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芬[1](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廖丽君[2](2017)在《利金汤联合肺康复训练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利金汤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并挖掘中医联合西医治疗COPD的优势,从而为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13年修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及老年病科门诊治疗及住院并且符合诊断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的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调查每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及既往病史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干预1组、干预2组,分别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肺康复+常规西药治疗、利金汤联合肺康复训练+常规西药治疗,疗程为8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CAT评分,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的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干预1组及干预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及基本情况(中医症候积分、CAT评分及肺功能)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三组患者均在部分症候上获得改善(P<0.05);在CAT评分方面,干预1组及干预2组的CAT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干预2组的下降更明显;在肺功能方面,三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治疗前后对比均无差异(P>0.05)。具体对比分析如下:(1)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咳嗽、喘息的证候有所改善(P<0.05);干预1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咳嗽、咳痰、喘息、气短、乏力的证候有所改善(P<0.05);干预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咳嗽、咳痰、喘息、气短、易感冒、神疲、乏力的证候有所改善(P<0.05);干预1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后的干预1组患者在咳痰、气短、乏力症候上改善更明显(P<0.05);干预2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后的干预2组在咳痰、气短、易感冒、乏力症候上改善显着(P<0.05);干预2组与干预1组对比,治疗后的干预2组患者在气短、易感冒、乏力症候上改善更显着(P<0.05)。(2)CAT评分总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CAT评分下降不明显(P>0.05);干预1组及干预2组患者的CAT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干预2组较干预1组患者的CAT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3)肺功能方面:三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治疗前后对比均未见改善(P>0.05)。结论:(1)肺康复训练虽然不能逆转COPD患者的肺功能,但对稳定患者病情,缓解患者咳嗽、咳痰、喘息、气短及乏力症状方面疗效显着,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简单易行、能广泛推广的辅助治疗方法。(2)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应以固本为主,对于以肺气虚为主证的COPD稳定期患者,应提倡使用中医补益法,即补益肺卫之虚,表里兼顾。利金汤用于治疗肺气虚证COPD稳定期患者,可显着减轻患者症状,提高其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从而延缓COPD疾病的进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3)本研究证实利金汤联合肺康复治疗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获益较大,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较单一使用西药治疗或单独使用肺康复训练的效果更佳,应积极在临床上推广。
李思远[3](2013)在《太极拳锻炼对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文献整理发现,有关太极拳心理效益的研究已经很多,研究显示太极拳对于心理健康、注意力、人格、情绪、人际关系,等等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已有的研究以理论分析和相关研究较多,实验研究较少,且不少实验研究缺乏设计安慰剂对照组。有关太极拳对于情绪影响的研究,大多采用较为方便的自陈量表的方法来对情绪进行评估。然而,情绪的表达却有三种维度:心理感受、行为表现和生理反应。对情绪的评估采用行为观察和生理指标测试的研究不多。由于情绪的心理感受指标主要采用自陈量表进行测试,其主观性较大,没有情绪的行为观察和生理指标测试客观。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实验的方法从情绪的心理感受和生理指标两个维度的测试来探讨太极拳对情绪的影响,以更加客观的考察太极拳对情绪的影响。在实验的设计上,不仅设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还设立了安慰剂组,以便排除霍桑效应,获得更好的内部效度。本研究选取成都市某大型连锁餐饮店服务员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人、女61人,年龄:24.25±2.49岁。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安慰剂组三个组,每组各40人。以太极拳锻炼为实验干预手段,对实验组每周进行至少3次、每次1小时的太极拳锻炼,持续三个月。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安慰剂组则以简单的课间操活动形式进行,除了锻炼方式与实验组的不同,其余锻炼时间、锻炼次数与实验组一致。采用P0MS心境量表对情绪的主观心理指标进行测试,应用皮温电阻仪对情绪的生理指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通过三个月的太极拳锻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安慰剂组POMS心境值在:TMD总分、紧张、愤怒、疲劳、慌乱、自尊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在心境量表中精力值实验组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差异性不明显(P>O.05),抑郁值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安慰剂组差异性不明显(P>0.05)。在皮肤电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基础值、刺激值、放松值第一分钟波次与波幅、放松第五分钟波幅实验前后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太极拳锻炼对心境值TMD总分、紧张、愤怒、疲劳、慌乱、自尊维度具有改善作用,而精力的改善则不明显。在抑郁维度中,虽然太极拳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并不优于一般性运动。太极拳锻炼对皮电值在五个不同阶段的波次波幅均有显着改变。结论说明太极拳锻炼对于情绪在心理和生理指标上都具有显着改善。
