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锐[1](2021)在《尿毒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尿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为心血管事件。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非传统危险因素之一,是终末期肾病患者CVD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是一种新的肾功能标志物,已证明与老年患者的心力衰竭和CVD死亡率相关。近年有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和高水平血清Cys-C皆与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有相关性,但相关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清Hcy、血清Cys-C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一区住院的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患者66例,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血清Hcy、血清Cys-C、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LVPW)、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LV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左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二尖瓣E峰/二尖瓣A峰(E peak/A peak,E/A)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血清Hcy、血清Cys-C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1.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清Hcy水平(17.90±7.45)u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82±2.76)umol/L,(P<0.05)。2.尿毒症组共66例,对照组共65例。两组LVMI平均值分别为(149.30±49.06mm)和(105.01±18.73)mm,t=6.806,P<0.001;LVd平均值分别为(47.88±6.33)mm和(44.80±3.30)mm,t=3.480,P<0.001;LVs平均值分别为(31.94±7.36)mm和(30.48±2.94)mm,t=1.487,P<0.001;IVS平均值分别为(13.08±4.79)mm和(30.48±2.94)mm,t=3.966,P<0.001;LVPW平均值分别为(11.91±1.93)mm和(10.60±0.86)mm,t=4.991,P<0.001;EF平均值分别为(64.61±7.62)mm和(63.26±3.33)mm,t=1.304,P<0.001。3.尿毒症患者中,Hcy增高组共55例,Hcy正常组共11例。两组LVMI平均值分别为(165.46±51.47)mm和(121.03±27.76)mm,t=3.907,P<0.05;IVS平均值分别为(14.21±5.64)mm和(11.10±1.36)mm,t=2.650,P<0.05。4.尿毒症患者中,尿毒症Cys-C增高组共42例,尿毒症Cys-C正常组共24例。提示两组LVMI平均值分别为(158.62±48.53)mm和(102.70±7.90)mm,t=3.78,P<0.05;IVS平均值分别为(13.53±5.12)mm和(10.81±0.98)mm,t=1.739,P<0.05。5.HLVM组血清Hcy水平(20.82±7.06)umol/L明显高于正常LVM组(12.95±5.35)umol/L,t=4.78,P<0.05。HLVM组血清Cys-C水平(5.40±1.17)mg/L明显高于正常LVM组(2.73±2.13)mg/L,t=6.58,P<0.05。6.尿毒症组Hcy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参数的相关性,血浆Hcy水平与LVMI、LVd、LVs和IVS均呈正相关(r=0.618,P<0.001;r=0.245,P<0.05;r=0.373,P<0.05;r=0.490,P<0.001),与LVPW、FS、EF、E/A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7.尿毒症组Cys-C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参数的相关性,血清Cys-C水平与LVMI、LVd、LVs均呈正相关(r=0.478,P<0.001;r=0.480,P<0.001;r=0.313,P<0.05),与EF成负相关(r=-0.329,P<0.05),与IVS、LVPW、FS、E/A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结论:(1)血清Hcy水平与LVMI、LVd、LVs和IVS均呈正相关。(2)血清Cys-C水平与LVMI、LVd、LVs呈正相关,与EF成负相关。
郑小凤[2](2021)在《胱抑素C预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及其转归的研究及验证》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和验证胱抑素C预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及术后肾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外科手术治疗的225例患者根据手术类型分为心脏手术组和非心脏大手术组。1、收集两组患者手术前24小时内的血清胱抑素C和肌酐水平,比较评估其在预测术后AKI中的价值,并确定胱抑素C预测急性肾损伤的最佳临界值。2、将胱抑素C、肌酐与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相结合组成分级预测模型,分析胱抑素CASA分级预测模型与肌酐-ASA分级预测模型对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并确定其最佳预测概率。3、追踪两组术后急性肾损伤的转归,以1周为终点,分为急性肾损伤恢复与不恢复,并分别用术前胱抑素C及肌酐对不恢复进行预测,最终确定最佳临界值。前瞻性研究:选择65例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作为验证队列,利用以上回顾性分析确定的临界值及预测概率,在验证队列中评价胱抑素C及胱抑素C-ASA联合预测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准确性;评估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转归即AKI发生1周内不恢复的准确性。结果:心脏手术组中,术前胱抑素C及肌酐水平预测术后发生AKI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95%置信区间0.726-0.881,p<0.001),和0.758(95%CI 0.677-0.840,p<0.001);非心脏手术组中,术前胱抑素C及肌酐水平预测术后发生AKI风险的AUC分别为0.802(95%CI 0.660-0.943,p=0.002)和0.746(95%CI 0.587-0.905,p=0.013)。