处的神经分布区域相同,神经传导通路一致而引起的,但是针刺假曲泽穴所引起的作用强度明显弱于针刺真曲泽穴,这表明真穴与假穴的治疗效果有差异,提示准确的取穴是针刺治疗成功的关键。

秦琴[2](2016)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合穴适宜病症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针灸文献,通过统计主治病症对应合穴的频次,对比合穴与下合穴、合穴与原穴主治的异同,以探求合穴总体的治疗病症规律以及单个合穴的主治特点,从而为建立合穴适宜病症谱及临床应用与科研提供文献及理论基础。方法:一、源文献选择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书籍中查找唐代及以前的针灸类、医经类、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类,对52部可能涉及合穴的医籍按标准筛选,最终选定:《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共七部医籍。二、版本选择中医博大精深,古籍数目汗牛充栋。但因编辑、传抄、刻版、增删、修改和刻写的文字大小、版面阔狭、印刷粗精及排版或装订的各种形式不同,同一本书籍就会产生不同版本。因此,本研究参考知名针灸文献研究员着作,鉴定上述医籍的版本,制作版本源流图,选择经现代学者精选底本校正、较接近原书本来面目之版本作为源文献。三、各医籍所载合穴定位法和取穴法对比进行腧穴主治归纳必须建立在各医籍腧穴相同的基础上,即建立在各医籍中所研究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法必须一致的基础上,否则极易导致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在检索分析之间,首先有必要考证各医籍的定位方法和取穴方法。四、文献检索策略在《中华医典》中运用计算机检索后配合人工检索上述所选典籍,分别以十二合穴、手三阳经原穴和十二原穴的名称及别名逐条搜索全文,并按标准筛选条文。五、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建立建立标准数据库前对病名进行规范化,将穴名、文献来源、病症、疾病类属、病位、刺灸法、定位等六项内容利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资料数据库。六、分析结果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对合穴适宜病症进行分析。结果:一、版本的选择七部医籍对应较佳版本分别为:《素问》传本中明顾从德翻刻宋本较接近宋刊本,校勘质量较佳。《灵枢经》传本中以赵府居敬堂本流传最广,制作较佳。《难经》以注本流传,较好的版本有二,一是《难经集注》,二是《难经本义》。前者以“庆安本”为佳。后者以“医统正脉本”为佳。现存《甲乙经》为医籍中传世版本较差的医籍,相对而言“六经本”年代最早。《太素》“仁和寺本”为现存各个刊本的唯一祖本,文献价值最高。《孙真人千金方》未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千金要方》古本,研究价值极大。《千金翼方》的“元大德刊本“是现存最早的复刊本,为宋版最佳翻刻本。《外台秘要方》最佳版本为日本敬嘉堂的南宋刻本。二、各医籍合穴定位法和取穴法对比七部医籍中十二合定位与现代临床不同的有曲泽穴、尺泽穴。其余诸穴基本相近。七部医籍中同一合穴在不同医籍中的定位及取穴方法基本一致,排除了此六部医籍中合穴出现“同名异穴”的可能性。三、各医籍的关系所选文献中,年代较晚的医籍常大量引录较早的医籍。《内经》和《明堂经》是腧穴理论的来源,后者现已散佚,但被《甲乙经》大量的收录。《千金要方》腧穴主治多引录自《甲乙经》和《内经》,而《千金翼方》又大量引录《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卷39》引自《甲乙经》,散在其他各卷腧穴主治大多来自《千金翼方》。四、十二合穴统计结果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医籍中,合穴主治病症98种。出现频次最高者为癫病,有七个合穴可治疗,涉及手、足、阴经、阳经,因此合穴可普遍治疗癫病。频次为五个及以上的病症有腹痛、头痛、癫、腹胀、善惊、呕、寒热、狂、阴痛九个病症,其中三个脾系病,足三里穴同时出现在三个病症中,可见合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足三里尤甚。可治疗“逆气而泄”的仅有尺泽和足三里。五、单个合穴统计结果尺泽主治肺病及本经病之外,还可疗心痛、疝瘕、唾血、癫、呕、泄、哕。曲泽穴主治心病及本经病。少海穴的主要治疗病症为齿痛、狂、臂疼、腋下瘰疬等。小海穴主治头痛、癫痫、寒热、疟等疾。天井穴主治胸痹心痛,上肢痹、痿等疾。曲池穴主治本经病及风邪相关疾病。阴陵泉、阴谷、曲泉穴主治本脏和本经病症。委中穴主治本腑和本经疾病。阳陵泉穴可疗本腑、相表里脏和本经疾患。足三里可疗本脏、本腑、大肠腑、小肠腑和胃经的病症。六、合穴和手三阳经下合穴对比上巨虚穴治疗病症主要集中在脾胃系统,肺系统和肢体经络类的疾病,即脏腑病症兼经络病均可疗。下巨虚穴较多治疗肢体经脉类、脾胃系类、肺系类、肝系及心系疾病。委阳穴治疗肾系病、肛门病和肢体经络疾病。七、合穴和原穴对比太渊穴主要治疗肺系病和肢体经络病,其中咳嗽、肺胀满、喘属于肺脏疾病,胸痹、胸痛、肘臂痛属于经脉所过,亦可疗五官疾病。合谷穴主要治疗上肢痿、上肢痹、头面五官疾病,为大肠经经脉所过之病症。亦可疗大肠腑病如肠鸣。太白穴多治疗脾脏病,脾脏虚实之证、脾经所过治病均可治疗。冲阳穴主要治疗胃经所过之病。其中头痛、牙痛、面浮肿、足痹、痿及口僻等均属于胃经疾患。可见神门穴主要治疗本脏疾患,兼本经疾病。腕骨穴主要治疗小肠经所过之处疾患及与风邪相关疾病。太溪穴对肾系病、心系病、肺系病及脾系病均有治疗作用,可疗五脏疾病。京骨穴多治疗膀胱经所过之处病症。大陵穴既可治心脏疾病和本经所过疾病。太冲穴对肝脏病和肝经病均可疗。丘墟穴主治胆经所过之处疾患。结论:自《内经》《难经》提出合穴主治“病在府”“逆气而泄”和“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后,历来对其理解有所争论,本研究通过对唐代及唐代前的合穴相关医籍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病在府者治其合”应解为治疗六腑疾病的是下合穴。并不是所有合穴均可治疗“逆气而泄”,主要是指尺泽穴和足三里穴。并非所有合穴均可治疗脾胃系统疾病,手三阳经合穴大多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此外合穴总体的主治病症有98种之多,癫疾排首位。从下合穴和原穴的主治分析得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手三阳经之合穴较少治疗腑病,偏重肢体经脉疾病、心系和肺系疾病。而小肠、大肠和三焦下合于足阳经的委阳穴、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则擅长治疗本腑疾病,兼治本经之经脉所过疾患。可见,从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医籍的分析来看,“病在府者治其合”之“合”当理解为下合穴更佳。原穴作为元气经过、留止的部位,侧重脏病。阴经的原穴治疗脏病和本经疾患,六阳经原穴多治疗本经病症。

