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侗,周飏,方红雁[1](2022)在《单侧声带麻痹的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单侧声带麻痹是因单侧支配喉内肌的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引起的单侧声带运动障碍、声门闭合不全,可同时伴喉感觉神经障碍,导致声音嘶哑、呛咳、误吸及吞咽障碍等症状。单侧声带麻痹的病因既有中枢性损伤,也有肿瘤、炎症、手术外伤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外周性神经损伤。临床需行声带运动振动评估、嗓音评估、空气动力学评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和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评估。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嗓音康复治疗、喉返神经修复术、声带注射喉成形术、I型甲状软骨成形术、杓状软骨内收术及联合术式等。
雷冠雄,邓忠,龙志清,罗铭华,刘东,谭东辉[2](2021)在《突发声嘶诊断性治疗1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道了1例以声嘶为唯一表现的声门闭合不全病例,该病例经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治疗及推压嗓音训练等诊断性治疗,声嘶逐渐痊愈,最终诊断为双侧环杓关节炎。声门闭合不全以对因治疗为主,在病因尚无法确定时,可通过诊断性治疗间接确定病因。
闫静,任晓勇,向莉,杜小滢,李娜,刘小红,侯瑾[3](2021)在《单侧特发性声带麻痹神经电刺激治疗后即刻疗效初步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单侧特发性声带麻痹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电刺激治疗后即刻对主观声音改变、声学参数以及动态喉镜观察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断为单侧特发性声带麻痹的患者,回顾性收集其行喉肌电图检查并同期行神经电刺激治疗前后的动态喉镜及嗓音分析检查结果,分析检查及治疗前后主观声音改变,声学参数(jitter、shimmer、DSI、MPT)及动态喉镜观察结果。结果共计43例单侧特发性声带麻痹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喉返神经合并喉上神经受损4例、喉上神经受损1例、喉返神经受损38例。喉肌电图检查及神经电刺激治疗后患者即刻均自觉讲话较前轻松感;治疗后即刻动态喉镜检查发现5例(11.6%)患者声带闭合较前无明显变化,声嘶无明显好转;38例(88.4%)患者动态喉镜显示声门裂均较检查前明显变小,可采集到基频及黏膜波,声嘶较前明显好转;声学参数前后变化:MPT(6.58±2.75 vs 10.3±5.18,P<0.001)、DSI(-3.79±6.7 vs-0.11±1.68,P=0.002),jitter及shimme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声带麻痹患者早期接受喉肌电图检查及神经电刺激干预治疗可改善患者声嘶,明显延长最长发音时间,改善嗓音障碍严重指数,显着改善声门闭合程度,提示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咽喉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咽喉学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嗓音学组[4](2021)在《声带麻痹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文中提出近年来, 尽管声带麻痹的诊治研究国内外发展迅速, 但仍旧存在对其认识不够深入, 临床诊治不规范等问题, 主要原因是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诊断与治疗标准。为此,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咽喉学组、嗓音学组以及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咽喉组联合组织部分专家执笔, 形成了本共识的初稿。针对该初稿, 在各学组的专家群分别征求意见后, 又进行了网络会议讨论, 并逐字逐句修改, 最终形成了本共识
徐文[5](2020)在《声带注射填充成形手术》文中研究指明声带注射填充成形手术是根据声门闭合不全的原因及特征,将自体物质或异体生物材料注射或填充至声带不同层次内或声门旁间隙内,使声带体积及质量增加,以改善声门闭合及恢复声带振动特性,最终恢复或改善患者的发音及吞咽功能。本文就填充材料选择、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及适应证,并发症处理及手术效果等进行介绍。
徐蕊[6](2020)在《喉裂开与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切除单侧杓状软骨治疗双声带麻痹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背景:双侧声带麻痹(bilateral vocal cord paralysis,BVCP)是一种会影响呼吸、嗓音和吞咽功能,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的疾病。它是指喉返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声带运动障碍,需排除环杓关节脱位,肿瘤侵犯声带肌等原因导致的声带固定。双侧声带麻痹的病因众多,包括占位性病变、医源性损伤、外伤、炎症、特发性等,最常见的原因是甲状腺切除术后,尤其是二次甲状腺手术后[1-3],第二常见的病因是肿瘤[4]。随着喉返神经监测仪器在临床上的逐渐普及,声带麻痹患者数量有所降低。双侧声带麻痹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喉喘鸣、音调减低、声音嘶哑、进食呛咳甚至窒息等症状[5,6]。