诊断心脏手术后AKI及非心脏手术后AKI的胱抑素C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975mg/L(灵敏度86.5%,特异性71.4%)和0.89 mg/L(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62.8%),心脏手术组的术前胱抑素C-ASA分级预测模型、肌酐-ASA预测模型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95%CI 0.720-0.878,p<0.001),0.780(95%CI 0.688-0.850,p<0.001),胱抑素C-ASA最佳预测概率为0.661(敏感度72.2%,特异度77.8%)。胱抑素C在预测心脏手术组患者AKI发生后不恢复风险的AUC为0.797(95%CI 0.702-0.892,p<0.001),诊断的最佳临界值为1.16 mg/L(灵敏度81.6%,特异性73.1%),肌酐预测心脏手术患者AKI不恢复风险的AUC为0.769(95%CI 0.670-0.867,p<0.001)。根据分析队列确定的胱抑素C临界值,在验证队列中进行验证后,心脏手术组中,胱抑素C预测术后AK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9%(55.4-88.3),81.8%(54.6-109),非心脏手术组中,胱抑素C预测术后AK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49.8-110.1),75%(46.3-103.7)。胱抑素C-ASA分级预测术后AK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4.4%(71.1-97.7),81.8%(54.6-109)。胱抑素C预测心脏手术后AKI患者1周内不恢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6%(54-103.2)和88.9%(72.8-105)。结论:心脏手术组和非心脏大手术组术前胱抑素C水平对术后AKI的发生均具有预测价值,预测能力优于肌酐;胱抑素C与ASA分级临床危险因素结合起来的预测模型可以轻度提高心脏手术患者术后AKI的预测能力,其预测能力优于肌酐-ASA分级。术前胱抑素C对心脏手术患者AKI发生后1周内不恢复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预测能力优于肌酐。且胱抑素C的预测能力在验证队列中得到验证。
王建彬,邱龄[3](2021)在《胱抑素C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胱抑素C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胱抑素C由于不受许多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常作为肾功能检测的良好标志物,对于肾脏疾病和继发性肾脏损害(如糖尿病和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早期诊断功能。胱抑素C也参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腹主动脉瘤等疾病,随着胱抑素C与冠心病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望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前景。
买尔旦·满苏尔[4](2021)在《胱抑素C与颅内动脉瘤相关性与血清胱抑素C浓度的测定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同时探讨血清胱抑素C浓度的测定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破裂组)393例,颅内动脉瘤非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未破裂组)213例,同时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7例作为对照组,对入选者血清胱抑素C浓度及相关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性检验显示对照组(0.76±0.27)mg/L与未破裂组(0.79±0.26)mg/L血清胱抑素C浓度无统计学差异(t=1.114,P=0.266);未破裂组(0.79±0.26)mg/L与破裂组(0.68±0.31)mg/L血清胱抑素C浓度有统计学差异(t=4.753,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浓度与是否患颅内动脉瘤(未破裂)无关联(P=0.736,OR=1.169,95%CI=0.472~2.892),但血清胱抑素C浓度是已患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2,OR=0.401,95%CI=0.197~0.818)。结论:无论差异性检验还是相关性分析,对照组与未破裂组血清胱抑素C浓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我们不能确定这是因胱抑素C与颅内动脉瘤确无相关性或因血清胱抑素C浓度并不能反映颅内动脉瘤瘤壁胱抑素C的参与及浓度变化,因此不能下胱抑素C与颅内动脉瘤有无相关性结论,我们结论为测定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胱抑素C浓度没有临床早期诊断价值;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与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胱抑素C浓度有统计学差异。
焦子轩[5](2020)在《血清Cys C与合并MIS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室重构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主要探究合并代谢性炎症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为以后在临床工作中早期预防并治疗心室重构、心力衰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的T2DM患者共144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选入研究人群124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55例。对入选人群进行病史询问和基础资料收集,记录其胱抑素C、尿素氮、肌酐、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等实验指标,并查询其心脏彩超相关结果,包括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射血分数(EF)、E波峰值流速(E)、A波峰值流速(A)等结果,根据Devereux校正公式和Eichik公式计算出左心质量指数(LVMI)。根据血清胱抑素C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较低水平组(0.38mg/L≤血清胱抑素C≤0.83mg/L)62例,较高水平组(0.84mg/L≤血清胱抑素C≤1.56mg/L)62例。分析所有患者左心质量指数以及心舒张功能与胱抑素C及其他代谢因素的关系。统计处理: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或百分率表示。使用独立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组间指标差异;使用Pearson或Spearman检验分析指标之间相关性;使用多元回归分析,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指标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研究人群中,不同水平胱抑素C组间,年龄、病程、有动脉斑块人数、收缩压、肌酐、胆固醇、LDL、LAD、IVSTd、LVDd、LVPWTd、LVMI、E/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胱抑素C高水平组,LAD、IVSTd、LVDd、LVPWTd、LVMI高于低水平组,E/A低于低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FS、EF无明显差异(P>0.05)。