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老年人无症状性胆石症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老年人无症状胆石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光[1](2021)在《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都比较高,目前已经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消化道疾病问题。我国内地胆石症患病率在6%~12%之间,台湾地区约为5.0%。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缺乏运动等多种原因,胆石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胆石症经济负担调查显示,胆石症每年给美国带来高达40多亿美元的经济负担。在我国,胆石症患者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增长迅速,在2006年,胆石症住院患者的例均住院费用就已经达到万元,而且这种增长趋势短期内并不会改变。胆石症按结石存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术前准确诊断不同分型的胆石症患者,无论是帮助医生制定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案,还是为患者减轻不必要的痛苦,都至关重要。普通超声作为胆石症检查的首选,操作简单、费用不高,对于胆囊结石诊断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6%,但超声对于胆管结石的检查效果较差,灵敏度仅为30%~64.3%,容易造成漏诊。有研究认为,在利用超声诊断胆管结石时,可将超声报告结果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相结合以提高准确性。胆石症成因复杂,不仅包括个体因素、家族史、行为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常见影响因素,同时血生化指标如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胆红素、肝酶等也与胆石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目的(1)描述胆石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找出目前胆石症诊治的重点问题。(2)基于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构建适于实际工作的胆石症分型的筛查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简单、快速的辅助筛查工具。(3)初步探寻胆石症的血生化指标危险因素,为胆石症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院时间在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之间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共计1036例。在同院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中选取出院诊断无胆石症且与病例组同一时期住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计1645例。从病历信息系统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和临床信息,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户籍、职业、婚姻状况等,临床信息主要包括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实验室检查、产生的医疗费用等。运用SPSS24.0和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绘制。主要分析方法包括: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方差齐,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两组中位数进行比较,多组中位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构建胆石症分型判别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生化指标与胆石症关系的比值比(Odd Ratios,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1036例胆石症住院患者中,男性508例(49.03%),女性528例(51.97%),男女比例为1:1.04,平均年龄61.99±16.47岁,60~7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45.17%),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构成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χ2=5.142,P=0.162),职业占比前三的分别为农民、离退休人员、无业人员。2、1036例胆石症住院患者中,胆囊结石427例(41.22%),胆管结石609例(占58.79%),有932例患者进行了微创手术(89.96%),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为7天,四分位数为5天和10天,住院天数为4~6天的患者例数最多,有345例(33.31%),住院总费用的中位数为22070.97元,四分位数为17666.69元和29050.91元,住院总费用在20000~29999元区间的患者例数最多,有408例(39.38%)。3、在胆石症分型判别模型研究中,使用LASSO回归筛选出9个血生化指标计算血生化指标得分,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构建Logistic判别模型,筛选出血生化指标得分、年龄、户籍、职业四个判别变量。训练集的AUC及其95%置信区间为0.861(0.835,0.888),验证集的AUC及其95%置信区间为0.846(0.793,0.898)。4、胆石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血生化指标正常范围相比,淋巴细胞水平降低(OR=1.81,95%CI:1.36-2.41),直接胆红素升高(OR=2.65,95%CI:1.78-3.94),碱性磷酸酶升高(OR=4.82,95%CI:3.12-7.45),转肽酶升高(OR=3.30,95%CI:2.52-4.33),谷丙转氨酶升高(OR=2.00,95%CI:1.42-2.82)与胆石症患病风险增加相关。淋巴细胞水平升高(OR=0.32,95%CI:0.15-0.68),球蛋白水平降低(OR=0.42,95%CI:0.21-0.86)与胆石症患病风险降低相关。结论1、胆石症住院患者以高龄患者为主,无论是总体还是分年龄段,男女性别差异都不明显,胆石症分型上胆管结石居多,大多数胆石症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2、基于常规变量与血生化指标得分的判别胆石症分型的Logistic模型的效果较好,可作为胆石症影像学诊断的补充方法。3、住院患者淋巴细胞水平下降,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转肽酶水平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与胆石症患病风险增加相关,淋巴细胞水平升高,球蛋白水平降低与胆石症患病风险降低相关。

李璐璐[2](2021)在《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探讨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主要中药的使用频次,总结地域性的用药特色;并通过对其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今后胆石症的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临床依据和治疗参考。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2020年纳入诊断标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36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记录其发病节气、主诉、发病病因、住院天数、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药方、服用周期、西医诊断等资料,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7例胆石症患者发病的总平均年龄是55.92±16.53。其中男性以中青年为主,在31-60岁之间高发。女性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1-70岁之间高发。