王玉莹[3](2016)在《针刺结合刺络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刺络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本病的治疗探索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结合刺络)和对照组(常规针刺),因脱落病例6例,实际有效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针刺处方: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配穴:期门、太冲(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教材《针灸治疗学》肝胃不和型“胃痛”针刺方案,高树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64-65.)。治疗组针刺处方同对照组,联合胸胁部或背部(平胸椎T7-12水平之间)瘀络放血拔罐。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及SCL-90相关因子评分,治疗4周后进行生存质量SF-36评分,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一、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SCL-90评分及SF-36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二、观察指标比较(一)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脘胁胀满或胀痛、呃逆、胃脘嘈杂及肝胃不和症状总分方面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脘胁胀满或胀痛、吞酸、情志抑郁、善太息、胃脘嘈杂及肝胃不和症状总分方面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SCL-90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其他因子方面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2周及4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方面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值比较,治疗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方面较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SF-36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SF-36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E)、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情况(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领域方面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SF-36量表躯体疼痛(BP)、活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四个方面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值比较,治疗组在躯体疼痛(BP)、活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社会功能(SF)方面较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刺络与常规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均有临床疗效,但是针刺结合刺络在改善肝胃不和症状方面(脘胁胀满或胀痛、胃脘嘈杂、呃逆)、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方面以及提高生存质量(BP、VT、RE、MH、SF)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李胜杰,解秸萍,李志同,杨伟宁[4](2013)在《关于“合主逆气而泄”的古今文献研究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查阅《中国针灸穴位通鉴》及检索中国知网(CNKI),对其中记载合穴主治"逆气而泄"(呕吐、泄泻)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古代文献记载中除小海、阴谷、曲池外,其他合穴均可主治"逆气而泄";现代文献仅有尺泽、曲泽、曲池、阴陵泉、足三里、委中这6个穴位有治疗"逆气而泄"的报道,且手经的尺泽、曲泽多用放血疗法,足经的阴陵泉、足三里多用穴位注射疗法。古今文献中记载主"逆气而泄"的合穴中,足三里的应用最为广泛,这说明"合主逆气而泄"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足三里主"逆气而泄"有相对的特异性,这可能与其既为胃经"合穴"又为胃腑"下合穴"的双重身份有关。