2、LVLVMI及E/A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VMI与年龄、IVSTd、LVDd、LVPWTd、A峰、胱抑素C呈正相关,与E/A呈负相关;E/A与E峰呈正相关,与年龄、IVSTd、LVMI、A峰、胱抑素C呈负相关,但与胱抑素C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为-0.254(P<0.05)。3、LVMI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胱抑素C与LVMI独立相关,其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310、0.523(P<0.05),其中胱抑素C是LVMI的危险因素,E/A是LVMI的保护因素。4、心舒张功能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LVMI与心舒张功能独立相关,其OR值分别为1.084、1.121(P<0.05),是心舒张功能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中不同胱抑素C水平组间年龄、病程、有动脉斑块人数、收缩压、肌酐、胆固醇、LDL、LAD、IVSTd、LVDd、LVPWTd、LVMI、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胱抑素C水平较高组与低组比较,LAD、IVSTd、LVDd、IVSTd、LVMI均有升高,E/A有降低,差异有意义,可初步提示血清胱抑素C与心肌重塑具有相关性。2、本研究中年龄、胱抑素C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E/A值与其呈负相关,提示老年合并MIS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胱抑素C水平升高并有心舒张功能异常,则其合并左室肥厚可能性更大。在调整了年龄、病程、收缩压、尿素氮、肌酐等相关的混杂因素后,基线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仍是合并MIS的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本研究中,年龄、LVMI与E/A呈负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后结果提示,年龄、LVMI是心舒张功能独立危险因素,这说明随着年龄越大、左心质量指数越高,心舒张功能异常风险越大。
杨琴琴[6](2020)在《血清胱抑素C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血清CysC与冠心病(CH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09-2019.12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患者91例作为心衰组,冠心病(CHD)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内科学教材,心衰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同期选取于本院住院治疗确诊为CHD患者及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各80例作为对照组。心衰组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组(n=34)、心功能Ⅲ级组(n=30)、心功能Ⅳ级组(n=27)。全部受试者来院后仔细询问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等信息,测量血压,并量取身高和体重,求得体重指数(BMI)。同时受试者采用肘静脉血化验血清CysC、Pro-BNP等实验室指标。并由本院经验丰富的B超室医师进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方法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联合会推荐的方法。采用M型超声连续测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数值。比较对照组、冠心病组、CHD合并心力衰竭组间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观察三组间CysC、Pro-BNP等比较有无统计学差异;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分组,比较三个亚组临床资料,观察三组间CysC、Pro-BNP等比较有无统计学差异;CysC与Pro-BNP、LVEF、LEVDD、NYHA分级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筛选冠心病合并心衰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对照组与CHD组、CHD合并心衰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三组间在比较性别、年龄、BMI、心率、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CHD组、CHD合并心衰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三组间比较Urea、CRE、TG、TC、AST、AL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较Pro-BNP(537±38.99、576.92±40.02、3474.24±727.80)、CysC(0.51±0.21、0.79±0.24、1.30±0.41)、LVEF(66.70±3.43、59.90±5.16、51.95±8.20)、LVEDD(44.19±3.58、49.6±5.06、59.79±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心功能Ⅱ、Ⅲ、Ⅳ级组间Pro-BNP(1226.22±340.38、3266.40±1643.73、6535.99±2490.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心功能的增加,Pro-BNP水平逐渐上升,三组间两两比较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Ⅲ、Ⅳ级组间血清CysC(1.10±0.27、1.38±0.37、1.46±0.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心功能的增加,血清CysC水平逐渐上升,两两比较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Ⅲ、Ⅳ级组间LVEF(57.29±5.60、47.27±6.03、39.33±4.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心功能的增加,LVEF水平逐渐下降,两两比较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Ⅲ、Ⅳ级组间LEVDD(54.59±6.09、60.17±6.98、65.93±6.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心功能的增加,LEVDD逐渐上升,两两比较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CysC与Pro-BNP、LVEF、LEVDD、NYHA分级的相关性分析血清CysC与Pro-BNP、LVEDD、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633,r=0.491,rs=0.794,P均<0.05);与LVEF呈负相关(r=-0.711,P<0.05)。5.