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晏斌,高庆和,邓楹君,赵丰,刘胜京,郭军[1](2021)在《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前列安栓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英文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与PubMed(时间至2021年3月),收集关于前列安栓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4软件对最终纳入的12篇文献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12项研究的总样本量为1 14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列安栓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率[OR=3.37,95%CI(2.08,5.5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index,NIH-CPSI)[MD=-4.95,95%CI为(-7.66,-2.25)]均优于单用α受体阻滞剂的对照组。前列安栓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率[OR=4.48,95%CI(2.96,6.77)],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MD=-4.15,95%CI为(-7.56,-0.73)]均优于单用抗生素的对照组。结论: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一定疗效且相对安全。
黄胜[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分析杨文涛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剂,整理、挖掘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和新方,为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用药参考。方法:1.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整理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病例,分析和总结导师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2.将筛选出的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导师杨文涛教授在门诊治疗过慢性列腺炎患者154例,完整有效处方268首。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系统(V3.0)软件临床信息采集系统中录入患者病历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分析”功能,对处方中的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类进行统计,并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法方法、k均值算法+模拟回归算法挖掘常用药物组合、配伍规律、潜在新方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1.纳入154例CP患者发病多以中青年为主,以湿热瘀滞证、湿热蕴结证多见。2.纳入的268首处方中共使用161味中药,四气以寒温平性药为主;五味甘苦辛味药为主;归经肝肾经脾经最多;治疗药物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为主。3.对161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使用频次在40次以上且居前15位的中药分别是茯苓、萆薢、石菖蒲、黄芪、车前子、蒲公英、生地黄、马鞭草、薏苡仁、菟丝子、牡丹皮、桂枝、泽泻、甘草、续断。4.基于关联规则排在前5的组合分别是“泽泻->茯苓”“石菖蒲,车前子->茯苓”“萆薢,石菖蒲,车前子->茯苓”“萆薢,车前子->茯苓”“茯苓,石菖蒲,车前子->萆薢”。5.基于聚类分析时,挖掘出5个核心组方,分别是(1)萆薢、石菖蒲、茯苓、车前子、泽泻、菟丝子;(2)白芍、黄芪、甘草、桂枝、石菖蒲、牡蛎;(3)生地黄、牡丹皮、马鞭草、茯苓、薏苡仁、黄芪;(4)茯苓、桂枝、甘草、厚朴、续断、砂仁;(5)红花、夏枯草、路路通、牡丹皮、地龙、车前子。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数据挖掘导师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得出了较全面科学的统计结果。数据挖掘结果展现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对推动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弥补总结导师临床用药经验缺乏临床数据支持的不足。
蔡国振(KuoChen Tsai)[3](2020)在《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男性生殖系统中的常见病,具有缠绵难愈、易于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为排尿异常、局部疼痛不适、严重情况下患者的生育功能也受到影响。目前其发生率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很多治疗方法也被提出了。西药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效果不明显,主要是进行抗菌、消炎、止痛治疗,往往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甚理想且易难以根治,也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中医治疗本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原则。治法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益精为主,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比率较高的疗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中药栓塞、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坐浴、熏洗疗法等疗法,根据患者情况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临床不适症状,总体疗效往往令人满意。而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其中,针灸的镇痛作用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而疼痛作为困扰CP患者的主要症状,可见针灸治疗CP有独特的优势。温针灸结合针刺与艾灸的作用,对于各种风寒、寒湿、瘀血导致的疼痛性疾病均有一定疗效,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也有着客观的理论依据。唐纯志教授在多来临床工作中总结认为,CP患者病机在于肾虚为本。其中肾阳虚型CP中医症状表现为尿后滴沥,劳后白浊,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阳痿早泄或性欲低下。治之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温补肾阳是治疗的关键,临床中温针灸也被医家门用于治疗肾阳虚型CP。迄今为止,仍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证明温针灸可有效治疗此病。因而,本研究基于中医理论,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运用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CP,观察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CP与普通针刺干预相比,对CP患者的临床症状、精神焦虑抑郁状态、前列腺触诊情况、前列腺按摩液炎症水平、自身免疫水平及B超声像图前列腺病理变化的影响,为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CP提供研究证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研究,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门诊2017年6月-2019年6月就诊的CP患者中,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出肾阳虚型CP患者,在参考众多文献后,设定本研究患者为100例。