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花[1](2021)在《沙利度胺和甲泼尼龙分别联合昆明山海棠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昆明山海棠和甲泼尼龙联合昆明山海棠分别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后,两组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沙利度胺联合昆明山海棠和甲泼尼龙联合昆明山海棠分别在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后的临床疗效的比较,为全身用药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提供进一步的临床用药依据。方法:选择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100例,均来自2019年9月~2020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就诊的患者,且均符合纳入标准,并按照患者的就诊次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B组)。全身治疗短期用药:A组为沙利度胺片,50mg,每晚睡前口服,糜烂愈合后停用;B组为甲泼尼龙片,8mg,晨起空腹口服,糜烂愈合后停用。全身治疗长期用药:A、B两组均使用昆明山海棠片,0.56g/次,每日3次,口服,2个月为一疗程。局部治疗:A、B两组患者均在糜烂期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含漱,3~5 min/次,2次/日;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局喷,用药时30 min内禁水、禁食,1次/日。观察、记录A、B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主观疼痛程度、病损糜烂面积大小、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停止短期用药后的复发情况等,比较A组、B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体征和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及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并且同时追踪观察两组短期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随访记录两组用药后的病情的复发情况。所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26.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沙利度胺联合昆明山海棠和甲泼尼龙联合昆明山海棠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比较:沙利度胺联合昆明山海棠组50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2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00%;甲泼尼龙联合昆明山海棠组50例患者中,显效2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0%,两组最终总有效率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均差值的比较:沙利度胺联合昆明山海棠组CD4+/CD8+的均差值显着大于甲泼尼龙联合昆明山海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沙利度胺联合昆明山海棠组有3名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甲泼尼龙联合昆明山海棠组有1名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束短期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显效患者的复发情况,沙利度胺联合昆明山海棠组15名显效患者中有2名复发,甲泼尼龙联合昆明山海棠组24名显效患者中有1名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昆明山海棠和甲泼尼龙联合昆明山海棠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甲泼尼龙联合昆明山海棠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优于沙利度胺联合昆明山海棠的临床疗效。依据本研究结果,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全身治疗方案:甲泼尼龙为短期用药,长期用药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成药(如昆明山海棠片);如果患者有使用激素禁忌的情况,在没有沙利度胺禁忌的条件下,可用沙利度胺替换甲泼尼龙进行治疗。
黄萌根[2](2019)在《手术切除病变结合口腔修复膜植入术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手术切除病变结合口腔修复膜植入术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口腔扁平苔癣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常规组(n=40)。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手术切除病变结合口腔修复膜植入术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显着高于常规组的72.5%(P<0.05)。治疗后12个月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为5.0%,显着低于常规组的30.0%(P<0.05)。结论:在口腔扁平苔癣治疗中应用手术切除病变结合口腔修复膜植入术效果显着,具有疗效好、起效快、复发率低的优势,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陈曼[3](2018)在《200例多形红斑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多形红斑的流行病学、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疾病预后等特点,探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抗病毒等药物在多形红斑中的治疗。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2017年200例多形红斑住院患者资料,用SPSS19.0软件处理部分数据,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一般情况:200例多形红斑患者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106例,男女比例约为1:1.12。平均发病年龄为45.19±18.47岁,年龄分布在992岁之间。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多形红斑(轻型EM),共136例,重症型EM(即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共64例;轻型EM组与SJS组在发病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年龄上,<30岁人群中,SJS患病比例明显高于轻型EM(p<0.05),余年龄段则无明显差异。本病好发于春秋两季。临床表现:轻型EM发病部位以周身散在(96例)和四肢末端(20例)为主;SJS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损害及≥2处黏膜受累。