冠心病合并心衰严重程度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冠心病合并心衰心功能分级为应变量,以各临床资料为自变量,筛得Pro-BNP、CysC、LVEF为影响冠心病合并心衰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1.血清CysC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表达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正常人;2.血清CysC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随着心功能增加,血清CysC逐渐增加;3.血清CysC是影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且是独立危险因素;4.血清CysC可协助评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申军[7](2020)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胱抑素C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探讨胱抑素C与心功能、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66例作为心力衰竭组,其中男性86例女性80例,病史符合入选条件,按NYHA标准分为II级组8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9例)、III级组39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IV级组4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选取同期体检正常的老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心血管疾病史等,从入院后空腹采血化验结果中记录其中血清胱抑素C(CysC)及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中记录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结合病史及相关临床指南进行心功能分级。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结果:1.对照组与心力衰竭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左室后壁厚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IVS值、LVEDD值、LVEF值、CysC水平、NT-proBNP水平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心力衰竭组CysC水平、LVEDD值、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LVEF值低于对照组。2.不同等级心力衰竭组及对照组之间,年龄、IVS值、LVEDD值、LVEF值、CysC水平、NT-proBNP水平分布不同,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心功能分级与CysC水平呈正相关(r=0.783 P<0.01)。4.CysC水平与LVEF值呈负相关(r=-0.570 P<0.01)。CysC水平与LVEDD值、IVS值呈正相关(r=0.479,0.230 P<0.01)。结论:1.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与体检正常老年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左室后壁厚度无明显差异,老年心力衰竭患者CysC水平、LVEDD值、NT-proBNP水平高于体检正常老年患者,LVEF值低于体检正常老年患者。2.不同级别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及体检正常患者之间,年龄、IVS值、LVEDD值、LVEF值、CysC水平、NT-proBNP水平分布不同。3.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与CysC水平呈正相关。4.老年心力衰竭患者CysC水平与LVEF值呈负相关,与LVEDD值、IVS值呈正相关。
杜培培[8](202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关系,旨在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为评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进而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予以指导。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选择同期我院门诊健康查体者200例。依据指定的时间和方法测量参与者血清Cys C、Hcy水平。将所有参与者分为病例组(有急性脑梗死者198例),对照组(健康查体者200例);将病例组按照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分为IMT增厚组(58例)、斑块形成组(140例);将病例组按颈动脉狭窄标准测定分为轻度狭窄组(111例)、中度狭窄组(55例)、重度狭窄及闭塞组(32例);将斑块形成组按照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49例)、不稳定斑块组(91例)。对比分析各组间血清Cys C、Hcy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别分析颈动脉IMT、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Cys C、Hcy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心率、HDL-C、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吸烟、饮酒、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LDL-C、Cys C、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各亚组之间比较2.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1.16±0.43)mg/L、(1.52±0.69)mg/L,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9.26±1.38)μmol/L、(24.01±2.36)μmol/L,经比较,斑块形成组血清Cys C、Hcy水平高于IMT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0.91±0.63)mg/L、(1.07±0.69)mg/L、(1.22±0.74)mg/L,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53±1.98)μmol/L、(22.14±2.15)μmol/L、(25.08±2.97)μmol/L,两两比较,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血清Cys C、Hcy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高于轻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1.26±0.67)mg/L、(1.89±0.97)mg/L,血清Hcy水平分别为(22.29±4.08)μmol/L、(26.38±3.27)μmol/L,经比较,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ys C、Hc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相关性分析4.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Hcy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6、0.602,P<0.05)。4.2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Cys C、Hcy呈弱相关(r值分别为0.205、0.216,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颈部斑块的稳定性与否为因变量,以性别、吸烟、饮酒、年龄、BMI、心率、HDL、LDL-C、TC、TG、Cys C、Hcy为自变量,按α=0.05水平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 C、Hcy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Hcy水平呈正相关。2.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Cys C、Hcy水平呈弱相关。3.Cys C、Hcy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险因素。