袁小雪[5](2013)在《小儿急性胃炎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小儿急性胃炎的临床病例进行相关调查,探索小儿急性胃炎的发病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初步探讨本病主要证型的辩证要点,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110例临床病例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小儿急性胃炎发病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初步确立本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素。结果:1.发病特点:男女比例1.3404: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岁7岁,发病季节主要在夏季,其次是春季,病程平均为5.3556±3.3497天,首发症状以胃脘痛、呕吐二者最为常见。2.证候分布特点:寒邪犯胃证为小儿急性胃炎最常见的证型,占全部中医证型的47.27%,食滞肠胃证占20%,胃热炽盛型占12.73%,肝气犯胃型占11.82%,脾胃虚寒型占8.18%。结论:小儿急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依次为寒邪犯胃、食滞胃肠、肝气犯胃、胃热炽盛、脾胃虚寒,主要证型与年龄、发病季节、致病因素具有相关性。

陈骥,任玉兰,杨洁,梁繁荣[6](2012)在《基于“菀陈则除之”原则相关刺法的临床运用》文中提出"菀陈则除之"是《黄帝内经》有关针刺活血化瘀治则的重要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试从该原则指导下临床常见的点刺、络刺、散刺、挑刺、刺络拔罐五种刺法入手,介绍各刺法的操作手法和主治病症,评价其疗效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的问题。