37%(74/200)的EM有不同程度发热,27.5%(55/200)的EM有肌肉酸痛、四肢倦怠等不适,30%(60/200)的EM可见典型靶形损害。诱因及用药史:25.5%(51/200)有明显诱因,24.5%(49/200)有可疑药物过敏史,可疑药物致敏最长潜伏期为30天,最短为2天,平均潜伏期为8.8±8.5天,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解热镇痛药(15/49例)、抗生素类(10/49例)、抗癫痫类(10/49例)。实验室检查:40.5%(81/200)的EM有外周血WBC升高,7.5%(15/200)有WBC降低,36%(72/200)的EM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升高,7.5%(15/200)有ALB降低,13%(26/200)有ALT升高,9%(18/200)有AST升高,Cr升高者占2.5%(5/200);48例EM查血沉,43.75%升高(21/48例),82例EM查CRP,70.73%(58/82例)升高,80例EM查D-D,有85%升高(68/80例),67例查IgE,升高者占49.25%(33/67例)。治疗:136例轻型EM中,65例患者使用联合抗病毒+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53例患者仅使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10例患者仅单独使用喷昔洛韦抗病毒。在温度降至正常时间和皮疹稳定时间上三种疗法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例患者仅采用抗组胺药物,1例患者仅使用雷公藤治疗,1例患者使用喷昔洛韦同时加用环孢素A治疗;64例SJS中,23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3例使用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治疗,7例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11例使用糖皮质激素+IVIG+抗病毒治疗,1例SJS死亡,不计入统计学处理;4种治疗方法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局及预后:200例EM中,1例SJS死亡,余199例患者均病情明显缓解出院,死亡率为0.50%。平均住院日为9.5±4.7天,住院时间最短为1天,最长为30天。轻型EM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SJS患者(P<0.05)。有3人出现了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真菌感染并发症,治疗后痊愈。结论轻型EM常为自限性,多与感染有关,尤其是病毒感染,治疗上予支持疗法,适时予抗病毒、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即可达到很好的疗效,预后较好;而SJS需要尽早排查并避免接触可疑药物,提供支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糖皮质激素的系统应用及仍然是国内SJS的主要治疗方法。尚未达成关于联合使用皮质类固醇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的共识。
张丽媛[4](2016)在《曲安奈德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糜烂型扁平苔癣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糜烂型扁平苔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门诊2008年11月2015年11月首诊确诊的糜烂型扁平苔癣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治疗,治疗组给予曲安奈德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76%。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口腔糜烂型扁平苔癣患者采用曲安萘德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操作方便安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李必泽[5](2016)在《成都地区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调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相关文献调查,研究文献统计下的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编制出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通过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调查,统计分析其临床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并计算常见证候诊断阈值及分级诊断标准,‘为临床制定客观、实用的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诊断量化标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奠定基础。方法:1.文献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研究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及各证型下症状与体征分布规律,初步编制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2.临床调查研究:通过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进行500例口腔扁平苔藓大样本、多中心调查,用变量聚类、样本聚类及因子分析对临床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传统辩证作比较,并试着计算各证型下症状与体征的权重,确定各证型诊断阈值及证型分级诊断标准。结果:1.通过文献资料的调查研究获得口腔扁平苔藓前11位的证型及证型下症状与体征数目为:阴虚火旺(58个)、湿热蕴脾(48个)、气滞血瘀(34个)、肝气郁结(31个)、脾虚湿困(31个)、肝火炽盛(38个)、血虚风燥(29个)、气血两虚(29个)、心火上炎(31个)、气阴两虚(26个)、脾肾阳虚(21个)。2.文献调查最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前10位为:疼痛感、灼热感、舌苔黄、粗糙感、舌质红、麻木感、口干舌燥、异物感、夜寐不安、口舌生疮,其中疼痛感、灼热感、粗糙感、麻木感、异物感为口腔局部症状。3.通过临床调查成都地区500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经专家组辨证确定12个证型,其中阴虚火旺证型最多,共计98例,占总例数的19.60%,其次为湿热蕴脾93例(18.60%),肝气郁结72例(14.40%),脾虚湿困67例(13.40%),肝火炽盛47例(9.40%),气滞血瘀32例(6.40%),心火上炎27例(5.40%),阴虚湿热21例(4.20%),脾肾阳虚20例(4.00%),血虚风燥11例(2.20%),肝肾阴虚6例(1.20%),气血两虚6例(1.20%)。4.临床共调查101项症状与体征条目,出现率前十位的是:网状型、疼痛感、条纹型、口干舌燥、糜烂型、舌质红、丘疹型、粗糙感、舌苔黄、夜寐不安。5.通过变量聚类聚为四类:阴虚火旺、湿热蕴脾、肝气郁结、脾虚湿困,与临床分型一致性较好。使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得到5个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70.521%,第1主成分主要表现为脾虚湿困证;第2主成分主要表现为湿热蕴脾证、阴虚火旺证:第3主成分主要表现肝气郁结证;第4、5主成分主要是口腔扁平苔藓的局部共有病损表现;样本聚类分析与传统辨证所得结果有明显的一致性,阴虚火旺、湿热蕴脾、肝气郁结、脾虚湿困所占比例最大,但是两法之间也有差别。