治疗双侧声带麻痹的手术方式主要有杓状软骨切除术,声带外移固定术[7],声带切除术[8]。手术疗效临床报道不一,目前临床上就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尚未达成统一。目的:探讨喉裂开单侧杓状软骨切除术与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单侧杓状软骨切除术治疗双声带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双侧声带麻痹患者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行喉裂开单侧杓状软骨切除术,37例行经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单侧杓状软骨切除术,术后随访6~62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率,根据嗓音障碍指数问卷自我评估量表记录成功拔管的患者手术6月后的VHI值,根据误吸程度分级记录患者术后误吸情况,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情况,呼吸改善情况,声音质量及吞咽功能,评估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1、喉裂开组比内镜组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喉裂开组的拔管率为87.1%,内镜组的拔管率为91.9%,两组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喉裂开组术后VHI值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VHI值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裂开组术后VHI值大于内镜组术后VH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喉裂开组术后第1天,术后2周及术后2月的误吸程度均与内镜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单侧杓状软骨切除术拔管率高,对喉的功能损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有很大临床应用价值。喉裂开单侧杓状软骨切除术同样具有很高的拔管率,但创伤较内镜手术大,术后嗓音下降更明显,对于只有基础手术设备的医院可以采纳,对于支撑喉镜下暴露困难的患者可以选择此手术方式。
崔洵[7](2020)在《声带息肉不同手术方式效果的嗓音主客观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分别搜集经支撑喉镜及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钳夹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嗓音主客观评估,探讨声带息肉患者术后的疗效及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是否存在差异。通过VHI量表和计算机嗓音声学检测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嗓音客观声学参数的差异,探讨声带息肉术后的转归情况。[方 法]选择48例声带息肉患者,分别在支撑喉镜下及纤维喉镜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使用VHI量表、声学分析软件lingWAVES、纤维喉镜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评估手术疗效。[结 果]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较术前在VHI评分及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谐噪比(NHR)声学参数上均有显着差异(P<0.01),基频(F0)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支撑喉镜组术后在VHI评分、谐噪比(NHR)对比纤维喉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对比纤维喉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喉镜检查1个月后支撑组患者有5例声带边缘不光滑,粘膜见充血,声带闭合状况欠佳,3个月后声带充血较前减轻,但边缘仍有隆起,闭合欠佳;纤维喉镜组患者中1个月后有7例出现声带粘膜充血,边缘不光滑,闭合状况欠佳,3个月后检查发现2例出现术后复发,其余5例边缘仍有隆起,闭合差。[结 论]1.VHI量表与嗓音声学分析均可作为声带息肉手术前后嗓音质量的有效评估方法。2.纤维喉镜与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手术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嗓音质量,其中支撑喉镜下手术对于嗓音质量的改善更佳。3.谐噪比(NHR)相对于基频微扰(Jitter)和振幅微扰(Shimmer)评估疗效是一个更敏感的指标。
郑婷婷[8](2020)在《环杓关节脱位患者闭合复位后声音恢复和杓状软骨运动的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环杓关节脱位患者闭合复位后声音恢复和杓状软骨运动的规律,为制定准确的再次治疗时间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31例环杓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病因、纤维喉镜和/或频闪喉镜检查、CT检查、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嗓音主观听感知评估GRBAS分级、嗓音质量的声学分析(平均基频(FO)、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声门噪声激发比(GNE%))、最大发声时间(MPT)、环杓关节复位记录及病程等数据。结果:31例患者的声音和杓状软骨运动在复位后均恢复正常。