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李琼针灸学说的特点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李梴针灸学说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左黎黎[1](2021)在《基于古籍医家的痢疾源流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夏秋季节,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属本病范畴。中医在治疗痢疾上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古籍中记载有大量关于痢疾的内容,涉及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预后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均由各朝代医家所创造出来,具有鲜明的医家个人特色。如何从历史源流的角度辨析清楚痢疾学术发展脉络,厘出具有特色和疗效的治痢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系统地搜集整理民国以前有关痢疾文献基础上,以文献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将历代医家对痢疾的认识以朝代为基准划分为七个阶段: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代,全面剖析各个时期痢疾的学术发展特点,内容包括痢疾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预后等多方面内容,总结各医家治痢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明晰痢疾学术发展源流。第二部分即本文最后一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对痢疾表证问题、久痢辨治方法以及如何将古籍中治痢经验运用于现代临床进行了探讨。先秦两汉时期,医家对痢疾没有统一的命名,《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中,首次出现了后来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的痢疾最早命名“肠澼”。在此之后医籍中还出现了多个名称,如《难经》的“小肠泄”“大瘕泄”、《伤寒杂病论》的“下利”。虽病名未有统一,但医家们对该病症状的观察比较一致,如《黄帝内经》“便血”“下白沫”“下脓血”;《难经》“便脓血、里急后重”;《伤寒杂病论》“下脓血”“下重”“圊脓血”等。同时都主张从脉象判断该病的预后。对病因的认识,有运气角度、饮食角度、亦有外邪角度;对病性的认识,多数主张为热邪,也有对寒性痢疾的补充。《伤寒杂病论》中首次记载了痢疾的治疗方剂,如白头翁汤、桃花汤、乌梅丸,且这些名方一直沿用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隋书·经籍志》着录,该时期的中医古籍未见有明确的学术分类,古籍均被称之为“某某方”。葛洪首次在《肘后备急方》中使用“痢”这一病名。陈延之则首次在《小品方》中提出“滞下”病名。这两种病名称谓在隋唐以后逐渐被大家认可。这一时期出现了对痢疾的分型,如姚僧垣在《集验方》中将痢疾分为十种,这是最早有关痢疾的分型,且后世痢疾分型均以此为基础进行,可见《集验方》虽以方为书名称之,但其中的内容涉及理论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论着。此时,出现了专门治疗痢疾的方剂,如葛洪发明了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功效的天行痢基本方;陈延之在《小品方》中创立治疗寒实内结下痢的温脾汤;治疗痢疾名方如乌梅丸方,则在陈延之与姚僧垣二者所撰着的医籍中均出现过,方名相同,但方剂组成与剂量均不一致。可见,自从张仲景创制乌梅丸治疗痢疾以来,姚僧垣、陈延之两位医家均认可张仲景之乌梅丸,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说明当时医家已经认识到乌梅丸在治疗痢疾中的重要作用。隋唐时期,第一部专门论述病因病机的《诸病源候论》将痢疾的发生归为两大类原因,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主要是机体荣卫不足、肠胃虚弱;而外因主要是感受外邪,包括风邪、热邪、寒邪、湿邪、毒邪;内因的肠胃虚弱再与外因所感受的一种邪气或多邪共同作用则患病。隋唐时期还对痢疾的证型分类进一步探索,如《诸病源候论》将其分为13个证型,《千金要方》分4种证型,《外台秘要》分15种证型。这些证型划分虽未统一,但有两类基本得到认同,即热痢与冷痢。针对治疗方剂,对此进行整理的主要为《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这些治疗方剂中,其中由仲景所创制的乌梅丸得到更多医家的认可与应用,同时在此组方思路上衍生出多个乌梅丸加减方。此外,《千金要方》灵活化裁温脾汤,用此方治疗冷热痢,其思路值得后人借鉴。此时,高频用药主要为黄连、干姜两味药。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从方到药,当时医家对痢疾治疗思路是寒热并用,并根据寒热程度调整方剂。两宋时期,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对痢疾致病的外因认识方面基本趋于一致,主要是风、寒、湿、热(暑)邪;在痢疾致病的内因方面,脾胃虚弱病机得到医家的一致认可。此时,陈言创新性提出“脏气郁结”致痢疾观点,为痢疾治疗提供了从调“气”入手的新思路。此外,医家们逐渐认识到肠胃积滞与痢疾发生的关系,出现了“积滞致痢”说,而且“通利去积”法成为医家治疗痢疾首选方法。宋代对痢疾的分型,主要新增了“气痢”“风痢”两个证型。宋代的大型方书中记载了大量治疗痢疾的方剂。从这些方剂中可分析出宋代用药的一些特点,如注重调气与活血药物的配合使用,在治痢方剂中香料药物大量出现;药物剂型多以丸散为主。以上也间接反映了两宋时期的局方特征。此时,治疗久痢的方剂多数以温中健脾为主,再对症加减用药,形成了温中健脾为主的系列方。金元时期,医家对痢疾的认识,从病名到症状乃至治疗都有一个新飞跃,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对痢疾的认知与实践,各家均有特色,为后期医家在痢疾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于痢疾病名的认识方面,朱丹溪首次明确了痢疾与泄泻的区别,从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法,都区分了二者之间的不同,为后期医家正确认识与治疗痢疾奠定了扎实基础。病因病机认识方面,金元四大家都认识到外邪中的湿热与人体脾胃的虚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四大家治痢各具学派特点。“寒凉派”的刘完素则多主张从寒凉治痢,创立着名的“调气活血”方剂芍药汤;“补土派”的李杲则将其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贯彻于痢疾治疗中,自创多首治痢方剂;“攻邪派”的张从正善用攻邪法中的汗、吐、下法治疗痢疾;朱丹溪则综合各家,提出从表里寒热虚实气血辨证治疗痢疾,同时对久痢治疗提出了新思路,即从阴虚入手,与“滋阴派”之理念与思想相吻合。朱丹溪对痢疾发病后期阴虚的创新性认知,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对痢疾的全程诊疗指导与实践思维。明代医家着作中出现了引用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家思想的内容,可见他们的诊疗思想已经得到认同。同时,明代也出现了一批在前人基础上,对痢疾诊疗有新思路创新的医家。这些创新使人们对痢疾的认识更深刻,辨证治疗更加细致全面。病名方面,以薛己为代表的医家认同痢疾、滞下病名。孙一奎则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进行了鉴别,认为滞下不能等同于痢疾。在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医家的认识均不出三因,但侧重点不同。虞抟则将这些病因致病概率按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张景岳认为痢疾发病主要因饮冷贪凉“人事”所致,若人不贪凉则不会患病,提出贪凉是为导致痢疾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提示人们饮食行为习惯对疾病的影响作用。秦昌遇将痢疾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辨证方面更加全面。徐彦纯、薛己、李梴、赵献可、张景岳对腹痛、里急后重、下脓血、口渴、小水、大孔痛等痢疾常见症状分别从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进行辨证。李梴首次以歌诀形式归纳痢疾辨治要点,便于初学入门,在痢疾的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贡献。王肯堂首次提出辨别积之新旧,进一步深化了“积滞致痢”说之内涵。治疗方面,王肯堂提出治痢需先分标本,非从肠胃一途的认识。戴思恭提出治痢总则“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反映了戴思恭治疗痢疾以清为要,兼顾护脾胃之思想。薛己治痢则从脾胃虚弱这一根本入手,是其重视脾胃阳气学术观点在痢疾治疗中的体现。张景岳认为患痢者虚寒居多,治疗多主张温补脾肾;对于实热证患者,采取治标的方法清热攻积,打破痢疾初起忌补之局限性。方剂方面,徐彦纯独出心裁,将治痢方剂依据病因病机治法,分成十三大类,是对诊疗疾病方剂的一次高度概括与总结。王纶首设治痢主方,以一方加减统括痢疾的治疗,体现其通治方思想。清代医家对痢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痢疾治疗方法的探索和辨治框架的构建。在病因病机方面,大部分医家的认识与前代医家认识基本一致,不外乎外感六邪,内有脾胃损伤。大多数医家将病机的研究集中在各种痢疾致病因素导致的脾胃运化失常,而陈士铎、唐容川两位医家则从新的角度对痢疾病机进行了阐述,即二者都注意到五脏中之肝脏在痢疾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陈士铎认为痢疾主要是因肝木克脾土所致,脾土受损运化失常,病久及肾则成痢疾。这是医家首次明确指出肝脏在痢疾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认知,跳出了既往医家从脾肾论治痢疾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对痢疾认知及诊疗的全新思维。唐容川则从肺金与肝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痢疾的成因。他认为秋季肺金当令,若肝木之气过旺之人,会受到肺金之气的制约,肝木郁结不疏则生火,火反来克肺金,造成肺气不得清肃,“肺气传送太急而致暴注大肠”即下痢,从五脏生克角度形象地阐释了暴注下痢证候机理,与临床颇为吻合;同时“肝气郁而不疏,故肛门闭塞,欲便不便”,形成里急后重,而发生痢疾。唐氏认为虽然痢疾症状表现和病变部位都是与脾胃有关,但发病之源实则为肝肺,这是对痢疾发病机理研究的创新性思维体现。分析以上两位医家,乃均为临床实践之大家。在治疗方面,出现了新治疗方法。最有名的当属喻嘉言提出的逆流挽舟法,强调解表之法在痢疾治疗中的作用。陈士铎根据提出的肝木克脾土的发病机制,制定了平肝治痢法,针对因瘀血导致痢久不愈的祛瘀治痢法,以及针对湿热两重和痢下纯血的补阴治痢法。孔毓礼总结了痢疾的十大常用治法,独创暂时快速缓解后重症状的暂宽法。雷丰根据痢疾不同证型分别给与不同治法,制定了治痢九法。