(2)胆石症临床分型中,发病率最高为胆囊结石患者,其次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数量最少。胆石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胆石症不同临床分型的发病数量在各个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数量在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胆石症患者常住地以城镇为主。(3)胆石症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关系与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49.1%。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在胆囊结石中所占比例比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中高。(4)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分布情况为:春季(30.0%)>夏季(28.3%)>秋季(22.3%)>冬季(19.3%)。发病节气前六位分别为:立秋(7.4%)>谷雨(6.3%)=小暑(6.3%)>春分(5.5%)>小寒(5.2%)=惊蛰(5.2%)。胆石症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壅滞证(47.1%)>热毒内蕴证(16.6%)>瘀血阻滞证(15.8%)>肝郁气滞证(13.1%)>肝阴不足证(7.2%)。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胆石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病中医证型里,湿热壅滞证最多;肝外胆管结石病中医证型里,热毒内蕴证最多。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证型里,瘀血阻滞证最多。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集中在胆囊结石中;热毒内蕴证主要集中在肝外胆管结石中。(7)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分布在61-70岁阶段。湿热壅滞证主要分布在51-60岁阶段。肝阴不足证主要分布在80岁之后。热毒内蕴证主要分布在31-40岁阶段。(8)胆石症证型分布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均除了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其余主要分布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从纵向分析,体重过低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阴不足证;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壅滞证。(9)使用率最高6个中医基础方依次为:大柴胡汤(32.7%)>半夏泻心汤(19.7%)>柴胡疏肝散(14.6%)>大承气汤(8.6%)>贯煎(7.3%)>少腹逐瘀汤(6.0%)。(10)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鸡内金、白芍、甘草、金钱草、黄芩、炒麦芽、延胡索、枳壳、陈皮、半夏、白术、郁金、木香、香附。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石症男、女性患者数量相差不大,胆石症主要以胆囊结石病为主,不同胆石症临床分型及性别患者其发病起始年龄、峰值以及衰减时间不同。胆石症发病与BMI、年龄相关,与季节无关,四季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胆石症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不同BMI指数、胆石类型和年龄其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对胆石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时可作适当参考。(3)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以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为主。所用中药中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胆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李东东[3](2020)在《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胆道功能障碍所致的胆汁淤积、胆汁代谢异常所致的胆汁成分结晶析出及胆道感染所致的细胞损伤。ERCP/EST取石术后,胆汁排泄通畅,但术后感染及胆汁代谢异常仍旧存在,故若能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及改善胆汁代谢便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及预防结石复发等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口服外源性胆汁酸熊去氧胆酸通过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再吸收,减少胆固醇进入胆汁的分泌,从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对胆固醇结石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对调节胆红素代谢的研究甚少。祖国医学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的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早已得到临床证实,基于大柴胡汤对黄疸消退的临床疗效,推测其对胆红素代谢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其对胆红素及胆汁中其他成分的具体影响还需临床研究,且其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功效具体现代医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本试验从干预前后胆汁代谢变化出发,在探索大柴胡汤对胆汁代谢尤其是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的同时,初步阐明大柴胡汤利胆退黄、清热祛湿现代医学内涵。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住院部收治的行ERCP/ENBD的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的患者49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25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包括行ERCP联合内镜下取石术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后常规抗感染等治疗。中药组在对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口服中药大柴胡汤,连续服用至少5天,第一次口服时间为术后12小时。观察记录术后6小时、术后第5天患者胆汁中的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固醇(TC)含量;术前及术后第5天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TBil、DBil、IBil、TBA、TC;感染性指标血常规及CRP;临床疗效相关指标:胆管的留置时间及平均每日胆汁引流量。所有数据相关性分析均应用软件SPSS 22.0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本试验中药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分布及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均衡,后续具有可比性。2.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6小时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胆汁成分总胆汁酸、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对胆汁中总胆汁酸及总胆固醇水平无显着影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干预能显着降低术后胆汁中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显着增高患者术后胆汁成分中直接胆红素水平;中药组与对照组鼻胆管留置时间、平均每日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干预能明显缩短鼻胆管留置时间,显着减少患者每日胆汁分泌量。