告知患者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并签名同意后,通过简单随机化的方法,利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实施随机分配病例,两组按1:1的比例,将100例肾阳虚型CP患者分为温针灸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各50例。温针灸组运用温针灸治疗,取穴肾俞(双侧)、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双侧)、阴陵(双侧)泉、秩边(双侧),穴位定位参考《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行针3分钟,加以2cm艾灸穿于针炳上点燃,每穴灸3壮治疗。每日1次,连续6天后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普通针刺组取穴同温针灸组,予单纯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es symptom index,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进行评估,且NIH-CPSI评分包括疼痛症状、排尿症状、生活质量影响3个方面。前列腺组织触诊情况采用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进行评估。炎症水平采用前列腺液按摩(expressed prostatitis secretion,EPS)中白细胞计数积分(white blood cells,WBC)进行评估。自身免疫水平采用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进行评估。焦虑抑郁状态用焦虑量表评分(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量表评分(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估。前列腺影像学病理变化采用前列腺B超声像图中前列腺表面的光滑度、内回声均匀度及腺体大小进行评估。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评分、前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EPS-WBC计数积分、卵磷脂小体积分、IL-8水平、TNF-α水平、SAS评分、SDS评分、B超声像图前列腺表面的光滑度、内回声均匀度及腺体大小等指标进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成果:本研究一共收集病例100例,其中温针灸组、普通针刺组各50例。在本研究实施以及观察过程中脱落和剔除9例,实际完成患者病例91例,其中温针灸组46例患者,普通针刺组45例患者。1.基线比较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年龄构成、病程、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评分、前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EPS-WBC计数积分、卵磷脂小体积分、IL-8水平、TNF-α水平、SAS评分、SDS评分等指标进行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1)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温针灸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83%。普通针刺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7例,有效25例,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经统计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组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1)西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西医临床临床疗效比较:温针灸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8例,有效26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65%;普通针刺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9例,有效29例,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4.44%。经统计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组的西医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3.疗效指标比较(1)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积分变化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NIH-CPSI积分的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影响评分变化进行组内比较,各项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温针灸组疼痛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积分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且对疼痛症状和排尿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普通针刺组。(2)SAS、SD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变化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和普通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3)前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前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前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变化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前列腺触诊情况,且优于普通针刺组。(4)EPS-WBC计数、卵磷脂小体、IL-8和TNF-α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EPS-WBC计数积分、卵磷脂小体积分、IL-8和TNF-α水平都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EPS-WBC、卵磷脂小体、IL-8和TNF-α水平变化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能够改善患者WBC、卵磷脂小体相关炎症水平和L-8、TNF-α自身免疫水平,且优于普通针刺组。(5)B超声像图前列腺包膜、内部回声及腺体大小比较治疗后,两组前列腺B超声像图中前列腺包膜、内部回声及腺体大小都比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B超声像图中腺体包膜、内部回声及腺体大小变化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能改善患者前列腺声像图中病理变化,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针刺治疗相比,温针灸治疗可显着改善肾阳虚型CP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NIH-CPSI评分)、前列腺触诊情况、前列腺炎症水平、自身免疫水平及前列腺声像图情况。温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肾阳虚型CP的疼痛症状及排尿症状(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且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CP的总有效率优于普通针刺,临床疗效肯定。综合上述结果,温针灸治疗CP具有一定优势,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宫僖浩[4](2020)在《耳穴压豆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前列腺炎(CP)是男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缓慢、反复发作、症状多样、缠绵难愈的特点,是一种给医生和患者都造成极大困扰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前列腺炎的发病率约为25%,但大约有近半数(35%-50%)的男性在其一生中某个时候会受到前列腺炎所引起的相关症状的影响。