在辨治框架的构建方面,孔毓礼以辨表里寒热虚实将痢疾的理、法、方、药、案贯穿起来,建立了一整套的论治痢疾学术体系;舒驰远将痢证分为“陷邪”“秋燥”“时毒”和“滑脱”四大纲,将不同类型的痢疾治疗总括在四纲之下,每纲均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纲举目张,辨治条理清晰。综合以上,痢疾的诊疗从初起的不系统到明清时期的系统化,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先秦两汉时期集中在对该病病名的探索和对该病主要症状的认识,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构建的六经辨证体系为痢疾辨治搭建了整体框架,首次出现的治疗方药,如白头翁汤、桃花汤、乌梅丸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虽然张仲景对痢疾病因病机的理论未做过多阐释,但其构建的六经辨治体系能涵盖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纲,对痢疾辨治框架构建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特点是出现了许多专门治疗痢疾的方剂,这些方剂都是对痢疾治疗的一种探索,多本书中出现方剂组成与剂量均不相同的同名方乌梅丸,说明当时医家对张仲景治痢思维的认可。隋唐时期主要特点是对痢疾病因病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出现了如《诸病源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这些详细阐述痢疾病因病机的专着。这一时期对痢疾辨治体系的探索当属孙思邈《千金要方》对痢疾证型四分法,其辨治理法方药均以四分法为纲。两宋时期,因政府对医学的重视,产生了多种由政府组织整理编撰的大型方书,这些书中记载了大量治疗痢疾的方剂。这一时期特点是大量治疗痢疾方剂的涌现,但是如何使用这些方剂,在什么辨治体系指导下使用方剂,提高这些方剂的有效性,是当时医家未能关注的盲区。金元时期,四大家治痢方药均是在各家学术思想指导下而产生的,虽各家辨治体系均有偏颇,但相比于两宋时期已有进步,说明医家开始重视辨治体系指导下的痢疾诊疗模式。明代,对辨治体系重要性认识愈加凸显。徐彦纯将前人治疗痢疾方剂依据病因病机治法,分成十三大类,指导医家在辨治选方时遵循这十三分法的框架;张景岳提出“二纲六变”理论,用二纲统领六变,并将其运用在痢疾从辨证到治疗整个过程,用八纲体系指导痢疾治疗;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将陈无择三因论落实到痢疾的治疗和证型划分,将痢疾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理法方药均不出这二分法。清代,对辨治体系的探索更是成为大多数医家的选择,医家们焦点不再局限于某个方剂,而是某种方法,甚至于是在一个体系指导之下的方法、方剂的使用。孔毓礼以辨表里寒热虚实将痢疾的理、法、方、药贯穿起来,建立了一整套基于八纲的论治痢疾学术体系;舒驰远将痢证分为“陷邪”“秋燥”“时毒”和“滑脱”四大纲,将不同类型的痢疾治疗总括在四纲之下,每纲均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雷丰将痢疾分为九大证型,每种证型详论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法、方药,以九分法的体系指导痢疾的辨治。数千年来,医家们经历了从探索单一治痢方剂到逐渐完善痢疾辨治体系这一曲折过程,医家们最终认识到一个完善的辨治体系相较于某个孤立的方剂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文献研究的最终目标并非是从文献到文献,文献研究实现从文献到临床水平的提升才是文献研究的最终目标。笔者将历代医家所撰着的古籍中所涉及之痢疾的理法方药内容罗列于此,并基于这些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分析,期待能够为临床医生辨证论治痢疾提供中医思维与借鉴。

李立锋[2](2021)在《旴江名医辨治消渴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整理出喻嘉言、龚廷贤、李梴、危亦林、谢映庐等5位旴江代表医家的7部医学着作中记载消渴病的内容,以此内容为基础,研究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治特色、预后调护等;并统计其方药使用的数据,统计药物种类及数量,归纳总结出旴江医家治疗消渴病的用药特色。从中挖掘出旴江名医消渴病的证治规律。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收集整理喻嘉言、龚廷贤、李梴、危亦林、谢映庐等5位医家的7部医学着作中记载消渴病的内容。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治特色、预后调护等方面对旴江医家论治消渴病进行理论阐述探讨。并将上述5位旴江医家所涉及的消渴药物于SPSS 17.0系统中进行频数分析,列出旴江医家治疗消渴病的药物,按使用频次排序,并标明性味归经。为了体现其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并举3则运用旴江名医消渴理论的消渴医案。结果:1.喻嘉言等5位旴江医家中消渴病相关医籍记载共26处,共记载药物129味、共878频次。其中地黄、茯苓、人参、天花粉、甘草、黄连、麦冬为使用频次最高的前7味药物。2.性味方面,按使用频次是甘味药>苦味药>酸味药>咸味药>辛味药;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热性药。3.归经方面,入肺经药与入脾经药最多,其次是入胃经药与入肾经药。4.功效方面,使用最频繁的为补虚药(其中补阴药和补血药居多,补气药次之,补阳药较少),清热药使用次数排第二,接下来依次是收涩药、理气药、消食药、化痰药、安神药、解表药。结论:1.旴江名医认为消渴的病因主要是嗜食膏梁厚味,不节制饮食、不节房事、久服丹石、外感湿热燥火等邪气、内积愁烦、长期劳役等六个方面;2.主要治法有养阴清热、健运脾气、润肺滋肾、补气养血、补肾助阳等法。3.旴江名医辨治消渴病的证治规律有:病因上强调劳欲丹石,嗜塭酒色;病机上主张阴亏气虚为本,阳亢燥热为标;病位上重视中消,不忘上下;辨治上,强调补肾健脾,注重补气补血;调护上,不忘余热,善防治变证。其消渴辨治理论可指导临床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干燥综合征、尿崩症等疾病。

邓柏龄[3](2021)在《旴江医学灸疗特色研究》文中认为灸疗作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临床疗效备受历代医家的青睐,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旴江医学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灸疗思想。陈自明、危亦林、李梴、龚居中、龚廷贤五位旴江医家在灸疗理论和临床都有重要发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以以上五位医家的代表作《外科精要》、《世医得效方》、《医学入门》、《红炉点雪》、《万病回春》、《寿世保元》为具体研究对象,细致研读,分条析理,同时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书中灸疗原文、文献资料系统整理,进而整体概括旴江医学灸疗的学术思想,探讨旴江医学灸疗特色及价值,拓展深化旴江医学学术研究,承继旴江医学灸疗之精华,旨在将旴江医学中的灸疗技术及理论进一步发扬,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1)旴江医学灸疗概述;(2)旴江医学灸疗代表医家主要学术思想;(3)旴江医学灸疗特色;(4)现代临床运用。通过对相关灸疗文献资料的全面疏理和分析研究,旴江医学灸疗理论渊博,富有实践经验,创新多种施灸方式,极大丰富了我国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在中医学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灸疗在旴江医学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各旴江医家的学术特点如下:陈自明在中医外科上有所发挥,精晓痈疽用灸。危亦林列举了56个病证在临床上如何用灸治疗,提倡灸穴宜少;倘多穴同用,需斟酌施灸顺序;灸量宜随年龄、病情、施灸部位等灵活调整等。李梴认为灸疗的效应能补针刺与药物的不足;重视经络系统在灸疗中的作用,且侧重运用特定穴和奇穴;首创灸脐疗法,用于治疗百病及养生保健等。龚廷贤用灸治疗急危重症见解独到;亦提倡精简取穴,侧重运用奇穴与经验穴;注重熏脐保健等。龚居中认为灸疗能用于寒热虚实证,突破“热证禁灸”的禁忌,倡导痨瘵用灸;灸痨用穴考究,重视配伍;注重施灸时的细节等。旴江医学灸疗特色主要有:辨治病证,灵活施灸;选穴精妙,灸法多样;灸药兼施,相辅相成;灸治急症,效速力宏;养生保健,灸脐为要。此外,现代临床运用灸疗在辨治病证、选穴精简、灸法多样、灸治急症、灸脐保健等方面,与旴江医学灸疗存在许多相似点,而又有所推陈出新,对临床用灸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旴江医学灸疗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旴江医学灸疗的发展历程,分析旴江医学灸疗代表医家的主要学术思想,阐明了旴江医学灸疗特色,最后结合灸疗的现代临床运用,为后世医家在灸疗的临床运用和学术创新提供了些许研究思路,为江西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了些许方向。

牟东晓,杨峰[4](2021)在《追本溯源,穷流知变——“丰隆治痰”考证》文中指出从学术史角度出发,对"丰隆治痰"认识产生的背景与演变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发现早期丰隆主治呼吸道排出的"有形之痰",但在后世流传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丰隆主治之痰多次出现泛化倾向。现代针灸临床中,丰隆广泛应用于多种从痰认识的疾病治疗。以"丰隆治痰"为代表的知识性内容在历代学术传承中存在演化变迁的特点,现代针灸研究者有必要结合大中医背景系统梳理、考证和辨析习以为常的知识表述,以便更好地促进传统针灸理论知识的当代传承与运用。