宋保安[4](2011)在《音乐调节法对缓解普通高校网球队员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 ——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针对当前普通高校网球对员在运动训练中疲劳产生的原因、症状和表现,从音乐治疗的角度出发,以音乐调节法为辅助治疗手段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以缓解运动性疲劳为目的的实验,对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归纳,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探索音乐调节法对缓解普通高校网球队员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性疲劳和体能恢复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效果是显着的,并通过实验选择一批适合网球运动训练的音乐曲目作为医疗处方(音乐处方)供教练员和队员训练时使用,帮助队员及时进行身体调整,使队员的体能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为下一阶段的运动训练提供体能保障,为网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体能的恢复探求一条新路,也是对现有恢复方法的一种改革和创新。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河南省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网球队的28名男队员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训练时间、训练负荷和恢复时间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为期一周的实验。所不同的是;对照组在进行训练的准备活动期间没有进行音乐调节法进行干预,在训练结束后按传统恢复手段进行恢复;而实验组则在准备活动期间增加音乐调节法进行干预,在训练结束后在传统恢复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调节法进行干预。增加音乐调节法进行干预的实验组和没有音乐调节法干预的对照组,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实验结束后,分两次(即实验后首次和实验后末次)对被试的闪光融合频率、反应时、手握力和RPE疲劳量表测评等项目进行了测试,通过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组的组内比较以及独立T检验同对照组进行了组间比较,具体结果如下。研究结果:1.经过两周的实验后,实验组队员在闪光融合频率、反应时、手握力和RPE测评量表的测试及测评指标的末次和首次对比中出现了显着性提高,且均优于对照组。2.实验组组内各测试指标的对比中,实验后末次指标均优于实验后首次指标。3.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各测试指标的对比中,实验组实验后末次指标、实验后首次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实验后末次指标和实验后首次指标。结论:1实验结果表明:在增加音乐调节法辅助调节恢复手段和采用传统恢复手段两种条件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闪光融合频率、反应时、手握力和RPE测评量表的测试及测评指标有显着性差异。采用音乐调节法进行干预后,运动员的体能恢复效果较为明显,疲劳程度明显减轻,运动性疲劳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证明将音乐调节法运用于网球运动训练中,对缓解网球队员运动性疲劳的这种恢复方法是可行的。也可在羽毛球、乒乓球、软网等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目的训练中推广使用,是对现有恢复方法的一种改革和创新。2音乐调节法通过认知、情绪调控性干预对缓解网球队员的情绪、中枢疲劳、动机性疲劳有效,能够使网球运动员的机体机能得到有效地恢复和提高,若与按摩、放松活动等其他恢复手段配合使用,恢复效果更加明显。
赵俊峰[5](2005)在《“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人本主义哲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论为指导思想,结合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现状,根据体操学科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研究“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理论依据、“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可行性、“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实现、以及对“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理论依据。第一,哲学的研究成果“人是世界的根本”为“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奠定了哲学基础。第二,现代教学论的关于“人文性”教学的观点为“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党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针、政策为“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而又从另外三个方面探讨了“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可行性。它们分别是:体操的健身价值、项目特点是实现“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客观条件;体操的动作技术教学特点有利于“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实现;“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满足了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是指体操教学不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认知、感情、理智、情绪和行为,实现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培养学生的注意、意志品质,突出学生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个性特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由于“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目标和“人文性”体操教学的任务与传统的体操教学观念的目标和传统的体操教学的任务不同,所以传统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便不能被直接应用到“人文性”体操教学之中。为此,文章从“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目标、“人文性”体操教学的任务以及“人文性”体操教学的本质特点出发全面论述了“人文性”体操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以人为中心原则、“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精神”相
赵俊峰,李涛[6](2004)在《心理训练与气功练习的对比分析及其作用原理》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心理训练与气功练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以及两者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原理。通过分析使人们正确对待气功 ,破除对气功的迷信 ,改变人们对气功的看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 一、研究缘起 |
|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
|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
| 二、研究意义 |
| (一)学科建设意义 |
| (二)健康战略意义 |
| (三)文化推广意义 |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
| (一)国内研究 |
| (二)国外研究 |
|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
| (一)国内研究 |
| (二)国外研究 |
|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
| (一)国内研究 |
| (二)国外研究 |
| 四、思考与启示 |
|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
|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
|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
| 一、“中国”与“西方” |
|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
|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
|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