陈红梅[9](2020)在《血清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发病24h内)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体检的人群50例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对病例组进行随访观察三个月,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测评,依据测评结果分为脑梗死认知正常组(nocognitive impairment,NCI组)和脑梗死认知障碍组(PSCI组)。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第二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Cys C水平。比较缺血性卒中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Cys C水平的差异;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后NCI组与PSCI组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比较病例组不同Cys C水平(低、中、高)中PSCI的发生率;比较不同梗死部位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采用Spearman分析PSCI组血清Cys C水平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SCI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Cys C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后PSCI发生率:病例组于卒中后三个月进行MoCA筛查,PSCI的发病率为51.85%。(2)缺血性脑卒后PSCI组血清Cys C水平(1.34±0.30mg·L-1),NCI组血清Cys C(0.92±0.45mg·L-1),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CI组中既往卒中病史41.07%,NCI组为30.77%,P=0.037,有统计学差异。(3)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Cys C浓度分组,比较组间Cys C水平差异,P<0.001,组间Cys 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低、中、高Cys C浓度)PSCI发生率分别为14例(25.00%)、18例(32.14%)、24例(42.86%),P<0.0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P<0.05,每两组间血清Cys 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4)额叶梗死PSCI的发生率为87.0%,颞叶梗死PSCI的发生率为84.2%,基底节梗死PSCI的发生率为76.9%,丘脑梗死PSCI的发生率为57.1%,其他部位梗死PSCI的发生率为5.1%。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5)血清Cys C与病例组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 C与年龄、高血压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糖尿病病史、尿酸、Hcy均具有相关性,与其它基本资料无相关性。(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 C(P=0.034,OR=21.864)、Hcy(P=0.043,OR=1.046)、高血压病史(P=0.035,OR=3.416)、脑梗死病史(P=0.038,OR=4.231)、糖尿病病史(P=0.046,OR=2.686)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存在回归关系。(7)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 C水平与MoCA总分呈负相关(r=-0.996,P=0.008),与视空间及执行能力(r=-0.240,P=0.037),命名(r=-0.348,P=0.035),抽象思维(r=-0.214,P=0.025)均呈负相关。与注意力及计算力、语言功能、延迟记忆和定向力均无相关性。结论:(1)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较高。(2)缺血性卒中后血清Cys C水平越高、既往有脑梗死病史会增加PSCI的发生率。(3)血清Cys C水平与MoCA总分呈负相关,表明血清Cys C水平越高,认知功能受损越严重。(4)血清Cys C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病情变化相关,可反映患者的认知水平,研究表明血清Cys C可作为缺血性卒中后PSCI的相关生物学标记物。
肖筱婵[10](2020)在《Cys-C与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供血不足,局部脑组织灌注障碍所引发缺血、缺氧以及坏死的过程,其机制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栓形成等,是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重要的原因之一。引起脑梗死最常见、最危险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时诊断及预防其发生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常用头颈部CT+CTA及MRI+MRA等影像学手段来诊断及分辨梗死类型,尚无具体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诊断帮助,这为临床治疗带来诸多不便。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临床最常用生物标志物出发,回顾性分析胱抑素-C、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拟研究胱抑素-C等生物标志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预测价值,以期血清学和影像学相辅相成,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材料与方法本文通过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从急诊科入院的脑梗死患者资料,选取症状发生至入院1周以内,经CT或MRI证实颅内梗死病灶,并由神经内科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将这部分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研究。