赵倪娟[5](2021)在《明代现存代表性针灸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明代代表性针灸文献,考察明代代表性针灸专着的着者生平事迹、成书过程、版本源流,归纳特色学术思想,讨论学术传承影响,总结明代代表性针灸医籍的学术特色和针灸专着的学术传承影响特点。方法明代的医籍文献以汇集类文献为主,为了反映明代针灸学的面貌,选取的代表性医籍需具备:个人学术观点鲜明、流传较广、影响较远、现存版本较清晰四个特点。选取《神应经》《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问对》《奇经八脉考》《针方六集》六本代表性针灸专着以及《古今医统大全》《医学入门》《类经图翼》三本综合性医籍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针灸大成》的研究报道较全面,仅参考相关研究文献。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论文,查阅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相关书籍,主要从医籍基本情况、引文情况、学术特色和学术传承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究。结论明代代表性针灸文献的学术特色体现在:尊崇经典,重视“八脉交会穴”“子午流注针法”理论,完备补泻要素、完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强调定穴精准、取穴精简,崇尚灸法,重视腧穴整理。《神应经》中同一病人依据左右侧穴位、阴经与阳经经脉、男女的捻转补泻手法在《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问对》《针方六集》中得到了传承,清代《针灸内篇》继承刺法应用于临床。《针灸大全》中的“治病八法”“飞经走气”针刺手法在《针灸聚英》《针灸问对》《针灸大成》《针方六集》《医学入门》中得到发挥,被清代《针灸逢源》转录,书中补充和完善的“八脉交会穴”理论被《针灸问对》《针灸聚英》继承。《针灸聚英》“针、灸、药三者并用”的观点被《针灸大成》传承,“针刺实用”的观点被《针灸问对》传承,系统的腧穴理论被《针灸大成》《针方六集》及清代的《针灸逢源》《循经考穴编》转录,为《奇经八脉考》的编撰提供了参考资料。《针灸问对》本于《内》《难》的学术态度,汪氏的针刺补泻手法在《针灸大成》中得到了继承并在《医宗金鉴》中得到了传播。书中“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的学术观点在《针灸大成》《医学入门》《古今医统大全》均有论及。《奇经八脉考》参考《针灸聚英》中腧穴理论,以奇经论治病症的学术理念,对清代多位医家注重调补奇经和以奇经辨证论治各科疾病学术思想的盛行有较大的引导作用,《静香楼医案》《环草堂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中均有继承发挥。《针方六集》辑录了明代《针灸大全》《针灸大成》《针灸聚英》书中的内容,提出的“针药一理”的学术观点对现代临床证治采用针药并用模式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促进有效针药配伍模式的构建。明代代表性针灸文献中存在着一对多的影响模式,《针灸大全》《针灸聚英》在明这一历史时期较广泛的被传承,《针灸大全》中的针刺手法被多数针灸专着传承创新,《针灸聚英》中的腧穴内容则是大多针灸专着腧穴内容的组成部分。《针灸聚英》《针灸问对》《针灸大成》皆以《素》《难》为尊的学术观点,使得三者有明显的纵向学术传承关系。明代的腧穴理论成果对清代影响较深,主要是《针灸大成》与《类经图翼》的腧穴考证的内容。对清代影响较大的医籍主要有《神应经》《针灸大全》《医学入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类经图翼》《针灸大成》《医学入门》直接影响了清代针灸学的发展。

曲璐[6](2020)在《《医学入门》在日韩越三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学入门》是一部由明代着名医家李梃整理编撰的医学全书,初刊于明万历三年(1575),正文共计7卷,另有首卷1卷。此书宗于医学经典,集各类实用性医籍精华为一体,以七言歌赋形式为主体,易诵易记,通俗晓畅,由基础论述渐入各科辨治,分内、外两集分别载述运气、经络、本草、脏腑等基础理论及内、外、妇、儿、杂病的临证诊治。《医学入门》成书不久即流传至中国周边国家,对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传统医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术界既往对《医学入门》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中日朝越医学交流史实的概括性探讨,或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尚无人对《医学入门》在日本、韩国与越南传播及影响进行系统的论述;对《医学入门》的成书及着者李梃的生平研究等,亦有某些未尽之处。日本、韩国和越南保存有《医学入门》的许多版本;三国还有很多医学着作,大量参考或引用了《医学入门》的内容。那么,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医学交流的过程中,《医学入门》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哪些作用呢?本研究以李梃《医学入门》为中心,分别从日韩越三国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医籍加以比较、分析。通过收集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的相关文史典籍与医学资料,运用版本学、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挖掘、整理、分析相关文献中的有用信息。希望能够完善李梃及《医学入门》的背景论述,展开《医学入门》外传日本、韩国、越南的系统研究,梳理此书对中国周边三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影响,并为当今的中医药对外传播提供一定参考。本次的研究主要开展了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收集史志典籍对李梃及《医学入门》的载述,补充或完善现有研究中尚且存疑及未尽之处。其次,通过分析中日韩越四国的《医学入门》藏本信息,比较、总结《医学入门》主要版本的特点,进而结合《医学入门》的外传史实,梳理此书在日韩越三国的流传情况。以上两方面内容主要体现在正文的第1、2章。最后,通过分析与《医学入门》关联的日本名医着作、韩国与越南传统医学的奠基性着作,以及部分影响较大、传播较广、价值较高、具有特色的医籍,分析并阐述日韩越三国在学习、研究、发挥、应用《医学入门》时的共性特征及各自的特色,阐述此书对日韩越三国传统医学的影响。这些内容主要在论文的第3、4、5章讨论。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医学入门》体系完备、内容全面、形式活泼、易学易懂、便捷实用、切于临床。此书自身拥有的诸多优势及鲜明特色,是其被中日韩越四个国家医者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医学入门》曾在中日韩越四国都备受欢迎,是当时的重要畅销医书之一,流传颇广,影响较大。《医学入门》在历史上屡经翻刻,在中日韩越四个国家,都有明清时期的多种版本流传;在日韩越各国,亦长期存在翻刻本;中日韩之间书籍交流频繁,三国至今都保存有彼此镌刻的《医学入门》版本,日韩越现藏《医学入门》的版本40余种。商贸往来、书籍交流、名家研学、临证实践、医学教育、王室推崇等,有效推动了《医学入门》在中国周边国家的传播。《医学入门》在日韩越均受到名医名家的推崇。三国医家在编撰医籍时,都不约而同地广泛引用、大量参考并摘录化裁《医学入门》中的精华内容,使此书中承载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和实践经验成为三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指导各国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通过着名医家对《医学入门》的深入研学,继而引入着作、教化门徒,《医学入门》对日韩越三国在医学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韩国、越南传统医学体系的建立多有裨益。日韩越三国对《医学入门》的学习各有特色:日本将其视为权威、全面的医学百科全书;李氏朝鲜指定此书为医学教育的重要教科书;李氏朝鲜和越南尤其重视书中有关医学实践的部分;日韩越三国医家在学习、研究《医学入门》的基础上,均体现出各自将其本土化的特点。日韩越对《医学入门》接纳、吸收也具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主要表现在对研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实际应用的灵活性上,三国的医家都围绕自身需求从同不侧面对《医学入门》加以完善。此外,在《医学入门》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者中,均不乏习儒之人,他们将医学与儒学有机结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医学入门》是中日韩越四国携手发展传统医学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中国与日韩越三国医药、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和成功典范,能为当代中日韩越四国的医学交流提供思考与借鉴。总之,希望能够借助本次研究,展现明代医籍《医学入门》在医药文献、版本流传、医学教育、中医药普及与传播等方面的价值,以期为当代中医药与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历史镜鉴。

杜晓娜[7](2020)在《明清时期情志病医案的研究整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整理明清时期情志病医案,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进行分析,探讨明清时期情志病的诊疗规律,以期为情志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为科研人员进行新药开发前的方药筛选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为检索来源,在医案板块筛选明清时期情志病医案,与现代公开出版的通行本进行对照复检后,分析提取病名、病性、病位、治疗用药等信息,录入Excel表格中建立数据库。使用R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涉及《临证指南医案》、《张聿青医案》、《石山医案》等56部医籍,共纳入情志病医案379个,包含67个病证名(郁证、血证、癫狂、噎膈、不寐等)。情志病的虚实性频数分布为:实证167个、虚实错杂153个、虚证59个;寒热性频数分布为:无寒热224个、热证148个、寒证7个。病位排名前5位是:肝、胃、心、脾、肺。统计得到茯苓、当归、甘草、白芍和半夏等20味高频药物,得到白术-甘草、人参-甘草、半夏-茯苓三个常用药对。2.郁证医案有66个,虚实性频数分布为:实证32个、虚实错杂27个、虚证7个;寒热性分布为:无寒热39个、热证27个。涉及病位有肝、胃、脾、肺等8个。总计使用166味中药,统计得到茯苓、香附、当归、丹皮、郁金等10味高频药物,得到25个药物关联规则。3.血证医案有36个,虚实性频数分布为:实证19个、虚实错杂11个、虚证6个;寒热频数分布为:无寒热20个、热证15个、寒证1个。涉及病位有肝、胃、肺、脾、肾和心。总计使用123味中药,统计得到茯苓、白芍、丹皮、栀子、当归等10味高频药物,得到13个药物关联规则。4.癫狂医案有24个,虚实病性分布为:虚实错杂12个、实证11个、虚证1个;寒热性频数分布为:热证19个、无寒热4个、寒证1个。涉及病位有心、肝、脑、脾等6个。总计使用中药109味,统计得到茯神、石菖蒲、竹茹、半夏等11味高频药物,得到5个药物关联规则。5.本研究纳入医案数量较多的前三位医家是叶天士、王九峰和王旭高。三位医家皆重视用言语疏导患者情志,在诊疗上各有其特色。叶天士善用“和”法,认为久病入络,治血为先,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王九峰的治法以补脾益肾,养心安神为主,兼以理气化痰,认为情志病的病机为首伤心神,累及脾、肝、肾,导致脾虚、肾阴不足、肝失疏泄和痰浊阻滞。王旭高擅于外科病的情志辨证,注重既病防变。结论:1.明清时期中医情志病理论发展趋于成熟,常见的情志病证有郁证、血证、癫狂等,虚实病性以实证为主,寒热病性以无寒热和热证为主,在病位上与肝的关系最密切,使用最多的药物是茯苓,核心药物的功效以行气解郁、宁心安神、清热化痰、补气滋阴为主。2.郁证、血证、癫狂属情志疾病的不同病证,在病性、病位和用药上各有不同。3.叶天士、王九峰和王旭高治疗情志病皆重视疏导患者情志,主张怡情安养。