3.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天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柴胡汤对患者术后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变化无显着干预作用;两组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红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干预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4.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柴胡汤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水平。结论1.大柴胡汤对ERCP术后患者胆汁酸、胆固醇的代谢无明显的干预作用;2.大柴胡汤能显着降低ERCP术后患者白细胞及CRP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对肝细胞造成的损害;3.大柴胡汤能有效的抑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病理性胆汁分泌;4.大柴胡汤能调节胆红素在肝脏内的转换,使间接胆红素更多的转变为直接胆红素,进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5.其中2-4条可初步体现大柴胡汤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现代医学内涵。

梁明杨[4](2020)在《空腹血糖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开滦集团总医院及开滦集团(医院)所属的10家分院于10年内(2006~2015)对本集团所有员工(包括:在岗及离退休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5次;次/年度),同时对被检者完善问卷调查。本研究选取在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中进行空腹血糖及肝、胆超声检查且资料完整,无肝胆疾病,未进行胆囊切除术的87513例职工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将观察对象分为血糖正常组(n=73456)﹑空腹血糖受损组(n=7165)和糖尿病组(n=6892)。不同血糖水平分组间胆石症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为观察血糖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其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采用分层分析比较在不同性别﹑血脂水平和BMI人群中不同空腹血糖分组间胆石症发病风险。结果 在平均6.89±2.08年的随访期间内,87513例观察对象中新发胆石症2876例。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受损组、糖尿病组的胆石症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91%、12.17%、18.86%,三组胆石症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4,P<0.05)。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连续校正其他因素后,与血糖正常组相比,空腹血糖受损组新发胆石症风险为0.97(95%CI:0.85~1.11)、糖尿病组新发胆石症风险为1.15(95%CI:1.01~1.30)。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在男性人群1.16(95%CI:1.01~1.33)﹑血脂正常人群1.22(95%CI:1.01~1.49)、BMI超重人群1.16(95%CI:1.01~1.35)中糖尿病是新发胆石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增加新发胆石症的风险;在男性、血脂正常、BMI超重人群中糖尿病是新发胆石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图1幅;表9个;参178篇。

魏垚臣[5](2020)在《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对胆石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开滦集团员工进行健康体检的97469例受试者的体检资料,分别收集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受试者按照血尿酸四分位数水平分为4组,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4组受试者临床资料特征;计算四组受试者胆石症的发病情况;计算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发病的影响: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血尿酸对胆石症模型拟合优度比较、按性别分层后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箱线图示不同性别血尿酸情况、按年龄分层后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主要采用人/年发病率来计算不同血尿酸分组中胆石症的发病情况,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不同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97469例受试者总随访时间为592922人年,共有新发胆石症4270例,总发病率为7.2千人/年。Q1、Q2、Q3、和Q4组的人年发病率分别为6.34千人/年、6.91千人/年、7.44千人/年和8.19千人/年。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在校正了性别、年龄等多种混杂因素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后,与Q1组相比,Q3、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均增加(HR:1.10,1.12;95%CI:1.01~1.20,1.03~1.23,P<0.05)。结论胆石症发病风险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加;较高的血尿酸水平是新发胆石症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其他影响胆石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图4幅;表6个;参41篇。

杨晓婷[6](2020)在《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利胆排石汤对保胆术后患者(证属肝胆湿热型)血清中IL-4、IL-6、TNF-α及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试验方法,选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住院病人中符合西医保胆取石条件及中医诊断标准中肝胆湿热型辨证标准的60例胆囊结石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后,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除术后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外,不做其他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按疗程口服中药利胆排石汤,每日两次,早晚各1次,均于饭后半小时服用,一共持续三个疗程,每个疗程持续2周后,停止口服药物2周,再开始下一疗程。随访观察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收集患者血样并以ELISA检测血清中IL-4、IL-6、TNF-α及EGF水平,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12周观察组血清中IL-6、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血清中IL-6、TNF-α浓度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周观察组血清中IL-4、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血清中IL-4、EGF浓度均有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周观察组胆囊相对收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胆囊相对收缩率均有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证实利胆排石汤能够有效调节血清IL-4、IL-6及TNF-α含量,通过提高抑炎因子IL-4的同时使促炎因子IL-6、TNF-α的浓度下降而实现维持炎症因子平衡的目的,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经验方利胆排石汤能够预防结石及一定程度溶石的可能机制之一;2.