虽然前列腺炎这种疾病同咽炎、鼻炎等慢性疾病一样,并不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其引起的相关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严重,有横断面研究显示,受前列腺炎疼痛症状困扰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水平同心绞痛、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相同或更加严重。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前列腺炎还与精液质量的异常和男性不育症相关。按照NIH-CPS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分类,其中Ⅲ型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CPPS)在前列腺炎中占90%—95%。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盆腔疼痛都与精液异常和不育症有关。同时,其庞大的患者人群和高昂的医疗费用给公共卫生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前列腺炎是全球公认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Ⅲ型前列腺炎占前列腺炎的绝大多数,机理复杂,病因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许多问题还存在广泛的争议,目前倾向于可能是多种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体感染、炎症和异常的盆底神经肌肉活动等的共同作用。CPPS的临床特征是会阴盆腔、等部位的疼痛不适,伴有下尿路刺激或梗阻症状,性功能不全以及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抑郁,其中以会阴部、下腹部、睾丸、阴茎疼痛和射精痛为其最典型的特征。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勃起功能及射精功能。尽管CPPS常为间断性发作,但其症状一般会存在较长时间(至少3个月)。虽然这些症状不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但却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目前,尽管CPPS的治疗方法众多,但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常规抗生素治疗,临床缓解率低,治疗结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目前口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效果显着,然而口服药物治疗却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诸如治疗费用较高、疗程较长、患者长期服药胃肠刺激大等问题,导致很多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最终影响临床疗效,甚至导致前功尽弃。因此,从中医外治法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中医经络穴位在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东直门医院男科李海松教授在临证中发现,在特定耳穴进行耳穴压豆治疗在治疗CP方面具有特定作用,可以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以系统综述形式总结了外治法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经验和耳穴压豆的临床报道,并设计了随机对照试验以证明耳穴压豆辅助治疗对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目的:通过观察使用耳穴压豆联合前列安栓对比单纯使用前列安栓对Ⅲ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改善及相关评分的影响,评估耳穴压豆辅助治疗是否能够提高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门诊就诊并确诊的Ⅲ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样本计算公式得出所需病例数为80例。2组均采用前列安栓治疗,治疗组加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治疗;连续治疗4周(1个疗程)。2组在治疗期间禁忌烟酒及辛辣的食物。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相关症状评分,并在研究过程中,疗程结束和随访时,研究记录所有自发报告的以及经询问或观察所发现的不良反应及例数。数据统计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脱落,有效纳入病例总数为76例,脱落病例控制在预计范围内,对统计结果无影响。在治疗组中,受试者共计治愈2例,显效为3例,有效为28例,无效为5例,总有效率达86.8%;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2例,有效3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是92.1%。两组均能改善Ⅲ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组治疗前后NIH-CPSI分数变化、PHQ-9(9条目健康问卷)分数变化、GAD-7分数(7条目健康问卷)变化、中医证候评分分数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NIH-CPSI评分、PHQ-9评分、GAD-7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对于Ⅲ型前列腺炎的治疗都有明显疗效,治疗后两组的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PHQ-9评分、GAD-7评分方面均有显着差异。研究表明耳穴压豆联合前列安栓在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时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前列安栓;应用耳穴压豆辅助治疗时,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及全身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前列安栓,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薛珊珊[5](2020)在《加味丁桂散贴敷神阙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的病因十分复杂,传统的病因学多认为是前列腺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并产生炎症的过程,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尿滴沥等,并伴有会阴部、小腹部坠胀疼痛和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等,具有发病缓慢、反复发作、症状多样、缠绵难愈的特点,是一种让医生和患者都十分困惑的疾病。前列腺炎的发病率约为25%,但大约有近半数(35%-50%)的男性在其一生中某个时候会受到前列腺炎的影响。目前,尽管CP的治疗方法众多,但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结果不尽如人意,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口服药物治疗CP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效果显着,然而口服药物治疗却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诸如治疗费用较高、疗程较长、患者长期服药胃肠刺激大等问题,导致很多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最终影响临床疗效,导致前功尽弃。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前期丁桂散的研究表明,丁桂散贴敷神阙穴可明显改善CP患者的症状,为进一步提高贴敷疗效,设计进行了本次研究,观察加味丁桂散贴敷神阙穴的疗效及安全性。