谢强,章德林,谢萌,徐光明,黄冰林,邓琤琤[8](2020)在《江医派志略(续九·明代上)》文中研究说明旴江医学流派,萌芽于先秦,分布于江西境内旴江(抚河)流域的16个县市。通过对旴江医学史的新近考证,证实从西汉迄民国旴江流域有医药家2016人、医籍815种。明代有名医326人,医籍275种。旴江流域孕育了旴江医学流派、杏林文化、建昌药帮、樟树药帮。旴江流域是道教的诞生地,亦是儒释道的兴盛地,道教的兴起促进了旴江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儒释道的兴盛促进了旴江医药的繁盛。旴江医学流派有八个地域医学鲜明特点:道教传道施医是旴江医派的起源特点,医道医药兼通相传是旴江医派的传承特点,道家医学风格是旴江医派的学术特点,杏林春暖为医精诚是旴江医派的医学文化特点,旴江流域气候湿暖药源繁茂药业繁盛药材道地特点,三面环山温热难散易发热病是旴江流域的发病学特点,寒温统一辨治热病是旴江医派的诊疗学特点,辨证论治是旴江医派的临证思维特点。纵观旴江医学流派发展史:因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于先秦、因黄老修行施药而起源于秦代、因高道创教传医而兴起于汉晋、因高僧创教传医而弘扬于南北朝隋唐五代、因崇儒尚医而发展于宋元、因政治中心南移而兴盛于明代、因药业兴达而繁盛于清代、因战乱诸因而停滞于民国、因政府重视而繁荣于当代。旴江流域,名医代出,着作宏富,学说纷呈,流传域外,远播寰宇,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创新、走向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袁莉蓉[9](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明代名医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宏观分析,并与古今文献资料细节对比、归纳总结,探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向临床推广一种较适宜于五官科的针法。方法:本文在追溯李梴针法渊源部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李梴生平和着作行文中细致检索、痕迹比对探析其渊源。采用广泛的检索路径,人机结合方式,在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检索中医古医籍和古代针灸歌赋中运用“上病下取”取穴思想以及以针刺四肢下部腧穴为主治疗五官疾病的相似文献,收集、汇总、整理、辨析比对,最后提取与“上病下取”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进行考辨、还原、疏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探索其渊源。探析腧穴应用规律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手动检索相结合,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近6年的当代医家针治五官的文献,以及从古代医家针治五官的针灸歌赋入手,提取相关信息,再人工查找、比对更加细节的内容,建立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摘录检索的信息,使用SAS9.4软件编程实现数据分析,探讨其五官用穴规律。探讨李氏针法特点和临床机理部分,采取将李梴针法精义内涵与中医经典《内经》《难经》等经文的比较异同,以经解经,深度挖掘其针法内涵和特色。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中医思维方法学、经络学基础、中医病因病机学、针灸效应特点、治则治法及西医神经学基础等方面探讨其机理。临床价值探讨部分,通过各数据资源系统,分别以“上补下泻”“上病下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以及自由词检索凡以四肢下部穴治疗五官疾病的文献资料,然后人工查找、比对细节内容,分析探讨当今医家应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尤其是五官疾病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体现“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的追溯,可知“上补下泻”针法是明代李梴首创,源于李氏遵《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而创制,其内涵有穴分主应、刺分先后、远取为主、上补下泻。该针法不仅导源于《内经》《难经》,还传承沿袭了如宋代旴江席弘、宋代何若愚、元代窦汉卿、元代旴江危亦林等明代以前诸多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且师古不泥,对经典和前贤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溯源中,考辨出李氏重穴法,重“主穴”“应穴”配合,由此溯源“穴法派”的传承脉络表;亦考辨出“应穴”理论的源头,“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以及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和元代旴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2、通过探析李氏腧穴规律,首次提出22个李氏五官习用经穴,得出李氏五官经穴特点:重阳经,尤其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对合谷穴的应用多达15次;选穴以远取为主,重视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下部腧穴的使用,且多用泻法;注重胃气,土经土穴使用最多;李氏选穴独特,不循常法,多选取申脉、金门、手三里、足临泣等其他医家不常用的穴位治疗五官诸多疾病。通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分析当代医家和古代医家治疗五官疾病的用穴规律和特点,并与李氏针法用穴规律比较异同,发现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用穴特点与李梴针法精义相应。3、由追溯渊源和探析腧穴规律得出李氏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应答主穴;刺分先后,先泻后补;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崇尚“易精简”;重视针灸禁忌。4、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以经解经,明确了李氏针法的机理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物质基础;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通经接气”是其针法效应特点;《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的神经学基础;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脏腑别通”理论是“上补下泻”针法的独辟蹊径。李梴逝世数百年了,但是当代医家仍然在应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以旴江谢氏五官特色针法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传承并创新,在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甚佳。结论:理论研究: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根植《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承袭历代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又有自具特色的创新发展。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该针法具有确切的中医基础理论作根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作检验,其“理”钩深诣微,其“法”根植经典,其“方”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迅捷安全。临床价值: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临床效果显着,适宜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应用于五官科临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该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先主后应;刺分先后,先下后上,先泻后补;取穴远近相配,远取为主;注重胃气,治病求本,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尤重手阳明经;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刺激较重;头面五官取穴少,刺激轻,减少头面五官的创痛,降低患者恐针心理,更易于人们接受针刺疗法。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崇尚“易精简”,倡“一针为率”,最多四穴,甚至仅取下部一穴即可,用穴少而精,易学易用;重视针灸禁忌,安全效佳,适宜于临床各科推广,尤其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适应现代人要求享受医疗,少创痛无创痛的需求,有着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益于针灸疗法的更进一步推广、普及、走向世界。正如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赞曰:“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王瑞[10](2020)在《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主要代表医家(吴正伦、吴崑、吴楚)以及与其相关医家(李士材、薛立斋、赵献可、程原仲、李东垣、朱丹溪等)的着作,以及相关的经典着作,详细而深入地分析新安澄塘吴氏医家的传承脉络,乃至于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同时探寻吴楚与家传医学思想、私淑医家以及同时代或同地域医家医学思想的比较和联系,从而挖掘吴楚学术与临证中的特色内容,希望能对新安医学的文献研究以及当代中医临床有所帮助。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主要包括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等。1.文献检索:详细阅读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及其相关医家着作,翻阅吴楚着作古籍藏本,前往澄塘村及馆藏吴氏医家着作的图书馆,试图寻找未刊本《虚车录》、《活人心法》以及《医验录二集》中的卷三卷四;2.追根探源:探寻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源流,比较其与涉及前贤医家的异同,从而得出其对于前贤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明晰其传承脉络;3.纵横联系对比及分类整理:将吴楚学术思想与家传、私淑医家学术思想进行对比,并探寻其与同时代、同地域医家学术思想的异同,包括对于人体生理的认知,对于诊断、本草、具体疾病和治法的认识等,与学术源流医家作纵向比较,与同时代、同地域医家的学术思想作横向比较,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深入挖掘其有别于他医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4.