本实验证实通过测定血清中EGF含量的高低,有助于评价保胆术后患者的胆囊粘膜修复情况,可作为预测结石复发率的可参考指标之一,并且对于预防胆结石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江旭东[7](2019)在《合肥地区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中医体质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合肥地区经住院治疗的胆石病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为该地区胆石病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安徽省二院等三所医院近十年收治的胆石病患者病历资料,制定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格,对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对调查资料进行统一规范的填写,对于收集的所有临床数据使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且由研究者专门进行核对矫正。结果:本次调查胆石病患者资料共43272例,其中单纯胆囊结石40904例(94.52%)。肝内、外胆管结石分别为419例(0.97%)和1949例(4.50%)。单纯胆囊结石构成比例较国内为高,而肝内、外胆管结石构成比例较国内为低,特别是肝内胆管结石。该病在合肥地区近十年来的男女比例为1:1.72,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合肥地区胆石病的高峰年龄为41~(岁)组(25.21%)、51~(岁)组(21.44%)。单纯胆囊结石与胆石病的整体发病高峰年龄相符,而肝内、外胆管结石的高峰年龄组分别为61~(岁)组和51~(岁)组。不同年龄段各类型胆石病患者的组成情况也有差异,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别在41~(岁)组、51~(岁)组、61~(岁)组达到峰值。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饮食结构占比最高的是高脂饮食,分别为94.76%和4.84%,是其饮食类型中构成比例最大的一种,而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饮食结构中,高脂饮食的构成比较低,与其他饮食结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调查显示,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中职员和农民的构成比最高,分别为27.71%和25.50%;肝外胆管结石中职员的占比最高,为34.12%;肝内胆管结石中农民占比高达65.87%,明显与其他职业有差异性,农民更易罹患肝内胆管结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肥地区各类型胆石病中,单纯胆囊结石是该地区胆石病的重要临床类型,且发病趋于年轻化;该地区胆石病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饮食、职业等。目的:本研究是为了对合肥地区胆石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分布规律,进而探讨在该地区,胆石病发病和中医体质分型之间的关系,帮助该地区的人群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对个人体质进行分析调理,促使易感体质人群加强防范,以达“治未病”的目的。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就治的300例胆石病患者(病例组);及相同时间段在本院体检中心收集300例正常受检者(对照组)进行调查。将两组接受调查者的资料收集后,建立数据库,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按照不同需求,对数据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均数运用t检验进行比较,率运用卡方检验(f)进行比较,尸<0.05时认为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结果:参与本次病例组调查的患者中,男126例,女174例。该组患者中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人数及比例按照升序排列分别为特禀质0例(0%)、血瘀质12例(4%)、气滞质13例(4.33%)、阴虚质14例(4.67%)、阳虚质16例(5.33%)平和质18例(6%)、气虚质46例(15.33%)、湿热质67例(22.33%)、痰湿质114例(38%)。病例组中痰湿体质人数和湿热体质人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统计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0.05)。而其他几种体质类型的比较中,统计结果显示无差异(尸>0.05)。从性别及年龄两方面比较,女性患者较男性多;40-60岁年龄段患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并且该年龄段女性患者明显偏高,但统计结果显示无差异(P>0.05)。对两组进行饮食偏好调查,其结果同样无差异(尸>0.05)。结论:胆石病的发病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本次调查合肥地区胆石病患者体质分型结果来看,痰湿、湿热体质人群相对于其他体质人群而言,可能更易患胆石病。并初步探讨了运用中医体质学,对患者的偏颇体质进行调整,望可达成“治未病”的目标。

韦丽双[8](2019)在《胆石症中医证型与腹部B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胆石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胆道系统疾病,针对本病的临床症状,古代医书中记载颇多,但关于本病的预防和治疗仍然是当今医学的一大难题,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本病的诊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望、闻、问、切,已有超声、X线、CT、MR、ERCP等更简便、快捷、精准、成熟的手段。本课题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病例的收集与观察,初步分析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超声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胆石症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胆石症中医证型及临床证治提供更夯实有力的研究基础。方法:根据本次的研究目的以及相关中西医诊断标准,制定胆石症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观察表,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葛院区及仙葫院区门诊、住院部及体检中心经B超诊断为胆石症患者进行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94名患者,运用Excel、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分析胆石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类型与影像学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的对象中,无排除和剔除病例,共94例,其中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总体发病年龄在56.88±17.85岁,女性发病年龄为58.70±18.40,男性发病年龄为54.82±17.17。(2)本次研究对象,结石位置由高到低依次为胆囊内结石61例,肝内胆管结石22例,胆囊颈结石8例,胆总管结石3例。无明显性别差异。(3)本研究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为: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阴不足证>瘀血阻滞证>热毒内蕴证。(4)本研究患者中医症候分型与年龄、性别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肝胆湿热证以青年男性多见;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中年女性;肝阴不足证及瘀血阻滞证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热毒内蕴证无明显年龄区别,主要见于男性。