6.各证型诊断阈值(记分第5百分位数(P5值))分别是:阴虚火旺:7.1406-15.8910;湿热蕴脾:9.9582-16.3378;肝气郁结:9.8581-16.7061;脾虚湿困:10.2286-16.0235。结论:1.通过文献资料的调查研究获得口腔扁平苔藓证型以阴虚火旺(62.50%)、湿热蕴脾(39.84%)、气滞血瘀(32.81%)、肝气郁结(25.00%)、脾虚湿困(20.31%)、肝火炽盛(15.63%)六型为主,这些证型的分布规律体现了口腔扁平苔藓的基本病机。2.通过临床调查得出:阴虚火旺、湿热蕴脾、肝气郁结、脾虚湿困、肝火炽盛、气滞血瘀六型最多,共计409例,占总例数的81.80%。本病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以肝肾、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火)为主,夹杂气滞、血瘀等因素,共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局部病损、症状及舌脉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3.临床调查证型与口腔局部表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湿、热(火)因素相关的证型常出现疼痛感、灼热感、痒感,病损形态以糜烂型为主,多种病损混合出现;与气滞、血瘀、血虚相关的证型常出现疼痛感,麻木感,异物感,病损形态以网状型、条纹型、丘疹型等非糜烂型病损为主,一种或多种病损出现。4.临床调查500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人口学资料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具有相关性,本病好发于35岁以上成年女性患者,并且与吸烟等因素相关,与文献报道相符,病程从半月到20年不等。5.利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可获得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的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间的相关程度,用百分位数法可计算主要证候的诊断阈值及分级诊断标准,为临床制定客观、实用的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诊断量化标准、中医临床疗效标准奠定基础。
马俊辉[6](2015)在《雷公藤甲素对MCF-7细胞凋亡及ERα/β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对MCF-7细胞的凋亡和mERα/β表达的情况,进一步探讨雷公藤甲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方法检测雷公藤甲素对MCF-7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雷公藤甲素对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Realtime-PCR检测ERα/β mRNA的表达量;Western-blot 检测 Casepase-3 的表达。结果:通过MTT方法检测出1ng/mL雷公藤甲素对细胞的抑制率为6.836%,3ng/mL雷公藤甲素对细胞的抑制率为14.519%,10ng/mL雷公藤甲素对细胞的抑制率为26.598%,30ng/mL雷公藤甲素对细胞的抑制率为37.023%。我们选择10ng/mL作为本次实验的药品浓度。雷公藤甲素能够促进MCF-7细胞早期凋亡与晚期凋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雷公藤甲素干预后,MCF-7细胞ERα mRNA表达水平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而ERβ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并且Caspase-3的蛋白质的表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有效抑制MCF-7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通过降低ERα,升高ERβ mRNA的表达以及转录活性而抑制ER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治疗SLE的效果。
赵春燕[7](2015)在《曲安奈德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口腔扁平苔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给予曲安奈德40mg+2%盐酸利多卡因1ml混合液注射于病损处,治疗组4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雷公藤多甙片,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88.64%。结论:曲安奈德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口腔扁平苔癣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甄月香,孙红英[8](2013)在《光疗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慢性浅表性皮肤黏膜炎性疾病,发病率约为0.5%2.2%,癌变率为1%3%,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病变。唐国瑶等[1]研究显示,OLP是目前口腔黏膜病中仅次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多见病,居第2位。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可
陈宏,王福军[9](2009)在《雷公藤及其制剂在皮肤科临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公藤及其制剂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等作用,随着其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我国临床皮肤科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适应征越来越宽,广泛应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银屑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等多种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着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大多数研究未能严格按照优良临床试验规范进行临床观察,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且需要进行远期疗效以及毒副作用进行评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雷公藤及其制剂在皮肤科中的临床应用近况。
翦新春[10](2008)在《中国大陆地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文中研究表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与咀嚼槟榔有关的口腔黏膜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口腔黏膜有烧灼痛、软腭区起水疱、硬腭部小黏液腺导管阻塞而出现小点状突起、口腔及咽部干燥感、软腭及悬雍垂纤维化致腭咽闭合不全时说话带有轻微的鼻音。临床检查时可见部分或全部口腔黏膜苍白,张口度逐渐变小以致张口困难;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治疗的研究现状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复发率对比 |