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提炼吴楚学术特色。结果1.关于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始于吴正伦,他师承于浙东医家陆声野,以朱丹溪为首的丹溪学派一脉学术为宗,兼采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李东垣等其他金元医家及陶华、吴球等众医家之长,尤以浙江籍医家为主。其学传于次子吴行简,吴行简传于其孙吴冲孺、吴任弘,吴冲孺传于其子吴志持,并对侄子吴楚有所教诲。吴崑受业于歙县医家余午亭,故而受其以东垣、丹溪为宗的学术思想影响较深,此外精研《内经》,对《内经》学术思想亦有深入研究和继承,在针灸方面,主要受窦汉卿学术思想影响。此外,由于其拜师甚众,在方药、针灸和脉学研究上,均有博采众长的学术源流特色。吴崑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在方剂、脉学以及内经研究方面,均对后世如吴谦、汪昂、张景岳等医家学术思想乃至于对日本汉医学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新安澄塘吴氏医家第五代传人吴楚,完成了对吴正伦和吴崑两位家族医家学术思想的融汇过程。吴楚年轻时受过伯父吴冲孺教诲,但起初专心举业,直到祖母重病经吴楚治愈后,始发愤习医,在融汇家传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又以李中梓医学思想为宗,并汲取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陶节庵、程原仲及喻嘉言学术思想精华,从而融会贯通,在临证上屡起沉疴,其学传于次子吴贯宗,吴贯宗又传于吴日蒸、吴日熙二子。至此,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共历7世,10人。2.关于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吴楚早年习儒用心科考,中年始兼理医业,故而在学术风格上具有强烈的儒医特色,他在探讨医理时对于儒医和儒家学者医论有着不少的引用,在业医早年论病时也时常借用科举作文的某些特点进行比喻,强调医生的个人学识积累和道德修养。在学术理论上,他重点私淑李士材学术思想,对其重阳思想、脾肾兼顾思想等均有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挥;此外,在伤寒学术思想方面,则尤重陶节庵,广用其说其方,并兼采喻嘉言伤寒“三纲鼎立”学说。吴楚非常重视脉诊,每能以脉断病,但他并不偏执一端,而是详细体察舌诊,耐心问诊,注重四诊合参,务必明确疾病来龙去脉,不使诊断疏漏,以免导致误诊误治。在治法上,吴楚对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他广用温法,注重与其他治法的联用,根据统计温法医案(包括温散、温补、温清、温下、温通等联用法)占全部医案的72.7%,此外,吴楚亦注重饮食和情志因素,善用多种治法治疗饮食和情志致病。在用药方面,吴楚喜用参芪等甘温之品,善于根据临证情况,将甘温药与其他功用如温阳、凉血、填精等药物配伍,治疗多种疾病;他用药灵活,善用反佐,强调随症加减,反对不学无术、时套用药及滥用药力平淡轻浮的药物;创制温肺汤,对于气虚肺寒喘嗽疗效颇佳;由于当时风气畏惧参芪、桂附等药物,吴楚为治愈病人,经常采用方中不写此药或分量少写、而给药时暗投或多加的方式,可谓用心良苦。结论1.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始于吴正伦,以吴正伦、吴崑、吴楚三人为主要代表,共历7世,传承10人。2.吴正伦师承浙江医家陆声野,以丹溪学派学术思想为宗,兼采金元四家及陶华、吴球等医家思想;吴崑师承歙县医家余午亭,博采众长,在针灸学术方面主要继承并发扬窦汉卿学术思想;吴楚承袭家学,另以李士材学术思想为宗,旁采李东垣、张景岳、陶节庵等医家学术思想,传学于次子吴贯宗。3.吴楚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儒医风格,他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二诊;在治法上广用温法,擅长将其与他法联用,并重视饮食、情志因素;其用药灵活多变,擅长反佐,不教条刻板,善用甘温之品,反对时套方、平淡药。

二、李梴针灸学说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梴针灸学说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古籍医家的痢疾源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学术思想研究
    2 方药研究
    3 治法研究
    4 医案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古籍第一轮筛选
    1.2 古籍第二轮筛选
2 先秦两汉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2.1 《黄帝内经》
        2.1.1 对疾病名称和症状的初探
        2.1.2 早期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难经》
    2.3 《神农本草经》
    2.4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4.1 六经病与痢疾
        2.4.2 《金匮要略》从专病论治痢疾
        2.4.3 仲景治痢之方
    2.5 小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3.1 王叔和《脉经》
    3.2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3 《中藏经》
    3.4 葛洪《肘后备急方》
        3.4.1 首用“痢”病名
        3.4.2 首提痢具传染性
        3.4.3 创天行痢主方
    3.5 陈延之《小品方》
        3.5.1 首提“滞下”病名
        3.5.2 “乌梅丸”通治痢疾
    3.6 姚僧垣《集验方》
        3.6.1 初见“痢疾分型”
    3.7 小结
4 隋唐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4.1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4.1.1 列痢病十三候
        4.1.2 详析各证痢之病源
        4.1.3 首提“休息痢”病名
        4.1.4 养生方导引法在痢病中的运用
    4.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4.2.1 痢证四分法
        4.2.2 选方丰富
        4.2.3 开灌肠疗法治痢先河
        4.2.4 治痢需注意饮食调养宜忌
        4.2.5 服痢药须知
    4.3 王焘《外台秘要》
    4.4 小结
5 两宋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5.1 《太平圣惠方》
        5.1.1 新增“气痢”分型
        5.1.2 痢疾通用药
        5.1.3 痢疾治疗用方新特点
        5.1.4 痢疾食疗方
    5.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2.1 从脾胃论治痢疾的总体思路
        5.2.2 从腹痛与痢色辨证选方
        5.2.3 从治久痢方剂中看治疗思路
    5.3 《圣济总录》
        5.3.1 对气痢和休息痢的新认识
        5.3.2 痢疾治法
        5.3.3 治久痢方剂用药规律
    5.4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5.5 窦材《扁鹊心书》
    5.6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5.6.1 首提“脏气郁结”致痢
        5.6.2 创“风痢”证型
        5.6.3 首次分门论述“痢疾”与“泄泻”
    5.7 张杲《医说》
        5.7.1 赞同“积滞说”
        5.7.2 载治久痢方
    5.8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5.8.1 将“风冷暑湿”贯穿辨治始终
        5.8.2 强调“去积”在治痢中的重要性
    5.9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9.1 从“积滞”论治痢疾
        5.9.2 对“痢下之物”辨证进一步细化
        5.9.3 从所感之邪辨下痢之方
        5.9.4 学《肘后》简方治痢
        5.9.5 注重痢疾调护
    5.10 小结
6 金元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6.1 刘完素及其着作
        6.1.1 从“火热”角度阐释痢疾发病机制
        6.1.2 从“湿热”角度设治痢总则
        6.1.3 常用的治痢方法
        6.1.4 创经典治痢方剂芍药汤
    6.2 张从正《儒门事亲》
    6.3 李杲及其着作
        6.3.1 长夏湿热与脾胃虚弱导致痢疾的发生
        6.3.2 设升阳除湿之大法
        6.3.3 创多首治痢疾方剂
    6.4 朱丹溪及其着作
        6.4.1 明确指出泄泻与痢疾不同
        6.4.2 赤白痢之辨
        6.4.3 痢疾治法的寒热之辨
        6.4.4 设两套痢疾辨治路径
        6.4.5 久痢治疗新思路
    6.5 小结
7 明代对痢疾的认识
    7.1 徐彦纯《玉机微义》
        7.1.1 将痢疾称为滞下
        7.1.2 认同三因论
        7.1.3 对里急后重、腹痛病机的分析更加全面
        7.1.4 痢疾方据病因病机分十三大类
    7.2 戴思恭《证治要诀》
    7.3 王纶及薛己《明医杂着》
        7.3.1 设治痢主方
        7.3.2 主方之外另设两方
        7.3.3 王纶与薛己治痢特点
    7.4 虞抟《苍生司命》
    7.5 李梴《医学入门》
        7.5.1 首次以歌诀形式归纳痢疾辨治要点
        7.5.2 歌诀下注释多有创见
    7.6 孙一奎及其着作
        7.6.1 区别“痢”与“滞下”
        7.6.2 析休息痢三个成因
    7.7 王肯堂《证治准绳》
        7.7.1 从五脏经脉气血详析痢疾形成过程
        7.7.2 治痢需分标本
        7.7.3 首辨积之新旧
    7.8 赵献可《医贯》
        7.8.1 强调治痢须辨阴阳寒热虚实
        7.8.2 重视与似痢非痢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7.8.3 对休息痢和久痢的认识
    7.9 张介宾《景岳全书》
        7.9.1 痢疾发病主要因“人事”所致
        7.9.2 强调痢疾的寒热虚实之辨
        7.9.3 详析痢疾常见症状寒热虚实
    7.10 秦昌遇《症因脉治》
        7.10.1 痢分外感内伤
        7.10.2 外感痢疾与内伤痢疾之辨
        7.10.3 休息痢之外感与内伤
    7.11 小结
8 清代对痢疾的认识
    8.1 喻昌《医门法律》
        8.1.1 治痢三法
        8.1.2 治痢“律三条”