|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
|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
| (二)“气功”与“导引” |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
|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
|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
|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
|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
| 一、理论基础 |
|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
|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
| 二、比较逻辑 |
|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内容 |
|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
|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
|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
|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
|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 一、研究创新点 |
|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
|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
|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一)文献资料法 |
| (二)专家访谈法 |
| (三)历史分析法 |
| (四)比较研究法 |
| 第二章 历史溯源 |
|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
|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
|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
|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
|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
|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
|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
|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
|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
|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
|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
|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
|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
|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
|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
|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
|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
|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
|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
|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
|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
|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
|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
|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
|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
|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
|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
|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
|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
|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
|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
|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
|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
|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
|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
|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
|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
|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
| (一)导引 |
| (二)武术 |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
| (一)专门锻炼方法 |
|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
|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
|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
|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
|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
|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
|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
|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
| (二)“模糊”与“精确” |
|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
|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
|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
|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
|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
|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
|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
|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
|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
|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
|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
|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
|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
|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
|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
|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
|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
|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
|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
|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
|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
|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
|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
|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
|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
|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
|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
|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
|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
|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
|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
|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
|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
|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 一、结合的可行性 |
|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
|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
| 二、结合的必要性 |
|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
|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
|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1.1 诊断及纳入标准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中医症候积分 |
| 1.3.2 CAT评分 |
| 1.3.3 肺功能 |
| 1.4 统计和分析方法 |
| 1.4.1 统计方法 |
| 1.4.2 分析方法 |
| 1.5 流程图 |
| 2 结果 |
| 2.1 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比较 |
|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评分、CAT评分、肺功能比较 |
|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AT评分比较 |
| 2.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
| 2.6 脱落病例及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3.1 COPD的中医研究背景 |
| 3.1.1 COPD与中医肺脏关系的认识 |
| 3.1.2 COPD与中医咳嗽、喘证及肺胀关系的认识 |
| 3.2 COPD中医治法的研究 |
| 3.2.1 COPD的中医内治法 |
| 3.2.2 COPD的中医外治法 |
| 3.3 肺康复在COPD稳定期的运用 |
| 3.3.1 运动训练 |
| 3.3.2 呼吸肌训练 |
| 3.3.3 健康宣教 |
| 3.3.4 营养支持 |
| 3.4 中药联合肺康复治疗COPD患者的研究概况 |
| 3.5 常规西药治疗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CAT评分及肺功能影响的分析 |
| 3.5.1 常规西药治疗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影响的分析 |
| 3.5.2 常规西药治疗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CAT评分影响的分析 |
| 3.5.3 常规西药治疗对 COPD 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肺功能影响的分析 |
| 3.6 肺康复训练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CAT评分及肺功能影响的分析 |
| 3.6.1 肺康复训练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影响的分析 |
| 3.6.2 肺康复训练对 COPD 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 CAT 评分影响的分析 |
| 3.6.3 肺康复训练对 COPD 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肺功能影响的分析 |
| 3.7 利金汤联合肺康复训练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CAT评分及肺功能影响的分析 |
| 3.7.1 利金汤联合肺康复训练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影响的分析 |
| 3.7.2 利金汤联合肺康复训练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CAT评分影响的分析 |
| 3.7.3 利金汤联合肺康复训练对COPD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肺功能影响的分析 |
| 3.8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太极拳的心理效益研究 |
| 2.1.1 太极拳特点研究 |
| 2.1.2 太极拳心理效益的国外研究 |
| 2.1.3 太极拳心理效益的国内研究 |
| 2.2 太极拳对情绪影响研究 |
| 2.2.1 情绪概述 |
| 2.2.2 太极拳对情绪影响国外研究 |
| 2.2.3 太极拳对情绪影响国内研究 |
| 3 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工具 |
| 3.3 研究程序 |
| 3.3.1 前期准备过程 |
| 3.3.2 实验干预过程 |
| 3.3.3 数据整理与统计 |
| 4 结果 |
| 4.1 心境值数据分析比较 |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心境值比较 |
| 4.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心境值比较 |
| 4.1.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心境值比较 |
| 4.1.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心境值雷达图比较 |
| 4.2 皮温皮电值数据分析比较 |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皮肤电值比较 |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皮肤电值比较 |
| 4.2.3 实验组实验前后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各皮肤电值改变的比较 |
| 4.2.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皮肤电基础值比较 |
| 4.2.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皮肤电刺激值比较 |
| 4.2.6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皮肤电放松第一分钟值比较 |
| 4.2.7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皮肤电放松第三分钟值比较 |
| 4.2.8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皮肤电放松第五分钟值比较 |
| 4.2.9 实验后实验组皮肤电波次与波幅改变百分比比较 |
| 5 讨论 |
| 5.1 太极拳锻炼对心境指标的影响 |
| 5.1.1 太极拳锻炼对心境中TMD总分影响分析 |
| 5.1.2 太极拳锻炼对心境中紧张影响分析 |
| 5.1.3 太极拳锻炼对心境中愤怒影响分析 |
| 5.1.4 太极拳锻炼对心境值疲劳影响分析 |
| 5.1.5 太极拳锻炼对心境中抑郁影响分析 |
| 5.1.6 太极拳锻炼对心境中精力影响分析 |