|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对象和方法 |
| 1.1 收集资料 |
| 1.2 记录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等一般情况 |
| 2.2 临床表现 |
| 2.2.1 全身症状 |
| 2.2.2 皮肤表现 |
| 2.3 诱因及用药史 |
| 2.4 实验室检查 |
| 2.4.1 血常规 |
| 2.4.2 肝功能 |
| 2.4.3 肾功能 |
| 2.4.4 血沉(ESR) |
| 2.4.5 C反应蛋白(CRP) |
| 2.4.6 D-二聚体(D-D) |
| 2.4.7 IgE |
| 2.5 治疗 |
| 2.5.1 轻型EM治疗 |
| 2.5.2 SJS治疗 |
| 2.6 激素并发症 |
| 2.7 住院天数及疾病转归 |
| 3 讨论 |
| 3.1 性别、年龄、季节等一般情况分析 |
| 3.2 诱因及用药 |
| 3.3 合并内脏疾病 |
| 3.4 实验室检查 |
| 3.5 药物治疗 |
| 3.5.1 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抗病毒 |
| 3.5.2 雷公藤、环孢素 |
| 3.6 住院天数及疾病转归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多形红斑的几种特殊类型及治疗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评价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一、研究内容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文献检索范围 |
| (二) 文献分类 |
| (三) 文献纳入标准 |
| (四) 文献排除标准 |
| (五) 研究方案 |
| (六) 编制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 |
| 三、研究结果 |
| (一) 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型分布 |
| (二) 口腔扁平苔藓常见证型下的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 |
| (三) 文献发表年份统计 |
| (四) 不同地域的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 (五) 文献来源统计 |
| (六) 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一) 临床预调查 |
| (二) 临床正式调查 |
| 二、结果 |
| (一) 口腔扁平苔藓证候规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 (二) 临床调查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一、口扁平苔藓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 |
| (一) 文献调查口扁平苔藓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 (二) 临床研究口扁平苔藓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 二、病损与证型的相关性 |
| 三、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
| 四、地域性 |
| (一) 相关文献地域性分析 |
| (二) 临床研究地域性分析 |
| 五、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证候与四诊信息的相关性 |
| (一) 聚类分析 |
| (二) 因子分析 |
| 六、证型诊断量化及分级标准 |
| 结语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 (一) 实验材料 |
| 1. 实验试剂 |
| 2. 实验仪器 |
| 3. 溶液配制 |
| (二) 实验方法 |
| 1. MTT试剂盒法检测MCF-7细胞的增殖活性 |
| 2. 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细胞的凋亡 |
| 3. Realtime-PCR检测MCF-7细胞ERα/βmRNA表达变化 |
| 4. Western-Blot法检测MCF-7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 |
| 二、实验结果 |
| 1. 不同浓度MCF-7细胞的增殖活性 |
| 2. MCF-7细胞的凋亡情况 |
| 3. ERα/β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 4. MCF-7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 |
| 三、分析与讨论 |
| (一) SLE在中医的分类范畴 |
| (二) 雌激素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SLE的关系 |
| (三) 雷公藤作用于SLE的机制分析 |
| 1. 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用 |
| 2. 雷公藤甲素与淋巴细胞的关系 |
| 3. 雷公藤甲素与雌激素的关系 |
| 4. 雷公藤甲素以毒攻毒治疗SLE理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图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评估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CO2激光 |
| 1.1 原理及作用机制 |
| 1.2 临床应用及疗效 |
| 2 YAG激光 |
| 2.1 原理及作用机制 |
| 2.2 临床应用及疗效 |
| 3 308 nm准分子激光 |
| 3.1 原理及作用机制 |
| 3.2 临床应用及疗效 |
| 4 低强度激光 (low level laser therapy, LLLT) |
| 4.1 原理及作用机制 |
| 4.2 临床应用及疗效 |
| 5 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rapy, PDT) |
| 5.1 原理及作用机制 |
| 5.2 临床应用及疗效 |
| 6 结语 |
| 一、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早期研究 二、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当前研究 1. |
| 嚼食槟榔是诱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惟一因素已经流行病学调查得到证实。 2. |
| 嚼食槟榔可以诱发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癌已得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证实。 3. |
| 嚼槟榔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及口腔癌致病分子机理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 三、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未来研究 1. |
| 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及其它癌前病变的发现和追踪观察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2. |
| 从分子病理的致癌机理方面来考虑, |
| 研究发现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