    8.2 陈士铎及其着作
        8.2.1 痢疾之阴阳真假症
        8.2.2 痢疾治疗新法
    8.3 程钟龄《医学心悟》
        8.3.1 创“治痢散”方专治痢疾初起
    8.4 何梦瑶《医碥》
        8.4.1 痢均由湿热所致,初起无寒证
        8.4.2 辨证须详辨虚实
        8.4.3 治痢用药禁忌
    8.5 吴鞠通《温病条辨》
        8.5.1 久痢辨治大全
        8.5.2 痢疾预后判断十条准则
    8.6 唐宗海及其着作
        8.6.1 从肝肺分析痢疾病因病机
        8.6.2 从肝肺论治痢疾
        8.6.3 发热恶寒分期论治
        8.6.4 痢后补脾阴
    8.7 孔毓礼《痢疾论》
        8.7.1 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方法
        8.7.2 十大常用治法
        8.7.3 治痢常用方荮
    8.8 舒驰远《痢门挈纲》
        8.8.1 治痢四纲之陷邪
        8.8.2 治痢四纲之秋燥
        8.8.3 治痢四纲之时毒
        8.8.4 治痢四纲之滑脱
    8.9 雷丰《时病论》
        8.9.1 痢疾九证与治痢九法
    8.10 小结
9 讨论
    9.1 痢疾表证刍议
    9.2 久痢的表里寒热虚实辨治
    9.3 古籍的治痢经验如何应用于现代临床
    9.4 痢疾辨治体系构建
        9.4.1 辨证要点
        9.4.2 治法
        9.4.3 常见六经方证
结语
创新点
附录 各医家古籍治痢特色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2)旴江名医辨治消渴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消渴病的历史源流
    (一)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
    (二)丰富和发展于魏晋隋唐时期
    (三)各家争鸣于宋金元时期
    (四)成熟于明清及近现代时期
二、旴江医学与旴江医家
三、旴江医家消渴病辨治研究
    (一)喻嘉言消渴病辨治研究
        1.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气虚郁滞,饮食不节
        1.2 劳欲丹石,伤及肾精
        1.3 中消先成,极于肺肾
        2.辨证分型
        2.1 胃火中消
        2.2 肺热上消
        2.3 肾亏下消
        3.辨治特点
        3.1 健运脾气,清补兼施
        3.2 暖药治消,新颖独特
        3.3 善用食疗,调治有方
        3.4 治疗戒律,尤要遵从
        4.喻嘉言消渴病的调护
    (二)龚廷贤消渴病辨治研究
        1.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嗜酒脍炙,喜食咸面
        1.2 纵情过度,过服丹石
        1.3 肾水枯竭,阴亏血虚
        2.辨证分型
        2.1 肺火上消
        2.2 胃火中消
        2.3 肾虚下消
        3.辨治特点
        3.1 重视顾护先天之本—肾
        3.2 主张三消分治,强调养血生津
        4.龚廷贤对消渴病的调护
    (三)李梴消渴病辨治研究
        1.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外感热邪,久食炽塭
        1.2 内伤劳役,气津被伤
        2.辨证分型
        2.1 上消
        2.2 中消
        2.3 肾消
        3.辨治特点
        3.1 清热养阴,补养气血
        3.2 保肺降心,补脾滋肾
        4.李梴对消渴病的调护
    (四)危亦林消渴病辨治研究
        1.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饮啖炙塭,喜食咸面
        1.2 外伤瘅热,内积愁烦
        1.3 素体肾亏,嗜色丹石
        2.辨证分型
        2.1 肺消
        2.2 脾消
        2.3 肾消
        3.辨治特点
        3.1 戒塭酒色,轻清滋阴
        3.2 上下同治,三脏并重
        4.危亦林对消渴病的调护
    (五)谢映庐消渴病辨治研究
        1.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脾虚气耗,津液亏虚
        1.2 湿热疔毒,耗气伤血
        2.辨证分型
        2.1 消渴
        2.2 消中
        3.辨治特点
        3.1 强调补脾,阴阳俱调
        3.2 追根溯源,善辨虚实
四、喻嘉言等旴江代表医家消渴病用药分析
五、旴江名医辨治消渴病证治规律探讨
    1.病因上强调劳欲丹石,嗜塭酒色
    2.病机上主张阴亏气虚为本,阳亢燥热为标
    3.病位上重视中消,不忘上下
    4.辨治上,强调补肾健脾,注重补气补血
    5.调护上,不忘余热,善防治变证
六、运用旴江医家消渴理论医案举例
七、旴江名医消渴理论对现代糖尿病等疾病临床诊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旴江医学灸疗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旴江医学灸疗概述
    1.1 旴江医学简介
    1.2 旴江医学灸疗医籍整理
    1.3 旴江医学灸疗发展历程
        1.3.1 灸疗理论的丰富完善
        1.3.2 灸疗实践的广泛运用
        1.3.3 施灸材料的多样化
2 旴江医学灸疗代表医家主要学术思想
    2.1 陈自明
        2.1.1 痈疽用灸
        2.1.2 选穴精辟
        2.1.3 隔物精妙
        2.1.4 灸奇数壮和灸感定量
        2.1.5 灸药合用,次序有别
    2.2 危亦林
        2.2.1 对病用灸,因证选穴
        2.2.2 选穴精少,灸量灵活
        2.2.3 多穴同用,灸有先后
        2.2.4 灸洗合用
    2.3 李梴
        2.3.1 灸能补针药之不及
        2.3.2 重视经络,善选特定穴和奇穴
        2.3.3 首提炼脐法
    2.4 龚廷贤
        2.4.1 灸治广泛,尤善治急、治难
        2.4.2 选穴精简,善用奇穴、经验穴
        2.4.3 熏脐保健
    2.5 龚居中
        2.5.1 寒热虚实,皆宜用灸
        2.5.2 取穴考究,重视配伍
        2.5.3 注重细节,确保灸效
3 旴江医学灸疗特色
    3.1 辨治病证,灵活施灸
    3.2 选穴精妙,灸法多样
    3.3 灸药兼施,相辅相成
    3.4 灸治急症,效速力宏
    3.5 养生保健,灸脐为要
4 现代临床运用
    4.1 辨病与辨证的运用
    4.2 选穴精简、灸法多样的运用
    4.3 灸疗与药物联合的运用
    4.4 灸治急危重症的运用
    4.5 灸脐保健的运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旴江医学灸疗学术思想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追本溯源,穷流知变——“丰隆治痰”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丰隆治痰的古今文献梳理
    1.1 丰隆始见治痰
        伤风
        劳证
    1.2 治病要穴丰隆
    1.3 一切痰饮
    1.4 诸痰饮病
    1.5 早期教材中的丰隆穴主治
2 治痰何以取丰隆
3 现代内科疾病从痰论治的影响
结语

(5)明代现存代表性针灸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明代现存代表性针灸专着文献学及学术思想研究
    一 、《神应经》
        (一)概况
        1.作者及成书年代
        2.成书过程
        3.版本情况
        4.体例及内容
        (二)引文情况
        1.原创居多,承袭席弘经验
        2.赋文被引,撰书成赋
        (三)学术思想特色
        1.注重取穴
        2.补泻兼施,先泻后补
        3.双手持针补泻
        4.针而不灸,灸而不针
        (四)学术影响
    二 、《针灸大全》
        (一)概况
        1.作者生平
        2.书名
        3.成书年代
        4.版本情况
        5.体例及内容
        (二)引文情况
        1.引用书籍梳理
        2.引录歌赋类别
        (三)学术思想特色
        1.尊经崇古,《内经》为要
        2.传承窦默学术思想,完善八脉交会穴理论
        3.推崇按时取穴,理论建树颇丰
        4.首刊《金针赋》,完备针刺手法
        (四)学术影响
    三 、《针灸聚英》
        (一)概况
        1.作者及其生平
        2.成书过程
        3.版本情况
        4.体例及内容
        (二)引文情况
        (三)学术思想特色
        1.强调穴位的准确性
        2.反对人神禁忌
        3.提倡针、灸、药三者并用
        4.主张针刺实用,反对巧立名目
        5.系统整理腧穴
        (四)学术影响
    四 、《针灸问对》
        (一)概况
        1.作者生平与学术背景
        2.成书过程
        3.版本情况
        4.体例及内容
        (二)引文情况
        1.编辑特点
        2.引用医籍梳理
        (三)学术思想特色
        1.《内》《难》所论,刺法之正
        2.尊崇经典,切脉为要
        3.法承丹溪,针浑是泻而无补
        4.详辨病性,气血有别
        5.治无定穴,知穴善用
        6.灸有禁忌,无病忌灸
        (四)学术影响
    五 、《奇经八脉考》
        (一)概况
        1.作者、成书过程、版本情况及体例内容
        (二)引文情况
        (三)学术思想特色
        1.补充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2.载奇经八脉寸口脉象
        3.辑录奇经八脉病的论治
        4.删繁就简,考订奇经腧穴
        (四)学术影响
    六 、《针方六集》
        (一)概况
        1.作者及其生平
        2.成书年代及成书过程
        3.版本情况
        4.体例及内容
        (二)引文情况
        (三)学术思想特色
        1.针药一理观
        2.论述详备,重修《金针赋》
        3.取穴精简,切实为用
        (四)学术影响
第二章 明代综合性着作中的针灸学研究
    一 、《古今医统大全》
        (一)针灸学术思想特色
        1.取穴精准,定经长短
        2.分经辨治,因时施治
        3.重视脉诊,因人治异