纳入患者血清样本由我院检验科完成包括:胱抑素-C(Cystatin-C,Cys-C)、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等指标的分析并出具报告。所有统计分析用SPSS24.0版进行,统计学意义设为P<0.05。用均值士标准差(SD)表示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并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将非正态分布变量表示为具有四分位数范围(IQR)的中位数,并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中的频率和百分比。对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胱抑素-C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组(n=106,1.16±0.23)显着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n=56,0.93±0.2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二元Logistic回归中,性别的回归系数为1.665,P=0.007,OR=5.288,95%置信区间(1.588,17.613),表明性别在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组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胱抑素-C的回归系数为1.064,P<0.001,OR=2.845,95%置信区间(1.588,5.096),表明胱抑素-C对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以预测概率为0.5,此Logistic回归模型判别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灵敏度是76.8%,特异度是66.7%,总判对率为 72.8%。AUC=0.772。结论本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显着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胱抑素-C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用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简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内容 |
| 2.3 分组 |
| 2.4 统计研究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2 尿毒症组与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比较 |
| 3.3 尿毒症组与对照组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各项参数比较 |
| 3.4 尿毒症 Hcy增高组、尿毒症 Hcy正常组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
| 3.5 尿毒症Cys-C增高组、尿毒症正常Cys-C组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
| 3.6 尿毒症HLVM 组、正常LVM 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比较 |
| 3.7 尿毒症组Hcy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参数的相关性 |
| 3.8 尿毒症组Cys-C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参数的相关性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 4.2 尿毒症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分析 |
| 4.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后果 |
| 4.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与反向流行病学理论 |
| 4.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 |
| 4.6 胱抑素C与低分子量蛋白质 |
| 4.7 胱抑素C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
| 4.8 高胱抑素C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 4.9 胱抑素C在心脏细胞外基质重构中的作用 |
| 4.10 高胱抑素C血症导致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 |
| 第五章 结论 |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胱抑素C临床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样本量估算 |
| 2.2 患者信息收集 |
| 2.3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C(Cystatin C) |
| 2.4 肌酐 |
| 2.5 分组及定义 |
| 2.6 统计学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手术患者的基线特征 |
| 3.2 影响手术患者术后发生AKI及 AKI不恢复的危险因素 |
| 3.3 各危险因素对术后AKI的预测 |
| 3.4 胱抑素C对术后AKI 1 周内不恢复的预测 |
| 3.5 胱抑素C联合ASA评分预测术后发生AKI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血清胱抑素C水平、NTproBNP与心力衰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胱抑素C的生物学特性 |
| 2 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关系 |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1.1 炎症反应机制 |
| 2.1.2 调节脂质代谢 |
| 2.1.3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 2.1.4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 2.1.5 自噬功能障碍 |
| 2.2 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 |
| 2.3 预后 |
| 3 小结与展望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 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颅内动脉瘤与胱抑素C相关性最新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综述 |
| 2.1 血清胱抑素C的产生、代谢和生理作用 |
| 2.2 血清胱抑素C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
| 2.3 血清胱抑素C的相关临床应用 |
| 2.3.1 胱抑素C与动脉粥样硬化 |