| 5.1.7 太极拳锻炼对心境中慌乱影响分析 |
| 5.1.8 太极拳锻炼对心境中自尊影响分析 |
| 5.2 太极拳锻炼对皮电值的影响 |
| 5.2.1 太极拳锻炼对皮肤电在基础值和刺激值的影响 |
| 5.2.2 太极拳锻炼在皮肤电暗示放松下不同阶段的影响分析 |
| 5.2.3 太极拳锻炼在皮肤电前后波次与波幅的影响分析 |
| 6 结论 |
| 7 展望与不足 |
| 8 参考文献 |
| 9 致谢 |
| 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 11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音乐与体育运动的结合机制问题 |
| 1.2.2 音乐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
| 1.2.2.1 音乐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
| 1.2.2.2 音乐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
| 1.2.2.3 音乐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
| 1.2.3 音乐调节法调节缓解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的理论依据 |
| 1.2.3.1 音乐调节法基本概念的界定 |
| 1.2.3.2 音乐调节法的历史与现状 |
| 1.2.3.3 音乐调节法常用的几种治疗方法 |
| 1.2.3.4 音乐调节法常用的几种治疗手段 |
| 1.2.3.5 音乐调节法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原理 |
| 1.2.4 音乐调节法在运动训练领域中的运用 |
| 1.2.5 音乐调节法在网球运动训练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 2.2.1 文献资料法 |
| 2.2.2 专家访谈法 |
| 2.2.3 问卷调查法 |
| 2.2.4 实验法 |
| 2.2.5 数理统计法 |
| 2.2.6 运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指标的确立 |
| 2.2.7 技术路线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1 闪光融合频率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 3.1.1 实验组组内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比分析 |
| 3.1.2 对照组组内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比分析 |
| 3.1.3 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比分析 |
| 3.2 手握力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 3.2.1 实验组组内手握力的对比分析 |
| 3.2.2 对照组组组内手握力的对比分析 |
| 3.2.3 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手握力的对比分析 |
| 3.3 反应时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 3.3.1 实验组组内反应时的对比分析 |
| 3.3.2 对照组组内反应时的对比分析 |
| 3.3.3 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反应时的对比分析 |
| 3.4 RPE 量表测评指标对比分析 |
| 3.4.1 实验组组内 RPE 量表测评指标的对比分析 |
| 3.4.2 对照组组组内 RPE 量表测评指标的对比分析 |
| 3.4.3 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 RPE 量表测评指标的对比分析 |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4 结论与建议 |
| 4.1 结论 |
| 4.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意义 |
| 1.2 选题的依据 |
| 1.2.1 课题源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 |
| 1.2.2 体操教学在实现“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方面具有丰富的客观条件 |
|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
| 2. 研究方法 |
| 2.1 文献资料法 |
| 2.2 逻辑分析法 |
| 2.3 内容分析法 |
| 2.4 问卷调查法 |
| 3.“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研究综述 |
| 3.1 “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理论依据 |
| 3.1.1 哲学的研究成果“人是世界之本”为“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
| 3.1.2 现代教学论的关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
| 3.1.3 “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符合党的方针、政策 |
| 3.2 实现“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可行性 |
| 3.2.1 体操的健身价值、项目特点是实现“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有利因素 |
| 3.2.1.1 体操的健身价值统一于“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目标 |
| 3.2.1.2 体操教学是实现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
| 3.2.1.3 体操项目的特点充分显示了它的人文关怀 |
| 3.2.2 体操教学的特点有利于“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实现 |
| 3.2.3“人文性”体操教学能体现教师的职责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 3.2.3.1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了教师对于“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态度 |
| 3.2.3.2“人文性”体操教学体现了教师的职责 |
| 3.2.3.3“人文性”体操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 3.3 实现“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具体措施 |
| 3.3.1 “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中的关键要素 |
| 3.3.2 “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实现 |
| 3.3.2.1“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教学原则 |
| 3.3.2.2 “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具体手段 |
| 3.3.2.3 运用“人文性”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 3.4 “人文性”体操教学观念的教学评价 |
| 3.4.1 诊断性评价 |
| 3.4.1.1 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诊断 |
| 3.4.1.2 非理性因素的诊断 |
| 3.4.2 形成性评价 |
| 3.4.2.1 教师的“教”的评价 |
| 3.4.2.2 学生的“学”的评价 |
| 3.4.3 终结性评价 |
| 3.4.4 评价方法 |
| 3.4.4.1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
| 3.4.4.2 动作技术定量描述 |
| 3.4.4.3 样本法 |
| 3.4.4.4 建立学习档案法 |
| 3.4.4.5 图标法 |
| 3.4.4.6 成绩评定法 |
| 4. 结论 |
| 5. 附件 |
| 6.注释 |
| 7.参考文献 |
| 8. 致谢 |
| 9.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 1 前言 |
| 2 心理训练与气功练习的对比分析 |
| 3 气功练习与心理训练的作用原理 |
| 3.1 日常生活体验验证心理训练和气功练习的作用原理 |
| 3.2 实验结果验证心理训练和气功练习的作用原理 |
| 4 结论与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