        4.未病先防,经络养生
        5.针药并用,尤崇灸法
    二 、《医学入门》
        (一)针灸学术思想特色
        1.取穴精简,善用要穴、奇穴
        2.补充补泻要素,创新补泻手法
        3.灸药并用,重视炼脐
    三 、《类经图翼》
        (一)针灸学术思想特色
        1.详述经络与人体诸部的关系
        2.完善骨度分寸、同身寸法
        3.仿先贤体例,整理腧穴理论
        4.明析灸理,重视灸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明代现存代表性针灸文献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医学入门》在日韩越三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李梴与《医学入门》的文献学研究
    对《医学入门》临床各科的研究
    《医学入门》的人文社会学研究
    《医学入门》的国际影响研究
    明清中外医学交流特点研究
前言
1 李梴与《医学入门》
    1.1 李梴小考
        1.1.1 引序中的李梴
        1.1.2 史志中的李梴
        1.1.3 李梴之名
    1.2 李梴之书
        1.2.1 成书
        1.2.2 卷数
        1.2.3 基础理论
        1.2.4 脉诊
        1.2.5 经络与针灸
        1.2.6 本草
        1.2.7 临证辨治
        1.2.8 习医规格
    1.3 《医学入门》的主要版本
        1.3.1 收藏与刊印情况
        1.3.2 版式特征
        1.3.3 卷末题记
    1.4 小结
2 文史典籍中的《医学入门》
    2.1 中国史籍记载
    2.2 日本史籍记载
    2.3 韩国史籍记载
        2.3.1 官编文献
        2.3.2 非官编文献
    2.4 越南相关记载
    2.5 小结
3 日本医籍与《医学入门》
    3.1 《运气论奥疏钞》
        3.1.1 善用《入门》之简要
        3.1.2 融汇《入门》之精髓
        3.1.3 沿用《入门》之全面
        3.1.4 承袭《入门》之灵便
    3.2 《经穴汇解》
        3.2.1 奉《入门》如圭臬
        3.2.2 考《入门》甚精详
    3.3 《名家灸选三编》
        3.3.1 采灸法以为补充
        3.3.2 取治法不独于灸
    3.4 《针灸说约》
    3.5 《本草汇考》
        3.5.1 以《入门》补充经典
        3.5.2 引《入门》作为论据
    3.6 《本草古义》
    3.7 《神农本经解故》
        3.7.1 精简《入门》为补充
        3.7.2 辨析《入门》以正误
        3.7.3 引证《入门》而博考
        3.7.4 善用《入门》作训释
    3.8 《删补方要》
        3.8.1 采《入门》之歌诀
        3.8.2 仿《入门》以分类
        3.8.3 化《入门》之方药
        3.8.4 以《入门》为补充
        3.8.5 遵《入门》为标准
    3.9 《颐生辑要》
        3.9.1 拆分《入门》为己用
        3.9.2 引用《入门》述养生
    3.10 小结
4 韩国医籍与《医学入门》
    4.1 《东医宝鉴》
        4.1.1 采撷医方重视《入门》
        4.1.2 研究针灸征引《入门》
        4.1.3 按需择录化裁《入门》
        4.1.4 融汇医理遵循《入门》
        4.1.5 注重临床采用《入门》
        4.1.6 总结经验发挥《入门》
    4.2 《穴处治法》
        4.2.1 重新编排《入门》文序
        4.2.2 用心锤炼《入门》精髓
        4.2.3 经穴知识完善《入门》
        4.2.4 选载腧穴变通《入门》
    4.3 《杂病提纲》
        4.3.1 采《入门》大字为论
        4.3.2 仿《入门》有所化裁
        4.3.3 融《入门》加以《宝鉴》
        4.3.4 取《入门》而适本土
    4.4 《证脉方药合编》
        4.4.1 直接引用仿《入门》
        4.4.2 化裁编排采《入门》
    4.5 小结
5 越南医籍与《医学入门》
    5.1 《海上医宗心领》
        5.1.1 用心良苦改编《入门》
        5.1.2 总结经验完善《入门》
        5.1.3 临证诊疗尊崇《入门》
        5.1.4 按需采撷化裁《入门》
        5.1.5 改变体例精简《入门》
    5.2 《脉法秘传》
        5.2.1 有选择地提炼《入门》
        5.2.2 重实轻理改编《入门》
    5.3 《针灸法总要》
        5.3.1 重视《入门》之理法
        5.3.2 精简《入门》之内容
    5.4 《家传医方》
        5.4.1 按需采撷活用《入门》
        5.4.2 注重实用善用《入门》
        5.4.3 灵活辨证发挥《入门》
        5.4.4 适应本土化裁《入门》
    5.5 小结
6 分析与讨论
    6.1 《医学入门》的版本梳理
    6.2 《医学入门》的内容特性分析
        6.2.1 内容全面实用
        6.2.2 编排富有特色
        6.2.3 遵经而不泥古
        6.2.4 医儒相互结合
    6.3 《医学入门》在中日韩越的传播流通
    6.4 日韩越接受《医学入门》的特点比较
    6.5 《医学入门》在日韩越的运用特点和价值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明清时期情志病医案的研究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明清时期环境背景分析
        1.1 明清时期社会和学术环境演变
        1.1.1 政治经济
        1.1.2 医学制度和教育
        1.1.3 儒士尚医
        1.2 明清时期医学发展
        1.2.1 集大成时期
        1.2.2 学派发展与情志病机的应用
    2 中医医案学发展
        2.1 历代中医医案学的发展
        2.2 医案研究方法
    3 情志病辨析
        3.1 情志
        3.2 情志病与神志病
        3.3 情志病与心理学
        3.3.1 现代心理学
        3.3.2 中医心理学
        3.4 历代情志病的研究
第二部分 基于《中华医典》的明清情志病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来源
    3 检索方法
    4 筛选标准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5 建立数据库
        5.1 录入数据
        5.2 数据规范化
        5.2.1 中药规范化
        5.2.2 病名及证候要素规范
    6 数据分析方法
    7 研究结果和讨论
        7.1 情志病
        7.1.1 明清时期包含情志病的医籍
        7.1.2 情志病医案研究结果
        7.1.3 讨论
        7.2 郁证
        7.2.1 郁证的研究结果
        7.2.2 讨论
        7.3 血证
        7.3.1 血证的研究结果
        7.3.2 讨论
        7.4 癫狂
        7.4.1 癫狂的研究结果
        7.4.2 讨论
第三部分 明清代表医家的情志病诊疗特点
    1 叶天士
        1.1 医家简介
        1.2 诊疗特点
    2 王九峰
        2.1 医家简介
        2.2 诊疗特点
    3 王旭高
        3.1 医家简介
        3.2 诊疗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头病类
    2 牙病类
    3 耳病类
    4 鼻病类
    5 眼病类
    6 咽喉病类
    7 口病类
    8 面病类
    9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共性
    10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特性
    11 不足
1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
    1.1 李梴其人
    1.2 李梴着作
    1.3 古代医籍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
    1.4 古代针灸歌赋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与分类
    1.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2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腧穴应用规律
    2.1 李氏五官经穴的特点
    2.2 手阳明大肠经
    2.3 足太阳膀胱经
    2.4 足少阳胆经
    2.5 手太阴肺经
    2.6 当代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2.7 古代经典针灸歌赋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3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临床特点
    3.1 异穴分施,首创“上补下泻”
    3.2 穴分主应,互相应答
    3.3 刺分先后,先泻后补
    3.4 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
    3.5 崇尚“易精简”
    3.6 重视针灸禁忌
4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机理探讨
    4.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
    4.2 “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
    4.3 “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4.4 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
    4.5 《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
    4.6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4.7 “通经接气”为李梴针法效应特点——主应相配,应答通接
    4.8 《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
    4.9 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神经学基础
    4.10 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
    4.11 “脏腑别通”理论是李氏针法的独辟蹊径
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当代五官科的临床应用探讨