| 2.3.2 胱抑素C与高血压 |
| 2.3.3 胱抑素C与甲状腺 |
| 2.3.4 胱抑素C与肿瘤 |
| 2.4 小结 |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相关指标 |
| 3.2.1 基础资料、生化指标采集 |
| 3.2.2 影像学信息采集 |
| 3.2.3 计算公式及分组 |
| 3.3 统计学方法 |
| 第4章 结果 |
| 4.1 不同水平胱抑素C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
| 4.1.1 两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 |
| 4.1.2 两组间相关生化指标的比较 |
| 4.1.3 不同水平胱抑素C组间心脏结构和功能差异比较 |
| 4.2 合并MIS的2 型糖尿病患者LVMI及 E/A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分析 |
| 4.3 合并MIS的2 型糖尿病患者LVMI及 E/A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
| 4.3.1 对LVMI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
| 4.3.2 对心舒张功能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
| 第5章 讨论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 1.1.2 纳入标准 |
| 1.1.3 排除标准 |
| 1.2 材料与研究方法 |
| 1.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 1.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 1.2.3 各临床指标的检测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第二章 结果 |
| 2.1 对照组与CHD组、CHD合并心衰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
| 2.2 对照组与CHD组、CHD合并心衰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 |
| 2.3 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 |
| 2.4 血清CysC与 Pro-BNP、LVEF、LEVDD、NYHA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
| 2.5 冠心病合并心衰严重程度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第五章 不足之处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索引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综述 |
| 2.1 心力衰竭的国内外研究现况 |
| 2.2 胱抑素C研究进展 |
| 2.3 胱抑素C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
| 2.3.1 心室重构 |
| 2.3.2 动脉粥样硬化 |
| 2.3.3 氧化应激 |
| 2.3.4 炎症反应 |
| 2.4 展望 |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研究人群 |
| 3.1.2 诊断标准及相关名词解释 |
| 3.1.3 入选标准 |
| 3.1.4 排除标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资料收集 |
| 3.2.2 数据整理 |
| 3.2.3 数据分析 |
| 第4章 结果 |
| 4.1 对照组与心力衰竭组临床资料比较 |
| 4.2 对照组与不同等级心力衰竭组临床资料对比 |
| 4.3 胱抑素C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 4.4 胱抑素C水平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 |
| 第5章 讨论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所获荣誉及导师简介 |
| 致谢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入选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颈动脉超声检查 |
| 2.2 标本采集与检测 |
| 2.3 一般资料的记录 |
| 2.4 观察指标及分组情况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
| 3.2 病例组各亚组间比较 |
| 3.3 斑块亚组间比较 |
| 3.4 相关性分析 |
| 3.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 一、引言 |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三、结果与分析 |
| 1 病例组与对照组 |
| 2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组(PSCI)与无认知障碍组(NCI)一般资料比较 |
| 3 缺血性卒中后血清CysC水平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 4 不同梗死部位认知障碍的发生率 |
| 5 血清Cys C与缺血性卒中组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
| 6 缺血性PSCI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7 PSCI组血清Cys C与 MoCA分值及各认知域的相关性分析 |
| 四、讨论 |
| 1 缺血性脑卒中与PSCI |
| 2 血清Cys C与缺血性PSCI |
| 3 缺血性PSCI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4 血清Cys C与 MoCA量表相关性 |
| 5 本研究局限性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七、文献综述 血清胱抑素C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
| 参考文献 |
| 八、附录 |
| 九、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脑梗死流行病学与病因分型 |
| 2 脑动脉粥样硬化 |
| 3 脑梗死的诊断与预防 |
| 4 胱抑素-C |
| 5 血浆D-二聚体 |
| 6 同型半胱氨酸 |
| 7 C反应蛋白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 方法 |
| 1 研究对象筛选 |
| 2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
| 3 生物标志物收集 |
| 4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患者纳入流程 |
| 2 患者一般特性 |
| 3 Cys-C、D-Dimer、Hcy、CRP/HS-CRP等生物标志物比较 |
| 4 动脉粥样硬化型Cys-C、Hcy与NIHSS评分、mRS评分间的关系 |
| 5 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型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6 胱抑素-C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效果判别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