杨伟宁[7](2012)在《电针合穴、下合穴对COPD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VIP等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穴脏相关”是针灸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穴位脏腑相关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不同方面证明了穴位与脏腑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并发现穴脏之间存在“一穴多脏、多穴一脏”的网状关系,因此,针对一个病搞清楚“一穴多脏、多穴一脏”的基本规律,是研究腧穴相对特异性的重要方法。“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腑”是穴脏相关的重要内容,本课题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在“五输穴-合穴”、“下合穴”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制备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模型,从穴脏相关角度,通过对肺经“合穴”、大肠“下合穴”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影响的观察,探讨了“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腑”的内涵,并从脑肠轴角度分析二穴的作用途径与机制,进一步探讨腧穴相对特异性规律。本论文主要分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一、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一回顾了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穴位脏腑相关方面所做的工作,文献整理发现:肺经穴广泛应用于治疗鼻炎、咽炎、面瘫等头面五官病;头痛、吞咽困难、失语等神经系统疾病;颈肩腰部软组织损伤疾病;痛经等妇科病;乳腺病;慢阻肺、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病及呃逆、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病;尿潴留、遗尿遗精等泌尿生殖系病;尤以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常用,这与“肺和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相统一同时,我们观察到肺经穴不单单是治疗肺脏及肠腑病变,对胞宫、肾等其他脏腑器官亦有影响,体现了“一经(穴)多脏”的特点。文献研究二通过对合穴、下合穴单、双穴的古代与现代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发现:《难经·六十八难》提出:五输穴“合穴”主“逆气而泄”,但不论是古代文献还是临床研究中并非所有合穴符合“合主逆气而泄”,仅尺泽和足三里有主“逆气而泄”的记载和报道,并且尺泽穴主“逆气而泄”的机制报道也鲜少;下合穴主治内腑病症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报道较多,委阳、委中、阳陵泉报道较少。当涉及同一腑病时相关合穴和下合穴各自从不同途径发挥作用,如高血压状态下曲池和足三里降压机制不同,胃肠粘膜损伤时足三里、上下巨虚均有作用,然足三里最佳,故此笔者对“合主逆气而泄”的应用产生质疑,认为有必要将主治相似的合穴及下合穴做一对比,以便更明确地使用特异性穴位。文献研究三将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制备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大鼠经济实惠、操作方便、模型类似可选做研究对象,造模方法以气管滴入内毒素配合烟熏较为公认,该方法作用直接,与人类发病机理相似。文献研究四对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做了整理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对人体头面五官、四肢、脏器等部位的微循环均可产生良性改善作用,认为针灸有操作简便安全、作用部位广泛、作用确切持久、具有全身调节作用等多方面优势,并具有穴位特异性。同时发现对于脏器微循环的研究较欠缺,机理研究不够,值得今后进一步加强研究。二、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分别电针尺泽穴、上巨虚穴后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在肺及各相关脏腑之间的分布规律,从“一穴多脏、多穴一脏”的角度分析“合穴”与“下合穴”效应的不同特点,并从脑肠轴角度探讨二穴的作用途径与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尺泽组、上巨虚组,采用熏香烟配合气管滴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的造模方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尺泽组和上巨虚组从实验周期第2天开始电针针刺治疗,疏密波,频率为2/100Hz交替,强度0.3-0.4mA,以大鼠肌肉微微颤抖为度,留针20min,隔日1次,共治疗12次,整个实验周期为28天,记录实验前后大鼠体重值,用微循环显微检查仪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液流态变化,并取肺、结肠、下丘脑、肝、脾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肺、肠、下丘脑中VIP、肺、肠中TNF-α的含量,比色法测定肝、脾、肺、肠中GSH值。结果:1.体重变化:各组大鼠实验后体重均较实验前明显增加(P<0.01),与正常组相比,实验后其余三组动物体重均显着降低(P<0.01)。2.肠系膜微循环:①微血管管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管径有扩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与上巨虚组管径呈现缩小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尺泽组与上巨虚组管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②血液流态: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流加快(P<0.05);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上巨虚组血流明显减慢(P<0.01);尺泽组与上巨虚组血流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VIP含量变化:各组肺、肠、下丘脑三种组织中,肺中VIP的含量最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中VIP含量明显升高(P<0.05),肺及下丘脑中VIP含量有升高趋势;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下丘脑中VIP含量降低(P<0.05)。4.TNF-α含量变化:正常组内肺中TNF-α含量明显高于肠(P<0.05)。模型组肺、肠中TNF-α含量均较正常组有升高趋势,尺泽组、上巨虚组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穴位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5.GSH含量变化:组内比较:正常组内肠、脾中GSH含量均高于肺(P<0.01)、肝(P<0.05),肠中GSH含量高于脾(P<0.05);模型组内脾脏GSH含量明显高于肝脏(P<0.01);尺泽组肠中GSH含量高于肺、肝(P<0.05);上巨虚组各脏器GSH无显着性差异。组间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脾中GSH含量增加,肠中含量减少,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巨虚组肝、肺中GSH含量增加(P<0.05),肠中GSH含量降低(P<0.05);尺泽组、上巨虚组与模型组比较或二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模型组大鼠体重降低,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结肠VIP含量增加,脾脏GSH含量增加、结肠GSH含量降低;尺泽组、上巨虚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速度减慢,尺泽穴可显着降低下丘脑中VIP含量;两穴在肠系膜微循环、VIP、GSH含量方面无显着性差异。2.模型组肠系膜微血管血液流速变化、结肠VIP含量及GSH含量变化均提示本实验COPD肺病模型对肠产生影响,为“肺和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实验依据;尺泽可显着降低下丘脑中VIP含量,而上巨虚影响不显,提示尺泽对COPD模型的良性影响较上巨虚相对广泛,并涉及到脑,分析与本实验的疾病模型有关,因为本实验模型肺部炎症为原发病,肠等其他脏器损伤为继发病,所以《难经·六十八难》提出的“合主逆气而泄”在本实验中体现为肺经合穴对于肺经病变引起的胃肠病比大肠下合穴更为有效,即与原发病关系密切。此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合穴尚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陈骥,郑华斌,梁繁荣,杨洁,任玉兰[8](2011)在《基于“菀陈则除之”原则相关刺法的临床运用》文中认为"菀陈则除之"是《黄帝内经》有关针刺活血化瘀治则的重要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试从该原则指导下临床常见的点刺、络刺、散刺、挑刺、刺络拔罐五种刺法入手,介绍各刺法的操作手法和主治病症、评价其疗效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的问题。