目的:将加味丁桂散的临床疗效与丁桂散进行比较,以客观评价加味丁桂散贴敷神阙穴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获得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并推广应用于临床,缩短疗程,减轻患者负担,使广大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获益。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治疗史及合并疾病等情况,进行NIH-CPSI量表、中医症候评分并记录。采用随机对照对80名患者进行4周的临床观察。由计算机产生随机编码表,将80例患者2等分为丁桂散贴敷神阙穴组(A组)、加味丁桂散贴敷神阙穴组(B组)。温水调匀敷脐,每日一次(Qd)。以NIH-CPSI量表、中医症候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记录不良反应。观察加味丁桂散对慢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计算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有效率、NIH-CPSI量表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变程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IH-CPSI量表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总评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经卡方检验,两组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共发生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脐周皮肤瘙痒,可自行缓解,未做任何特殊处理。结论:加味丁桂散贴敷神阙穴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临床疗效优于丁桂散。
张婉婷,陈灵,胡姗姗[6](2018)在《前列安栓与安慰剂对照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前列安栓与安慰剂对照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万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及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7年5月。铺以手工检索,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用Rev Man5.0软件对各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篇文献,研究病例数共计1 090例。前列安栓(试验组)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均数差=-1.34,95%置信区间(95%CI)-2.48-0.20];两组治疗后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合并比值比=3.11,95%CI 2.344.12);两组主要不良反应(肛门不适及排便感、腹痛腹泻、肛门出血、腹胀及肛门不适兼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安栓治疗CP安全、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温鹏[7](2017)在《用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分析用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在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这68例患者分为野菊花栓组(n=34)与前列安栓组(n=34)。为野菊花栓组患者采用野菊花栓进行治疗,为前列安栓组患者采用前列安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与野菊花栓组患者相比,前列安栓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较高。
洪佳辉,陈醉,陆泽楷,张仁荣,黄杰龙[8](2017)在《前列通瘀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前列通瘀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前列通瘀胶囊治疗CP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1月,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列通瘀胶囊单用或联用其他药物治疗CP在治愈率[OR=1.96,95%CI(1.63,2.34),P<0.05]、总有效率[OR=2.85,95%CI(2.27,3.59),P<0.05]、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MD=-4.92,95%CI(-9.65,-0.18),P<0.05]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EPSWBC)[MD=-1.92,95%CI(-3.91,0.06),P>0.05]、不良反应[OR=0.97,95%CI(0.59,1.6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Meta分析表明前列通瘀胶囊单用或联用其他药物治疗CP,应用安全,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及改善NIH-CPSI上优于对照组,对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及副作用与对照组相当。
高筱松,高文喜,贺菊乔,段客杰,李兰群,张亚强[9](2016)在《前列泌尿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多中心双盲阳性药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前列泌尿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对照临床试验设计。480例湿热瘀血蕴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按3∶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360例,应用前列泌尿栓,肛内给药,1粒/次,1次/d。安慰剂对照组120例,应用前列安栓,肛内给药,1粒/次,1次/d。疗程为4周。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评分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结果:(1)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CPSI评分分别为(11.88±5.28)分和(13.79±5.68)分,各组相对于基线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CPSI评分差值分别为(9.17±5.59)和(7.58±5.16),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降低NIH-CPSI评分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为(8.12±4.78)分和(9.04±4.52)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9.32±5.12)和(8.93±5.23),治疗组降幅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愈显率为49.17%,对照组为34.17%,扣除中心效应,总愈显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泌尿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安全、有效。
莫旭威,王彬,李海松,赵冰,刘洋[10](2015)在《慢性前列腺炎外治法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已经进入中西结合、内外兼施的综合治疗时代,外治法以其使用方便,临床疗效满意等优势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常用的外治法有坐浴、直肠给药、脐疗、物理疗法、前列腺注射、尿道灌注、经会阴超声等。但是,临床中外治法在前列腺炎的治疗中尚有很多误区及不规范的地方,为进一步规范外治法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使用,特将常用的外治方法进行详细综述,并对不同的外治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1.1 纳入标准(自拟) |