31名患者复位前及最后一次复位后所收集的 VHI 评分、F0、jitter%、shimmer%、GNE%、MPT、GRBAS分级(G、R、B、A)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GRBAS分级中的(S)数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一次闭合复位后至声音和杓状软骨运动恢复正常的时间间隔为1~8天,平均4.65±0.57天。结论:1.表面麻醉下闭合复位治疗环杓关节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2.闭合复位成功后,患者声音及患侧杓状软骨运动明显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此时再行闭合复位可能导致已复位的杓状软骨再次脱位。3.闭合复位成功后的4.65±0.57天(4.08~5.22天,95%置信区间)患者的声音及杓状软骨运动可完全恢复。
雷冠雄,邓忠,刘中武,刘东,谭东辉[9](2019)在《声带后联合粘连病例1例》文中指出嗓音疾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治疗一般以病因治疗为主。大多数病例可以通过各种检查,比如频闪喉镜、喉肌电图、CT等手段明确病因。声带粘连常发生于前联合,本文介绍了1例罕见的、被多次误诊为双侧声带麻痹的声带后联合粘连病例。通过这一病例,总结寻找声带麻痹病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林志宏,楼浙伟,励霞霞,郑婷婷[10](2019)在《杓状软骨脱位的诊疗进展》文中提出杓状软骨脱位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疾病。患者可出现声音嘶哑、发音费力,严重者可合并呛咳及影响吞咽功能。杓状软骨脱位一般可通过病史、特征性临床表现、喉镜、CT及喉肌电图等检查予以诊断。早期诊疗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若延误诊断和/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导致患者永久的发声障碍。本文就近年来杓状软骨脱位的诊断和治疗等进展作一述评,以供同行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病因 |
| 1.1 中枢性损伤 |
| 1.2 外周性神经损伤 |
| 1.2.1 肿瘤及占位性病变 |
| 1.2.2 手术及外伤 |
| 1.2.3 炎症及特发性声带麻痹 |
| 1.2.4 其他病因 |
| 2 临床评估 |
| 2.1 病因评估 |
| 2.2 声带运动、振动评估 |
| 2.3 嗓音评估 |
| 2.4 影像学检查 |
| 2.5 实验室检查 |
| 2.6 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
| 2.7 喉空气动力学评估 |
|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4 治疗 |
| 4.1 针对病因治疗 |
| 4.2 药物治疗 |
| 4.3 嗓音康复治疗 |
| 4.4 外科治疗 |
| 4.4.1 喉返神经修复术 |
| 4.4.1. 1 喉返神经减压术 |
| 4.4.1. 2 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 |
| 4.4.1. 3 替代神经转位喉返神经吻合术 |
| 4.4.2 声带注射喉成形术 |
| 4.4.3 喉成形声带接近术 |
| 4.4.4 联合手术 |
| 4.4.4. 1 甲状软骨成形术联合杓状软骨内收术 |
| 4.4.4. 2 |
| 1 临床资料 |
| 2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1.2.1 动态喉镜及声学参数采集 |
| 1.2.2 肌电图检查仪器 |
| 1.2.3 肌电图检查体位及电极 |
| 1.2.4 肌电图记录电极进针方法 |
| 1.2.4.1 环甲肌 |
| 1.2.4.2 甲杓肌 |
| 1.2.4.3 环杓后肌 |
| 1.2.5 神经诱发电位刺激电极进针方法 |
| 1.2.6 电刺激治疗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 2.2 肌电图及神经诱发电位结果 |
| 2.3 神经电刺激后即刻动态喉镜结果 |
| 2.4 声学参数结果 |
| 3 讨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对照表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双侧声带麻痹的临床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嗓音疾病的诊疗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资料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临床资料 |
| 1.3 检查设备 |
| 1.4 闭合复位操作方法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结果 |
| 3.讨论 |
| 3.1 环构关节脱位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
| 3.2 环构关节脱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 3.3 环构关节脱位的治疗 |
| 3.4 声音及构状软骨运动恢复规律的可能机制 |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CT和MRI在喉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所取得科研成果 |
| 1 临床资料 |
| 2 讨论 |
| 1 发生机制 |
| 2 分类 |
| 3 诊断 |
| 3.1 喉镜检查 |
| 3.2咽喉部CT检查 |
| 3.3 LEMG检查 |
| 4 治疗 |
| 4.1 闭合复位术 |
| 4.2 开放复位术 |
| 4.3 其他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