夏凡,付于,韩景献[9](2009)在《刺络放血疗法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近几年刺络放血疗法临床资料的分析整理,总结了刺络放血疗法在骨科、皮肤科、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妇科、五官科等疾病中的应用,指出刺络放血疗法操作简单易行,见效快,疗效可靠,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谈建新[10](2006)在《三棱针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曲泽放血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曲泽放血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曲泽穴对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即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祖国医学对于室性早搏的认识
        1.1.1 病名由来及症状
        1.1.2 病因与病机
        1.1.3 中医治疗室性早搏概况
    1.2 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1.2.1 室性早搏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1.2.2 流行病学研究
        1.2.3 室性早搏的病因及危害
        1.2.4 治疗策略
        1.2.5 现代医学对于室性早搏治疗的局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方案设计
        2.3.2 病例来源
        2.3.3 诊断标准
        2.3.4 纳入标准
        2.3.5 排除标准
        2.3.6 剔除标准
        2.3.7 脱落标准
        2.3.8 样本及样本量估计
        2.3.9 分组方法
        2.3.10 治疗方法
        2.3.11 观察指标
        2.3.12 疗效判定
        2.3.13 观察方法
        2.3.14 注意事项
        2.3.15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基线情况比较
    3.3 治疗后结果比较
    3.4 不良事件观察
    3.5 数据分析总结
第四部分 讨论分析
    4.1 曲泽穴研究概述
        4.1.1 曲泽穴的文献研究
        4.1.2 曲泽穴的解剖学研究
        4.1.3 曲泽穴的主治疾病
    4.2 心率变异性概述
        4.2.1 心率变异性分析的生理学基础
        4.2.2 心率变异性的指标及意义
        4.2.3 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因素
    4.3 针刺曲泽穴对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4.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数据登记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2)唐代及唐代以前合穴适宜病症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五腧穴概述
    第二节 合穴概述
        一、合穴的分布及特点
        二、五行配属
        三、十二合穴主治
        四、四时取穴
        五、刺法
    第三节 合穴总体研究文献综述
        一、文献研究
        二、临床观察
        三、实验研究
    第四节 单个合穴适宜病症文献综述
        一、曲池穴
        二、尺泽穴
        三、少海穴
        四、曲泽穴
        五、小海穴
        六、天井穴
        七、阴谷穴
        八、曲泉穴
        九、阴陵泉
        十、阳陵泉
        十一、委中穴
        十二、足三里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资料
    第一节 研究方案设计
        一、源文献的选择
        二、版本选择
        三、各医籍所载合穴定位法和取穴法对比
        四、文献检索
        五、条文纳入与排除
        六、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建立
        七、分析结果
    第二节 研究资料分析
        一、各医籍介绍
        二、各医籍之间关系
第三章 研究内容分析
    第一节 版本选择
        一、《素问》的版本选择
        二、《灵枢经》的版本选择
        三、《难经》的版本选择
        四、《针灸甲乙经》的版本选择
        五、《黄帝内经太素》的版本选择
        六、《千金要方》的版本选择
        七、《千金翼方》的版本选择
        八、《外台秘要》的版本选择
    第二节 各医籍合穴定位法对比
        一、尺泽穴
        二、曲泽穴
        三、少海穴
        四、小海穴
        五、天井穴
        六、曲池穴
        七、阴陵泉穴
        八、曲泉穴
        九、阴谷穴
        十、委中穴
        十一、阳陵泉穴
        十二、足三里穴
    第三节 各医籍合穴取穴法对比
        一、《内经》取穴法
        二、《难经》取穴法
        三、《甲乙经》、《太素》取穴法
        四、《孙真人千金方》取穴法
        五、《千金翼方》取穴法
        六、《外台秘要》取穴法
    第四节 十二合穴统计结果分析
    第五节 单个合穴统计结果分析
        一、尺泽穴
        二、少海穴
        三、小海穴
        四、天井穴
        五、曲池穴
        六、阴陵泉穴
        七、曲泽穴
        八、曲泉穴
        九、委中穴
        十、阳陵泉穴
        十一、阴谷穴
        十二、足三里穴
    第六节 合穴和手三阳经下合穴对比分析
        一、上巨虚穴
        二、下巨虚穴
        三、委阳穴
    第七节 合穴和原穴对比分析
        一、太渊穴
        二、合谷穴
        三、太白穴
        四、冲阳穴
        五、神门穴
        六、腕骨穴
        七、太溪穴
        八、京骨穴
        九、大陵穴
        十、阳池穴
        十一、太冲穴
        十二、丘墟穴
    第八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3)针刺结合刺络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临床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价标准
        五、观察时间点
        六、不良反应监测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二、疗效比较
        三、不良事件
    第四节 结果分析
        一、研究结论
        二、理论分析与讨论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设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关于“合主逆气而泄”的古今文献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文献研究
    2.1 手经合穴
    2.2 足经合穴
    2.3 小结
3“合主逆气而泄”的古今文献研究对比
4 讨论