(5)本次研究胆石症的影响因素中情绪与压力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性质、烟酒茶嗜好、高血压、糖尿病、肝病、体质指数及血脂与该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6)本次研究患者中医证型与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管扩张有差异(P<0.05),而与胆石数量、胆石大小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男性胆石症中医证型多见肝胆湿热证,女性以肝郁气滞证多见。2、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以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阴不足证及瘀血阻滞证多见,热毒内蕴少见。3、胆石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管扩张密切相关:肝胆湿热证胆囊多增大、胆囊壁毛糙、增厚、胆管扩张较明显;肝郁气滞证胆囊大小多正常、胆囊壁稍增厚或增厚、部分胆管扩张;肝阴不足证胆囊大小基本正常、胆囊壁稍增厚,胆管扩张不明显;瘀血阻滞证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或稍增厚,胆管扩张不明显;热毒内蕴证胆囊明显增大,胆囊壁增厚,胆管扩张明显。

王元平[9](2013)在《老年性胆囊炎胆石症外科手术治疗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年龄的延长,老年胆石症亦逐年增加,且是常见的老年病之一。有研究表明,年龄超过60岁老年人中胆石症发生率高于30%[1];同时老年人机体老化,各器官功能减退,且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导致老年胆石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佳,病死率远远高于中青年患者[2,3]。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行外

陈荣海,莫汉平[10](2008)在《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47例外科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分析外科治疗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特点及经验,寻找外科治疗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的安全方案。方法对47例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组治愈45例(95.74%),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占25.53%,多为肺部感染、切口裂开或感染、心衰、泌尿系感染等。结论要重视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的外科治疗,尤其是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均是影响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外科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老年人无症状胆石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无症状胆石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因素变量赋值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优势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1 先天和后天因素学说
        1.1.2 化学成分代谢异常学说
        1.1.3 胆道系统感染学说
        1.1.4 胆囊收缩异常学说
        1.1.5 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学说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
    2 中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辨证证型
        2.4 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胆石症分类标准
        1.3.1 胆囊结石
        1.3.2 肝内外胆管结石
        1.4 身体质量指数
        1.5 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标准
        1.6 治疗原则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3 数据统计
    4 结果
        4.1 胆石症分类与性别分布情况
        4.2 胆石症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4.3 胆石症患者临床分型与年龄分布
        4.4 胆石症患者病源地分布情况
        4.5 胆石症BMI分布情况
        4.5.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分布情况
        4.5.2 胆石症患者BMI与年龄分布情况
        4.5.3 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
        4.6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与节气分布情况
        4.7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7.1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4.7.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情况
        4.7.3 胆石症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4.7.4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4.8 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基础方的使用情况
        4.9 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分布情况
        4.10 胆石症治疗方式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胆石症发病类型的分析
    2 胆石症发病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3 胆石症发病与年龄分布关系的分析
    4 胆石症发病与BMI关系
    5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分析
    6 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7 胆石症中药内服方分布规律分析
    8 胆石症患者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综述 胆石症的发病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2. 病因学说
        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4. 诊断
        5. 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研究进展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4. 治疗
        5. 中药排石的研究
        6. 中医药对结石复发的研究
        7. 中药方对胆汁代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案
        7. 统计学处理
        8. 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胆汁代谢相关情况
        3. 血清肝胆功能情况
        4. 血常规及CRP情况
    三、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大柴胡汤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3. 结果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空腹血糖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观察对象