| 1.1.2 排除标准(自拟) |
| 1.2 检索策略 |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4 结局指标结果分析 |
| 2.4.1 有效率 |
| 2.4.2 NIH-CPSI评分 |
| 2.4.3 EPS-WBC |
| 2.4.4 不良反应率 |
| 2.5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 1.2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研究 |
| 1.3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证型 |
| 1.4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
| 1.5 总结与展望 |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 2.1 慢性前列腺炎定义及分类 |
| 2.2 慢性前列腺炎流行病学研究 |
| 2.3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学的研究 |
| 2.4 前列腺炎的诱发因素 |
| 2.5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
| 2.6 总结与展望 |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方法 |
| 2.1 对象来源 |
| 2.2 疾病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 2.3 门诊病历收集、录入及分析 |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年龄统计 |
| 3.2 证型统计 |
| 3.3 症状统计 |
| 3.4 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
| 3.5 药物频次统计及类别分析 |
| 3.6 高频中药统计分析 |
| 3.7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结果 |
| 3.8 聚类分析及核心方挖掘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常见证型、症状分析 |
| 3 用药经验分析 |
| 3.1 性味归经分析 |
| 3.2 药物功效分析 |
| 3.3 高频用药分析 |
| 3.4 组方规律分析 |
| 4 聚类及新方分析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第五部分 展望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英文词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综述 |
| 1.1 祖国医学对CP的认识 |
| 1.1.1 古代医家对CP的认识 |
| 1.1.2 现代医家运用中医理论对CP的治疗 |
| 1.2 现代医学对CP的认识 |
| 1.2.1 CP的分型 |
| 1.2.2 C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 1.2.3 CP的西医治疗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试验设计 |
| 2.1.2 病例来源 |
| 2.1.3 诊断标准 |
| 2.1.4 病例选择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治疗方法 |
| 2.2.2 观察指标 |
| 2.2.3 观察记录 |
| 2.2.4 统计学分析 |
| 2.2.5 伦理学问题及处理 |
| 2.2.6 事件观察 |
| 2.2.7 安全性评价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一般资料 |
| 2.3.2 临床疗效 |
| 2.3.3 疗效性指标 |
| 2.4 讨论 |
| 2.4.1 立题依据 |
| 2.4.2 温针灸治法分析 |
| 2.4.3 辨证选穴分析 |
| 2.4.4 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机理探讨 |
| 2.5 结论 |
| 2.6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研究进展 |
| 1 病因病机认识 |
| 2 中医药内治情况分析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外治法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综述 |
| 1. 西医外治法 |
| 2. 中医外治法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耳穴压豆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 |
| 前言 |
| 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方法 |
| 结果 |
| 1. CPSI评分 |
| 2. 中医证候评分 |
| 3. PHQ-9评分 |
| 4. GAD-7评分 |
| 结论 |
| 结语 |
| 研究思路 |
| 研究结果 |
|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中医证候评分 |
| 附录二 NIH-CPSI评分 |
| 附录三 PHQ-9评分 |
| 附录四 GAD-7评分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西医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加味丁桂散贴敷神阙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型)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诊疗标准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附录1 NIH-CPSI评分 |
| 附录2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 |
| 1.1.1 纳入标准 |
| 1.1.1. 1 研究类型 |
| 1.1.1. 2 研究对象 |
| 1.1.1. 3 干预措施 |
| 1.1.1. 4 结局指标 |
| 1.1.2 排除标准 |
| 1.2 方法 |
| 1.2.1 检索策略 |
| 1.2.2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 1.2.3 疗效评价标准[2] |
| 1.2.4 文献质量评价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文献特征 |
| 2.2 疗效比较 |
| 2.2.1 NIH-CPSI评分 |
| 2.2.2 总有效率 |
| 2.3 不良反应比较 |
| 2.4 敏感性分析 |
| 3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 1.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 1.3 治疗方法 |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 |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入选标准 |
| 1.1.1 纳入标准 |
| 1.1.2 排除标准 |
| 1.2 检索策略 |
| 1.3 资料提取与方法质量学评价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Meta分析结果 |
| 2.2.1 治愈率比较 |
| 2.2.2 总有效率分析 |
| 2.2.3 对NIH-CPSI的影响比较 |
| 2.2.4 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 |
| 2.2.5 不良反应比较 |
| 2.2.6 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发表偏倚风险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试验设计 |
| 1.4 评价指标 |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 |
| 2.1 疗效分析 |
| 2.1.1 NIH-CPSI评分疗效分析(FAS) |
| 2.1.2中医证候评分疗效分析(FAS) |
| 2.1.3 愈显率分析 |
| 2.1.4 单项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
| 2.1.5 前列腺专科检查分析 |
| 2.2 安全性分析 |
| 3 讨论 |
| 1 中药坐浴 |
| 2 直肠给药 |
| 2. 1 栓剂纳肛 |
| 2. 2 中药保留灌肠 |
| 3 脐疗 |
| 4 物理疗法—热疗 |
| 5 前列腺注射 |
| 6 尿道灌注 |
| 7 经会阴超声 |
| 8 总结 |