(5)小儿急性胃炎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病例来源
    二、 疾病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一) 纳入标准
        (二) 排除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统计分析方法
    六、 结果
        (一) 一般情况
        (二) 发病情况
        (三) 中医证型研究
        (四) 主要证候分析
讨论
    一、 祖国医学对小儿急性胃炎的相关认识
        (一) 病名认识
        (二) 病因认识
        (三) 病机认识
        (四)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急性胃炎的认识
        (一) 病因
        (二) 发病机制
    三、 研究结果分析
        (一) 一般情况分析
        (二) 发病特点
        (三) 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四) 证候归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详细摘要

(6)基于“菀陈则除之”原则相关刺法的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点 刺
2 络 刺
3 散 刺
4 挑 刺
5 刺络拔罐

(7)电针合穴、下合穴对COPD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VIP等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肺经穴与体表、脏腑脏器的相关性研究
        1 肺经穴与头面五官的关系
        2 肺经穴与四肢颈项的关系
        3 肺经穴与躯干的关系
        4 肺经穴与脏腑的关系
        5 小结
    二 合穴与下合穴古代文献研究及现代研究现状
        1 合穴、下合穴的古代文献研究
        2 合穴、下合穴的现代研究
        2.1 合穴的现代研究
        2.2 下合穴的现代研究
        2.3 合穴、下合穴对比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三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动物模型的研究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建立COPD模型常用方法
        2.1 单因素造模
        2.2 复合因素造模
        3 小结
    四 针灸对机体微循环影响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对头面五官部位微循环的影响
        2 针灸对脏器微循环的影响
        3 针刺对四肢微循环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尺泽、上巨虚对COPD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VIP的影响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及血流的变化
        3 VIP含量变化
        讨论
    实验二 电针尺泽、上巨虚对COPD大鼠TNF-α及GSH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各组大鼠体重比较
        3 TNF-α含量的影响变化
        4 GSH含量的影响变化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1 论文总结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刺络放血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吸系统疾病
2 循环系统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
4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4.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4.2 高血脂症
5 神经系统疾病
    5.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5.2 坐骨神经痛
6 骨科疾病
    6.1 颈椎病
    6.2 骨关节炎
    6.3 腰椎间盘突出症
    6.4 强直性脊柱炎
7 五官科疾病
    7.1 慢性鼻窦炎
    7.2 慢性咽炎
    7.3 口腔溃疡
    7.4 流行性腮腺炎
    7.5 牙痛
    7.6 急性扁桃体炎
    7.7 麦粒肿
    7.8 结膜炎
8 妇科疾病
9 皮肤科疾病
    9.1 痤疮
    9.2 带状疱疹
    9.3 荨麻疹
    9.4 银屑病
1 0 结论

(10)三棱针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1.1 内科病症
    1.2 外科病证
    1.3 妇科病证
    1.4 儿科病证
    1.5 五官科病证
    1.6 四肢关节病证
    1.7 急救
2 实验研究
    2.1 对微循环系统影响的研究
    2.2 对纤溶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2.3 对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
    2.4 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
3 述 评

四、曲泽放血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曲泽穴对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即时影响[D]. 李坤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2]唐代及唐代以前合穴适宜病症的文献研究[D]. 秦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3]针刺结合刺络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王玉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 [4]关于“合主逆气而泄”的古今文献研究与思考[J]. 李胜杰,解秸萍,李志同,杨伟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3(05)
  • [5]小儿急性胃炎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袁小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6]基于“菀陈则除之”原则相关刺法的临床运用[J]. 陈骥,任玉兰,杨洁,梁繁荣. 辽宁中医杂志, 2012(07)
  • [7]电针合穴、下合穴对COPD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VIP等的影响研究[D]. 杨伟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基于“菀陈则除之”原则相关刺法的临床运用[A]. 陈骥,郑华斌,梁繁荣,杨洁,任玉兰.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 2011
  • [9]刺络放血疗法研究[J]. 夏凡,付于,韩景献.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2)
  • [10]三棱针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 谈建新. 河北中医, 2006(06)


中医论文 胃炎论文 上巨虚论文 肝胃不和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早期网膜囊开放引流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25例体会
下一篇:公安行政案件中的电子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