        1.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1.3 资料收集
        1.1.4 相关定义
        1.1.5 统计学分析
        1.1.6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观察对象的一般情况
        1.2.2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胆石症的发病情况
        1.2.3 纳入与非纳入人群的一般资料比较
        1.2.4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对新发胆石症影响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1.2.5 不同性别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分组对新发胆石症影响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1.2.6 不同血脂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分组对新发胆石症影响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1.2.7 不同BMI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分组对新发胆石症影响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1.3 讨论
        1.3.1 糖尿病与新发胆石症的研究背景
        1.3.2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中胆石症的累积发病率和人年发病率
        1.3.3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胆石症影响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1.3.4 空腹血糖影响胆石症的发病机制
        1.3.5 研究的意义
        1.3.6 研究的优势
        1.3.7 研究的局限性
    1.4 小结
第2章 综述 胆石症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胆石症的类型
    2.3 胆石症的检查方法
        2.3.1 腹部超声
        2.3.2 腹部X线平片
        2.3.3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2.3.4 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2.3.5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
        2.3.6 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
    2.4 胆石症的成因
        2.4.1 胆汁代谢与胆石症
        2.4.2 胆囊运动与胆石症
        2.4.3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
    2.5 胆石症的危险因素
        2.5.1 种族
        2.5.2 性别
        2.5.3 年龄
        2.5.4 饮食习惯
        2.5.5 肥胖、体重快速下降
        2.5.6 血脂异常、血糖浓度
        2.5.7 药物使用
        2.5.8 体育锻炼
    2.6 胆石症的外科治疗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体检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观察对象
        1.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按血尿酸四分位数分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1.2.2 受试者胆石症的发病情况
        1.2.3 不同水平血尿酸影响胆石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1.2.4 血尿酸对胆石症风险模型的拟合情况
        1.2.5 不同性别人群血尿酸与胆石症发生风险
        1.2.6 不同性别人群血尿酸分布情况
        1.2.7 不同年龄人群血尿酸与胆石症发生风险
    1.3 讨论
        1.3.1 血尿酸与胆石症的相关研究
        1.3.2 不同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生风险
        1.3.3 不同年龄及性别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的影响
        1.3.4 血尿酸影响胆石症发生的机制
        1.3.5 本研究的意义
        1.3.6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胆石症危险因素及血尿酸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胆石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2.1 多种因素影响胆石症的发生
        2.2.2 年龄对胆石症的影响
        2.2.3 性别及种族对胆石症的影响
        2.2.4 血脂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
        2.2.5 饮食与胆石症
        2.2.6 胆囊运动功能与胆石症
        2.2.7 肠道微生物与胆石症
        2.2.8 肥胖、快速体重下降与胆石症
        2.2.9 吸烟、饮酒及体力活动与胆石症
    2.3 血尿酸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2.3.1 血尿酸与心血管疾病
        2.3.2 血尿酸与泌尿系疾病
        2.3.3 血尿酸与痛风及骨关节炎
        2.3.4 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
        2.3.5 血尿酸与胆石症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体检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的综述
        1.1 胆及胆石症的中医定义
        1.2 胆石症的病因病机
        1.3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治则治法的认识
    2 西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2.1 胆结石的发病率
        2.2 胆结石的发病机制
        2.3 胆结石的诊断
        2.4 胆结石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保胆取石手术的病例选择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2.2 实验所需设备
    3 临床实验
        3.1 手术方式
        3.2 服药方式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4.1 胆囊相对收缩率
        4.2 IL-4、IL-6、TNF-α及EGF的检测
        4.3 随访
        4.4 数据处理
    5 实验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利胆排石汤方药分析
    2 IL-4、IL-6、TNF-α与胆结石
    3 胆囊粘膜与胆结石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合肥地区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中医体质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合肥地区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本病的研究
        1.2 西医对本病的研究
        1.3 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2.材料及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调查方法
        2.3 分组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统计及处理