    5.1 “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各科的应用
    5.2 谢氏“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五官科的应用
6 讨论
    6.1 运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亟待发展
    6.2 “上补下泻”针法在临床各科适应症广安全效佳
    6.3 目前“上补下泻”针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7 本研究的创新性
    7.1 提出22个李氏五官经穴,首次探讨李氏五官腧穴应用规律
    7.2 提炼出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
    7.3 文献追踪发现八脉交会穴和“应穴”理论的源头
    7.4 从西医神经学角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5 首次从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6 首次从“脏腑别通”理论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原始数据
个人简介

(10)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
    1 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谱系研究
        小结
    2 吴正伦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2.1 吴正伦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2 吴正伦对刘完素学术思想的理解与发挥
        2.3 吴正伦对张从正学术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4 吴正伦对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4.1 吴正伦对张元素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明
        2.4.2 吴正伦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认识与发挥
        2.5 吴正伦对浙江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1 吴正伦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2 吴正伦对陶华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3 吴正伦对吴球学术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6 小结
    3 吴崑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3.1 吴崑对余午亭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3.1.1 对脉诊的重视
        3.1.2 博采诸家,兼容并包
        3.2 吴崑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研究、阐发与实践
        3.2.1 对《内经》的研究和条文注释
        3.2.2 对《素问》条文的更改及学术思想的发挥
        3.2.3 以《内经》思想阐释疾病、解读方剂
        3.3 吴崑对针灸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3.3.1 对窦汉卿针法的继承与发挥
        3.3.2 对徐凤针法的理解与扬弃
        3.4 吴崑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3.4.1 对《内经》研究的影响
        3.4.2 对方剂研究的影响
        3.4.3 对脉学研究的影响
        3.5 小结
    4 吴楚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4.1 吴楚对家传医学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1.1 对《黄帝内经》的重视
        4.1.2 对脉诊的重视与发挥
        4.2 吴楚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3 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的吸收与扬弃
        4.4 吴楚对李东垣及其私淑者(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4.1 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继承与阐发
        4.4.2 对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学术思想的吸收与理解
        4.5 吴楚对李士材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5.1 《宝命真诠》对李士材着作与学术观点的收集与再整理
        4.5.2 对李士材“先后天根本论”思想的继承
        4.5.3 对“四大家论”的认识
        4.5.4 对李士材重阳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5.5 对李士材脉学思想的认识与扬弃
        4.6 吴楚对陶节庵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7 吴楚对喻嘉言学术思想认识与发挥
        4.7.1 对喻氏伤寒的认同
        4.7.2 对《寓意草》记述医案方式的学习与应用
        4.8 吴楚对程原仲学术思想的认识
        4.9 吴楚对后世的影响
        4.10 小结
    5 总结
第二部分 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
    1 学术风格与理论特色
        1.1 由儒入医,儒医风范
        1.1.1 承袭儒医学术思想,引用儒家学者医论
        1.1.2 论病时以儒家科举作文作比
        1.1.3 恪守儒家道德,彰显儒医风范
        1.2 服膺士材,重视阳气,兼顾脾肾
        1.2.1 重视阳气,纠正时弊
        1.2.2 脾肾并重,善用五行辨证
        1.3 尊奉陶氏伤寒,兼采喻氏学说
        1.3.1 认可“三纲鼎立”学说,善用陶氏诸方
        1.3.2 重视三阴中寒,善别阴证
        1.3.3 与相近时期医家比较
        1.4 小结
    2 诊断特色
        2.1 注重脉诊,善辨寒热真假
        2.1.1 编撰脉诀,授人规矩技巧
        2.1.2 承袭人迎气口脉法,辨别外感内伤
        2.1.3 临证善脉,辨明疾病本质
        2.2 详察舌诊,发明“寒潭积雪”
        2.2.1 灯下看舌,黄苔作白
        2.2.2 详辨阴阳,提出“寒潭积雪”舌象
        2.2.3 虚劳内伤,舌诊亦参
        2.3 细究问诊,详寻疾病来龙去脉
        2.4 小结
    3 治法特色
        3.1 对补中益气法的运用与发挥
        3.2 广用温法,联用他法
        3.2.1 温阳散寒,以疗阴证
        3.2.2 善用温补,运用广泛
        3.2.3 温下寒积,不喜巴豆
        3.2.4 温阳通络,痹痛可痊
        3.2.5 温清同用,交通心肾
        3.2.6 发明“寒入血室”,温舒共举
        3.3 注重饮食因素,善治食积所致诸疾
        3.3.1 形似中风,实为食厥,消导可愈
        3.3.2 发热不独外感,食积亦可致病
        3.3.3 食积误治,消补兼施
        3.3.4 脉诊无据,问诊须重
        3.4 注重情志因素,善疗神藏之伤
        3.5 小结
    4 用药特色
        4.1 喜用善用参芪甘温益气之品
        4.1.1 与温阳、化痰药相伍,治疗气虚类中
        4.1.2 与养血填精药相伍,以治虚劳
        4.1.3 与凉血药相伍,以治急性吐血
        4.1.4 与温阳、收敛药相伍,以救亡阳
        4.2 灵活变通,善用反佐
        4.3 强调随症用药,反对时套平淡
        4.4 创制温肺汤,以疗喘嗽
        4.5 良药暗投,用心良苦
        4.6 小结
    5 总结
结论
    1 主要结论
        1.1 关于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
        1.2 关于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
    2 创新点及意义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安医家吴楚学术思想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四、李梴针灸学说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古籍医家的痢疾源流探析[D]. 左黎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旴江名医辨治消渴病证治规律研究[D]. 李立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旴江医学灸疗特色研究[D]. 邓柏龄.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追本溯源,穷流知变——“丰隆治痰”考证[J]. 牟东晓,杨峰. 中国针灸, 2021(09)
  • [5]明代现存代表性针灸文献研究[D]. 赵倪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医学入门》在日韩越三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D]. 曲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明清时期情志病医案的研究整理[D]. 杜晓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8]江医派志略(续九·明代上)[J]. 谢强,章德林,谢萌,徐光明,黄冰林,邓琤琤. 江西中医药, 2020(05)
  • [9]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D]. 袁莉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D]. 王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伤寒杂病论论文 医学研究论文 中医论文 痢疾论文 针灸大成论文

上一篇:快速通道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
下一篇:老年人无症状性胆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