    3.调查结果
        3.1 合肥地区胆石病发病谱
        3.2 各类型胆石病的发病关系及男女发病分布比例
        3.3 各个类型胆石病的发病高峰年龄的分布
        3.4 饮食类型与胆石病类型的关系
        3.5 不同职业与胆石病类型关系分布
    4.讨论
        4.1 合肥地区临床胆石病谱
        4.2 年龄因素
        4.3 性别因素
        4.4 饮食因素
        4.5 职业因素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合肥地区胆石病中医体质特点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理论研究
        1.1 中医体质的概念
        1.2 影响体质的因素
        1.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4 中医体质与胆石病的相关性研究
        1.5 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对胆石病进行研究的可行性
    2.材料及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依据、方法及内容
        2.3 数据分析
    3.调查结果
        3.1 两组患者可比性分析
        3.2 病例组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3.3 两组患者间的体质类型比较
        3.4 病例组中性别组成及年龄分布
        3.5 两组患者饮食偏好对比
    4.讨论
        4.1 胆石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4.2 探讨胆石病“易患体质”对胆石病发病的影响
        4.3 浅谈胆石病易患体质的日常调理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石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胆石症中医证型与腹部B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西医对胆石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1.3.1 感染因素
        1.3.1.1 细菌感染
        1.3.1.2 病毒感染
        1.3.1.3 寄生虫感染
        1.3.2 代谢因素
        1.3.2.1 脂质代谢异常
        1.3.2.2 糖尿病
        1.3.2.3 肥胖
        1.3.2.4 高血压
        1.3.3 饮食与环境因素
        1.3.4 遗传因素
        1.3.5 其他因素
        1.4 胆石症的诊断依据
        1.5 胆石症病情的评估
        1.6 胆石症的治疗
        1.6.1 无症状胆石症的治疗
        1.6.2 症状性胆石症的治疗
        1.6.2.1 药物溶石治疗
        1.6.2.2 体外震波碎石
        1.6.2.3 手术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的认识
        2.1 中医古籍对胆石症病名认识
        2.2 病因
        2.2.1 外感邪气
        2.2.2 情志不调
        2.2.3 饮食内伤
        2.2.4 劳逸失度
        2.2.5 先天不足
        2.2.6 虫积损伤
        2.3 中医对胆石症病位的认识
        2.4 中医对胆石症病机的认识
        2.5 胆石症的中医辨证
        2.6 中医治疗胆石症
        2.6.1 辨证论治
        2.6.2 自拟方治疗
        2.6.3 中医外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调查研究
        1.1 调查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调查研究方法及内容
        2.1 超声检查仪器与操作
        2.2 收集患者资料,设计患者调查表
        2.3 主要观察项目
        2.4 观察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胆石症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4.1.1 性别与年龄分布
        4.1.2 职业性质分布
        4.1.3 体重指数与性别分布
        4.1.4 情绪与压力分布情况
        4.1.5 烟、酒、茶嗜好分布特点
        4.1.6 既往病史分布
        4.1.7 检验指标的分布
        4.1.8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
        4.1.9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1.10 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1.11 性别与中医证型分布
        4.1.12 中医证型与胆囊B超显示情况分布
    5 讨论
        5.1 胆石症患者基本信息分析
        5.1.1 性别与年龄讨论分析
        5.1.2 胆石症危险因素的探讨分析
        5.1.3 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及临床主要症状关系的讨论分析
        5.1.4 中医证型与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石数量、胆石大小、胆石位置、胆囊扩张的讨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缩略词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老年性胆囊炎胆石症外科手术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合并症:
    1.3 临床诊断: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老年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3.2 老年胆囊炎胆石症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
    3.3 围手术期的处理:

(10)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47例外科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中所见及术式
    1.3 术后并发症
2 结果
3 讨论

四、老年人无症状胆石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D]. 王正光. 山东大学, 2021(12)
  • [2]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D]. 李璐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D]. 李东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空腹血糖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D]. 梁明杨.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生的影响[D]. 魏垚臣.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D]. 杨晓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合肥地区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中医体质特点研究[D]. 江旭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胆石症中医证型与腹部B超的相关性研究[D]. 韦丽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老年性胆囊炎胆石症外科手术治疗探讨[J]. 王元平. 实用医技杂志, 2013(04)
  • [10]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47例外科治疗分析[J]. 陈荣海,莫汉平.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8(03)


血尿酸论文 肝内胆管结石论文 尿酸结石论文 健康论文 大柴胡汤论文

上一篇:李琼针灸学说的特点
下一篇:肝细胞癌的手术切除会加速癌症传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